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第六十卷
摄决择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三
己三.轻重
庚一.举杀生
复次由五因缘杀生成重。何等为五。一由意乐。二由方便。三由无治。四由邪执。五由其事。若由猛利贪欲意乐所作。猛利瞋恚意乐所作。猛利愚痴意乐所作。名重杀生与此相违名轻杀生。若有念1。我应当作正作已作。心便踊跃心生欢悦。或有自作或复劝他。于彼所作称扬赞叹。见同法者意便欣庆长时思量。长时蓄积怨恨心已方有所作。无间所作殷重所作。或于一时顿杀多类。或以坚固发业因缘而行杀害。或令恐怖无所依投方行杀害。或于孤苦贫穷哀戚悲泣等暂而行杀害。如是一切由方便故名重杀生。若唯行杀。不能日日乃至极少持一学处。或亦不能于月八日十四十五及半月等受持斋戒。或亦不能于时时间惠施作福。问讯礼拜迎送合掌和敬业等。又亦不能于时时间获得猛利增上惭愧。悔所作恶。又不证得世间离欲。亦不证得真法现观。如是一切由无治故。名重杀生。若诸沙门或婆罗门。继邪祠祀随忍此见。执为正法而行杀戮。由邪执故名重杀生。又作是心杀羊无罪。由彼羊等为资生故世主所化。诸如是等依止邪见而行杀害。皆邪执故名重杀生。若有害大身众生。此由事故名重杀生。或有杀害人或人相或父或母及余尊重。或有杀害归投委信或诸有学。或诸菩萨。或阿罗汉。或诸独觉。或于如来作杀害意恶心出血。如来性命不可杀故。如是一切由其事故名重杀生。与如上说因缘相违而杀生者。名轻杀生。
庚二.不与取等
复次当说不与取等由其事故轻重差别。余随所应如杀应知。复次若多劫盗名重不与取。如是若劫盗妙好。劫盗委信。劫盗孤贫劫盗佛法出家之众。若入聚落而行劫盗。劫盗有学或阿罗汉或诸独觉。或复僧祇或佛灵庙所有财物。如是一切由其事故名重不与取。
复次行不应行中。若母母亲委信他妻。或住禁戒或苾刍尼或劝策女或复正学。如是一切由其事故名重欲邪行。非支行中若于面门。由其事故名重欲邪行。非时行中若受斋戒若胎圆满若有重病由其事故名重欲邪行。非处行中若佛灵庙若僧蓝。由其事故名重欲邪行
复次若为诳惑多取他财若妙若胜而说妄语。由事重故名重妄语。若于委信若父若母。广说如前乃至佛所而说妄语。由事重故名重妄语。或有妄语令他杀生损失财物及与妻妾。此若成办极重杀生。重不与取。重欲邪行。此由事重名重妄语。或有妄语能破坏僧。于诸妄语此最尤重
复次若于长时积习亲爱而行破坏。此由事重名重离间语。或破坏他令离善友父母男女。破和合僧。若离间语能引杀生或不与取或欲邪行。如前所说道理应知。如是一切由事重故名重离间语
复次若于父母及余师长。发☆恶言。由事重故名重☆恶语。或以不实不真妄语。现前毁骂呵责于他由事重故名重☆恶语。
复次凡诸绮语随妄语等。此语轻重如彼应知。若依☆讼诤竞等事而发绮语亦名为重若以染污心于能引无义外道典籍。承诵赞咏广为他说。由事重故名重绮语。若于父母眷属师长调弄轻笑。现作语言不近道理。由事重名重绮语
复次若于僧祇佛灵庙等所有财宝。起贪欲心由事重故名重贪欲。若于己德起增上慢自谓智者。乃国王大臣豪贵所尊师长。及诸聪睿同梵行等。起增上欲贫求利养。名重贪欲。
复次若于父母眷属师长。起损害心。由事重故名重瞋恚。又于无过贫穷孤苦可伤愍者起损害心。由事重故名重瞋恚。又于诚心来归投者及有恩所起损害心。由事重故名重瞋恚。
复次若于一切余邪见中。诸有能谤一切邪见。此谤一切事门转故名重邪见。又若有见谓无世间真阿罗汉正至正行。乃至广说。如是邪见。由事重故名重邪见。
除如上说所有诸事。随其所应与彼相违。皆名为轻
己四.增减及瑜伽
复次杀生所引不善诸业。或有是作而非增长。或有长而非是作。或有亦作亦复增长。或有非作亦非增长。初句谓无识别童稚所作。或梦所作或不思而作。或自无欲他逼令作。暂作续即还起猛利悔心及厌患心。恳责远离正受律仪令彼微薄。未与果报便起世间离欲之道损彼种子。次起出世永断之道。害彼种子令无有余。增长而非作者。谓如有一为害生故长夜中数随喜伺。由此因缘彼遂增长杀生所引恶不善法。然不能作杀生之业。亦作亦增长者。谓除先所说作非增长增长非作。所余一切杀生业相。非作非增长者。谓除上尔所相。如是所余不与取等乃至绮语。随其所应知杀应知。于贪欲瞋恚邪见中。无有第二增长而非作句。于初句中无有不思而作及他逼令作。余如前说
己五.引果
复次若于杀生亲近数习多所作故。生那落迦。是名杀生异熟果。若从彼没来生此间人同分中。寿量短促。是名杀生等流果。于外所得器世界中。饮食果药皆少光泽势力。异熟及与威德并皆微劣。消变不平生长疾病。由此因缘无量有情未尽寿量非时中夭。是名杀生增上果。
所余业道。异熟等流二果差别。如经应知。增上果今当说。若器世间众果☆少。果不滋长果多朽坏。果不贞实多无雨泽。诸果乾枯或全无果。如是一切名二与取增上果。若器世间多诸便秽泥粪不净。臭处迫方多生不净臭恶之物。凡诸所有皆不可乐。如是一切名欲邪行增上果。若器世间农作行船。世俗事业不甚滋息。殊少便宜多不谐偶。饶诸怖畏恐惧因缘。如是一切是妄语增上果。若器世间其他处所。丘坑间隔除阻难行。饶诸怖畏恐惧因缘。如是一切是离间语上果。若器世间其地处所。多诸株☆荆棘毒刺凡石沙砾枯槁。无润无有池沼河泉乾竭。土田鹹卤丘陵坑险。饶诸怖畏恐惧因缘。如是一切是☆恶语增上果。若器世间所有果树果无的当。非时结实时不结实生而似熟。根不坚牢势不久停。园林池沼多不可乐。饶诸怖畏恐惧因缘。如是一切是绮语增上果。若器世间一切盛事年时日夜月半月等渐渐衰微。所有气味唯减不增。如是一切是贪欲增上果。若器世间多诸疫疠灾横扰恼怨敌。惊怖师子虎狼。杂恶禽兽。蟒蛇蝮蝎蚰蜑。百足魍魉药又诸恶贼等。如是一切是瞋恚增上果。若器世间所有第一胜妙华果悉皆隐没诸不净物户似清净。诸苦恼户似安乐。非安居所非救护所非归依所。如是一切是邪见增上果
己六.生
复次如世尊言。杀有三种。谓贪瞋痴之所生起。乃至邪见亦复如是。此差别义云何应知。偌为血肉等杀砉众生。是心。杀害彼已夺财物。或受他雇或为报恩。或友所摄或希为友。或为衣食奉主教命而行杀害。或有谓彼能为衰损。或有谓彼能障财利而行杀害。如利衰毁誉称讥苦乐随其所应。当知亦尔。如是一切名贪所生杀生业道。复次若谓彼于己乐为无义而行杀害。或念彼于己曾为无义。或恐彼于己当为无义。或见彼于己正为无义而行杀害。广说乃至于九恼事皆如是知。如是一切名瞋所生生业道。复次若计为法而行杀害谓己是余众生善友。彼因我杀身坏命终当生天上。如是杀害从痴所生。或作是心。为尊长故法应杀害。或作是心。诸有诽毁天梵世主骂婆罗门。法应杀害。如是心杀从痴所生。或计杀生作及增长无异熟果。为他开演劝行杀业。彼由劝故遂行杀事时彼劝者所得杀罪从痴所生。此后所说从痴所生杀业。道理。诸余业道乃至邪见当知亦尔。或有妄计以其父母亲爱眷属掷置火中。断食投岩弃于旷野。是真正法。如是一切名痴所生杀生业道。
复次若于他财食饕☆而取。是不与取贪欲所生。或受他雇而行劫盗。或恩所摄或祈后恩。或为衣食奉主教命。或为称为誉或为安乐而行劫盗。如是一切不与取业皆贪所生复次若作是思。彼于我所乐行无义。广说乃至九恼害事增上力故而行劫盗不必贪著彼所有财。不必希求诸余财物。是不与取瞋恚所生。或憎他故焚烧聚落舍宅财物珍玩资具。当知彼触瞋恚所生。盗相似罪。或更增强或憎彼故。令他劫夺破散彼财。他受教命依行事时。彼能教者不与取罪从瞋恚生。复次若作是心。为尊长故而行劫盗是为正法。名痴所生不与取罪。或作是心。若有诽毁天梵世主骂婆罗门。法应夺彼所有财物。此不与取亦从痴生。或作是心若为祠祀为祠祀支为祠祀具。法应劫盗。是不与取亦从痴生
复次若有见闻不应行事。便不如理分别取相。遂贪欲缠之所缠之所缠缚而行非法。名贪所生欲邪行罪。或受他雇窃行媒嫁。由此方便行所不行。彼便获得贪欲所生欲邪行罪。或欲摄受朋友知识。或为衣食承主教命。或为存活希求财谷金银珍宝而行邪行。如是一切名贪所生欲邪行罪。复次若作是思。彼于我所乐行无义。广说乃至九恼害事以为依止而行邪行。非彼先有欲缠所缠。然于相违非所行事。为报怨故勉励而行。名瞋所生欲邪行罪。或憎彼故以被妻妾令他毁辱。彼若受教行欲邪行。便触瞋恚所生相似欲邪行罪。或更尤重。如是一切欲邪行罪。名瞋所生。复次若作是心。母及父亲或他妇女命为邪事。若不行者便获大罪。若行此者便获大福。非法谓法而行邪行。名痴所生郤邪行罪
复次若为利养而说妄语。或怖畏他损己财物。或为称誉或为安乐而说妄语。如是一切名贪所生妄语业道。若有依止九恼害事而说。妄语。名瞋所生妄语业道。若作是心。为诸尊长或复为生或为祠具。法应妄语。如是妄语从痴所生。若作是心。诸有沙门若婆罗门。违背诸天违梵世主违婆罗门。于彼妄语称顺正法。如是妄语名痴所生妄语业道。若作是计。于法法想。于毗奈耶毗奈耶想。以覆藏想妄语破无有非法。如是妄语亦从痴生。如妄语业道。离间☆恶二语业道。随其所应当知亦尔
复次若为戏乐而行绮语。或为显己是聪睿者而行绮语。或为财利称誉安乐而行绮语。名贪所生绮语业道。若有依止九恼害事而说绮语。名瞋所生绮语业道。若有于中为求真实为求坚固。为求出离为求于法。而行绮语。名痴所生绮语业道
复次若有于他非怨有情财物资具。先取其相希望追求增上力故起如是心。凡彼所有愿当属我。又从贪爱而生。贪爱。名贪所生贪欲业道。若为他财不计为好。但九恼事增上力故起如是心。凡彼所有皆当属我。又从瞋恚而生贪爱。名瞋所生贪欲业道。若作是计。诸有欲求鲁达罗天。毗瑟笯天。释梵世主。众妙世界。注心多住获大福佑。作如是意注心多住。名痴所生贪欲业道
若为财利称誉安乐。于他有情起损害心。非于彼所生怨憎想。谓彼长夜是我等怨。又从贪爱而生瞋恚。名贪所生瞋恚业道复次若九恼事增上力故。从怨对想起损害心。名瞋所生瞋恚业道
若住此法及外道法。所有沙门若婆罗门。憎恶他见。于他见所及怀彼见沙门婆羉门所。起损害心。名痴所生瞋圭业道
复次若作是心。诸有此见拨无施与。乃至广说。彼于王等获大供养及衣服等。即以此义增上力故起如是见。名贪所生邪见业道。若作是心。有施有爱乃至广说。如是见者。违害于我。我今不应与怨同见。彼由憎恚起如是见。无施无*爱乃至广说。名瞋所邪见业道。若不如理于法思惟筹量观察。由此方便所引寻伺发起邪见。名痴所生邪见业道
己七.抉择
庚一.方便究竟
复次杀生业道。三为方便由瞋究竟。如杀业道。☆语瞋恚业道亦尔。不与取业道。三为方便由贪究竟。如不与取。邪行贪欲业道亦尔除其邪见所余业道。三为方便由三究竟。邪见业道三为方便由痴究竟
庚二.依处
复次杀生邪行。妄语离间。☆语瞋恚。此六业道有情处起。不与而取贪欲业资财处起。绮语业道名身处起。邪见业道诸行处起。
庚三.不善业道成极恶等
复次由三因缘。不善业道成极圆满恶不善性。何等为二。一自性过故。二因缘过故。三涂染过故。此中杀生所引思。乃至邪见所引彼相应思。如是一切染污性故不善性故。由自性过说名为恶。若以猛利贪欲瞋恚愚痴缠所发起。即此亦因缘过。成重恶性成上不善。能引增上不爱果。若到究竟即此亦名由涂染过。成极重恶成上不善能引增上不可爱果。何以故。若有用染污心。能引发他不可爱乐欣悦之苦。彼随苦心威势力故。能引发苦补特伽罗思。便触得广大之罪。是故名为涂染过失。彼虽不发如是相心。诸能引发我之苦者。当触大罪。然彼法尔触于大罪。譬如☆石虽不作意。诸所有铁来附。于我然彼法尔。所有近铁不由功用来附*☆石。此中道理当知亦尔。日珠等喻亦如是。知又于思上无别有法。彼威力生来相依附。说名涂染。当知唯是此思转变。由彼威力之所发起。如四大种业威势力所生。种种坚性湿性软性动性。非大种外别有如是种种诸性。然即大种业威势缘如是转变。如业威势缘力转变。神足加行缘力转变当知亦尔。又如魔王惑媚无量娑梨药迦诸婆罗门长者等心令世尊变异暴恶。非于彼心更增别法。说名惑媚。唯除魔王加行威势生彼诸心令其转变成极暴恶。此中道理当知亦尔
庚四.定不定受业
复次如先所说作及增长业。若先所说由五因缘。成极重业。名定受业。与此相违名不定受业。复有四业。一异熟定。二时分定。三二俱定。四二俱不定。诸阿罗汉所有不善。决定受业。或于前生所作。或于此生先异生位所作。由少轻苦之所逼恼。便名果报已熟若已转依。果报种子皆永断故一切不受。所以者何。由佛世尊依未解脱相续。建立定受业故。
庚五.二业速转
问若于一时亦牵亦搦盗取众生即断其命。当言一业为二业耶。答当言二业以速转故。于此二业由增上慢。谓之为一。若谓我当牵彼。是第一思。即于盗时复谓我当搦杀。是第二思。若时牵彼尔时不搦。若时搦彼尔时不牵。速疾转故生增上慢谓是一时。是故此中当言二业
庚六.现法受等
复次略由三因缘故成现法受业。何等为三。一田广大故。二思广大故。三相续清净故。由五种相田成广大。一从于一切有情第一利益安乐增上意乐住起。谓慈等至。二于一切有情第一将护他心住起。谓无诤等持。三从第一寂静江槃乐相似圣住起谓灭尽等至。四已得一切不善不作律仪。谓预流果。五极清净相续究竟。谓阿罗汉及佛为首大苾刍僧。如是名为田广大性若于是处以深厚殷重清净信心。舍清净财。是名思广大性。若前生中于他所施衣服等物。由身语意不为障碍。不思量与染污心。以无有障障彼相续。当知是名相续清净。若有于此三种因缘一切具足。当知彼业定现法受。亦于生受亦于后受。若有与此相违三种因缘起不善业。当知亦成定现法受。或有所生一刹那业唯现法受。或有生一刹那业亦现法受亦于生受。或有所生一刹那业三时皆受。譬如一缕其量微小能持一华。一系华已势力便尽不复能系。复有一缕能持二华。再系华已势力便尽。复有一缕能持多华。多系华已其力方尽。又如流水其性微小流经一步势力便尽。有第一水其性稍大统经两步势力方尽。有三水其性广大流经多步势力乃尽。又如酢滴其性淡薄唯能酢彼一滴之水不能酢多。有第二滴其性稍严酢二滴水。不能酢多。有余酢滴其性更严乃至能酢众多滴水。此中诸业差别道理当知亦尔
庚七.系及离系
复次十种不善业道唯欲界系。唯能感欲界异熟。多于恶趣少于善趣。又恶趣业。预流果时皆已断尽。若诸异生世间离欲或复生上。一切皆伏而未永断。若不还果身犹住此或复上生。及阿罗汉。诸不善业皆毕竟断。若已证入清净增一意乐地。菩萨一切不善业皆毕竟断。此但由不忘念力所制持故。非由烦恼得离系故
庚八.业及业道
复次思是业非业道。杀生乃至绮语亦业亦业道。贪恚邪见业道非业。此诸业道余决择文更不复现
后温柁南曰:
自性相广略,方便与轻重,增减及瑜伽,引果生决择。
丁三.生杂染
戊一.约补特伽罗辨
如是已说业道抉择。生杂染决择我今当说。如先所说生杂染义。当知此生略有十一。一一向乐生。谓一分诸天。二一向苦生。谓诸那落迦。三苦乐杂生。一分诸天人鬼傍生。谓四不苦不乐生。一分诸天。五一向不清净生。谓欲界异生。六一向清净生。谓已证得自在菩萨。七清净不清净生。谓色无色界异生。八不清净清净处生。谓在欲界般涅槃法有暇处生。九清净不清净处生。谓生色无色界异生。十不清净不清净处生。谓生欲界异生不般涅槃法。设般涅槃法无暇处生。十一清净清净处生。谓生色无色界非异生诸有学者
复次经言。汝等长夜增羯吒斯恒受血滴。何等名为羯兄斯耶。所谓贪爱。贪爱之言与羯吒斯名差别也。此言显示摄受集谛。恒受血滴。摄受苦谛。复次婆罗门喻经中。世尊依死杂染说如是言。有五非狂如狂所作。何等为五。一解支节者。谓更有余活命方便。而乐分析所有支节以自活命。是名第一非狂如狂所作。二悭贪者。谓悭贪所蔽。悭贪因缘所获财宝不食不施。唯除命终欻然虚弃大宝库藏。是名第二非狂如狂所作。三乐生天者。谓更有余身语意摄种种妙行生天方便。而乐妄执投火溺水颠坠高崖。自害身命作生天因。是名第三非狂如狂所作。四乐解脱者。谓更有余八支圣道解脱方便。而乐妄执自逼自恼种种苦行作解脱因。是名第四非狂如狂作。五伤悼死者。谓依伤悼亡者因缘。种种哀叹☆攫其身。☆灰拔发断食自毁。欲令亡者还复如故。是名第五非狂如狂所作。
复说颂曰:
世间无决定,颠倒谓为我,父母及妻孥,兄弟亲友等
曾母转为妻,妻复为儿妇,儿妇转为婢,或作怨家妻。
曾父转为子,子复为怨敌,怨敌复为奴,或为仆隶等。
曾王转为臣,臣复为贫匮,或闾邑下贱,为世所轻鄙。
曾作婆罗门,展转为三姓,或复旃茶罗,及补羯娑等。
于无量百千,那瘐多往返,为父复为子,及怨家等身。
如幻士众中,示种种形类,异生处流转,现多身亦尔。
烦恼业缘因,令种种诸行,数数而积集,如幻化所起。
虽遭是众幻,然无智所覆,常于诸行中,乐著曾无厌。
既自幻惑已,☆灰立伤叹,于不应忧悲,横生诸悲恼。
离假名亲属,种种自忧悲,弃损正法行,举手而号泣。
痴憍慢所乱,数行诸放逸,如是等种类,广说遍应知。
复次☆劫中有四过失。谓寿量衰退。安乐衰退。功德衰退。一切世间盛事衰退。复次☆诤劫中诸有情类。略于八处互不相数。一不数正法。二不数名闻。三不数宗族。四不数可愍。五不数善友。六不数有德。七不数有恩。八不数亲友。
戊二.约法辨
己一.十二有支
问先说生杂染中。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此无明等十二支差别义云何应知。答略由五相。一由相故。二由自性故。三由业故。四由法故。五由因果故。
问何等为无明相。答贪瞋慢相是无明相。计我我所相。无惭无相。多放逸相。性羸钝相。饶睡眠相。心愁戚相。种种恶业现行等相。是无明相。
问何等是无明自性。答自性总相如前已说。自性差别今当显示。谓或有随眠无明。或有觉悟无明。或有烦恼共行无明。或有不独行无明。或有蔽伏心性无明。或有发业无明。或有不染污无明。或有离羞耻无明。或有坚固无明。谓无般涅槃法者所有无明。
问何等为无明业。答于不现见义而生迷惑。是无明业。如是于现见义劣义中义胜义。利益义。不利益义。真义。邪义。因义。果义。而生迷惑。是无明业。又有十种愚痴有情。遍摄愚痴诸有情类。一缺减愚痴。二狂乱愚痴。三散乱愚痴。四自性愚痴。五执著愚痴。六迷乱愚痴。七坚固愚痴。八增上愚痴。九无所了别愚痴。十现见愚痴。缺减愚痴者。谓如有一或缺于眼或缺于耳。于眼所识色。耳所识声。境界。皆不领解。是故愚痴。狂乱愚痴者。谓如有一或遭逼迫或遭大苦。或遭重病或痛所切。或复颠痫令心狂乱。由此不了善作恶作。是故愚痴。散乱愚痴者。谓如有一心散异境。不能了余善作恶作。是故愚痴。自性愚痴者。谓如有一于生死中无始以来。自性不了苦集灭道。众生无我。法无我等。是故愚痴。执著愚痴者。谓如有一堕外道中。彼于身见身见为本。诸见趣中不能解了。是故愚痴。迷目愚痴者。谓如有一或名想乱或形量乱。或色相乱或业用乱。于乱处法不能解了。是故愚痴。坚固愚痴者。谓如有一毕竟无有般涅槃法。所有愚痴自性坚固。乃至诸佛亦不能拔。增上愚痴。谓如有一常恒无间习诸邪行。又邪行因所生众苦之所逼切。虽知虽见而故奔趣乐著嬉戏。或复贪等行者亦是增上愚痴。无所解了愚痴者。谓如有一不闻不思不修习故。于法于义不能解了。是故愚痴。现见愚痴者。谓如有一现见诸行皆悉无常而起常想。现见皆苦而起乐想。现见不净而起净想。现见无我而起想。现见病法老法死法起安隐想无逼恼想。又此明于五处所能为障碍。一能障碍真实智喜。二能障碍烦恼灭得。三能障碍圣道成满。四能障碍往于善趣。五能障碍世间现法诸吉祥事。
问何等名无明法。答或有由无明故堕无明趣。说名愚痴非痴所娆不为痴垢非痴所媚。谓住随眠无明。或有所痴为痴所娆不为痴垢非痴所媚谓由缠所摄无明。或有愚痴为痴所娆为痴所垢非痴所媚。谓由发业无明。发恶业已于此恶行而生羞耻或有愚痴为痴所娆为痴所垢为痴所媚。谓因无明发起种种恶不善业。于此恶行无有羞耻。此中由前三种说名愚痴堕无明趣。不名痴人。由后一种说名痴人。或有闇法无法无明。谓在欲界。或有昧法无明。谓在色界或有翳法无明。谓在无色界。
问何等名无明因果。答因如本地分已说。果谓一切后有支。又于真如及诸谛义不能解了。或复犹豫。或即于此生邪决定。谓于谛理或增或减颠倒执著无常等故。或由增上慢故。或由自轻蔑故。余有支决择文更不复现。
己二.识等生因
复次如世尊言。眼为因色为缘眼识得生。乃至身为因触为缘身识得生。又说触为受缘。又说。能生作意为因生所生识。此中非眼等是眼识等生因。亦非触是受生因。非能生作意是所生识生因。由彼诸法各自种子为生因故。何故此中说眼等为眼识等因。当知此依俱有依摄引发因说。非生起因。所以者何。由俱有眼等根为依止故。眼等诸识彼彼境转非无依止。如是由俱有触为依止故。有诸受转。由俱有能生作意为依止故。所生识转非无依止。是故世尊于此诸处。依俱有依所摄引发因说。非生起因。或依助伴因说。何以故。非已灭眼能为已生眼识所依。耳等亦尔。非已灭触能为已生受所依止。亦非已灭能生作意能为已生所生识依
己三.缘起次第
复次缘起次第略有四种。一牵引次第。二生起次第。三受用境界次第。四受用苦次第。无明缘行行缘识。是牵引次第。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是生起次第。六处缘触触缘受。是生起已受用境界次第。受缘爱爱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是受用苦次第。于此处所余决择文更不复现
什么是瑜伽师修行的次第呢?即十七地。是哪十七地呢?嗢柁南颂说:五识身相应地、意地、有寻有伺地等三地、三摩地、非三摩四多地、有心地、无心地、闻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这样,就具足了三乘。还有有余依地、无余依地。这就称为十七地。
“云何世间一切种清净。当知略有三种。一得三摩地。二三摩地圆满。三三摩地自在。此中最初有二十种得三摩地所对治法。能令不得胜三摩地。何等二十。”(二十卷)
本地分中五识相应地之一。 敬礼天人大觉尊福德智慧皆圆满 无上文义真妙法正知受学圣贤众 稽首无胜大慈氏普为利乐诸有情 广采众经真要义略说五分瑜伽者 归命法流妙定力发起无著功德名 能于圣者无胜海引出最极法甘露 餐受美
此书标题曰瑜伽师地论菩萨地真实义品,乃为简略题。若具足言之,则应为瑜伽师地论本地分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真实义品第四。由此,首应知此书为瑜伽师地论中之一品,兹说明之。本论大分为五:一、本地分,二、摄决择分,三、摄释分,四、摄异门分,五、摄事分。此品即在本地分中。此本地分中又分为十七地,兹免烦琐,不一一列名。然此十七地中:
导读 一千五百年前,大唐高僧玄奘大师孤身西行五万里,求取三藏经典,并以《瑜伽师地论》为本,开创法相宗。一千五百年后,一位法师在法门寺佛学院开授《瑜伽师地论》,弘扬玄奘精神。他就是,陕西省佛教协会
《菩萨地持经》卷第十:「有二因缘等摄徒众:一者舍于贪心以财饶益离于贫穷,二者教修正义以法饶益拔恶邪见」。《毘尼母经》卷第六:「养徒众法,应教授以二事因缘当摄徒众:一法事摄,二依食摄。随力所能摄徒众多少也」。
妙境老和尚法语 (一)《瑜伽师地论》是全面地、深入地开示了什么是禅,我们若能认真地学习,你自己就会有主张:「喔!应该这样学习禅的!」就不会再随着别人的舌头转了。 (二)学习教义遇见了难关怎么办?可以
佛教典籍简介:《瑜伽师地论》 《瑜伽师地论》,略称《瑜伽论》,一百卷。弥勒菩萨讲述,无著菩萨记,唐代玄奘大师译。 无著菩萨是公元四、五世纪顷,北印犍陀罗国人。为古代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创始人之一。初
弥勒、唯识宗的初祖,其生平事迹大小乘经典记载颇多。在《上生兜率天经》称弥勒诞生于波罗捺国却波利村婆婆利大婆罗门家。《华严经、八法界品》以弥勒为善财童子所参的第五十二位善知识。大小乘经典共同认为:弥勒将来继承释迦在娑婆世
佛书题解:瑜伽师地论 解题 著译者:弥勒菩萨说,唐玄奘译 资料出处:佛书解题(香光版) 解题: 100卷,收录于《大正藏》第三十册,经号1579。 《瑜伽师地论》,梵文Yogācāryabhūmi,全百卷,,旧名《
提要 《瑜伽师地论》中,第35-50卷的〈菩萨地〉是印度本土有关菩萨道的集大成的要典,其内容谈空不多,注重实践细节则多! 本文指出,想走菩萨道,就要先具有菩萨的种性,培养广大的心胸,眼光放远而实践则要拉
一、前言 《瑜伽师地论》和《显扬圣教论》一般被视作唯识宗的要典,本文先略述汉藏所传《瑜伽师地论》和《显扬圣教论》的译本及其内容架构,而后从《瑜伽师地论》内部的歧义,推测无著菩萨编着《瑜伽师地论》和《显扬圣教论》的过程。 二、汉藏所传的《瑜伽师地论》和《显扬圣教论》 汉地所传的《瑜伽师地论》是「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共100卷,分成五分: 〈本地分〉(卷1~50),共50卷。 〈摄决择分〉(卷51~80),共30卷。 〈摄释分〉(卷81~82),共2卷。 〈摄异门分〉
中观与瑜伽 ---慧光法师--- 印度发展的两大佛教学理:中观跟瑜伽,在这个上面又有一个分支,我们叫佛性。所以有三种。佛性应该是瑜伽与中观的结合。 中观它是讲「一切法皆空」,它是讲普遍性的道理。一切法皆空,不是只有我空,境界什么统统都是空,是普遍的真理实
佛学对象的中心范畴是“真实”。它是就“所知、所觉、所证”——是就境、行、果中的“境”说起的,而“所知、所觉、所证”又不仅有感性的,而且有理性所缘的对象,也包含佛教圣人所亲证的境。因此,“真实”与“所知、所觉、所证”之间的关系,对于世间的人来说,必然包含思维与存在和直觉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对于佛教修行人来说,所追求的真实
禅为“禅那”之简称,华译为静虑,即静息念虑的意思。修禅之法有二种,如来禅和祖师禅。如来禅者,如经论所说的四禅八定;祖师禅者,经论之外,历代祖师不立文字、以心印心的禅法。慧律法师在《首楞严义贯总绪》讲道:“无论净土、密宗、还是律宗乃至各大宗派,若要成就,都要进入禅的境界,然后在禅定中修行”。因此说,禅是基础,无禅定对解脱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