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九大愿:恒顺众生

  第九大愿:恒顺众生

  复次善男子,言恒顺众生者,谓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刹海所有众生,种种差别。所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或有依于地水火风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诸卉木而生住者。种种生类、种种色身、种种形状、种种相貌、种种寿量、种种族类、种种名号、种种心性、种种知见、种种欲乐、种种意行、种种威仪、种种衣服、种种饮食,处于种种村营聚落、城邑宫殿。乃至一切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如是等类。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 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何以故?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菩萨如是随顺众生,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行愿品》的核心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也是本品的两大内容。前者是以佛果功德为所缘境,包括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轮、请佛住世八大愿王,引导我们将心念念融入大觉海中。后者是以利益一切众生为所缘境,菩提心乃利益众生之心,“恒顺众生”之愿便切实体现了这一内涵。但我们要明确的是,这种顺从是有原则的,并非一味迁就。我们发心利益众生,便应做对众生真正有利的事。众生为无明所惑,其需要往往伴随着贪嗔痴烦恼。如果没有智慧加以分辨,所谓的随顺很可能只是在满足众生的贪嗔痴,对他们非但没有真实利益,甚至会埋下隐患。所以,恒顺众生应以智慧为前提,确定我们的行为能否真正利益众生。

  《行愿品》的修行是模拟成佛的修行,通过对佛菩萨品质的观修,将心行调整到这一层面。佛菩萨的品质,是由无限的智慧和慈悲构成。其中,慈悲必须通过众生才能成就。没有众生,我们去慈悲谁呢?所以说,离开众生的话,我们永远无法成佛。当然,不是要将所有众生都救度完之后,功德才能圆满。因为度众生也是要有因缘的,对于无缘众生,佛陀亦无能为力。因此,只要能对一切众生具有平等而无限的悲心,就是圆满的大慈大悲。在佛菩萨的心目中,一切众生都是平等无别的。若存有好恶之分,只能说明其心行仍滞留于凡夫境界。哪怕还有一个众生是他讨厌或不愿救度的,就不是圆满的慈悲。从这个意义上说,考察修行境界如何,唯有通过对内心的审视才能判断:我们有什么心态,就代表修行达到什么程度。

  菩萨道的修行特点在于,起心动念间都想着利益众生。《行愿品》第九大愿,便是对如何利益众生的具体指导。

  “言恒顺众生者”,恒,是恒常;顺,是随顺。其原则在于,随顺众生的善心和善行,而不是无条件地随顺。否则,随顺众生的种种恶习和非法要求,岂不是和他们一同堕落吗?所以,唯有能为众生带来长久利益而无负面影响的事情才能随顺,而对众生没有利益、或只有暂时利益而于未来有负面影响的行为则不能随顺。那么,佛菩萨究竟要随顺哪些众生呢?

  “谓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刹海所有众生,种种差别。”佛菩萨的随顺,是以一切众生为对象,也就是本品再再提到的,尽法界、虚空界的所有众生。因为佛菩萨的发心是无限的,故能圆满无量功德。相反,凡夫的发心是有限的,成就的功德也极为有限。如何将有限的功德转化为无限?关键在于心的拓展,所以做每件事都要发心为利益众生而做。我们来此听经,也要发心为利益一切众生成就佛道而听闻佛法。当我们遇到顺境时,希望以此因缘更好地利益一切众生;当我们遭遇逆境时,希望藉由自身磨难承担其他众生的苦难。如果我们时时都能这样发心,就是在不断接近佛菩萨的心行。

  “所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这是众生的不同受生形式。卵生,如鸡、鸭等通过孵卵而出生;胎生,如人类、牛羊等通过胎藏而出;湿生,如水中受生的众生,假润而生;化生,如地狱众生。

  “或有依于地水火风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诸卉木而生住者。”这是指众生生存的不同处所。有些众生在地上生存,有些众生在水中生存,有些众生在火中生存,有些众生在风中生存,有些众生在虚空生存,有些众生依附于草木而生存……因为业力不同,其生存处所也是千差万别。

  “种种生类,种种色身,种种形状,种种相貌,种种寿量。”这是指有情的种种差别。芸芸众生,无奇不有。出生的方式不同,色身的状态不同,显现的形状不同,具有的相貌不同,存活的寿命也不同。《庄子》云,“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其间相差何止千万倍,足见业力之不可思议。

  “种种族类,种种名号,种种心性,种种知见,种种欲乐,种种意行。”众生有不同种族,如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等,其中又分为汉族、藏族、满族等不同民族。此外,还有张三、李四等各种姓名,更有不同的心理状态及认识、观念、欲望、喜好、人生愿望等等。

  “种种威仪,种种衣服,种种饮食,处于种种村营聚落、城邑宫殿。”众生的行为方式、举止威仪不同,所穿服饰不同(即使动物也有不同的皮毛),所吃食物不同,居住环境不同。

  总之,虽然众生形形色色,但都是佛菩萨慈悲和利益的对象,其中没有佛教徒和异教徒之别,甚至没有人和动物之分。在佛菩萨的心目中,一切有情都是平等无二的。行菩萨道,应对所有众生具有平等之心。为什么我们不能以平等心看待众生?因为我们还是凡夫,而凡夫心的特点正是充满人我是非。佛菩萨所具有的平等,是建立在无限的慈悲心行上。只有将内在的慈悲品质完全启动并激发起来,我们才能像佛菩萨那样对一切众生常怀悲悯,平等视之,有如独子。正因为我们现在还做不到,所以更需要每天训练。从知母、念恩开始,观想一切众生在无尽轮回中都做过我们的生身母亲,由此生起报恩心,然后将这份报恩心不断强化并普及,进而引发慈心、悲心、增上心和菩提心。

  “乃至一切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如是等类。”所谓天龙八部,即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迦。所谓人非人等,人即人类,非人即人类之外的其它众生,如恶鬼等冥众。有些众生是无足的,如蛇、蚯蚓等爬行动物;有些是二足的,如人等;有些是多足的,如蜈蚣。有想,即有思想的众生;无想,即想心昏迷,无所觉了的众生;非有想非无想,粗想已去除,但仍有非常微细之想,如色界天众生。生命的种类无量无边,对于所有这些众生,我们都要生起慈悲和平等之心。

  “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我们要随顺众生做种种于他们有益的事,以各种方法去侍奉、供养他们,将他们当作自己的父母师长般恭敬,甚至将其当作阿罗汉和诸佛菩萨般敬重。若我们对众生生起这样的关爱,内心就能得到净化。反之,对众生的不平等和虚妄分别,则是因为我们有不清净的心。分别此人好,那人不好,分别此人和我有关,那人和我无关,平添许多烦恼。尤其是中国社会,人际关系非常复杂,要耗费许多心力在妄想中纠缠。能够放下这些妄想分别,将一切众生视为佛菩萨,所有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我们又该为众生做些什么呢?众生有身病和心病,当众生身患病苦时,我们要像医生那样为他们治病;当他们偏离正道或堕落邪教时,我们要以佛法开导他们,指明正确的前进方向。

  “于暗夜中,为作光明。”此处的暗夜,非指昼夜之夜,而是指众生因无明所惑,处于生命暗夜中,不知生从何而来,死往何去。人人最关心的就是自己,却不知何者为“我”;人人都想一生幸福快乐,却不知人生意义为何,多数都是茫茫然来世间走一遭。作为菩萨道行者,应发心以佛法启迪他们的智慧,点亮他们的心灯,使他们早日脱离轮回,走向光明的解脱之道。

  “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贫穷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对于物质贫穷的人,我们应给予经济帮助;而对于精神贫穷的人,我们要使其听闻佛法,帮助他们止恶行善,积累功德法财。

  “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何以故?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菩萨对于一切众生都要生起无限慈悲,并通过各种方式给予帮助。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一般人以为,供佛、念佛、令诸佛欢喜就是修行的全部。事实上,诸佛菩萨出现于世,正是为了度化众生。如果我们利益众生,就是在做诸佛菩萨所做的事,才能真正令诸佛欢喜。随顺众生利益,是对诸佛最好的供养;对众生尊重承事,就是尊重承事如来;令众生欢喜,就是令一切如来欢喜。对于佛法修行而言,众生甚至比佛菩萨更重要,因为他们更需要我们的帮助。而佛菩萨只是佛弟子的修学典范,对于他们来说,完全不需要我们为他们做些什么。我们对诸佛菩萨的恭敬、供养,最终都是在成就自身修行,而非佛菩萨自身所需。

  “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这也是告诉我们众生对于修行的重要性。诸佛的品质是大慈大悲,但这一品质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对众生的无尽慈悲中形成。离开众生,悲心也无法成就。事实上,每个人都有慈悲的心行基础,即悲悯心。但一般人的悲悯心很小,尤其是现代人,大多冷漠且缺乏同情心,相关事例不仅媒体报道时常可见,生活中也比比皆是。这一点,正是学佛路上的重大障碍。我们学佛修行,必须彻底克服自私的小我,通过各种方便法门及外在因缘,不断培育、张扬生命内在的优良品质。

  “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以悲悯心为基础,才能引发菩提心的生起,最终圆满佛陀的大慈大悲。因为菩提心正是大乘的不共教法,是成佛的不共因。

  “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这一比喻充分说明,在修学菩萨道的过程中,众生和我们的关系多么重要。就像沙漠中有棵参天巨树,如果它的根系得到灌溉,才会枝繁叶茂,果实累累。

  “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在无尽的生死旷野之中,我们想要成就无上菩提,也应像这棵巨树那样,确保根部得到浇灌。对于佛道修行来说,一切众生好比树根,诸佛菩萨好比果实。不断以大悲水滋养众生,才能结出无上菩提的累累花果。如果菩萨能对一切众生充满无限慈悲,时时心系众生,才能成就无上佛道。

  “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这是极为重要的总结,希望大家能够引起高度重视。菩提从何而来?正是由众生而成就。如果没有众生作为修行所缘境,一切菩萨都无法圆满佛道,成就无上正觉。

  “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对于修学菩萨道的大乘行者来说,必须了解利益众生在修行中的重要性。只有对众生平等看待,等无有异,才能圆满佛菩萨的大慈大悲。如果缺乏平等心,必定还是凡夫有限、有所得的小慈小悲,而非佛菩萨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以大悲心和广大行随顺众生事业,正是对如来的无上供养。这一点也充分说明,大乘佛教的修行是非常积极而非消极遁世的。

  “菩萨如是随顺众生,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菩萨对众生的随顺,不是短时间的。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而对于发心修学菩萨道的人来说,不仅要一辈子做好事,还要尽未来际、永不间断地行善积德。即使虚空会有尽头,利益众生的事业和愿望却不会穷尽,所谓“虚空有尽,我愿无穷”。从这个意义而言,修行的根本目标是利益众生而非成佛,因为成佛也是为了更好、更彻底地度化众生。如果我们是为了“我要成佛”而利他,说明还有我执在,那么佛果一定无法圆满。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