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禅行法之
《华严六科-华严禅行法》第三集
海云继梦和上
我们今天在继续跟各位来介绍禅行法的这个部分。我想,我们要告诉各位一个叫做核心问题,我们华严禅行法他就两个重点,一个就是置心一处。这个是你修定的一个根本法门,如何置心一处,这是一切禅修过程当中努力的地方。
但是还有一点你不要忘了,那就是所谓的疑情,你要提疑情,疑情是一切福德智慧的根本,假如按照华严经的这种基本理论和架构来讲,你置心一处训练完成,能够止住妄想,这个就是指你到达弥勒楼阁,就是第五十一参,成就的地方,要到善财童子到弥勒菩萨这边来的时候,你就置心一处了,那个时候弹指顷,弥勒楼阁金华园就为你敞开,这一敞开,生命观境就现前了。
那你那个生命观境,是什么样的生命观境,这个就是关键了,那个就是我们一般人所讲的内心世界,你的内心世界如何,你要如何打开你的内心世界?
其实各位每天都在打开,只是你那个内心世界,叫做杂草丛生,虎狼豹彪,牛鬼蛇神,对立,混乱,复杂,晦涩不清,这个叫做五浊恶世,你今天所在的世界就是这样的一个世界。
那我们透过禅修,要打开我们的内心世界,他不是这个世界,他是另外一个世界,你要留意到这一点,那个世界是什么,那才是我们要去的世界,如何从我们这一个晦涩不明,混沌不清,五浊恶世的世界,转移到那一个极乐清净的世界,那我们把他取名叫做象限转移,那要象限转移,他的关键,他有一个关键,那么开关,你要去开他,谁都可以,那问题你找得到找不到那个开关。
那你就要透过置心一处,到达这个地方,你找到置心一处的要领,完成这一份工程,完成这一份手续,叫做生命改造。
来到这里你要进去是什么样的生命境界呢?那我告诉你,那就是另外一个工程,这个工程就是弥勒菩萨之后,所要进行的普贤菩萨的法门,这个普贤菩萨的法门是什么呢?
这是关键处啊,那就是十大愿王,十大愿王真正所修的就是疑情,你带着疑情去就好,今天我们跟各位讲,你就从这个地方带疑情,禅,为什么那么迷人,在全世界,这个科技为主流的西方文化里,西方人为什么为禅而疯狂,为什么?那西方人不是疯人院嘛?科学那么发达,为什么那么喜欢禅?为什么?因为禅可以帮你打开内心的世界。
禅是个自在的境界,你透过禅的方法,可以到达那个自在美好的境界里,要不然,你现在所打开的内心世界都是对立,冲突,矛盾,恐惧,无奈,这是你眼前的状况,你很想做好,可是你不知道怕什么,要怎么样把那个怕给拿掉?
这是我们一再给各位讲的,你到底在怕什么,你不知道,眼睛张开就怕,闭起来更怕,不爬出被窝也爬,爬出被窝更怕,那怎么办?不开门出去也不行,开门出去更不行,那怎么办?怎么办?无奈,不去也不行,去了也被骂,不去那更被骂,光是坐在家里就想老板在那边会怎么骂我,好无奈啊,要怎么办呢?这个就是娑婆世界,我们要把娑婆世界的这些无奈,这些恐惧给除掉,要透过禅的方法。
那么,那个方法到底是什么,这个就是疑情了,禅为什么那么迷人,这个就是疑情了,你不要问人家,这个答案没有的了,你自己去做了你才知道了,人家跟你讲的都满足你的知识,那只是欺骗你,那不能够达到你的目标,那个迷人,你要被迷啊。
年轻人没恋爱不知道,爱过始知情重,因为掉进去你粘在那边,你怎么拉都拉不出来,你不要管他,让他去黏住,你黏到哪一天失去粘性,他就掉下来,这个状态就是这个样子,你必须自己去走一趟,你才知道,禅这个东西必须你自己去经验,你不经验没办法,所以你要带着这个疑情去走一遍。
打坐很好,打坐好吗?你问人家,人家一定说打坐最好,可是你坐下去第一个钟头你就不妙了,不是不好了,两只脚痛的要死,腰酸背痛,坐在那边像乌龟要脱壳一样,难过的要命,哪有什么好,他好在哪里?你必须要提这个疑情去走一遍,假如你只是很无知的坐在那里,头这边看看,那边看看,终于一个钟头到了,那你什么感受也没有,你带着疑情进去,从最无知,最外行,三年以后,你一定有很大的进步。
记得,带着疑情走每一步,从你第一步开始,你就要带疑情,所以说禅很美,但怎么美?我看不出美啊。
小时候家乡有个故事,哥哥跟妹妹年纪差二十岁,哥哥相亲要结婚了,叫妹妹去偷看那个嫂嫂,到底长的漂亮不漂亮,那个妹妹七八岁,回来说好漂亮哦,好漂亮他就很高兴,到了结婚那一天,从此他就不高兴。
因为妹妹所谓的漂亮,跟他的漂亮差很远,妹妹所谓漂亮就是他眼睛鼻子都有,跟他的洋娃娃眼睛掉了鼻子坏掉了不一样,所以他看这个嫂嫂就是很美,可是他一看就不一样,长的又矮又胖又黑,我不是说矮短肥不好了,他一看就不合他的标准,大概过了三十年,他的孙子出生以后,他才感到一点满足说,这老婆还不错。那你想想看,一个观念要差三十年后才会醒过来,那还是世间的问题。
禅这个东西非常的抽象,他是心领神会的东西,那你必须带着疑情去走,所以我们在这个时候就不叫做禅法,也不叫禅,我们叫禅行,禅在行,在你的内心行,你知道吗?
他是个方法没有错,而他在你的内心里头,像流水一样慢慢慢慢一步一步往前走,这当中,一个空挡都不能有,当你这个功夫越是绵绵密密的时候,那你的成就就越快,而且越大,因为他都是你的内心世界,内心世界的那些东西,这一点是我们首先要跟各位谈的。
第二个,这个内心世界的凡人世界跟圣人世界有什么不同,那么昨天,我们跟各位谈到这个地方,首先是你要懂得,向未知的领域迈进,但是我们都知道,我们很怕未知,你对于未知之所以喜欢,对于未来之所以会执着,其实是你假设的,你根本就不知道,你只是假设,假设结婚以后会很幸福,是假设,可是你忘了,结了就昏了,你假设,当你假设结了以后会很痛苦啊,那有些人就只好当单身贵族,因为他是假设,这个东西不能用假设,内心世界这条路要走的,不是假设的问题,是你必须去面对它的问题。
那么凡夫的内心世界,他是都在已知的范围里头,他不可能走向未知,所以,凡夫强调的叫做经验主义,曾经有过的经验他再做一遍,没有走过的经验他不走,那么即使要走也是假设,假设什么?都是别人讲的,爸爸讲的,老师讲的,报纸讲的,电视讲的,人家说,因为有这些,所以他就内心有依靠,要记得,这个内心的依靠,就是你生死轮回的根本。
我们修行,学佛,禅修,密法,净土,不管哪个法门,他的目的就在这里,不要去找寻内心的依靠,但是这句话在现实的社会里头不能成立,因为现实的社会他所教你的就是内心要有依靠。
尽管是学术家哲学家,他们要的也是一种依靠跟证据,谁说,某人说,你去看每一本书,学者的论著里头,他一定有很多注解,那些注解都是古人说的,古人说你听懂吗?古人说是骗人的,应该讲实际一点应该是死人说的,都是那些死掉的人说的,他所有的出处都是指那些死人讲的,他必须相信死人的话,他没有办法相信活人讲得话。你要注意,当这种现象产生的时候,你就是走在生死轮回的范围里,这个叫凡夫的世界。
所以你看凡夫的内心世界是什么,我们跟各位讲很简单的,他只有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就是去记忆,记忆很多资料,然后去推理,达到他预期的目标,就是这三个,你去看看你内心世界只有这三个因素,记忆是你的依靠,合理的推理也是你的依靠,达到你预期的目标也是你的依靠,这个叫有依,有依叫做有,三有,就是依你的欲望,依你的形象,依你的想象,这三有叫做三界,三有轮回,三界轮回,因为你会这样子一再的循环。
那我们在修行在训练你,就告诉你不要有,不要依,要能独立,那你要怎么去独立呢?那这个就是禅行的过程,做一个完全独立的,那从佛教的立场来讲,就是带着觉性,带着觉性有个好处,你可以依,也可以不依,这个是佛法的特色,佛法不是叫你绝对不依,但是你要知道这个我要依,非要依不可。
这个开车上高速公路,只能靠右边走,这个就是依,你不能够说我不依,那我就靠左边走,那你就会看到,所有的车都违规,只有你是朝正前方走,人家通通朝后方走,因为在这个时候我们有觉性我们知道,我们必须要依,因为你不依不行,这是世间法中的,可是,那一个你能够觉知你在依的那一个觉知本身,就是智慧。
问题是,我们都无知,你都用大脑惯性,或者是一种好恶的选择,那就不对,第一个不能惯性,惯性就是生死轮回,第二个不能用好恶选择,好恶选择不是觉知,觉知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知道有这件事,那并不是我做这件事情就对,我们发现很多人有这种情况,我很知道我们要做这件事,你那样做不对,那你是用好恶在做选择,你才会有这样做对,那样做不对,你很清楚就好了,那我要这样做就这样做,那他这样讲,好了。那我依你,我是依你,对不对你负责,那我依你,这个时候不说对不对,我依你而已。
我们现在知道,最痛苦的是你的好恶做选择以后,你无法依你,你无法依他,因为你要的是这个,你无法那个,这个就是你痛苦的地方,看起来很像在修行,其实根本就不是,口口声声说说是佛法,所要的都是你选择的,当你要做的时候,你说这是我的福报,那我发心,你要做你就发心了,你不想做的时候,那你就随缘了,所以你会发现,当人家讲随缘了,差不多OK了,他就是不干了。
为什么?你用的都是佛教的术语,但其实是你内心在做选择,那这个不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不选择的,所以华藏工程要各位去进行就在这里,你不要一直点头,你根本就没有参加华藏工程,有参加华藏工程,你内心就会转变,你世界就会转变,关键就在这个地方,他就是让你放下好恶对立的选择,你很清楚,带着觉知,带着觉知,那么依靠,依他,他有意见,我听你的,我清楚这个意见是你的,做,我做,我做了,将来人家会骂我,我很清楚,因为我是听他的所以被骂,那你也不必把它公布,那也没有意义,那是世间法中的,你要很清楚的,明白到这一点,这个就是学佛。
那个佛,觉知,我觉知我这样做会出问题,那这样就好了,出了问题是必然的,被K啊,被骂啊,被揍啊,这是我很清楚,那假如没有呢,没有是我福报,因为前辈子我没造业,所以这辈子我听他的,撂下去,结果他不是陷阱,他只是两寸水而已,所以我通过了。
这一点觉知在运作的时候,生命是非常灿烂的,你自己要去经验,所以禅本身是一种觉知的行为,学佛为什么跟禅扯在一起,禅修为什么跟学佛扯在一起,关键就在这个。
这个地方你会发现,他的一个根本就是那个疑情一直在起作用,因为有疑情,你才有可能觉知,没有疑情你不可能有觉知,而疑情不是疑神疑鬼,疑情也不是制造进展,疑情只是让你环顾四周无有压力,这样而已。
各位想想看,你在像车站那样人潮汹涌的地方跟人家约会过没?这个例子我们常跟各位举了,我记得读书的时候,台北车站人很多,台北车站又那么大,人那么多怎么办呢?台北车站有四个字,台那个字,那边找来找去那是最惨的,最不好找人,那我们就在北那个字下面等,大家都到了,大家都是背靠着柱子都在等,等了一个钟头怎么还没来,只是无聊,无聊要走出来抽个烟,哎呀,你到多久了,他也到一个钟头,你也到一个钟头,两个人都一个向北看,一个向东看,都靠在那里,
为什么?因为都没有疑情,反正我到了,人又很多走来走去,那我就尽量靠着那个柱子,我就守着那个柱子,他就会来找我,大家都想着他会来找我,所以大家都在那里等,这个为什么?这个就是一种惯性。
你会发现我们在惯性的时候,你没有办法发挥你的警觉力,甚至你周遭的事业也一样,那么禅修的本身,他就是带着疑情,这个觉性都一直起作用,但你会发现,在等人最好的方法,也就是在那个地方你就站好,那么有一个动,动是要动给人家看,你在找我,因为我们约了,那你也会找我,那我呢,我稍微有点动,我也可以保持一个觉知,那你就会很轻松又不会紧张,不会失落,像这种情况,你如此带着疑情在你的生活中是不应该有压力的,所以假如会产生压力的话,那你的疑情应用是产生错误。
那么当我们这个疑情带着,你不是要在哪里起作用,你疑情会有世俗的,有胜义地的,也就是佛法,我们追求生命止于至善的这一方面的,那么当这些疑情在起作用的时候,你会一直往上提升,但是你感觉不到,你在哪里最清楚呢?就是当你置心一处的时候,他才会发挥作用。
就像小孩子长大,小孩子在长大,小孩子自己根本就不知道,他在那个时候会知道呢?鞋子太小了,衣服太小了,那个时候,爸爸妈妈就会发现孩子长大了,那时候告诉他说你长大了,他就会说哦,我长大了,事实上你知道,最初的时候他根本感受不到,他哪里知道什么叫长大,但是呢,他确实是在长大,现在各位的生命品质,你有没有在提升,各位的法身慧命你有没有在兑现,这是个关键处。
那么,他是一定在成长,那你呢,是不是有足矣让他成长的因素,假如不能成长,那就叫一阐提人,一阐提人用现在的话来讲叫木头人,木头人就不会长大。而我们呢,不是一阐提人,我们是活生生的人,我们是在锻炼我们的人性,使他达到百分之百的纯,那就变成佛性,所以关键是在这个地方。
我们要怎样的来进行这个工作,那就这么两个了,置心一处这个殊胜,我们要跟各位仔细的说明了,前面我们跟各位谈过。
大概所有的修行都在训练置心一处,那么问题是,你对于置心一处的这个东西认知不够,用你自己的想法那就发生问题。
这个礼拜禅修班的同学问了一些问题,我们打坐的时候,我在数息,有人教你置心一处,他怎么教呢?他说这个吐气啊,吐出去的时候,这个气一直走一直走,尽虚空遍法界,那么吸气的时候,他就一直吸一直吸,经过喉咙经过肺部,经过丹田,然后呢,从大动脉到小动脉,到微血管,到每个细胞去,置心一处吗?这叫胡思乱想,有吗?有啊,是有这样讲,这样讲有什么意思?然后你就心包太虚了,然后,一口气吸进来,又是腹式呼吸,这个一口气吞下去,可以吞到丹田,让肚子破一个洞,还是肺破一个洞,我也不知道,难怪现在典型非典型肺炎那么多,你的呼吸方法弄错了,你呼吸从肺吸进来,走到肺部来,怎么有可能走到丹田去呢?我不知道他肺怎么会那么大,大到丹田去,用小腹呼吸,古代也不知道肺在干什么,也不知道腹部在干什么,那你现在人,那你还相信这一套,那不管了,至少在置心一处的前提上,这个就不对了,那要怎么办呢?
你自己在运作的时候要去勘定他,气吸进来,那你不要管他嘛,你只要吸进来,你的身体本能他自然到肺活量,你装满了就会停住嘛,停住开始就会吐气嘛,那吐气吐尽了,肺活量里头没气了,就开始在吸进来嘛,你要顺着他,你不要吐出去就让他尽虚空遍法界,里面没气呀,那你就OK,马上往生,你在数息的时候是顺着你的身体的自然状况,吸气吐气是自然的,你不要去操纵他,你只要让他出去让他进来,出去进来,他很自然,他本来就很自然,你根本不管他,他也很自然,他不是你要数息他才开始呼吸给你看,你不要搞错啊,从妈妈娘胎爬出来,你就开始动一直没停过,那你现在呢,现在要你数息是要你去留意到你有在呼吸,那这样就好,那你留意到呼吸你要注意,要保持那一个生命的活络,那对于息出,你自己要看的清清楚楚,息入看的清清楚楚,对于看的清清楚楚的用意是要你止住妄想,你记得这一点,是要你止住妄想,不要去想起他的,所以功能就只有这么一个.
并不是我这个吸气的时候,哇,好温暖,怎么样,今天吸的好清凉,你修到哪里去了。只是要你止住妄想而已,你这么一吸,哇,好温暖啊,一二三四哪里去了?好温暖,好温暖你的心就跑掉了,哇,这口气好清凉啊,也跑掉了.
你知道有那么一回事,但不要去介意他,因为他是透过这个训练,是要你止住妄想,你要记得止住妄想,关键在这个地方,所以其他任何的部分,从心理引发的妄想,用生理引发的妄想,从物理引发的妄想,或者从社会现象所引发的妄想,通通要把他排除掉,通通不要介意,跟你讲这么多妄想,是让你知道说,在我们这个色身存活的世界中,有这么多方向会来干扰,影响我们,使我们不能置心一处,现在你要置心一处,就是不要受到这些妄想的干扰,基本上就是这么一个东西。
你不要以为很容易,从这一个地方你在挣扎跟奋斗的同时,你才有可能去看到你的内心世界,从这一个挣扎跟奋斗的同时,你在进行你生命的改造工程,从一个地方下手,这就是一个法门,从这里下手你才有可能完成你生命改造的工程。
你不要想的太多,不要太贪心,既要参禅又要念佛,又要修密法,又要持戒,又要背什么不要搞那么多啊,又要朝圣,朝圣又要三步一拜,又要从普陀山朝到五台山,看起来好像很壮观,等你活到128岁再来。
这一项工程,置心一处很简单,里面工程是很繁杂,很庞大,你一定要记得这么一件事,刚开始你可能会觉得很无奈,或者觉得很无聊,因为你抓不到重点,找不到下手处,所以你一定要先突破这个地方。
每一个行者,这一关我们一再的要求你,从数法下手,要进入数法之前,你要先看你的呼吸,坐好大约这个姿势,标准的毗卢遮那七支坐相我们还是告诉你,你是不是能做到暂时不要管,大约坐起来有点坐相,不要坐着跟躺着差不多了,那就很难说了,你大概有点坐相,这样坐着,然后开始注意。
你自己就会改变,自己就会改变,那你想要说真的要要求有一套系统的话,那我们禅修班的同学你记得,像陈玉能师兄报到,他这里有完整的,包括前行的瑜伽,体位法,呼吸法,都会教你,你就到这里报到,你自己不要忙修瞎练。
那你要,我简单跟你讲说,刚开始,反正那些万事都不具备,只具备一颗热情的心,那你就大约的姿势坐好,那就开始去训练,去训练你,看你的呼吸,在看你呼吸的时候,你就不要胡思乱想了,你就应该排除很多很多的妄念了,看看你的呼吸怎么样,你不要妄想说,一看呼吸,我什么时候有肺炎,我什么时候又来了,通通来了,通通不要,你通通放下,然后开始息出息入,慢慢慢慢的,你就会发现应该注意些什么,记得,这些妄想都必须除掉。
在这个时候你会发现,你很急,那个呼吸,这样做几次,哎,那我告诉你,你一定个性急的人,为什么会有深呼吸啊?因为叫你看呼吸,你就去操纵你的呼吸,你的主观意识比较强,你会去操纵你的呼吸,这个已经很微细的地方,马上就现前,那你要能够抓到这一点,你的个性开始会转变,。
因为你要想采取主动,你想要积极,那你就会去操纵你的呼吸,当你要操纵你的呼吸,一定会产生长短差,一有长短差,你就会产生叹气,深呼吸的状况,那这个就是弄错了。
我们要你的是了解到你自己的身体状况,他的呼吸是什么样的情况,有时候你会三长两短,有时候三短两长,有时候是两短一长,也不一定,你自己呼吸的情况,当然你不可能用一个精密的仪器在那边测量你的状况,但是你自己可以感受的到,但不管,你就随着你的呼吸的状况,你自己去看你呼吸的情形,当你看到你呼吸的状况,大约很清楚很稳定的时候,很自然的,在息出息入的转换点上,你选一个点,来作为一,二,三,四,呼吸十次你就重来一次。
因为这种数息法只有中文系统里才有可能进行的,是因为只有中文或者台语,他才是单音节,单音节他才不会干扰到你数息的运作,其他的语言,很抱歉,他是多音节,日文也好,英文也好,他一到十当中有很多多音,你即使用字母都很麻烦,他也是双音,他没有办法用单音,那么中文,台语他是单音节,所以从0到10,一共11个数字,你不一定用11个,用10个数字,你看11就两个音了,0,1,2,3通通是单音,那你用这个数字来数,不会在你心湖里造成一种波动,所以是很好数的。这是我们这种行法,这种民族他的最大特色。
你好好的去算到1-10都很稳,这个息出息入都很清楚,都很清楚的这个当下,你的妄想就不会出现,所以当妄想出现,也就是你的心被妄想拉走了,那你能不能够说妄想来我不理他,妄想是从四面八方来的,那你为了要把那些妄想抖掉不受他影响,那工程就在这个地方,就在这里,这个完成才叫做定。
所以昨天我们在这个地方跟各位讲, 当你在思考某一件事情的时候,你也有定,但是那个叫做欲界定,因为你是依着你的欲望,有依就不行了。
但是你在数息上是无依,把所有的欲望除掉,而且到这个地方,数息以后,我们还要你再超越,所以1到10,到最后你会发现,我既然都很清楚就好了,为什么还要数1到10呢?1到10可以丢掉,那时候你自然就可以丢掉,丢掉以后就是只有息出息入,这个叫随法,那么随法到某一个程度,你也会发现,那我一直数这个1,2,也没有意思,息出1,息入2,那有人就把他改为,吸,吐,吸,吐,那会发现,那我既然止住妄想,吸吐1,2也没有意思,再丢掉,那我只是很清楚的了解到我呼吸的状况,呼吸的状况只是个媒介,那么当你只有呼吸状况,1-10也不要了,吸吐也不要了,那只有呼吸的状况,这个就叫做止法。
当这止法训练完成以后,那你可以离开他,到哪里都可以心静如石头,如如不动的状况就产生了,那个时候,连呼吸出入的状况,你也可以不要理他,你的心已经定了,这个时候才叫做真正的定。
定就不叫止了,那一般来讲,我们是以讲说,透过六妙门的前三个,我们跟各位讲,训练到止法成就,也就是止住妄想,那么你真正止住妄想的时候,因为你对息看到很清楚,所以你的心不会静下来,你有没有在修行我不知道,在修行假如对息不看的很清楚的时候,他很容易变成没有意义。
因为很快,他会超越到第四禅天,到第四禅天的时候,那你就很快产生那种活着好像没什么意思,我既然都没有妄想,也都没有欲望,都没有欲望还在这里干嘛?成天就坐在这里,坐在这里,出去跟人家讲佛法,你也都听不懂,要讲到你懂,我早就气死了,然后我又不生气,不知道怎么办,这时候你就会发现,我们在修学当中,你就知道跟众生相处的重要了,那这个时候,你能不能够在止住妄想的时候,你生命观境的出现,这个就很重要了。
这个时候,假如你不让生命观境出现,你就一直走禅定的功夫去了,那我们跟各位讲说,你要让生命观境出现,我们昨天跟各位讲说是向右转了,我们是举例形容说是他向右转。
那么向右转的这个时候呢,他需要有一种状况,就是用疑情来带动生命观境,这个就是我们跟各位谈的,那我们在各位讲真实生命的时候在这里,第一个叫定位,定位就是信心了,你对生命的存在要有信心,你才能够定位,这个定位以后,你就用疑情去推动,其实这个定位我们在讲,真实生命跟虚妄生命,只是简单的区别,你到定位的时候就是要能置心一处,止住妄想,那你用什么方法去推动你的生命呢,那个疑情会随着你的法门来做不同的定位。
在昨天我们跟各位提到说,你一定要诵经,他是个压缩法,你假如是真的在一个完整的道场里,这个群众,这个族群,对于你学佛的本质是正确,而整个架构是存在的话,那你在世间作务,就是器世间跟眷属世间的运作上,他会帮您塑造生命的境界,这个时候他就会往前推进,那我们现在要告诉各位的是这个关键处,当我定位,止住妄想以后定位,生命观境要怎么现前呢?我想这是你的大脑会去运作的,真正的修行人他是不管这些了,但是你现在是因为听经,因为我是讲经,所以就必须要讲,不讲的话,那大家打坐就好了。
真正行者这个地方是不用讲,因为要讲的是你在行的那个部分,现在你有没有走到那里你不知道,那你只能够用学的立场来看,这个学,我们要跟各位谈,学是一个动,动词,学这个字在佛教里头的定义跟各位的定义不一样,佛教里头叫做学处,学处是指戒律,这个菩萨学处,菩萨学什么,菩萨学的地方,学在哪里?就五戒。
菩萨学处基本上是五戒,五戒包天包地的时候,那就不是你定义的那种状况,这个处就是标的,戒律的本身是标的,菩萨要学这些标的,这些标的绝对不是静态的东西,因为学是动态的,这个学,我们跟各位讲,他不是我们学校学习的学,更不是你所认为,我学会了再来用的那个学。
佛教里头在讲这个学的时候他有行的意义,他就让你去做,那么这个要你去做,他发现一个问题,他不但是动的,而且他是活的,所谓活的,就是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情境下,你要如何去运用,你不能够一竿子打翻一条船,全部通通一样,没有那回事,他告诉我们在现实的生活中,你要如何去灵活的运用,让他达到圆满的地步。
华严讲圆满就在这里,有很多规矩,那些规矩他不是随着你的好恶而灵活运用,他有一个天地经纬的标准存在,在这里面去灵活运用的,那他的关键处就在这里,我们能不能学到那些天地经纬的标准?经纬的意思就是横的,直的,那你这些东西,规矩,要如何去做灵活运用,他有一个标准,这标准很简单。
所有的戒律,所有的规矩,只有一个原则,不伤害众生,不伤害自己,不但不伤害现在的生命,也不伤害将来 生命,这个就是很简单的一个规矩,这个从消极面来讲是这样。
从积极面,那就是让所有的生命都能成长,让所有的生命都能欣欣向荣,都是同一个东西,我们叫消极的叫积极的,你从消极面去定义是不伤害众生,不伤害生命,不伤害自己,那从积极面来讲,他是同一个意义。
他让所有的生命都欣欣向荣,让所有的生命都能成长,你要留意到这一点,这是佛教的标准,那么定了很对规矩很多戒律,他的目的就是要让所有的生命通通向上,都能成长,都能超越。
换句话说,在生命的游戏里,这样讲听懂吗?生命的游戏,我们活在这个世间是游戏,不是在打仗,他是像游戏,在生命的游戏里,生命是永恒的成长,这些规矩是告诉我们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如何出三界,免轮回,如何转凡成圣,这些规矩,这个学处的学是指这个意思。
传统的定义,传统的讲法,包括太虚大师,还是弘一大师写菩萨学处,那个都是传统的讲法,我的意思不是说他讲错,但是我们站在新时代的这种分水岭上,那你必须把他看清楚,这个学不是你想象的那个学,学习,不是,他是行,向前进,在行的过程中,他不止是动,而且还是活,是非常灵活的,而这个灵活,用华严的标准来讲,就是要让所有的众生都能成长,都能欣欣向荣,都能达到圆满止于至善,这个就是华严的标准,跟一般的死教条那就不一样了。
所以差别是在这个的地方,我们有规矩没有错,这个规矩就是要使我们的生命达到止于至善的目标,那你看看,你现在进入佛门,进入华严的大门里,你是不是走在这样的一条路,或者呢,你还是走在老学究的方法里,这个是很重要的不同。
那么,今天我们要跟各位讲这个学,再回过头来,你在置心一处的时候,你要学习这个部分,提起疑情,把生命往前推,要在生命的真理领域里,那么这些东西我们懂了多少,我们非常有限,但是他很多,只是我们接触这个领域太生疏了。
所以我们在佛门中有一句话,尤其是禅修的前辈们,常常指导我们说,我们要生处转熟,熟处转生,熟的是什么,是我们生死轮回的这部分,你很习惯与惯性,很习惯与生死轮回,很喜欢与有依,这个熟处要转生,要陌生他,不要再经常运用他,那么要我们独立,要我们觉知,要我们去认识生命,要我们去提升生命品质,要我们生命成长,要我们生命改造,要我们去进行无尽的超越,这边呢,我们很陌生,那么这个生呢,我们要转熟,你要一直去进行这个部分。
告诉各位,在这种前提之下,你的生命很自然就会产生一种位移,你就从生死轮回的娑婆世界移出来了,移到另外一个华藏世界里,那每一个人按照你的个性,按照你的性格来去创造你的,你很可能要像观世音菩萨一样,千处祈求千处应,因为你是驿马星座的人,那有些人他可能就会跟着地藏菩萨发愿,众生度尽那我才要成佛,地狱不空那我不成佛,好,那你想想看,这种性格不同的人他发的愿不一样,那无所谓,你总不能够说,你发的愿不好,跟着我更好,你发一个愿算什么,弥陀四十八愿,四十八愿其实也是一个愿,你去注意看看,所有的佛菩萨发愿,只有一个原则,有没有看到,要让所有的生命都提升,要让所有的生命都欣欣向荣,要让所有的生命都达到止于至善,要不达到这个目标我就不成就,就算成就了还是继续推动这个目标,这个就是佛菩萨的愿力。
今天,各位,你有什么愿力呢?你们回去再找找看,你生命里头什么字都有,生命的字典里什么字都有,就是没有愿力,想想看,当你能够走到这个地步的时候,我们已经跟十方诸佛同一悲愿,你跟十方诸佛的本愿已经相契合了,这个部分一定要结合起来,没有为什么,这就是一个修行人的本色,一个本色,我们休息一下,等一下再跟各位谈这个方法要如何进行。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并不是出自《华严经》。这句话是解读自《华严经》的部分经文(见下)。解读之后语言通俗,道理直白,大部分人看到后都会有所感触,故而出自《华严经》的说法就流传开来。
《华严经》法句一 1 作佛所作,净佛所净。 2 其心平等,住一切智。 3 入如来智,无有障碍。 4 应自修行一切智道,应勤增长菩萨境界。 5 善知于时常行法施,开悟一切名为智者。 6 于一切法心无
《华严经》它是唐代于阗国三藏法师实叉难陀翻译的。实叉难陀他一生当中来到中国翻译了十九部经典,总共有一百零七卷,我们《华严经》八十卷就是实叉难陀翻译的,还有大家熟悉的《地藏菩萨本愿经》也是他老人家翻译的,《大乘起信论》等等,包括《楞枷经》都是实叉难陀翻译的。
佛家有言:“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富贵的《华严》”。《华严经》描述的是重重无尽的“华藏世界海”,诸佛菩萨充满整个世界,我们的地球,在华藏世界海中,仅仅是一粒微尘,然而,就是在这尘埃般细小的地球上,我们能够见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一、东晋佛驮跋陀罗的译本,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六十卷,为区别于后来的唐译本,又称为“旧译《华严》”,或称为《六十华严》。二、唐武周时实叉难陀的译本,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卷,又称为“新译《华严》”,或称为《八十华严》。三、唐贞元中般若的译本,也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四十卷,它的全名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
庚戌冬,先师明观老和尚示寂,治丧之余,悲思纷集。因忆师所付遗作中,曾记述在浙东行化时,有治习华严得不可思议神妙境界等语,顿起业尽情空廓然无碍之观。即屏居香港光明讲堂,读诵大经,迥向吾师,随读随记,以资探索,并检同全部华严著述集要为参究。其中有宋温陵戒环比丘所集华严要解,解妙义丰,不厌三复。爰亟付印,冀有助于后之读者。
大乘佛教有三部公认的经王,分别是《华严经》、《法华经》和《楞严经》。其中最被推崇备至的,正是《华严经》,被称为王中之王。《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据说是佛陀悟道宣说的第一部经典,含摄其
听上梦下参老法师讲《华严经》,算来已有一年半了。在这一年半中,每日随众听老法师讲大座。说来惭愧,可能是没用上心吧,受益不是很大。说句实在话,我喜欢戒律课,本来就是抱着一颗学戒的心来求学的,故总认为《华严经》是大法,不易深入,还没学,心里就给了它一个定义——很难学!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卷第一 往复无际、动静一源.含众妙而有余、超言思而逈出者,其唯法界欤。 将释此疏,大分为四:第一、总序名意.第贰、归命下,归敬请加.第参、将释下,开章释文.第肆、疏末一偈,谦赞回向.为顺经文有四分故。若顺序正流通判者,则合前二为序分、开章为正宗、谦赞为流通,为疏三分。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游摩伽陀国法阿兰拏处菩提场上普光堂中。大福聚集。妙喜所生。普无毁处。功德无量。莲华藏师子座中坐。平等证觉(一)善净觉者(二)无有二行(三)游佛所游(四)得至诸佛平等(五)到无障处(六)不退转法(七)无遮行处(八)不舍无边诸佛所作(九)住不思处(十)向无相法(十一)三世平等所生(十二)其身遍诸世界(十三)
《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汉传佛教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也是汉传佛教一个影响深远的宗派——华严宗的理论根据。《华严经》从印度传译到汉地始于东晋,前后经由三次翻译,有三个译本。第一次翻译在东晋时期。公元418年到421年,在建业(今南京)道场寺,有一位印度高僧佛驮跋陀罗,由他主持翻译了六十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看到穿戴盔甲的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用善法铠甲庄严自身,勇猛精进,趣求究竟无师的智慧,证得圆满无上的佛果。见着甲冑:“甲冑”,指铠甲和头盔。在与敌人交战时,戴上头盔,身披铠甲,就可以保护自身,不被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看到节操高尚的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建大丈夫志、行大丈夫事,树立正知正见,坚守高尚的志节和操行,永远不舍离佛道。见操行人:什么是操行人呢?指具备高尚节操和品行的人。
此偈告诉我们: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在搭好衣、捧起钵准备乞食的时候便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舍除骄慢,成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法器,受天人赞叹供养。执持应器:“应器”,也叫做应量器,指出家人吃饭用斋的器皿——钵。
这首偈的大意是: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看见不放逸修行苦行的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少欲知足,舍离对五欲的贪着,以佛法的正见为指导,严持净戒,勤修苦行,得不退转大乘弘愿,借助修习苦行到达究竟成佛的彼岸。
这首偈的大意是: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看见婆罗门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修身守道,执持佛戒,永保梵行清净,舍离一切恶法。见婆罗门:“婆罗门”是梵语,华言净行、梵行等。《一切经音义》中讲:“婆罗门,此俗人也。谓净行高贵舍恶法之人,博学多闻者也。”婆罗门是古印度四种姓之一,有出家有在家。
此偈的大意是说: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看到出家修行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三业清净调柔,心意寂静,最终成就佛的大智慧。若见沙门:“沙门”是梵语,华言有勤息、勤行、勤劳等义。勤息是说,出家人勤修佛道,息灭诸烦恼。勤行是指“勤行众善,止息诸恶”,从而证得寂灭涅槃。勤劳是说出家人应当精勤修道,修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遇到背恩弃义人的时候便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对于恶人不生丝毫报复之心。见背恩人:“背恩”,即背弃恩义。背恩的人,不知报答他人恩惠,如《六度集经》中所说:“背恩无反复,虚饰行谄伪,是为愚痴极,唯默忍为安。”
《大宝积经》,共一百二十卷,是一部丛书体裁的经集,收在《大正藏》第十一册。玄奘在示寂前一年(663)曾试译过几行,因为体力不支不得不停顿下来。菩提流志从神龙二年(706)开始编译,历时七载,在先天二年(713)完毕,完成了玄奘未尽的伟业。他利用《宝积经》
《圆觉经》,是描述如来境界、阐扬诸法实相、彰显圆满觉性的重要经典,素有『三藏十二部的眼目』之称。经文阐述了一切法都是圆觉妙心的显现,每一法都周遍法界,觉性同样也是周遍法界、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道理。指出:众生与佛,觉性平等,没有差异,只是因为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