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穿妄想的金刚石
金刚石能够切割任何东西,但是没有一样东西能够切割金刚石。我们需要发展金刚石一般的悟性,以便切穿我们的烦恼。如果你研究《了知捕蛇的更好方法经》和《金刚经》,你就可以看出这两部经之间的联系。
《金刚经》记录了佛陀和他的弟子须菩提之间的一场谈话,它是最早的般若波罗蜜经之一。当时有一千二百五十名比丘在场。在后期的般若波罗蜜经里,在场的只有少数比丘,更多的是菩萨 25000或50000。须菩提提的问题是:"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须菩提认识到,菩萨事业的开端是菩提心 把我们自己和其它众生带向幸福和自由的彼岸的愿望。
佛陀的回答是这样的:"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若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磐而灭度之。"我们必须发誓为每个人修行,而不只是为我们自己。我们为树、动物、岩石、水而修行。我们为有色无色的众生而修行,为有想无想的众生而修行。我们发愿要把所有这些众生带到解脱的彼岸。然而,当我们把他们全部带到解脱的彼岸之后,我们领悟到,根本没有众生被带到解脱的彼岸。这是大乘佛教的精神。
有四十句诗概括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教义,每个修禅观(vipasyana)的佛教徒都拥有般若波罗蜜(完美的智慧)来做为他(她)的母亲。众生本无生,众生本清净。这是最圆满的修行。菩萨把众生度到彼岸去时,没有看到一个众生。这是不难理解的。只要放松身心,让法雨进来,我相信你会理解的。
根据世尊的话,有四个名相我们必须仔细体味:我、人、众生、寿者。"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而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菩萨是不受我、人、众生、寿者这些概念束缚的人。我们知道花纯粹是由非花的因素,诸如阳光、泥土、水、时间和空间所构成的。宇宙中的所有事物共同作用,才导致了一朵花的存在。这些无限的条件就是我们所谓的"非花因素"。肥料帮助鲜花生长,鲜花终而又转变为肥料。如果我们练习禅观,就可以看出此时此刻肥料就存在于鲜花当中。如果你是位园艺师,那么你早已知晓这个道理了。
上述这些不仅仅是空洞的言词而已,它是我们的体会,是我们练习深入观察的结果。看任何事物,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种互即互入的本性。没有非我的因素,"我"是不可能存在的。深入地观察任何一件事物,我们都可以看到整个宇宙。"一"是由"多"组成的。为了照顾好我们自己,我们就要照顾好我们周围的人,他们的幸福和安适也就是我们的幸福和安适。如果我们摆脱了"我"与"非我"的观念,我们就不会害怕"我"与"非我"这样的字眼。但是,如果我们把"我"视为敌人、把"非我"视为救世主,那我们就被束缚住了。我们是在努力推开一种事物而拥抱另一种。当我们认识到照顾好"我"就是照顾好"非我"的时候,我们就解脱了。也不必排斥什么了。佛陀说:"以自我为洲屿"。他不怕使用"我"这个字眼,因为他摆脱了"我"的观念。但是我们作为佛陀的弟子,却不敢使用这个字。几年前,我写了一个听钟声时诵的偈子:"听呵,听呵,这悠扬的钟声,使我回归了真正的自我。"很多佛教徒拒绝诵这首偈子,因为其中有"我"这个字。于是他们将其改写为:"听呵,听呵,这悠扬的钟声,使我回归了真正的自性。"为了成为佛陀严肃认真的弟子,他们尽量回避"我"字,但是事与愿违,他们恰恰成为了自己名相概念的囚徒。
如果一位菩萨执着于我、人、众生、寿者这些观念,那个人就不是真正的菩萨。如果我们认识到"我"总是由"非我"的因素构成的,我们将永不会被"我"或"非我"这样的概念所奴役或者害怕它们。如果我们说"我"这个概念是有害或危险的,那么"非我"这个概念或许危险更大。执着于"我"这个概念是不好的,但是执着于"非我"更糟糕。"我"纯粹是由"非我"的因素构成的,理解这一点是有益的。佛陀没有说:"你不存在",他只是说:"你没有自我。"你的本性是非我。我们痛苦,是因为我们以为他说我们不存在。我们从一个极端跌到另一个极端,而两个极端都只不过是我们的名相概念而已。我们从来没有体验过实相,我们仅仅拥有这些名相概念并因为它们而感到烦恼。
我们有一个"人"的概念,以同非人的事物,如树、鹿、松鼠、鹰、空气或水区分开来。但是"人"也是一个应被超越的概念。它纯是由非人的因素构成的。如果你相信上帝首先创造了人,然后创造了树、果实、水和天空,你就不能同《金刚经》相一致了。《金刚经》教导我们说,人是由非人的因素构成的。没有树,人就不能存在;没有果实、水和天空,人也不能存在。
这样观想就是练习深入观察、体验实相和安住正念。你观察和接触任何一件事物,都要亲身体验,而不是从观念入手。人比其它物种更重要,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佛陀教育我们要保护好我们的环境。他知道如果我们保护好树木,也就是保护了人类。我们必须以这样的觉悟来过我们的日常生活。这不是哲学。为了使我们的孩子和它们的孩子活得安适,我们迫切需要觉悟。人类可以为所欲为地消耗其它所谓非人的因素,这是一个愚昧的、危险的观念。吸进来,你深深地意识到你自己是个人;然后呼出去,触摸大地(一个非人因素),把它当做你的母亲。想像一下地表之下的河流。看看各种矿物。看看我们的母亲地球,我们所有人的母亲。然后抬起胳膊,再一次吸进来,体验一下树木、花草、果实、小鸟、松鼠、空气和天空这些非人的因素。当你的头顶戴着空气、太阳、月亮、星系、宇宙 这些为了使人类的存在成为可能而会聚到一起的非人因素时 你会看到所有这些因素正在进入你的体内,使你的存在成为可能。再一次吸进来,伸开你的双臂,体验一下你也在渗入其它因素之中。人类也是其它因素存在的助缘之一。
让我们一起看看"众生"这个概念。众生是有感觉的生物。非众生是没有感觉的物质。事实上科学家们发现要区分这两者的界限很困难。某些科学家无法断定蘑菇是动物还是植物。法国诗人拉马丁(Lamartine)曾经问非生物是否有灵魂,如果是我,我会说"是"。越南作曲家Trinh Cong Son说:"明天连岩石和卵石都会彼此需要了。"我们怎么能知道岩石不痛苦呢?自从原子弹落在广岛以后,那儿公园里的岩石们都死了,日本人把它们都搬走了,并安置了一些活岩石进来。
在大乘佛教寺庙里,我们发誓要使一切生物或无生物证得彻底圆满的觉悟。尽管我们使用"生物"和"无生物"这样的词,但是我们清楚,所有一切都是存在物,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界限是虚幻的。一位真正的菩萨能够看到生物是由非生物因素构成的,这样"众生"这个概念就被分解了,这位菩萨也就解脱了。菩萨终其一生致力于把众生度到"彼岸",却不执著于"众生"这个概念。
因为我们习惯于使用名相概念去把握实相,所以不能体会到实相的本来面目。我们建立起一个与实相本身并不相符的关于实相的意象。这就是为什么这些练习很重要的原因,它们可以帮助我们解放自己。它们不是哲学。如果我们试图把佛陀的教导变成教条,我们就错失了它的真正含义 我们抓住了蛇的尾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了体验实相,我们练习专注地生活;为了看到事物非我的本性,我们进行观察。很多人误会了佛陀的教导,他们以为他在否认众生的存在。那不是否认。佛陀是在为我们提供一个工具,以帮助我们得到更深刻的理解和解脱。工具是拿来用的,而不是用来被崇拜的。筏不是岸。
前三个概念"我"、"人"、"众生"是从空间的角度提出来的,第四个概念"寿者"是从时间的角度提出来的。出生以前,你存在吗?有"我"吗?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有"我"的?从怀孕之时起吗?分别之剑将现实切成两块 你不存在的时期和你开始存在的时期。你会怎样继续下去?你死后会重新变成什么都不是吗?这是一个所有的人都会深思的令人恐惧的问题。我死后会发生什么?当我们听到"无我"的时候,我们感到更加害怕。而说"我存在"则是令人宽慰的,所以我们问:"我死后会发生什么?"我们试图抓住一个令我们心安的"我"的概念:"这是世界。这是我。我将继续存在。"?关于事物的存在,佛陀曾做过一个简短的陈述:"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每一件事物的存在都依赖于所有其它事物。我们要理解佛陀所说的"存在(有)"的意思。我们关于"存在(有)"的观念或许与佛陀的不相同。我们不能说佛陀肯定"存在(有)"而否定"不存在(无)",如果这样理解,那就将像抓住了蛇的尾巴一样。当他说:"此有故彼有"的时候,佛陀不是在试图建立一个否定"不存在(无)"的存在理论,那是与他的本意相反的。
在西方哲学中,"自在"这个术语与佛教名词"真如(suchness)" 事物的本来面目,不受名相束缚,不能以意识理解 是非常相近的。你不能以意识理解它,因为用名相概念去理解实相就如同以网捕虚空,因此诀窍是停止使用名相概念,以非名相的现量契入实相。佛陀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清除名相概念、直接体味实相的工具。如果你仍然执著于哪怕是佛教的名相概念,你也会错失机会。你是在把筏扛在肩上。不要成为任何教条或意识形态的囚徒,即使是佛教的。
佛陀所描述的关于存在的方式就在实相的核心。它不是我们通常为自己建立的那种观念。我们的存在观念是二元的,是"非存在"这个概念的对立面。佛陀所试图传达的存在的实相不是"非存在"的对立面。他使用的语言与我们是不同的。当他说"我"的时候,这个我并不是任何事物的对立面。佛陀非常清醒地认识到我是由非我的因素构成的,那才是我们真正的自我。
为了体验真正的存在我们能够放弃有关存在和非存在的观念吗?当然能够。否则修行有什么用?在大乘佛教中,我们使用相反的概念来帮助我们清除既有的概念。如果你被"存在"的概念束缚住了,就会有"空"这个概念来拯救你。但是如果你忘记了真空中充满了妙有,你将会执着于"空"的概念而被蛇咬伤。《宝冠菩萨经》(the Ratnakuta Sutra)中讲,宁可执着"有",不可执着"空"。所有其它的观念都可以用"空"的观念来破除,然而,当你被"空"这个观念束缚住时,那就无可救药了。
相信生前有我、死后我继续存在是常见;相反,相信死后进入绝对的虚无是断见。《了知捕蛇的更好方法经》中讨论了这些错误的观点。佛教行者必须避免落入这两个陷阱 常见、相信有一个永恒的我(不管是大我还是小我);断见(成为虚无)。必须超越这两种观念。很多佛教徒不能这样做,他们要么被此概念束缚住,要么被彼概念束缚住,反反复复被蛇咬伤。
一天, 我注视着燃烧着的香。香烟从顶端升起,在空气中划出很多优美的形状。它就像活的,真的在那里。我感到了一种存在、一种生命。我静静地坐着,体味着我自己和这枝香的"我"。香烟继续袅袅上升,创造出各种各样的形状。我欣赏着它,用左手去抓它。香燃尽的最后一刻格外美丽。当另一端没有多少香了,两边的氧气更充足了,所以它大力地燃烧了一刹,呈现出一种明亮的红色。我全神贯注地看着它。这简直就是一次涅磐,一次伟大的入灭。但是火到哪里去了呢?
当一个人即将死去时,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她)常常变得非常警醒,然后生命力慢慢隐灭,就象刚才那枝香。灵魂到哪里去了呢?我还有几枝香,我知道如果在最后一刻,我再取一枝香与第一枝香相触,火就会传到这枝新香上来,香的生命就得到了延续。这仅仅是个燃料或者说条件问题。
佛陀的教导是很清楚的:因缘具足时,我们的感官就会发现某件事物并把它叫做"有";因缘不再具足时,我们的感官就会发现这件事物不存在了,我们把它称之为"无"。这是一种错误的知见。香盒里有很多香,如果我一枝接一枝地点燃,香的生命就永恒了吗?
佛陀活着还是死了?这是一个燃料的问题。也许你就是那燃料,延续着佛陀的生命。我们不能说佛陀活着还是死了。实相超越了生和死,成与坏。"如何是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这是一个邀请,邀请你去寻找那不受生死控制的真我。
故事一: 陕西长安县有一个农人,在地里干活,看到一条蛇钻入洞里,他就把蛇收支的两个洞都堵死了。过了两天后,他二十岁的大儿子和十岁的小儿子俄然不会说话,后经许多医院治疗都无效。两个孩子不会说话现已
捕捉贩卖野生动物遭殃祸章家有三兄弟,同住一个院子里,其中两个都很老实,在家种田,靠本分养家,因为经济条件不好,自己也没什么文化,就谈不上对孩子提供好的教育,孩子们二十几岁了也没读到什么书。但贫苦勤劳人家的孩子懂事早,这几个年轻人,女的学做裁缝,男的学修汽车,现在也都干
我是四川一家乡镇企业的财务人员,要不是那场灾难,我的生活应该像其他人那样快乐、自信而充实,对未来也充满憧憬。可自从患病后,我整个人就渐渐颓废了。那是2001年的1月,我和单位的几个同事出差到成都,晚上住到酒店后不久,有小姐打电话来问要不要“服务”,经不住诱惑,发生了让我这辈子都后悔莫及的事情。
夜已深,高速途中,刘细锋和“老相好”陈海蓉聊着聊着便难忍欲火,在行驶的大货车上玩起了“车震”。面对活生生上演在身后的“活春宫”,31岁的司机张章生却没能做到心无旁骛,他一边把着方向盘,一边频频回首,不时偷窥。随着“轰”的一声巨响,两辆重型半挂车相撞起火,大火瞬间蔓延,正在快活的老板和“相好”没能及时逃脱,被活活烧死。事后清理现场,他们已是一对裸尸。
小富由人,大富由天,命是定数,运是变数,我的一个朋友,五年来一直致力于开发精品楼盘,一砖一石没有半点打折扣的地方,看到很多同起步的地产商都赚钱了,他还是坚持着,因为成本高,房子卖得不好,前年的时候基本已到了破产的边缘,记得也是这样一个深秋的时候,他说:“下个月,货款利息再还不上,我可能就干不下去了。”我当时听了真是觉得很伤感,这世界难道好人没有好报吗?他曾是种地出身,几年来,他为以前的村子修了小学,敬老院,修了从村口通向县城的公路,他资助了很多贫困的人。
我好后悔!我本有一个很漂亮很贤慧的妻子。自从2001年开始就犯了邪淫,先是勾引了本单位的一个同事,来往了数个月,以后上网还和几个女孩女人发生过关系,还偶尔嫖娼。可是我竟然忘记了淫人妻者自己妻也会被人淫的因果道理。虽然在一年前我学佛以后我已经戒了邪淫,可是报应却也来了!
一个70多岁的农村老翁染上难言之疾,给子女们造成了难言之痛。日前,宁波鄞县某村的这位老年村民下体长出了指甲般大的赘生物。孝顺的三子一女急忙送老人到医院就诊。因患者年事已高,医生们几乎都诊断为鳞状皮细胞癌,要切除生殖器并辅之化疗。子女们为救老父性命,含泪在手术通知书上签了字。
在某处有一条蛇,一天蛇尾告诉蛇头说:「我应该走在前面。」蛇头回答说:「一向都是我在前面,为什么你突然要这样呢?」蛇头说完便继续往前走,完全不理会蛇尾。蛇尾见状,便故意缠住树干,不肯继续前进。蛇头只好使劲地用力拉,拉扯了半天,弄得双方都精疲力竭。
特异功能可能受到鬼神灵力加持故有预知之特异功能一次意外足以致富。大难不死获特异功能 信不信由你。人类总希望能预知未来,波兰一名男子便是因为能预知人的死期而致富;但保险公司却因他而大伤脑筋!这男子是六十八岁的爱尔·巴非亚。他原任职司机,在一九八五年时因一次意外,撞伤头部,自此便获此能力。他首先预知三十一岁的女地主死期,一鸣惊人,不少人跑来咨询自己或亲人的死期,而爱尔·巴非亚则每次收五百元咨询费,由于其预言甚准确,故其门庭若市,巴非亚藉此预知能力,赚得一所豪宅
凡夫追求财物,圣人追求真理。有一位六十多岁的尿毒病人,在送到慈济医院之前,他的双脚已经被锯断了。医院每天必须为他洗肾三次,却没有亲人来照顾他。慈济医院有一位男志工每天都去帮他洗澡,并教他念佛。有一天,老人突然要志工答应他两个要求:一是多陪他念佛,二是叫他一声「爸爸」。老人的要求,志工都有答应了。在念佛之前,老人说出了自己
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富甲天下的小国王。他深信今生位高权重,是自己过去生布施,造福的结果,所以他欢喜造福。
很多时候,你会通过各种渠道,听来很多道理。对于这些道理,你会觉得自己已经理解了,其实不然。这只不过是一种产生于大脑的虚幻印象而已,这种印象,远远不如自己亲眼所见的、亲身经历的来得深刻。
那是一个美丽的小岛,岛上最独特之处是有许多种类的蛇。岛上的居民非常注意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特别是保护蛇。 有一天,北风呼啸,突然降温。父子俩徒步去集市办年货,途中在路边看到两条冻僵的蛇。儿子
南北朝时期,有一僧人名释容,他每天都外出化缘,日出而行,日落而归。晚上返回寺院的时候都要经过一段毫无光亮的黑暗巷子,又因为巷子很窄,有人迎面而行的时候便时常撞到一起。释容也有过这几次这样的经历,有时候匆忙,两个人都会相撞还会受伤。
有两个和尚,一个很贫穷,一个很富有。有一天,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打算去一趟南海,你觉得怎么样呢?”富和尚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认真地打量了一番穷和尚后,禁不住大笑起来。
有一个富翁背着许多金银财宝,到远处去寻找快乐。可是走过了千山万水,也未能寻找到快乐,于是他沮丧地坐在山道旁。一农夫背着一大捆柴草从山上走下来,富翁说:“我是个令人羡慕的富翁。请问,为何没有快乐呢?”
我们在无休止的忙碌中,肩头上的担子也一天比一天沉重。于是,为了生计,为了家庭,为了那个红尘中的角色,便只能理所当然地、全身心地去继续奔波,继续操劳。就像是一匹负重的老马,面对生活这驾笨重的大车,除了使劲拖曳,别无选择。
《佛本行经》中有这样一则故事:从前有一只长有两个头的鸟,也叫做共命鸟,两个头有着完全不同的思想。一个头叫迦喽茶,常作好想;另一个头叫优波喽茶,常作恶想。为了安全起见,它们轮流睡觉,一头睡着,另一头便醒着。有一天在树林里,优波喽茶在睡觉,忽然从树上
一位大富长者只有一个儿子,可这个孩子在很小的时候,便离家游走到其他国家。多年来他以乞讨为生,生活非常贫苦。一次乞食,穷子来到自己的国家,并走进了一处豪宅。穷子见到这家的长者,身上挂满宝物,威德庄严,顿时心生恐怖。他想:这位长者是王,还是王的眷属?竟
《撰集百缘经》里面记载着一则“伽尸比丘尼”的故事:佛陀在波罗奈国鹿野苑弘法教化时,梵摩达国王的妻子生下一个端正殊妙、身披袈裟的女婴,取名为“伽尸孙陀利”。伽尸孙陀利天性贤淑善良,渐渐长大。一天,她带着侍卫出城游玩,不知不觉来到了佛陀所在的地方。
我们人有习气,有执念,那这种力量是怎么来的?我们都知道久习成性,也是我们不断培养起来的。我们年轻的时候可能很多习气不会那么重,执念也不会那么强,但是随着一天一天这种力量就会越来越强。我们学过唯识的人都知道种子的力量,种子你不去破坏它,就自然增长
佛法中,有所谓“信、愿、行”三资粮,无论信、愿或行,都必须先有决心。佛法上说:“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上求佛道是修行的最终目标,必须有决心去求;度化众生是行菩萨道的必经过程,众生根机不同,教化不易,必须要有决心和耐心。
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总有许多烦恼的事,而且很容易把我们不好的情绪发泄给周围的人。我们只在乎自己受到了委屈,却忽视对方的感受,因此不自觉地伤害了别人。所以当我们有不快乐之举或生气之举时,如果能多想一想,其实我们不是为了生气而工作的。
追逐感觉,是痛苦的根源。许多人总是抱怨:为什么人生有这么多的不如意 ,人家生活得那么好,我却这么悲惨?我拥有这么多,怎么还是不开心?开心的事越来越少,郁闷的事越来越多……你是否发现,你实现梦想后所得到的快乐,往往是那么短暂。
简单生活,更自在。一个地方住久了,很多人都会觉得房间越来越拥挤,其实就是累积的杂物不断侵占了居住空间。用每个平米所付出的房租或房贷,来堆放两三年都用不上的杂物,算笔经济账那都是倒挂的。房间整洁利落了,扫尘除垢也变得简单,不用折腾换房。
如是因,必得如是果。造作杀生业,必得短命、多病等苦;造作偷盗业,必得贫穷、其财不得自在等苦;造作邪淫业,必得妻不贞良、不得随意眷属等苦。造作恶口业,必得多被诽谤、为他所诳等苦;造作两舌业,必得眷属乖离、亲族弊恶等苦;造作恶口业,必得常闻恶声、言
任何事情的发生,都由无数的因缘积累而成,不单单只是眼前一两个因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因果,现在所遭遇的,是过去的果;现在所做的,会成为未来的因。俗话说得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同样地,种善因,才能得善果。曾经,有一个青年问禅师:“一个人行善或是作恶之后
我们到这个世间来,目的何在?意义何在?价值何在?如果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把这三桩事情疏忽了,我们这一次到人间就白来一趟,古人所讲的醉生梦死,糊里糊涂来到世间,也糊里糊涂死掉,死了之后又糊里糊涂搞轮回,你说多可惜!我们这一次到这个世间,究竟是来干什么的?
师父,我最近刚转到一个新的部门。我很努力,特别在意领导的看法,但有些时候领导对工作的满意程度也不是完全能由我决定的,这让我感到压力很大。我该怎么办?
“我执”在佛法中指对一切有形与无形事物的执著。《唯识述记》云:“烦恼障品类众多,我执为根,生诸烦恼,若不执我,无烦恼故。”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茶杯,你如果一直举着它,虽然杯子很轻,时间长了也会很累。把茶杯放下,手就腾出来了,也就解脱了。这个放下,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