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八(6)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八(6)

  巳二、别体相(分十四科) 午一、结

  结者,九结,谓爱结等,广说如前。

  「烦恼杂染」里面一共是九科,现在是第八科「烦恼差别」。「烦恼差别」里面第一科是「标列」,第二科「随释」。「随释」里面第一科是解「释名字」,第二科「显差别」。「显差别」里面第一科是「标建立」,第二科「别体相」,分十四科,第一科是「结」。

  「结者,九结」,在烦恼的解释名字里面,第一个名字就是「结」,一共是有九个结。「谓爱结等」,「广说」这九个结,前面说过了。这是用结的名字,表示烦恼的体相,「广说如前」。

  午二、缚

  缚者,三缚,谓贪、瞋、痴。

  这个第二科是「缚」,这个缚在前面解释过,「令于善行,不随所欲,故名为缚」。就是我们内心里面有烦恼的活动,就使令我们做种种的世间善法、出世间善法的修行,就不自在,就不能够满足。三种缚就是「贪、瞋、痴」。

  午三、随眠

  随眠者,七种随眠,谓欲贪随眠等,广说如前。

  第三科,烦恼的体相叫做「随眠」。前面也解释过「一切世间增上种子之所随逐」,就叫做「随眠」。随眠有「七种随眠,谓欲贪随眠等,广说如前」,前面也解释过了。

  午四、随烦恼

  随烦恼者,三随烦恼,谓贪,瞋,痴。

  每一个名字前面都说过,随烦恼也是有三种,「谓贪,瞋,痴」。

  午五、缠

  缠者,八缠,谓无惭、无愧、惛沈、睡眠、掉举、恶作、嫉妒、悭吝。

  这是第五科说到「缠」,这个名字前面也说过,但是这里把这个「缠」说有八种,有八种缠,那八种呢?「谓无惭,无愧,惛沈,睡眠,掉举,恶作,嫉妒,悭吝」这八种。

  「无惭、无愧」这样的烦恼是障碍我们佛教徒持戒清净的,因为没有惭愧心的时候,这个戒就破了,这是关于戒。

  「惛沈、睡眠」呢?是当我们佛教徒修学奢摩他的时候呢,它就能障碍,你修奢摩,惛沈睡眠来了,不能修奢摩他。

  「掉举、恶作」呢?就是修毗钵舍那的时候,你想要如理作意,不行,他偏要掉举不可,再就是「恶作」,后悔了我以前做错了事情,心里面一直的过不去,就是障碍了自己的如理作意。「惛沈、睡眠」障碍奢摩他,「掉举、恶作」呢?障碍毗钵舍那。

  「嫉妒、悭吝」,这「嫉妒、悭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彼此都是共同的学习圣道,在学习的时候,我们受用法、受用财,在法的受用上,在财的受用上,就会有这样的心情,一个嫉妒、一个悭吝,会有这种事情。这样子呢,就使令我们的戒定慧不清净,不能成就无漏的戒定慧,所以叫做「缠」,缠是这样意思。

  午六、暴流等(分二科) 未一、举暴流

  暴流者,四暴流,谓欲暴流,有暴流,见暴流,无明暴流。

  第六科是「暴流」。暴流有个等,其实这里面还有其他的事情。分二科,第一科是「举暴流」,把暴流标出来、说出来。这是四暴流,前面解释烦恼的名称,也说过了。「深难度故,顺漂流故」,这个大河里面的水太深了,不容易度过去。没有船过不去,很多人都被这个流水漂没了。现在是说我们内心的烦恼特别重的时候,也有同样的情形,就是不能够超越这个生死的大海,到涅槃彼岸去。

  那么第一个暴流是什么?就是「欲暴流」。「欲暴流」,就是我们欲界的众生,欲界的众生心里面有很多的欲,这个欲把这些众生都困住了。

  「有暴流」,就是色界、无色界天的这种欲。色界天的众生对色界的四禅有欲,爱着。这下文还有说过,在《大毗婆娑论》里面提到。我们人间的人爱着这个欲,如果你不能节制,能令你的寿命短。这个色界天的色界四禅,这样的修行人,他若特别的爱着这个四禅的话,也有同样的作用,能令他的寿命短,有这种事情。这是「有暴流」。

  「见暴流」,这个「欲暴流」,「有暴流」,都是在感情上说的、情感上说的。「见暴流」呢?就是所谓「身见,边见,邪见,戒取见,见取见」这些事情,就是另外有一种思想,还有哲学的思想。那么众生有这些不如理的见,为见所困。

  这个一般的在家的,在佛在世的时候,一般在家的人,为欲所漂没;出家的人为见所漂没,就是「见暴流」。总而言之,都是「无明暴流」,就是不知道这都是虚妄分别,都是空无所有的,有这样的无明,所以有这些问题。这是说到暴流,「举暴流」。

  未二、例枙

  如暴流,枙亦尔。

  「如暴流」有四种,有这种过患,那个「枙」也是一样,也是这种这么多的枙。

  午七、取

  取者,四取,谓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

  这是第七科说到「取」,前面也讲过了,什么叫着取。取有四种,那四种呢?「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

  「欲取」,也还是就是人间的,或者欲界天上的这些五欲。令人颠倒迷惑的欲,他这个「欲」有多少引诱性,使令你非取着他不可。当然在境界上可以这么说,但实在还是自己内心的问题。内心里面有这样的欲,所以就去取着这个境界,尘劳的境界,所以叫做「欲取」,主要就是色声香味触了。

  「见取」,就是刚才说的这个出家人,因为他弃舍了欲,他才出家。出家,他也有内心的思想,他爱着心里面的思想。

  「戒禁取」,我们佛教里面有所谓圣道,你这样修行,就可以达到涅槃那里去,那么叫圣道。这个「戒禁取」就是外道的道,外道你能受持守护这样的戒,也就能达到那个目的地那里去,外道他的想法是这样,那就叫做「戒禁取」,他很取着他的这个戒。

  「我语取」,在家人是「欲取」;出家人是「见取,戒禁取」,这两种人都有「我语取」,都是执着有我的。这个「我语取」这句话怎么讲呢?这个「语」就是语言,就是在语言上有这样一个字,就是说有「我」,这么说。实在是没有真实体性的,没有我的体性的,所以叫做…但有言说而已,没有真实的体性,所以叫做「我语取」。「我」这句话,只是有这么一句话,没有真实我的体性,所以叫做「我语取」。

  这是四取,四种取的体相。

  午八、系

  系者,四系,谓贪身系,瞋身系,戒禁取身系,此实执取身系。

  这个「系」,前面也有讲过了,「难可解脱」叫做「系」。有四种系,有什么系呢?「谓贪身系,瞋身系,戒禁取身系,此实执取身系」。

  「身」这个字,四个名词里面都有身,这个「身」是什么呢?是指这个定,禅定的意生身。就是我们人间的人,是由父母所产生,胎生。天上、欲界天上的人是化生,但是都是欲。可是若是色界的四禅若成功了,就是往生到色界天。色界天那个身体叫做「意生身」,当然也可以说是化生,但是他是由意生身。欲界天是化生,但是都是由业力,业力使令他得这个身体。但是天上的人,这个色界天上的人,这个意生身,那要比欲界天的身体就是妙得很,就是随心意。这个心意怎么样就怎么样,心怎么想就怎么现,所以也叫做「意生身」。这个意生身就是想要得到禅定的这件事,你的目的想要得到色界禅,但是因为你有贪,你有贪就把你绑住了,障碍你不得到禅定。

  「瞋身系」,就是你想要得到色界天的禅的身,得到禅的境界,也是为瞋所障碍,就把你绑住了,你不能成就。

  「戒禁取身系」,这个贪和瞋,主要就是贪,违背了贪他就瞋,也还是指欲界的众生说。这个欲界这个欲烦恼重的人,就障碍他成就,这是「贪身系,瞋身系。」。「戒禁取身系」,这就是指外道,外道有「戒禁取」,也障碍他去得到这个禅定的身体的。

  「此实执取身系」,这个就是那个「见取」。前面是戒禁取,这个是见取。这个见取,他取着他内心的思想,认为是最殊胜的,最高尚的,最微妙的。他执着,他就是这样很坚固的执着,他又因为他这个执着,就障碍了他得色界定。

  午九、盖

  盖者,五盖,谓贪欲盖,瞋恚盖,惛沈、睡眠盖,掉举、恶作盖,疑盖。

  这底下说到第九科,盖的烦恼。前面解释「覆真实义」叫做「盖」,在这里说这个盖的烦恼的体相有五种,「谓贪欲盖,瞋恚盖,惛沈、睡眠盖,掉举、恶作盖,疑盖」,这样解释。

  这个「贪欲盖」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在家的居士想要出家,就是佛教徒想要出家修行呢,为贪欲所覆障,就是不能出家了,想要出家不行。

  这个「瞋恚盖」,说我出了家,出了家难免有地方不能符合圣教,有所违犯。这个同梵行者就来劝导他,向他提出建议,教诫教授这些事情,教诫教授他不接受,心里面愤怒,这叫「瞋恚盖」。

  想要出家呢?为贪欲所盖;出了家以后,不能接受别人的教导,这是瞋恚盖。接受教导了,好,我就能够修戒定慧,那么修奢摩他的时候,「惛沈睡眠盖」,惛沈睡眠来了,把这奢摩他盖住了,不能成就。

  「掉举恶作盖」,说是我修奢摩他有盖,我不修奢摩他,修毗钵舍那,修毗钵舍那掉举恶作又来了,又把它盖住了,又障碍他。

  「疑盖」,说是我去和我的同学师长讨论佛法,什么叫做四念住?什么叫做八正道?什么叫做无我?大家讨论。「疑盖」,这疑惑心来了,是吗?是那样子?是无我吗?于是乎这个圣道的修学都盖住了,不能进步,那么这叫做「五盖」。

  午十、株杌等(分二科) 未一、举株杌

  株杌者,三株杌,谓贪、瞋、痴。

  「株杌者:三株杌;谓贪、瞋、痴」,前面也解释过什么叫做株杌,株杌有三种。那三种「谓贪、瞋、痴」,贪瞋痴就是株杌。贪瞋痴常常的活动,使令我们内心的修学圣道的堪能性都破坏了,不能够修学圣道了,所以叫做「株杌」。

  未二、例垢等

  如株杌如是,垢,常害,箭,所有,恶行亦尔。

  也是一样有同样的作用。

  午十一、根

  根者,三不善根,谓贪不善根,瞋不善根,痴不善根。

  这底下第十一科,说到根。这个「根」是指什么说的呢?「三不善根」,有三样一切不善法的根本,「谓贪不善根,瞋不善根,痴不善根」,就是这三种。

  贪瞋痴这三种染污法,它的力量是什么呢?就是使令我们作恶事,堕落三恶道去,它有这个力量,有这个本事,所以就叫做一切不善法的根本,就是贪、瞋、痴,三不善根。

  午十二、漏

  漏者,三漏,谓欲漏,有漏,无明漏。

  这底下十二科,解释「漏」,有三种漏,「欲漏、有漏、无明漏」,这三种漏。

  欲漏前面也说这个欲暴流,这底下是取欲取等。

  「欲漏」,就是外门流注(内外的外,窗户门、门窗的门,流水的流,注、注意的注,三点水加个主,外门流注)。这「外门流注」怎么讲呢?就是我们这个眼耳鼻舌身意不能够内敛,就是向外攀缘。向外攀缘,向外看看这个色声香味触很美,这里看不见,我坐车到那里去看看,要去看看,若不去看就不行,心里就不舒服,那么这就是外门流注。这个心的注意力就是向外去攀缘,不能够回来向道上注意,不能,这是叫做「欲漏」。

  「有漏」,有漏是内门流注。就是非佛教徒,修学禅定成就了,在他的内心里面他还是爱、见、慢。就是还是有爱着这个禅定的三昧乐,「爱」,他还是有我见。或者常见,断见,有边见,无边见,各式各样的邪知邪见,还是有。是这样子呢,使令他不能与圣道相应。所以叫做「有漏」。

  「无明漏」,就是外门流注的欲漏,内门流注的有漏的依止处。就是因为有无明,才有这种欲漏、有漏。就是不明白一切法是缘起的,是毕竟空的,都是假的。无始劫来使令我们的光阴都空过了,人家都成佛了,我们还在流转生死,原因就是这无明的关系。

  午十三、匮等(分二科) 未一、举匮

  匮者,三匮,谓贪、瞋、痴。

  这底下是第十三科「匮」,就是不虞匮乏,其实就是总是缺,总是不够,总是不足。「三匮,谓贪、瞋、痴」,有这样烦恼的时候,总是不足。

  未二、例烧等

  如匮如是,烧、恼、有诤、火、炽然、稠林亦尔。

  也是这样子。

  午十四、拘碍

  拘碍者,有五拘碍,一、顾恋其身,二、顾恋诸欲,三、乐相杂住,四、阙随顺教,五、得微少善,便生喜足。

  「拘碍者」这是第十四科,叫做「拘碍」,前面也讲过。这拘碍有五种拘碍,有五个差别。

  「一、顾恋其身」,第一个是顾恋其身,这个「顾恋其身」呢?就是心里面常爱着自己的身体。老是要照顾这个身体,不是这样那样,就是…总是有事情顾恋这个身体。其实就是爱着这个身体,爱着这个身体,不只是爱着,还要想办法来照顾他,当然这是指太过份了的人。

  「二、顾恋诸欲」,这第二个拘碍是什么呢?「顾恋诸欲」,他心里面老是想,色上的事情,声音上的事情,色声香味触总是顾恋。

  这个优波鞠多尊者的传上也提到一件事,一个人也是到他这来学禅,优波鞠多尊者当时在印度的名望太高了,所有想要修行、得阿罗汉的人,都到这地方来参学。那么这个比丘来了,优波鞠多尊者…当然事情多了就有经验了,就说:你来这干什么?就说:我来跟尊者学习禅。学习禅你可要听我的话我才教你禅,不听话不教。好,听大德的教导。好,到禅堂去。就是挂单,什么事情安排好了。优波鞠多尊者一入定一看,哦,这个人就是顾恋诸欲,所以没得圣道。为了顾恋诸欲其中最重的是吃,欢喜吃,就是欢喜要吃好东西,想办法弄得口味好一点,有营养一点,或者怎么地,这样就因此而不能得圣道。

  那么优波鞠多尊者这一天就把他叫过来了。今天早晨大家做的这个粥,粥给他预备,二个人对面坐,他一碗,优波鞠多尊者一碗。优波鞠多尊者就叫人再拿一个碗来,放在旁边。这个时候这个比丘一看,这个粥做得好,味道也好,就是着急要吃。要吃,但是粥热不能吃,就着急了,用口来吹,吹这个粥叫它凉。那么这时候过一会凉了,优波鞠多尊者说:好,你现在吃了,但不可以咽下去,含在嘴里,再吐出来,吐在空碗里。一口一口的吃,他就不听话,最初有约会的嘛,要听话的。这样子,于在嘴里面,然后又吐在空碗里头。然后优波鞠多说:你就吃这一碗,吃这吐出来的粥。这是要听话,最初说好了的,要听话,勉勉强强的这碗粥算吃了,从这个以后,再也不贪着粥了,不贪着饮食了,不顾恋诸欲了。这个心一放下来呢?他就能专注修学四念住,就很快得阿罗汉道。那你看我们这是善根不够,没有遇见这样的师父,所以还是没得圣道。

  「三、乐相杂住」,这是个问题,乐相杂住。就是欢喜「杂」,彼此在一起住,这里面有几个意思,就是欢喜,我们出家人愿意和在家人一起住,这是一个不对的事情。这个不对,当然这个地方也没有多说,但是从另一个地方也看出来一些事情,说他不是在家人,他是出家人,我们都是出家人在一起住,在一起住也没有什么,但是就出了问题,出了什么问题呢?一见面就说话,说完了话,应该打板了,应该去坐禅了,不,不去,还再说一会。就是总而言之,就是彼此间有很多事情耽误自己用功。说是要走了有事情,要到他方世界去,到别的国土去,不能去,你过几天再去。总而言之,就在一起住,就不愿意离开,这个也就是所谓攀缘,也就是所谓欲,就使令自己不能够用功修行。因为人都是没得圣道,都是有感情的嘛,你对我很好,我也对你很好,这个路是双程的,于是乎…若是互相老是这样照顾,也倒是好。但是好中也有问题,就是你静坐的时候,忽然间想要这样子,要那样子。忽然间说我不要去,我现在静坐。对方说我待他很好,现在他都不睬我,又是烦恼。

  反正,总而言之,就是「乐相杂住」这个地方说了很多事。这《阿毗达摩论》上说了很多事。总而言之就是障道,「乐相杂住」。

  我曾经说这些话,我们佛教徒很难能够走到「中道」,也没有过、也没有不及,能够中道,这是不容易。你说我们出家人不互相照顾,谁照顾呢?但是互相照顾过头了,障碍用功修行也是不行,不照顾也是不行,这是难。

  我以前也说过一个故事,就是《高僧传》说到慧可大师,禅宗的二祖慧可大师。另外有一个和慧可大师大家一起住修行的人,修行怎么回事情呢?就是不是在聚落房子里住,而是在树林里面住。树林里面住,来了土匪了,就把那位法师的臂砍掉了。砍掉受了伤了,当然就是剩了一个臂了,不知是那一个臂。少一个臂,就是日常生活有很多不方便,慧可大师照顾他。而慧可大师照顾他呢?他就感觉到照顾的不满意,就对慧可大师说:你若不愿意照顾就不要照顾。说些烦恼的话,你看说是照顾我,结果你看还是这样子。慧可大师说:你想一想,我也是一个臂,不是二个臂,做事也不是方便,什么原因?我也是被土匪把这臂砍掉了,就是这么回事。

  所以这个就是这个问题,人家照顾的时候,只想自己的事,要别人完全满我的意,但是没有十分注意别人的事情。他也是一个臂,他不知道,还有这个事情。那么后来的禅宗的笔者,说什么呢?说他是砍了一个臂,供养达磨禅师,供养他,然后说我心不安,然后「将心来与我安」这个故事连接起来。但是你看道宣律师那个《高僧传》上不是,二祖的这个…他也是被上匪砍了。所以这个互相顾是对的,但是呢?也还是能够合乎中道还是不容易。

  「四、阙随顺教」。第一个是「顾恋其身」,顾恋其身说是我不顾身,那么我「顾恋诸欲」,说诸欲也不顾,「乐相杂住」;现在乐相杂住也不要,也没有了,是「阙随顺教」,就是没有随顺圣道的法,随顺圣道的法语,没有,也是不能修行,是要具足圣教才可以。这个具足圣教这个地方呢还是有点事情,有什么事情?不要说在家居士,就我们出家人也有这个问题。我不要到佛学院去学,我修行,认为这个是对的。佛学院去学,可能本来我的知见还是好的,这一学反倒成邪知见了,我不要去学。或者说呢?学只是个嘴巴皮嘛,还不如我们作这修行好,这样对不对,这样说对不对?

  「阙随顺教」这句话,就是你若想修行的时候,你对佛的法语要能够通达。这个通达什么意思呢?就是知道怎么用功修行,那就叫做有,那就叫做具足了随顺教,具足了随顺教。如果说我只是可以念经,我也念咒,你没有学习义,经里面的义没有学习,你只是这样念、读诵,这样不够的,这样不行。说「阙随顺教」就是对于圣教的学习你没有,你还是不能够修行,这四念住你还修不来。尤其是今天的佛教,你这观心无常你不容易修,不容易修这个观心无常的,就不容易。这无常若不能修,这无我也不能修。你无常、无我不能修,你就不能得圣道。

  「五、得微少善、便生喜足」,第五个条件就是得微少喜便生喜足。你静坐的时候修止、修观,小小有一点成就了,有功德,就欢喜了,自己就停在那里,满足了,好了,我成功了。其实不是,小小的境界而已,一有点什么大的变动,一下子就没有了。你不要说大的变动,和人家吵一架,你那个功夫就没有了,这不行的。这样子呢,也使令你不容易得解脱,你不能得解脱的。

  所以这样说呢,不要顾恋其身,我们用功修行也很辛苦,哎呀!这样子我受不了,我不能修行,也有关系。「顾恋诸欲,乐相杂住,阙随顺教」都不行,「得微少善便生喜足」,也是不行。这样子就可以知道佛菩萨慈悲,告诉我们的毛病,一开始有什么毛病,最后有什么毛病都说出了,那样呢我们就知道有所选择,有所避免,避免这些过失,我们就会有成就了!

  寅九、烦恼过患(分三科) 卯一、标

  烦恼过患者,当知诸烦恼有无量过患。

  这一共九科,这是最后一科。烦恼有什么过患呢?有什么过失?有什么灾患?有什么苦恼?不对?一定要断掉这个烦恼呢?这一段里面说,分三科,第一科是「标」。

  「烦恼过患者,当知诸烦恼有无量过患」,我们若认真的认识一下,这个烦恼的过患是太多了。这是「标」,底下解「释」。

  卯二、释

  谓烦恼起时,先恼乱其心;次于所缘发起颠倒,令诸随眠皆得坚固,令等流行,相续而转,能引自害,能引他害,能引俱害,生现法罪,生后法罪,生俱法罪。令受彼生身心忧苦,能引生等种种大苦,能令相续远涅槃乐,能令退失诸胜善法,能令资财衰损散失,能令入众不得无畏,悚惧无威。能令鄙恶名称流布十方,常为智者之所诃毁。令临终时生大忧悔,令身坏已堕诸恶趣,生那落迦中,令不证得自胜义利。

  「谓烦恼起时,先恼乱其心」,烦恼有什么过患?现在弥勒菩萨慈悲告诉我们,烦恼生起的时候,他先恼乱自己的心。这个烦恼一动就是不寂静。烦恼不寂静,与烦恼在一起的心也就不寂静,也就浮动,心里不安了,什么都不对,「先恼乱其心」。

  「次于所缘发起颠倒」,这是进一步是什么样呢?就在一个所缘境上,所缘的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一切一切的境界,「发起颠倒」,就会有错误的认识,什么错误的认识呢?这个色受想行识是无常的,但是于「无常常倒」,总是认为我还能活两百年,这样的心理面无常常倒。「于苦乐倒」,这本来是苦,认为是快乐。「无我我倒」,「不净净倒」,就是「发起颠倒」,就是发起了错误的认识,还不能够明白诸法实相,不能明白。虽然是学习了佛法,从经律论上有一点佛法的智慧,但是烦恼来了的时候,那一点智慧一点作用没有,就是完全变成了原来的这个旧家风。

  「令诸随眠皆得坚固」,这个烦恼若动了以后,没有白动的。这个烦恼一发生作用的时候,没有白发生,它有什么作用呢?使令你那个烦恼的种子更坚强了一下,比以前的力量大了一回,这烦恼种子会更厉害了一点,「令诸随眠皆得坚固」,一坚固就更麻烦。

  「令等流行相续而转」,因为这个烦恼你动过了以后,贪烦恼也是,瞋烦恼也是,疑惑的烦恼,高慢的烦恼,各式各样的烦恼也都一样,你一动了以后,那个烦恼种子力量大。那个种子力量大,由种子生现行,这个现行一动了的时候,「令等流行相续而转」。你头一回动烦恼只有五分钟就过去,现在不可以,现在至少要十分钟。他的力量强了,力量强大,相续的活动。你想要停下来不行的,停不下来,那么这就是烦恼的过患,有这个问题。

  「能引自害,能引他害,能引俱害。生现法罪,生后法罪,生俱法罪,令受彼生,身心忧苦」,这个烦恼一动了的时候,还有什么样的问题呢?「能引自害」,他能够引发出来,来伤害自己,这个事情。这个贪心一动起来,瞋心一动起来,对自己就伤害,对自己的身体就不对,受到伤害。「能引他害」,因为有的烦恼是和别人有关系的,就是也使令别人受到伤害,这样子。「能引俱害」,这个时候有的烦恼只是引自害,有的烦恼是他害,有的烦恼是俱害。多数都是彼此都不快乐,「俱害」。

  「生现法罪、生后法罪、生俱法罪」,这个烦恼动出来了,只停留在烦恼的境界,还算不错,但是多数办不到,就会有行动。有了行动,就是造了罪业了,这惑业苦,由烦恼而罪业;由罪业而受苦。就是有了行动了,去伤害对方,这样子就有罪业出来了。「生现法罪」,生出来那个罪,就是使令你现在就要受到果报。「生现法罪」,在现在的五蕴,「法」,是指五蕴,在你现在的色受想行识里面你要受苦。「生后法罪」,你造那个罪有可能现在没受苦,将来来生要受苦。「生俱法罪」,现在也受苦,将来还是要受苦的。

  「令受彼生,身心忧苦」,这个是生后法罪,使令你…你自己烦恼一动了以后,造了罪的时候,会怎么样呢?就使令你会享受一下,或者是遭遇到那一个生命体里面的身心有忧苦的感觉,感觉到苦。或者是到三恶道去,就是人间也不得了,也是很苦。

  那么就是「能引生等种种大苦」,由于自己内心有了烦恼,能引发出来地狱、饿鬼、畜生、人间,发出来生老病死等大苦,种种的大苦,使令我们受苦。

  「能令相续远涅槃乐」,我们这个烦恼一动,烦恼就重。重的烦恼若动,非造业不可,造业就受苦。这惑业苦一强起来的时候,「能令相续远涅槃乐」,能令我们的生命体,就是色受想行识,当然主要还是内心,主要这一念灵明的心,「远涅槃乐」,和涅槃乐相距离的越来越远。我们没有贪瞋痴那就是涅槃乐。

  这个不修行的人,心里面有了贪瞋痴的时候,他都忘记了,常常在贪瞋痴里面受苦,但是不知道。你若真实常常静坐愿意用功修行,常是注意自己内心清净的人,就知道贪瞋痴苦。贪瞋痴一动就是很苦的,会知道是苦。没有贪瞋痴,贪无余断,瞋无余断,痴无余断,就是涅槃的境界了。所以能令相续远涅槃乐,对那种乐越来越远了。

  「能令退失诸胜善法」,这地方又是一个意思了。说是我能放下欲,我能够修学禅定,我能够得到色界四禅了,或者我得到什么神通了,这个殊胜的善法都成就了。但是你若不注意,你还是多少放逸自己,使令贪瞋痴若生起来,那个禅定就会退失,也是靠不住的,没得圣道都是靠不住的,是「能令退失诸胜善法」。这个烦恼的厉害在这里看出来,那是得了禅定的人,它能令你禅定退失,何况没得禅定的人。

  「能令资财衰损散失」,说是没得禅定,我们自己能够注意的,谨慎的,善巧的经营,我们得到了很多的财富。得了财富,你这贪瞋痴若是不加以节制,你的财富也会失掉的,会失掉的。不是,你不能永久的掌握到的,不行,那个烦恼来了的时候你作不得主。

  「能令入众不得无畏、悚惧无威」,这是能丧失禅定,能丧失财富,还有一样令人心里不舒服的事情,「能令入众不得无畏」,我们烦恼太重了,常会做错误的事情,若是有这样情形的时候,你入了大众之中,你心里面不能无畏,就是有所恐惧,就会这样。「悚惧无畏」,心里面就恐怖,没有威德,就不行,就是有这个问题。

  所以孟子有「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也是有一点,的确是有一点。

  「能令鄙恶名称流布十方」,能令这个鄙恶的名称,流布到十方去、十方世界去,名誉也不好。贪心造了罪,瞋心造了罪,各式各样的烦恼造了罪的时候,自己还不名誉,这恶名流布十方。

  「常为智者之所诃毁」,这样的人呢?常时被那个高明的大智慧人诃斥,你这个不对。如果是愚蠢的人诃斥你,有可能表示你还是很不错的人;若是这个贤圣善人诃斥,那就足见你是错了,「常为智者之所诃毁」。

  「令临终时生大忧悔」,这样的人呢?有人常常的不能制伏自己的烦恼,放纵自己的烦恼,使令自己成就什么功德都是流失掉了,那么临命终的时候生大忧悔。临命终烦恼重,这个恶境界就出现了。出现了自己这时候后悔了,后悔也来不及了,这都是烦恼的过失,令临终时生大忧悔。

  「令身坏已堕诸恶趣」,我们这个身体本来也还可以多活几天的,但是烦恼太重,这身体容易坏。坏了以后呢?烦恼造的罪不能白造的,它就「堕诸恶趣,生那落迦中」,就堕落到恶趣中去了,三恶道去了。「生那落迦中」,到地狱去了。

  「令不证得自胜义利」,这个烦恼使令我们不能够证得,不能够如实的成就,如实的觉悟第一义谛得涅槃。「不证得自胜义利」,「自胜义利」这个「自」是自己,我自己发了烦恼,就是令我自己不能得涅槃。这个殊胜的「义」,就是涅槃。这个「利」呢?义利,这个「利」就是赞叹这个涅槃里面有大功德,里面没有罪,里面是没有罪过的,有大功德的,就是光明的,远离一切过患灾难的,所以叫做「义」。这些功德殊胜的义利,都被烦恼障碍住不能成就。

  卯三、结

  如是等过,无量无边。

  这是结束这一段文。我们有烦恼有什么过失?有这么多的过失。这个过失无量无边的说不完。所以我们把这段文常常念,就能加强我们对有烦恼的过失的认识,我们就可能会精进一点修四念处了。我不学也可以嘛,我不学四念处也可以,你说的也可以,但是有这些问题在后面。

  癸二、业杂染(分二科) 子一、征

  云何业杂染?

  现在是…前面「烦恼杂染」就说到这里,就是说到这里。这个《胜鬘经》上和这个《楞伽经》,《楞伽经》也说到我们凡夫的烦恼的事情,而《胜鬘经》似乎说的很全面,五住烦恼说了,但是现在这里说这个烦恼,不是那么说法。我这么感觉这个经论里面对照起来,这《胜鬘经》说到五住烦恼,根本无明是…也是说的很好,很圆满。但是这里说的烦恼,就按照凡夫现前的这种境界来说烦恼的相貌。这样说有什么好处呢?就是加强我们对我们自己这个烦恼的认识,加强了一点。加强了一点,我们若真能够能入到心里面去的话,我们就会生厌离心,生厌离心的。说是你不通达第一义谛那叫做「无明」,是的,不通达第一义谛是无明,但是什么叫做「不通达第一义谛」,我看说了很多,「非有非无,亦有亦无,非非有非无…」。说了很多,好像心里面不感觉到痛,也不感觉到痒,好像距离了很远,但那也不是说错,也是对。可是《瑜伽师地论》似乎是…它有一个优点的地方,就是站在凡夫的立场,非常的实际,非常的实际,就是这个优点是在这里。是「如是等过无量无边」。

  「云何业杂染」,前面那个烦恼杂染讲完了,现在第二科说这个「业杂染」。再分二科,第一科是「征」。

  「云何业杂染?」什么叫做业杂染?这是「问」,底下解「释」,解释先「标列」,分两科,第一科是「嗢柁南」。

  子二、释(分二科) 丑一、标列(分二科) 寅一、嗢柁南

  嗢柁南曰:自性若分别,因位及与门,增上品颠倒,差别诸过患。

  这是颂,底下「长行」加以解释。

  寅二、长行

  当知业杂染由自性故,分别故,因故、位故、门故、上品故、颠倒故、差别故、过患故、解释应知。

  什么叫做「业杂染」?用这九个门,就是用这九条,分成九类来解释这个业杂染。第一个就是「自性」,业的自性是什么?业的分别是什么?业的因,业的位,业的门,业的上品,业的颠倒,业的差别,业的过患,从这九个方面来解释业的杂染,这样意思,这是「标列」。

  丑二、随释(分九科) 寅一、业自性

  业自性云何?谓若法生时,造作相起,及由彼生故,身行、语行于彼后时造作而转,是名业自性。

  「业自性云何?」这底下…这是「随释」,前面是「标列」,这第二科再解释,分九科。第一科解释什么叫做「业自性」?就是业的体性是什么?比如说是这个桌子,我们读书这个桌子,这个桌子是什么?这是木头做的,就是以木为他的体性。那么业究竟是什么东西?这句话很厉害,究竟它是指怎么说的?

  「谓若法生时,造作相起,及由彼生故,身行语行,于彼后时造作而转,是名业自性」,说出这个业自性。这个业就是思业,思语业,那个《中观论》上也是这样说,这里也是这样说。

  「若法生时,造作相起」,这就说这个思业。「若法」,假设这一件事生起的时候,它生起的时候是「造作相起」,什么叫做「生起」?就是生起了一个造作的相貌,就是要有所作为,这样意思。这个是什么东西呢?就是这个第六意识,当然诸法是因缘生它不是孤独的。比如说有受,有想,很多的事情。很多的事情,他心里面全面的去观察了以后,他有所决定,我要采取这个行动,这就叫做思业,是这么回事。

  就是这件事出现的时候,他内心里面要有所作为,我要采取这个行动,达到这个目的,他有这样的相貌生起,这就叫做「业」。业的条件,第一个条件就是这样意思,是这样子。如果是没有目的,随便的这样子、那样子,那都不具足这个定义,不能算是业。你没有决定的目的,我不是有所希求什么,那个心情就是软弱,没有力量。我心情是势在必得,我一定要把这一件事要做成,我要达到,这可就不得了。这时候他采取行动的时候是有力量的,这时候是才叫做「业」,有这样意味。

  那么当然在《成唯识论》上,《成唯识述记》也提到,这个也就是思心所,还是这个思心所。这个思心所呢?先要他有所观察,观察是好的、是坏的,是有利益的事、有损害的;是对我有损害,是对别人有损害?全面的观察了以后,我本身有所求,我本身有一个希望,像这类情形下呢?要满足我的欲望的,我要这样做,开始决定。是有这么一个过程的,不是突然间就会有业来,不是。

  就是我们通常所谓的审虑思,审虑思、决定思、动发思这三个思。「审虑」,(用功察官,审核的审,考虑的虑),审虑的思惟,这是一个思。第二个是「决定思」,审虑的时候还没决定,那么审虑思以后心里面决定了,我要这样做,那么这时候,这就是意业。就是有思业,思惟的这个思心所的业。「动发思」,第三个思就是内心里面的决定,通过身业、语业去完成这件事。这就是这个业的定义就出来了,业的自性就是这么样。

  「及由彼生故,身行、语行,于彼后时造作而转」。「及由彼生故」,心里面若决定了,若决定有所造作,这是第一个叫做思业。「由彼生故」,因为这个审虑思、决定思这两个思心所,发起了以后。

  「身行、语行,于彼后时造作而转」,那么这个「身行」,就是这个身体。身行,就是这个呼吸,一呼一吸是身行。我们能够呼吸,这个身体才能动作,其实也就是这个血管,这个血在正常的流动,这个身体才能动;如果你这个血不动,身体也是不能动了。所以身体能够有所行动,也叫做「身行」。能够呼吸,所以那也叫做「身行」,但是他们是一回事,若不能呼吸的时候,你还能做什么?

  「语行」,就是心里面有觉观、有寻伺,也还是观察思惟,这叫做「语行」。由于那个审虑思,决定思,发动出来这个动发思的时候,也就是身行语行。这个身行语行是「于彼后时」,于彼那个审虑思、决定思以后,才能够造作,才能有所行动的。先是思业,而后是思语业,所以「于彼后时造作而转」,这个时候叫做「业自性」,业的自性就是这样子。

  「若法」,什么叫做业的自性?就是「若法生时,造作相起」,这是第一个定义。第二个定义,「由彼生故,身行、语行,于彼后时」,于彼造作相起以后,「造作而转」,就是实际上有了行动,这就叫做业自性。「业自性」实在就是简略的说出来业的性质。下面业的分别就详细再说,还是在这个范围内说业的相貌的。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