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疏钞会本

华严经 | 作者:清凉大师 [投稿]

华严经疏钞会本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卷第一

  往复无际、动静一源.含众妙而有余、超言思而逈出者,其唯法界欤。

  将释此疏,大分为四:第一、总序名意.第贰、归命下,归敬请加.第参、将释下,开章释文.第肆、疏末一偈,谦赞回向.为顺经文有四分故。若顺序正流通判者,则合前二为序分、开章为正宗、谦赞为流通,为疏三分。

  第一、总序名意.即是疏序.亦名教迹︰一、粗分有四.贰、细科为十。

  一、粗分四者︰第一、通序法界为佛法大宗.第二、剖裂下,别叙此经以申旨趣.第三、是以菩萨搜秘下,庆遇由致,激物发心.第四、题称大方广下,略释名题,令知纲要.亦为顺经四分故。

  贰、细科为十者︰顺无尽故。第一、标举宗体.第二、剖裂下,别叹能诠.第三、故我下,教主难思.第四、湛智下,说仪周普.第五、虽空空下,言该本末.第六、其为下,旨趣玄微.第七、若夫下,成益顿超.第八、真可下,结叹宏远.第九、顾惟下,感庆逢遇.第十、题称下,略释名题。

  第一、标举宗体︰【往复无际至其唯法界欤】:文有五句,言意多含,略为四意︰一、约三大释.二、约本末释.三、明法界类别.四、总彰立意。

  一、约三大释者.意明法界具三大故︰初句明用.次句明体.次句明相.次句融拂.末句结属。

  【往复无际】即用大也︰「往」者,去也、起也、动也。「复」者:来也、灭也、静也。「无际」有二︰一、约广多无有际畔,此就事用.二、约绝于边际,据即事同真。

  【往复】者.略有三义︰(一)双约迷悟说.(二)唯就妄说.(三)返本还源说。

  (一)双约迷悟说者︰谓迷法界而往六趣,去也、动也.悟法界而复一心、来也、静也.皆法界用也。迷则妄生.悟则妄灭。

  然真有二义︰

  <一>约随缘:迷则真随于妄,则真灭妄生.悟则妄灭归真,则真生妄灭。

  <二>约不变︰迷悟生灭来往纷然.真界湛若虚空体无生灭.此义在下体中。

  【无际】者:迷来无始故即无初际.悟绝始终即无后际。

  (二)唯约妄说.复有二义︰

  <一>竖论去来︰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无初后际。

  <二>约横说︰妄念攀缘,浩无边际。

  上二皆约广多无际。若约绝际.妄无妄源、竖无初际。既无有始,岂得有终,故绝后际。中论云「大圣之所说,本际不可得.生死无有始.亦复无有终。若无有始终.中当云何有」。是故于此中,先后共亦无.横寻妄心不在内外,故亦无际。是以远公云「本端竟何从,起灭有无际.一毫涉动境,成此隤山势.惑相更相承,触理自生滞.因缘虽无主,开途非一世」.即其义也。

  (三)约返本还源说︰对其初义,初义是总.第二约妄,惟往非来。今此唯复.复本源故.斯即静义.故周易复卦云「复其见天地之心乎」。然往必复.易泰卦云「无往不复.天地际也」.就此一义自有往复.故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佛境界经中,善胜天子问文殊师利言.「云何修菩萨道」.文殊初说双行之行.次云「复次天子,有往有复名修菩萨道.云何名为有往有复.观诸众生心所乐欲名之为往.随其所应而为说法名之为复.自入三昧名之为往.令诸众生得于三昧名之为复.自行圣道名之为往.而能教化一切凡夫名之为复.自得无生忍名之为往.令诸众生得此忍名之为复.自以方便出于生死名之为往.又令诸众生而得出离名之为复.心乐寂静名之为往.常在生死教化众生名之为复.自勤观察往复之行名之为往.为诸众生说如斯法名之为复.修空无相无愿解脱名之为往.为令众生断于三种觉观心故而为说法名之为复.坚发誓愿名之为往.随其誓愿拯济众生名之为复.发菩提心愿坐道场名之为往.具修菩萨所行之行名之为复.是名菩萨往复之道」。释曰︰上来十对,皆上句自利为往,往涅盘故.下句利他为复,复于生死化众生故。虽有往复,总为返本还源,复本心矣。

  此中「无际」亦有二义︰一、菩萨行海,广多无际也.二、一一称真,深无边际也。

  然上三义皆法界用矣。

  【动静一源】者︰法界体也.对上三义︰

  (一)双约约迷悟者︰动即往也.静即复也。动静迷悟虽有二门.所迷真性一源莫二.莫二之源即是体也。

  (二)唯约妄说者︰动即往复,有去来故.静即体虚,相待寂故。不释动以求静,必求静于诸动。必求静于诸动,故虽动而常静.则动静名殊其源莫二.莫二之源即一体也。

  (三)对返本还源说︰自利,静也.利他,动也.二利相导,化而无化,则不失一源,为法界体也。

  若对上二种无际者︰广多无际,动也.际即无际,静也.动寂无碍为一源也.际与无际,当体寂也。

  【含众妙而有余】者︰法界相大也。谓杳冥之内众妙存焉.清净法界杳杳冥冥以为能含.恒沙性德微妙相大以为所含。相依乎性,性无不包,故称为含.性体无外.相德有名.有名之数,不能遍无外之体,故云有余.则恢恢焉犹有余地矣.故阿僧祇品云「于一微细毛孔中.不可说刹次第入.毛孔能受彼诸刹.诸刹不能遍毛孔」.即斯义也。以毛约称性、刹约不坏相.是故广相不能遍小性也。然此相大略有二义︰一、约不空具恒沙性德故,此是同教意.二、约事事无碍︰十玄之相本自具足.即是别教之意也。然「众妙」两字亦老子意.彼道经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释曰︰然彼意以虚无自然以为玄妙,复拂其迹,故云又玄。此则无欲于无欲,万物由之生.故云众妙之门。今借其言而不取其义.意以一真法界为玄妙体.即体之相为众妙矣。

  【超言思而逈出】者︰融拂上三也。融则三一互收.拂则三一双寂。云何超耶︰谓理圆言偏.言生理丧.法无相想.思则乱生.并皆超之,故云逈出。故肇公云「口欲谈而辞丧.心将缘而虑亡」.则逈出于言象之表矣。何者.欲言相用即同体寂.欲谓体寂相用纷然.即一而三相不同.即三而一体无二.三一无碍.互夺双亡.存泯莫覊,岂言象之能至.故云逈出。又借斯亡绝,以遣言思.非有无言可为栖托.故下经云「虽复不依言语道.亦复不着无言说」。况言相本寂.亡绝亦亡.斯则言与亡言相待亦寂.故假逈出之称,以拂言与亡言之迹矣。

  【其唯法界欤】者︰结法所属.属法界也.谓具上诸德,独在于法界矣。

  二、约本末释者︰

  【往复无际】︰从本起末.即不动真际,建立诸法。

  【动静一源】︰摄末归本.即不坏假名而说实相。

  【含众妙而有余】︰本末无碍.则性相历然。

  【超言思而逈出】者︰本末双寂.则言思无寄。

  【其唯法界欤】︰结属.通四义焉。

  三、明法界类别者.略有三意︰

  (一)约三法界︰

  【往复无际】︰事法界。【动静一源】︰理法界。【含众妙而有余】︰无障碍法界。

  【超言思而逈出者】︰融拂上三。【其唯法界欤】︰结属上三法界也。

  (二)约四法界︰

  【往复无际】事也。【动静一源】具三义也︰动即是事.静即是理.动静一源,即事理无碍法界也。

  【含众妙而有余】事事无碍法界也。【超言思而逈出】.融拂四法界。【其唯法界欤】.亦结属四法界。

  (三)约五法界︰

  【往复与动】,皆有为也。静即无为。一源有二︰若互夺双亡为一源,则非有为、非无为法界.若互融双照为一源,则亦有为亦无为法界。

  【含众妙而有余】,即无障碍法界。

  【超言思而逈出】,总融五法界。

  【其唯法界欤】,结属五法界。

  四、总彰立意者︰所以最初叙法界者.应有问言︰诸家章疏,多先叙如来为物应生.先小后大.或无像现象.无言示言.今何最初便叙法界?今答云︰以是此经之所宗故.又是诸经之通体故.又是诸法之通依故.一切众生迷悟本故.一切诸佛所证穷故.诸菩萨行自此生故.初成顿说,故不同余经有渐次故。然最后一意正答初问.而前诸意共成后意耳。

  剖裂玄微、昭廓心境.穷理尽性、彻果该因.汪洋冲融、广大悉备者.其唯大方广佛华严经焉。

  第二、别叹能诠︰意明此经诠于法界.故难思议。文有七句.于中分四。

  【剖裂玄微、昭廓心境】︰此二句总明能诠︰

  「玄微」者︰即指前法界多义也.谓幽玄微妙之旨,剖判分裂在乎此经。谓于无障碍法界剖为心境二门.故云「昭廓心境」。云何剖裂︰谓一真法界本无内外不属一多.佛自证穷.知物等有.欲令物悟,义分心境。境为所证.心为能证.故下引裕公云「心则诸佛证之以为法身.境则诸佛证之以为净土」.则二皆所证.智为能证。所证之境即大方广.能证之心即佛华严也。文中广说故云剖裂。

  「昭廓心境」者︰心境即上所开.昭廓即是此经。昭者,明也、照也。廓者,空也,张小使大也。

  云何明心境耶︰谓此经中昭明显着,若凡若圣、若因若果、能观之心、所观之境,无不毕备故.如出现品说佛境界即佛境也.说如来心即佛心也.诸位心境例此可知。

  云何照心境耶︰谓此经中教人观察若心若境.如云「欲知诸佛心.当观佛智慧.佛智无依处.如空无所依」.此令观佛心也。又云「若有欲知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此教观佛境也。菩萨凡夫所有心境观照例知。

  云何空廓心境耶︰如云「法性本空寂.无取亦无见.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即空心境也。无取即无境.无见即无心。又云「若有欲知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远离妄想及诸取.令心所向皆无碍」.亦空心境也。又云「若有欲得如来智.应离一切妄分别.有无通达皆平等.疾作人天大导师」.亦空心境义也。

  云何张小使大︰谓若张于心,则无心外之境.张境则无境外之心.以随举其一摄法无遗即无涯故。故下经云「无有智外如为智所入.亦无如外智能证于如」︰前句张心.后句张境也。真心真境本自无涯.即妄同真则张小使大矣。经云「如来深境界.其量等虚空」.佛境大也。又云「佛智广大同虚空」.真心大也。知妄本自真,见佛则清净,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皆张妄心即无涯也。因果万法心境普收.随一一事皆可张廓。

  【穷理尽性.彻果该因】者︰此二句别显深广。

  「穷理尽性」者︰理谓理趣道理.广也。性谓法性心性.深也。若穷其理趣则尽其体性。今此经中意趣体性皆穷究也.此借周易说卦之言.彼云「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注云「命者生之极」.穷理则尽其极也。即以极字解性.性者极也。若穷其理数,尽其性能,则顺于天命.故次云以顺性命之理。今借语用之.取意则别。

  「彻果该因」者︰兼于深广.彻究五周之果.该罗六位之因,则广也.故广说地位因果莫踰此经。若云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二互交彻,则显深也。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因该果也.虽得佛道,不舍因门,果彻因也。上约广义。彻果属果.该因属因.即明能诠之教该彻彼因果也。今约深释.彻果属因,以因彻彼果故.该因属果,以果彻彼因故.即因果自相该彻.唯属所诠.而其能诠,具明斯义。然因该果海、果彻因源,是古人之言。今欲具含深广之义,云彻果该因耳。

  【汪洋冲融.广大悉备】者︰此二句结叹深广也。

  「汪洋冲融」,明深广之相。汪汪深貌也.洋洋广貌也。冲亦深也.亦云中也.亦曰冲和。故老子云「道冲而用之或似不盈」。融者,融通.兼深广也.故肇公云「汪哉洋哉.何莫由之哉」。八师经中梵志阇旬云「吾闻佛道.厥义弘深.汪洋无涯.无不成就.靡不度生等」.即深广义也。亦如冲和之气,生成万物而不盈满.融通万法令无障碍。

  「广大悉备」者︰即出深广之由.以无不备故。此言亦出周易系辞.彼云「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他也.三才之道也」。今若取意就经.亦可喻三世间「天道智正觉也.人道有情也.地道器世间也」.此经广说三世间故。亦可天道,深理也.地道,事相也.人道,诸佛菩萨修行者也。此强配之.本意但取包含而已。谓此根本法轮之内,何法而不具.未有一事一理而不极.一因一果而不备。五周因果则五十二位之昭彰.九会玄文则难思教海而可覩.说真妄则凡圣昭昭而交彻.语法界则事理历历而相收.佛知见一偈开示而无遗.大涅盘一章必尽其体用.六百卷般若不出三天偈文.一大藏经文并摄于七字之内.是谓罄诸佛之智海.竭性相之洪源.故云广大悉备矣。

  【其唯大方广佛华严经焉】者︰此句结法所属.上之胜事唯我华严。

  故我世尊.十身初满正觉始成.乘愿行以弥纶.混虚空为体性.富有万德,荡无纤尘。

  第三.教主难思︰文有六句.义分为四︰一、二句标果满.二、一句语因深.三、一句明体玄.四、二句彰德备。

  一【故我世尊十身初满正觉始成】者︰总标十身.该下两段.正明难思.以是十身无碍佛说,非三身故。

  「故我」者︰由上能所诠深广玄妙为诸教本.故我世尊始成正觉顿说此经。

  「十身」者︰次下当列。

  「初满」者︰成正觉时身方满故.故经云「尔时世尊处于此座.于一切法成最正觉.智入三世悉皆平等.其身充满一切世间.其音普顺十方国土等」.是初满也。

  「正觉始成」者,别语菩提之身︰以是总故.始觉同本觉,无复始本之异,故曰始成.下当广释。

  二【乘愿行以弥纶】者︰一句语因深也。乘因有二︰一、乘愿因︰经云「毘卢遮那佛愿力周法界」.二、乘行因︰主山神偈云「往修胜行无有边等」。乘昔愿因弥纶果用即是愿身。

  「弥纶」者,周遍包罗之义.亦出周易系辞云「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释曰︰圣人准天地而作易.易中所说与天地理同.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以况如来本起愿行,意欲周遍利物.今得如其愿行之力故周遍法界是曰弥纶。

  三【混虚空为体性】者︰明体玄也。然有二义︰一、约世尊身上自具十身.即法身也.以法性身为法身故。故经云「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又云「佛以法为身.清净如虚空」。二、约外虚空︰以融三世间而为佛身,则外虚空是虚空身故.故云混虚空为体性.混融无碍故。

  四【富有万德,荡无纤尘】者︰此二句彰德备也。前句德无不备.后句障无不寂。

  「万」者︰总相之大数也.实具无尽之德.故经云「刹尘心念可数知.大海中水可饮尽.虚空可量风可系.无能尽说佛功德」。无尽之德,总名万德.尘沙无明,种现习气,总皆断尽,故云荡无纤尘。总即二障。二障有三︰一、现行.二、种子.三、习气。习气微细,况之纤尘。细中之细尚无,况余粗中之细等。若总配三德︰万德含于智恩.下句即是断德.又混虚空为体,即法身德。万德即般若德.无尘即解脱德。万德之句为总.上下诸句皆是别德。上之二句,并福德身。十身之中已具四矣.余之六身,在后段中。

  湛智海之澄波,虚含万象.皎性空之满月,顿落百川.不起树王,罗七处于法界.无违后际,畅九会于初成.尽宏廓之幽宗.被难思之海会.圆音落落,该十刹而顿周.主伴重重,极十方而齐唱。

  第四.说仪周普︰文有七对.即为以下七义︰一、明所依定.二、明能说身.三、说经处.四、说经时.五、所被众.六、说经本.七、别示说仪。

  一、明所依定者︰说经所依三昧者,如说法华依无量义处三昧.说般若经依等持王三昧.说涅盘经依不动三昧.故说诸经多依三昧。今说此经依何三昧.即海印三昧。海印是喻.从喻受名.贤首品疏当广说之.今略示其相.谓香海澄渟湛然不动.四天下中色身形象皆于其中而有印文.如印印物.亦犹澄波万顷晴天无云,列宿星月炳然齐现.无来无去.非有非无.不一不异。如来智海识浪不生.澄渟清净至明至静.无心顿现一切众生心念根欲.心念根欲并在智中.如海含象。故经云「如海普现众生身.以此说名为大海.菩提普印诸心行.是故正觉名无量」。非唯智现物心.亦依此智顿现万象普应诸类.贤首品云「或现童男童女形.天龙及以阿修罗.乃至摩睺罗伽等.随其所乐悉令见。众生形相各不同.行业音声亦无量.如是一切皆能现.海印三昧威神力」。然此文中言含法喻︰智即是法.海即是喻。识浪既停云湛智海.无心顿现故曰虚含.能应所应皆为万象。

  二【皎性空之满月.顿落百川】者,明能应之身︰此之两句惟性字是法.余皆是喻.以性该之皆含法喻。谓若秋空朗月皎净无瑕.万器百川不分而遍。性空即所依法体.满月即实报智圆.百川即喻物机.影落便为变化。故佛之智月全依性空.惑尽德圆无心顿应.故出现品云「譬如净月在虚空.能蔽众星示盈缺.一切水中皆现影.诸有观瞻悉对前。如来身月亦复然.能蔽余乘示修短.普现天人净心水.一切皆谓对其前」.智幢菩萨偈云「譬如净满月.普现一切水.影象虽无量.本月未曾二。如来无碍智.成就等正觉.普现一切刹.佛体亦无二」。此则水亦喻刹。若准离世间品亦喻菩萨.偈云「譬如净日月.皎镜在虚空.影现于众水.不为水所杂。菩萨净法轮.当知亦如是.现世间心水.不为世所杂」.则亦以月喻所说法。上皆空月不同。若以相归性,则空亦名佛.故一切慧菩萨云「法性本空寂.无取亦无见.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则空色照水,影落晴天.天犹空也。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