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寺院胜景 当今住持 法务法事 交通通讯
[历史沿革]
潭柘寺,位于北京市西门头沟区,是北京郊区最大的寺院之一,占地6.8公顷。寺院坐倚身后的宝珠峰,西有莲花、架月、象王峰;北有及云、璎珞峰;东有回龙、虎距、捧日、紫翠峰;南面一片平畴沃野,九峰环抱,天成胜地。故俗语称潭柘寺曰:“前有照,后有靠,左右有抱。”
据《潭柘山岫云寺志》载,远在一千年前的西晋(265—317),山上已建有嘉福寺,传说唐代华严法师曾在寺传法,武则天时扩建改名为龙泉寺。五代后唐时期,从实禅师率徒在寺内讲经,声传四方,烟火鼎盛。金代皇统年间(1141—1149)重修后改名大万寿寺。明天顺元年(1457)又复名嘉福寺,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再行扩建,更名岫云寺。名称虽更迭频繁,但寺址却保留在原处。现存建筑为明清两代遗物。因寺后有龙潭,山间有柘树,便习惯称这座千年古刹为潭柘寺。
古人称“潭先柘,柘先寺”。作为潭柘寺名称起源的龙潭,位于寺后的云集峰上,离寺约2里路。池潭方广丈余,12块大青石雕成一条青龙,水从龙嘴里喷出,注入潭中,潭边有龙亭和石碑。相传潭龙舍潭为庙基后,搬迁到这里。从潭柘寺到龙潭沿途有观音洞、海蟾石等古迹遗址。观音洞内塑有观音大士未出山时的塑像,洞内泉水相传能治眼疾。沿途树木葱郁,异草丛生。
[寺院胜景]
寺因山而建,坐北朝南,故殿堂高下参差。周围古木扶疏,寺前松柏交翠,修竹成荫,流水淙淙,碑塔如林。主要建筑分成三路,中路建在南北中轴直线上,有牌楼、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毗卢阁等。最南端是一座彩绘木牌楼,上书康熙御笔亲题“翠嶂丹泉”、“香林净士”,下有一对石狮,威武雄壮。穿过牌楼后的怀远桥,便是山门。山门内古松苍劲,其中尤以“清、奇、古、怪”四松最为有名。山门上刻康熙御笔“敕建岫云寺”,两侧的红墙上嵌有琉璃大字,左为“佛日增辉”,右为“法轮常转”。山门内是天王殿,殿中两侧供奉高约3米的彩塑四大天王像:东方护国天王手持琵琶;南方增长天王手握宝剑;西方广目天王手环蛇龙;北方多闻天王左执伞、右执鼠,脚下踩着妖魔鬼怪,意为风调雨顺,永镇妖魔之意。中央供奉含笑而坐的弥勒佛,佛身后为护法神韦陀。
天王殿后的大雄宝殿是全寺的主体建筑,为五开间重檐庑殿顶,上覆黄琉璃瓦绿剪边屋面,上下檐悬“清净庄严”、“福海珠轮”金字大匾,为康熙和乾隆的亲笔。正脊两端有巨形碧琉璃鸱吻,高2.9米,色彩鲜艳,形态生动。鸱吻上系有鎏金长链,气势轩昂。相传潭柘山下原是个海眼,寺址原为水潭,唐时华严大师在此传经,潭龙也来听经,但总看不见大师的容貌。后来听山神说只有大师生气时天龙鬼神才能见到他,于是潭龙故意把饭洒在地上惹大师生气才见大师容颜,于是连忙施礼陪罪,并表示愿舍潭为寺。当天夜里风雨大作,水潭化为平地,水中涌出两个鸱吻,据说此为龙生九子之一,后来用作大雄宝殿正脊两端的建筑构件,一为装饰,一为镇邪。据说清康熙皇帝初来寺时在马上看到鸱吻跃跃欲飞,便令人用金链锁住。殿内正中供奉硕大的释迦佛像,神态庄严,两侧分立阿难、迦叶塑像。
大雄宝殿后是三圣殿,今已不存。殿两侧植有两株巨大银杏树,相传为辽代种植。东边一株高数十米,粗可数围,树荫浓密。当年康熙帝来时树新生一枝,表示祝贺,康熙帝命名此树为帝王树;西边一株树干丛生,据说每出一帝树就增生一千,人称配王树。中轴线上有毗卢阁,为康熙所命名。阁为二层硬山木结构建筑,高15米,供奉漆金木雕菩萨5尊,挂有乾隆御书的“圆灵宝镜”大匾,两旁楹联为“寺枕龙潭七祖分支传妙法,山连鹫岭九峰环翠拥诸天”,上层供奉三世佛。在两侧山墙外有石级可上,屋面造型别致,登阁远眺,远处群山如黛,近处全寺尽收眼底。
寺东路是庭院式建筑,有方丈院、廷清阁、流杯亭、帝后宫、舍利塔、地藏殿、元通殿、竹林院等,碧瓦朱栏,绿竹葱秀。竹林有一方亭,上悬“猗亭”,乾隆御题匾额,俗称流杯亭。亭内巨大的汉白玉石基上凿有形似蟠龙的水渠,龙岩泉之水流进亭内,引水入渠,盛酒杯中,杯随水流,别具一格。
西路由寺院式殿堂组成,有楞严台、戒台、观音殿、龙王殿、祖师庵、大悲坛、写经室、西南斋等,庄严肃穆,瑰丽辉煌。戒台是和尚受戒的地方,室内供奉接引佛。佛教和尚授戒分三种或说三级,称“三坛大戒”,即“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潭柘寺戒台是专授比丘戒的地方。观音殿位于全寺最高处,红墙绿瓦,巍峨壮丽。廊下挂有乾隆手书“莲界慈航”匾,殿内观音彩塑端坐莲台之上,敛目合掌,隽秀端庄。殿内原有两个凹陷的砖石足迹,相传为元世祖忽必烈的女儿妙严公主出家在此礼拜磨出的遗址。殿西原龙王殿下挂有一块石鱼,长1.5米,重150公斤,远看仿佛为铜铸,敲击不同部位会发出各种不同的声响。
寺院前方的塔院中还有辽、金、元、明、清的僧塔共72座,玲珑多姿,集各代塔之大观。有金天眷时(1138—1140)的“佛日圆明海云禅师塔”、金大定十五年(1175)的“广慧通理禅师之塔”、金大定十九年的“故奈的长老塔”和忽必烈女儿的“妙严大师之灵塔”及各种藏式砖塔。
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悬空寺,在山西省浑源县城南四公里恒山金龙峡的半崖峭壁间。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是国内现存唯一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悬空寺原名玄空寺,又名崇虚寺。现供人们游览观光的建筑主要是明、清遗物,该寺历代均予重修。悬空寺
山东庆云海岛金山寺位于山东省庆云县汾水王村西,隋代即有。该寺院建筑宏伟,大殿禅堂10余排,占地千余亩,僧侣众多,有骑着毛驴关山门之说。寺门之东即为汾水镇,居两水交汇处,乃水旱码头,游者香客络绎不绝,商贾云集,日进斗金。《金史·地理志》尚有记载。
河南洛阳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处,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为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现存的遗址古
扶风县法门寺,又称法云寺,位于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宝鸡市。地处宝鸡市扶风县法门镇。东距西安市110公里,西距宝鸡市90公里。 始建于东汉末年恒灵年间,距今约有1700多年历史,有关中塔庙始
恒山悬空寺又名玄空寺,位于山西省浑源县,距大同市约65公里。位于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的峭壁间,素有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的俚语,以如临深渊的险峻而著称。是国内仅存的佛、道、
武汉归元寺又名归元禅寺,武汉佛教四大丛林之一,位于武汉市汉阳翠微街西端。国家AAAA级景点,全国重点佛教寺院,是湖北省佛教协会和武汉市佛教协会的所在地,也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著
雷音寺位于甘肃省临夏州永靖县盐锅峡镇小茨村黄河和湟水河的交汇处,整个建筑坐南朝北,依山取势,寺院重迭,以集中、紧凑、高雅著称。设计以中轴线展开,横向左右对称,逐次延伸、升高、平地、高台浑然一体。寺院显得非常庄重宏伟、气势非凡。
红螺寺风光欣赏 历史沿革 寺院胜景 当今住持 法务法事 交通通讯 [历史沿革] 红螺寺,位于北京市怀柔区城北5公里的红螺山南麓,为历代佛教圣地,也是京华气功的发源地。始建于东晋永和四年(公
东林寺,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始建于384年,为东晋著名高僧慧远所建。因处于西林寺以东,故名。慧远在东林寺主持30余年,集聚沙门上千人,罗致中外学僧123人结白莲社,译佛经、著教义、同修净土之业,成为佛门净土宗(又称莲宗)的始祖。
历史沿革 寺院胜景 当今住持 法务法事 交通通讯 [历史沿革] 南山寺,位于海南省三亚市,据史志所载,三亚南山即菩萨长居之补怛洛迦,有大光明山之称,故琼州历来即有观音出巡南海之说。南山侧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