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殿(即大殿)礼佛,向佛、菩萨销假。倘若不知道佛殿的位置,应合掌、面带微笑询问知道者。已很熟悉的佛寺,入寺的第二件事是向住持师父顶礼一拜或问讯,所遇见的出家师父均须合掌问讯。最圆满的做法是,凡进入佛寺,在礼佛后,每遇见一位出家师父,都必须要合掌、问讯、顶礼。
当进入佛寺时,最好询问该寺的知客师父或接待人员,有关该寺的规矩,如礼佛、课诵、挂单、用斋等。除非自己对常住(指佛寺的住众)的清规已经很熟悉。进入佛寺时,倘若想参看环境,应事先取得当职法师的同意,并且问清楚注意事项,再四处参看;切莫将佛寺当做百货公司、展览馆或旅馆,高谈阔论、指指点点、评论喧哗或每间房间均打开参看一番,评议室内的装璜摆设。男士最好避免前往女众寮房(即寝室)参看,同样地,女士也避免前往男众寮房。佛寺对寮房的规划方式,为当你正面对著佛殿,右边则为男众寮房,左边则为女众寮房。总之,在佛寺中,每当要做一件事情前,最好问清楚再做,除非已经很熟悉;否则,切莫当做是在自己家里而为所欲为。
刚进入佛寺时,如果不很熟悉,并且又没人接待,此时耐心静候些时,等有人接应,问明后再行动:切莫随便乱闯或恣意行事。莫认为佛寺是十方道场,好像公共场所,所以就可随意而行;如此观念,将造成重大恶业而不自知,等业报现前时,就茫然失措,不知应付而怨天尤人了。
离开佛寺时,同样地,先到佛殿礼佛,向佛、菩萨告假,而后再向住持师父或知客师父顶礼告假;完成后,即可离开。谨防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而让应行的礼仪只点到为止。倘若寻觅不见住持师父或知客师父,则可免。
进出佛寺的礼仪养成习惯后,前往朋友家或居家、出外旅游等,一样地派得上用场。譬如回家时,先向父母销假问礼;离家时,向父母告假问礼。到朋友家、展览馆、其他宗教的道场,均可当做是在进出佛寺。如此,就不会有多余的障碍,人际关系也会很圆融,甚至还可化解厄运呢!
(一)如何请经、持经: 1.请经时,经要夹于食指与中指之间,食指与大拇指同置书面,另三指置书下。 2.凡持经像,皆当双手捧之平胸,不可将经书只手携行、随意放置或置于腋下。 3.不可将经书卷
凡沙门、居士待宾客,除最初问答来意外,厥后当概以佛法因缘及善恶因果等语客,免谈政事、战事、讼事及世间一切无益杂话。并恒于堂中贴一告白,曰:吾家学佛,不谈世事,不用荤酒,不敢歌唱,
中国人素重礼仪,在称谓方面亦十分讲究。而佛教的称谓多属中印合璧,不仅特殊,而且颇具神秘色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各界人士与佛教徒的交往日益增多。由于对佛教称谓缺乏了解,往
一、什么叫晋院、升座? 晋院即进院或入院,专指新住持入主某寺而言。相反,若住持卸职,则称为退院。升座在禅林中原指尊宿受拜请而登高座宣说佛法。如《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云:时大师至宝林,
佛教有它的礼仪方式,其中有些是直接由佛陀时代留传下来的,有些是参照当地民俗礼仪而制定。遵行礼仪可广植善根,并非只是作作样子而已。在此简介南传佛教礼仪,使台湾南传佛徒有可依循的参考
1)尊敬僧的意义 僧在通指佛教所有的出家人,包括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戒叉摩那尼等,不论男女老少,都在僧的范围内。在家佛教徒通常称呼出家人为师父或法师,出家人的身份于在家佛教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无论在哪里,每天或多或少,都得照顾这个口,在寺院里也不例外。有人说,寺院用斋饭,都是些粗茶淡饭,不是更简单吗?。一听这话就知道,这人是外行。可知道寺院大寮里每天
我们日常生活中,身口意三业在有心无心之间,不知做错了多少事情,说错了多少言语,动过多少妄念,只是我们没有觉察而已。当我们的心受到染污的时候,要用清净的法水来洗涤,才能使心地无污邪
日本的两大主要宗教是神道教和佛教。神道教的礼拜之地是圣地;佛教的礼拜之处是寺庙。 在你进入寺庙或圣地的任何房屋之前,都要脱去鞋、帽和头巾。有些寺庙提供塑料袋以便你带着鞋进去。把雨伞
(1)进寺院:要从左往右绕,不可从右往左绕,这叫右绕塔寺。 (2)进大殿:要往左进,要抬左脚进门。要往右进,抬右脚进门。不可在正中间拜佛,因大殿里中间的拜垫,是寺院方丈或当家师主法用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