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法会因由分第一

  甲一、序分

  乙一、证信序(通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先讲‘如是’两个字,我们看‘弥勒上生经’,窥基法师的注疏,有十六种解释,他还说明,他见过古时大德解释‘如是’一共有三十多种,他将最好的解释选择出来有十六种。我们的智慧赶不上大师,所以我选择最好的解释和容易记到的有三种,由浅入深。第一种解释,‘如是’两字是‘指法’之词,‘如是’就是指这部‘金刚经’这叫‘如是’。第二种解释,‘如是’就是‘信顺’之词,由释迦佛说的经,阿难尊者相信顺从,才结集经藏,所以‘如是’是表示顺从之意。这两种解释就是浅显的解释。第三种解释,‘如是’即‘显理’之词,显真如实相之妙理。在每一部经上都有讲妙理,名字尽管不同,妙理只有一个,在‘金刚经’上,‘如是’两字是显‘三般若’之理。这个‘如’就是‘观照般若’和‘实相殷若’,因为‘观照般若’是智慧的智,‘实相般若’是所观照理体的理,理智不二,叫做‘理智如如’,所以名为‘如’。‘如’也可说是‘不异’之谓也。所谓不异即是不变异、不动。如果是有个智慧有个理,就成了二,成了二,就是动,动了就不叫‘如’。这个始觉智慧是由本觉理体启发出来的,我们的观照智慧从那里起的呢?即是在我们本具的实相理体上启发出来的。这等于电灯与电灯的‘光’,并不是两个,灯光就比如观照之智即始觉智,电灯的灯等于本觉理体,说是有二个,实际就叫电灯,这是二而不二。始觉智合乎本觉理,它是如如不动的,这就叫‘如’。‘是’者‘无非’谓之是,非就是过错,没有过错,没有过非,这就叫‘是’。什么法才没有过错呢?即‘文字般若’,‘文字般若’绝对没有过错。所以‘文字般若’才称为‘是’。由于已显‘三般若’之理,所以叫做‘如是’。再解释‘我闻’两字,‘我’是阿难尊者自称,因为结集小乘经是阿难尊者结集的,结集大乘经也是阿难尊者结集的。阿难尊者他是多闻第一,他的智慧甚深广大,一切佛说的大小乘经他都能闻到而且还能背诵出来。阿难尊者自称‘我闻’,再把‘如是’二字合到‘我闻’来,就叫‘如是我闻’。‘如是’者则是信顺之词,就是说世尊在世讲的‘金刚经’,我非常信仰,非常顺从,这是我阿难亲从佛闻的。要是显理之词即是这‘三般若’的妙理,‘观照般若’、‘实相般若’,二而不二的‘如’,‘文字般若’无非的‘是’,这‘三般若’的‘如是’也是我阿难从佛闻的。再浅显的解释,‘如是’二字是指法之词,就指这部‘金刚经’是我阿难亲从佛闻,叫‘如是我闻’。讲佛经可以讲深也可以讲浅,但是不可以讲错,讲错了瞎害众生的智慧眼,那功德就变成罪过了。自己不开智慧,乱说一通,这叫自己没有开眼。假如有一大群的人听你讲经,那便变成了一大群盲人,叫做‘一盲引众盲,相偕入火坑’,那罪过可大了。所以讲经可以讲深讲浅,千万不能讲错。‘如是我闻’包括了六种成就的二种成就。‘如是’二字是信成就,‘我闻’二字是闻成就。释迦佛说法,听法的人第一要有信心,‘如是’二字既然是信顺之词,所以要是不相信不顺从就不是‘如是’了。‘佛法如大海,唯信能入’所以第一得有信心。光有信心没有闻也不行。像现在我们佛教的在家弟子,他们都有信仰心才来寺院拜佛祖、烧香、献供养,很诚恳地叩头祷告,但是他没有闻到佛法,有信无闻。所以得有‘我闻’之‘闻’成就。佛法非闻不行,要是佛法无人说,虽慧未能解,你本来就有智慧,但是没有遇到别人说法,因此佛法一点也不能了解,你去看经,看不懂,因为它是专门的学问。必须有人说法,光有人说没有人闻也不行,比如我道源是发了心,要讲经说法,你们诸位不来,我跟谁讲呢?所以要有闻法的人,这个法会才会成就。第三个成就就叫时成就,时间没有定体,但时间很重要的。没讲经说法的时间,这个法会不能成就。譬如说现在住在台湾还太平,‘太平’这时间很好,就可以讲经说法了。或者天气太冷,冷到零度以下,讲堂里坐不住人,这也不是好时间。或者天气太热,热到讲堂里也坐不住人,那也不是好时间。所以天下太平,天气不太冷,也不太热,这正是讲经说法闻法的好时间,因此时间很重要,没有好时间,法会亦不能成就。‘一时’为何不载年、月、日而载个‘一时’呢?释迦佛他有大智慧,不要载年、月、日,因为佛法要流通到此世界、他世界、无量世界,假如记载释迦佛在印度国某年某月某日讲的,到我们中国是中国的年、月、日,那必须先用历史的考据学来考证印度的时间,这样不是费了很多冤枉力吗!实际上这是不相干的事,而且释迦佛说法,有时在人间,有时在天上,那时间更无法考证,所以说不能立某年、某月、某日,只用个‘一时’。这个‘一时’在古人的注解叫做‘师资道合,说听究竟’。师是老师,资是弟子。资是可以资助老师的叫做弟子。师资之道相合了即我要讲佛法,你要来学佛法,老师跟弟子之道相合叫‘师资道合’。我讲一部‘金刚经’,你听一部‘金刚经’,我讲完,你听完,这叫做‘说听究竟’。就这么一个时间叫做‘一时’。现在这个‘一时’也就是讲‘金刚经’的一个时间,其他的经上也是如此。地藏经的‘一时’,是讲地藏经的时间,法华经的‘一时’,是讲法华经的时间。总之,无论何经,凡是‘师资道合,说听究竟’就叫做‘一时’。

  时间有了,得有个说法主人。‘佛’的梵语尊称佛陀,翻到中国话叫觉者,为什么不翻成觉者呢?这叫‘含多义不翻’,就是前面讲过的‘五种不翻’之一。梵文佛陀,含有三觉的意思,这叫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觉,即自己觉悟了,超越六道凡夫法界。觉他,即是自己觉悟后讲经说法,使他人觉悟,这是自利利他,超越二乘法界。觉行圆满,就是自利的觉行,利他的觉行,统统圆满,自己能成‘佛’,也能令他人成‘佛’,这觉行圆满超越了菩萨法界。‘佛’超九界以独尊,这是‘佛’的德号。具足三觉才叫佛陀。但中国人说话爱简单,译经的法师,知道我们的根性,他把梵语简略翻译,因为完全的翻译是叫‘佛陀耶’。耶是尾音略去了,因而翻成‘佛陀’。这些翻译的法师,也正是了解中国人说话爱简单,因而把‘陀’字也略去了,翻成‘佛’,佛是说法的主人,这是主成就。何以要有说法的主人呢?若你去办法会,一切都办好了,没有法师来讲经怎样能成就呢?所以要有一个说法的主人。

  ‘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这是个处成就。处者即处所,处所得有一个讲经的所在,这也是很重要的。比如我发心要讲经,你们大家都想听道源法师讲经,如果找不到讲堂,一切就免谈,所以处所没有,则讲经法会便不能成就。‘佛’也是一样的,佛也得有个处成就,即在‘祇树给孤独园’成就。释迦佛说法四十九年,光在此说了廿五年,由此你就会明白处成就是很重要的。‘舍卫国’是当时印度中部的一个大国,翻成中国话叫闻物,亦名丰德。闻是名闻,物是物产,丰是丰多,德是道德,意即这个国家在印度是个大国,物产很丰富,道德很高尚,这叫丰德。还有名闻全印度,凡是印度人民都知道有个‘舍卫国’,所以叫闻物也叫丰德。这就是波斯匿的京都,他们的京都就如我们这个台北一样,这‘舍卫国’不指全国,是指京都而言。现讲‘祇树给孤独园’,‘只’是只陀太子,‘树’是只陀太子布施的树,‘给孤独’是给孤独长者,‘园’是指‘给孤独’长者所布施的花园。现讲这个公案:就是说这个花园是‘给孤独’长者用黄金铺地买来布施,做为佛讲经说法的处所。‘给孤独长者’是翻成中国话的称呼,他的梵语叫‘须达多’,翻到中国话,简单翻译叫好施,好行布施或是乐施,他专门以布施为乐。那么把他翻译‘给孤独’又怎说呢?以此标明他好布施是有一个对象,就是世间上最苦的人,他先布施。‘孤’者,幼而无父曰‘孤’,在幼小孩童时代就没有了父亲,当了孤儿,这孩童太可怜、太苦了,他要去救济他。‘独’者老而无子曰‘独’,也称‘独夫’,这种人最苦,老年无依无靠,碰上做事又做不动,吃饭也成问题,又没有儿子养活他,对这种老者,他要布施给他。救济这些‘孤独’的老幼。因此大家给他送了个德号叫‘给孤独长者’。他在舍卫国还是一位大臣,又是一个富翁,他的钱多得不得了。因此他的儿子要娶媳妇,也要找个门当户对的女儿家,就找到王舍城国家的一个大长者的女儿,那大长者叫珊檀那。须达多为了要替儿子娶太太,就到王舍城珊檀那家里去,本来是为了儿子的婚姻而去的,睡到半夜,珊檀那的家人,全家都起来了,起来打扫房屋,庄严这房屋,还有厨房也忙著备办好吃的菜饭。须达多在想,以为他们家人是为了他的儿子和他们的女儿婚姻,一定是邀请国王来参礼,因为我是舍卫国的大官大富长者,请国王来光荣光荣一番,他心里这么想著就问他亲家珊檀那,是不是请国王来为婚姻之事。珊檀那答说不是,我是为了请佛,明天佛答应要上我家来应供。这个须达多,他的善根深厚,一听到一个‘佛’字,浑身汗毛皆竖起来。若他没有善根,听见‘佛’字汗毛也不会竖。再没有善根的话,他听见‘佛’就会骂起来,由这一点证明他有大善根。须达多问:‘什么叫佛?’珊檀那就向他讲、向他解释,他听后很感动,赞叹说:‘啊!佛的功德原来是那么大,大到无量无边。’因此急问:‘佛,现在那儿呢?’答曰:‘就在王舍城竹林精舍住’。再问曰:‘我可以见他吗?’答曰:‘他是什么人都可以见的。’于是这‘给孤独’长者,不等佛来,便立即动身先去见佛。一见到佛,佛给他说法,便证得了初果。这时他便明白了佛理,大生欢喜,但他并不自私,他问佛说:‘世尊啊!我是因世尊慈悲而得到了利益,可是我们国人,却没有闻到佛法,太可怜了。世尊可以不可以慈悲答应我到我们舍卫国去说法?’世尊说:‘可以的,不过光是安排我这些弟子,你就得有个大的讲堂,还要有一个大宿舍才行呀!因常常跟随我,有一千二百五十人,而且还有其他的比丘。’给孤独答说:‘这个容易,没有问题,我自会安排,因我是大官又是大财主,我有的是钱。’他答应了佛,就回到舍卫国,要找个好地点做讲堂,找来找去,认为只陀太子的花园最为理想。用我们台湾话来说就是这里‘真清幽’,太好了,他一心想要给佛造讲堂,要买地,但他忘记了太子是不卖花园的,他把这世间法也忘记了。就直接找只陀太子要买他的花园。只陀心想:多可笑,我是一国的太子,我怎能卖花园呢?就问他:‘你买花园干吗?’答曰:‘我要起一个讲堂’,问曰:‘起讲堂作什么?’答曰:‘我要请佛’。只陀太子善根就差一些,他听见‘佛’,身上汗毛没有竖。因此问道:‘这个“佛”是个怎样的人呢?’给孤独长者于是告诉只陀,佛是怎样的伟大,其伟大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其时,他已证得初果,故能讲几句佛法了。只陀太子的善根就差一点,你说‘佛’怎么样好,他不知道,因此太子就给他开个玩笑,他说:‘我太子怎能卖花园呢?你发心要供养“佛”我不知道,你要买我花园可以,你得用黄金铺地,用金砖把我的花园铺满,这个事谁做得到,我就卖给他。’他不晓得这给孤独长者,有的是黄金,就怕你没有价钱,你开出价钱,我绝对不还价,因此他毫不犹豫的回答太子说:‘好,一言为定,你是一国的太子,你说话得有信用,我一定要用黄金铺地。’他家养的象,如中国人养的牛一样,一下子把几百只长鼻子的大象牵出来,打开金库,让这些大象拖这黄金,就往只陀太子的花园运来,又叫工人给他铺这些黄金,就是把黄金铺满了整个花园的地。有人去告诉太子,太子一听真有这回事,他一看是真的,就对给孤独长者说:‘这是我跟你开的玩笑,你怎么认真做起来了呢?’答曰:‘你是一国太子,怎能说戏语呢?你叫我黄金铺地,就不能更改。’太子说:‘你不要黄金而要我的花园,要请什么......啦!’答曰:‘请佛,他一说法,我们舍卫国的人民都得到利益,我的黄金算得了什么呢!你安心吧,你只管收下黄金,我给你摆满你就收起来吧。’经这一说,黄金是这么多,简直是把太子看得很轻,但因此把只陀太子感动了。他急说:‘花园我不能卖你,我是一国太子,你如一定要,我就送给你好了,我不能要你的黄金呀!这个名堂太难听了。’长者是初发心的居士,他珍惜这个功德,他答说:‘那不行,你答应过,你要卖,我就要买。’他一定要买,只陀太子更加感动了,黄金硬是不要,于是就想起一个理由:你的黄金只能铺到我空地上,花园里有很多树,树的上下你可没有铺到,树是我的,树我没有卖给你,那么,你要是光买我的花园,我把树拔掉,这一来,一点也不庄严了,也不好看了。因此太子建议说:‘这样好吗?功德算是我们两个的,树算是我布施,花园空地算是你黄金铺地买的,这样子好不好?’长者答应了,答应了就起讲堂,起了讲堂就把佛请来,诸大弟子也都跟著佛来听经闻法了。佛一到来,一看花园所盖的讲堂,盖得很庄严,很清幽,就问起了这一段因缘,花园是黄金铺地买的,树是只陀太子布施的,于是请佛题一个名,就叫‘祇树给孤独园’,因为只陀是太子,就把他的名字摆在前面,‘给孤独’长者就摆到后面,这是‘给孤独园’这个名号的因缘。还有‘祇树’这个‘只’字,还没有讲出来,梵语只陀,翻到中国话叫战胜,他是波斯匿王的儿子,波斯匿王跟外国打仗,战胜了回来,回到宫里,皇后生了个小孩,为了纪念他的战功,就为孩子取名为‘只陀’意即战胜,这是他名字的来源。以上‘处成就’讲完。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这是众成就,六种成就最后的一种。佛是说法的主人,也有了说法的处所,若没有大众听经,也不成法会呀!所以一定要有这个‘众’成就。‘与’这个字是同在的意思。佛在这里讲‘金刚经’‘与大比丘众’同在一处的意思。‘大比丘’是梵语,翻到中国话有三种意思,一、是怖魔,二、是乞士,三、是破恶。凡是一个出了家的比丘要受比丘戒,登比丘坛的时候,魔王的宫殿要震动,魔王指的是谁呢?就是欲界第六层天,他化自在天的天主名叫‘波旬’。他心里头一惊说:‘啊!又有一个人出家了’,多一个人出家受比丘戒不是很好吗?他恐怖些什么呢?惊惧些什么呢?这个魔王他认为欲界的众生都是他的子孙,这一个人出了家,就是要超出三界,自然先超出欲界,他的子孙也就少了一个。这种心理就等于我们现在的父母亲听说儿子要出家会吓一跳,就是信佛的居士,他也不可能会把亲生儿子欢欢喜喜送来出家的,假使一听说他儿子要出家,同样也会吓一跳的。‘吓一跳’是土话,就是恐怖也就是‘怖魔’的意思。出家人必须守戒律,凡是家里所有的财产都要舍掉,是舍掉财产出家的,但他还是个凡夫,还得要吃饭的,吃饭怎样吃呢?于是托钵去乞食,化饭吃,所以叫做‘乞士’。这个‘士’字,就是有学问、有道德的人之称。这与我们社会上一般的乞丐并不一样,他不是贫穷,他家里有很多财产,他舍掉,他是很有学问、道德的出家人。身为比丘须实行出家的戒律,佛叫他这个样子去做的,所以他就叫‘乞士’。第三叫‘破恶’,他出了家,把家产都舍掉了,天天去托钵化饭,受这种劳苦干什么呢?这是为了破除烦恼恶法,要了生脱死,超出三界,这叫做‘破恶’。‘恶’就是恶法,也就是烦恼。以上所说的是指著‘比丘’两字,‘比丘尼’也是这三种意思的解释。‘尼’者女也,叫做‘比丘尼’,若是顺著中国话的口气则叫‘尼比丘’。‘比丘’两字,翻译成中国话有三种意思故不能翻,这叫‘含多义不翻’是五种不翻的一种。这‘比丘’前面还有个‘大’字,‘大比丘’就是回小向大的比丘。比丘是声闻乘的比丘,声闻乘本来是小乘,可是这‘金刚法会’是大乘法会,他们这些小乘比丘连阿难尊者都算上,都是小乘,以及这‘一千二百五十人’都是小乘比丘,如今这大乘的‘金刚法会’他们怎会来参加呢?因为他们都回小向大,回小乘向大乘,所以现在称他们为‘大比丘’,这是标出人数。还有‘众’字没有讲,‘与大比丘众’的‘众’字是指僧伽的‘僧’。我们晚上念的‘弥陀经’,那个字没有翻译成中国话,就叫做‘大比丘僧’,你念‘阿弥陀经’要注意呀!他是个僧没有翻译过来,若翻译中国话,就是‘众’字。但这个‘众’字得有个解释,他叫‘和合众’,不是普通社会上很多人称为‘大众的人’的那个‘众’,这里的‘众’是‘和合众’。这‘和合众’有理和、有事和,大家出了家,同是要去追求无为之理,证无为之理,目的是一个,而且是和的,所谓和即和而不争,这叫理和。这‘事和’就指著在事相上和,这‘事和’含有六种叫‘六和僧’。‘六和’是指那六种呢?就是身、口、意、戒、见、利,这六种事相都是和的。

  (一)身和同住,即行、住、坐、卧都要一样的规矩,要起床大家一齐起床,做早课一起做,这是按我们现在中国的规矩,要吃饭大家一起吃,要休息大家一起休息,睡觉也是一样的。总之这身体的行动是一致的,这叫‘身和同住’。(二)口和无诤,即出家人学佛法要讲佛法的话,讲佛法的话,目的是一个,即都要学无为之理,有不懂的大家互相讨论,没有起诤论的地方,叫‘口和无诤’。(三)意和同悦,即两个人口没有吵架,但心里起嫉妒,你不高兴我,我不高兴你,这叫‘意不和’。心意不和就发生不欢喜,一见面就互相瞪眼,把脸拉得很长,大家都不欢悦,这叫没烦恼找烦恼,所以要‘意和同悦’,大家看到都是同学,都是办道,在这末法时代,尤其在这里,大家能够出了家,能在同一个佛学院学佛,这很难得,因此都要彼此尊敬,彼此相爱,彼此和悦欢欢喜喜的学佛法。出了家还嫉妒些什么呢?既不争名又不夺利,因此要‘意和同悦’。以上这三个叫身、口、意,还有下面三个戒、见、利。(四)戒和同修,即以比丘来讲,大家互相受了戒,比丘戒是一样的,一样就共同修持,这叫做‘戒和同修’。(五)见和同解,见是知见,这知见是正知正见,要学无为之理,目的是一个,大家依著佛经来研究佛理,这个知见都相和的,解释佛的道理也是无诤的,没有两样的,要是解释有两样,就不是佛理,这叫‘见和同解’。(六)利和同均,即我们所得的利养,佛有个规矩,就是出家弟子不许做生意买卖,也不许种田种地,要吃饭就向在家弟子化饭吃,而在家弟子因为可以做生意买卖、种田种地,所以出家弟子就由在家人来供养。那么出家弟子得了利养,大家平均分,这叫‘利和同均’。虽然佛法到了今天,这个样子还可以看到,但不讲,就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也就是说我们吃饭吃菜要一样,有人打斋送衬钱也要一样,为什么呢?因为这叫‘利和同均’。身、口、意、戒、见、利,这叫做‘六种事和’,再合起理和就叫‘和合众’,也叫‘和合僧’。

  现在讲‘千二百五十人俱’,这‘俱’字跟‘与’字一样是‘同在’的意思。这‘千二百五十人俱’,就是佛成道后,先到鹿野苑度五比丘,就有了五个出家弟子。次度三迦叶,佛弟子中有五个迦叶,行头陀行的,站在佛像旁边的老比丘,就是摩诃迦叶,也叫大迦叶。另外在五比丘里面有个叫十力迦叶,还有就是现在要讲的三迦叶。三迦叶就是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这里要提一下,就是‘迦叶’的‘叶’字,一定要念‘摄’,那提迦叶也要注意‘那’是这个那个的‘那’,但要读‘nuó’,不是这个那个的(nà),这跟寺院职事‘维那’的那字读音相同,这是为了要合乎梵音故。你不能说我过去念书都是念这个音,那你这是存心来抬杠子的,你念那(nà),比如维那师,你念维nà师,你就念白念错了,不但白而且错,故应念那(nuó)提迦叶。现在言归正传,这三迦叶,是亲兄弟,学外道,都很有本事,都带了很多弟子,尤其是优楼频螺迦叶,他的名气在印度很大,若依我们中国话来说,就等于是成仙了。释迦佛当时要去度他,于是就跟他论起道来,无论说什么道理都胜过他,论道论理都能超过他,但是他还是不接受,他跟他的弟子老是有一句话,就是:‘他的道没有我的道高明’,明明别人讲得比他的道理高,他硬是不承认,硬是不服,这就是外道的执著,不可以理喻。他不讲道理是不行的,于是释迦佛就得用神通降服他,这个神通是不能随便显的。最后释迦佛就跟他说:‘我跟你辩论了很多,今天晚上,准备在你这儿住一晚上。’优楼频螺迦叶跟释迦佛辩论道理输了,心里已经很不高兴,再听释迦佛要住下来,更增加了讨厌佛的心理,于是回答佛说:‘我看你还是走吧!’佛说:‘你要我走,天这么晚了,我走到那里去呢?我住一个晚上,随便那个地方都可以,我打打坐,天一亮我就走。’这个外道因此起了恶心,这外道还有外道的本事,这山上有条毒龙,口会吐毒气,还会放火,这外道把他降服住了,毒龙就在山上护他的法。他起了恶心,心想:你要住到我这里,就是命中该你死。因此对佛说:‘你想住下来可以,我这里只有一处可安歇,叫做火龙洞不晓得你怕不怕?’他不说毒龙,以便用它好来对付释迦佛。释迦佛不当一回事说:‘不怕’,外道说:‘你不怕的话,可以住下来。’于是答应释迦佛的要求。这个外道弟子中有慈悲心的,听别人讲道理讲得很好,但我们的师父硬不服气,这已不对,而今人家借宿一晚上,叫他住在火龙洞,那个火龙定会加害他的,觉得很不忍心,就跟师父说:‘啊!那个火龙洞怎能住人呢?那个毒龙定会把他害死。’外道说:‘害死他,那是他该死,他自己要住,我跟他说明白了。’这就是外道心肠恶毒,释迦佛当然无所畏,当天晚上一口气就答应,就住到火龙洞。洞内这只火龙,一见有生人进来洞内,又不是他拥护的道士,于是就放火要烧释迦佛。当时佛就一下子入火光三昧,这火烧不了,火龙无可奈何,于是又动起嗔念,口里喷出毒气,想要毒害释迦佛,释迦佛于是入了慈心三昧,他毒不了。火也烧不了,毒气也毒不了,就这样把这条火龙降服住了。这条毒龙乖乖的盘绕在释迦佛打坐的地方,拥护到第二天。

  相反地,这老外道,一夜没睡好觉,他心想到夜里来跟我辩论道理的释迦佛一定会死在火龙洞,天一亮,立即叫弟子去看,认定会给毒龙烧死、毒死的释迦佛。可是一看,释迦佛威严十足的盘坐著,而那条毒龙却乖乖的盘绕在佛座下,这时候,优楼频螺迦叶才心服口服承认释迦佛真是智慧神通广大,因此率领了他的弟子一共五百位,皈依了释迦佛,并且都出了家。在这里附带讲讲佛教的规矩,要是你没有神通,你不能说你有神通,这叫‘未得谓得,未证谓证’,犯大妄语根本戒,是不通忏悔的,小妄语还可以忏悔,也就是:‘见言不见,不见言见’此是小妄语。要是真正得了神通呢?还不许随便显神通。要到什么时候才可以显呢?要到为了要降服外道才可以显神通,好比释迦佛他有神通,他要度化优楼频螺迦叶,他跟他们见面,并没有一下子就显神通,而是为了外道叫他住火龙洞,用火龙来加害他,他才显出神通,为要降服火龙,使得优楼频螺折服,所以要降服外道才可显神通。像我们佛教是在汉明帝时代传进中国的。当时摩腾及竺法兰二位高僧受请来中国,翻译了‘四十二章经’,并且讲经说法,他们也没有显神通,直到了五岳道士,要来跟佛教斗法、比赛,比个高低,那时候就不得不显神通了,这才一举把道士降服住了。

  释迦佛度了优楼频螺和他的弟子出了家,这就增加了五百比丘,他还有两个弟弟,就是伽耶迦叶和那提迦叶,他们一听说他大哥跟著佛出家,也发心跟著佛出家,他们二位也是外道头子,各有二百五十弟子,二人一共是五百,这又度了五百比丘,这合起三迦叶,就有一千个比丘。再又度化了舍利弗跟目犍连二位外道头子,他们二人各有一百个弟子,这样又增加了二百个比丘。再又度了耶舍长者子,他有五十个朋友,先是学外道,后来也跟著出家,这共有五十比丘。经上所说:‘一千二百五十人’,就是指这一班人,还有佛最初在鹿野苑度的五比丘也在内,可是经上把这五个人都轻略掉,不说:‘一千二百五十五’,只说:‘一千二百五十’。这叫常随众,过去修行外道,而毫无所得,受些无益的苦行,到了遇见佛后,听佛一说法,就证了阿罗汉果,因为感念佛恩难报,发愿要当佛一生一世的侍者。无论佛走到什么地方,他们就跟到什么地方,所以佛经上一说就是‘千二百五十人’。只有这‘一千二百五十人’吗?不是的,这是佛的侍者,是佛的常随众。其他的弟子很多,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在听经时,有四众弟子,并不是只有‘一千二百五十人。’讲到此把‘众成就’讲完,也就是把六种成就都讲完了。以上证信序(通序)竟。

  乙二、发起序(别序)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现在讲序分的第二科叫做别序,也叫做发起序。这一段经文是能发起正宗分的经文,所以叫做发起序。每一部经都有一段发起序的经文,但是发起讲经的因缘各有不同,因而发起序也有所不同,因为每一部经都有各别不同的因缘说法,是故发起序又名别序。别序者是别在此经。这一部经的发起序是怎样来的呢?就是佛到了吃饭之时,托著钵去化饭,化饭回来,洗洗足,就打坐,是借此平常的日常生活发起的。

  ‘尔时’,就是在那个时候。那是什么时候呢?也就是要说‘金刚经’而尚未说,已到了要吃饭的时候,叫‘尔时’。‘世尊’就是佛的尊称。佛有十个德号,即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大家做晚课,拜八十八佛时,先念此段,‘世尊’就是佛的十个德号之一的尊称。在这十个德号里,‘世尊’就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连世尊算上十个,具足前面九个德号,这就叫做‘世尊’。第二种解释连世尊算上十一个,即具足前面十个德号,这才叫做‘世尊’。这里所讲的‘世尊’就是为世出世间之所尊。此‘世尊’包括世间六道凡夫,属于世间的众生,还包括了出世间的三乘圣人,即声闻、缘觉、菩萨,也就是说佛的德号都是超九法界而独尊,而九法界的众生都尊重这个佛,所以叫做‘世尊’。

  ‘食时’即到了吃饭的时候,吃饭是在什么时候呢?天亮以后,日中以前,这是出家人吃饭的时候。一天一夜在印度叫昼三时、夜三时,分为六个时间。在我们中国叫子丑寅卯......等分十二个时,这十二个时辰中,六道的众生各有个吃饭的时间,即是分为:(一)丑、寅、卯这是天上的众生吃饭的时候,(二)辰、巳、午是人吃饭的时间,(三)未、申、酉,这是畜生吃的时间,(四)戌、亥、子这是鬼神吃的时间。懂得这个规矩,就知道放焰口没有早起放的,斋天没有晚上斋的道理。牛、羊、马上午不吃没有关系,下午要给他吃好的。至于人,社会上有一句土话说:‘早起吃的好,中午吃的饱,晚上不吃也罢了’。这是养生之道。那么,释迦佛定的出家人吃饭是应在什么时候呢?就是早晨天亮明相出了以后,日不过中,不是日不过午,我们的习惯话叫做持午,实际上应该叫持中。即是明相出现之后,日不过中以前是比丘吃饭的时候。佛本来不吃饭也可以,但他要以身作则,佛不现特别的相,吃饭跟我们比丘一样吃,化饭也一样的去托钵,因为他要以身作则,给我们做榜样。释迦佛住在祇树给孤独园,那是给孤独长者用黄金铺地买的,难道他供养不起释迦佛吃饭吗?足佛叫他不要供养,因为出家人不能养尊处优,要行苦行,而且出家人不能光说法度你一个给孤独长者,要度的话,一切众生都要去度。要吃饭的话,每天要到有人家的地方去托钵。人家请问佛法就跟人讲一讲,这就度了众生,度众生就是叫众生植福培慧。他供养佛吃饭,供养比丘吃饭,就培了福。他请问佛法,得到佛法的开示,他就得了智慧。这就是给众生求福求慧,并不是给孤独长者供养不起佛,而是佛不叫他常供养,所以佛就提倡托钵化饭的规矩。他要以身作则,这叫以身教导。请经说法是以口教导,现在佛是以身教导来叫比丘们学他的样子。‘食时’就是明相出来以后,日不过中以前,是佛及比丘吃饭的时间。

  要去托钵化饭吃,要先‘著衣持钵’。先讲‘著衣’二字,‘著衣’现在叫披衣,就是袈裟。比丘有三件衣:五衣、七衣、大衣。五衣梵语叫安陀会,它是五条格,一长一短,故叫五衣。五衣也叫作务衣,就是作务时所披的袈裟,因为在印度的比丘没有我们中国这些便服,也就是没有我们现在穿的短衫乃至中褂和裤子。佛世时比丘没有裤子,现在泰国的比丘还是不穿裤子,下边穿的是件裙子,上边披的是平常的作务衣,也就是五衣。就等于我们穿的小褂子和中褂这个样子。第二件是七衣,梵语叫郁多罗僧,翻到中国话叫入众衣。加入大众要披七衣,他是七条二长一短,这叫七衣。譬如要跟大众一齐诵经,在一块儿参禅打坐,按现在规矩,就是做早晚课,过斋堂,都要搭七衣。这加入大众所穿的衣,则叫做入众衣。第三叫做大衣,这名称是我们中国随便翻成的,梵语叫僧伽黎。这个衣分九品,即下三品、中三品、上三品。下三品的衣跟七衣一样,二长一短、中三品是三长一短、上三品是四长一短。我们现在讲经说法都是披那二十五条衣,四长一短,共有一百廿五个框对起来的,这叫上上品的僧伽黎。它用来做什么呢?有三个用处。(一)见国王,入王宫,按现在来说去见总统,一定要披这个大衣。(二)讲经说法(三)托钵化饭都要用这个衣。‘新眼疏’里把僧伽黎翻译成福田衣。因为托钵化饭要叫众生种福田。这袈裟的相,为什么要分条、要分长短呢?这是仿造种田的相,要种稻就得往稻田种,要种福,就得往福田里种。比丘就是众生的福田,所以叫‘福田僧’,福田衣就是僧伽黎衣。比丘在庙里跟大众坐禅的时候搭七衣,作务的时候搭五衣,托钵化饭的时候披上僧伽黎,这是佛定的戒规,佛当然要以身作则。‘著衣’二字,就是披上僧伽黎的的袈裟。这再讲‘持钵’,‘持’是手里拿著叫持。‘钵’是梵语的略称,梵语叫钵多罗,中国话叫应量器,应量器就是体、色、量都要合法,合佛的规定。第一先讲它的体,即铁瓦二种为体,或用铁造,或用瓦造。现在我们传戒还有这个纪念品,每个人还是给一个钵,虽是瓷做的,还是同于瓦。第二讲它的色,它的色像斑鸠脖子的颜色,这色也要合法。第三讲它的量,量要看各人的饭量,小饭量就用小钵,中饭量就用中钵,大饭量就用大钵,这体、色、量都合法,才叫应量器。现在中国人用饭碗不用钵,这个钵可要失传了。这个钵除了传戒时做出一个纪念品,只是象征性而已。因传戒总是三衣一钵传给你,这叫衣钵相传。但受戒以后就没有用,何以故?因为钵的形状是佛亲自用泥巴捏成一个模形造出来的,口小肚子大,吃饭很不方便。佛为什么做这个不方便的饭碗呢?中国的饭碗是大口的,不是很方便吗?因为他们都要出去化饭,要小口才方便,而肚子大容纳的饭量就多,而且人家供养的菜汤也不容易泼出来,口小尤其不容易冷,钵上有一个盖,要盖起来非小口不好盖。现在到泰国去,人家还是一样托钵的。这就可以看到钵的样子和我们中国传戒的一样,不同点只是他们的钵很大。为什么那么大呢?因为他们一天只出去托一次钵,托了就是一天的饭,早餐吃一顿,中餐还要吃一顿,过中不吃,所以钵要很大,这是讲钵的来源。中国出家人为何不用钵呢?这是因为中国出家人不去化饭,天天在斋堂用斋,用钵没有碗方便,尤其是斋堂里的行堂师,他是管洗碗的,不同佛世时比丘们自己吃了饭,自己洗钵,洗了钵就装在袋子里收起来。而我们中国比丘的团体生活,大家过堂,碗是行堂师洗,如用钵的话,钵口小,擦起来,没有碗方便,吃起来也没有碗方便,而且收碗的时候,可以很多碗叠在一起,钵则不能,这就是中国比丘用碗而不用钵的原因。现在讲佛在世时的规矩,佛要以身作则,他自己出去托钵化饭,还是要著衣,披上僧伽黎,而且捧起钵来。‘入舍卫大城’,这个祇树给孤独园在舍卫大城东南方,离城有五六公里,要走一段路。我去朝拜过印度,还去朝拜过给孤独园,也到舍卫大城里去参观,确实是有五六里那么远。可是所看到的令人伤感万分,佛法不但衰落,连那舍卫城波斯匿王的国家也变了样子,这就是地方的运气。圣迹祇树给孤独园凄凉地连一间房间也没有保存,就只剩下五根柱脚,那个舍卫大城连城墙上的一块砖也看不见,只剩下个土围子,里边有很多破的塔,这种残败的景象,都是匪徒破坏的。据说在一千年以前有一种武力外道的回教国,占据了印度国。因此,全印度的塔庙都被破坏!印度佛教也就从此灭亡!但佛在世时,舍卫国是个大城,按注解上说大城是波斯匿的京都,里面住有九亿人,这要注意一点,印度的亿不像中国死板板的叫做万万为亿,他是十万为亿,也就是说这个大城住了九十万人。祇树给孤独园是在城外,要到城里去叫‘入’,‘入’这个舍卫大城。‘乞食’是乞求饮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于’字作‘当在’讲,‘其’是指去之词,‘于其城中’意即正当去舍卫大城之中。‘次第乞已’即不分贫富,挨家挨户去化饭吃。‘次第乞’也是戒规,因为佛过去没有定这个规矩,于是各人便依著各人的见解去化饭。迦叶尊者他乞贫不乞富,即专化贫人,有钱人家他走过去也不跟他化,大迦叶是头陀第一,常行苦行,不怕吃苦头,所以要去化贫穷人不化富人。而须菩提他专化富人,不化贫人。其他比丘见他们两人古怪,到底是什么道理?于是就问迦叶尊者:‘你怎么化缘不化富人而专化贫穷人呢?’迦叶尊者答说:‘我听世尊说过,贫穷人是前生没有行布施,没有修福德,以致今生贫穷,所以我要去给他种点善根,叫他行点布施,他给我一点饭也好,一点点粗菜也好,那他就培了福积了德,来生来世,不再贫穷,就会成为富人,这是我度贫穷人的原因。’大家听了觉得很有道理,这才是发菩提心度众生。‘那么,须菩提你也讲讲看,你为什么专化富人不化穷人呢?’须菩提说:‘你们听世尊讲过吗?富人怎会富呢?因他前生前世种了善根,修了福德,怎么修呢?即多行布施;多行布施,今生可要享受,假如把福报享完了,来生又变成贫穷人,我怕他福报享完,所以叫他继续行布施,叫他继续修福德,来生来世还做个富人,这样他不是得了利益吗?’大家一听也有理。于是这两个人走两条路,分道扬镳。这两个人都有理,究竟谁对呢?就去问世尊,世尊说:‘两个人都对也都不对。怎么说两个人都对呢?因为他们都是发心利益众生。怎么说都不对呢?因为行不平等,各有所偏。要度众生也得普渡,也得平等的度,须菩提为什么度富人不度贫人,迦叶为什么度贫人不度富人,这是因为心不平等。’从此以后佛就定个规矩,比丘们进城里不分贫富,挨门挨户去乞取,这一家供养我们的饭我们就接受,不供养我们,我们就走第二家,或第三家,这叫‘次第乞’。‘已’即是满钵。钵是应著自己的饭量叫应量器,你是大饭量就用个大钵,中饭量就用个中钵,小饭量就用个小钵,这一钵饭够你吃就不要再托,也就是说这一家供养满了就不要托,这一家没供养满就再托第二家或第三家,一直到满了钵,这就‘已’了。这就是佛以身作则,他要去托钵化饭,在城里不分贫穷,不分富贵,次第行乞,乞到满钵为止。

  今时去佛已远,在印度这实行托钵的古规,已将绝迹,但是现在东南亚的泰国比丘还实行托钵,将来你们有机会到泰国,可以去参观那儿的比丘托钵的情况。要参观可要早起,从早上六点钟到七点钟到达有人家的地方就可以看见,这个时候满街都是穿黄色袈裟的比丘,持著很大的钵,沿门行乞,在家的信徒要供养他的时候,都在门口捧了饮食等著,他来了就倒到钵里,那一碗倒到钵里若是很少,他还往前走,他那钵的盖是开著,等到满了就把钵盖盖上,就离开人家远一点,这表示满钵,不再化了。

  ‘还至本处’就是回到本来的地方即给孤独园。‘饭食讫’这上面的饭字念‘翻’音,食字念‘四’音,两个字把它颠倒过来讲,上面的饭字作动词,作吃饭的吃,下而的食字作饭字解,因为经文是这样。顺著中国的意思是吃饭讫,因为饭是名词而食是动词,它没有倒过来,那就顺著中国的音,中国有这样的音也有这样的解释,饭字念成平声就是吃的意思,食字念成去声就是饭的意思,这就是把饭吃讫了,‘讫’就是完了,饭食讫,即是吃完了饭。‘收衣钵’,饭吃完了,还有持戒的规矩,‘收衣钵’即收这个衣,是什么衣呢?是僧伽黎,把这僧伽黎衣收起来,把钵洗一洗,然后装到钵囊里去,把它挂起来。衣折好,装在衣袋里也把它挂起来。这是有一定的地方来收衣钵的,所以我们在这地方还要注意,吃饭的时候也是披著这僧伽黎的。所以我提倡大家要持戒,可是大家认为三件衣有两件没有用,即做事务披上五衣不方便故没有用,如不去讲经说法,托钵化饭,则僧伽黎没有用,只有七衣还用得著,即做早晚课,参禅打坐,大家念佛,所以七衣还在。现在我们台湾传戒,一定要提倡三衣钵具来给大众戒子。可是大家很讨厌,因为大衣五衣给了都没有用,因此我要提倡有用,把三衣掉换来搭,即做早课时搭五衣,做晚课时搭七衣,因早晚课入众去诵经,作的是法务。中餐要过斋堂就搭大衣,如此三衣不就有用了吗!至于过斋堂的规矩,住持、方丈、大和尚是坐在中间,搭的还是大衣,清众则搭七衣。过斋堂可以搭大衣,这是在那里看见的呢?在‘金刚经’上。释迦佛是饭食讫才收衣钵的。去托钵化饭时就把僧伽黎衣著起来,回来吃了饭才收起来。由此可知比丘吃饭时所搭的还是僧伽黎,这是顺便讲一讲。

  ‘洗足已’,把衣钵收起来了,还要洗足,为什么要洗足呢?释迦佛定的规矩是不许穿鞋子,在印度有鞋子没有袜子,那释迦佛的规矩是怎样的呢?即是要比丘行苦行,不许骄傲怠慢,故平时只许赤足走路。那么要在什么时候才可以穿鞋呢?即在瓦、砾、沙碛之地,会把脚刺破流血的时候,才许穿鞋子。释迦佛还是以身作则,他托钵化饭时,还是赤足走的,走六里路到舍卫国大城去次第乞食,乞完再走路回来,这么一往一返地走了十多里路,足有尘土,若是这样就去打坐于心不安,因为两足肮脏,于是就要洗足,洗足后再去打坐心里就安了,这叫‘洗足已’。

  ‘敷座而坐’,‘敷’就是展开这个座具,我们中国这个座具要废掉了,不知那个祖师有智慧把它改成拜具,因为拜具在上殿拜佛还是用得著。在佛世时,比丘打坐时就要用这座具,它也叫卧具,在睡觉时把它撑开,那就是特色的床单,把它反过来时就是坐垫。‘敷座而坐’,就是展开座具,然后结跏趺大座而坐下来。

  发起序包括消文释义和显理,消文消过了,释义也释过了,现在要显理。显理分两段,一段是浅的道理,一段是深的道理。不显理不行,因为发起序所发起的正宗分会接不上头。这正宗分讲的道理是什么呢?正宗分讲我空法也空,至少讲二空的道理,连空也空就是三空的道理。这个发起序写了一段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吃了饭,打坐,这跟‘金刚经’讲的三空道理怎么会发起呢?‘金刚经’下边须菩提请问,释迦如来解答,问的是什么道理,答的是什么道理呢?‘安住其真心,降伏其妄心’,全部‘金刚经’贯始贯终都围绕著这两个问题和答覆这两个问题并发挥这个道理。那么发起序文内托钵化饭,回来洗足,吃后打坐,这又跟‘安住其真心,降伏其妄心’有什么关系呢?所以就要显理,否则便接不上头。第一按浅的道理讲,这个发起序是发起正宗分,而正宗分是讲般若智慧,讲‘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若’。般若就是智慧,发起序讲的是‘持戒修定’。释迦如来说了四十九年法,不出于三大科,也就是不出于三个字,叫‘戒、定、慧’。目的是开智慧。智慧从何来呢?智慧人人本具,为什么我们的智慧不现前呢?因被无明烦恼盖覆住了。所以须要开,开是启开,也叫启发,即要依著佛说的道理启发出来,这叫开智慧。智慧要怎样才能启开呢?必须得修定。怎样才能入定呢?必须得持戒。所以第一要持戒,第二要修定,第三开智慧。故楞严经上说:‘由戒生定,因定发慧’。发起序这一段托钵吃饭,敷座而坐的经文,怎能发起般若智慧呢?因为他是讲戒讲定的,就如‘尔时世尊食时’就绝对要遵守吃饭的时间,即是过中不食的戒律。一定要‘著衣持钵’这也是戒律。到了‘舍卫大城乞食,次第乞已’,还是戒律。‘洗足已’还是戒律。戒律就是规矩,是佛定给出家人的规矩。讲了戒,就要修定,‘敷座而坐’是修定。这就是依戒才能生定,因定才能发慧。若没有戒,没有定,般若智慧便启发不出来,所以这一段经文最要紧,叫做发起序。讲这段发起序要显理,不显理就跟正宗分接不上头,发不起正宗分。显理有二种,先讲(一)浅的显理,再讲(二)显深的理。浅的显理就是持戒修定才能发起般若智慧,刚才已讲过了,这段经文从‘世尊食时’......至‘洗足已’就是讲持戒,最后一句‘敷座而坐’是讲修定。若不持戒,不修定,般若就发不出来,从此知道发起序跟正宗分是有著非常重要而且非常紧密的连带关系。

  现在是末法时代,我们要特别注意,尤其我们中国人跟‘金刚经’特别有缘,可是‘金刚经’好念不好讲,也就是好念不好懂。所以不要以为看了几遍‘金刚经’便认为懂了,没有听善知识讲过,自己也没有参考古人的注解,怎么会懂呢?比如‘金刚经’内有很多‘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经文,他看了以后以为懂了,以为‘金刚经’是叫我们不要著相。甚至于到了后来‘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以为佛的相,法的相都不能著,他认为这个不著相是‘金刚经’的要义,那么全部‘金刚经’他都懂了。可是他却不知道不著相有错误没有错误。‘金刚经’上不著相,是不著什么相呢?不著我相、不著法相、不著空相、不著佛相。而他认为不著相是不著喝酒吃肉的相,依著他的嗜好欢喜喝酒就喝酒,欢喜吃肉就吃肉,谁要是说他犯戒,他就说持戒是著相,学佛法的人不能著相,因为他是真正的持戒,因为‘金刚经’上讲什么相都要空掉。其实‘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四个相应怎样解?他也解不清楚,就只知道这叫不著相。他不晓得不著相,要先把善恶分开,这喝酒吃肉是一种恶法,是犯戒的,就先把戒持好,戒持好了,那个持戒的清净相就不要著,再去修定。修定还得著相修定,等到真正入了定,则入定的相不要著。不著相是高一层的道理不是低一层的道理。可是他不了解经文,把它讲成低一层的道理,于是就顺著他的烦恼性,欢喜吃肉就去吃肉,还认为这是‘金刚经’的道理。一切不要著相。因此谁要是持戒他就批评你著相,再来就说你是学的小乘法,像这种人不但破戒而且破见,就等著堕阿鼻地狱,释迦佛出世也救不了。破了戒还可以求忏悔,要是破了见,见即知见,知见破了就是错了不认错,还把错误的知见认为是对的,是佛的知见,这种人佛出世也救不了。现在就在阿鼻地狱挂了号,将来非到阿鼻地狱挂单不可,这道理是很重要的。

  如果不持戒而去修走,是绝对入不了定的,何以故?因为戒律不清净。戒是防非止恶,而你却天天的为非作恶,不能防非,不能止恶,就是增加烦恼,烦恼即纷烦恼乱,有烦恼坐下来不是打妄想就是打瞌睡,这样又怎能入定!不能人定有二个大魔,一个是散乱,一个是昏沉。散乱也叫掉举,一坐下来,妄想纷纷,东想西想,越不叫他想就越想,刚刚不想,瞌睡来了,坐著睡了一个大觉,还以为坐了一枝香,这怎能开智慧呢!打妄想是不能开智慧,睡觉亦不能开智慧,不持戒,不修定,般若智慧更是永远启发不出来。智慧是人人本具,我们为什么从无始劫来到现在还没看见呢?因为没有持戒,没有修定,所以‘金刚经’这一段发起序,尤其对我们现在末法时代,虽然是浅的道理,但却是很重要的道理。这一段由持戒修定才能发起般若智慧,就跟正宗分有很大关系了。

  再讲第(二)深的道理,‘金刚经’上讲的是什么功夫呢?‘安住真心,降伏妄心’。须菩提在上半卷提出这两个问题,下半卷还是提出这两个问题。这个真心如何安住?真心不能安住,就是妄心打了闲岔。那么妄心如何降伏?上半卷释迦如来解释如何安住真心,如何降伏妄心,到了下半卷还是提出,如来还是答覆。全部‘金刚经’讲的就是‘住心、降心’这四个字的道理。安住这真心,简单说叫做‘住心’,降伏这妄心,简单说叫做‘降心’。这一段‘金刚经’释迦佛没有开口就在那儿讲‘金刚经’这叫以身教,不是以言教,等到下面开口说‘金刚经’,这就是言语之教,这个地方叫我们要学佛以身作则修行的方法。释迦佛到了吃饭的时候,就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金刚经’上释迦佛是否任运自然,有著相的意思吗?他托了钵,化了饭,慢步很有威仪地还至本处吃饭,吃了饭,收了衣钵、洗足;洗了足,敷座而坐。你看他有著相的意思吗?他并没有著相,出、入、往、返,行、住、坐、卧,穿衣、吃饭,在这日用寻常的生活中,都是任运自然,一点都不著相。不著相,妄心就不起,这就是降伏妄心的方法。妄心不起真心就没有走动,这就是安住真心的方法。所以下面再告诉你怎么样降伏妄想心,怎么样安住真心,都得加上一个方法上去,加一个方法就不任运,不自然了。所以就在日用寻常的生活上给你说这般若妙法,叫你了解‘住心’、‘降心’的妙用自然。我(道源)给他取个名字叫‘离言般若’,即离开言语说般若,下面就是‘依言般若’,即依著语言说般若。这两个名字是依著‘起信论’出来的。因‘起信论’前面讲的是‘离言真如’,后面讲的是‘依言真如’,因为‘起信论’上的法体叫‘真如’,‘金刚经’上的法体叫‘般若’,所以我给它换个名字叫‘离言般若’,下面开口说法叫‘依言般若’。这个言语相说般若经是一种深的道理,你要是想安住真心,无住而住才是真安住,要想降伏妄心,不降而降才是真降伏。要是加上安住真心的方法上去,这就不自然不任运,你也不要加上降伏妄心的方法,若这样也不自然,所以不要加上一个方法,不安住,他自然安住,这才是真安住,永远不会走动。你不加个方法来降伏妄心,无降而降才是真降。释迦佛在这一段日常生活中给我们说‘实相般若’,由‘实相般若’而起妙用。释迦佛的本意,是叫我们这些当佛弟子的,看他在日常生活中怎样做,我们就照著做,这样就能得到‘实相般若’的理体,得到‘实相般若’的妙用,能在日用寻常生活中得到利益,那才算是真正的了解般若经。也就是说在日常生活中,走路不著走路相,做事务不著事务相,尤其是吃饭穿衣的时候,穿衣服不著穿衣服相,吃饭不著吃饭相,这才是会用功,会修行。‘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经文开头就讲这两句话,看来好像是最没有意思,不要以为讲‘金刚经’是讲玄妙之理,讲那吃饭穿衣的事干什么呢?不晓得这穿衣吃饭两件事上污染人心可真厉害,无始劫来就在穿衣服,就在吃饭,到现在这习气深厚,不要说不用功的人这两个关你过不来,真正修行用功的人,穿衣吃饭不著相还是很难做到。不相信的话,等下了课,有一个卖海青的来了,有长衫也有中褂,那里面各种的料子都有,有一个同学买了一件,料子还好,价钱还便宜,一穿上去还很漂亮,于是大家都围著看,都用手摸摸,都说这料子很好,由此可知这东西染污人染污得很厉害。再说到吃饭,今天饭菜不大好,就生烦恼,动嗔恨;今天菜饭对了口,就是吃饱了,还要加上半碗,肚子胀得要命还要吃,这就是被好菜转动了,自己还不知道。所以说要是晓得这道理,穿衣吃饭都能够用功,古人说:‘我终日穿衣不著一条纱,终日吃饭没有嚼到一粒米’。这样子才算是穿衣吃饭,不著穿衣服的相,不著吃饭的相,就叫无挂无碍,不然的话,就会被衣服饭菜所挂碍了,这些都是无始劫来的习气,因此要好好的注意,不用功则已,要用功就要从对治穿衣吃饭下手。那么不穿衣服不吃饭吧!凡夫不穿衣服怎么可以呢?我们又不是倮体外道,不吃饭饿死了当饿鬼,这又怎么修行呢?所以说衣服要穿、饭要吃,但不要著相,打从这地方用功。要摆脱这个相很困难,这是无始劫的习气。现在讲一个公案:永嘉禅师著有‘证道歌’,这是很多人知道的。这位永嘉禅师在六祖惠能大师座下开悟的叫‘一宿觉’,意即给他睡了一个晚上就大彻大悟。实际上那还是六祖大师门下给他起的德号,这是尊重六祖的意思。其实他在还没有见六祖之前就已经大彻大悟了,不过是请六祖给印证一下,并不是在六祖那里睡了一夜就开悟的。永嘉大师有一个妹妹,也是出了家当比丘尼,也了不得,是大善根利智的人,她跟他哥哥一样喜欢参禅。当永嘉禅师从六祖那儿印证回来,这位比丘尼也要求永嘉禅师为她印证一下。永嘉禅师就向她说了禅宗的道理,谈到最后这位比丘尼答了他一句:‘寸丝不挂’,就是说这身子虽穿了一身衣服,但一寸的丝,一寸的线都不挂在身上,也就是等于无挂无碍,通身放下的意思。当时永嘉禅师一听也就跟她印证说:‘如是如是’,表示她所说的道理是对的。这位比丘尼也就谢法而去了,要出去之际,永嘉禅师要再考验一下说道:‘喂!你那袈裟角已经拖到地下去了’,这时她就回头望一下,永嘉禅师就大喝一声:‘嘿!好一个寸丝不挂’。由这公案你就知道这个穿衣服的习气是很难把它摆脱的,但你不把它解脱,永远不能开般若智慧。释迦佛他当然是究竟解脱,穿衣服不著衣服的相,吃饭不著吃饭的相,乃至于出入、往返,行、住、坐、卧,一切解脱,这些都是给我们做样子,叫我们能在日用寻常中能找一个下手处,能找一个立据点。在这日用寻常生活之中能给你功夫,打不死,不叫他走动,这才是真功夫,那你的般若智慧就会很快启发出来,这是讲深一步的道理,也就是说出入往返、穿衣吃饭、日常生活,无非是显‘实相般若’的理体,显‘观照般若’的妙用。合起来这个穿衣吃饭,出入往返也就是文字相,‘文字般若’,那就是一部‘金刚经’的道理都在这里。释迦佛把‘金刚经’说完了,但须菩提长老他确实看到了这个消息,所以他向下才开口赞叹。那么其他中根下根的人呢?没有看到这消息,于是须菩提才替众生请问。世尊每说法,无非是对中、下根说的,那些上根利智及须菩提已经听懂了‘金刚经’,不说也可以了。

  你们若要印证我讲经的方法,第一消文,第二释义,第三显理,不显理不行,就以‘金刚经’来说,要是不讲显理这一段经文,那就与正宗分接不上头。讲到此,这三大分中的序分已经讲完。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