沩仰宗是中国禅宗“五家七宗”之一。以唐代沩山灵祐禅师(771-853)和仰山慧寂禅师(814-890)师徒两人为宗祖。因灵祐常住湖南沩山(今湖南宁乡县西),慧寂常住江西仰山(今江西宜春县南),故取沩仰二字而为宗名,称为沩仰宗。
唐元和年间,灵祐住潭州(今湖南长沙)之沩山,宣扬宗风,门人慧寂承继宗风,禅风大盛。沩仰宗在唐末五代时期极为繁盛,到宋代之后渐渐绝迹,最后与临济宗合并,前后一百五十年。
灵祐禅师是福州人,俗姓赵,十五岁出家,二十三岁游江西,参礼百丈怀海禅师,因百丈“炉中有火否”的问对,而豁然有悟。悟道之后,被百丈禅师选拔为沩山住持。
灵祐到沩山之后,披判斩棘,营宇立像,开法传禅,一时禅风大盛,门徒云集。灵祐独居沩山长达七年。灵祐在沩山弘法时期,得到了另一高僧懒安的得力辅佐,为沩仰宗的创立奠定了基础,学者渐渐云集而至,最多时可达一千五百人。灵祐和懒安两位高僧,都是唐长溪(今霞浦)人。
据《宋高僧传》载:灵祐11岁那年,戏于庭前,仰见吉祥彩云,盘绕于庭前上空,犹如天乐清奏,佛身降灵之兆……云云,颇具神奇色彩。
唐贞元元年(785年),灵祐15岁,别父母,扎髻发,穿褐衣,依本县建善寺法恒禅师剃发出家,勤修苦行,前后三载。
18岁,别师赴钱塘(今杭州)龙兴寺,广究大小乘经律。嗣后入天台山,途中得寒山寺和尚寒山指教。旋出浙江,入江西南昌泐潭。
23岁那一年,参谒百丈山怀海禅师。一天,怀海召见灵祐说:“你拨炉中,看看有没有火?”灵祐拨之,说:“无火。”怀海站起身亲自拨之,深拨得一火,举灵祐看,并说:“此不是火吗?”灵祐顿然大悟,谢礼并陈述自己的悟解。接着怀海又授予深机密用之佛法。灵祐得其正传,深得其旨。
唐元和元年(806年),怀海为续其禅宗,广度后学,召集众僧,以净瓶进行“悟境”和“功行”测试,选择开法沩山首任住持。灵祐善解怀海之深邃奥密的教化,不言而踢倒净瓶,一试出格,其悟境居于众僧之上,获选。
嗣后,灵祐赴沩山(今湖南长沙西北)开法。初时,沩山蟠木穹谷,荒无人烟,属豺狼虎豹群居之地。灵祐至此结茅庵,形影孤单,与猿猴为伍,采野果充饥,面壁诵经,诚心修行,苦度七个春秋。
宝历初,百丈怀海又派遣建善寺上座懒安(今霞浦人)同数僧来沩山辅助灵祐。
灵祐率僧众开垦种植,弘扬佛法,德感山下居民,遂捐资为其建造了一座寺庙。自此,沩山禅风大振,先后参禅者多达1500余人,门下得弟子40余众。
灵祐在此弘法40余载。至大中元年(847年),湖南观察使李景让为弘扬沩山禅风而上书朝廷,唐宣宗赐寺名为“同庆寺”。
唐会昌年间(841-846年),武帝毁寺,众僧四散,灵祐隐于民间,有识之士十分敬重他。
唐大中元年,湖南观察使斐休察访到灵祐下落,迎其复居同庆寺。灵祐的门徒听到这个消息,纷纷回来,禅风比初时更盛。继后,灵祐又受到相国崔慎崇加礼。
唐大中七年正月九日,灵祐跏趺而坐,怡然而寂,享年83岁,葬于大沩之南。圆寂11年后,其徒以灵祐之道上奏,封号“大圆禅师”,建坟立塔曰:“清净”。相国郑愚为其立碑,细述平生,以昭万古。
灵祐之言行有《警策卷》及“沩山摘茶”、“沩山举米”、“沩山业识”等启发、教化弟子的生动事迹。其首座弟子慧寂率徒往王莽山弘法,继而迁到仰山接化,师资相承,别开一派,创立“沩仰宗”。
灵佑及其弟子慧寂共同开创的沩仰宗,遐迩闻名,“成为禅宗一花五叶中最早伸展出的一个叶片”(《中国禅宗源流》)。作为沩仰宗的开山祖师,灵佑在禅宗史上的地位自然也是有口皆碑的。
当年沩山僧团以灵佑为中心,在四众弟子特别是裴休等大外护的大力支持下,人数最多时达到一千五百人以上。沩山道场自给自足,法喜充满,法音远播,在安顿流民,减轻国家负担,稳定社会人心以及培养佛教僧才各方面都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大中七年(853)灵祐圆寂,享年83岁。其时担任四镇北庭行军、泾原渭武节度使、检校右散骑常侍等职的卢简求为他撰碑,并由著名诗人李商隐题写了碑额。唐懿宗咸通四年(863),朝庭赐谥“大圆禅师”尊号及“清净”塔额。咸通六年(865)弟子审虔为灵祐墓塔前立碑,请节度使郑愚撰写《大圆禅师碑铭》。
灵祐的其首座弟子慧寂,继承师风,住袁州仰山,大振法道。慧寂门下分西塔、南塔二派。西塔传仰山另一师耽源应真之法脉;南塔则正属沩山法系。
西塔派始自光穆,传资福如宝,再传吉州贞邃与潭州鹿苑:南塔派始自光涌,传芭蕉慧清与清化全慰等。慧清下有逞州继彻、兴阳清让、幽谷法满等。此外,仰山门下尚有霍山景通、无著文喜等人。
在灵祐的弟子中,以仰山慧寂成就最高。慧寂,又称仰山慧寂、仰山禅师。韶州怀化(广东广州)人,俗姓叶。自幼欲出家,父母不许,后断两指以明志,时年十七,乃依南华寺通禅师剃度,未受具足戒即四出游方,初参谒耽源应真,既悟玄旨;继叩访沩山灵佑,遂登堂奥,得传其心印。
后更往江陵受戒,深探律藏,又参访岩头全,不久又回沩山,执侍灵佑前后十五年,后继嗣沩山之法,迁居江西仰山,学徒聚集,盛冠一方,世称仰山慧寂。
一日,有一梵僧来东土,谓(大四九八四上):“特来东土礼文殊,却遇小释迦。”后遂有“仰山小释迦”之号。师资相承,别开一派,即沩仰宗。
一日,耽源和尚告诉慧寂禅师:“国师(南阳慧忠)当时传得六代祖师圆相,共九十七个,授与老僧。乃曰:‘吾灭后三十年,南方有一沙弥到来,大兴此教,次第传受,无令断绝。’我今付汝,汝当奉持。”说完便将记有九十七个圆相的本子交给慧寂禅师。慧寂禅师接过后,看了一遍,便将本子烧掉了。
后来,耽源和尚有一天问慧寂禅师:“前来诸相,甚宜秘惜。”慧寂禅师道:“当时看了便烧却也。”
耽源和尚道:“吾此法门无人能会,唯先师及诸祖师、诸大圣人方可委悉(洞悉、看破),子何得焚之?”慧寂禅师道:“慧寂一览,已知其意。但用得,不可执本也。”
耽源和尚道:“然虽如此,于子即得,后人信之不及。”慧寂禅师道:“和尚若要重录不难,即重集一本呈上,更无遗失。”
耽源和尚道:“然。”第二天,耽源和尚上堂,慧寂禅师走出大众,作此相,接着以双手托给耽源和尚上看,然后退步叉手而立。耽源和尚以两手相交,作拳示之。慧寂禅师便进前三步,作女人拜。耽源和尚见此,遂点头称可,慧寂禅师于是礼拜而退。
一日,慧寂禅师正在洗衲衣,耽源和尚走上跟前,问道:“正恁么时作么生?”慧寂禅师道:“正恁么时向甚么处见?”耽源和尚知道慧寂禅师已经悟旨,不再勘验,便走开了。
慧寂禅师悟道后不久即离开耽源,往参沩山灵佑和尚。
沩山和尚问:“汝是有主沙弥,无主沙弥?”
慧寂禅师道:“有主。”
沩山和尚又问:“主在甚么处?”
慧寂禅师于便从西边过到东边站立。沩山和尚一见,便知道他不同凡响。
慧寂禅师问:“如何是真佛住处?”
沩山和尚道:“以思无思之妙,返思灵焰之无穷,思尽还源,性相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慧寂禅师一听,言下彻悟,从此以后,他便留在沩山和尚座下,执侍前后,盘桓十五年之久。后住仰山开法化众,道誉天下。其接机利物,被后人视为宗门标准。
师平时常以手势启悟学人,称为仰山门风。后迁江西观音院,后梁贞明二年复迁韶州东平山,同年示寂,世寿七十七。一说唐中和三年(883),或大顺二年(891)示寂。谥号‘智通禅师’。塔号妙光。
沩仰宗的家风方圆默契,审细密切,师资唱和,事理并行,接机多用明似争夺而实默契之交谈。
仰山慧寂在夏末问候沩山。沩山问:我一个夏天没见你上山,不知你在山下做了些什么?仰山回答说:我在山底下翻了一块地,播了一箩筐的种子。沩山说:那你今夏三个月真没有白过。
接着仰山问沩山灵祐:不知和尚你今夏都做了些什么呢?沩山答:中午吃顿饭,晚上睡觉罢。仰山笑着说:那也挺好。沩仰宗的机锋如家常便饭,亲切自然,并且自然中也并不故意藏煞机,令人向往。
有一次沩山休息,仰山慧寂和香严智闲侍立一旁。沩山自言自语道:过去、现在、未来,每个佛的道法都一样,每个人都得着了一个解脱之路。仰山慧寂忙问;什么是每个人的解脱之路?沩山转头对香严智闲说:慧寂提问,为何不回答呢?香严道:如果说过去、现在、未来,我倒有个答复。说完道声“珍重”出去了。
沩山又问仰山:智闲的答案,合不合你的意思呢?仰山说:“不合!”沩山问:“你的意思又如何呢?”仰山道声“珍重”也走了出去。沩山不禁放声大笑,说:“真是水乳交融呀!”
《人天眼目》说:沩仰宗者,父慈子孝,上令下从;你欲吃饭,我便捧羹;你欲渡江,我便撑船;隔山见烟知是火,隔墙见角知是牛。
沩仰宗接引学人时,经常以九十六种圆相作暗示,以使学人深解其意。《五家宗旨纂要》说:沩仰宗风,父子一家,师资唱和。语默不露,体用双彰,无舌人为宗,圆相明之。
由此可见,沩仰宗教化学徒时,所采用的是温和的暗示或劝诚手法,使弟子在轻松的气氛中达到明了心智的目的。
在禅宗五家中,沩仰宗兴起最早,衰亡也最早。传承六代以下,史籍不载。其法脉延续大约一百五十年左右。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虽然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实有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的动机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经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某一个庙门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高香,祈祷佛菩萨说:“观音菩萨呀、佛菩萨呀,我的儿媳妇对我不好,让她早早受到惩罚吧!”这哪里是在学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这种东西简直是离佛教千里之遥。还有这样说的:“神佛呀,让我赚多少多少钱吧,我拿着多少多少钱来给你烧高香……”这些是要佛菩萨替你出气、合伙做生意。
观音菩萨的六字真言,又叫六字大明神咒——唵嘛呢叭咪吽。此神咒为观音菩萨的心咒,具有多重且深广的意义与功德,普为一般佛教徒所诵持。一说唵嘛呢叭咪吽就是“皈依莲华上之摩尼珠”的意思,为西藏佛教徒向莲华手菩萨祈求未来往生极乐时所唱的咒语。
许愿是佛教发愿思想的一种民间表现形式。在茫茫人海中,个人的力量非常渺小。通过向佛菩萨许愿,祈望得到加持保佑,增强人生信念。多数人许愿,是为亲朋好友的健康平安、工作顺利和儿女的学业有成。这样美好的人生愿望,被一些人错误理解为向佛菩萨贿赂。偏见实在令人无语。
什么是业障?业障,指妨碍修行正果的罪业。谓众生于身、口、意所造作之恶业能蔽障正道,故称业障。业是造作,佛在经上把它区分为三种,身、语、意叫三业。我们身体的动作是身业,包括的范围非常广,肢体动作是业,我们肢体不动作的时候,还在造业,造的什么业?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全文,大慈大悲愍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 相好光明以自严,众等至心归命礼。(一拜)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一拜)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尊法。(一拜)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贤圣僧。(一拜)
佛,在佛教里是指佛陀,是释迦牟尼的简称。释迦牟尼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他在廿九岁那年舍弃了即将可以继承的王位,出家学道,寻求解脱人生苦恼的方法。六年后,也就是卅五岁的时候,释迦牟尼在尼连禅河旁的菩提树下证得了正觉,正确而透彻地觉悟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 释迦牟尼同我们一样都是平凡的人,他能够藉修行而悟道,所有千千万万的人类也都可以群起仿效,依照他所垂示的教法修行而证果。他祗是人类无数的先知先觉之一
印良法师,1974年出生于天津市,法号“天几”,字号“印良”,别号“岚山斋主”。天津乐善妙觉院住持,武夷山乐善福安寺住持,现代梵呗佛教音乐人。医易世家世袭祖德,自幼参学儒释道文化,研习禅、律、净、密四宗佛学,垂髫皈依,而立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披剃,太姥山平兴寺律坛得戒。常年历行佛学及传统文化推广,孜孜不倦示德身行。势承如来家业,发愿利乐有情。
在社会上,确实有很多贡高我慢之人。有一点点学问的人,就认为自命不凡。其实学问多了又怎么样呢?徒增分别念而已。有一些人长得漂亮,就目空无人,其实你长得再美,青春都会老去。有些人,有钱有势就盛气凌人,其实这只是今天的努力。有些人哪怕是出家了,也很傲慢
我们人有两个方向可以选择,一个选择向善向上,就是走向光明;一种就是走向堕落。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是增上的,要往上走。所以我们就要找到一些方法来让我们的生命往上走。佛教把引导我们生命往上走的第一个基础就讲到五戒,五戒是通往人天的护照。如
佛教以人的认识为中心,对世界一切现象分为根、尘、识三大类根,合称十八界,包括能发生认识功能的六根(眼根界、耳根界、鼻根界、舌根界、身根界、意根界),作为认识对象的六境(色尘界、声尘界、香尘界、味尘界、触尘界、法尘界),和由此生起的六识(眼识界、
什么是幽冥菩萨戒?“幽冥菩萨戒”是在世人给过世亲人、祖先、冤亲债主等一切亡者,及孤魂所受持的菩萨戒律。由于他们生前曾造作恶业,现在堕落在恶道中受苦无尽,如果没有阳上亲人代他们超度,并受持菩萨戒律,就会永无出离之期。所以,受持幽冥菩萨戒就是阳上亲
弟子问:顶礼法师!请问法师第七识是什么?把阿弥陀佛名号和第七识绑在一起,是什么意思?一如法师解答:这个问题第七识是末那识,是什么识呢?他是一种我执的根本,就是我们凡夫众生生死的根本就是坚固的我执,但是坚固我执的根本原因就是第七木那识……
最初,梁武帝并不信仰佛教,但是当他登上了王位以后,他就改奉佛教了。当时,他下旨“舍道事佛”,并且要求群臣百官都“返伪就真,舍邪入真”。梁武帝推崇佛教可谓是不遗余力,在他的倡议下,佛教很快就进入了繁盛时期。在南朝时期,全国的寺院、僧尼数量也迅速增加起来,仅建康这个地方,就有五百多座寺院,十多万僧人。
在中国历史上,法显是第一位前往印度巡礼佛迹,求取经律,并且获得了巨大成就的中国僧人。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他从长安出发,向西前行到达了巴连弗邑,他在这里停留了三年,求得了大量的经律论梵本,包括《萨婆多部律抄》、《摩诃僧只阿毗昙》等,后来,他又将这些经本传到了斯里兰卡。
简单地说,修行就是按照佛法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修正,要反思自己曾经的过错,要修正自己的心、口、意等。佛教修行的方法有很多,但最终的目的都是破邪显正,去妄存真。因为佛教认为,众生遭遇的苦难都来自于贪爱,如果希望能够离苦得乐,就必须对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进行修正。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居住在东欧和中亚地区的雅利安人开始从兴都库什山和帕米尔高原入侵恒河流域,占领印度,并且创立了野蛮的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把人分为了四等,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悉答多王子得道成佛后,就动身去寻找侨陈如等五位侍者,他在鹿野苑里为他们开示说法,佛教史上将这称为“初转*轮”。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一、口德。得饶人处且饶人:1、直话:可以转个弯说。2、冷冰冰的话:可以加热了说。3、批评人的话:一对一的说,要顾及别人的自尊。二、掌德。赞美别人,学会鼓掌:1、每个人都需要来自他人的掌声。2、为他人喝彩是每个人的责任。3、给别人掌声其实是给自己掌声。
投子大同禅师与嵇山章禅师在室外品茶。大同禅师指着茶杯中倒映的青山绿树、蓝天白云说:“森罗万象,都在里边。”
僧璨禅师召集僧众,向他们宣讲佛法。有一小和尚,名道信,年方14,礼拜完僧璨禅师后问道:“什么是佛心?”禅师反问道:“你如今是什么心?”
道吾禅师带着弟子渐源到一信徒家诵经吊祭超度。渐源敲着棺木问师父:“棺木里的人是生?抑是死?”道吾:“不说生,不说死!”渐源:“为什么不说?”
石巩禅师一天问他的师弟西堂智藏说:“你能不能抓住虚空呢?”智藏回答:“能!”石巩就要智藏示范一下,智藏于是向空中抓了一把。
从前,无德禅师面前来了三位信徒,他们为各自的事情烦恼不已,不知道如何才能使自己快乐。禅师首先问他们:“你们为了什么而活着?”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问智常禅师道:“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过分不懂常识,是在骗人吧?”
一人问禅师:人的一生中哪一天最重要? 禅师不加思索答道:今天。 问:为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