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大意浅探(昌法)

华严经 | 作者:昌法 [投稿]

《华严经》大意浅探(昌法)

一、引言

  中国的佛教,素来以大乘经典为主流。自从《华严经》传译中国,直到思想体系完善、重重无尽,圆融无碍观,凝聚了中国人的心声。从全经内容看,可以分成三部分:第一是讲毗卢遮那佛依正庄严境界;第二是阐明了如何从凡夫到成佛的历位,需要圆满哪些行愿;第三部分以善财童子南游,一生成办,入普贤三昧,证入毗卢性海。本篇文章从五个方面说明,目的想与大家共同来欣赏华严以及了解此经在中国传译弘布的情况。

二、《华严经》的三种译本

  1、《大方广佛华严经》六十卷

  又称为晋译华严。东晋沙门支法领,从于阗(今新疆境内)取回梵本,华严前三分为三万六千偈。到东晋义熙十四年(418),由吴郡内使孟,右卫将军褚叔度,恭请佛驮跋陀罗(觉贤)尊者主持法业,慧严等百余人,在道场寺译成六十卷华文。

  六十卷《华严经》虽译成文,当贤首国师(华严第三祖法藏大师)奉诏宣讲六十华严时,深感经文不能连贯,认为必有欠缺,适逢中天竺地婆诃罗(日照三藏)来华,携有华严经的第八会,经二师校勘,复礼法师执笔,慧智译语,补足原文,遂成《华严经》六十卷的完本,共计三万六千偈,三十四品。

  2、《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卷

  唐·武则天,特重华严之极,希望更加求得详尽的华严经,派使者访于阗梵本。实叉难陀(喜觉)尊者携来梵本华严,在证圣元年(695),东都大内遍空寺译成华文,武则天亲临译场,并且为此写序及提品名。由南天竺沙门菩提流支,义净三藏,同宣梵文后,更付沙门复礼、法藏等人,在佛授记寺润饰辞藻,到圣历二年已亥(699)完成了八十《华严经》的翻译,人们常称为新译华严。

  3、《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四十卷

  南天竺乌茶国王手书此品,于德宗(李适)贞元十一年(795)十一月十八日进贡。德宗帝获此梵卷,于贞元十二年(796)六月五日,诏般若三藏(罽宾人,德宗时游华)于长安崇福寺译成四十卷,十四年(798)二月二十四日完毕,称之为四十华严。其实也可说成是前二部华严入法界品的展开。

  在中国拥有三种译本华严,前后持续三百多年传译,那也是一项艰巨的译经任务,从另一个角度说,《华严经》在中国的影响非凡.真正要弄清楚华严圆融无碍,重重无尽的思想,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没有华严宗人长期以来研究、弘扬,要一目了然,岂非小事?所以借此机会缅怀沤心先贤,是他们为我们后学华严者铺平了道路,从华严经学到华严宗学,再到华严禅学,最后发展到华严易学。经过这样的过程,我们不再为此大经而生畏。三部华严经篇幅不同,但各占优势。六十华严篇幅不多,可它却具备 了八十华严的精神实质,之所以受学界的重视;四十华严虽然精辟,义理含蓄,一般人是难以达成毗卢之性海;八十华严文广,在教界义为更完善,多择以诵持、研究。佛教史上,曾经有两位大德对八十华严进行纲要性地系统化。

三、对《华严经》的两种不同划分

  1、清凉澄观大师的分法

  澄观(738——839)大师是华严宗的第四祖,他一生专精华严,承师之学并加以发挥。同时,吸收了般若空义,涅槃佛性法相赖耶染净,以及运用《起信论》的一心二门,随缘和不变的思想,更明确地提出了四法界说,即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单讲华严经就有五十余遍,著述四百多卷,仑对华严宗的贡献并不次于法藏大师,甚至还有超前之说。澄观大师不但在教界绰越,在当时社会地位也非常显赫,成为七帝之师,七帝代宗、德宗、顺宗、宪宗、敬宗、文帝的敬重,他先后受赐为镇国大师、清凉国师、大照国师、大统国师、任天下大僧录、僧统等美称。

  澄观大师义为三十九品,八十卷的《华严经》是毗卢遮那佛于菩提场,七处九会(人间三次,天上四次)同时顿演,一真法界。他根据教、理、行、证分成四分,又从因果关系分成五周。所谓四分是:举果劝乐生信分,初会六品经文是;修因契果生解分,二会至七会三十一品经文是;托法进修成行分,离世间一品是;依人证入成德分,入法界一品是。五周者即:所信因果周,初会六品是;差别因果周,从第二会到第七会随好光明品是;平等因果周,第七会后两品是,是普贤行品和如来出现品;成行因果周,第八会离世间一品是;证入因果周,第九会入法界一品是。澄观大师又根据传统的三分法,他以为《华严经》的序分应是初会六品经;从第二会到法界品尔时,文殊从善住楼阁止为正宗分;从法界品文殊从善住阁下为流通分。澄观大师并不停于三种分法上,另外找到了分科的根据,从信、解、行、证方面将全经分成四分,又从因果方面分为五周。从因果来贯穿凡圣,世出世法无不具因果。佛教尤其重视人生解脱,上至成佛,下齐六道众生,无论是物质现象,还是精神领域,无不被因果网罗,所以因果具周遍义。

  2、方山李通玄长者对此经分析

  李通玄是位居士,以吃枣子和柏叶饼淡泊生涯,潜心华严,因此得名枣柏老人。著有《华严经合论》一百三十卷,《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四卷。《华严经》处处以十字表圆满义出现,以此缘故,李长老借十而分判全经,就此对七处会的说法,作了一番表述,他认为三会普光殿说法,从凡情角度看还有往返,来去之执,遂而提出了十处十会四十品的说法。比如在初会有十菩萨众,十众主神、十众天子、乃至舍那十身、十定、十忍等等,无处不以十体现华严圆满无碍之意,这无尽法门莫不是一真法界心,一大缘起。

  李通玄从传统分法认为世主妙严品为序分;如来现相品以下为正宗分;如来出现品以下为流通分。在流通分中清凉大师则从法界品尔时,文殊从善住楼阁下为流通分。李通玄认为全经内容可分为五位法门(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三周因果,即从初会世主品,到毗卢舍那六品为一周,乃佛自分五位因果,是举果劝修见道分。二会(从佛名号品)至八会(如来出现品),三十二品为一周,乃进修者五位因果,是设法治习修证分。九会离世间品,明果后利生常道,通为设法治习修证分。第十会法界品,善财南游为一周,乃圆彰五位因果,是去言依行圆彰法界分。二种常道,离世间品,同生不染,利生常道,法界品,忘修绝证,佛果常道。

  方长者从五位、三周、二种常道来剖析华严经。总言之,两前辈的作法,为后来研究华严经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