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庆云海岛金山寺

寺院风貌 | 作者:网络 [投稿]

山东庆云海岛金山寺

  山东庆云海岛金山寺位于山东省庆云县汾水王村西,隋代即有。该寺院建筑宏伟,大殿禅堂10余排,占地千余亩,僧侣众多,有骑着毛驴关山门之说。寺门之东即为汾水镇,居两水交汇处,乃水旱码头,游者香客络绎不绝,商贾云集,日进斗金。《金史·地理志》尚有记载。有关唐僧出生送往金山寺及去天竺取经的传说流传至今。明代,该寺僧侣胡作非为,寺院被毁,墟址瓦砾山积,今广约百亩仍高出平地半米左右,土中杂有古时陶片。

  庆云佛教文化源远流长,据《庆云县志》记载,金山寺与石佛寺、兴隆寺、全林寺是庆云的四大名刹。

  2004 年,杭州天目山齐素萍居士,发愿在故乡弘扬佛教文化,斥资回乡重建海岛金山寺,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寺院常住僧人300多人。在整体结构上,延续了佛寺建筑中“伽蓝七堂”的传统布局方式。所有建筑坐北朝南,依中轴线展开,左右对称,主次分明,秩序井然。目前建成部分称婆娑世界(包括天王殿、大雄宝殿、念佛堂、钟楼、鼓楼、藏经楼、万佛堂等)。寺内还珍藏着古代青石佛像、铜佛像、菩提树经文和《乾隆版大藏经》、《四库全书荟要》等众多历史文物,均价值连城。

寺庙历史传说

  历史上的金山寺始建于隋代,兴盛于唐代,毁于明代,是宋金南北分治时期全国的著名寺院。《金史·地理志》记载,自隋始,汾水镇(现庆云县汾水王村)即为蓟州府至济南之间的驿道重镇,古汾水(现沟泮河)经镇西,北流入鬲津古河,为卫运河泄洪之要道。汾水镇两水交汇处有一孤岛,广约百亩,岛上建寺,故得名海岛金山寺。原金山寺建筑宏伟,气势磅礴,面积广大,僧侣众多,香火鼎盛,有“骑着毛驴关山门”之说。今有遗址,瓦砾山积,高出平地半米左右,土中杂有许多宋元时期的陶片。

  海岛金山寺有着厚重的文化历史积淀,相传唐僧就出家在这里。唐代高僧玄奘祖籍河南,出身官吏家庭,外族籍地长安。民国3年编纂的《庆云县志》“轶事”中记述,隋代陈光蕊携妻殷满棠赴无棣县(今庆云于家店村北——无棣故城)上任,途经庆云志门刘村,乘船渡河,水贼刘洪见殷氏,顿起歹心。船至河中深处,将陈光蕊推入河中溺死。当时,殷氏已有身孕。孩子生下后,刘洪又欲加害。殷氏将写有身世的布条缝于孩子胸襟上,然后将孩子藏入木匣里,偷偷放入河中。木匣顺水漂至金山寺河段,被寺内僧侣发现救起。之后不久,殷氏自尽身亡。法明长老先将孩子托付附近康家村(该村原在庆云镇陶家村西北角,早已不存)一梁氏乳养,稍长后回寺,俗称海流和尚,这就是后来的唐僧。艺人将此事编成戏曲“倒听门”《殷满棠诉苦》或评书段子,流传至今。

  为将这一古寺胜景重现,2004年,世界十大法师之一静空大法师得意弟子、杭州东天目山齐淑萍居士筹措巨资恢复重建海岛金山寺,目前建成部分称娑婆世界,西侧将要建设西方极乐世界,东侧将建设东方琉璃世界,南侧正在建设餐饮、购物仿古建筑一条街,整个寺院占地300多亩,全部建成后将是黄河以北、京津以南地区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

  现在建成的娑婆世界,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钟楼、鼓楼、念经堂、藏经楼、方丈楼等。整个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庄重韵致。铜铸巨钟可声传方圆数里,释迦牟尼佛像高8米多,据说是全国室内最大的释迦牟尼佛像。金山寺内还珍藏着古代青石佛像、铜佛像、菩提树经文和《乾隆版大藏经》、《四库全书荟要》等众多历史文物,均有重要价值。目前,海岛金山寺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络绎不绝。

  随着庆云孔子书院、祥云道观的规划建设,庆云“北方宗教胜地”的品牌将越叫越响,庆云的旅游业必将得到长足发展!

  佛音回荡的山门其实更像一个牌坊,是一座高22米、全部由汉白玉雕刻而成的建筑,山门上方匾额“金山寺”几个大字,由净空法师题写。进入山门,在占地1.2万平方米的广场正中是面九龙壁,其后是喷泉放生池,池前竖高灯,据说晚上灯光可以照亮整个寺院和周围村庄。

  九龙壁后的第一座建筑叫天王殿,正中供奉弥勒佛,两边分立四大天王,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弥勒佛像后是缅甸白玉塑成的韦陀菩萨,手持金刚降魔杵,一副武将形象。随行的开隆师傅说,入山门第一尊供奉的塑像是弥勒佛塑像,这是在告诉人们要平等欢喜,包容众生,这才能真正进入佛门。与其他寺院不同的是,天王殿还供奉着儒家学派鼻祖孔子的塑像。金山寺内儒释道相互融合,共促和谐,这在其他寺院是不多见的。

  天王殿后是大雄宝殿,殿高17米,内中供奉8.6米高、约4万斤重的纯铜释迦牟尼像。佛像宝相庄严,俯视众生,两旁分立十八罗汉金身塑像。从进入寺院起,空气中便弥漫着醉人的香味。檀香的功效便是使人心神沉静,处在终日檀香弥漫的空间内,果然有些心旷神怡,周围的讲经声、诵佛声入耳,竟不觉嘈杂,反而有种和谐味道。进入大雄宝殿,香味更浓。大雄宝殿外还有钟鼓楼、藏经楼、念佛堂、地宫等建筑。尽管现在还无法再现千年前的辉煌,但自从海岛金山寺开建以来,香火日盛。

山东庆云海岛金山寺

山东庆云海岛金山寺

被毁原因

  原海岛金山寺规模如此之大,影响如此之广,可寺院是何因何时被毁的呢?

  民间有这样一种说法:明代,该寺僧侣胡作非为,造成民愤,寺院被毁。但《金史·地理志》(南宋时期此地属金国版图)对海岛金山寺墟址已有“瓦砾山积”的记述,说明此寺在宋代以前已经被毁。在古代,寺院被毁大多是朝廷的政府行为和战火所致,平民百姓对佛教寺院心存敬畏,特别是怕遭报应的思想相当浓重,所以平民百姓毁寺的可能性不大;即使是僧侣有不轨行为,发生惩罚报复僧侣的情况,一般也不会毁寺。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估计与明代该县一次大的毁寺事件有关,也许是该事件的误传,导致了上述说法。明正德年间,朝内佞臣刘瑾密谋篡位,暗与该县洪恩寺住持空孟和尚勾结,藏兵300余,日夜习武操练,并修有地道机关。后事情败露,皇帝率兵亲剿,将空孟等和尚斩首,寺院被烧毁踏平。此事件该县受到株连的还有杨和尚寺、肖家寺、铁梁寺、青龙寺等寺院。

  隋唐时期,佛教得到了巨大发展。佛教的盛行,造成了寺院经济和僧侣地位的恶性膨胀。

  到了唐末,土地兼并加剧,赋役繁苛,人民相继流亡,许多人出家为僧或投靠寺院为寺户、佃户,以避征役。众多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劳力,剥夺了相当多的官府所控制的纳税人口和财政收入。对此,朝廷中有的大臣深感忧虑。唐武宗即位后,愤然指出:“穷吾天下者,佛也!”

  佛教与唐王朝在经济利益上矛盾愈发尖锐,终于引发了唐武宗大规模的禁佛毁寺事件。会昌五年七月,武宗颁发诏令,禁佛毁寺。除保留极少部分寺庙,压缩僧侣“编制”外,其余全部限期拆毁,僧尼一律还俗;田产没收,铜像钟磬熔铸钱币,铁像熔铸农器。武宗分遣御史巡行天下监督禁佛毁寺的法令执行。许多寺院僧徒平日作威作福,贫苦百姓十分憎恨,闻朝廷诏令,便纷纷涌入寺院,各地寺庙拆毁一光。

  此事件毁大寺院4600余所、中小寺院4万多所,勒令26万僧尼还俗,15万奴婢改充两税户,没收良田数千万亩,史称“会昌废佛”。在唐王朝这一大规模的禁佛毁寺行动中,原海岛金山寺是很难幸免的,《金史·地理志》关于金山寺墟址“瓦砾山积”的记述,恰恰佐证了这一点。

 山东庆云海岛金山寺 

山东庆云海岛金山寺

寺庙建筑

  山 门

  山门全部由莱州大理石雕刻而成,拔地而起的山门高22米,门柱雕龙,雄狮盘踞,莲花绽放,清馨圣洁。山门上方匾额“金山寺”几个大字,是净空法师题写的。整座山门威耸庄严,气势恢弘,蔚为壮观。

  占地1.2万平方米的山门广场上的九龙壁,雕刻着九条巨龙盘绕壁上,栩栩如生。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体现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奋发向上、实现伟大复兴、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精神。九龙壁后面是喷泉放生池。放生是佛家一种重要的宗教仪式,放生的真正定义:将被捕获的鱼、鸟等生类放之于山野或池沼之中,使其不受人宰割、烹食。寺院举行一些放生仪式。

  环绕寺院的仿古街,全部为徽式风格建筑,错落有致,营造着浓浓的历史氛围。主要有素餐馆、特色民间小吃、仿古工艺品、文化长廊等。随着景区仿古街市场的繁荣,金山寺素食的名气越来越大,北京、天津、济南、石家庄、大连等一些大城市的游客慕名而来。除仿古街素食外,周边地区最大佛教工艺品市场也在逐渐形成。

山东庆云海岛金山寺

山东庆云海岛金山寺

  天 王 殿

  沉静肃穆的天王殿是寺院的第一殿。殿门两侧四根红柱上有两幅对联,中间一副是“为人为法为证菩提,求福求慧求生净土”,由中国美院原院长萧峰题写。菩提是梵语,汉语的意思是智慧觉悟的意思。

  天王殿中央供奉的是汉白玉雕塑的弥勒佛菩萨。弥勒菩萨两旁柱上有三幅对联,第一幅是题写四大天王的:“擐甲铸杵洞察是非邪正于当念,扬眉瞬目委悉善恶因果于秋毫”。是说四大天王洞察是非、明察秋毫的神能。第二幅是题写寺院的:“慈云拥护名山古刹人天大众皆欢喜,慧日高悬鲁北重光昼夜六时恒吉祥”。意思是说慈云笼罩金山寺,日月交辉洒吉祥。第三幅是题写弥勒佛的:“大肚能容容天下拂逆境上难容之事,满腮含笑笑世间名利场中可笑之人”。意思弥勒肚量无限,万事看开,告诫人们要心怀宽阔,为人包容,莫为名利权势所累。

  弥勒佛终日笑口常开,一手持念珠、一手拿布袋,面满笑容,平等欢喜包容一切众生,放下布袋里烦恼的牵挂,拿起念珠来,帮助一切苦难者。

  “弥勒”是梵文音译,汉文翻译为“慈氏”,他是佛教的“未来佛”。弥勒菩萨过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以后下降人间,在菩提树下成佛。据《弥勒下生经》上说,弥勒现居住在兜率天内院,是释迦牟尼佛的接班人。释迦牟尼涅?后,弥勒将降生人间,普度众生。

  在中原地区一些寺庙里供奉的弥勒塑像,是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像,此像是根据五代时一个叫契此的和尚仿塑的。这位和尚云游四方,常以杖荷一布袋四处化缘,风雨无阻,将募化的钱财全部捐献给寺庙,人称为“布袋和尚”。相传“布袋和尚”是弥勒化身,他死后,人们在寺庙中塑其像,作为坐姿弥勒来供奉。其造型憨厚可爱,肥头丰颊,满面堆笑,给人以慈善、亲切的感觉。

  在佛教正规的寺院里,入山门第一尊供奉的塑像就是弥勒佛塑像,这是告诉人们只有做到了平等欢喜,包容众生,才能真正得入佛法之门。

  弥勒菩萨像后,供奉韦托菩萨,这尊塑像是缅甸白玉雕塑而成。韦驮菩萨是佛教的护法神,非常庄严。他头戴盔帽,身披甲衣,手持金刚降魔杵,一副武将形象。

  在中国的寺院殿宇里原印度血统的韦陀已经汉化了,成了一名地道的中国武将,英俊威武。他身披铠甲,手持金刚杵,降魔去妖,威风凛凛。天王殿中所塑的韦陀,一般具有两种站立的姿态:一个是双手合十,横杵于腕上,直挺而立;一个是一手握杵拄地,另一手叉腰。前者双手合十,表示此地是十方丛林,欢迎来客,远游的行脚僧可安心住下。后者则示本寺不接待来僧挂单,行脚僧不要自讨没趣,最好另投山门。

  天王殿内两侧分别供奉着四大天王塑像,他们是: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和北方多闻天王。

  据清·霍灏《通俗篇》载:寺内四大金刚各执一物,俗谓“风调雨顺”四字;执剑者,风也;执琵琶者,调也;执伞者,雨也;执龙者,顺也。风调雨顺,预祝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之意。而四大天王之塑像,却被造神者塑成横眉怒目、凶猛威武形像,说明佛教护法神之庄严可畏。

  随着佛教与现代文明的融合,除此说法外,还有许多其他的讲法。

  东方持国天王。持是保持,国是国家,持国天王,表示负责尽职的意思。从保持个人家庭事业,到整个社会的安定繁荣,再扩展到保持世界和平,社会上人人做到负责尽职。天王手持琵琶表示中道,琴弦松了弹不成调,紧了会断。意思是教导我们,处事待人接物不可过之不能不及,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圆满

  南方增长天王。增长,是表示单单把我们职责之内的事情做好还不够,还要天天求进步。所以增长天王告诉人们,我们的德行要增长,品德要增长,学问、智慧、才艺、能力都要增长,包括我们的生活水平,也要提升。佛教讲进步,永远站在时代的前端。

  西方广目天王。广目,是教导我们多看,善于观察,取长补短,总结经验。天王一手拿着龙或者蛇,龙蛇代表变化,社会上人、事、物瞬息万变,要仔细小心看清楚,才能从容应付。另一只手拿着珠子,表示不变。教导人们以不变应万变,在变化中,找到不变的原则,心有主宰。

  北方多闻天王。多闻,是教导我们多听,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天王手中拿着伞,伞表示保护,在千变万化的世界里,要防止被不好的东西污染,在博学多闻的同时,更要保护自己的清净心,如莲花之出淤泥而不染。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