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五大愿:随喜功德

  第五大愿:随喜功德

  复次善男子,言随喜功德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从初发心,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头目手足。如是一切难行苦行,圆满种种波罗蜜门,证入种种菩萨智地,成就诸佛无上菩提,及般涅   ,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随喜。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种类,所有功德,乃至一尘,我皆随喜。十方三世一切声闻及辟支佛、有学、无学,所有功德,我皆随喜。一切菩萨所修无量难行苦行,志求无上正等菩提,广大功德,我皆随喜。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喜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随喜,即随顺、赞叹他人所作善行、功德和成就。任何人作利益众生之事,我们都应由衷地欢喜赞叹。以清净心随喜他人善行,也是在成就自身的善心。不仅如此,随喜还能获得与行善者相同的功德,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会超过对方。原因何在?因为所获功德的多寡是取决于发心,而非我们以为的,与出了多少钱或多大力成正比。我们的心,就像装载功德的容器,若它本身极其狭隘且放有其它杂物,自然也就盛不下更多了。所以,若以凡夫心、以充满我执的名利心行善,即使所做事情很大,但因为发心狭隘而不纯净,所获功德往往非常有限。反之,若能以无限广大的清净心去随喜,所获功德将是尽虚空、遍法界的。

  无论我们做什么,都离不开心灵的参与。事实上,发什么心做事,最后就成就什么。发凡夫心行善,只能积累人天福报;发菩提心利他,才能成就佛菩萨的品质。所以,要以广大无限的心去随喜。这件事看似容易,实际操作时却并不容易。当自己的家人乐施净资利益大众时,我们可能会埋怨他们乱花钱;当不相干的人发心行善时,我们又会对别人的成就感到嫉妒,同样随喜不起来。这两种情况都很普遍,因为凡夫皆局限于我执的天地中,只希望自己成就或得益。唯有去除我执,才能无私随喜他人,无我地赞叹他人。就像佛菩萨那样,将众生和自己视为一体,为他们的快乐而快乐,为他们的痛苦而痛苦。唯有具足这样的心,才能发自内心地随喜一切善行,而这正是迅速积累佛道资粮的捷径。因为我们的能力和精力有限,不可能事事身体力行,但只要以清净、广大的心随喜,功德就将念念增长。也许有人会觉得,既然随喜能获如此功德,再遇到需要出钱出力的事,口头表示一下即可,钱和力都可省下了。如果是这样,所谓的随喜必定是不真诚的,只是为自己的吝啬寻找借口。要知道,随喜不仅包括内心的认同,语言的赞叹,还包括相应的行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积极参与,才是身口如一的随喜,才是由衷、清净的随喜。

  《行愿品》中,又是如何修习随喜法门的呢?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从初发心,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首先,我们要随喜诸佛菩萨的功德,因为学佛修行的终极目标正是成佛。我们随顺的不仅是一佛、二佛,而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诸佛菩萨从最初发心开始,为成就一切智慧、为追求真理和解脱,精进不懈地修福、修慧,甚至不惜以生命为代价。这种为法忘躯的精神,正是一代又一代佛弟子的楷模。对于他们的所有善行,我们应当由衷地欢喜并赞叹。

  “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头目手足。”在因地三大阿僧祗劫的漫长修行中,佛陀不知多少次为法舍身,行种种难行苦行。只要众生需要就慨然给予,乃至舍身饲虎、割肉喂鹰,血肉之躯尚不足惜,更何况身外财物。为听闻无上正法,更是难舍能舍。佛陀在因地时,曾生于无佛之世,为向一罗刹求半偈佛法而毅然舍身。仅从这一点来说,佛菩萨的境界就是我们难以想像的。对现代人来说,不必说为半偈舍身,若是听法条件差一点,很多人可能就不来了。在经济条件允许的范围内修一点布施,也往往十分吝啬,百般不舍。身为佛子,怎样才能克服凡夫心并不断向佛菩萨靠拢呢?首先,应随喜佛菩萨的功德,以此作为修学入手处。

  “如是一切难行苦行,圆满种种波罗蜜门。”种种波罗蜜门,即布施、持戒、忍辱、禅定、精进、般若六度,这是菩萨修行的六个主要项目。佛陀在行菩萨道的过程中,不断修习六度直至圆满。那么,怎样才能圆满六度呢?仅以布施为例,天下需要帮助的人那么多,我们的能力又如此有限,如何才有圆满的那一天?其实我们不必担心,布施的圆满并不在于给所有众生提供实际帮助。如果那样的话,面对无量无边的众生,不仅我们永无机会圆满布施,诸佛菩萨也难以成就了。我们知道,诸佛菩萨都发愿度尽一切有情,为什么他们成佛了,世间却仍有那么多苦难众生呢?由此可见,圆满布施的关键也是在于心行。只要对每个众生都能生起布施心,无一人例外;对任何利益众生的财物都愿意布施,无一物不舍,布施就圆满了。慈悲也是同样,能对所有众生生起无限悲心,就已具备佛菩萨的大慈大悲。

  “证入种种菩萨智地”,菩萨道修行共有十地,分别是初地欢喜地、二地离垢地、三地发光地、四地焰慧地、五地难胜地、六地现前地、七地远行地、八地不动地、九地善慧地、十地法云地。十地代表了菩萨在修行中断除烦恼的程度,也标志着菩萨成就功德的程度。这一修行步骤,正如我们驱车从苏州前往北京,必得经过很多站点才能达到目的地。同样,成佛也不是虚无缥缈的,在每个前进阶段都有明确的考量标准,使修学者可以对照自身修行进行调整。

  “成就诸佛无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最终,成就无上菩提果位,即福德、智慧的究竟圆满。同时,成就法、报、化三身和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涅槃,代表着佛陀在这个世界身相的结束。虽然佛陀法身是不生不灭的,但与此间众生因缘已尽,故其应化身会在娑婆世界消失。这并不意味着佛陀死了,因为他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去的。舍利,乃佛陀荼毗后留下的骨子,如五色珠,光莹坚固。佛陀涅槃后,将其舍利分布世界各地,造塔供奉,给未能值遇佛世的众生种下善根。扶风法门寺收藏的佛指舍利和北京灵光寺收藏的佛牙舍利,都是闻名世界的佛陀舍利。2002年,法门寺的佛骨舍利应邀前往台湾巡展,朝拜者超过四百多万。佛陀已灭度两千五百余年,其遗骨尚能引起如此轰动,充分体现了佛陀功德的感召力。

  “所有善根,我皆随喜。”当我们对佛陀的发心和功德表示衷心赞叹时,就能将心逐步融入其境界中,进而将佛陀的发心变成自己的发心,将佛陀所修善行变成自己的行为。所以,随喜不仅是称扬赞叹,重点还在于观所缘境,并将心融入其中。若只停留于口头赞美,算不上真正的随喜。

  “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种类,所有功德,乃至一尘,我皆随喜。”我们不但要随顺佛菩萨的功德,还要随顺十方一切众生的功德。六趣,指天、人、阿修罗、傍生、饿鬼、地狱六道,四生则指有情受生的四种形式,即胎、卵、湿、化。我们应对所有众生的善行表示赞叹,随时发现、鼓励、赞叹他人的长处,既能使对方的长处发扬光大,还可使自身的优良品质得到发展。反之,若我们总带着凡夫心去挑剔他人,对方固然不易接受,也会增长自身的慢心等不良习气,于己于人皆无益处。

  “十方三世一切声闻及辟支佛、有学、无学,所有功德,我皆随喜。”声闻,是修习解脱道而证果的圣者。辟支佛,则指那些乐独善寂、慧根极利的圣贤,虽值遇无佛之世,但能通过花开花落等自然现象深知诸法因缘,体悟空性而修行成就。有学、无学也代表着修行的不同阶段,所谓有学,即修行尚未圆满,为声闻的前三果,分别是须陀洹果、斯陀含果和阿那含果。所谓无学,即所作已办、不受后有的阿罗汉,彻底断除烦恼并了达诸法空性。对这些圣人的修行和功德,我们皆应广泛随喜。当我们以清净心赞叹时,就能与他们成就的功德相应,并将自己的心融入这些功德中。

  “一切菩萨所修无量难行苦行,志求无上正等菩提,广大功德,我皆随喜。”一切菩萨在行菩萨道的过程中所修无量难行苦行,为寻求真理而舍弃生命,为救度众生而奉献自身,这些高尚行为我们都要发自内心地赞叹。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喜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这种随喜是永无止境的。因为一念随喜的力量微不足道,无法形成稳定的心行。如果更多时间还在想着吃喝玩乐的话,那么随喜之心很快就会淹没不见。只有时时刻刻地忆念佛菩萨功德,才能形成巩固、稳定的心行,长久地保持正念并念念安住。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