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菩提路 玄奘之路 鸠摩罗什传奇 虚云长老传奇 因果报应录 不可思议的因果现象 大德讲故事 《须菩提》故事集 迦旃延 阿那律 优波离 大迦叶 阿难陀 正法眼藏 舍利弗 罗睺罗 目犍连 富楼那 广化律师弘法故事集 哲理小故事 人间巧喻 禅宗故事 禅宗小故事 佛陀教你不生气 菩萨与罗汉的故事 佛陀的圣弟子传 名人轶事 罗汉菜 百喻故事广释 春去春又来 雷锋的故事 释迦牟尼佛传 行禅 妙善公主 释迦牟尼故事 玄奘大师西行故事 假因谤圣 堕无间狱 慈济心灯 金玉良言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法苑珠林(卷六)白话 因果原理 马车故事 朋友集 世间百态 关于王永庆的故事 做人的佛法 哼哈一如说 禅理故事 数学家的故事

慧能与神秀:南北禅宗之争

人物故事 | 作者:李豫川 [投稿]

慧能与神秀:南北禅宗之争

  当年五祖弘忍门下,可谓人才济济,堪为人师者,有“十大弟子”之说。据《楞伽师资记》引用玄赜《楞伽人法志》的记载说:弘忍圆寂之前二日,亲语玄赜曰:“吾一生教人无数,好者并亡;后传吾道者,只可十耳。”这十个人,据说就是上座神秀、韶州(广东新兴)慧能、资州(四川资阳)智诜、白松山刘主簿、华州惠藏、随州玄约、嵩山老安、潞州法如、扬州高丽僧智德和越州(浙江绍兴)义方。这些弟子分头弘化,以长江沿岸的大别山为中心,将禅宗东山法门扩充到北至长安,西至剑南,东至越州,南至广州的全国各地,一时大江南北,禅风高扬。

  而在此十人中,最突出和影响最大的当数慧能和神秀。两人虽然是同一师承,但所传禅法却不尽相同。慧能在南方,其禅法宗《般若》为顿门;神秀在北方,其禅法宗《楞伽》为渐门,世称“南能北秀”或“南顿北渐”。后来南禅北移,其方法更为简便,使神秀在北方的禅法逐渐失势,南禅遂进而形成一统的天下。

  慧能(638—713),岭南新州人。三岁丧父,由母亲抚养成人。家境贫寒,只能靠上山打柴和帮人做零活维持生计。一日,慧能上街卖柴,有人买了他的柴,叫他把柴送到旅店。在旅店门口,慧能听到有人诵《金刚经》,似有所悟,久久不肯离去。当他得知五祖弘忍禅师在蕲州黄梅冯茂山传法时,就产生了北上求法的念头。他33岁时,取道韶州曹溪(今韶关)北上求法,一路风尘仆仆,直奔黄梅五祖道场而来。弘忍初次见到他,便问:“你从哪儿来?”

  慧能答:“从岭南来。”

  弘忍问:“你到这里想干什么?”

  慧能答:“不求别事,只求作佛。”

  弘忍说:“你这个獦獠,又是岭南人,怎么能够成佛呢?”

  慧能答:“人虽然有南北之分,佛性却没有南北之别。我这个獦獠,形象上虽然与和尚不同,但佛性又有什么差别?!”

  五祖听了,知道慧能上根利智,非同常人,对这个“卖柴娃”颇为赞赏,遂安排他到碓坊舂米。

  舂米是一桩苦差事,慧能生得矮小,体重不够,为了踏碓,他不得不在腰间拴上一块石头增加重量,昼夜不停,勤勤恳恳地干了八个月。

  一日,弘忍把大众召集到一起,说:“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我已经老了,当选一名接法人,以确保祖师的法脉不断。佛法不可思议,贵在实证,你们千万不要以为记住了我所说的法语,就算了事。你们各自根据自己的修行体会,写一首偈子给我看看,如果有人契悟了佛意,我就把法衣传付给他,立他为六祖。”

  当时,五祖门下,以神秀上座最为出色。他是教授师,兼通内外之学,经常为大众讲经说法,并且得到了五祖的器重和众人的敬仰。他作了一首偈子,趁夜深人静的时候,偷偷地写在廊壁上: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次日清晨,弘忍看见此偈,知是神秀所作。这首偈子虽然没有明心见性,但依此修行,还是可以获大利益,免堕恶道。故弘忍还是当着众人的面对这首偈子大加赞叹,并且要求大众焚香读诵此偈,依偈而修。但私下里,五祖还是告诉神秀:“你这首偈子,还没有明心见性,见地还不到位,还在门外。如此见解,欲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无上菩提须于当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中觅取。”并吩咐他再作一偈。

  一日,慧能正在碓坊舂米,听到外边有人在诵神秀之偈,便上前打听,方得知此事。当时,江州别驾(相当于现在的副州长)张日用正好在旁,慧能说:“我也有一首偈子,请别驾为我写上。”于是慧能念偈道: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张日用帮他写在壁上,大众看后,无不惊愕!弘忍担心有人会对慧能不利,就把这首偈子抹掉了,还说:“亦未见性。”大家听后,也就不以为意了。

  次日,弘忍私下来到碓坊,见慧能腰间系着石头舂米,便说:“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就应当像你这个样子。”并问:“米舂熟了吗?”慧能回答:“米熟久矣,犹欠筛在。” 弘忍便用拄杖在碓头上敲了三下离开了。慧能是何等灵醒之人,马上领会了弘忍的意思,于当天晚上三更的时候,偷偷地来到丈室。弘忍用袈裟将慧能围起来,给他讲解《金刚经》。当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慧能豁然大悟,一连说了五个“何期”,以表达自己悟道时的惊喜和见地: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弘忍知道慧能已经大悟,便将顿教法门以及祖师衣钵传付给他。

  在慧能之前,禅宗一直是单传。自慧能以后,禅宗很快在大江南北盛传开来,并形成了“一花五叶”的繁荣局面。在佛教史上,中土人士的著述被称之为“经”的,只有慧能禅师一人。

  神秀(606—706),陈留尉氏人(今河南尉氏县),13岁出家,20岁在东都天宫寺受戒,是一位极博学的僧人。史书称他:“游问江表,《老》《庄》玄旨,《书》《易》大义,三乘经论,说通训诂,音参吴晋。”神秀50岁时到东山寺参礼弘忍,“服勤六年,不舍昼夜,大师叹曰:‘东山之法,尽在秀矣。’命之洗足,引之并坐,于是涕辞而去,退藏于密。仪凤中,始隶玉泉(寺),名在僧录,寺东七里,地坦山雄,目之曰:‘此正楞伽孤峰,度门兰若,荫松藉草,吾将老焉。’云从龙,风从虎,大道出,贤人睹。”(见张说《唐玉泉寺大通禅师碑》)直到弘忍入灭后,才到当阳玉泉度门寺弘法,使该寺成为中原禅法重镇。“岐阳之地,就者成都;华阴之山,学来如市;未云多也。”神秀虽然在玉泉寺出家,却不住在寺内,而是在寺外十几里的岩石上结草为庵,可见其修行精进。后人记载神秀“年过九十,开室岩居……两京学徒,群方信士,不远千里,同赴五门,云集雾委,虚往实归”。当时的神秀,已经名满天下。

  神秀的禅法理论,集中体现在他的《观心论》中。弘忍的“守本真心”,以妄心不起,真心不失为解脱。神秀继承了这一理论,他从“一切善恶,皆由心发”出发,强调观心的重要性,认为心既是“众善之源”,也是“万恶之主”,一切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万法俱备。

  神秀认为,心有“净心”和“染心”两种差别。若随染造恶,则沉沦三界,受种种苦;若观心修行,除染还净,了悟本觉真心,即得解脱。根据这一理论,他进而提出,观心的根本要求就是摄心守净,去恶离染。神秀把贪嗔痴三毒视为种种烦恼和邪恶的根本,把依六根而起的六识视为损真如体的“六贼”。求解脱者,就是除三毒,净六根,以除一切苦,这也是修行的内容和要达到的目标。

  神秀把观心和念佛联系在一起,特别强调“口诵”和“心念”的不同,认为“在口曰诵,在心曰念”。诵在口中,执著音声之相,是邪念;念在于心,念从心起,了知自心清净,才是正念。只有“正念”才能达到妄想并除,常守本觉的观心要求,最终实现解脱。

  神秀反对在修行活动中“修伽蓝,铸形象,烧香,燃长明灯”等外在的形式主义的求佛之道,认为“若不内行,唯只外求”是不可能达到解脱的。在这点上,他与慧能是一致的。

  神秀在弘忍的众多弟子中,是仅次于慧能的出类拔萃的人物。他不仅学问高深,还深得皇室宠幸。

  武则天在光宅元年(684)临朝执政,六年后改国号为周,自称“神圣皇帝”。在中国这个根深蒂固的男权社会里,由一位女性来当皇帝,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必须要找到充分的理论依据,否则难以服众。中国传统观念认为“牝鸡司晨”是不吉利的,而此时有人发现,佛教《大云经》中,曾讲到一位净光天女为弥勒佛转世,将要成为女王,天下人为之崇拜归顺,有君权神授的神秘色彩,他们认为这位净光天女就暗喻武则天。武氏闻之,大喜过望,认为这是神的旨意而大加宣传。她当上皇帝后,认为佛教经典为其登基提供了理论依据,功不可没,遂一改李唐皇室“道在前,佛在后”的传统,高扬佛法,抑制道教。为了深入推行以佛治国的思想,她遍请天下高僧到宫中奉养,借以提高她在僧俗两界的地位。

  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神秀被请入洛阳宫中。武则天对神秀非常礼遇,入皇宫时,武则天亲行跪礼。《唐玉泉寺大通禅师碑》云:“趺座觐君,肩舆上殿,屈万乘而稽首,洒九重而宴居。传圣道者不北面,有盛德者无臣礼。遂推为两京法主,三帝国师,仰佛日之再中,庆优昙之一现。”可见皇帝对他圣眷之隆。

  神秀人品光明磊落,心量广大,虽然慧能后来居上,得了本该属于他的六祖衣钵,但他并未对慧能有什么成见和嫉妒心,反而推崇备至。他后来荣升“两京(长安、洛阳)法主,三帝国师”,成了武则天的座上宾,“亲加跪礼……时时问道”,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在这时,他要在武则天耳边“打点小报告”、“下点烂药”,慧能还能活得成吗?但是,神秀不仅没有这么做,相反,他还一再向武则天推荐慧能,赞扬他比自己更有“道行”。这恐怕是常人难以做到的。武则天听了神秀的推荐,专门派人去岭南恭请慧能上京。虽然慧能托病婉辞,但还是可见神秀的一片好意。唐中宗李显即位后,神秀再次向他推荐慧能,并诚挚地告诉中宗:只有慧能才是五祖弘忍密授法衣的嫡传弟子,其顿悟学说已为天下僧众所接受。由此可见,神秀起码是一个襟怀坦白,正直无私,“对事不对人”的光明磊落的和尚。历史应该这样评价他,才是公允的。

  神龙二年(706),年届百岁的神秀示寂,长安城“送葬僧俗,数逾十万”。朝廷追谥为“大通禅师”,并为他建三座大寺,以示纪念。当时的宰相、唐代最具名望的散文家张说(667—730)为其撰写了碑文,备极哀荣。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