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四大愿:忏悔业障

  第四大愿:忏悔业障

  复次善男子,言忏除业障者,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嗔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净三业,遍于法界极微尘刹,一切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后不复造,恒住净戒一切功德。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忏乃尽。而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此忏悔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修行过程中,不仅要积累资粮,更应忏悔业障。无始以来,正是业力推动并左右生命的延续,这也是佛教和其他宗教的重要区别。其他宗教认为世间一切皆由神造,而佛教不承认有造物主,并指出命运正是由自己造作的业力决定。

  业是由行为构成,包括身业、语业和意业。所以说,身体、语言、思想是业力产生的三大渠道。其中,最难把握的是思想行为,即每日的起心动念。现代人妄想特别多,因为世界太复杂、生活太丰富了,故整日思绪纷飞,不绝如缕。我们往往以为,妄想过去就不留痕迹了,所以很少有意识地在这方面约束自己。事实上,每个心念都会在识田留下影像,并形成正面或负面的的心行力量。当善的心所活动时,我们自己也觉得开心自在。真诚关爱他人,能令我们的内心柔和谦恭;慷慨救济贫困,能令我们的心胸慈悲宽广。反之,当不善的心所产生作用时,则被嗔恨和痛苦折磨,不仅伤害他人,更会伤害自己。

  在无尽的生死长河中,我们曾经想过、做过很多。这些生命延续中积累的经验,将在识田中形成不同业力,包括善、恶、无记三种。这些业力就像编写的各种程序,在未来生命中继续活动并运作,给生命带来不同结果。其中,善业代表正面力量,有利生命的和谐发展;恶业则代表负面的力量,阻碍生命的健康发展。凡是我们造作的业力,必定会感得苦乐果报,又名“业决定之理”。也就是说,一切快乐都是善业招感,所有痛苦皆由恶业决定。即使是点滴的苦乐果报,亦是往昔善恶业力决定,无一例外。故学佛须深信业果真实不虚,惟有这样,才能策励我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外在的事业很快会成为过去,但在内心产生的影像却有着长久作用。业是决定的,不作不得,作已不失,唯一可行的办法是通过真诚忏悔来弥补。

  事实上,每个众生都具备和佛菩萨一样清净无染的心,但因无明所覆,使内心变得污浊不堪。所以,佛陀在很多经典中为我们阐述了忏悔法门,以此清除业障并净化人格,使重业转轻、轻业消除。同时,忏悔也是战胜凡夫心的重要手段,所谓“忏悔则清净,忏悔则安乐”。在修学过程中,任何法门都必须以忏悔为前行。汉传佛教中,天台宗祖师便曾制订了许多忏法,以此扫除修法道路上的障碍。而藏传佛教的前行中,大礼拜及诵百字明咒都属于忏悔的内容。如果不具备这些前提,修行路上往往违缘众多、障碍重重。

  关于忏悔之道,《菩提道次第论》将之归纳为四种:

  一是依止力,我们皈依之后,通过念佛拜佛、忆念三宝功德等方式不断祈求三宝加持。同时,发起殊胜的菩提心,一旦发起这种最强大的心灵力量,罪业就迎刃而解了。

  二是能破力,以追悔来摧毁罪业。造业之后,若以至诚恳切之心忏悔,后不复造,就能使重业转轻,轻业消除。就如我们和某人结怨之后,真诚地向对方表示歉意,便能及时化解双方矛盾。

  三是对治现行力,以念佛、诵经、持咒等力量与之对抗,如读诵大乘经典或持大悲咒、百字明咒、忏悔文等。其中,观一切性空对治效果最佳,当然难度也是最大的。

  四是遮止力,业有增长广大的能力,就像树种会长成参天大树。同样,我们所造恶业虽小,却能继续增长。尤其是造作之后不断重复这一行为,其力量将迅速强大。遮止力,便是停止造作,不再对这一业行创造成长的因缘。

  那么,《行愿品》又是以什么方式忏悔的呢?

  “复次善男子,言忏除业障者,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嗔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此处所言之菩萨,不仅指普贤菩萨,也包括每个学习《行愿品》、发起菩提心的佛弟子。生命并非始于今生,而是有着无穷的过去。故应省察自往昔以来,因受贪嗔痴烦恼影响,身口意三业造作了无量恶业。烦恼就像电脑病毒一样,一旦运行起来,会影响乃至破坏整个系统的运转。更可怕的是,烦恼还能不断复制并全面感染其它文件。同样,贪嗔痴三毒也不仅限于自身的单独活动,还具有自动复制的能力,干扰其它心理活动。当我们被负面情绪主宰时,所有想法和行为都会涂抹上这一色彩。如对某种境界或对象生起强烈的贪心时,这种心念会在行住坐卧间时时现起,徘徊不去。

  贪嗔痴为生命中三种主要毒素,其根本又在于痴,即无明,也就是对生命真相缺乏认识和智慧观照。若能照了一切事物皆由因缘和合、虚幻不实,尽管念头来来去去,却能始终保持内心警觉,历历分明而不被其所转。问题在于,我们总是将这些念头执以为“我”,不自觉地被其主宰并染污。即使想安静一下时,念头还是无法控制。无明,还使我们产生很多错误的人生观念,如以事业成败衡量自我价值的实现等等。其实,做事只是缘起的过程,但被赋予自我的感觉后,却带来诸多执著和烦恼。贪嗔痴的力量,还使世界充满种种恶业。因为贪,会导致谋财害命(杀)、偷盗抢劫(盗)、好色邪淫(淫)、诈骗钱财(妄)等行为。同样,嗔和痴也会引发杀、盗、淫、妄。由此可见,一切犯罪行为皆源于贪嗔痴。要杜绝社会犯罪现象,必须从改善人心下手,否则只是治标而不治本。

  “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恶业,即不善业,包括身三、口四、意三十种。其中,身体行为是杀、盗、淫,语言行为有两舌(挑拨离间)、恶口(以粗恶语伤害他人)、绮语(诲淫诲盗、爱恨情仇)、妄语(假话),思想行为是贪婪、嗔恨、邪见。反之,则是十种善行,即不杀、不盗、不邪淫,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妄语、不贪、不嗔、不邪见。无始以来,由于贪嗔痴三不善根,使我们造下无边恶业。若这些恶业有形有相的话,那么虚空都无法容纳。正如《地藏经》云:“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或许有人会说,我们并没有时时造作杀盗淫妄。须知,即使我们没有造作行为上的杀盗淫妄时,起心动念仍被贪嗔痴所染污。哪怕是做件好事,也往往不是纯正的善行。那么,又该如何对待这些罪业呢?

  “我今悉以清净三业,遍于法界极微尘刹,一切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后不复造,恒住净戒一切功德。” 首先,要观想宇宙间有微尘刹土那么多的佛菩萨,而我们是向尽虚空、遍法界的佛菩萨忏悔。在观想过程中,以虔诚、清净的身口意三业,将自己融入佛菩萨的功德中,正是消除罪业的最佳方法。若我们心中充满佛菩萨的功德,不随贪嗔痴所转,三业即可保持清净,人格也将随之净化。所以,清净三业的本身就是最好的忏悔。更重要的,还须发誓将来不再造作罪业。否则的话,这种忏悔必定不是发自内心的,也就缺乏相应的力量。

  虽然我们在无量劫中造作了诸多罪业,但不要使其成为心灵负担,更不要被它们压垮。佛陀要我们认识到自身的罪业,并非让我们沉溺其中自哀自怨,而是让我们警惕种种不良习气的诱导,并指引我们以积极、正确的态度去对待。事实上,罪业并无固定不变的实质。它也是因缘所生,是无自性的,故能通过相应的手段对治。业力由心而生,同样可以用心忏悔,所谓“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通过真诚、猛利的忏悔,或体认罪业的本质,便可从根本上清除它。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忏乃尽。而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此忏悔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忏悔,绝非一次、两次即可万事大吉。许多人或许都有这样的经验,犯错之后虽然也知懊悔,也想痛改前非,但不久又会明知故犯。因为众生的烦恼习气根深蒂固,所以,忏悔也必须长期、持久地进行,尽未来际永不间断,才能形成稳定的心行力量,从而与无始以来形成的习气抗衡。

  当我们的心转化为清净心、慈悲心和智慧心时,当下就能和佛菩萨相应。那时,烦恼就再也奈何不了我们了。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