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讲解
  • 华严经要解 (戒环法师)华严经要解

      庚戌冬,先师明观老和尚示寂,治丧之余,悲思纷集。因忆师所付遗作中,曾记述在浙东行化时,有治习华严得不可思议神妙境界等语,顿起业尽情空廓然无碍之观。即屏居香港光明讲堂,读诵大经,迥向吾师,随读随记,以资探索,并检同全部华严著述集要为参究。其中有宋温陵戒环比丘所集华严要解,解妙义丰,不厌三复。爰亟付印,冀有助于后之读者。

  • (海云继梦)海云继梦:四十华严讲记

    暂无简介

  • 《华严经》大意浅探(昌法) (昌法)《华严经》大意浅探(昌法)

      一、引言   中国的佛教,素来以大乘经典为主流。自从《华严经》传译中国,直到思想体系完善、重重无尽,圆融无碍观,凝聚了中国人的心声。从全经内容看,可以分成三部分:第一是讲毗卢遮那佛依正庄严境界;第二是阐明了如何从凡夫到成佛的历位,需要圆满哪些行愿;第三部分以善财童子南游,一生成办,入普贤三昧,证入毗卢性海。

  •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录--会性法师 (会性法师)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录--会性法师

      会性法师讲述  民国七十四年农历正月于屏东普门讲堂  介绍华严经三译  明译史  释题—先释经题  释题—次释品目  正释经文—结前起后  正说行愿—长文—正示行愿  正说行愿—长文—显经胜德  正说行愿—长文—劝嘱受持

  • (网络)新译华严经入法界品 - 杨维中

    新译华严经入法界品

  • 孝事父母,当愿众生,善事于佛,护养一切是什么意思? (如瑞法师)孝事父母,当愿众生,善事于佛,护养一切是什么意思?

      这首偈是讲在家于父母前行孝时所发的愿。日常生活当中,菩萨在家首先应当孝顺父母。孝行是世间各类道德行为中的至德,是修学佛法的基础,所以“孝事父母愿”应列在前。此偈大意是:当菩萨在家孝养、承事父母的时候,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善巧承事供养于佛,护养一切有

  • 《华严经》的形成、汉译、基本思想及其修行论意义 (杨维中)《华严经》的形成、汉译、基本思想及其修行论意义

      作为大乘佛教的基本经典,《华严经》有着丰富的佛学思想,对于印度佛教、中国佛教以及日本、韩国等地的佛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时代更是以之为主要典据成立了华严宗,并传入日、韩等国。关于《华严经》的宗趣与经义,古来同样有不同的理解。南朝齐代昙衍认为此经以无碍法界为宗趣,隋代灵裕则认为此经是以甚深法界为宗趣;

  • 修行于定,当愿众生,以定伏心,究竟无余的意思 (如瑞法师)修行于定,当愿众生,以定伏心,究竟无余的意思

      当菩萨正式开始修禅定时就要发愿,愿所有的众生都能以禅定降伏妄心,进而证入究竟无余的涅槃境界,得到大自在解脱。凡夫众生的散乱之心,就像无钩的狂象躁动不止,又像猿猴得树,上窜下跳,片刻不宁。降伏妄心,就是要通过修习禅定,训练我们的心专注一处,令心渐渐地趋于轻松、宁静。

  • 下足住时,当愿众生,心得解脱,安住不动的意思 (如瑞法师)下足住时,当愿众生,心得解脱,安住不动的意思

      此偈的大意是: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静坐修行后,双脚从座上垂下,站在地上的时候,就要发愿:希望众生的内心都能获得自在解脱,安住在正念当中,不被五欲六尘所牵动。下足住时:指在结束禅修后,从禅座上下来,站立在地上的时候。

  • (惟贤法师)《华严经》要义 - 惟贤法师

    暂无简介

  • 略释华严经题 (梦参法师)略释华严经题

      倒过来讲,经、严、华、佛、赝、方、大,经是教义;“严”是总说,庄严佛的果德;“华”是因,因为有这个因,才有如是果,“华”是形容词,因能严佛的果德:“佛”是成就的人。“经”、“严”、“华”这三种是约法说的。“广”是用,是佛的大用,是化身佛。用就是利益众生的事业。“方”是相,相就是“大”的相,“大”的本性所具足的相。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文珠法师 (文珠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文珠法师

      一、不同译本  二、经的名题  三、经的品题  四、经的译题  五、讲解经文—序分  六、讲解经文—正宗分  七、讲解经文—结颂受持回向  八、讲解经文—流通分

  • 生活中的禅修——《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讲解 (明海法师)生活中的禅修——《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讲解

      我利用上午剩余的时间,从具体操作的角度来和大家分享我对《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的理解。之所以想在这次夏令营讲这一品经,主要有这样几条原因。首先,我觉得自己和这品经很有缘份。我第一次看到这品经是在上大学刚开始学佛的时候,看到以后心里有一种很大的欢喜,生起了很大的信心,这种欢喜与信心甚至影响着整天的心态,当时想佛教的修

  •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四十二字观门义证 (周叔迦)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四十二字观门义证

      唐特进试鸿胪卿三藏沙门大广智不空奉诏译  优婆塞周演济分章集证  《大方广佛华严经·人法界品》四十二字观门者,即《华严经·人法界品》善财童子所参第四十三善知识文。晋译《华严》六十卷,原缺九知识,此章亦在所缺中。唐垂拱中地婆诃罗对勘梵本,始补译会人,是为第一译。

  • (海云继梦)《华严经》经首-海云继梦

    华严经经首

  • 正身端坐,当愿众生,坐菩提座,心无所着的意思 (如瑞法师)正身端坐,当愿众生,坐菩提座,心无所着的意思

      这一愿的大意是: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端身正坐,即将开始修禅定的时候就要发愿,愿所有的众生,都能够安坐于佛成道时所坐的妙菩提座,内心再没有任何烦恼,远离一切分别执着,觉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在解脱,成就佛道。

  • 随众生住,恒不舍离是什么意思? (灯云法师)随众生住,恒不舍离是什么意思?

      这不就是恒顺众生吗?跟普贤十大愿里所说的“恒顺众生”完全相应。随众生住,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众生他们的心,他们的行为时时刻刻安住在不同的地方。一会儿安住在贪的境界里,一会儿安住在嗔的境界里,你会发现到,众生的心安住在哪里都不确定,连他自己都不明白,我下一念心会安住在哪里?

  • (海云继梦)习气,性德,解脱门(华严经世主妙严品卷三讲记)

      习气,性德,解脱门(华严经世主妙严品卷三讲记)  前言 先从法执谈起  尚未正式解释这卷经文的法义之前,我想把「法执」的定义,以及如何产生法执的过程,重新做个陈述。  法执从何而起?无人知道,

  • (梦参法师)梵行品《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七、梵行品第十六》节录

    梵行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七、梵行品第十六》节录 上梦下参老和尚讲 《梵行品》通说,就是十住菩萨所修行的方法。 此品是专指我们出家人所修的。只有出家。梵行才能清净,行为才能清净。自行他行, 两种清净的行为,就叫清净的梵行。修行所行,就是清净

  • (提云般若)大方广佛华严经修慈分略注

    大方广佛华严经修慈分略注 将释此经,略开三门。一解题目,二辨传译,三释经文。 初解题目者。 大方广题所证法,佛华严是能证人。唐宗密《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云:大以当体得名,常遍为义。方以就法得名,轨持为义。广以从用得名,包博为义。佛以就果得名,觉照为义。华以从

  •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讲录 (太虚大师)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讲录

      古来讲经者,多在题前先提出经中要义而广谈,若天台之五重玄义,贤首之十门悬谈等。因当时听者精熟佛典,故可如此。今则多有初听佛经者,若先事玄谈,则必致茫然莫解!故先解题目,次释文义,然后乃开显其要旨。

  • (海云继梦)海云继梦:华严菩萨问明品讲记

    暂无简介

  • (海云继梦)净眼看世间 (华严经世主妙严品卷二讲记)

      凈眼看世间 (华严经世主妙严品卷二讲记)  海云继梦 解经  前言 证入,就是进入那个境界  这卷经文是「总说」,乃将前后部分串连起的一个境界。这段经文是经家结集时,由经家写录下来。何以会有这段

  • (静波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讲记

    暂无简介

  • 若敷床座,当愿众生,开敷善法,见真实相的意思 (如瑞法师)若敷床座,当愿众生,开敷善法,见真实相的意思

      此偈的大意是:菩萨进入无上堂,首先要做准备工作,在敷设床座时,内心就要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修行一切善法,令诸善法如莲华开敷,最终如实观见诸法不生不灭、不来不去的真实相。若敷床座:“敷”,铺展、铺开,在此指布置、铺设。“床座”,泛指坐禅时用的禅凳、禅床等。“若敷床座”,就是把所坐的禅凳铺设好,把坐垫等相关用品准备好。

  • 《华严经》中“不可说” (明一法师)《华严经》中“不可说”

      《华严经》里面的“不可说”这个词很有意思。一方面它是数量词,在阿僧祇品里面定义“不可说”为一个数量单位,“不可说不可说转”为最大的数量单位;另一方面它有讲不尽的意思,有讲不明白的意思,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意思,这与佛教里面很多场合“不可说”吻合。

  • (杨维中)《华严经·入法界品》的思想内容及其对中国佛教的影响

    《华严经入法界品》的思想内容及其对中国佛教的影响 〈入法界品〉尽管只是《华严经》的一部分,但无论从其在全经中占据的分量来看,还是从其对于印度佛教、中国佛教以及整个东亚佛教的影响来看,〈入法界品〉无疑可以说是《华严经》的精髓所在,在一定程度上完全可以将其当作浓缩了的《华严经》来看,它不仅相当完整地体现了《华严经》的几乎全部思想,更为重要的是提供了如何深入法界和随顺法界的典型例证和具体方法。从前者而言,举凡《华严经》的重要思想,在此品中都得到了完整的

  • (梦参法师)庄严道场——释《华严经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一》节录

    庄严道

  • (圣赞法师)《华严经》之《普贤行愿品》

    《华严经》之 《普贤行愿品》(之一) 释圣赞 2009年11月23日 《普贤行愿品》源自于《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经》经三次翻译,有八十华严、六十华严和四十华严,《普贤行愿品》是四十华严的最后一品,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参到最后到了普贤菩萨这里,普贤菩萨告诉

  • (周叔迦)《华严经》之研究法

    《华严经》之研究法 周叔迦 绪 说 《华严经》或称为《杂华经》,乃法相宗六根本经之一。而贤首宗亦以为根本。西竺大本凡十万偈。东土有二译。晋译只三万六千偈,凡六十卷,有八会三十四品。唐译只四万五千偈,凡八十卷,有九会三十九晶而已。其异译别生复有十九部。兹列述于下: 第一举果劝乐生信分有一会,即第一寂灭道场会,说毗卢法身华严刹海依正之果。晋译凡四卷二品,唐译凡十一卷六品。 第二修因契果生解分有六会,即第二普光明殿会,说十信。晋译凡四卷六品,唐译亦四卷六品

  • (海云继梦)海云继梦:华严六科-华严禅行法

    暂无简介

  • 若入堂宇,当愿众生,升无上堂,安住不动的意思 (如瑞法师)若入堂宇,当愿众生,升无上堂,安住不动的意思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出家菩萨进入寺院的法堂、禅堂、念佛堂等处,便应当提起正念:愿所有的众生都能够登入佛法的殿堂中,悟明真心,湛然安住。我们到寺院的大殿礼佛,或者在家菩萨进入家中的佛堂等处,都可以诵持这一愿。

  • (倓虚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 普贤行愿品随闻记-倓虚法师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 普贤行愿品随闻记 湛山倓虚大师着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随闻记序 大矣故。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也。此品经。即唐贞元十二年。般若三藏法师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四十卷。徧收此一经之玄妙。所谓华严关键。修行枢机文约义丰。功高益广者矣。故西域相传云。普贤行愿赞。为略华严经。大方广佛华严经。为广普贤行愿赞。信哉。理宾然尔。普贤菩萨。为华严一经之主。初终二会。皆普贤所说。五周因果。皆普贤所彰。以如来之长子。

  • 《华严经》讲做功夫 (明一法师)《华严经》讲做功夫

    《华严经》讲做功夫 回到四祖寺后,正好赶上诵《华严经》中的十地品,自己每次诵《华严经》总是有收获,这几天在诵十地品的时候,发现了菩萨修行的过程在《华严经》的十地品里面有简单的描述,这让自己欢喜不

  • 绍隆佛种,发无上意是什么意思? (如瑞法师)绍隆佛种,发无上意是什么意思?

      “绍隆”,指绍继、兴隆,即延续、继承发扬义。“佛种”指成佛的种子,即佛性,这是得佛果之因。《华严经》中讲:“菩萨摩诃萨教诸众生发菩提心,于众生田中下佛种子,是故能令佛种不断。”这段话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都能成佛。菩萨普度众生,劝令众生入三宝海,发菩提心,便能令佛种不断。通俗讲,只要有人学佛,就能绍隆佛种

  • (梦参法师)忏除业障——《大方广佛华严经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二》节录

    忏除业障——《大方广佛华严经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二》节录 上梦下参老和尚 若念如来少功德乃至一念心专仰 诸恶道怖悉永除智眼于此能深悟 我们能够念佛的很少的功德。哪怕念佛一德,一心专注,一念心专注一境,这叫心专一境。那么,我们念阿弥陀佛想生极乐世界,一念

  • (梦参法师)初发心功德品——《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七、初发心功德品第十七

    初发心功德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七、初发心功德品第十七》节录 上梦下参老和尚 尔时。天帝释。白法慧菩萨言。佛子。菩萨初发菩提之心。所得功德。其量几何。法慧菩萨言。此义甚深。难说难知。难分别难信解。难证难行。难通达难思惟。难度量难趣入。 这

  • (海云继梦)遨游自性海(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

      遨游自性海(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  前言 累积、深化、超越  目前的学佛人依据既有的模式来学,如此不名学佛,此乃宗教行为而已。释迦牟尼佛教我们的佛法,是要我们「觉悟」,「翻破无明」,「恢复本

  • (温陵居士)大方广佛华严经合论简要

    暂无简介

  • (梦参法师)华严经的十种佛

    《华严经》都讲十,以十种佛来摄持。什么叫十种佛?我们经常说「佛陀耶」,我们翻华言是「觉」。觉有三种,有自觉,自己成就了,觉他,让他让一切众生都觉悟,觉行圆满,自觉成就了觉他就是度众生。自觉觉他都圆满了,都成就了,这就是佛。 这是佛,用十种解释。 第一正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 (网络)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

    《大方广佛华严经》,梵名,或称《杂华经》。中国华严宗即依据本经,立法界缘起、事事无碍等妙义为宗旨。《普贤行愿品》的异译很多。

  • (杨维中)论《华严经·十地品》的汉译及其佛学思想

    论《华严经十地品》的汉译及其佛学思想 编辑:杨维中 来源:闽南佛学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考释了《华严经十地品》的汉译及其在中土的传播情况,并指出在早期的十几种汉语译籍中,一般都是十住与十地交替或混合使用的,大致在佛陀跋陀罗所译六十卷《华严经》中,十

  • 《华严经》中的“不可说” (明一法师)《华严经》中的“不可说”

    《华严经》里面的“不可说”这个词很有意思。一方面它是数量词,在阿僧祇品里面定义“不可说”为一个数量单位,“不可说不可说转”为最大的数量单位;另一方面它有讲不尽的意思,有讲不明白的意思,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意思,这与佛教里面很多场合“不可说”吻合。

  • (业露华)《华严经》十地品概说

    《华严经》十地品概说 业露华 内容提要:《十地品》是《华严经》中重要一品。此品主要叙述佛陀在他化自在天宫摩尼宝殿说法,金刚藏菩萨为与会大众说十地法门之行相。大乘佛教将菩萨修行过程分为十信、十

  • (高振农)《华严经》在中国流传概述

    《华严经》在中国流传概述 高振农 《华严经》是印度初期大乘佛教流行时出现的佛教经典之一。它是在最早的大乘经典《大般若经》流行后,差不多与《宝积》一类经典同时出现的。关于此经的梵本在印度流传的情况,有种种不同之说。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五说:《华严经》有百千偈,故名《百千经》。而法藏的《华严经传记》卷一则称西域传说此《华严大不思议解脱经》有三本:其中上、中两本隐而不传,下本有十万偈,四十八品,现流天竺。《大智度论》也说,《不思议解脱经》有十万偈。这

  • (本焕法师)本焕长老在《华严经》法会上的开示

    本焕长老在《华严经》法会上的开示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今年是弘法寺第四年讲《华严经》,这要在过去我会在山上讲,但今天早上没有在山上讲,为什么?在山上讲都是出家师父听,居士很少,所以今天特地到这里来讲。 我讲什么?你们大家想一想:这个《华严经》很

  • (彭际清)华严念佛三昧论

      华严念佛三昧论  清 彭际清述  华严念佛三昧论叙  大乘起信论云。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以从本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念者不觉也。佛者觉也。念佛者以觉摄不觉也。念佛三昧者。以觉摄不觉。入于正觉海也

  • 自归于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的意思 (如瑞法师)自归于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的意思

      这首偈的大意是:当菩萨归依于法的时候便发愿,愿一切众生都能够深入佛法宝藏当中,通过听闻佛法、思惟义理和如理修习,不断地增长智慧。令智慧犹如大海般深广无际,直至最终成就佛智。自归于法:“法”是归依的境,指佛陀演说的教法。后来由弟子们结集、分类为三藏十二部教典,也称为“三藏十二分教”,含摄了佛陀所说的一切教法。

  • 大小便时,当愿众生,弃贪嗔痴,蠲除罪法的意思 (如瑞法师)大小便时,当愿众生,弃贪嗔痴,蠲除罪法的意思

      这首偈告诉了我们:在上厕所的时候应当怎样善用其心,不忘修行。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在上厕所的时候就会发愿,愿一切众生都能弃舍贪、嗔、痴三毒,“蠲除”杀盗淫妄等种种“罪法”,安住于清净无染污之中。大小便时:但凡用饮食,就有大小便利。大小便利是人体所排出的不净之物。若能将此事转成修行,可谓心能善

  • (梦参法师)十住品——《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六、十住品第十五》节录

    十住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六、十住品第十五》节录 上梦下参老和尚主讲 《十住品》咱们讲的是

  • (梦参法师)升须弥山顶品——《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六、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升须弥山顶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六、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节录 上梦下参老和尚 《升须弥山顶品》在什么处所说的呢?在忉利天。会主是法慧菩萨,这个会叫十住会。须弥山是印度的原话,梵语苏迷卢。华言妙高峰。佛以智慧自在之力,不动觉树,没有离开菩提

  • 华严经明法品内立三宝章 (法藏大师)华严经明法品内立三宝章

    华严经明法品内立三宝章 魏国西寺沙门法藏述 华严经明法品内立三宝章卷上 三宝章 流转章。 三宝章 三宝义略作八门。一明建立。二释得名。三出体性。四显融摄。五明种类。六拣所归。七辨业用八明次第。初明立意者有七种。一为翻邪故。即翻外道尊师。谓自在天

  • 若在于道,当愿众生,能行佛道,向无余法的意思 (如瑞法师)若在于道,当愿众生,能行佛道,向无余法的意思

      此偈的大意是: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行走在路上的时候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走佛所行的菩提大道,次第修学,常行精进,断尽烦恼,趣于无上佛果。若在于道:这是从事相上说,“外出行走在路上”。回归到法上,指菩萨行走在修行成佛的大道上。

  • 若有所施,当愿众生,一切能舍,心无爱着的意思 (如瑞法师)若有所施,当愿众生,一切能舍,心无爱着的意思

      此偈的大意是:菩萨在家,具足慈善悲悯的心,因此在行布施时,乃至见到别人行布施,内心就要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够毫无吝惜地布施,做到大舍、遍舍、一切能舍。而且,希望人们在修行布施时,能渐渐去除内心的分别执着。不要执着自己是布施的人,也不执着所布施的物以及布施了谁,以清净心去布施

  • (梦参法师)菩萨问明品——《大方广佛华严经菩萨问明品第十》节录

    菩萨问明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菩萨问明品第十》节录 上梦下参老和尚 此品的宗趣。宗是宗旨。趣是趋向。趋向什么?趋向到后面的《净行品》。这是说十种信。如果说信。没有让他生起力量;没有让他信生根,所以叫“问明品”:“问明品”的目的,就是要由信起解。

  • 自归于佛,当愿众生,绍隆佛种,发无上意的意思 (如瑞法师)自归于佛,当愿众生,绍隆佛种,发无上意的意思

      这首偈子是说:出家菩萨要具足信心,誓愿至诚地归依佛陀。并在归依佛的时候发愿:普愿一切众生亦为真佛子,绍继佛种令不断绝,发菩提心,体证无上的佛道。自归于佛:“自”,即能归依的人。“佛”是所归依的境。“归”,就是归向、归依。这是约自他讲,以他对己而称为自。约理体上说,但令归自,不说归他,因为众生自身本具佛性。

  • 剃除须发,当愿众生,永离烦恼,究竟寂灭的意思 (如瑞法师)剃除须发,当愿众生,永离烦恼,究竟寂灭的意思

      这首偈子的大意是:菩萨出家剃除须发,正式进入出家人的行列,这时就要发心:愿一切众生也能够同愿同行,永离染污之缘,脱离烦恼的束缚,证得究竟的涅槃佛果。剃除须发:“须发”,指胡须和头发。对于胡须,古人分得很细,下巴上的称“须”,嘴唇上的称“髭”,两边腮上的称“髯”。古人讲究仪容,对须发很重视,三国时期的关公就被称为美髯公。

  • 结跏趺坐,当愿众生,善根坚固,得不动地的意思 (如瑞法师)结跏趺坐,当愿众生,善根坚固,得不动地的意思

      这首偈子的大意是说: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修习禅定,结跏趺坐的时候应发愿:愿所有的众生都能够直身正意,跏趺而坐,威仪寂静,息灭妄念。并且获得坚固的善根,于诸相中不为现行烦恼所动,彻证身心之本源,进入究竟常寂的三昧境界,湛然不动。

  • 入僧伽蓝,当愿众生,演说种种,无乖诤法的意思 (如瑞法师)入僧伽蓝,当愿众生,演说种种,无乖诤法的意思

      此偈的大意是说:当发心出家的菩萨来到僧伽蓝的时候,应当这样发愿:愿一切众生都能发心在佛的正法中出家,常随佛学,六和共住,弘演佛法,永离乖诤。入僧伽蓝:“入”是进入。梵语“僧伽”略称“僧”,华言的意思是众,也称和合众。根据《四分律名义标释》所说,四位以及四位以上的比丘或比丘尼,才称为僧。梵语“蓝”,华言园,“僧伽蓝”

  • (法藏大师)华严经旨归-法藏大师

    华严经旨归 唐京兆西崇福寺沙门法藏述 夫以。主教圆通尽虚空于尘刹。帝珠方广揽法界于毫端。无碍镕融卢舍那之妙境。有崖斯泯普贤眼之玄鉴。浩汗微言实叵寻其旨趣。宏深法海尤罕测于宗源。今略举大纲开兹十义。撮其机要称曰旨归。庶探玄之士粗识其致焉。 一说

  • (梦参法师)贤首品——《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五、贤首品第十二》节录

    贤首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五、贤首品第十二》节录 《华严经》上说,设有菩萨经过无量百千那由他劫,行六波罗蜜法,具足了六种神通,由于未闻此《大方广佛华严经》故,又名假名菩萨,不是真实菩萨。虽然能够闻到但不信不入,此是《贤首品》所要辨别的。在《

  • (梦参法师)明法品——《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八、明法品第十八》节录

    明法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八、明法品第十八》节录 上梦下参老和尚 梵本的《华严经》里有《明法品》又叫《法光明品》。一个是法慧的智慧,一个是明菩萨入住之后要行十行。 法、也就是我们的心。一般讲,法者是规则义。法:轨生物解,给众生有所行,有个轨

  • (张文良)《楞伽经》与灵辨的《华严经论》

    《楞伽经》与灵辨的《华严经论》 张文良 灵辨的《华严经论》是中国佛教学者对《华严经》最早的注释书之一。此注释书本来是百卷大着,但现存的只有十二卷。这部著作是在问世百多年之后才为法藏所瞩目,并向当时的佛学界做了介绍。此书作为现存最早的《华严经》的注释书,对我们了

  • 受学戒时,当愿众生,善学于戒,不作众恶的意思 (如瑞法师)受学戒时,当愿众生,善学于戒,不作众恶的意思

      这首偈的大意是:菩萨在受戒、学戒的时候都要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次第受戒、继而善学于戒,进修善法,增长善根。同时不再造作恶法,若有所犯,能及时发露忏悔,消除恶业,令戒根清净。受戒:我们常说的出家指剃度落发,实际这只是现了出家的相,称为形同沙弥、沙弥尼。受了沙弥、沙弥尼十戒,才拥有出家人的

  • 若得五欲,当愿众生,拔除欲箭,究竟安隐的意思 (如瑞法师)若得五欲,当愿众生,拔除欲箭,究竟安隐的意思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菩萨居家,在得遇五欲乐境时,应巧发善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够拔除五欲的华箭,早成佛道,获得究竟的安稳快乐。我们逐句来看偈颂。若得五欲:“欲”,希求、染污义。五欲能令众生乐着无厌,一般有两类。一是指由染着色、声、香、味、触等五境所起的五种情欲,即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二是指财欲、色欲、饮食欲、名欲、睡

  • 事讫就水,当愿众生,出世法中,速疾而往的意思 (如瑞法师)事讫就水,当愿众生,出世法中,速疾而往的意思

      这一愿的大意是:大小解以后,菩萨(发大心修行者)将要用水洗净的时候就会发愿,愿一切众生,都能够脱离世间的染污法,迅速进入出世清净的解脱法当中。事讫就水:“事讫”,在此指大小解以后。“就水”,就是用水清洗大小便处,这称为“洗净”。

  • (衍慈法师)华严经札要--衍慈法师

    华严经札要 古人说:「不读华严经,不知佛富贵」。富是指精神上的富有,贵者是法宝无上珍贵。 释迦牟尼佛于菩提树下,初成正觉,所证悟到的宇宙人生的实相、奥秘。第一句话即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佛陀把他所开悟

  • 见背恩人,当愿众生,于有恶人,不加其报的意思 (如瑞法师)见背恩人,当愿众生,于有恶人,不加其报的意思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遇到背恩弃义人的时候便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对于恶人不生丝毫报复之心。见背恩人:“背恩”,即背弃恩义。背恩的人,不知报答他人恩惠,如《六度集经》中所说:“背恩无反复,虚饰行谄伪,是为愚痴极,唯默忍为安。”

  • 见树叶茂,当愿众生,以定解脱,而为荫映的意思 (如瑞法师)见树叶茂,当愿众生,以定解脱,而为荫映的意思

      此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看见大树枝繁叶茂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够降伏自心的烦恼,以禅定解脱三昧清凉自心,并能够如大树般荫泽有情,令众生获得清凉、自在、解脱的禅定之乐。

  • 若见华开,当愿众生,神通等法,如华开敷的意思 (如瑞法师)若见华开,当愿众生,神通等法,如华开敷的意思

      这首偈的大意是: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花儿盛开的时候,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精勤修集无边的正法因行,令本具的神通功德如鲜花般绽放。若见华开:指看到品类各异的花朵开放。古时,“华”同“花”。神通等法:“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天然之性,彻照无碍,名为神通。”可见,神通是众生自性本具的,是通过修习禅定而获得的自在无碍、

  • 若见桥道,当愿众生,广度一切,犹如桥梁的意思 (如瑞法师)若见桥道,当愿众生,广度一切,犹如桥梁的意思

      这首偈的大意是: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人)看到桥梁或往来经过的道路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够发菩提心,以菩萨“众生无边誓愿度”的情怀,广度一切有情,犹如桥梁,接引众生,无有疲厌。

  • 以水洗面,当愿众生,得净法门,永无垢染的意思 (如瑞法师)以水洗面,当愿众生,得净法门,永无垢染的意思

      这一愿的大意是: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用水洗脸时就会发愿,愿一切众生,都能够洗净色身的不净污垢,也能除去内心的秽恶烦恼,恢复本具的清净本性,永无垢染。以水洗面:“洗面”,即洗脸。《毗尼日用切要香乳记》中说,面是身体之首,是最先与人相见的部位。既然先见人,也必定会先见佛。因此需要天天清洗干净,以便礼佛诵经,不失

  • 若见陂泽,当愿众生,疾悟诸佛,一味之法的意思 (如瑞法师)若见陂泽,当愿众生,疾悟诸佛,一味之法的意思

      这首偈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看到湖水的时候,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够如同小溪汇聚到湖泊一样,信受听闻佛法,并且迅速地证悟诸佛所说的究竟一味妙法。若见陂泽:“陂”,池塘;“泽”,水积聚的地方。“陂泽”,泛指湖泊。条条小溪,源头、水质不尽相同,可一旦汇聚到湖泊中,融合在一起,就皆共一味了。

  • 如何立身处事,修行办道?《华严经》的这首偈颂告诉你 (星云大师)如何立身处事,修行办道?《华严经》的这首偈颂告诉你

      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此人回向得究竟,心常清净离众毒。这首偈颂主要是告诉我们,如何立身处事,如何修行办道。我们念佛、拜佛,不一定只为自己求功德、求平安、求利益。如果凡事都把自己摆在前面,才做了一点好事,就想马上获得回报,一点奉献服务,就希求得到奖励,这样的贪求,反而增长得失的心理,让自己患得患

  • 见升高路,当愿众生,永出三界,心无怯弱的意思 (如瑞法师)见升高路,当愿众生,永出三界,心无怯弱的意思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遇到上坡路,一步步往上走的时候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够了脱生死,永超三界。即使面对困难险阻,也会勇往直前,内心毫不懦弱、退怯。见升高路:“升高路”,即上坡路。俗话说:“人往高处走。”当我们走上坡路的时候,就要策励自己:不断地提升修行层次,日日进步。

  • 见端正人,当愿众生,于佛菩萨,常生净信的意思 (如瑞法师)见端正人,当愿众生,于佛菩萨,常生净信的意思

      此偈的大意是: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看到长相庄严、相貌端正的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对佛菩萨常生清净的信心,由此感得清净庄严的相好。见端正人:“端正人”是指容色端正的人,也是当今所说的高颜值人。世俗有言:“一分长相一分福。”可见,颜值也是福报的表

  • (梦参法师)明法品节录二——《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八、明法品第十八》节录

    明法品节录二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八、明法品第十八》节录二 上梦下参老和尚 佛子。菩萨摩诃萨。复有十法。能令一切诸佛欢喜。何等为十。 一者精进不退。 精进不退,这个大家都懂,懂是懂,但是常退,不是不退。精进修习的不够,指我们的心,不是指行为。因

  • 着袈裟衣,当愿众生,心无所染,具大仙道的意思 (如瑞法师)着袈裟衣,当愿众生,心无所染,具大仙道的意思

      此偈的大意是:当菩萨现出家相身着袈裟的时候便发愿:愿一切众生心无所染着,都能发起菩提心,行菩萨道,具足成就究竟的无上佛果。着袈裟衣:“袈裟”是梵语,华言有坏色衣、不正色等义。依律所说,袈裟有青、黑、木兰三种颜色。青色是指染成类似青铜的颜色;黑色不是正黑色,而是用一种黑泥染成的灰色;木兰色是用木兰

  • 若在厄难,当愿众生,随意自在,所行无碍的意思 (如瑞法师)若在厄难,当愿众生,随意自在,所行无碍的意思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遇到痛苦、危险或者困难的时候,在家的菩萨应当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够随心顺意,身心自在,远离各种困境灾难;断除恶法,勤修诸善,积极进取,善愿成满。如果能这样发愿,慢慢我们就会充满正能量。若在厄难:“厄难”,指灾难、困境、苦难等。综合《梵网经略疏》等诸论所说,厄难不出地狱难、饿鬼难、畜生难,鞭挞、系

  • 见苦行人,当愿众生,依于苦行,至究竟处的意思 (如瑞法师)见苦行人,当愿众生,依于苦行,至究竟处的意思

      这首偈的大意是: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看见不放逸修行苦行的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少欲知足,舍离对五欲的贪着,以佛法的正见为指导,严持净戒,勤修苦行,得不退转大乘弘愿,借助修习苦行到达究竟成佛的彼岸。

  • 见棘刺树,当愿众生,疾得翦除,三毒之刺的意思 (如瑞法师)见棘刺树,当愿众生,疾得翦除,三毒之刺的意思

      此偈的大意是: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看见棘刺丛生的树木时,便会联想到三毒烦恼如同棘刺树的刺一样,能够刺伤毒害众生的法身慧命。菩萨于是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够迅速剪除三毒之刺,灭除贪嗔痴烦恼。

  • 整衣束带,当愿众生,检束善根,不令散失的意思 (如瑞法师)整衣束带,当愿众生,检束善根,不令散失的意思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整理衣裳、系束腰带的时候,就要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时时检点自己的善根,自我约束,远离放逸,护惜善根,不令散失。

  • 若见涌泉,当愿众生,方便增长,善根无尽的意思 (如瑞法师)若见涌泉,当愿众生,方便增长,善根无尽的意思

      这首偈的大意是: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地下的泉水源源不断地涌出,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勤修种种方便,不断地长养、增长自己的善根,令善根像涌泉一样流注无竭,永无穷尽。

  • 着下裙时,当愿众生,服诸善根,具足惭愧的意思 (如瑞法师)着下裙时,当愿众生,服诸善根,具足惭愧的意思

      这一愿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穿着下裙的时候,就要发愿:希望众生都能够随顺众善根,具足惭愧之心。着下裙时:“裙”是华言,梵语为“泥洹僧、涅槃僧”。在这里,“下裙”可泛指一切下衣,如裤子、裙子等。服诸善根:“服”是服从、顺从义,也有穿着、穿戴义。此处指随顺众善根,以“诸善根”为服饰。

  • 见无病人,当愿众生,入真实慧,永无病恼的意思 (如瑞法师)见无病人,当愿众生,入真实慧,永无病恼的意思

      这一愿的大意是: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健康人的时侯,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获得真实究竟的佛智,证得清净法身,永远不受病苦的恼扰。见无病人:“无病人”,指身心健康的人。宿福深厚,方能无病少恼。但究竟的无病,根据《大般涅槃经》中所说,“又解脱者名曰无病。真解脱者即是如来。”言下之意,证得清净法身,才能真正

  • 受具足戒,当愿众生,具诸方便,得最胜法的意思 (如瑞法师)受具足戒,当愿众生,具诸方便,得最胜法的意思

      这首偈的大意是:在家菩萨出家受比丘(比丘尼)具足戒的时候要发愿,愿一切众生都能如法次第受戒,依师学习律藏等教法,在行持上对治烦恼,克己励修;继而进受菩萨心地戒,种成佛因,自利利他,得最胜法,结最胜果。受具足戒:戒有二义,一是警策(身口意)三业,远离缘非;二是禁断诸恶,即防非止恶。戒能防止身口造作恶业,令心远离热恼而得

  • (大痴法师)《华严经·净行品》漫谈

      《华严经·净行品》漫谈  大痴法师  7 月 20 日 早课  普通人所谓的漫谈,就是天南海北,我却不这么讲,天南海北太小,咱们佛教的漫谈可能是此世间、彼世间;此世界、彼世界;娑婆世界、极乐世界、

  • 见论议人,当愿众生,于诸异论,悉能摧伏的意思 (如瑞法师)见论议人,当愿众生,于诸异论,悉能摧伏的意思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 若见汲井,当愿众生,具足辩才,演一切法的意思 (如瑞法师)若见汲井,当愿众生,具足辩才,演一切法的意思

      这首偈的大意是: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从井中取水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够具足无碍的辩才,智慧无量,应众生机巧妙演说一切佛法,引导众生返迷归悟,解脱成佛。若见汲井:“汲”,取义。“汲井”,汲取井水,即从井中取水。

  • 洗涤形秽,当愿众生,清净调柔,毕竟无垢的意思 (如瑞法师)洗涤形秽,当愿众生,清净调柔,毕竟无垢的意思

      这首偈是说正洗净时所发的愿:愿一切众生,在清洗身体的同时,也能关照到心灵。以持戒的功德、定慧的力用,令心清净、柔和,善顺,最终实现身心毕竟清净、无有垢染。洗涤形秽:《毗尼日用切要香乳记》中说:“洗涤者,清净义,即蠲弃也。谓此幻形之有秽浊,必假净水方得蠲弃也。”

  • 手执杨枝,当愿众生,皆得妙法,究竟清净的意思 (如瑞法师)手执杨枝,当愿众生,皆得妙法,究竟清净的意思

      这首偈的大意是: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手里拿着杨枝(盥洗用具等)的时候就应发愿,愿一切众生都能获得微妙的佛法,并通过修习佛法令身心光洁,证得究竟清净的法身。手持杨枝:“杨枝”,律中名曰齿木,不局杨树枝。采择树枝,如小指大小,一头嚼碎,可用来剔刷牙齿中滞留的食物。可见,杨枝有清洁口腔的功用,同我们现在用的牙刷。

  • 见乐着人,当愿众生,以法自娱,欢爱不舍的意思 (如瑞法师)见乐着人,当愿众生,以法自娱,欢爱不舍的意思

      这首偈的大意是: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乐着五欲的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遨游在佛法的大海中,用佛法充实、愉悦自己的身心,对佛法爱乐不舍。见乐着人:“乐着人”,这里指执着于五欲享乐的人。《大宝积经》云:“众生乐着于生死,不能离于世八法。所谓利衰及毁誉,所有称讥及苦乐。得利便即生欣喜,失利心即生嗔恼

  • 正出家时,当愿众生,同佛出家,救护一切的意思 (如瑞法师)正出家时,当愿众生,同佛出家,救护一切的意思

      这一愿是讲:菩萨已经落发、着袈裟,这时内心就要善巧发愿:愿一切众生,同本师——释迦牟尼佛出家一样,发起真正的慈悲心,勇敢地承担起救护一切众生的重任。下面我们逐句来看:正出家时:剃除须发,着袈裟衣,只是成就了出家人的外相,称为形同沙弥(尼),还不能算真正出家。律中言,真正的出家是指受十戒。成就出家人的戒体,才能称为法同

  • (正慈)三种华严经的传世对佛学的贡献

      三种华严经的传世对佛学的贡献  华严有三种。一是晋译,又称旧译,世称六十华严。后两种是唐译一是八十华严又称新译,内容最完备。再者是四十华严。又称普贤菩萨行愿品。三本华严经,各有特色。晋译本,文

  • 若在宫室,当愿众生,入于圣地,永除秽欲的意思 (如瑞法师)若在宫室,当愿众生,入于圣地,永除秽欲的意思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无论身处金碧辉煌的宫殿、高档豪华的住宅,还是普普通通的房舍,菩萨都应当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够进入清净的圣地,与诸佛菩萨同在一处,永远去除尘世间污秽的欲染烦恼。若在宫室:“宫”,特指宫廷,即帝王的住处,泛指达官贵人的舍宅。“室”是对各类房屋的通称。

  • 见丑陋人,当愿众生,于不善事,不生乐着的意思 (如瑞法师)见丑陋人,当愿众生,于不善事,不生乐着的意思

      此偈的大意是: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看到相貌丑陋人的时候,就会心生怜悯并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远离恶业,不再造作种种不善之事,种善因得善果,以善法之因端严自身。见丑陋人:“丑陋人”是指相貌不端正的人。这类人很容易被人轻贱。

  • (黄夏年)略论印顺法师对《华严经》之成立的研究

      略论印顺法师对《华严经》之成立的研究  黄夏年  一、缘起  蓝吉富先生曾经对印顺法师的学术成就做过较为系统的总结。他分八项总结法师的成果:  (1)强调、而且弘扬《杂阿含经》等原始佛典的重要性,

  • 若见险道,当愿众生,住正法界,离诸罪难的意思 (如瑞法师)若见险道,当愿众生,住正法界,离诸罪难的意思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途经或看到艰难、凶险的道路时,就会借助事相巧发善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避开三界生死的险道,住于与佛法相应的清净心,远离一切罪恶和灾难。若见险道:“险道”,指危险的路,或是地势险峻,或者常有盗贼、恶兽、毒虫出没等。修行者借事思惟,最危险的道路莫过于生死轮回的险道。一旦落入其中,难免

  • 若见流水,当愿众生,得善意欲,洗除惑垢的意思 (如瑞法师)若见流水,当愿众生,得善意欲,洗除惑垢的意思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人)看到流水的时候,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对佛陀的教法生起爱好欲乐之心,以善欲法水,洗除内心的烦恼垢染,悉得佛智。若见流水:《维摩经义疏》云,“水之为用,除垢去热,解脱之性,除烦恼热,离众惑垢也。”所以,菩萨看见流动的水,就希望众生的善意欲能够不间断地生起,去除一切烦恼垢惑。

  • 见无严饰,当愿众生,舍诸饰好,具头陀行的意思 (如瑞法师)见无严饰,当愿众生,舍诸饰好,具头陀行的意思

      此偈的大意是: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看到朴素淡雅不加严饰的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彻底弃舍世间种种饰好,以纯朴自然的头陀行来庄严自己的身心,抖擞掉内外一切烦恼。见无严饰:“无严饰”,指身上不佩戴任何装饰品,不作任何身相庄严等。

  • 见无乐着,当愿众生,有为事中,心无所乐的意思 (如瑞法师)见无乐着,当愿众生,有为事中,心无所乐的意思

      这首偈的大意是: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遇到少欲知足、不执着五欲享乐的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众生如实了知一切因缘所生法的无常之性,对于有为事,内心不生任何贪爱与执着。见无乐着:指不贪着世间五欲享乐的人。有为事中:《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中讲道:“有为事即世间俗事。”

  • 自归于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的意思 (如瑞法师)自归于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的意思

      这首偈的大意是:菩萨在归依僧宝的时候发愿,愿一切众生都能够用如来的正教统理大众,和合无诤,断除一切烦恼,成就无碍的智慧。自归于僧:僧,指僧宝,包括一切贤圣僧和凡夫僧。《法苑珠林》云:“夫论僧宝者,谓禁戒守真,威仪出俗。图方外以发心,弃世间而立法。宫荣无以动其意,亲属莫能累其想。弘道以报四恩,育德以资三有。高越人天,重逾金王,

  • 若修于观,当愿众生,见如实理,永无乖诤的意思 (如瑞法师)若修于观,当愿众生,见如实理,永无乖诤的意思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修习禅观的时候应当发愿,愿所有的众生都能够勤摄正念,不取不着,体解般若深慧;用智慧照见如实的真理,悟入不生不灭的法空之理,永远灭除乖违和诤论。若修于观:此处所修的观,梵语毗婆舍那,意思是种种观察、正慧抉择。修行之人,虽修习于止,证诸禅定,但未发慧解,若心住定,则有贪着禅定乐味的过失

  • 着璎珞时,当愿众生,舍诸伪饰,到真实处的意思 (如瑞法师)着璎珞时,当愿众生,舍诸伪饰,到真实处的意思

      此偈大意是说:在家菩萨佩戴饰品,做种种身相庄严时,内心就要学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舍离世间一切虚妄不实的严饰,内心清净,表里如一,达到佛陀所教导的真实处。着璎珞时:“璎珞”是指由珠玉或鲜花等编缀而成的装饰品,在古代印度颇为常见。玄奘大师在《大唐西域记》中,叙述自己在古代南亚亲眼见到那里的男子女人“首冠花鬘,身佩璎珞”

  • 若见果实,当愿众生,获最胜法,证菩提道的意思 (如瑞法师)若见果实,当愿众生,获最胜法,证菩提道的意思

      此偈的大意是: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丰硕的果实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走觉悟之道,获得无上殊胜的菩提道果。若见果实:这是说菩萨走在路上,看到种种成熟的果实。晋译六十华严中讲道:“若依种种树,有种种果生。如是种种刹,有种种众生。种子差别故,果实生不同。行业若干故,佛刹种种异。”这是告诉我们,众生造作的因行不

  • 见斜曲路,当愿众生,舍不正道,永除恶见的意思 (如瑞法师)见斜曲路,当愿众生,舍不正道,永除恶见的意思

      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看见弯曲不直的道路时,便这样发愿:愿所有的众生,都能够舍离不正道,永远除去邪见,走在正确的成佛大道上。“斜曲路”,指不正、不直的弯曲道路。若行走在斜曲的路上,应不忘善用其心,提醒自己,修行人要走正知、正见的修行道路。如果误入邪途,生起恶见,不信因果,造作恶行,就会堕落恶道,备受诸苦。

  • (高明道)漫谈华严中的净土

      漫谈华严中的净土  高明道  清末民初以来,中国的学术陷入空前的混乱。撇开政治宣传的扭曲、误导不谈,单就现象本身来论,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事实(注1)一般世学如此,佛学亦不例外。值遇这种风气,内明的

  • 若着上衣,当愿众生,获胜善根,至法彼岸的意思 (如瑞法师)若着上衣,当愿众生,获胜善根,至法彼岸的意思

      此偈的大意是: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在搭袈裟的时候就要发愿,愿一切众生都能够获得最殊胜的出世善根,并乘此善根达到究竟成佛的彼岸。在家菩萨着上衣的时候就可以发这一愿。若着上衣:“上衣”是对下裙来说的,就此方来说,则为衫、祅等上身穿的衣服。《翻译名义集》云:“欝多罗僧,或郁多罗僧,此译上着衣,即七条也。”意思是,郁多罗僧,

  • 见婆罗门,当愿众生,永持梵行,离一切恶的意思 (如瑞法师)见婆罗门,当愿众生,永持梵行,离一切恶的意思

      这首偈的大意是: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看见婆罗门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修身守道,执持佛戒,永保梵行清净,舍离一切恶法。见婆罗门:“婆罗门”是梵语,华言净行、梵行等。《一切经音义》中讲:“婆罗门,此俗人也。谓净行高贵舍恶法之人,博学多闻者也。”婆罗门是古印度四种姓之一,有出家有在家。

  • 若见丛林,当愿众生,诸天及人,所应敬礼的意思 (如瑞法师)若见丛林,当愿众生,诸天及人,所应敬礼的意思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沿路行走,看见树木丛林的时候,就会发愿,愿一切众生乃至一切人天,都能恭敬礼拜出家人集聚修行的道场丛林。若见丛林:“丛林”,本义是茂密的树林,林中丛生许多树木、药草等。引申为僧众聚居修行的道场。有佛法僧三宝之处,也是接引众生开正知见,令入者见者善根增长的地方。

  • 舍居家时,当愿众生,出家无碍,心得解脱的意思 (如瑞法师)舍居家时,当愿众生,出家无碍,心得解脱的意思

      此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辞亲割爱舍离俗家的时候,就应当善巧发愿:愿一切众生,出家没有障碍。不仅身出世俗家,也能令心出离烦恼无明的家,得到真正的解脱。舍居家时:“居家”,即在家人的生活。舍家,指出家。什么是出家呢?《显扬圣教论》中说:“出家者,谓持出家威仪相貌,弃舍俗境,受持禁戒,如法乞求,清净自活。

  • 见苦恼人,当愿众生,获根本智,灭除众苦的意思 (如瑞法师)见苦恼人,当愿众生,获根本智,灭除众苦的意思

      此偈的大意是: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看到苦恼的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证得佛的根本智慧,灭除身心种种苦恼,得享涅槃寂静之乐。见苦恼人:“苦恼人”就是被痛苦烦恼所逼迫的人。《正法念处经》中说:“业绳甚坚牢,缚诸苦恼人,受百千生死,将去不可见……一切皆不畏,未来诸苦恼,如是苦恼人,痴

  • 见修园圃,当愿众生,五欲圃中,耘除爱草的意思 (如瑞法师)见修园圃,当愿众生,五欲圃中,耘除爱草的意思

      这首偈的大意是: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人)见到园圃被修治的时候,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在面对五欲尘境的时候,都能够清除内心的贪爱之草,成熟清净的菩提佛果。见修园圃:“修”,修理、整治,如铲草锄地等。“园圃”,《一切经音义》中说:“种树曰园,种菜曰圃也。”所以,园圃指种植果木蔬菜的田地

  • 若见众会,当愿众生,说甚深法,一切和合的意思 (如瑞法师)若见众会,当愿众生,说甚深法,一切和合的意思

      若见众会:见到“大众集会”的情景,该如何发愿呢?《华严经疏》云:“谓众聚多谈无义,故愿说深法。”意思是众人聚集在一处,多谈无益之语。因此,发愿宣说无上甚深微妙的佛法。说甚深法:何谓甚深之法呢?根据《华严经疏》所说,甚深法正是契理契机的佛法。它能引导众生觉悟宇宙和人生的真相,舍离各种恶法,勤行六度万行,契入法界理体,圆满

  • 见路多尘,当愿众生,远离尘坌,获清净法的意思 (如瑞法师)见路多尘,当愿众生,远离尘坌,获清净法的意思

      这首偈的大意是: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在路上行走,看到尘土飞扬就会发愿,愿一切众生都能离开五欲六尘的染污,获得清净解脱。见路多尘:“尘”,指尘土、灰尘。尘土落在人的身上能污染色身。五欲(一般指财、色、名、食、睡等五种欲望)六尘(指色、声、香、味、触、法等六种境)如尘埃一般,能染污众生的心。《法界次第初门》中说:“尘以

  • 见趣下路,当愿众生,其心谦下,长佛善根的意思 (如瑞法师)见趣下路,当愿众生,其心谦下,长佛善根的意思

      这首偈的大意是: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遇到下坡路时,就会借境发愿,希望一切众生,令心常自谦下,远离憍慢,以此美德长养菩提善根,成就佛道!见趣下路:“下路”,即下坡路。修行者遇到下坡路时,正是善用其心,借境练心之时。

  • (高明道)谈谈翻译与诠释──以《华严》数偈为例

      谈谈翻译与诠释  ──以《华严》数偈为例  高明道  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牵涉到抉择,而此抉择背自后有一番诠释。同样,阅读翻译作品时,读者的理解也离不开诠释,而这种诠释又等于一番的抉择。举例来说

  • 见报恩人,当愿众生,于佛菩萨,能知恩德的意思 (如瑞法师)见报恩人,当愿众生,于佛菩萨,能知恩德的意思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知恩报恩的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了知、感念三宝的恩德,对诸佛菩萨生起报恩之心。见报恩人:恩即惠泽。“报恩”,指受了他人的恩惠,要尽心竭力地去回报。人们常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可见,知恩报恩不仅是一种为人称许的美德,也是长养自身福德智慧的方便

  • 见无铠仗,当愿众生,永离一切,不善之业的意思 (如瑞法师)见无铠仗,当愿众生,永离一切,不善之业的意思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 以水盥掌,当愿众生,得清净手,受持佛法的意思 (如瑞法师)以水盥掌,当愿众生,得清净手,受持佛法的意思

      此偈的大意是:登厕大小便后,洗完净,还要用水洗手。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在洗手时就会发愿,愿一切众生都能够用净水洗除手上的污垢,获得清净之手。并用法水洗涤内心的尘垢,以清净的身心来受持佛法。

  • 若见大柱,当愿众生,离我诤心,无有忿恨的意思 (如瑞法师)若见大柱,当愿众生,离我诤心,无有忿恨的意思

      这一愿的大意是: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看见大柱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舍离我执、我见、我慢等烦恼,修慈悲忍辱,令内心调柔堪忍,远离忿诤,心得安稳,入无诤三昧。若见大柱:“大柱”,柱子有荷重的功用,房舍离不开柱子的支撑。在晋译六十华严中,“大柱”的梵语,被译为“大树”。从下文一路次第见到丛林、高山等来看,这

  • 若见池沼,当愿众生,语业满足,巧能演说的意思 (如瑞法师)若见池沼,当愿众生,语业满足,巧能演说的意思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水池时,就会巧发善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够圆满成就佛的清净语业,具足善巧方便,演说一切微妙佛法。若见池沼:“池沼”,指蓄水的凹地,泛指池塘、水池。发大心的修行者看到或大或小的水池、池塘等,都应依于此偈来发愿。

  • 若见直路,当愿众生,其心正直,无谄无诳的意思 (如瑞法师)若见直路,当愿众生,其心正直,无谄无诳的意思

      这一愿的大意是: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看见宽广、平直的大道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弃诸邪道,走正直路,心怀坦荡,明了诸法。远离一切谄诳烦恼,成就菩萨善法功德,清净无碍,直趣无上菩提。若见直路:“直路”,多指宽广、平直、坦荡的大路。

  • 求请出家,当愿众生,得不退法,心无障碍的意思 (如瑞法师)求请出家,当愿众生,得不退法,心无障碍的意思

      菩萨在请求出家的时候应当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够依于三宝修行,发大乘心得不退转,精勤不懈地修习佛法,遇到任何障缘都不生悔心,最终去除内心的烦恼,如《华严经》所说:“无着无所依,无染如虚空,成就佛智慧,其心无障碍。”

  • 受和尚教,当愿众生,入无生智,到无依处的意思 (如瑞法师)受和尚教,当愿众生,入无生智,到无依处的意思

      这首偈的大意是:在家菩萨出家受戒后,依于和尚如法修学、接受和尚教导时,亦愿所有的众生依善知识教,断除一切烦恼,证得如佛一样圆满的智慧,得入究竟自在的无依处。受和尚教:“和尚”有力生、亲教师、依学等多义。力生:即弟子的法身慧命凭借和尚之力而得以生长

  • 执持应器,当愿众生,成就法器,受天人供的意思 (如瑞法师)执持应器,当愿众生,成就法器,受天人供的意思

      此偈告诉我们: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在搭好衣、捧起钵准备乞食的时候便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舍除骄慢,成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法器,受天人赞叹供养。执持应器:“应器”,也叫做应量器,指出家人吃饭用斋的器皿——钵。

  • 发趾向道,当愿众生,趣佛所行,入无依处的意思 (如瑞法师)发趾向道,当愿众生,趣佛所行,入无依处的意思

      这首偈子的大意是: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入聚落乞食,准备启程的时候就会发愿,愿一切众生都能够踏着佛陀的足迹,趋入真实之处,成就菩提佛果。发趾向道:意思是说,菩萨要入聚落乞食,抬脚准备上路的时候。趣佛所行:即以佛的行为,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舍弃凡夫行,常随佛学

  • 若见高山,当愿众生,善根超出,无能至顶的意思 (如瑞法师)若见高山,当愿众生,善根超出,无能至顶的意思

      这一愿的大意是: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在路上行走,看见高山的时候,便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不断地长养自己的善根,令善根超出,无有穷尽,最终究竟成就,圆满佛果菩提。若见高山:“高山”,出众山之上,故云“高”。古人有言:“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这段话说明了积累的重要。

  • 若见园苑,当愿众生,勤修诸行,趣佛菩提的意思 (如瑞法师)若见园苑,当愿众生,勤修诸行,趣佛菩提的意思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净行品》偈颂,来看第七十七愿:若见园苑 当愿众生勤修诸行 趣佛菩提这首偈的大意是:  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在乞食途中,见到园苑的时候,便会巧发善愿,愿一切众生都能远离放逸

  • 见着甲胄,当愿众生,常服善铠,趣无师法的意思 (如瑞法师)见着甲胄,当愿众生,常服善铠,趣无师法的意思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看到穿戴盔甲的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用善法铠甲庄严自身,勇猛精进,趣求究竟无师的智慧,证得圆满无上的佛果。见着甲冑:“甲冑”,指铠甲和头盔。在与敌人交战时,戴上头盔,身披铠甲,就可以保护自身,不被

  • 见严饰人,当愿众生,三十二相,以为严好的意思 (如瑞法师)见严饰人,当愿众生,三十二相,以为严好的意思

      此偈的大意是: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看到打扮庄严的人时,就会发愿,愿一切众生,勤求佛道,广积众德,成就佛的三十二相,以此相好庄严自身。见严饰人:“严饰人”,指用璎珞、花鬘等各种庄严具打扮华丽细腻的人。三十二相:我们在学习“若见树华”时,了解过佛陀的三十二种相好,以及成就相好的因行。佛陀示现相好、演说佛法的目的,无非是

  • 见无忧林,当愿众生,永离贪爱,不生忧怖的意思 (如瑞法师)见无忧林,当愿众生,永离贪爱,不生忧怖的意思

      此偈的大意是: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人)在乞食途中,经过无忧树林的时候,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永离贪爱,远离一切忧怖苦恼。见无忧林:“无忧林”,就是无忧树林。经中记载,悉达多太子当年就是在蓝毗尼园中的无忧树下诞生的。所以,在印度文化中,无忧树被视为吉祥的象征。

  • 若见沙门,当愿众生,调柔寂静,毕竟第一的意思 (如瑞法师)若见沙门,当愿众生,调柔寂静,毕竟第一的意思

      此偈的大意是说: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看到出家修行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三业清净调柔,心意寂静,最终成就佛的大智慧。若见沙门:“沙门”是梵语,华言有勤息、勤行、勤劳等义。勤息是说,出家人勤修佛道,息灭诸烦恼。勤行是指“勤行众善,止息诸恶”,从而证得寂灭涅槃。勤劳是说出家人应当精勤修道,修

  • 涉路而去,当愿众生,履净法界,心无障碍的意思 (如瑞法师)涉路而去,当愿众生,履净法界,心无障碍的意思

      这首偈的大意是: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在路上行走的时候,就应当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断除烦恼,身口意三业清净,步入清净的法界,内心永离烦恼的障碍和束缚。涉路而去:“涉”,前进、上路义,还含有跋涉的意思,形容路途艰辛。由此可以联想到,无论是世间有形的道路,还是通向解脱的成

  • 见操行人,当愿众生,坚持志行,不舍佛道的意思 (如瑞法师)见操行人,当愿众生,坚持志行,不舍佛道的意思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看到节操高尚的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建大丈夫志、行大丈夫事,树立正知正见,坚守高尚的志节和操行,永远不舍离佛道。见操行人:什么是操行人呢?指具备高尚节操和品行的人。

  • 若见大河,当愿众生,得预法流,入佛智海的意思 (如瑞法师)若见大河,当愿众生,得预法流,入佛智海的意思

      这首偈的大意是: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看见大河的时候,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够出离五欲生死大河,步入佛法的智慧大海,饱餐法味,得预法流不退,直入如来妙觉果海,皆从生死的此岸,到达菩提涅槃的彼岸。若见大河:“大河”,指宽大的河流,流水不断、奔腾不息。《毗尼日用切要香乳记》云:“今持此偈,不惟大河,但见入海之河,即

  • 诣大小师,当愿众生,巧事师长,习行善法的意思 (如瑞法师)诣大小师,当愿众生,巧事师长,习行善法的意思

      这首偈的大意是:菩萨舍俗出家来到寺院拜见师长,请问法义,受师长教,这时应当发愿:愿一切众生都和自己一样,能够遇到真正的善知识,并且智慧善巧地亲近承事师长,追随师长,常行善法。诣大小师:“诣”,本义是前往、去到。这里指到师长处拜访求教。

  • 着僧伽梨,当愿众生,入第一位,得不动法的意思 (如瑞法师)着僧伽梨,当愿众生,入第一位,得不动法的意思

      这首偈的大意是: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搭上僧伽梨的时候,就会发愿,希望众生都能够证入第一殊胜的佛位,获得清净的菩提妙法。着僧伽梨:“僧伽梨”是梵语,在比丘的三顶衣中是最殊胜的,也称为大衣。从用途来说,僧伽梨主要是在讲法、授戒等因缘下所搭的衣。

  • 脱去俗服,当愿众生,勤修善根,舍诸罪轭的意思 (如瑞法师)脱去俗服,当愿众生,勤修善根,舍诸罪轭的意思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正式出家脱去在家的俗服时,应当发愿:愿一切众生,都能依于正法,勤修戒定慧,培植出世善根,舍去各种罪业的系缚。脱去俗服:“俗服”,在这里指菩萨在家时所穿的衣服。出家是为了求解脱、断烦恼的。初出家就要“穿衣吃饭从头学,轨物格度与俗别”,所以要脱去在家的服饰,穿着坏色衣,去除贪着之心。

  • 见欢乐人,当愿众生,常得安乐,乐供养佛的意思 (如瑞法师)见欢乐人,当愿众生,常得安乐,乐供养佛的意思

      这首偈的大意是: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看到欢乐的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够常得安稳、快乐,欢喜供养于佛。见欢乐人:“欢乐人”,指欢喜快乐、烦恼少的人。常得安乐:指身心恒常安乐。《正法念处经》言:“舍离一切不善法故,常得安乐。”《法华文句》中有讲:“夫安乐者,即大涅槃,从果立名也。”可见,证得了佛果,方能得到究竟

  • 上升楼阁,当愿众生,升正法楼,彻见一切的意思 (如瑞法师)上升楼阁,当愿众生,升正法楼,彻见一切的意思

      此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登上楼阁的时候就应发愿,希望众生都能够提升内在的智慧,上升到正法之楼,听闻正法,从而洞彻自己的真心本体,彻底明了世出世间诸法的真实相。

  • 见路无尘,当愿众生,常行大悲,其心润泽的意思 (如瑞法师)见路无尘,当愿众生,常行大悲,其心润泽的意思

      这首偈的大意是: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洁净无尘的路,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走在清净的解脱大道上,常行大慈悲行,内心不被五欲六尘境界所染污,调柔清净。见路无尘:菩萨(每位修行者)走在洁净的大道上,看到路面平整宽阔,没有飞扬的尘土,这是事相上的无尘。若能见境发愿,善用其心,心灵就会得到净化和提升。《华严经疏钞》云: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