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一(5)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一(5)

  宿三、于邪命法(分二科)

  列一、有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生起诡诈虚谈现相。方便研求假利求利,味邪命法无有羞耻坚持不舍;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这是戒渐次摄的第三科于邪命法,分二科,第一科是有违犯。「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生起诡诈虚谈现相,方便研求假利求利,味邪命法」,受了菩萨戒的菩萨,「生起诡诈」,他不能调伏烦恼,从他的分别心里面生起了诡诈,就是有意的要欺骗人。这个「诡诈」是他内心里面的事情,表现于外的就是「虚谈」,就是说谎话,说谎话的目的就是要骗人家的财,就是骗人家的钱。「现相」,这是说他的身体;「虚谈」,是他的语言,身体也现出来一个有道德的相貌。「方便研求」,以生起诡诈虚谈现相为方便,用这个为手段来希求得到利养。这个「研」这个字,如果不达到目的是没有完的意思,还继续同你缠,是这个意思。「假利求利」,这个假利求利这句话呢,在《披寻记》里面解释很清楚。「味邪命法」,这个「生起诡诈」就是他内心根本是搞错了,所以他的谈话现相方便研求假利求利都是不如法的,都是属于邪命的。我们说持戒清净这件事,其他的就不说,就是说我们日常的生活当然是要靠钱,靠钱这个钱怎么来的?就这一件事,你不容易清净,不容易清净的。现在这里说这位菩萨呢,他「味邪命法」,这个「味」就是爱着的意思,他欢喜用这种不正当的手段,用骗人的方法来求财,这就叫做「邪命」。「无有羞耻」,他自己不感觉到不对,没有羞耻。其实在来说,能受了菩萨戒就是一个很高贵的一个身份,但是现在有意的骗人而自己不感觉到惭愧,就是没有羞耻,他也不再思惟佛菩萨是悉见悉知,他也不管这个。「坚持不舍」,因为受了菩萨戒这种人应该是有多少世间的智慧的,那么他占到便宜了,心情很快乐,所以不肯放弃这种骗人的手段,叫「坚持不舍」。「是名有犯」,这就是有罪了。「有所违越」,就是违犯了这个菩萨戒。「是染违犯」,这是染污的违犯。

  看这个《披寻记》:

  「生起诡诈虚谈现相至坚持不舍者:谓若方便显己有胜功德」,假借一个手段,显示自己有殊胜的道德。「矫诈构集」,这个社会上的人,而现在的情形包括佛教徒,也包括出家的佛教徒,多数还很欣赏这件事的,那么就是矫诈构集,就是他内心里面是虚伪的,是有意的欺骗人。「构集非常威仪」,就是表现出来,构集可以当作表现出来不平常的威仪。「由是令他谓己有德」,由于他表现出来不是一般的威仪,所以由此令他人认为他是有道德的人。「当有所施」,因为他有道德会怎么样呢?他就会布施他。「当有所作」,就有可能会做一些对他有利益的事情。「所谓承事供养」,当有所施、当有所作究竟是什么呢?「所谓承事供养衣服饮食卧具」,承事就是为他作事,供养他的衣服,供养他饮食,供养他卧具,和这个「病缘医药及诸」多的「资」生之「具」,「是名」叫做「诡诈」。

  「或复凶悖强口矫傲,修饰其名」,前面这个诡诈并没有到此为止,或者他又有些事情,「凶悖」是很凶恶的那种态度,悖也就是凶,有凶悖的相貌。「强口矫傲」,他说话说得很强硬的,就是很高傲的境界。「修饰其名」,总是他说的话,他有很多很多的功德。「执恃种性,乃至宣说己实有德」,执恃种性就是他执着他有所仗势,他是高贵的种性,「乃至宣说」,他也就直接说他是有道德的人。「或复增益,是名虚谈」,也可能有一点功德,有一点道德,但是他说的或者是过头了,增益,增加了,是名叫做虚谈。

  「若于他前方便现相;为求衣服,或求随一沙门资具」,这若也是或者,或者在别人的面前方便现相,他内心有些智慧的,就是现出来一个相貌。就是他嘴没有说同你化缘,没有说,但是现出个相貌来,那个目的就是要为求衣服,或者求随某一种沙门所需要的资具。「或为求多,或求精妙」,或者是求不但是多,而且是精妙的。「虽无匮乏而现被服故弊衣裳」,前面是方便现相,这里就有这个意思。虽然这位菩萨他并不缺少什么,但是他表现出来的他的被服故弊,他的衣服都是破旧的了,而现被服,被服或者说是卧具也可以,都是破旧的,还有衣裳。「为令他知有所匮乏」,为令使令别人知道他,他有所不足,「给施众多上妙衣服乃至广说,是名」叫做「现相」。

  「若于他所如其所欲」,若是在那位居士的家里面是满其所愿了。若于他所如其所愿「不得称遂」,若是在那位居士那个地方,按他所希望的没能够如意。「或彼财物有所阙乏求不得时」,或者他的财物有所阙乏而求不得的时候,「即欲强逼研磨粗语而苦求索」,求不得的时候,他就想要强力地逼迫人家,研磨就是和人家一个劲儿地要求,或者说粗恶的语言而苦苦地要求,「是名方便研求」。

  「若彼财物无所匮乏得下劣时」,这样说,若是那个斋主,若是斋主的财物无所匮乏,那么就有所布施给他,但是他感觉到所得的布施是下劣的,「便对施主现前毁弃所得」,所得的把它丢掉了,不要了,所得「财物」。「如是告言」,就这样说了:「咄哉男子!」这咄是呵斥的意思,「某善男子某善女人方汝族姓及以财宝极为下劣」,另外的某善男子善女人若和你来比较,他的族姓也不如你,他的财富也不如你,都是很下劣的。「又极贫匮;而能惠施如是如是多妙悦意资产众具,汝望于彼族姓尊贵财宝丰饶」,你对那一位居士来对比的话,你的族姓也是高贵的,财宝也是丰饶的,「何为但施如是少劣非悦意物」呢?「是名假利求利。如是等相,名邪命法」,这就叫做邪命法。「由非法故,说名邪命」,因为这样子不合道理,所以叫做邪命,「如声闻地说(陵本二十二卷十页)」。

  「若于如是味邪命法现生起时」,若是这位菩萨他这样的爱着这个邪命法,现前的时候,要生起的时候。「无惭无愧不思对治」,他现起了这样丑陋的思想行为,他没有惭愧心,他不思惟应该对治我的这种丑陋,「是名无有羞耻」。

  「不生乐欲速疾除遣」,他不欢喜赶快地由学习的佛法来除遣自己的这些无惭愧心,「是名」叫做「坚执不舍」。

  列二、无违犯

  无违犯者:若为除遣生起乐欲发勤精进,烦恼炽盛蔽抑其心时时现起。

  前面是说「有染违犯」,如果是没有违犯的呢?「若为除遣生起乐欲发勤精进」,若是这位菩萨他为了除遣自己的这种邪命法,感觉不对,能够把所学的佛法在内心里面修止观来对治的话,「生起乐欲」现起这种好的意愿,「发勤精进」就采取了行动,精进地来对治。「烦恼炽盛蔽抑其心时时现起」,但是他这种味邪命法的这种贪心,这种烦恼很有力量,这个力量很强大,蒙蔽了他的惭愧心,那么时时地现起这种味邪命法。这样情形呢,就不算犯。这个意思是勉励这样的菩萨发心对治的意思,说是内心里面出现这样的染污心,这就是有罪过的事情,这不是清净法,但这上面就是不算违犯。这个意思,那么这样的菩萨就是给他一点便宜了,就是你能发心对治,就算你没有犯戒,是这个意思。

  宿四、于亏轨则(分二科)

  列一、有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为掉所动心不寂静不乐寂静,高声嬉戏喧哗纷聒,轻躁腾跃望他欢笑;如此诸缘,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这是第四科「于亏轨则」,菩萨对于这个轨则有所缺少,分两科,第一科是「有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的时候,「为掉所动,心不寂静,不乐寂静」,这个「为掉所动」就是他这一念明了性的心,为这个掉所动摇,掉就是动,是什么呢?就是以前经过的事情,有些令他满意的这些事情,有一些色声香味触满意的事情。这些满意的事情一回想起来呢,心就在那里掉动,这个心就不能够寂静住。这个烦恼的相貌就是动乱,烦恼一出现的时候,心就不寂静。「不乐寂静」,这个「心不寂静」是一个事实,现在说他的本心也不欢喜寂静,这就是根本上这是有错误了。「高声嬉戏」,就是在集会的时候他高大的声音就在那里欢喜这样子,高大的声音在说话。「喧哗纷聒」,这个「喧哗」也就是很多人在吵闹的说话,很多的声音。「纷」者乱也;这个声音有点混乱,来扰乱他的心叫做「聒」。「轻躁腾跃」,他的这个身口意都是轻浮躁动。「腾跃」,应该是可能是他还会跳跃的。「望他欢笑」,他表现出来这样的境界:「高声嬉戏喧哗纷聒,轻躁腾跃」,希望别的人能够欢笑。「如此诸缘,是名有犯」,这个安住菩萨净戒律仪的菩萨表现出来这样动乱的境界,这就是有罪了,「有所违越,是染违犯」,当然这个不是成就善法的轨则。

  看这个《披寻记》:

  「为掉所动等者:掉,谓掉举,令心散动不证寂静」,什么叫做掉举呢?就是回忆过去如意的事情,心里面在动乱,就不能出现这个寂静的境界,「是名为掉所动心不寂静,即依此相立掉举盖」,就从这个相貌,佛陀就建立为掉举盖。

  「不乐远离乐相杂住」,这位菩萨他不欢喜远离,欢喜和很多人在一起杂住,「是名不乐寂静」,这就是不乐寂静。

  「戏者:谓双陆摴蒲弄珠等戏」,这是中国古代的这些游戏的事情。「于此处所高呼召声大集会声」,就是这位菩萨在这个处所的那个高大的声音在呼召,召呼这个声音,就是很多人在集会的这个声音。「令意躁扰令意不安」,这样子出现了这个境界,也就容易使令心里面躁动扰乱,使令自己的心意不安定,令意不安,「令意不」寂「静」,「是名」叫做「喧哗纷聒」。

  「习近爱乐诸所行事,谓相执持手臂发等」,这样的人他数数地亲近这个他所爱乐的这些事情,什么事情呢?谓互相执持手臂发等,互相执手、执臂、执发等。「或相摩触随一身分,或抱或鸣或相顾盼,或作余事,是名」叫做「轻躁腾跃,由此令心喧动腾跃故」。

  「复有所余种类欢乐,谓互相受用受用境界受诸快乐,或由同处,或因戏论欢娱而住,是名为欢。或因开论,或因合论现齿而笑,是名为笑,义如三摩呬多地说。(陵本十一卷七页)由此不乐寂静乃至望他欢笑为因缘故,能生掉举障住寂静」,因为掉举而造成这么多杂乱的境界,境界出现了,更能够引生掉举的境界,就障碍你安住在寂静里边,「依此建立名染违犯」。

  若忘念起,非染违犯。

  前面是有意的是这样子,现在说是「忘念」,忘掉了正念,有这些事情,那不算染污违犯。

  列二、无违犯

  无违犯者:若为除遣生起乐欲广说如前,若欲方便解他所生嫌恨令息,若欲遣他所生愁恼,若他性好如上诸事,方便摄受敬慎将护随彼而转。若他有情猜阻菩萨内怀嫌恨恶谋憎背,外现欢颜表内清净。如是一切皆无违犯。

  「无违犯者:若为除遣生起乐欲广说如前」,怎么样才算是没有犯这条戒呢?「若为除遣」,若是为了除灭内心的这些掉动,这些身口意的掉动,而生起这个除遣的乐欲,「广说如前」面说的。「若欲方便解他所生嫌恨」,若是这位菩萨和别的人中间的关系有一点不正常,对方对他有点嫌恨,那么他愿意以掉动为方便,解除他人所生的嫌恨,「令息」令他息灭这个嫌恨。「若欲遣他所生愁恼」,这是第二个理由,对方有什么不快乐的事情,心里面很忧愁苦恼,而这位菩萨想要破除去对方的愁恼。「若他性好如上诸事」,若是对方欢喜这些掉动的事情。「方便摄受」,那么这位菩萨以掉动为方便来摄受那个人。「敬慎将护」,他内心并不掉动,他心里面还是很恭敬,很谨慎的,来将护对方的心情,就是爱护对方的心情。「随彼而转」,随那个人掉动的心情而出现这些掉动的事情。「若他有情猜阻菩萨内怀嫌恨恶谋憎背」,这又是个理由,若是另外的有情「猜阻菩萨」,这个阻也就是猜,就是疑惑的意思,疑惑菩萨。「内怀嫌恨」,表面上好像很好,但是心里面还是恨的,彼此相恨的。「恶谋憎背」,心里面打坏主意,要怎么样来憎恨对方,弃舍对方。「外现欢颜表内清净」,菩萨为了对治解决这个问题,在外表上显现出来这个欢颜的态度,表示内心是清净的,内心没有嫌恨恶谋憎背的事情。「如是一切皆无违犯」,像前面说的这么多的理由,菩萨若是掉动的话,那就不算违犯戒。

  宿五、于坏大乘(分二科)

  列一、出染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起如是见、立如是论:菩萨不应忻乐涅槃,应于涅槃而生厌背;于诸烦恼及随烦恼不应怖畏而求断灭,不应一向心生厌离;以诸菩萨三无数劫流转生死,求大菩提。若作此说,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这是第五科「于坏大乘」,分两科,第一科「出染违犯」。

  「起如是见、立如是论:菩萨不应忻乐涅槃,应于涅槃而生厌背」,这个发了无上菩提心,受了菩萨戒,行菩萨道的这样的菩萨「起如是见、立如是论」,什么见,什么论呢?「菩萨不应忻乐涅槃」,发无上菩提心的人不应该爱乐涅槃的寂静。「应于涅槃而生厌背」,应该对于这个涅槃,就指无余涅槃,应该生厌背的心,应该生厌离心,不欢喜涅槃。「于诸烦恼及随烦恼不应怖畏」,菩萨对于贪瞋痴的根本烦恼,「及随烦恼」及这个随顺根本烦恼所生起的枝末的烦恼,就是轻微的烦恼,不应该有恐怖心而求断灭这些烦恼,不应该这样做。「不应一向心生厌离」,不应该只是一方面厌离世间,不应该这样子。「以诸菩萨三无数劫流转生死,求大菩提」,什么原因不要忻乐涅槃,不要害怕烦恼呢?以诸菩萨三个无数劫在生死里流转,来求大菩提,来行六波罗蜜,广度众生,求无上菩提的。这样子你才是行菩萨道,如果你欢乐涅槃,到涅槃那儿去,怎么能够度化众生呢?所以「若作此说,是名有犯」,如果说受了菩萨戒,发了菩提心的菩萨要这样子宣说的话,这个人就是有罪了,「有所违越」,他是犯了菩萨戒,这个违犯是染污的违犯。

  看这个《披寻记》:

  「起如是见立如是论等者:为显自心忍可欲乐当所说义,是名起如是见」,这显示菩萨的自心忍可欲乐,他接受了这个思想,非常欢喜这个思想,所以叫当所说的思想,是名叫做起如是见。这个见是他一个很坚定的、很爱乐的思想,才名之为见。如果你并不很坚定,很容易就弃舍了,那不能名之为见的。

  「为显授他当所说义,是名立如是论」,显示你要授给他人你当所说的道理,那就叫做立如是论,就是用语言把你的思想传授给他人,所以叫做论。

  「谓诸菩萨三无数劫流转生死求大菩提」,谓这一切发心的菩萨三大阿僧祇劫流转生死里边求无上菩提的。「虽于涅槃见有微妙胜利功德,而不深愿速证涅槃」,虽然认识到这个涅槃是有微妙胜利的,就没有生死苦了,有这样的功德,而不深深地愿意速证涅槃。「是则非于涅槃不应忻乐」,这样说就不是于涅槃不应忻乐,还是对涅槃有忻乐的意思。「非于涅槃应生厌背」,不是对于涅槃有弃舍的意思。

  「又于烦恼及随烦恼虽复弃舍杂染过失,然于生死不以无常等行深心厌离」,菩萨虽然是弃舍杂染的过失,杂染的过失就是烦恼了,然于生死不以无常等行深心厌离,不观这个生死是无常苦,就厌离这个生死的事情。因为菩萨,在〈真实义品〉说到这件事,因为他观察这一切事都是名言安立的,都是毕竟空的,在毕竟空上没有厌离心可得,没有厌离的事可得,所以不以无常等行深心厌离。在这个地方,就是大乘和小乘就是思想是不一样的,因为小乘佛法里边没有发挥这个道理。小乘佛法是以无常苦来厌离世间,因为这个厌离心强,就推动他要速疾地修四念处,到无余涅槃去。现在这个菩萨呢,大乘佛教学者,观这一切有为法都是毕竟空寂的,毕竟空寂的,没有生死可厌离,所以他的厌离心没有阿罗汉那么强,没有小乘佛教学者那么强。「是则非于烦恼及随烦恼不应怖畏而求断灭」,因为这是没有烦恼可断灭的。「非于生死不应一向心生厌离」,也不是于生死也不是一向心生厌离,也不是这样的。菩萨因为修这个唯识观,他若于这个唯识观修得相应了的话呢,他心里面没有生死可厌离,也没有烦恼可断灭的,所以他能三无数劫在生死里流转,流转即非流转,这个是和小乘佛法思想是不一样了。「若作是说,是名正说,与此相违,是名邪说,成染违犯」。

  列二、释其所以

  何以故?如诸声闻于其涅槃忻乐亲近,于诸烦恼及随烦恼深心厌离,如是菩萨于大涅槃忻乐亲近,于诸烦恼及随烦恼深心厌离,其倍过彼百千俱胝。以诸声闻唯为一身证得义利,勤修正行;菩萨普为一切有情证得义利,勤修正行。是故菩萨当勤修集无杂染心,于有漏事随顺而行,成就胜出诸阿罗汉无杂染法。

  「何以故?」,这下面「释其所以」,前面是「出染违犯」,现在是「释其所以」。

  「如诸声闻于其涅槃忻乐亲近」,譬如这个发了出离心的声闻人,他们对于这个涅槃忻乐亲近,对于世间上的惑业苦完全都寂灭了,入于没有惑业苦,离一切相,不生不灭的境界,在这里没有生死苦,他们非常欢喜、忻乐,非常欢喜,愿意亲近,愿意证得这个涅槃。「于诸烦恼及随烦恼深心厌离」,众生不能入于涅槃的障碍就是烦恼和随烦恼的关系,所以即然忻乐涅槃,那也自然是身心厌离烦恼了。「如是菩萨于大涅槃忻乐亲近」,这个声闻人他们是观察这个烦恼在心里面活动的时候,心就是染污了,而菩萨观察一切法都是寂灭相,这个烦恼就不动了。这个烦恼是因为就是在假名安立的一切法上活动,现在菩萨观察这一切法是毕竟空的了,这个引生烦恼的因缘没有了,没有了,就是没有烦恼可厌离,所以和小乘学者不同。

  我们头几天,有的人在我们这里宣扬小乘佛法比大乘佛法殊胜,还有这种想法。这个想法呢,我们若是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也好,学习《大智度论》也好,学习《中观论》也好,我们学习《瑜伽师地论》、《解深密经》,或者《楞伽经》也好,这个大乘佛法比小乘佛法来得殊胜,殊胜的原因在那里呢?殊胜的原因就是大乘这个毕竟空的智慧是小乘佛法所没有的,所以如果你学习,你从文字上学习大乘佛法,成就了这个智慧的时候,很容易得禅定,很容易得无生法忍,比小乘佛法来得快,这是大乘佛法殊胜的地方。但是这个地方呢,就是我们已经学了声闻地,我们学习声闻地的时候,不感觉到很难,很容易明白这个道理。但是你若明白大乘佛法的毕竟空,就不是那么容易,不是那么容易明白的。学习大乘佛法比学习小乘佛法难一点,但是有的人智慧高也不感觉难,但是有智慧的人比较少数,像我这样的钝根的人比较多,所以要用一点力量,也要用一些时间,你慢慢地有可能会悟入,悟入了以后,调伏烦恼比较容易。调伏烦恼,调伏这个散乱心也容易,调伏烦恼也容易,所以得禅定也比较容易,得无生法忍也就比较容易,这容易的原因就在这里。

  若是我们对于大乘佛法的学习没能够深入的学习,说我也听过老师讲过《中观论》,我也听过老师讲过《摄大乘论》,只是听这么一遍,你没有时间去温习、去思惟,这个佛法的妙义你还没能掌握到,没能掌握到的时候,哎呀!我在佛学院学了多少年,我一无所得,没得到什么。若是有人为你说小乘佛法的殊胜的时候,你还会心动,你还会这样子,因为它就比较容易。这样子看出来什么呢?我们学习大乘佛法的时候,没能够用心,只是听闻了一下,你也没有学习思慧,也没有学习修慧,这个大乘佛法在你心里面好像没有学过一样。这样的情形呢,你可能还是一样的,也还可能会退大取小,还可能会这样子。也可能回头来想,大乘佛法究竟是怎么回事?迷迷糊糊的,还是会有这个问题。这样的情形呢?就是我们人本身学习大乘佛法的方法有问题,而不是大乘佛法不如小乘佛法,不是这个意思。

  这上面说「如是菩萨于大涅槃忻乐亲近,于诸烦恼及随烦恼深心厌离,其倍过彼百千俱胝」,这上面说这个菩萨对于大涅槃的忻乐的亲近。这个大涅槃就是无住涅槃,就是菩萨他有大悲心,众生很苦,他不想住在涅槃里边,所以不住涅槃。但是他有高深的般若的智慧,也没有住在生死,因为没有生死可住。假设你若是……我们说譬如说闻所成慧,我们学习这个《瑜伽师地论》〈真实义品〉,或者学习《摄大乘论》也好,你从文字上的学习,你若认真一点去思惟的时候,也就能够相似的相应的境界会出现,不是真实,因为你的思慧、修慧都没成就,所以不是真实的。不是真实的,可也就有一点味道,你会尝到一点味道,这个大乘佛法般若的昧道,你从闻所成慧上有一点味道,那就不同了。若是进一步成就思慧、修慧的时候,那就好像入涅槃似的。你就是常常静坐的时候,你这个闻思修的智慧出现的时候,就好像你那一念心就像到了涅槃似的,能达到这个境界,但是那是相似的境。

  若是你达到这里境界的时候,那和小乘佛法完全不同了,小乘若入无余涅槃的时候,你证得涅槃的时候,他正念提起来,也是与第一义谛相应,那是圣人的境界。所以现在大乘佛教学者,若是你能从闻思修上努力的话,应该是在暖顶的时候就出现这个境界,那你绝不会退大取小,不可能有这种事情,不可能的。所以菩萨于大涅槃忻乐清净,就是到了无住涅槃的时候,也不住于生死,也不住于涅槃,他还是有色受想行识,有眼耳鼻舌身意,就在这个现实的这个人世间的境界在菩萨心里面就是涅槃的境界,他有这个心情。「忻乐亲近」,他的心就欢喜到这个境界,到这个境界一样没有苦恼的境界。没有苦恼的境界,你不要误会,世界太平,人家都是恭敬供养我,所以心情快乐,不是这个意思。他的意思,你若是达到暖顶忍的时候,就是在苦恼的境界不苦恼,就是没有恭敬供养,他心里也是一样,和恭敬供养是无二相,他会有这个境界出现的。所以于大涅槃忻乐亲近,于诸烦恼及随烦恼深心厌离。你若是不明白佛法的话,你没有学习闻思修的话,那个烦恼来了仍旧是很苦恼的,所以于诸烦恼及随烦恼还是深心厌离的,是这种境界。但是你若不用功,你尝不到这个味道,你要深入从文字,不要说离文字,不要这么说。就是从文字上你深入的思惟,就是由闻慧到思慧去了,这时候境界就不同,若是修止观那就更进一步。

  这里面有一个事情,譬如说我们现在有病了,有病了的时候,不管是什么病,病其中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痛,不管是什么病都是痛,痛的时候心里面不欢喜。若是你静坐一点不相应的时候,你没有办法能够避免这个痛的,痛若来了你就得受着,你不愿意受也得受。若是你静坐有一点相应的话,就是闻思修的智慧有一点相应的时候,你正念提起来,这个痛就灭轻了。其实痛还是那么痛,但是你这个正念提起来,他与那个法相应了,他就不是那么痛。譬如说是你动手术,到医院里去动手术,身体……我是有这个经验,动手术很痛。但是你若是把正念提起来,照见五蕴皆空的时候,这个心注意毕竟空的时候,这个痛就不那么重,就不那么痛了。假设你若到了未到地定,若到了初禅更没有问题了,就是这个痛它不障碍你,他有这个境界。若是你欲界定……你在内住、等住、安住、近住,在这个时候,那一点力量没有,你要在等持以后,专注一趣以后,那它就有力量。到未到地定,到初禅的时候更是有力量,就是病还是有,但是它不障碍你,就会有这个境界。但是我们若不欢喜静坐,那你只好这个痛就得忍受它,你不能逃避的,你想逃避是不可能的。若是有了成就,这还不能说是得圣道,就是在未到地定到初禅的时候,它还是有,但是不障碍你,你一入定就没有事,但是你不入定就不行。

  所以这上面说「如是菩萨于大涅槃忻乐亲近,于诸烦恼及随烦恼深心厌离」,这个「忻乐」和「厌离」「其倍过彼百千俱胝」,过彼声闻人于涅槃的忻乐亲近,于烦恼的深心厌离超过他百千万倍。「以诸声闻唯为一身」,什么理由呢?「以诸声闻唯为一身」,唯为自己的一身要证得涅槃的义利,为此涅槃的义利「勤修正行」,不懈怠,减少睡眠,减少饮食,修悎寤瑜伽,正知而住,这样修学四念处的正行。「菩萨普为一切有情证得义利」,普为一切众生要证得涅槃的义利,所以「勤修正行」,这是不同了。「是故菩萨当勤修集无杂染心,于有漏事随顺而行」,所以菩萨「当勤」,应该精进,不要懈怠。「修集无杂染心」,这个修集就是一点一点的进步,一点一点的积聚,像这个作生意赚钱似的,一天赚一点一天赚一点,一个月就有很多的营利。「无杂染心」,就是菩萨修唯识观,就是观一切假名安立的一切法都是毕竟空的,也就按《中观》来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样今天也观,明天也观,你在修舍摩他里面修毗钵舍那,今天也观,明天也观,今天有一点进步,明天有一点进步,你自己不觉知,但是时间久了你就知道了,是有点进步。这样子呢,你这一念心还是在色声香味触、眼耳鼻舌身意杂染的世界,但是心里面就是不杂染了。「于有漏事随顺而行」,对于世间上眼见色,耳闻声这一切的境界还随顺这样做,也照样吃饭,也睡觉,也说话,也作这些事情,但是心是清净的。「成就胜出诸阿罗汉无杂染法」,这时候这个菩萨这样子修行,他所成就的是超过阿罗汉,「无杂染法」,超过阿罗汉的清净,因为阿罗汉只是断了烦恼障,这个所知障他没断,所以菩萨能断烦恼障,也能断所知障,就超过阿罗汉的清净。

  下边看这《披寻记》:

  「当勤修集无杂染心等者:谓诸菩萨于生死中弃舍烦恼及随烦恼,修集福德智慧资粮」,谓诸菩萨于生死中弃舍烦恼及随烦恼,这个「弃舍」就是他观一切法空的时候,这个烦恼就没有了。我们说……我也曾经说过,我现在等于再重复说,我们遇见什么境界或者是没有前五尘的境界,在第六意识法尘的境界,心里面起了贪心,起了瞋心,这我们自己,假设你若常常的修止观,你很快就知道我现在心里有烦恼,若不修止观的人不知道,起了烦恼也不知道。那么你就知道:我现在心里有烦恼了,就会知道。但是这个烦恼你知道了,不是很重要。

  我将才说若常常修止观的人知道内心起烦恼,但这件事不是重要事,更重要的是什么?就是没有贪、没有瞋,没有这一切烦恼,这时候还是烦恼,你要认识这个。我和出家人一样,你们出家人这样子,我没有出家也和你们一样,其实这话说得是太粗了。你起贪瞋痴烦恼也好,你不起贪瞋痴也好,都是在烦恼里面生活,只有圣人得圣道的时候,他断了烦恼,那时候才没有烦恼,你圣道没有现前,你没有烦恼?这是我们心粗,不知道。当然你常常的静坐,常常修止观的时候,这个贪烦恼可能不现前,这一个时期止观相应了,烦恼不现前,贪烦恼不现、瞋烦恼也不现,其他一切烦恼都不现前,但是你还没有解脱那个烦恼,那个有所得的烦恼你还没有解脱,你还在有所得的活动。

  现在修止观破烦恼是破什么?不是破你现行的贪烦恼,瞋烦恼这个烦恼,不是,要断除,来破除去那个有所得的烦恼,是断那个。那个有所得的烦恼是一切贪烦恼、瞋烦恼一个生起的因缘,你这个有所得的境界是一切烦恼的根本,是那么回事,所以是谓诸菩萨于生死中弃舍烦恼及随烦恼。当然是你若把那有所得的烦恼弃舍了,一切的烦恼、随烦恼也都没有了。若是你不能够破坏这有所得心,你那个烦恼、随烦恼没有办法断,你没有办法能断掉的。你就是,说一个例子,说他们得了四禅八定了,得到那个非非想定了,他们没有我们人世间的烦恼,他断烦恼了吗?没有!等他那个八万劫,到时候那个定就破坏了,照样还是和我们人一样也是起烦恼。谓诸菩萨于生死中他修这个唯识观,修这个毕竟空观弃舍了烦恼及随烦恼,修集福德及智慧资粮,他还有大悲心行六波罗蜜,广度众生,所以也有福德,也有智慧的资粮,「是名修集无杂染心」。

  「以无染心流转生死,不深愿乐速证涅槃」,他这个时候,这位菩萨虽然还在生死里流转,他也有父亲,也有母亲,也有妻子儿女这些事情,但是他心里是清净的,以无染心流转生死,不深愿乐速证涅槃,他也愿乐,但是不是深愿乐,因为他就在这里随时这个正念提起来,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色不可得,受想行识不可得,眼耳鼻舌身意不可得,是离一切相的,他的心就是与这个境界相应,就是与第一义谛相应的,和阿罗汉不同,不一样的。不深愿乐速证涅槃,「是名于有漏事随顺而行」。

  「由是方便得大菩提,生死涅槃二俱不住」,也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这个不住涅槃是大悲心,不住生死是般若波罗蜜,般若的智慧。其实在来说,菩萨是在生死里,在生死,这是肉眼所见是这样子,但是他那个般若现前的时候,生死不可得,所以不住生死,但是还是在生死里,所以不住涅槃,二俱不住,「是名成就胜出诸阿罗汉无杂染法」。「以阿罗汉唯能成就不住生死无杂染法故」,阿罗汉只能成就不住生死,不住生死就是没有杂染法,只是这个,他还没有不住涅槃这个无杂染法,这一法他还没有成就,所以菩萨是胜于小乘佛法的学者的。

  宿六、于自谤声(分二科)

  列一、有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自能发不信重言:所谓恶声、恶称、恶誉,不护不雪。其事若实而不避护,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自能发不信重言」,前面这一段这是学习大乘佛法的人,就是你不要学习小乘佛法,「菩萨不应忻乐涅槃,应于涅槃而生厌背」这一段。这个,人不要心粗,心不要粗,你应该学习大乘佛法,你要深入地学习,深入地学习,你才能知道究竟大乘佛法是怎么回事,你要认识到这里;认识到这里,一定要闻思修三慧具足才可以,不只是闻慧。这个小乘佛法的学习也是一样,也是闻思修,你才能知道究竟小乘佛法是怎么回事,不是一知半解就毕业了的,不是这么回事。「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这是第六科「于自谤声」,分两科,第一科是「有违犯」。

  「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自能发不信重言」,这个菩萨受了菩萨戒,也行菩萨道,这个时候,对于有的补特伽罗,那个补特伽罗对于菩萨自己能发这个「不信重言」,对你没有信心,不尊重你,发出这样的言论,这件事怎么办呢?下面加以解释。「所谓恶声、恶称、恶誉」,什么叫做「不信重言」呢?「所谓恶声」就是说你的坏话,「恶称」那么也就是各式各样的事情来说你、呵斥你,「恶誉」在外边也还是说你的坏话。但是这个地方,这声和称和誉,还是有点差别的,下边有解释。

  「不护不雪」,而菩萨对于这件事呢,他不睬这件事,他也不去……也可能你自己要小心一点,别人讥嫌你,也可能是有点原因的,不会凭空地就说你不好,应该有个原因,你自己应该来护念你的身口意,要它清净,不要造成一个借口给人家,不要有污点给人家,你应该护,爱护自己的清净。现在这个菩萨不护,我照样就是,我愿意怎么就怎么地,我不管你。「不雪」,不去灭除去他那个「恶声、恶称、恶誉」,不作这件事。「其事若实而不避护,是名有犯」,对方说你的坏话,可能是真实的,你是有不对的地方,这个不对,照理说你应该改变过来,使令自己清净,但是这位菩萨不避护,不去远离这些不清净的事情,不对自己有所保护,「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看这个《披寻记》:

  「于自能发不信重言等者:谓自不能安住净戒」,你自己不能安住在清净的菩萨戒。「不能守护别解律仪」,你不能守护你的别解脱律仪。「轨则所行不悉圆满」,你这个别解脱律仪也不守护,轨则所行不悉圆满就是你的轨则所作的事情,比如说你走路,行住坐卧,或者是你拜佛,或者是读经,或者是静坐,修学善法,他都有轨则,这些事情你不是完全圆满,就是有些地方有点纰漏,不圆满。「由是令他不生净信」,因为你本身是有些问题,有些不对的地方,所以令他不生清净信心,也「不生敬重,谤声流布」,对你没有敬重的心,就会谤毁你的声音,流布到各地方去了,「是谓于自能发不信重言」,这句话就是这样意思。

  「心怀厌恶,出粗恶语,是名恶声」,那么这位也可能他是佛教徒,他对你这位菩萨的行为心怀厌恶你,他就发出粗恶的语言,是名叫做恶声。

  「现前讥诮,是名恶称」,这个现前讥诮就是当你面来呵斥你,这个诮就是责备的意思,是名叫恶称。

  「周遍诽毁,是名恶誉」,遍一切处的来诽毁你,是名恶誉。

  「此染违犯,略由二种」,这是染污的违犯,这里面主要有两个意思。「一由观自过失,谓不避护」,由观察自己是有错误,但是你不改,这是一个原因,「二由观他过失,谓不清雪」,第二个原因呢?观察他人对你有一些恶声、恶称、恶誉,你不想办法把他解除这件事,这就是两方面:一个自,一个他。看下文

  若事不实而不清雪,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

  若是对方恶声、恶称、恶誉,不是真实的,是冤枉你了,但是你不管这件事,不去解决这个问题,是名也是犯,有所违越的,但是他不是染污的违犯。

  列二、无违犯

  无违犯者:若他外道,若他憎嫉,若自出家因行乞行、因修善行谤声流布,若忿弊者、若心倒者谤声流布,皆无违犯。

  「无违犯者:若他外道,若他憎嫉」,如果说这件事是没有犯戒,前边是犯,这下面说没有违犯。「若他外道」,若是对方的他不是佛教徒,是外道。「若他憎嫉」,外道有什么事情呢?外道总是我、我所,他就憎嫉佛教徒,憎恨佛教徒,这个地方你就不算犯戒。「若自出家因行乞行、因修善行谤声流布」,若是这位菩萨是出家的菩萨,不是在家菩萨。「因行」因为你出去,去乞食去,有所乞求,这样子他毁谤你。「因修善行」或者是你修学善法,你打般舟七,或者是你修什么什么三昧,他们因此毁谛你,流布到各地方去,这也不算犯戒。在过去的时代,这个中国是儒家,一个儒一个道,两方面常会和佛教对立。这个儒家对佛家是说,出家人就是不孝顺父母,也不能够忠于国家,你们自己就跑了,常会讥嫌我们出家人这件事。这件事这样讥嫌,那我们佛教徒,这位菩萨不算犯戒。「若忿弊者、若心倒者」,说是那个人他就是忿恨心非常强的人。「若心倒者」,那个人他是颠倒迷惑的。「谤声流布,皆无违犯」,这个菩萨不算犯戒。

  看这下面《披寻记》:

  「若自出家因行乞行等者:舍商农等世间事业」,出家菩萨自己不生产,弃舍了这个商,不作生意,也不会去种田,这些生产的世间的事业都没有,「从他乞求衣服饮食及卧具等,名行乞行」。

  「尽寿遮止人间诸欲及与嬉戏,名修善行」,出家的菩萨是尽形寿遮止人间的这一切的欲,色声香味触一切欲都停下来了。「及与嬉戏」,及与人间嬉戏的事情,菩萨也都没有,那这就叫做修善行。

  「因自出家行如是行,他不同分故有谤毁」,因为自己出了家,修学戒定慧这些事情,行如是行,那和社会上广大的群众是不一样的,那么他们就有虚妄分别来谤毁。「如是谤毁知无违犯」,这些谤毁菩萨是不算犯戒。

  宿七、于障加行(分二科)

  列一、有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见诸有情应以种种辛楚加行、猛利加行而得义利,护其忧恼而不现行;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见诸有情」,这是第七科「于障加行」,分两科,第一科「有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见诸有情应以种种辛楚加行、猛利加行而得义利」,这个菩萨看见,这个看见应该是在禅定里面,应该是有神通的人,在禅定里面看见这诸有情,应以各式各样辛楚的加行,就是苦恼的事情来教训这个众生,而这个事情或者是特别猛利的加行。这个「辛楚」和「猛利」还是不一样的。「而得义利」,若这样教化众生,众生才能够得到栽培善根,才能够得大功德的。「护其忧恼而不现行;是名有犯」,但是菩萨若这样作,这个辛楚加行、猛利加行,这样的教导众生,众生会忧恼、忧愁苦恼,那么菩萨就护念众生,他有忧恼也不好,那么就「而不现行」,而不去辛楚加行、猛利加行去教导众生了。「是名有犯」,这就是犯戒了,「有所违越」,但是不是染污的违犯。

  看这《披寻记》:

  「种种辛楚加行猛利加行者:身业所作」,叫做辛楚加行,「如治罚等」。「语业所作」,叫做猛利加行,「如诃责等」,这些事情。

  列二、无违犯

  无违犯者:观由此缘,于现法中,少得义利,多生忧恼。

  那么这一条戒如果没有违犯的话,那是什么情形呢?「观由此缘」,菩萨在禅定里面观察,由于辛楚加行、猛利加行的因缘。「于现法中」,就是这一生中,少少的栽培一点善根,但是生出来很大的忧恼,这样子菩萨就不作这件事了,那就不算违犯。

  辰三、忍渐次摄 (分五科)

  宿一、于报他怨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他骂报骂,他瞋报瞋,他打报打,他弄报弄;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这是第三科「忍渐次摄」,这个「施渐次摄」、「戒渐次摄」这两大科说完了,现在第三科是忍辱的渐次,它也是无上菩提的资粮,但是这是一个渐次的境界,分五科,第一科是「于报他怨」。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他骂报骂」,对方这个补特伽罗来毁骂菩萨,菩萨也报之以骂,这个骂就是语言方面的。「他瞋报瞋」,就是有的补特伽罗对于菩萨心里面忿恨,就是瞋,而菩萨也是报之以瞋。「他打报打」,补特伽罗若是来打击菩萨,菩萨也报之以打。「他弄报弄」,就是那个补特伽罗来戏弄菩萨,菩萨也报之以弄。「是名有犯」,这就是犯戒了,「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这个事情如果是,菩萨如果是不修止观的话,别人骂你、瞋怒你、打你、来激弄你,你心能够不动吗?你能够不动心吗?我看是不能。所以菩萨受了菩萨戒,若能持戒清净,非要修止观不可。

  宿二、于不谢他(分二科)

  列一、有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他有情有所侵犯,或自不为彼疑侵犯,由嫌嫉心由慢所执,不如理谢而生轻舍;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这是第二科「于不谢他」,分两科,第一科是「有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他有情有所侵犯」,就是菩萨对于有情,有所侵犯有情,就是恼乱众生了,菩萨自己的行为恼乱了人家。「或自不为彼疑侵犯」,或者自己并没有恼乱众生,但是众生疑惑菩萨侵犯他,那这样情形他怎么办呢?「由嫌嫉心由慢所执,不如理谢」,菩萨自己去触恼众生了,菩萨对于那个众生还有嫌恨心。「由慢所执」,还有高慢心,瞧不起对方。菩萨自己的心为嫌嫉心、为高慢心所控制,菩萨自己的一念心被烦恼所控制,为烦恼所控制怎么的呢?「不如理谢」,你侵犯了众生,你应该向人道歉嘛,但是菩萨不道歉,就算是不如理的道歉,也可能道歉,但是态度不好,不如理的道歉。「而生轻舍」,而就引起轻慢对方就弃舍这件事,我不道歉,是这样子。「是名有犯」,这就是菩萨是有罪过的,「有所违越」违越了菩萨戒,「是染违犯」。这里面看出来,你菩萨侵犯人家也好,你没有侵犯,人家疑惑你侵犯,你都应该向他道歉,这里有这样意思。

  看这下文《披寻记》:

  「不如理谢而生轻舍者:若不如法不平等谢,是名不如理谢」,你不能够依法,如法就是依法,不平等的向人道歉,原来是有慢心的,就是不平等,现在不要有慢心,要尊重对方,这就叫做平等。你不能这样做,是名不如理谢。

  「于诸下劣形色忆念精进智等生轻懱想,生变异想,不作义利;名生轻舍」,怎么叫做生轻舍呢?菩萨对于那个众生,感觉那个众生是下劣的,形色也是下劣,他的忆念也是下劣,他的精进、他的智慧都是下劣的。这个形色应该就是他的身相、相貌。忆念、精进这就是他内心的境界。「生轻懱想」,就是瞧不起对方。「生变异想」,就是内心有所变异,有所变异就是有分别,心里面有那些虚妄分别,不能够与法性相应,叫生变异想。「不作义利」,不会作一些对对方有义利的事情,你瞧不起对方,不肯为对方作一些有功德的事情,是名叫做生轻舍。由于轻慢而就弃舍了,弃舍这个众生,不利益他了。

  若由懒惰懈怠放逸不谢轻舍,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

  若是没有嫌嫉心,也不是为慢所制,而是因为懒惰、懈怠、放逸,不向对方道歉,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污的违犯。

  《披寻记》:

  「若由懒惰懈怠放逸者:懒惰懈怠是放逸果」,是放逸的结果,所以叫懒惰懈怠,就是不肯作这件事,不肯向对方道歉。「如前已说」,前面是说过这件事了。

  「由是当知此中无犯,唯说懒惰懈怠为其因缘」,这样是犯戒。「即放逸摄」,属于放逸的范围内,「非离懒惰懈怠别说放逸故」。

  列二、无违犯

  无违犯者: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出不善处,安立善处。若是外道,若彼希望要因现行非法有罪方受悔谢,若彼有情性好斗诤,因悔谢时倍增愤怒,若复知彼为性堪忍体无嫌恨,若必了他因谢侵犯深生羞耻,而不悔谢;皆无违犯。

  「无违犯者」,下面第二科「无违犯」。「无违犯者: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出不善处,安立善处」,菩萨是有心向对方忏悔的,但是菩萨又有大的智慧想要以不忏悔为方便来调彼伏彼,来调伏对方,调伏对方作什么呢?「出不善处,安立善处」能令对方出不善处安立善处,这样子嘛,就不算违犯。

  「若是外道,若彼希望要因现行非法有罪方受悔谢」,这底下又说出个不同的理由。若是对方是个外道,那情形就复杂了。「若彼希望」,若是对方希望,「要因现行非法有罪方受悔谢」,若是你菩萨很明显地作一些非法的事情,有大罪过,对众生有罪过,有罪过的事情出现,那个时候众生才受你这个菩萨的悔谢。若这样子,菩萨就不能去,菩萨不会去现行非法,不会作这些有罪的事情,那就不能向他悔谢了。「若彼有情性好斗诤」,若是那个补特伽罗他的心性就是欢喜斗诤,因悔谢的时候「倍增愤怒」,又引起了更严重的事情了。这样子呢,那就不需要向他悔谢。「若复知彼为性堪忍体无嫌恨」,若是菩萨知道那个补特伽罗,他的性格能堪忍这一切不如意的事情,「体无嫌恨」,体者,心也,他的心里面没有恨意,心里还是很平静的。「若复知彼为性堪忍体无嫌恨」,「若必了他因谢侵犯深生羞耻」,那不去悔谢也可以,也不算犯。若是决定知道对方「因谢侵犯深生羞耻」,对方反倒心里面有羞耻之心,这样说呢,你菩萨「而不悔谢;皆无违犯」。

  宿三、于不受谢(分二科)

  列一、有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他所侵犯彼还如法平等悔谢,怀嫌恨心欲损恼彼不受其谢;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虽复于彼无嫌恨心不欲损恼,然由禀性不能堪忍,故不受谢;亦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下面第三科「于不受谢」,分两科,第一科「有违犯」。「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他所侵犯彼还如法平等悔谢」,前面是说菩萨侵犯人家,侵犯众生,这里是说众生侵犯了菩萨、触恼了菩萨。「彼还如法平等悔谢」,那么那个众生触恼菩萨了,又后悔了,又能够依法地很尊重菩萨地道歉,这样子。「怀嫌恨心欲损恼彼不受其谢」,菩萨心里面恨这件事,「欲损恼彼」想要借这个机会要伤害对方,那不受他的道歉,「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虽复于彼无嫌恨心不欲损恼,然由禀性不能堪忍」,这底下又说出第二个理由。「虽复于彼无嫌恨心」,说是菩萨受到众生的触恼,而菩萨本身对于彼补特伽罗没有恨意。「不欲损恼」,不想要损恼对方。「然由禀性不能堪忍,故不受谢」,然而菩萨生来他的心性不能堪忍。

  这个「禀性」这个字有点事情。儒家的人,中国儒家的学者,认为这个「天命之为性」,你这一念心是天老爷给你的,禀之于天,这叫禀性。现在这佛教徒不承认这件事,那么就是你前生带来的,你现在这个身口意的,主要是这一念心,这一念心是由前生带来的,所以叫做「禀性」。

  这个禀性本身是不能堪忍,不能够忍受别人向你道歉,所以你就不受别人的道歉,不接受这件事的,「亦名有犯」这也就是犯。因为禀性不能堪忍,那就是菩萨本身他的身口意还有一点不足,有一点不足。菩萨的心照理说,当然这是栽培的问题,如果是大福德人、大智慧人,学习佛法有大智慧的时候,应该没有这件事,不能堪忍,没有这件事,能堪忍,应该是能堪忍。但是他现在说「不能堪忍,故不受谢」,那还是有犯,就是你的色受想行识,这果报有所不足,这也是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注:另有本解为:非染违犯】

  列二、无违犯

  无违犯者: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一切如前应知,若不如法不平等谢,不受彼谢,亦无违犯。

  下面第二科「无违犯」。「无违犯者: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一切如前应知」,「若欲方便调彼伏彼」,那么这样子也是可以,就是出不善处安立善处。「若不如法不平等谢,不受彼谢,亦无违犯」,若是对方向你道歉的时候,他不能依法忏悔,还是不平等的道歉,他不是尊重你,那你不接受他的道歉,亦无违犯。

  宿四、于他怀忿(分二科)

  列一、有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他怀忿相续坚持,生已不舍;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这是第四科「于他怀忿」,分两科,第一科「有违犯」。「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的时候,「于他怀忿」,就是对于对方心里面忿恨对方,这个恨心,这个忿恨的心情相续地坚持,相续不断地有怀恨在心。「生已不舍」,这种心生起来以后,而不弃舍,不知道把自己这一念的瞋心弃舍了它,不想这样子,「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看这个《披寻记》:

  「于他怀忿至是染违犯者:于他所作不饶益」的「事」情,就是对方作一些对于菩萨有伤害的事情。「怀念其相」,菩萨的心一直忆念那个不饶益的相貌。「相续坚固意乐现行」,菩萨忆念那个不饶益的事情,心里面就恨,这个恨心相续地、坚固地这样的意愿现行。「持此意乐不思对治」,他不弃舍这样怨恨的心,他不想要用这个四念处来对治。「故彼生已不能弃舍」,那他就不能弃舍这个瞋心了,「由是因缘说染违犯」。

  列二、无违犯

  无违犯者:为断彼故,生起乐欲,广说如前。

  说是「为断彼故」,菩萨自己反省自己,自己有了瞋心是不对的,说是为了断除彼的恨心,那么就「生起乐欲」,想要用佛法来对治它。「广说如前」,像前面说。但是烦恼重,一时的不能对治,那也不算犯。

  《披寻记》:

  「无违犯者至广说如前者:应如有大欲而无喜足文中所说无违犯相,即此广说一切应知。」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