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八大愿:常随佛学

  第八大愿:常随佛学

  复次善男子,言常随佛学者,如此娑婆世界毗卢遮那如来,从初发心,精进不退,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况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一切所有,及余种种难行苦行。乃至树下成大菩提,示种种神通,起种种变化,现种种佛身,处种种众会。或处一切诸大菩萨众会道场,或处声闻及辟支佛众会道场,或处转轮圣王、小王眷属众会道场,或处刹利及婆罗门、长者、居士众会道场,乃至或处天龙八部、人非人等众会道场。处于如是种种众会,以圆满音,如大雷震,随其乐欲,成熟众生,乃至示现入于涅   。如是一切,我皆随学。如今世尊毗卢遮那,如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所有尘中一切如来,皆亦如是。于念念中,我皆随学。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学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常,是恒常;随,是追随。现代学者往往将“佛学”当作学术研究,而此处所讲的“常随佛学”,则是向佛陀学习,以佛菩萨因地的修行为榜样,不断向这一目标靠拢直至最终成就。学佛有两种方式,一是依法学习,佛陀说法四十九年,开示八万四千法门,我们可在其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法门,并以佛陀开示的正见作为修行指南。一是直接向佛菩萨学习,以阿弥陀佛、观音菩萨乃至十方三世一切佛菩萨因地的愿力和法门作为修学榜样。《楞严经》二十五圆通,就论述了二十五位菩萨及大罗汉的修行过程,于六尘、六根、六识、七大各各不同之悟入处。如观音菩萨耳根圆通章,就叙述了观音菩萨从耳根开始修行,并圆照三昧、成就菩提的经验。我们也可按照这些法门着手修行,沿着佛菩萨走过的修行之路勇往直前。所以说,学佛决不仅仅是求佛菩萨保佑,更要落实在修学实践中。“广修供养”中讲过,“诸供养中,法供养最”。之所以将法供养列于首位,是因为依法修行才能证得法性,最终成就佛果。

  “如此娑婆世界毗卢遮那如来,从初发心,精进不退。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况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一切所有。及余种种难行苦行。”这段是介绍佛陀在因地的修行经历。娑婆,为堪忍之义。在我们这个五浊恶世,烦恼众多,痛苦重重,生于此间需有极大忍耐力,否则便会痛苦不堪。娑婆世界为释迦牟尼佛教化的区域,而毗卢遮那如来则是释迦佛的法身。佛陀有三身,分别是清净法身毗卢遮那如来、圆满报身卢舍那佛、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佛陀从最初发心开始,为追求真理和智慧,始终精进不退。在无尽生命中,不仅数数为法舍身,还曾将自己的皮肤铺为纸,将骨胳折作笔,将鲜血作为墨,以此书写经典流传世间。佛陀在因地所写的血经堆积如山,高如须弥。为表示对法的尊重,生命尚不足惜,何况权势、财物等身外之物。类似的事迹在中国佛教史上也屡见不鲜。在以往的年代,得到一本佛经极为不易,通常都需要一字一句地抄写。更有许多高僧大德刺血写经,体现了舍身求道的大无畏精神。除此而外,历代高僧大德还为学法和弘法谱写了许多感人篇章。如玄奘为到西域求法而历尽艰辛,鉴真为向日本传法而六次东渡,慧可为向达摩问道而断臂求法等等,他们都不愧是真正的佛法实践者。

  “乃至树下成大菩提。示种种神通,起种种变化,现种种佛身,处种种众会。”正因为修习众多难行苦行,佛陀才能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见性成佛。佛陀的神通主要是六种,分别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至于身相的变化,则根据众生的不同身份而示现。如观音菩萨的三十二应,便是世人最为熟悉的佛教典故之一。佛陀成道以后,为更好地度化众生,以神通变化各种身相:应于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同时,还在人间、天上乃至海中等不同场所宣说法要。

  “或处一切诸大菩萨众会道场,或处声闻及辟支佛众会道场,或处转轮圣王、小王眷属众会道场,或处刹利及婆罗门、长者、居士众会道场,乃至或处天龙八部、人非人等众会道场。”佛陀因机设教,应众生的不同根基而作开示。有时到大菩萨们活动的场所说法;有时在声闻、辟支佛所在的场所说法;有时在国王聚会的场所说法;有时到执政者、婆罗门、商人聚会的场所说法;甚至到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聚集的场所说法。

  “处于如是种种众会,以圆满音,如大雷震,随其乐欲,成熟众生,乃至示现入于涅槃。如是一切,我皆随学。”在不同场所,佛陀又会根据众生的需求和喜好,以最为圆满的音声宣说种种教法,以无量的智慧和方便善巧传播甚深法义,如隆隆雷声唤醒众生的无明迷梦。直到在世间的化缘已尽,才入于涅槃。无论是佛陀在因地求法的精神,还是佛陀为众生慈悲说法的精神,都是我们要尽未来际努力学习的。

  “如今世尊毗卢遮那,如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所有尘中一切如来,皆亦如是。于念念中,我皆随学。”本品主要介绍了释迦牟尼佛求法和弘法的经历,为求法不畏艰难,为弘法不知疲倦。释迦牟尼是这样做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也是这样做的。我们既要向释迦牟尼佛学习,也要向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学习。或是学习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或是学习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十二大愿;或是学习地藏王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宏伟愿望;或是学习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寻声救苦”的精神;或是学习本品所介绍的普贤菩萨的广大无边的十大行愿。

  在学佛过程中,我们可以寻找一位和自己最有缘的菩萨来学习。如文殊菩萨代表智慧,观音菩萨代表大悲,地藏王菩萨代表大愿,普贤菩萨代表大行……每个人都可选择其中一位作为修行榜样,将他们的愿力转化为自己的愿力,以他们的品行调整自己的品行。若以观世音菩萨为学习榜样,就应充分了解观世音菩萨的品质和功德,以此作为纠正凡夫习气的参照系数。修习达到一定程度后,就可将自己观想为观音菩萨。藏传佛教关于本尊的修法,正是基于这一原理。观世音菩萨曾是普通的凡夫,阿弥陀佛曾是平凡的众生,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也曾和我们一样的,只因为他们发广大心,修殊胜行,才能成就无上佛道。所以说,只要我们也像诸佛菩萨那样发心并勇于直下承担,将来也能和十方诸佛一样修行成就。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学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常随佛学,是尽未来际向诸佛学习,无论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始终精进不退。学佛,关键在于行佛所行,而不仅是祈求佛菩萨的加持和保佑。唯有将佛法落实到自身的心行改造中,才是名符其实的学佛。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