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寺,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始于佛教盛行之梁天监年间,唐贞观中寒山曾至此而得名。梵宇历劫,屡毁屡建,佛子之心可鉴;千五百年,几经沧桑,沿革当理分明。原《志》志寺第二,今列《沿革》卷二。
寒山寺,座落在苏州古城西阊门外七里古运河畔,比邻枫桥,曾称枫桥寺。座东朝西,门对古运河,旧临官道,今属江苏省苏州市金阊区枫桥镇。其创建年代已不可详考,相传始于梁武帝天监年间(502-519),初名“妙利普明塔院”。(首见《吴郡图经》,后《吴郡志》、《姑苏志》、《百城烟水》、《苏州府志》等地方史志均沿其说以至于今。)
唐贞观中(627-649)天台高僧寒山曾止于此,故名寒山寺。明姚广孝《寒山寺重兴记》载:“唐元和(今注:当为贞观)中,有寒山子者,不测人也。冠桦皮冠,著木履,被蓝缕衣,掣风掣颠,笑歌自若,来此缚茆以居。”“希迁禅师于此创建伽蓝,遂额曰‘寒山寺’。”
宋嘉钓中(1056-1063)改赐名“普明禅院”。范成大《吴郡志》载:“普明禅院,即枫桥寺也。在吴县西十里,旧枫桥妙利普明塔院也。”
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仍称枫桥寺(孙觌《枫桥寺记》)。
元代始复称寒山寺,元顾仲瑛、汤仲友等诗均题名为寒山寺。其后均沿用寒山寺名。
寒山寺在唐代以前事无记载。唐代事,则因贞观中高僧寒山曾止于此,希迁禅师据此遂额伽蓝曰“寒山寺”。据姚广孝《寒山寺重兴记》所载:“寺当山水之间,不甚幽邃,来游者无虚日”;又唐张继《枫桥夜泊》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天下传诵,于是黄童白叟皆知有寒山寺也。”时寒山寺规模虽小,声名很大。
北宋太平兴国初(976-978)节度使孙承钓重建佛塔七层,则旧曾有塔,或认普明祖师塔为佛塔。此时重建于寺院内。
南宋建炎四年(1130)金兵南侵,苏州西郊官寺民舍,一夕被焚殆尽。寒山寺虽幸免于火,却遭官军蹂践。“寺僧逃匿,颓檐委地,飘瓦中人。”卧见天日,四壁萧然,如逃人家(据《枫桥寺记》)。
绍兴四年(1134)有长老法迁者,不明其所自来,亲率徒辈,扶倒补败,节衣缩食,铢积寸累,艰苦备尝,惨淡经营,历时十二年,终使“栋宇一新,可支十世”。其间佛塔重修,即费时三年。又新建水陆院,严丽靓深,为龙象所栖。修复后之寒山寺,其规模气势,远胜往昔。
元末时张士诚据苏,寒山寺及孙承钓重建、法迁重修之佛塔,一并毁于战火。
明洪武间(1368-1398)僧昌崇重建(《百城烟水》)。《姑苏志》称:洪武归并佛宇,但列丛林,而以子院附见其下。此寺(按指寒山寺)归并寺三(秀峰寺、慧庆寺、南峰寺)、庵四,寒山寺在明初尚为丛林,“盖正在昌崇重兴之后也”。
永乐三年,深谷昶禅师修。据姚广孝《寒山寺重兴记》载:“圣朝永乐三年(1405),深谷昶禅师老成有戒行,札授住持,赤手奋发,化募众檀,?荆榛,畚瓦砾,先建佛殿,次立丈室、山门及说法之堂,楼禅之所,庖库?溷,凡合有者毕备。”殿堂内塑供释迦世尊等诸佛像(见《法像》卷)。
正统已未(1439)郡侯况锺再修(《百城烟水》)。
嘉靖间(1522-1566),僧本寂铸钟建楼,钟遇倭变,销为炮。唐钟未详何时毁,寺钟年月可考始此。(据《百城烟水》及原《志》按语)
万历四十年(1612),僧明吾鉴(即西流吾公、松溪鉴公)建龙函阁,而大殿毁。四十六年,西流法师师徒鼎新(见《百城烟水》)。
万历四十六年,大殿火,明年修复之(乾隆《苏州府志》)。
明末,有豪民侵占寺基,住持某僧支撑法门,请于文文肃公,书石证明其事,并有黄山居士张、钱、姚三帖记事。(详《碑刻》卷)
清顺治初,几为汛署,僧天与力守勿废(见《百城烟水》)。至清康熙五十年冬(1711)大殿又火。旧有水陆院,今久湮坏,塔亦莫知其迹(见乾隆《苏州府志》)。
乾隆三十九年(1774)甲午八月,住持比丘宣能续建大殿、前轩(事见题名碑残石)。
道光年间(1821-1850),“寺僧之老者弱者,住持者过客者140余人,忽一日尽死”。后经勘查为误食后园毒蕈所致,而寒山寺由此亦废(见薛福成《庸庵笔记》)。
咸丰四年(1854),内阁中书赵文麟、前广东盐运使司运同周曾毓等,捐置寺旁隙地,起造楼房二进计28间,招租收息,作为寒山寺香火。并立寒山寺香产界址(见《署理苏州府知府平翰给示碑》)。
咸丰十年(1860)寺为清军纵火焚烧,一夕之间,化为灰烬。
光绪三十二年(1906)陈夔龙巡抚江苏时,偶因校阅营伍前来枫桥,因见千年古刹寒山寺一片荒芜,乃发心修建:“爰卜日鸠工,展拓其门闾,使临大路。由门而进,折而南行,构堂三楹,由堂而进,东西之屋各三。东屋宏敞,宾朋之所燕息也。西屋稍?,则凡寺中旧碑,咸植于是。以文待诏所书张懿孙诗,今已残缺,属予补书而重刻焉。堂之西(今注:实为堂之东)尚有隙地,乃构重屋,是曰钟楼。铸铜(实为铜铁合铸)为钟,悬之其上,以存古迹”(见俞樾《新修寒山寺记》)。
宣统二年(1910)程德全巡抚江苏,偕同布政使陆钟琦等,又拓而新之,重建大殿,前为御碑亭(御碑亭位于山门外)。后有楼三楹,可眺远,长廊精舍,“几为吴下精蓝之冠”(见邹福保《重修寒山寺记》)。程德全除新建大殿、后楼、长廊外,书刻《雍正寒山诗序》、乾隆《霜钟晓月》诗碑(即御碑),又书刻寒山诗36首、韦应物以次诗十数首、罗聘绘寒山拾得像、郑文焯绘寒山子像、程德全、陆钟琦、邹福保“三记”,及“妙利宗风”、“寒山寺”门匾等。
寒山寺经陈、程二抚苦心经营,使金绳宝地,焕然一新。
宣统三年,长洲县吴姓两孀张氏、黄氏因义田涉讼,经开导息讼,并各以二十五亩充寺产(见陆锺琦《寒山寺吴姓捐田始末记》)。
辛亥革命后至1949年,历经军阀混战,哀鸿遍野。寒山寺亦处危境,香烟稀少,门庭冷落,收入无着,住僧星散。1941年秋,高冠吾等曾将原藏经楼略事修葺,易名为霜钟阁。落成时有马起权携《寒山杯渡图》以献,题咏者凡92人,诗词156首(见《艺文》卷)。日军侵占苏州时期,寒山寺殿堂房舍曾一度沦为日军仓库马厩,仅有二三寺僧局处一隅厮守而已,其生活来源,唯赖经营浴室菜馆或卖字卖帖,勉强糊口。
1949年人民政权建立,及时由苏州市文管会代管。原住持果丰法师曾一度回寺,终因生活无着,不久又复离去。
1954年原常州接待寺僧演林至寺协助照管香火,寒山寺才又有僧人。同年有苏州名士宋鸿钊者,将其祖传名楼花篮楼施赠寒山寺,移建于碑廊西南隙地,易名为“枫江楼”,使一代名楼得以保存,寒山寺添一景观。
1958年全市寺院集中管理,部分法像被集中到西园戒幢律寺。隆庆寺龙藏经被调入寒山寺。
1964年市佛教协会派性空到寺协助管理。
1966至1976年期间,寒山寺佛像、法器、殿阁受损,寺藏文物被查抄。性空法师事先采取保护措施,使碑刻、藏经、罗汉等得以保存。
1968年性空法师被迫下放昆山农村劳动。1970年仅剩的演林法师,亦被逐出山门,撵往如皋农村劳动。
1976年后,各地纷纷落实政策,拨乱反正。1978年11月15日,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第一次专程至寒山寺视察并指导修复工作。同年11月17日寒山寺僧净持、性空、果丰、法忍四人,身着僧装,按照中国佛教仪轨,隆重接待以前田洪范为团长的“日本社会教育友好访华团”一行僧尼17人。寒山寺由此开始修复。1979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来中国访问的人数不断增加。净持、性空先后接待过美国女记者、联邦德国园艺家、作家等外宾,他们代表西方知识界表示希望了解中国宗教现状。同年7月,市人民政府民族宗教处正式恢复活动,及时召开宗教界人士会议,认真研究落实宗教政策的一系列具体措施。并在会上宣布由政府拨款,加速寒山寺整修工程。同年,从西园寺请回释迦、迦叶、阿难、弥勒、韦陀及寒山、拾得诸塑像。
1979年除夕,在苏州市对外友协倡导配合下,举办第一届寒山寺听钟声活动,参加对象为日本友人120人。为促进中日友好,发展旅游事业开创了一种新形式。此后人数、规模逐年扩大,已成为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活动,颇有影响(详《联谊》卷)。
1980年被批准为首批全国重点开放寺院之一。寒山寺再次成为苏州地区旅游热点,修复工程继续紧张进行。因寺貌初有改观,当年就接待国内外游人47万人次(其中海外游人4万人次),门票加上其他收入达10多万元,寒山寺从此收入盈余。
1981年,净持法师因工作需要调回灵岩山寺,通如回寺任住持。新建心净楼、钟房。中央电视台特派记者为寒山寺古钟和钟楼录相。
1982年省人民政府正式宣布寒山寺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4年春,住持通如法师圆寂,世寿80。1984年8月13日性空法师接任寒山寺住持,并举行隆重升座仪式,主持大佛开光典礼。有关部门和诸山长老前往祝贺。
1986年按照丛林规制请楚光、演林为监院,分管基建维修、对外接待、宗教活动及内部事务。
国家旅游局拨款50万元,重建藏经楼365平方米。
1988年秋动工兴建生活区,建筑面积670平方米。
1990年秋爽法师出任监院职务。
当年圆满完成五百罗汉装金功德,并翻建闻钟亭诸建筑。
1992年秋举行普明宝塔奠基仪式。次年由苏州二建公司古建分公司开工承建。1996年10月30日举行普明宝塔落成及佛像开光典礼。寒山寺竖起新标志。
演林法师、楚光法师二监院因年老或有病,先后退去职务。
寺院所在地区以“寒山景区”命名,为名誉权受侵问题,几年来屡与对方诉诸上级,并向中国佛协反映。1996年经省政府发函,苏州市政府下达决定,将名称更改为“枫桥景区”,维护了佛教自身的合法权益。
据苏州市土地管理局1995年国用(95)字第3000号《国有土地使用证》登记:“寒山寺,地号4-(4)-5,总面积10367.9平方米,独自使用权。”国用(95)字第3001号《国有土地使用证》登记:“寒山寺,地号4-(4)-6,面积286.2平方米,独自使用权。”另有普明塔院3000平方米土地使用证明尚在办理过程中。土地合计13654.1平方米。
1997年秋爽法师离寺去昆山市筹建华藏寺,1999年回寺继续任监院。
1998年,性空法师当选为苏州市佛协副会长,同年秋参加玄奘顶骨舍利护送团赴台湾。
同年夏季大雄宝殿屋脊倒塌,经抢修竣工。普明宝塔四周,四座青铜卧狮安装完毕。
2001年,先后完成翻建弘法堂、整修上客房与斋堂、大修藏经楼等工程。立性空法师书《枫桥夜泊》诗碑于钟房南侧。台湾信士温送珍及家属献大香炉一只,由上海交通大学中华青铜公司制作,重约5吨,置天王殿后侧空地。
藏书万册以上的图书馆正式开放;档案室升为“市一级先进”单位;全寺推行电脑联网现代化管理。有586电脑5台,喷墨打印机5台,激光打印机1台,扫描仪1台;彩电10台;电话7部,传真机1部。接待在苏州参加APEC财长会议的各国贵宾。
因寺貌更新,全年接待游人香客约150万人次,与改革开放初期的1980年47万人次相比,增加3倍多。现有寺僧38人,职工92人,共130名人员。至当年底,已连续举办过23届“除夕听钟声活动”,有5万余人参加。
枫桥古镇位于大运河(此段今称上塘河)、古驿道与枫江的交汇处,沿河湾形成两条市街--枫桥大街和寒山寺,随河成市,因水成街,依寺成镇,具有独特的水乡风韵。
普明塔院位于藏经楼的后面,是近年来新拓建的院落,平面呈“回”宇形,普明宝塔就坐落在塔院的中央。院中建筑造型古雅,斗拱粗硕,吻兽雄壮,出檐深远,具有浓郁的唐代建筑风格。
在藏经楼南侧,有一座六角形重檐亭阁,造型轻盈,轮廓优美,这就是以“夜半钟声”名闻遐迩的钟楼。楼底中央,立程德全撰《重修寒山寺记》碑,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道州何维朴书,长洲周梅谷刻。碑阴刻宣统二年张人骏、程德全撰《募修寒山寺启》及捐资者姓氏。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江苏巡抚陈菱龙督造的铁铸巨钟就悬挂在楼上。巨钟有一人多高,外围需三人合抱,重达两吨。钟声宏亮悠扬,馀音袅袅。
大雄宝殿南侧有一圆洞门,上有隶书砖雕门额“性空世界”。透过门洞,可以看到著名的钟楼,形成绝妙的对景。 在“性空世界”砖额上方的檐脊立有一尊塑像,头戴破僧帽,身披破衲衣,手执破蕉扇,嘴角歪斜,痴痴颠颠,四周祥云缭绕。一望而知,是圣僧侠侣济公。据《天台山方外志》、《净慈寺志》等书记载,济公名道济,字湖隐。父亲李茂春,是宋高宗李驸马的后裔。母亲王氏,梦吞日光而生济公。十八岁时,父母相继双亡,便跟随灵隐寺高僧瞎堂禅师,落发出家。济公平时疯疯癫癫,嗜食酒肉,寺里的众僧都指责他。瞎堂却说:“佛门广大,难道容不得一个颠僧?”从此众人就称他济颠。瞎堂圆寂后,济颠来到净慈寺。南宋嘉泰四年(公元1204年)的一天晚上,济颠似醉非醉,绕着长廊急切呼喊,但众僧不能闻其声,只觉得莫名其妙。不一会儿,大火勃发,佛寺一片火海,雄楼杰阁化为灰烬。济颠自行募疏,重建宝刹。他化缘来到严陵,将自己的袈裟展开来,竟然笼罩诸座青山,山上的高树巨木随即拔起,顺流浮江而出。济颠告诉众寺僧,建寺用的木材已经运抵香积井中。六名壮汉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巨木一一勾勾出,堆积如山。监寺要酬以钱两,济颠连忙推辞道:“我乃门甲神,岂要你的酬劳?”说罢,御风而去。五年后济真法师圆寂。临终前索笔书偈一首云:
六十年来狼籍,东壁打倒西壁。
如今收拾归来,依然水连天碧。
写毕,掷笔而逝,葬于杭州虎跑。
大雄宝殿是寒山寺正殿,雄峙台基之上。大殿面阔五间十八点五米,进深四间十四米,高十二点五米。单檐歇山顶,飞甍崇脊,檐角舒展。正中三间有露台前伸,四周绕以汉白玉杆,饰以莲花宝座、海棠等图案,雕琢极其精细。露台中央设有炉台宝鼎,鼎上铸有“大化陶槠”、“百炼金刚”、“大清宣统三年”、“重建寒山寺造”等字样。鼎内终日香烟缭绕,使寺院平添宁静安谧的气氛。 殿宇门楣上高悬“大雄宝殿”匾额,由谢孝思所书。殿内庭柱上悬挂着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撰书楹联:
千馀年佛土庄严,姑苏城外寒山寺;
百八杵人心警悟,阎浮夜半海潮音。
寒山寺照墙像一道屏障耸立山门之前,朝西临河而立,上置脊檐,饰有游龙,气势非凡。黄墙上嵌有三方青石,上刻“寒山寺”三字,铁划银钩,笔力雄峻,款署“东湖陶宣书”。陶宣(公元1849——1915年),原名祖望,字心云,号稷山居士,浙江会稽(今绍兴)陶堰人。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举人,精诗词,亦工画人物,曾任广东广雅书院山长。其间接触国内革命志士和海外爱国华侨。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7年),秋瑾被害,他振笔疾书,上万言奏折,斥责浙江巡抚张曾?草菅人命,义正词严,为士林所敬重。
寒山寺自从唐代诗人张继题了《枫桥夜泊》一诗后,该寺便闻名了。寒山寺佛像雕塑别具一格,碑刻艺术天下闻名,碑廊陈列着历代名人岳飞、唐伯虎、董其昌、康有为等人的诗碑,其中当推晚清俞樾书张继诗碑最为著名。如今的大钟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江苏巡抚陈夔龙督造。巨钟有一人多高,外围需三人合抱,重达2吨。大雄宝殿内两侧壁内镶嵌的是36首寒山的诗碑,还有悬挂于两侧的十六罗汉像。殿内的两个石刻和尚就是寒山与拾得。
寒山寺自从唐代诗人张继题了《枫桥夜泊》一诗后,该寺便闻名了。寒山寺佛像雕塑别具一格,碑刻艺术天下闻名,碑廊陈列着历代名人岳飞、唐伯虎、董其昌、康有为等人的诗碑,其中当推晚清俞樾书张继诗碑最为著名。如今的大钟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江苏巡抚陈夔龙督造。巨钟有一人多高,外围需三人合抱,重达2吨。大雄宝殿内两侧壁内镶嵌的是36首寒山的诗碑,还有悬挂于两侧的十六罗汉像。殿内的两个石刻和尚就是寒山与拾得。
僧人撞钟之所以要敲108下,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说每年有12个月、24节气、72候(五天为一候),相加正好是108,敲钟108下,表示一年的终结,有除旧迎新的意思。二是依照佛教传说,凡人在一年中有一百零八种烦恼,钟响108次,人的所有烦恼便可消除。每年除夕之夜,中外游人云集寒山寺,聆听钟楼中发出的一百零八响钟声,在悠扬的钟声中辞旧迎新,祈祷平安。
关于“夜半钟”的说法,历史上曾经聚讼纷坛。北宋欧阳修认为唐人张继此诗虽佳,但三更时分不是撞钟的时候。南宋的范成大在《吴郡志》中综合了王直方、叶梦得等人的论辩,考证说吴中地区的僧寺,确有半夜鸣钟的习俗,谓之“定夜钟”。如白居易诗:“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于鹄诗:“定知别后宫中伴,应听缑山半夜钟。”温庭筠诗:“悠然旅思频回首,无复松窗半夜钟。”都是唐代诗人在各地听到的半夜钟声。自此,这场争论才逐渐平息。现今寒山寺里的古钟已非张继诗中所提及的那口唐钟了。甚至明代嘉靖年间补铸的大钟也已不知下落。一说当时“遇倭变”,销熔改铸成大炮;一说已流入日本,如康有为诗云:“钟声已渡海云东,冷尽寒山古寺枫。”为此日本国内还曾大力搜寻,但徒劳无功,遂留下千古之谜。如今的大钟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江苏巡抚陈夔龙督造。巨钟有一人多高,外围需三人合抱,重达两吨。钟声宏亮悠扬,余音轰条。
关于“夜半钟”的说法,历史上曾经聚讼纷坛。北宋欧阳修认为唐人张继此诗虽佳,但三更时分不是撞钟的时候。南宋的范成大在《吴郡志》中综合了王直方、叶梦得等人的论辩,考证说吴中地区的僧寺,确有半夜鸣钟的习俗,谓之“定夜钟”。如白居易诗:“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于鹄诗:“定知别后宫中伴,应听缑山半夜钟。”温庭筠诗:“悠然旅思频回首,无复松窗半夜钟。”都是唐代诗人在各地听到的半夜钟声。自此,这场争论才逐渐平息。现今寒山寺里的古钟已非张继诗中所提及的那口唐钟了。甚至明代嘉靖年间补铸的大钟也已不知下落。一说当时“遇倭变”,销熔改铸成大炮;一说已流入日本,如康有为诗云:“钟声已渡海云东,冷尽寒山古寺枫。”为此日本国内还曾大力搜寻,但徒劳无功,遂留下千古之谜。如今的大钟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江苏巡抚陈夔龙督造。巨钟有一人多高,外围需三人合抱,重达两吨。钟声宏亮悠扬,余音轰条。
关于“夜半钟”的说法,历史上曾经聚讼纷坛。北宋欧阳修认为唐人张继此诗虽佳,但三更时分不是撞钟的时候。南宋的范成大在《吴郡志》中综合了王直方、叶梦得等人的论辩,考证说吴中地区的僧寺,确有半夜鸣钟的习俗,谓之“定夜钟”。如白居易诗:“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于鹄诗:“定知别后宫中伴,应听缑山半夜钟。”温庭筠诗:“悠然旅思频回首,无复松窗半夜钟。”都是唐代诗人在各地听到的半夜钟声。自此,这场争论才逐渐平息。现今寒山寺里的古钟已非张继诗中所提及的那口唐钟了。甚至明代嘉靖年间补铸的大钟也已不知下落。一说当时“遇倭变”,销熔改铸成大炮;一说已流入日本,如康有为诗云:“钟声已渡海云东,冷尽寒山古寺枫。”为此日本国内还曾大力搜寻,但徒劳无功,遂留下千古之谜。如今的大钟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江苏巡抚陈夔龙督造。巨钟有一人多高,外围需三人合抱,重达两吨。钟声宏亮悠扬,余音轰条。
传说拾得后来还远渡重洋,来到“一衣带水”的东邻日本传道,在日本建立了“拾得寺”。两人的问答名句在佛教界和民间广为流传,影响甚广:“寒山问拾得世间有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曰: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敬他,不要理他,过十年后,你且看他!”
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悬空寺,在山西省浑源县城南四公里恒山金龙峡的半崖峭壁间。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是国内现存唯一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悬空寺原名玄空寺,又名崇虚寺。现供人们游览观光的建筑主要是明、清遗物,该寺历代均予重修。悬空寺
山东庆云海岛金山寺位于山东省庆云县汾水王村西,隋代即有。该寺院建筑宏伟,大殿禅堂10余排,占地千余亩,僧侣众多,有骑着毛驴关山门之说。寺门之东即为汾水镇,居两水交汇处,乃水旱码头,游者香客络绎不绝,商贾云集,日进斗金。《金史·地理志》尚有记载。
河南洛阳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处,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为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现存的遗址古
扶风县法门寺,又称法云寺,位于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宝鸡市。地处宝鸡市扶风县法门镇。东距西安市110公里,西距宝鸡市90公里。 始建于东汉末年恒灵年间,距今约有1700多年历史,有关中塔庙始
恒山悬空寺又名玄空寺,位于山西省浑源县,距大同市约65公里。位于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的峭壁间,素有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的俚语,以如临深渊的险峻而著称。是国内仅存的佛、道、
武汉归元寺又名归元禅寺,武汉佛教四大丛林之一,位于武汉市汉阳翠微街西端。国家AAAA级景点,全国重点佛教寺院,是湖北省佛教协会和武汉市佛教协会的所在地,也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著
雷音寺位于甘肃省临夏州永靖县盐锅峡镇小茨村黄河和湟水河的交汇处,整个建筑坐南朝北,依山取势,寺院重迭,以集中、紧凑、高雅著称。设计以中轴线展开,横向左右对称,逐次延伸、升高、平地、高台浑然一体。寺院显得非常庄重宏伟、气势非凡。
红螺寺风光欣赏 历史沿革 寺院胜景 当今住持 法务法事 交通通讯 [历史沿革] 红螺寺,位于北京市怀柔区城北5公里的红螺山南麓,为历代佛教圣地,也是京华气功的发源地。始建于东晋永和四年(公
东林寺,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始建于384年,为东晋著名高僧慧远所建。因处于西林寺以东,故名。慧远在东林寺主持30余年,集聚沙门上千人,罗致中外学僧123人结白莲社,译佛经、著教义、同修净土之业,成为佛门净土宗(又称莲宗)的始祖。
历史沿革 寺院胜景 当今住持 法务法事 交通通讯 [历史沿革] 南山寺,位于海南省三亚市,据史志所载,三亚南山即菩萨长居之补怛洛迦,有大光明山之称,故琼州历来即有观音出巡南海之说。南山侧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