华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华严六科-华严禅行法》第五集

  华严禅行法之

  《华严六科-华严禅行法》第五集

  海云继梦和上

  我们昨天讲到置心一处跟提疑情,那么置心一处你要记得,在跟各位说明观息的时候的那一种方法,当然,我们现在整个佛教界或者禅修这个社会里,那这种情况已经太复杂,而且可以说,杂讯很多,我们在引用跟各位做说明的时候,各位要懂得适可而止。

  虽然我们也讲到息入到哪里到哪里,但是不是叫你心跟着息跑,那这样你没有办法置心一处,你息入可能到哪里,但是心呢还是以守住风门,不要跟着妄想跑。

  早上还有人问,若心他缘要如何摄心令返,要怎么样子捕捉念头,你捕捉念头干嘛,你在这个一相里头你完全搞不清楚,我们到底在做什么?你就是要置心一处,那么这件事说来简单,那各位要做起来,那很不容易,他是一项大工程,这一关不能克服,你永远不能上道,这是第一个提醒各位要留意的。

  不要走入岔路,那么,一直到完全止住妄想,这当中有一种状况可能妄想会出现,但是你会拒绝,不要被妄想把你俘虏了,这样子才能叫做止住妄想,妄想出现把他止住,就是你不理他,而不是说妄想都不会出现,假如你真的是训练到妄想都不会出现,那你还是有问题了。因为你的意识还是存在,但是你必须要懂得会去拒绝他,就不理他,不被他俘虏。

  就好像这个社会,有很多人来跟你兜售东西,那你总不能叫他都不能卖东西呀,你也在卖东西啊,可是你不要,你就可以拒绝他,你要能够拒绝他,当你要用的时候,那你可以接受,现在讲的是不要用的那一些才叫妄想,哪些要用哪些不要用,这里不做区别,因为这个不是在修禅定的问题,这是智慧运用的时候,智慧运用那就是疑情。

  这个地方我们要跟各位提到这个疑情来到这个时候,就是当你止住妄想以后,我们谈到华严经里一句非常有名的句子,那就是觉林菩萨偈,他讲到“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我们要跟各位谈的是,一切唯心造,因为你止住妄想以后,生命观境要现前。

  前面我们跟各位谈到,你的心会造很多妄想,妄想也是你的心所造的,那现在止住妄想以后,他心会出来,我另外给他补充了几句话。第二个部分,给各位做参考,就是这里讲到应观法界性,那什么叫法界性?我们把他区分这个样子,所谓法界性,心现一切法,一切唯心造嘛,所以我们再把他确认回来,心现一切法,若令心王现,假如心王显现的话,那就成就三界法,心王作用你才有一切妄想,那这个森罗万象就出现了,一切妄想。若去心王所,假如把心王给去掉了,那么即显一真法界,他就会显现出一真界。

  今天,我们在此讲置心一处。那就是要令心王去掉,要去掉心王所,心王所能去,那一真法界才能显,你必须要在这里用功,怎么样去掉这个心王呢?那就是置心一处,使心不乱,若心他缘,摄心令返,那就是四心偈了。我们用功就在这里,你这个止住以后,你的疑情起来,他就会把你带进去。

  这个疑情要怎么做呢?我们昨天跟各位谈到这个普贤菩萨会带我们走入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是后面的部分,我们跟各位讲说,文殊师利菩萨告诉我们,告诉善财童子说,你的生命观境要怎么现前呢?那么他有几个定义,这些是成就国土,这个国土就是我们讲的极乐世界,我们在这个地方,叫做净妙国土,要成就这个净妙国土,那你要自己能够安住在菩萨住处。

  菩萨住处就是最胜第一义,最胜第一义是什么,那么他这样定义,这样解释,就是文殊师利菩萨讲的,最胜第一义是不生不灭,不失不坏,不来不去,如此言语既非言境,言说不及,不能记别,非是戏论思度所知,本无言说体性寂静,唯诸圣者自内所证。”这个就是最胜第一义,那么说菩萨们,就是安住在这个境界里,跟你讲说最胜第一义是什么,那就是这一段,“不生不灭,不失不坏,不来不去”,但是这样讲呢,又不能够用语言来表达,所以说如此语言,既非言境,虽然是这样讲,但不是语言所能表达,言说不及,不能记别,就是不能区别,非是戏论,不是一般语言所能讲的,或者你的思量,思度所知,不是戏论或者思量所知,本无言说,本来没什么语言可以去形容他的,所以你说你梦到一个地方如何如何,那叫很好笑,那不叫净土

  “体性寂静唯诸圣者自内所证,”是所有行者内心所证,这个时候叫做菩萨住处,菩萨是安住在这个境界里,那么这个呢,就叫做净妙国土,我们跟你讲得很清楚了,不是搭飞机能到的,到不了的。

  所以你有很多境界你能知道,要懂得去转化他,那么要成就这样一个境界呢,我们分两个方面,一个是必要条件,一个是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有三个,这里跟你列出来叫做无憍慢心,生平等心,修真供养,要这三个条件。

  这三个条件怎么修呢?那我们后面再给各位提出来,这里提的是成就国土的充分条件,我们经典里叫做成就国土,我们禅修里叫做生命观境现前,那你的国土,到底你的那种国土或者生命观境,那么程度好不好,那就看你的成就了,他会一直往前推进,这个地方我们叫做充分条件了,有十个,这个是文殊菩萨所提出来的。他告诉善财童子说,我们要成就国土要有这十个,十法具足圆满,第一个要证无生法具足圆满,第二个无灭法要具足圆满,第三个不思坏法要具足圆满,第四个无来去法要具足圆满,第五个超言辞境界法要具足圆满,第六无有言辞道法要具足圆满,第七,无戏论法要具足圆满,第八不可说法要具足圆满,第九寂静法要具足圆满,第十圣者法要具足圆满。

  要有这十个条件,这十个条件你在这里看起来,这什么法?你回去翻翻净行品,智守菩萨问文殊师利菩萨一百一是个问当中,最前面十个问,那你都看不懂,不可坏身语意业,不可动身语意业,这些法都是从身语意中来,所以那十条成就就成就你的净妙国土,答复这个问题,就是后面的一百四十一大愿。

  你不要看,这十个怎么做,不是做不到,从早上起床一直到晚上睡觉,那整个过程,我们都在做这一件事情,成就净妙国土。

  所以修行的助道资粮不是要你特别去点香,烧开水,还要特别一个茶壶,然后供佛以后,就坐在那边发呆,这样就会成就净妙国土啊?很好笑啊,那个需不需要做?那个也需要,引导你把心端正,可是你要懂得在实际上来讲,是从日常生活中来完成的,你要懂得我们所进行的这个部分。这个是充分条件的部分。

  那么,必要条件还有三个,我们一个一个简单的给你看一下,我把经文部分跟他摘录了一下,第一个是无憍慢心,要成就十法具足圆满,第一个谛观身界,无殊死人所有皆弃。简单讲,你自己要不有憍慢心,也就是不骄傲,不傲慢。

  先看看你自身,跟死人差不多,睡下去跟死下去一样,你所有东西,这是讲我们出家人了,不是讲你在家人了,你要通通放下,看看这个色身,你没什么好骄傲的。

  第二个服坏色衣,我们出家人穿的叫坏色衣,现在穿这个根本就不叫坏色衣,又要把他烫平了,怎么叫坏色衣,应该要穿的像咸菜一样,所以现在师父要是穿的像咸菜,就没人要了,所以他也要庄严起来,所以这个时候就难修,要穿个坏色衣也不行,就一定要穿得很庄严给人家看。禁止威仪不同世间,出家人的威仪不同世间,现在我们不要求大家都像古人那样子了,但是呢,每个人要有一个标准,自己要能守得住,我也没有要求说这些出家人都一定要像清凉国师一样,自己定十条,然后死戒律,这个又戒又律又头陀行,各方面都要求。

  我们没有这样要求,尤其在跟众生接触非常这样频繁的这样的时代里,但你自己要有一个坚持不变的这个原则。所以叫禁止威仪,仪式有所不同。

  三者既废形好,也就是头发都剃掉了,毁了这个外形跟世间人不同,执持应器乞食与他,我们现在没有持钵化缘托钵吃饭了,现在托钵托的也不是饭了,锅里头放越大越好,因为放的钱越多越好,所以托钵也变形了,时代变了,但是我们要知道,你出家人所有的吃的,都是信众供养的,所以你没什么好自大的,这个你要知道,身形已经自己发愿已经改变,那么饮食,就完全寄托在施主的供养上面。

  第四个乞食如丐,如是思维,令心卑下,自己想想自己跟乞丐一样,没有什么好臭屁的,讲话不必那么大声,想想自己还是谦下一点。

  第五乞食养命,寿命在他,我们是乞食的,算一算大家都包红包给师父,那不错,师父都不要工作就有钱收入,可是你要知道人家不给你钱,你就饿死了,你要想想看,所以这不是值得光荣的事,这是警惕自己,你的寿命在我手中,随时人家把你捏死,今天你高兴好,不高兴那你就知道,这个就是你自己必须要有谦下心,不要有傲慢心的一个典型例子。

  六者食人之余,人家吃剩下的,他丢掉的,彼弃方食,我们现在都不是,人家供养的香蕉烂了,就说这个没功德,这有罪过,要供养师父的要供养最好的,你搞清楚,供养最好的不是供养师父,供养最好的是供佛,因为供佛,你现在是人家没有带回去,人家供养了应该带回去,我们现在不是,搞到最后干脆你供养我,我不喜欢我自己买,所以我们早上那个众海师在问了,水果怎么办?我说水果很简单,不准再买,我跟大家一再讲,不准再买水果,人家有供养你就吃,没供养你就不要吃,没得吃,这样你才知道要怎么样用功,不然成天都在想,最近橘子出来了,橘子很好吃。吃了半年的苹果应该换橘子了,这个叫修行吗?

  所以不能买,人家有供养你才有的吃,人家没供养你就不要吃,那这才好修行,那你天天在想,今天都要去买什么回来吃,那你在干什么?不对呀。

  第七个当于思索恭敬供养,令生欢喜,对于师父,对于教你的,这个我们讲起来都有点矛盾,出家人修行人,对于教导我们的人,不是只有出家众,以善财童子53参来讲,那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的老师,你要懂得。

  第八,欲令梵行具足威仪,无为法事,修行梵行怎么具足威仪。

  第九,我今出家,于佛法中未得少分,我现在出家了,有没有成就啊,没得成就啊,所以你也不用在那边自以为了不起。

  十者,一切众生于我嗔恨,我常安稳,任何的众生对我有嗔恨心,那都会安住,都能够忍耐,忍的过去,而不是人家对你怎样,那你又怎样还他,不是。如是思维,则无憍慢。

  这一共分有三大类,第一个是自己的身相,第二个是饮食,第三个对于学习上面自己怎么奋发图强,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来讲,丝毫无有这一种自大心。这一种惭愧心,谦下心必须先具足,你才能够有信心。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生平等心,也是十法,这个是一般我们修行常跟大家讲的,第一,于诸众生所作平等,第二,于诸众生心无障碍,第三,于诸众生心无疲倦,第四,欲利众生具修六度,第五,集一切智,亦不依止无二之相,这个都是智慧的部分,普观众生同于如来无所分别,了达体性平等,证入平等心性。第八,愿与众生同得出离生死大火,第九自既出离复能拔出一切众生,第十平等安置一切众生无忧恼处。

  这个地方,文殊菩萨另外举了一个例子,这个例子跟法华经长者品的例子很像,他说三界火宅无安,贪嗔痴火茂盛,那么长者有五个儿子,在三界内,那你看,他就问善财说,那这个长者怎么救出去呢?把这五个儿子救出去呢?他有没有分别心啊?善财说没有,他只是随缘就近,越近的越早救出去,他不可能近的不救去救远的,所以五个孩子在哪里,看到一个抓一个,各位有没有被抓到?可能还没有被抓到,你距离太远了。

  什么叫做最近呢?那这个就是凡夫心,我一定要跟佛靠的很近,跟师父靠的很近,那叫肉麻兮兮,因缘最近的,他是指善根,你的福德因缘善根够不够,越高层次当然越快出离,善根越高的慢慢培养,你资粮道不足的先充实资粮道,那我们各方面都教,我算算二十年来我讲经是越讲越倒退,本来以为大家都来修行的,都想修行,大家都很快,这个若心他缘摄心令返就好了,还有问你要如何摄心,因为头坏掉了,好了,那不要紧,那你不行的话我想想就降一格,就开始一步一步,讲到最后就教你人格要具足,心理要健康,不知道在教什么,最近的已经超度了,最远的慢慢度,为什么?这个就是善根的问题,各种福德因缘不同,所以我们说资粮道你要具足,而最重要的就是五大人格性你必须要能够健康,这个是文殊菩萨所举的例子。

  第三个得平等心以外那就真供养,怎么修真供养?也是要十法具足。

  第一以法供养,第二修行诸行供养,第三平等利乐一切众生供养,所以跟各位说,你供佛谁都可以供,平等利乐一切众生供养可以吗?我平等利乐一切众生就是供养如来,你不用每天跪在佛前说我跟你讲,今天我平等利乐三个众生你有看到,不用了,你去利乐众生就好了,你修行诸行就是供养了,这是最佳的供养,你跟师父之间的关系也是这样啊,跟诸佛菩萨之间的关系也是这样啊,没有什么特别关系啊,要真有特别关系,我们多生累劫有什么因缘,也是这个因缘,这种供养的因缘,要看经典写剪头发供养,你回家都剪下来供养,那人家说你到底哪里坏掉,不是啊,你看真修行,真供养,这个叫修真供养。

  第四以慈悲心随顺摄取,第五以如来力随顺一切,这个我们不详细跟各位讲了,慈悲心随顺摄取,你不要临时起意,小偷又来偷了,慈悲心嘛,他偷了就是我前辈子给他偷了,这辈子给他偷,我告诉你最好不要这样想,小偷来偷你,最好还是一样报警,要不然你恐怕问题会没完没了,你不要想说既然是用慈悲心就不要报警,不是这个样子,那你通通弄错了,如来力随顺一切,如来是自性力,随顺不是你自己想的,这个前提你要弄清楚。

  第六,不舍勤修一切善法,一切善法勤修而不舍离,不舍一切菩萨事业,如说能行,如行能说,我们是如说不能行,能行,行的不能说,这个就麻烦了。

  第九常时遍修心无疲厌,你一切法都要修心无疲厌,长时间是尽未来际的意思,过去如何你先不管,你尽未来际。

  第十,常不舍离大菩提心,这个是十个,讲起来都没完没了,这个相当的多。

  提醒各位这些东西,我们要跟各位谈的就是当你把这些所谓疑情,简单就是修这四十个法,而这四十个法都是指在日常生活中运作,日常生活中你要一直去积极的去运作,那么你在止住妄想的这种环境里,这种心态中,那我们假如要用标准的话说,在禅定中,你的生命境界就会现前,而且告诉各位,这个境界现前,永不退失,是真实的世界,是你的生命品质他会兑现。

  就是一切唯心造他殊胜的地方,而这个时候所造的是法身净妙国土,这个净妙国土范围很广,现在我们所讲的极乐世界也是净妙国土之一,那你愿不愿意安住在极乐世界那个定义里面的范围里头,那就看你了。

  假如愿意呢,那你修这样的一个法,你直接就进去了,假如不愿意呢,那还有跟你生命质感相应的那个净妙国土,那我们把这些种种不同的净土融摄在一起,统称一个名字,叫做华藏世界,是指这个意思。

  那么在华藏世界里头,那你要住哪边,那就个人选了,就像我们去看病一样,你会挑了好几家到了最后说这一家好,为什么好呢?因为都没有窗户,太阳照不到最好,那是你喜欢的嘛,还有人就不是啊,他喜欢四面都有窗户的,那是个人选的,因为个人的性向不同,他的选择会不一样,那这是指有为法的部分了,那无为法中的净土成就,那是你自己的净土成就,是按照这些法门,这些行法,你在修学的时候,他有各种因缘。

  譬如大家说,我要度众生,各位大概还没有度过众生,台湾人有一句话头一次剃头就碰到落腮鬍的,你有没有听过,刚学会剃头,才发心剃头,就碰到落腮鬍的,那落腮鬍怎么剃啊?你没有渡众生你还不知道,你以为众生都很乖,我讲话他都会听啊,你要是第一个就碰到铁齿族的,尤其是不锈钢制造的,那你就知道,你碰到铁齿牌的,那看你去度吧,但有的人就不是这个样子,他能够很顺利的去完成,那这个是又为什么?

  我们在公案里看到很多,你看来果禅师,我们很欣赏,也很感恩,他的视线,但是你会发现他很厉害,他遇到各种障碍,他都能克服,我们有看他很厉害啊,那你要看怀让,马祖,道一,几乎都没有什么业障了,因为没有业障,所以他的一生就不精彩了,你可以从这个地方看,那一种一生当中非常精彩的修行人,那我告诉你,精彩是你看的,那种精彩要是降到你身上来,你就会知道那是业障,那是痛苦,所以我们看别人好像很精彩,你去演演看,落到你身上来是什么?那不叫精彩,那叫痛苦,所以我们真正这个时候你会看到说,一个行者本身他所要具足的条件是会因人而不同。

  同样是发心度众生,同样是发心行菩萨道,同样发菩提心行菩提道,每个人都不一样,那这一个不同,你所塑造出来的国土也不会一样。现在问题就在,你所累积的这些资粮,他到了那一个状况的时候,那个状况就是,那个因缘要成就的时候,你要怎么入,就在这里。

  所以我们告诉各位,你疑情要带着,你带着疑情他自然的就会走到那个地方,你不用担心,而要告诉各位,要进入那个领域里头,那生命观境要现前,他不那么容易。就像置心一处这好像很简单了,若心他缘,摄心令返就好了,所以你都会发生心他缘了,怎么抓回来,怎么抓回来是你的事啊,你不要再问了,要不然我跟你讲,你又要说,又要怎么这样做,因为那是你实际要去做的,这是实践的部分。

  同样的,当你止住妄想,我们这样讲说大概三年你可以止住妄想,大概三年,你这个方法搞不对,大概三年都还在数法,你搞清楚,要到止法才能够止住妄想,止住妄想不是今天止住妄想明天就观境现前了,没那么快,止住妄想还要一段时间观境才会现前,在观境现前的时候你还要再抉择,这个时候才是真的验证,验证以后再超越,因为既然现前了就要求证了,你要证明那个对不对了,对了以后还要再验证,验证以后还要再超越,那这里面还有很多细节,那密密麻麻的细节很多,现在没有办法跟你讲,每一个人所遇到的都不一样,你必须赶快到这个地方,我们才能跟你讲。

  因为你还没有到这里,我们把三年叫做一句话,三年就过去了,你要知道,三年要吃多少餐饭,要见过多少人,要处理多少事,要睡多少次觉,那不一样啊,大概要睡一千次,要吃三千次,三千次不是什么,我告诉你,假如每一次是吃一个巴乐,你就要吃三千个巴乐,每一次吃一个巴乐大概要咬一百次,那三千个巴乐你要咬多少次,你自己算算看,牙齿不知道要掉几个,那会发生哪些事,你要知道,密密麻麻的事都是你要一次一次必须带有警觉性去处理,带有警觉性啊,你要知道,从惯性这样走过去没有用啊,不起作用的。

  一个禅行者不管做任何事,他都很清楚,不但很清楚,要记得置心一处,很清楚又要心不他缘,若心他缘还要摄心令返,那这个你就要去锻炼这个部分,告诉各位,很清楚又不他缘,你肯定很清楚,心就跑掉了,要怎么样清楚而不他缘,你只有在训练,妄想来不理他,这个时候你才会发现,我很清楚知道妄想,但是我又没有被妄想俘虏,你要留意到这一点了。妄想来我很清楚,但是我不理他,不理他心就不他缘,但是妄想来你不清楚那就不对。

  我们跟各位讲说光是息出息入清清楚楚,他的冷暖,息进凉的,息出暖的,光是这样子而已,恩,好凉快,这一口气不错,今天空气不错,今天空气不错心就跑掉了,对,刚才窗户打开太大了,今天风比较大,你心就跑掉了,我们是告诉你清清楚楚,息出息入清清楚楚,没有说空气好不好,没有说窗户有没有关,可是呢,你因为要很清楚,你就被妄想抓走了。

  同样的,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好多事,那么古人有个修法就是不理他,什么都不管,吃饭也如同嚼蜡,虽然吃是吃,心都不在饭上面,那这是一个修法,但是你要知道,你必须要有超越的能力,这个都是你自己去训练,你自己去经验你才会知道,我们没有办法跟你谈这些,那你记得这两个方法同时运作,要很清楚又不被他抓走,从这个地方来做自我训练,那么要这样训练你要多少的时间呢?那就看你个人用心抉择的状态。

  假如这个地方我们不能处理好,你很难进入状况。所以置心一处完成以后,那么就到疑情的地方,这个地方,文殊师利菩萨有一句话,叫做令入普贤行道场,文殊师利菩萨要善财童子来参访普贤菩萨的时候,要他入普贤行的道场,这个怎么入啊,经典没讲,经典只说文殊菩萨色身不现,自己就跳掉了,突然间你那个电脑键盘一按,文殊菩萨就不见了,就这样,剩下就善财童子茫然,师父给我带路带到一半,他突然不见,那我要到哪里去,这个时候就看到行者的心在起作用,华严经文里头很多这种状况,就在这个时候,他的心马上就起观想,观想都不是各位讲的那种缘想,他的心马上一转移,就象限就转移了,我是用这个字,象限转移,那你要慢慢的去体会,怎么样子去转换你的心境,马上要进入那里。

  那这个地方,这个疑情就告诉我们,平常你要累积足够的东西,疑情不是带着一句话,他是要你一直去做某些事,包括刚才所念的四十条规矩,每一条大概都可以说,大概一条,铁达尼号那么大,那么大的船所装的东西,一个行法大概都是那么大的东西,他不可能太少,换句话说你在生活中,所面临的这个方方面面的东西,都在这个范围里头。

  那你在行的过程里,你有没有要成就一个清净国度的方法,那我们告诉你一个很简单的原则,就是左右两种修法,就是逆境顺境怎么修。大概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就是这两个。

  当然逆境你会发现,顺境你都没办法发现,你看人有一个心境,事事不如意者十常八九,世间事不如意的十件有八九件,大家都懂吧,其实你都不懂,因为世间事顺境的部分你通常都不会去注意到,今天就好了,今天早上起床到现在,你所经历的事,大概不止100件,那你不如意的有几件?大概没有吧,所以你都忘了。

  早上起来有刷牙,是不是牙刷拿起来的时候牙刷断了,没有吧,挤牙膏很顺吧,有没有在刷牙的时候牙齿掉光光,也没有,这一些都很顺吧,你上马桶也很顺,没有说上马桶,马桶就坏了,也没有说你坐下去就掉进去了,你冲水也很顺嘛,那这一切都很顺啊,洗脸也很顺,并没有说洗脸的时候鼻子就跑掉了,这一切都很顺,哪有不顺呢?

  所有事事不如意者少之又少,可是你为什么说十常八九啊?因为都是不如意的事引起你的注意力,如意的事你都不注意了,这个你就不会修了,所以这个叫凡夫,凡夫会讲这一句话,事事不如意者十常八九,因为只有不如意的事才引起他的注意,如意的事他都不在意嘛,这就是凡夫了。

  一个修行人不一样,修行人难得遇到不如意的事,所以当遇到不如意的事,就把他当成自己生命成长的动力,你要留意到,如意的事很多,如意的事他在享受,你要真的在这个世间会享受你如意的事,对每一件事的如意都能够享受,你就活在极乐了,极乐不在哪里,就在这里了。

  因为你都是不如意的事才提高警觉,所以每当提高警觉都是不如意的事嘛,你在如意的事你不警觉,那现在你要是在如意的事你能够警觉的话,那事事如意了,你今天就活在极乐世界了,因为你没有遇到不如意的事啊,那不是极乐嘛,极乐在哪里啊?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啊?极乐就在当下,因为你的生活你的注意力都不起作用,要能够在现实生活中警觉到,我所存在的环境是这么的自在,这么的如意,那事事如意他就兑现,一切如意就兑现了。

  人生是很美好的,你在如意的时候你不感觉到,你一直抓着不如意不放,那你当然就在娑婆里,所以当你会发现不如意者十常八九,你本来就活在娑婆世界,而且极乐世界是你自己故意回避掉的,故意回避的,非常可怜的人。

  我们假如在修行,在整个人生的旅途中,你很能够在意这些,留意这些,这个就是右手行法,右手你用的多嘛,左手用的少,我们跟各位讲说左手是不如意的,那么不如意的事情少,所以当遇到不如意的事,我的生命就会超越了,那事实上我们右手用的很多,都很如意啊,那这个如意,你应该要分享,要享受他,要分享他,那你的修行本来就在极乐世界修。所以说,华严的同修们本来就活在极乐世界里,对不对?

  那么当你在这种环境中累积很多资粮的时候,那我告诉你,你一进入禅定,你生命观境现前就是极乐啊,现在问题就是我们在顺境里,你都忘了,在顺境里是一片空白,你感受不到,因此,你进入禅定的时候,那当然也一片空白啊,显现的境界叫做歪七扭八。因为你没有办法现前嘛,所以我们在跟各位讲,那个疑情就是指你在生活中,你记得,我们修行都在生活中修的,这些情景你能够拿捏的很好,处理的很顺,那禅定只是水到渠成,他自然就会兑现出来。

  而我告诉各位,这种顺境逆境不是强做的,人家欺负你了,这个是顺境,这个要转,这个要转成顺境,那实在是气到不想讲了,你不要强作解人,不必了,这个是逆境就是逆境,逆境我要怎么使生命成长,逆境的处理法,顺境就顺境,顺境就吃饭的时候没有吃到牙齿掉光光,也没有说吃到舌头都吞下去吧,你也没有把舌头嚼烂了,很顺利嘛,顺利就是什么?是不是就是境界啊,你没看到境界,吃到很顺你就忘了,忘了今天下午有没有吃饭,为什么想不起来,因为吃饭太顺了。

  那你假如说在吃饭的时候有一条蛇跑出来,或者一只老鼠跳出来,那你就终身难忘了,你会说吃饭好不顺利哦,因为太顺利了,所以你就没有觉性,假如不顺利,你的觉性就会现前了,那你想想看,顺境逆境好修行,哪个好修啊?其实顺境比逆境还好修啊。

  我们都觉得逆境好修,因为逆境容易引发你的注意,那我再告诉你,娑婆世界是你的生命所造成的,我讲是你的生命,就是你的心所造成的,因为你的心特别喜欢去捕捉逆境,那我告诉你修行的意思,就是训练你的心去扑捉顺境,这样可以吗?这样修行是不是很美?你不要因为修行而一直去捕捉逆境,逆境是凡夫的事,凡夫才会去捕捉逆境,因此他捕捉到十件,八九件是逆境,所以说不如意者十常八九,那你要是训练你去捕捉顺境很会的话,捕捉顺境,顺境存在的概率是比逆境大的多啊,只是你不会捕捉顺境嘛,华严行法很简单,叫你捕捉顺境,那你自己就一直很好过,等有人欺负你,你抬头一看,哇,天气这么美,那就好了,就转过去了,那他欺负你,你也很清楚啊,不过他欺负我,我只要不跟他见面他就不会欺负我嘛,这很简单嘛,那他欺负我,就是我正好生命成长的动机,这样就好了。

  这样的话,你就会累积庞大的资粮,生命观境一现前,他都是美好的,那你自然就进入法身的领域里了。这有什么难呢?问题是你的人生都白过了,都跳过去了,那你就很难成就,这是我们简单的跟各位讲说,你要进入普贤行道场里,你透过这样的情况,那就很容易,一成一切成。祝福大家!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