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疏钞会本

华严经 | 作者:清凉大师 [投稿]

  一【故得十身历然而相作.六位不乱而更收】者,即诸法相即自在门.文有两句︰

  上句总明三世间相成.「故得十身历然而相作」。

  言「故得」者︰由前事得理融之故,便得具下十种玄门.故得二字文虽在初,义贯下十。

  言「十身」者︰即第八地云「此菩萨远离一切身想分别住于平等.此菩萨知众生身、国土身、业报身、声闻身、独觉身、菩萨身、如来身、智身、法身、虚空身。

  言「相作」者︰次经云「此菩萨知众生心之所乐.能以众生身作自身、亦作国土身,业报身、乃至虚空身.又知众生心之所乐.能以国土身作自身.亦作众生身、业报身、乃至虚空身.又知诸众生心之所乐.能以业报身作自身.亦作众生身、国土身、乃至虚空身.又知众生心之所乐.能以自身作众生身、国土身、乃至虚空身.随诸众生所乐不同.则于此身现如是形等」。释曰︰上之四番别显.末后结例.即十身相作也。

  言「历然」者,不坏相故︰坏相而作非不思议.其由芥纳须弥.须弥本相如故.故七十七经云「是以一刹入一切刹而不坏其相者之所住处」.又云「是以一佛入一切佛而不坏其相者之所住处等」.五十六经云「所谓以众生身作刹身而不坏于众生身是菩萨游戏.以刹身作众生身而不坏于刹身是菩萨游戏」.如是佛身与二乘身相作、菩萨行身与成正觉身相作.于涅盘示生死等.皆不坏其相.故云历然而相作。

  下句言「六位不乱而更收」者︰六位即三贤十圣等妙二觉,则因果皆悉相摄.如初发心便成正觉.不坏初心之相。若无初心,何名初心便成正觉.故十信摄于诸位、诸位十信历然.十住摄于诸位,诸位十住不乱.不乱则行布.更收即圆融。如下说因中辨此句亦是相入门。以下有相入,故此一句但为相即.如乳投水废己同他故名相即。

  二【广大即入于无间.尘毛包纳而无外】者,即广狭自在无碍门︰前句大能入小.后句小能容大.虽有即入.意取广狭。「无间」谓小︰小之则无内.以无内故无有中间。「无外」谓大︰大之则无外.无外即是广大之身刹即入无内之尘毛,故名广狭无碍.若即若入皆得广狭无碍。经云「金刚围山数无量.悉能安智一毛端.欲知至大有小相.菩萨以是初发心」。至大有小相即广狭无碍也。又云「能以小世界作大世界.大世界作小世界」等。

  三【炳然齐现犹彼芥瓶】者,即微细相容安立门︰一能含多即约相容.一多不杂故云安立。「炳」者,明也。微细有三︰一、所含微细︰如瑠璃瓶盛多芥子.炳然齐现.不相妨碍.非前非后。此即如来不思议境界经说.然有两本︰一本云白芥子.一本即但云芥子.今依此本︰谓一法称性含容皆尽.故一切法随所含理现在一中.亦是缘起实德无碍自在致使相容.非天人所作乃得安立.如八相中,一一相内即具八相,名为微细。二、约能含微细。三、约难知微细。

  四【具足同时.方之海滴】者,即同时具足相应门︰如大海一滴即具百川之味.十种之德.故随一法摄无尽法,及下九门。以此一门为其总故.同时则明无先后.具足则所摄无遗。

  言「十德」者.十地经云「一、次第渐深.二、不受死尸.三、余水入中皆失本名.四、普同一味.五、无量珍宝.六、无能至底.七、广大无量.八、大身所居.九、潮不过限.十、若普受大雨」。涅盘经云「如人入大海欲.则为已用诸河之水」.称此而修,一行之内,德不可尽。

  五【一多无碍.等虚室之千灯】者,即一多相容不同门︰由一与多互为缘起力用交彻.故得互相涉入是曰兼容.不坏其相故云不同.如一室内千灯并照.灯随菚异一一不同.灯随光遍,光光涉入.常别常入.经云「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了彼互生起.当成无所谓」。此之灯喻,亦可喻于相即.直就光看不见别相,唯一光故。

  六【隐显俱成.似秋空之片月】者,即秘密隐显俱成门︰如八九夜月半显半隐.正显即隐显.正显即.不同诲月隐时无显.不同望月显时无隐.以一摄多则一显多隐.以多摄一则多显一隐.一毛摄法界,则余毛法界皆隐.余一一毛互相摄入,隐显亦然。然其半月非但明与暗俱.而亦明下有暗,暗下有明.如东方入正定为一半明,西方从定起为一半暗。而东方入处,即东方起,如明下有暗.西方起处即于西入,如暗下有明.故称秘密隐显俱成门。

  七【重重交映.若帝网之垂珠】者,即因陀罗网境界门︰如天地殿珠网覆上.一明珠内万象俱现.诸珠尽然。又互相现影.影复现隐.重重无尽.故千光万色虽重重交映而历历区分.亦如两镜互照重重涉入.传曜相写递出无穷。

  八【念念圆融.类夕梦之经世】者,即十世隔法异成门︰即离世间品菩萨有十种说三世「谓过去说过去、过去说现在、过去说未来.现在说过去、现在说平等、现在说未来.未来说过去、未来说现在、未来说无尽.三世说一念」︰前九为别,一念为总,故名十世。以三世相因互相摄故.一念俱十,以显无尽故。一念即无量劫.无量劫即一念.普贤行品云「无量无数劫.解之即一念.知念亦无念.如是见世间」。如一夕之梦经于数世.摄论云「处梦谓经年.觉乃须臾顷.故时虽无量.摄在一刹那」.离世间品云「如人睡梦中.造作种种事.虽经亿千岁.一夜未终尽」.故庄子生一梦身为蝴蝶.注云.世有假寐而梦经百年者。然事类广矣。

  九【法门重迭.若云起长空】者,即托事显法生解门︰言「重迭」者,意显一多不相碍.故随一一事有多法门.以随一事即是无尽法界.法界无尽.故事亦无尽.如经云「此华盖等,从无生法忍之所生起等」.意明一切因生一果,一果即具一切因故.非是托此别有所表也。

  十【万行芬披.比华开锦上】者,即诸藏纯杂具德门︰至相十玄中有此名也.然有二意.故贤首改为广狭自在无碍门︰一、若以契理为纯,万行为杂.即是事理无碍,非事事无碍.设如菩萨大悲为纯,尽未来际唯见行悲,余行如虚空.若约杂门即万行俱修者.此二门异亦不成事事无碍。二者如一施门一切万法皆悉名施,所以名纯.而此施门即具诸度之行故名为杂.如是纯之与杂不相障碍,故名具德.则事事无碍义成。而复一中具诸度.诸度存即名相入门.若诸度冺,复似相即门.故不存之,改为广狭。今以至相但约行为小异.此段略无主伴.故复出之以成十义耳。

  言「比华开锦上」者︰意取五彩之线,华色虽异.一一之线皆悉通过.通喻于纯.异喻于杂.故常通常异名为无碍.不同绣画,但异不通。

  上之十玄,略陈大格.广如向下义分齐中。

  若夫高不可仰则积行菩萨曝腮鳞于龙门.深不可窥则上德声闻杜视听于嘉会。

  第七.成益顿超.文有十义︰初有二义︰一、总显高深,明权小莫测.二、后八正明成益,遍益顿圆。又前二高深,反显成益.明权小不测,由昔无因.反劝众生令信仰故。后八顺显成益.谓能顿能圆.令必受故。

  一、总显高深者︰(一)明高远︰(二)彰深妙。

  (一)明高远者︰若泰华倚天岷峨拂汉,难仰其顶.故论语云「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积行菩萨】者︰出现品云「设有菩萨于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行六波罗蜜.修习种种菩提分法.若未闻此如来不思议大威德法门.或时闻已不信不解不顺不入.不得名为真实菩萨.以不能生如来家故。若得闻此如来无量不思议无障无碍智慧法门.闻已信解随顺悟入.当知此人生如来家等」.如鱼登龙门.若得登者即化为龙.如入华严之机也。若登不过者,曝鳃鳞于龙门之下.如彼假名菩萨,即权教次第修者。

  (二)彰深妙者︰即【深不可窥则上德声闻杜视听于嘉会】者是︰即法界品初,舍利弗等五百声闻。彼叹德云「悉觉真谛.皆证实际.深入法性.永出有海。依佛功德.离结使缚.住无碍处.其心寂静.犹如虚空。于诸佛所.永断疑惑.于佛智海.深信趣入」。释曰︰即上德也。在逝多林如来嘉会而不见闻,名杜视听。杜,犹塞也。在目曰视.在耳曰听。虽在会下如聋如盲,故云杜视听也。故经云「尔时上首诸大声闻、舍利弗、大目犍连、摩诃迦叶、离波多、须菩提、阿奴楼驮、难陀、劫宾那、迦旃延、富楼那等.诸大声闻在逝多林.皆悉不见如来神力、如来严好、如来境界、如来游戏、如来神变、如来尊胜、如来妙行、如来威德、如来住持、如来净刹.亦复不见不可思议菩萨境界、菩萨大会、菩萨普入、菩萨普至、菩萨普诣、菩萨神变、菩萨游戏、菩萨眷属、菩萨方所、菩萨庄严师子之座、菩萨宫殿、菩萨住处、菩萨所入三昧自在、菩萨观察、菩萨频申、菩萨勇猛、菩萨供养、菩萨受记、菩萨成熟、菩萨勇健、菩萨法身清净、菩萨智身圆满、菩萨愿身示现、菩萨色身成就、菩萨诸相具足清净、菩萨常光众色庄严、菩萨放大光明宝网、菩萨起变化云、菩萨身遍十方、菩萨诸行圆满.如是等事悉皆不见。何以故.善根不同故.本不修习见佛自在诸善根故.本不赞说十方世界一切佛刹清净功德故.本不称叹诸佛世尊种种神变故.本不于生死流转之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本不令他住菩提心故.本不能令如来种性不断绝故等」。上来先列人,即是上德声闻.次明不见等,即杜视听也。何以故下.释不见因.劣者不见犹未为深.上德不知方为玄妙。

  见闻为种,八难超十地之阶.解行在躬,一生圆旷劫之果.师子奋迅,众海登证于林中.象王回旋,六千道成于言下.启明东庙,智满不异于初心.寄位南求,因圆不逾于毛孔.剖微尘之经卷,则念念果成.尽众生之愿门,则尘尘行满。

  二、后八正明成益,遍益顿圆之相︰

  (一)【见闻为种.八难超十地之阶】,明见闻益.亦名为种益︰即随好品地狱天子三重顿圆.及初地云「虽住海水劫火中.堪受此法必得闻.其有生疑不信者.永不得闻如是义」。不信不闻翻显信闻则成利益.海水是龙畜生趣摄.劫火是天,火灾及初禅生在二禅光音等天,长寿天难。于此得闻.兼上地狱天子,已有三难。佛会神鬼亦闻,三涂足矣.火灾之时,兼佛前佛后.人天道异,已兼辩聪.亦不拣北州.聋者目视.盲者耳闻.故八难具矣.皆容见闻为种之义。超十地之阶正在地狱天子.举重摄轻.阿鼻地狱尚得顿圆.忝在人伦岂不留听.故随好光明功德品,佛告宝手菩萨言「佛子.菩萨足下有千辐轮相名光明普照王.此有随好名圆满王.常放四十种光明。中有一光名清净功德.能照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世界.随诸众生种种业行欲乐皆令成熟.阿鼻地狱极苦众生遇斯光者,皆悉命终生兜率天.既生天已.天鼓发声,广为说法.乃至云︰尔时诸天子闻说普贤广大回向.得十地故.获诸力庄严三昧故.以众生数等清净三业悔除一切诸重障故.即见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七宝莲华.一一华上皆有菩萨结跏趺坐,放大光明等.乃至以华散佛上.又云.其诸香云普雨无量佛刹微尘数世界.若有众生身蒙香者,其身安乐.乃至灭八万四千烦恼.了知如是已,成就香幢云自在光明清净善根」︰释曰︰此即第一重得十地。次云「若有众生见其盖者,种清净金辋转轮王一恒河沙善根」︰释曰︰此即第二重得十地也。后文云「是菩萨摩诃萨住清净金辋转轮王位.放摩尼髻清净光明.若有众生遇斯光者,皆得菩萨第十地位.成就无量智慧光明.得十种清净眼,乃至十种清净意.具足无量甚深三昧」。释曰︰︰此即第三重得十地也。

  (二)【解行在躬.一生圆旷劫之果】者.解行益︰七十八经,慈氏赞善财云「余诸菩萨于无量百千万亿那由他劫.乃能满足菩萨愿行.乃能亲近诸佛菩萨.此长者子于一生内则能净佛刹.则能化众生.则能以智慧深入法界.则能成就诸波罗蜜.则能增广一切诸行.则能圆满一切大愿.则能超出一切魔业.则能承事一切善友.则能清净诸菩萨道.则能具足普贤诸行」.及大威光太子亦是一生圆多劫之果。上二皆明证速。又此经宗明三生圆满︰一、见闻生.二、解行生,即上二句.三、证入生,即下二句。

  (三)【师子奋迅.众海登证于林中】者,顿证益也。第六十经初云「尔时世尊知诸菩萨心之所念.大悲为身.大悲为门.大悲为首.以大悲法而为方便.充遍虚空.入师子频申三昧」.旧经云奋迅。奋迅之义,就师子说,其义便故。至第六十一经初,普贤开发后,如来眉间放光照故.时逝多林菩萨大众?悉见一切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佛刹.一一微尘中各有一切佛刹微尘数诸佛国土.种种名、种种色、种种清净、种种住处、种种形相,如是一切诸国土中,皆有大菩萨坐于道场师子座上成等正觉.菩萨大众前后围绕.诸世间主而为供养等.乃至云.是故皆得入于如来不可思议甚深三昧尽法界虚空界大神通力.或入法身.或入色身.或入往昔所成就行.或入圆满诸波罗蜜.或入庄严清净行轮.或入菩萨诸地.或入成正觉力.或入佛所住三昧无差别大神变.或入如来力无畏智.或入佛无碍辩才海。即顿证林中,广说以十能入入此所入。

  (四)【象王回旋.六千道成于言】下.即超权益︰即六十一经末会之初六千比丘会.身子令六千比丘观文殊十德。六千请往欲见文殊.身子令见.尔时文殊师利童子,无量自在菩萨围绕,并其大众,如象王回.观诸比丘.故云象王回旋。言「六千道成于言下」者︰比丘兴愿.文殊令发十种无疲厌心。时诸比丘闻此法已.则得三昧名无碍眼.见一切佛境界。得此三昧故.悉见十方无量无边一切世界诸佛如来及其所有道场众会.亦悉见彼十方世界一切诸趣所有众生.亦悉见彼一切世界种种差别.亦悉见彼一切世界所有微尘.亦悉见彼诸世界中一切众生所住宫殿,以种种宝而为庄严.及亦闻彼诸佛如来.种种言音演说诸法、文辞训释悉皆解了.亦能观察彼世界中一切众生诸根心欲.亦能忆念彼世界中一切众生前后十生.亦能忆念彼世界中过去未来各十劫事.亦能忆念彼诸如来十本生事、十成正觉、十转法轮、十种神通、十种说法、十种教诫、十种辩才.又即成就十千菩提心、十千三昧、十千波罗蜜,悉皆清净.得大智慧圆满光明.得菩萨十神通柔软微妙.住菩萨心坚固不动。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劝诸比丘住普贤行.住普贤行已入大愿海.入大愿海已成就大愿海.以成就大愿海故心清净.心清净故身清净.身清净故身轻利.身轻利故得大神通无有退转。得此神通故不离文殊足下,普于十方一切佛所悉现其身.具足成就一切佛法。释曰︰此即道成也.一三昧中有十通用,皆圆益也。

  (五)【启明东庙.智满不异于初心】者.成智益︰

  「启明东庙」者︰即第六十二经云「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劝诸比丘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已.渐次南行.经历人间.至福城东.住庄严幢娑罗林中,往昔诸佛教化众生大塔庙处」.释曰︰此即东庙。「时福城人闻文殊师利童子在庄严幢娑罗林中大塔庙处.无量大众从其城出来诣其所」。下别列中,有五百优婆塞、五百优婆夷、五百童男、五百童女,善财是一。下文殊师利独观善财.既观察已.安慰开喻而为演说一切佛法.乃至说此法已.殷勤劝喻增长势力令其欢喜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又令忆念过去善根。作是事已.即于其处复为诸众生随宜说法,然后而去。尔时善财童子从文殊师利所闻佛如是种种功德,一心勤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随文殊师利而说偈言等.即启明东庙也。

  「智满不异于初心」者︰即第八十经初智照无二相.经云「是时文殊师利遥申右手过一百一十由旬按善财顶,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若离信根.心劣忧悔.功行不具.退失精勤.于一善根心生住着.于少功德便以为足.不能善巧发起行愿.不为善知识之所摄护.不为如来之所忆念.不能了知如是法性、如是理趣、如是法门、如是所行、如是境界。若周遍知、若种种知、若尽源底、若解了、若趣入、若解说、若分别、若证知、若获得,皆悉不能」。释曰︰了知法性下,即是智满.若离信心则不能得.反显前义由信心故则得.不离初发之心则信智无二。若约不动智为初,即前后二智无二也。

  (六)【寄位南求.因圆不踰于毛孔】者,成位益︰谓善财初见文殊寄十信位.德云至瞿波寄三贤十圣位.摩耶已下并寄等觉.后见普贤便得因圆不踰毛孔。文云「时善财童子又见自身在普贤身内,十方一切诸世界中教化众生。又云.是善财童子从初发心乃至得见普贤菩萨.于其中间所入一切诸佛刹海.今于普贤一毛孔中一念所入诸佛刹海,过前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倍.如一毛孔.一切毛孔悉亦如是。又云.善财童子于普贤菩萨毛孔刹中,或于一刹经于一劫如是而行.乃至或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劫如是而行.亦不于此刹殁,于彼刹现.念念周遍无边刹海教化众生令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是之时,善财童子则次第得普贤菩萨诸行愿海.与普贤等.与诸佛等.一身充满一切世界.刹等、行等、正觉等、神通等、法轮等、言辞等、音声等、力无畏等、佛所住等、大慈悲等.不可思议解脱自在悉皆同等」。释曰︰此即毛孔中因圆也。

  (七)【剖微尘之经卷.则念念果成】者.显因成果益︰即出现品大经潜尘喻.经偈云「如有大经卷.量等三千界.在于一尘内.一切尘亦然。有一聪慧人.净眼悉明见.破尘出经卷.普饶益众生。佛智亦如是.遍在众生心.妄想之所缠.不觉亦不知。诸佛大慈悲.令其除妄想.如是乃出现.饶益诸菩萨」.又经云「应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觉.何以故.诸佛如来不离此心成正觉故」.故念念相应则念念成矣。

  (八)【尽众生之愿门.则尘尘行满】者.成就行愿益︰谓菩萨发心化尽生界.生界若尽大愿方终.生界无穷大愿无尽.故十地品云「若众生界尽我愿乃尽.而众生界不可尽故,我此大愿善根无有穷尽」。今众生界虽无有尽.而等有经卷.故普开之.要令尽无尽之众生为大愿矣。言「尘尘行满」者︰菩萨大悲不可尽故.心量难思.为一众生于一尘中经无量劫修行万行心不疲倦。尘尘皆尔.生生尽然.方显愿行无穷尽也。文殊菩萨赞善财云「汝遍一切刹.微尘等诸劫.修行普贤行.成就菩提道」。

  真可谓常恒之妙说.通方之洪规.称性之极谈.一乘之要轨也。

  第八.结叹宏远︰于中分二︰一、当相显胜.二、对他显胜。

  一、当相显胜四句︰

  「真可谓常恒之妙说」,明常︰常恒之说前后际而无涯故。

  「通方之洪规」者,明遍︰无有一国不说此法故.明是通方.不同随宜之教有说不说。

  「称性之极谈」者,显深︰一一称理故.一文一句即不可尽故.普贤大士语善财云「我法海中,无有一文、无有一句,非是舍施无量转轮王位而求得者」。

  「一乘之要轨」者,明要︰谓于一乘之中是别教一乘不共之旨、圆因之门,成佛之妙故。

  寻斯玄旨.却览余经.其犹杲日丽天夺众景之耀.须弥横海落群峯之高。

  二、对他显胜︰先法.后喻。初法可知。后喻之中文有二喻︰

  「犹之日丽天夺众景之曜」者,即智明映夺喻︰初升之日谓之杲日。丽者,着也。此经犹如杲日.杲日既升众景夺耀。景,犹明也。谓星月等光.即大明流空繁星夺耀。斯经大阐众典无辉。

  「须弥横海落群峯之高」者,即高胜难齐喻︰「须弥」即是此经.「群峯」即是余经.设七金铁围方余高广.比妙高之出海并落其高.以俯望群峯如培塿故。

  是以菩萨搜秘于龙宫.大贤阐扬于东夏.顾惟正法之代尚匿清辉.幸哉像季之时偶斯玄化.况逢圣主得在灵山,竭思幽宗,岂无庆跃。

  第九、感庆逢遇。于中二︰一、明弘阐源由.二、正明感遇。

  一、明弘阐源由者︰

  【是以菩萨搜秘于龙宫】者︰谓龙树菩萨五百年外方入龙宫搜求得斯玄奥之典.事如别传及纂灵记。

  【大贤阐扬于东夏】者︰正取觉贤兼余大德.谓智严、法业、日照、实叉等阐扬斯典。「于东夏」者︰谓葱岭之东,地方数千里,谓之神州大夏。而上云是以者,由上深妙故搜以阐之.故龙树入于龙宫广见无数,偏诵此经者以玄妙故.故智论名为大不思议经.而诸大德皆见此经一文一句竭海墨而莫书.一偈一光破地狱之剧苦.是以诸师尽命弘传耳。

  二、正明感遇者︰

  【顾唯正法之代.尚匿清辉.幸哉像季之时.偶斯玄化等】者︰于中亦二.先对昔自庆.后对今自庆。

  先对昔自庆者︰谓五百年前即当正法.斯经清辉隐匿龙宫之内,时人不闻.何幸像法垂末之年遇斯玄微之化.生居像末应合悲伤.反顾前不闻经,未惭正法之代.故自庆也。此依不减正法一千年,故今为像末。以今去大师涅盘一千八百六十年故.又按大集月藏分.第一五百年解脱牢固.第二五百年禅定牢固.第三五百年多闻牢固.第四五百年塔寺牢固.第五五百年鬪诤牢固。今居塔寺之末.将邻鬪诤之时,翻闻难思之经,碎身莫酬其庆。

  【况逢圣主得在灵山,竭思幽宗岂无庆跃】者︰后对今自庆。此庆有三︰(一)庆时.(二)庆处.(三)庆所修。

  (一)庆时者︰即【况逢圣主】.谓明时难遇.今值圣明天子,敷陈五教、高阐一乘、列刹相望、钟梵交响.故得闲居学肆,探赜玄门.斯一幸也。

  (二)【得在灵山】者︰庆处也。清凉灵山三千之最.文殊大圣诸佛祖师.金色虽在东方,住处即为金色.大圣虽周法界,摄机长在此山.感应普周若百川影落.清凉长在犹素月澄空.万圣幽赞于五峯.百祇传庆于千古.况大孚灵鹫标乎圣寺之名.一介微僧得在居人之数.此之庆幸爰媿多生,斯再幸也。

  (三)【竭思幽宗】者,庆所修也。大方广佛华严经即毘卢遮那之渊府.普贤菩萨之心髓.一切诸佛之所证.一切菩萨之所持.包性相之无遗.圆理智而特出.不入余人之手.何幸捧而持之.积行菩萨犹迷.何幸探乎幽邃.亡躯得其死.所竭思有其所归.幸之三也.岂无庆跃结上三也.其犹溺巨海而遇芳舟.坠长空而乘灵鹤.庆跃之至手舞何阶.是故感之庆之.唯圣贤之知我也。

  题称大方广佛华严经者,即无尽修多罗之总名.世主妙严品第一者,即众篇义类之别目。

  大以旷兼无际.方以正法自持.广则称体而周.佛谓觉斯玄妙.华喻功德万行.严谓饰法成人.经乃注无竭之涌泉.贯玄凝之妙义.摄无边之海会.作终古之常规。

  佛及诸王并称世主.法门依正俱曰妙严.分义类以彰品名.冠群篇而称第一。

  斯经有三十九品.此品建初.故云大方广佛华严经世主妙严品第一。

  第十、略释名题︰以下第九门中广释.故此云略.于中有三︰一、双标经品二目.二、双释二目。三、双结上二。

  一、双标经品二目者︰先标经目.谓若从略至广展演无穷.难思教海不离七字.故云无尽修多罗之总名。后、世主妙严品第一者,即众篇义类之别目者,标品目也。众篇即三十九品。品者义类不同.今当其一.故云别目。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