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正信希有分第六

  丁二、成就信心(分四)

  戊一、显信具德(分二)

  己一、深生实信德(分三)

  庚一、当机问信

  ‘正信’者不偏于空,不偏于有,这正信之心甚为‘希有’,不容易发出来,而要发生出来,故说‘正信希有’。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这‘颇有’两个字是含有轻疑之词,不敢说没有又恐怕没有,疑惑是疑惑了,但很轻微,并不严重,故用‘颇有’两个字。因为须菩提听‘金刚经’听到第五分‘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赞叹道:啊!太好了!太好了。但是也正是因为它的道理太玄,太妙了,其他的众生够资格理解吗?他在为众生担忧。‘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如来在世的时候说的法叫‘言说’,结集经藏,结集出来的叫‘章句’,就是指前面第三分‘离相度生’,第四分‘无住行施’,第五分‘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些‘言说’,这些‘章句’,详细的说是包括前面三分的经文。标其纲要就是‘离相度生’、‘无住行施’、‘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几句,能不能因此生起真实信心呢?他在为众生担忧。

  庚二、如来答有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下面经文就是佛呵斥他,‘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佛向须菩提指出,你可不要这样讲,你若是这样讲,是讲得不当,是在轻视众生,看不起众生。先截断他的疑惑说话,为什么?因‘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佛明确地向须菩提指出他讲得不当,要知道不但如来在世,有众生对此‘章句’能生信心,在那个正法时代、像法时代的众生能生信心,乃至‘如来灭后’到了最后‘后五百岁’的众生,对此‘章句’还是能生信心的。由此可见,受持‘金刚经’而得到利益的众生实在太多了,这段经文大致上已讲好。再讲‘如来灭后,后五百岁’的‘后’字,先按普通的解释,如来的法运一共有一万二千年,如来灭度以后,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正法就像如来在世时一样的兴盛,这叫正法。过了一千年就是像法时代的开始,这时佛法还是在世上很兴盛,‘像’者相似正法,但不是正法,故名像法。过了两千年以后,入了末法时代,末法一万年,末法就是佛法垂末了,于是把如来的法运,再分五个五百岁。如来灭后第一个五百岁,是‘解脱坚固时期’,在这正法时代凡是释迦佛的弟子都能了生脱死,得到解脱。所谓‘解脱坚固’,‘坚固’就是不动摇和决定的意思,即是决定得到解脱。第二个五百岁是‘禅定坚固时期’,凡是佛弟子都能修到如来的大定,像‘楞严经’的楞严大定,‘法华经’的法华三昧,这些大乘的禅定都决定,不动摇而能得到。再过一个五百岁,正法时代一千年过去了,进入到像法时代,也就是第三个五百岁,这是‘多闻坚固时期’,如来的弟子们出了很多大法师,三藏十二部都研究得很透彻!这些法师都能讲经说法,做了很多注解,这就是像法时代第三个五百岁,多闻坚固时期。这个时期要是按历史上讲,佛法已稳固地进入中国,你看当时中国出了多少大法师,建立了八大宗派。到了第四个五百岁是‘塔寺坚固时期’,这个时期佛弟子求智慧的善根没有了,要求福报,修塔修寺,越修越多,越修越大,越修越高,大陆上的那些大丛林,大寺院,一进山门,跑到后面的法堂里,要跑两个小时,那真是壮哉!够伟大!那都是塔寺坚固时期建造的。到了第五个五百岁,也就是末法时代了,这是‘斗诤坚固时期’,佛弟子本来是和合众,现在一点都不和合,斗诤到底,坚固不动。这个时期佛的弟子也不再去研究解脱、禅定、多闻,也不发心修塔、修寺,他们的功夫就花在互相嫉妒、障碍、造口业,你看多可悲啊!这怎叫法运不垂末呢!请到这里,我不依‘心印疏’与‘新眼疏’两部注解的解释,为什么?因解释这‘后五百岁’讲到第五个五百岁不能用,为什么不能用呢?按我们中国的佛教历史,已经是三千年以上了,按南洋小乘佛教的历史已经是两仟五佰二十二年了。五五二千五,那五个五百岁都过去了,连小乘佛教历史都过去了,那么‘金刚经’也就不要讲了,再也生不起这信心来了,那不是完了吗?你要晓得,这是不能按那个古老的注解,死板板的来解释这‘后五百岁’。如来的法运不是有一万二千年吗?末法有一万年,在一万年中,如来只说五个五百岁,以后第六个五百岁,第七个五百岁没有说,可是法运还在,还有九千五百年,都叫斗诤坚固时期,反正是斗诤越厉害就是了。这个最后五百岁又怎样解释呢?就是一万二千年最后的五百岁,还有佛法在,还有‘金刚经’流通,有善根的众生,他对‘金刚经’还能生起真实的信心。我们现在是刚刚过了五个五百岁,是第六个五百岁的众生,我们也一定能生起信心。这样子解释,才能摄受众生,不然的话,你按古人的注解,解到第五个五百岁,那最后的五个五百岁时,你就不能了解,为什么?因为现在佛教历史已进入到第六个五百岁,那么办呢?所以我一直在强调,你们看注解要灵活的去看,采取注解的长处,弃去注解的短处。前面我在解释‘无余涅槃’不依‘心印疏’,也不依‘新眼疏’就是供给你们参考的好例子,这一点你们一定要记住。如来上面的言说,就把须菩提的怀疑心给破掉了,你不要怀疑众生没有人相信我所说的妙法,这个言说,这个章句。不要说如来在世有众生‘能生信心’,如来涅槃后,正法时代,像法时代,末法时代乃至到了如来法运一万二千年最后五百岁,也就是末法一万年的最后五百岁,还有‘持戒修福者’的众生,对于这个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能生信心’这一句是如来答覆须菩提问:能生信,不能生信的问题,以此答覆到‘能生实信不?’的‘实’,就是生出一个真实的信心,不是马马虎虎的信心,不是糊糊涂涂的信心,而是真正对于‘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的高深道理有所理解,有所认识而生出的真实的信心。要特别注意这里有一句最重要的话,不是在世间上末法时代的众生都有这种理解,这种认识,而是个‘有持戒修福者’的人,‘金刚经’上没有讲到偏空的道理,前面讲‘离相度生’这是因为你是个菩萨摩诃萨,你要去度生故,‘无住行施’,这是因为你还得去行施,那又怎会落到‘空’的一边呢?为了使你明白所谓‘无住行施’就给你说个比喻,为什么叫你布施不要住相,这样你才能得到像十方虚空不可思量的大福德,第五分‘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怎会落到空呢?所以要学‘金刚经’一定要听善知识讲,要去看古德善知识的注解,这样子去学‘金刚经’才不会落到空空洞洞的空,这样才不会害己,讲给人听也不会害人。尤其是讲第六分‘持戒修福’这四个字,不是说‘后五百岁’就有人生信,还得有个条件,就是这个人得‘持戒修福’。在末法时代能‘持戒修福’的众生不是指一切众生,只指著佛弟子而言就很少了。我们现在才刚刚到第六个五百岁的开头而已,你看看现在的佛弟子‘持戒’的不是很少吗?‘修福’的不是也很少吗?而到了最后一个五百岁,居然有能够‘持戒修福’的佛弟子,那真是希有中之希有,所以他有这个善根才能对‘金刚经’讲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个高深的道理生起真实的信心。对这一点,我现在只讲三种道理来解释‘持戒修福’配到这个甚深的‘般若’之理能生真实信心的问题。

  第一种道理,‘持戒’能止恶生定,‘修福’能生善摄慧,所以他对这个‘般若’深奥之理才能生起真实之信心。‘般若’是慧学,怎样才能开智慧呢?‘由戒生定,因定发慧’,这是‘楞严经’上讲的,第一得修定,若没有定又怎能启发出智慧呢?而要得到定则得‘持戒’。如来说的佛法不出戒、定、慧三无漏学。‘般若’属于慧学,要得慧学必须得定,要得定则要持戒。戒的功能是防非止恶,止恶才能生定,生起定来就可以发慧了,这是第一句的解释。第二句解释‘修福’,‘修福’能生善摄慧。‘修福’要怎样去修呢?‘金刚经’上第四分说‘无住行施’能得到无量的福报,这不是‘修福’吗?由此可知‘修福’便得行布施,行布施包括财施、法施、无畏施,这样就能生起一切善法,才能摄取智慧。有一点我要大家特别注意,就是‘福能摄慧,慧不能摄福’,这个道理是我道源早年在中国大陆亲近慈舟大师时,得到他老人家慈悲的开示才觉悟过来,才明白的道理,以下是我与慈舟大师亲近时的一段小故事,讲出来与大家分享‘福能摄慧,慧不能摄福’的故事,那时我为了要开智慧,常常和慈老抬杠子,把他气得满脸发红,但是他老慈悲心重,并不因此弃舍我,很耐心地和我辩论下去。他举出一个最好的例子,在当时大陆上,大丛林很多,那些方丈大和尚我们都瞧不起他,不明白他是怎样当起大和尚来的,他不会讲经也不会说法,但是他当起大丛林的方丈大和尚,有一二百人跟著他吃饭呢!他有福气也就是我们佛教所说的福报,你要是不相信,把那大丛林交给你去办,这样一来你会弄到大家没有饭吃,何以故?因为一二百人吃饭可不是简单的事啊!所以说你虽然会讲经说法,你有智慧。但是你没有福报。你看到的大和尚他不会讲经说法,但是他有福报,他能领众一二百人跟他吃饭没有问题,这是一种道理。但是‘福能摄慧’你还得注意,何以故?因他能请你这位有智慧的法师去讲经,他能把你摄住,在当时大陆上的丛林,每逢夏季都要请法师讲经,都开大座讲三个月的经,他请你法师去讲经是要花钱的啊!但是这个没有问题,他有福报。他可以把你这个有智慧的法师摄住到他那个有福报里面去,可是他若把大丛林交给你,你没有福报,弄得大家都没有饭吃,你这个‘慧不能摄福’,以上都是慈舟大师开示的。后来我觉悟过来,我那个‘摄慧’的‘摄’字,不容易用上,这要注意:‘你不行布施,你不去修福,生不起善法来,你又怎能摄取智慧呢!’。因此你不去‘持戒修福’,尽去研究经典,让你会讲会说了,都不是真贲的信心,讲出来的都是讲些文字障,都是叫做狂慧。所以你一定要‘持戒修福’才能生出高深的般若智慧,对‘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才能生出真实的信心。

  现在讲第二种道理,这‘持戒修福’是大乘的基础,‘般若’法门才是大乘的究竟,这个大乘法的究竟就是开般若智慧,般若智慧不生出来便不能成佛。但是要依那个法门才能把般若智慧启发出来呢?这就得有个般若智慧的基础,而‘持戒修福’便是大乘佛法的基础,这一层道理也是依著第一种道理来的。第二种是‘持戒修福’的人有的著相,他以‘持戒修福’为究竟,这就错了。前面已讲过度众生要‘离相度生’,行布施要‘无住行施’,为什么呢?因为你一著相,就变成有漏的福报,一旦落为有漏的福报,那你第二生享福,福尽之后,第三生决定是不如意的。所以说‘持戒修福’不是究竟之法,你还得再进一步去面对高深的般若智慧生起真实的信心。所以佛以此说引进那些‘持戒修福’的人,叫他们得到究竟般若的法门。

  第三种道理,为什么要对这个高深般若生信心,要‘持戒修福’呢?研究般若的人,往往易于偏执空理,他一切不执,但执著那空空洞洞的空理,他就是不肯‘持戒修福’,这有两种人,一种是不出家而在社会上有学问的文人,如大学教授,社会贤达,他会讲‘般若经’,口头能谈般若妙理,笔下能写般若的论文,但不能实际修行般若。原因何在?因为他喝酒吃肉,不肯‘持戒修福’,他又怎能得到真宝的禅呢?他时常喜欢谈禅,但是这个禅的名称叫做‘口头禅’,他没有对‘般若’下过真实的功夫,而般若真实功夫的基础就是‘持戒修福’,他不去做,他又怎能得到实际的般若呢?另有一些出家人或在家人中有真正修行的,他要研究般若,但没有‘持戒修福’而偏执空理,变成一个‘恶取空’。永嘉禅师证道歌上说:‘豁达空,拨因果,茫茫荡荡招殃祸’。这‘恶取空’就是永嘉禅师说的‘豁达空’,‘豁达’就是一切不在乎,一空一切皆空,这就是他了解‘般若经’的空,你说‘持戒修福’,他批评说你‘著相’,他的不著相是吃酒吃肉,吃酒吃肉杀生害命他不怕,这是他的‘不著相’,这叫‘恶取空’,他不晓得,任何高深的般若还是离不开因果。佛说三藏十二部经,归纳起来是‘因果’二字,因果是难逃的,恶有恶报,你杀生害命,你吃众生肉,你邪淫男女,你犯淫戒,你说你‘不著相’,你的‘不著相’是你的事造恶因,就有恶果,阎罗王那一关你是逃不过去的,你会讲般若‘不著相’,阎王爷可不听你那一套,该叫你下地狱你就得去受苦。所以‘恶取空’把因果拨掉了,就‘茫茫荡荡招殃祸’。这种人在宗门下,叫‘莽撞汉’也就是瞎撞瞎碰,把自己莽撞到地狱里去了。所以佛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也就是末法时代),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这就是说你要想对高深般若生起真实的信心,一定要以‘持戒修福’为先,这是先决条件。换句话说不‘持戒修福’的人,对高深般若之理,绝对不能生起真实的信心,这是佛在警诫我们和关怀我们学般若要严持戒律。因此我们研究‘金刚经’把‘持戒修福’这三种道理弄清楚,这样决定不会偏执空理,不会落到‘恶取空’、‘豁达空’里头去。

  庚三、显示其德

  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这段经文是佛先赞叹末法时代到了最后五百岁,这个人还能‘持戒修福’,对于‘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的高深般若之理,他能生起真实的信心。‘当知是人’即这个‘持戒修福’的人善根深厚,他亲近过佛,亲近得多,也曾经侍佛,供养佛,做事也做得多,闻法也闻得多,因此他的善根就种得深厚,不是在‘一佛二佛三四五佛’面前所种的善根,而是‘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因为有这样深厚的善根,他才能对高深的般若之理生起真实信心。这句话是加强口气赞叹末法时代,那些‘持戒修福’的人,对于般若之理能生起真实信心。讲到这里,会产生一个疑问,是什么呢?这‘持戒修福’的人既然过去多生多劫亲近过‘无量千万佛’,何以到现在还没有成佛呢?还当末法的苦恼凡夫呢?答案是:也正是因为他过去亲近过‘无量千万佛’他才能‘持戒修福’,问题出在他不了解般若深理,他还是著相‘持戒修福’,这一著相,就不能超出三界去,因此阿罗汉当不了,那怎能当菩萨?又怎能成佛呢?所以还得流转生死,转到末法当苦恼凡夫。

  可是我们一听到心里就害怕了,那我们不就算完了吗?我们那有这个善根呢?要知道佛经上说:‘彼既丈夫我亦尔’,过去诸佛是大丈夫,我也是大丈夫,过去诸佛能成佛,我怎么不能成佛呢!所以我们不要自暴自弃,看轻自己,我们也有佛性在,我们虽然流转生死到了现在还是个末法时代的苦恼凡夫,可是我们的佛性没有坏,我们一样还可以成佛。我们过去和‘持戒修福’的人一样,由于没有遇到因缘,没有遇到善知识讲‘金刚经’,因此不了解般若的深理,也不晓得‘持戒修福’不能著相的道理。现在我们了解了,就会生起清净信心,我们只要一念生起了清净信心,也超过了那曾经供养、曾经侍候无量诸佛的善根,所以下面这一句经文叫‘顿超’,也叫做‘顿超法门’,以下详细加以解释。

  己二、一念净信德

  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意即你听到这个‘章句’,听到‘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个‘章句’,把‘言说’两个字含到‘章句’里边,就是‘言说章句’。不要说你终身生清净信心,‘乃至’一念之间生起了清净的信心,‘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这叫做‘顿超法门’。但是这个信心你要注意上面有个‘净’字,前面说‘实信’,这地方改做叫‘净信’,为什么呢?因为恐怕你执著‘生实信’的那个‘实’字,就会执著到‘有’的一面。那么,这清净的信心是怎么样的清净呢?就是不落到‘空’的一面,也不落到‘有’的一面。若是这清净心落到‘空’、‘有’,则心就不清净。何以故?因为心里有个‘空相’,有个‘有相’这样心就不清净了。要使‘诸法空相’要‘若见诸相非相’。‘有’不能取‘有’的相,‘空’不能取‘空’的相,这时一念生起信心,这才叫做‘清净心’,这才叫做‘中道信心’,‘中道信心’就是不落‘空’的一边,也不落于‘有’.,‘中道信心’就是信‘实相般若’的信心,这样‘中道智慧’就生起来,这就是真正‘观照般若’生起来了,这个时候,就跟‘实相般若’的理体相应了,这就跟诸佛相通了。其实,诸佛本来是跟我们相通的,我们之所以跟诸佛不通,是我们自生障碍,一旦‘一念生净信者’也就跟诸佛相通了。‘如来悉知悉见’,‘如来’就是指著诸佛,如来的智慧完全知道你这一念清净心生出来了,如来的佛眼亲自看见你这个众生一念清净智慧生出来了。‘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金刚经’不偏‘有’,讲到第四分以‘无住行施’可以‘得无量的福德’,这地方讲一念清净的信心生起来,也不落到偏空的一边,可以‘得如是无量福德’,‘如是无量福德’是什么呢?就跟前面那个众生,他亲近过‘无量千万佛’面前种的善根所得到的‘无量福德’一样,这一念清净之心就跟他相等。你得到的就是一念净信的信心,它怎么样有价值呢?下面就是佛自己征问,自己解释。

  戊二、展转征释(分三)

  己一、承征承释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是诸众生’这一句,就指著一念生净信的众生。‘无复’就是再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他把我执的四个相空掉了,若是他有我执四个相,他的信心就不清净。‘无法相’,他对于法执也空掉了,证得法空。‘亦无非法相’,他连‘空空’也不执著,我也空了,法也空了,这叫‘空空’,也叫‘俱空’。要是三空中有一空不空,他的信心不叫净信,因为有我执便不清净,有法执不清净,起空执还是不清净,所以你看,他一念之心,时间虽然很短,可是与‘实相般若’相应,‘实相般若’上没有我执、法执、空执这三个执,所以他才叫做净信之心,才能得到‘如是无量福德’。下面再征问再解释。

  己二、转征转释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何以故?’为什么呢?‘是诸众生’是指一念生净信的众生,‘金刚经’上的我执是微细的我执,不是平常对小乘人开导时所说的那个凡夫执著五蕴假合臭皮囊的我。你发了大乘心要度众生,我为能度者,这就是我相,人为我所度者,这就是个人相,人度所度种种差别的相叫众生相,再执著不舍叫寿者相,合起来就叫我相。说明白一点,这个我相是大乘菩萨发菩提心的我相,这叫微细的我相,但是‘若心取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假使在心里起了个相,譬如起个我要弘扬大乘佛法,我要弘扬‘般若经’,这就是个相,我要度众生这就是人相,种种差别,种种相,就是众生相,执著不舍就是寿者相。你心一起执,四个相就生起来,这叫我执四相。‘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你把上面我执四相空掉了,‘若取法相’,二乘人他把我执破了,我等四相没有了,这叫证得我空之理,但是他法执没有破,他还取著法相,认为一切法都是实有的,他能断除烦恼,了生死,佛说的法都是无上的妙法,又怎能说没有呢?这一执著就落于有见,即著了‘我人众生寿者相’,这个四相比我执四相更加精细,但是再精细还是个相,这叫做法执四相。

  己三、再征再释

  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何以故?’为什么呢?‘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这三种四相,一层比一层微细,但是你不能生心,不能动念,‘生心即错,动念即乖’就是这个道理。因此若是你把法执四相空掉了,得个‘俱空’即我也空,法也空,因此你又生心动念又起了个执,以为已达到了最高深的目的,证得了二空,这一念执著,叫做‘俱空’的执著。‘取’就是执著,‘取’了二空的‘非法相’,因此又生起我等四个相,那是最微细的,虽然是最微细的,也还是个相,有一点点相,就不叫清净的信心。所以佛在前面说‘真实信心’,后来说‘净信之心’就是要把‘我相’‘法相’‘非法相’三种的四相都把它清净。

  因为要把三种即我相、法相、非法相,我人众生寿者四相远离,信心才能清净。‘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这段经文怎么没有指出‘我’呢?因为在这‘般若法会’的大乘菩萨,老早就把‘我’给空掉了。二乘弟子也已把我执空掉了,这精细的我执,一说他就了解,也能空掉,最难空的就是‘法相’与‘非法相’,就是空执,这是一种解释。第二种解释是法相里面,就含有我等四相在内,所以不应取我等四相,也不应取法等四相,因为一取就生四个相出来。换句话就是不应取著‘我’,不应取著‘法’,也不应取著‘空’。

  戊三、结示进信

  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以是义故’‘义’是义理,‘金刚经’讲到这里就是要把三种四相都空掉,根据这样的义理,‘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如来在平常、寻常生活、日用中就是在说‘般若经’与‘金刚经’,在这之前,如来我常常跟你们诸大比丘说,叫你们听了我说的话,不要著相,不知你们是否有记在心里吗?现在把以前说过的‘空法执’的道理重提出来。‘知我说法,如筏喻者’:如来说法没有一个真实的什么法给你,如来说法就像要过河、过海要用的‘筏’一样。‘筏’就是船,用许多大竹竿把它连贯起来,放在水里当做船,是过河用的工具。如来说法就如‘筏喻者’,没有船筏,不能过烦恼河,渡生死海。为了要过烦恼河,渡生死海,就需要靠如来说的法门,就如过河需靠筏船一样。‘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船’,比喻什么呢?在没有断烦恼,没有了生死,需要如来的法,等断了烦恼,了脱生死,已经到达彼岸了,你还起法执干什么呢?那个法已经用不著了,就如筏船,渡了河,不得不舍筏而登岸。现在‘金刚经’叫你一念生净信之心,不能起我执,还不能起法执,下面再解释‘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两句文很不容易消,‘心印疏’与‘新眼疏’都把这个‘非法’解为不是佛法上去了。这两种注解我都不采取,为什么呢?因为这与经文的本意不合。前面经文是讲三种四相,我执四相、法执四相、空执四相,空执在‘金刚经’的经文上就叫做‘非法相’,现在这两句经文中的‘非法’还指著前面的那个‘非法’,不会解释到世间法上去。为什么不用那两种解释呢?我认为第一、在‘般若法会’上,如来已经说了四十年的法,大乘的弟子是不会执著世间法了,也就是所谓‘非法’就不是佛法,是不会去执著。就是二乘弟子都已证了阿罗汉,证到了辟支佛果,他们又怎会去执著非佛法的世间法呢!如来用不著提到这个道理,这对初发心的凡夫可以讲,对‘金刚经’法会的弟子,如来不会讲这个道理。何以故?因为在时间上,对象都不应机了,就如在研究所的学生,你还给他讲小学的课程干什么呢?第二、与经文不合,因为经文上讲‘若取法相,若取非法相’,明明有个‘非法’,怎么在总结这段经文时,这个‘非法’会解到世间法上去了呢?据于这二点,所以我不采取这两种注解。那么我怎样解释呢?希望同学们记住,以便好好研究。如来说的法是有功用的,有何功用呢?可以断烦恼,了生死,如船如筏的比喻,‘过河需用船,登岸不需舟’。所以如来的法确切有船筏的功用,它能令你渡烦恼河、生死海,这有功用的法还应该舍,何况是‘空’的‘非法’,就是‘二空’之理,还执著干什么呢?到那个时候,你已能任运自然,就能证得‘二空’之理了;这不是说‘二空’之理浅,其实‘二空’之理比法执又深了一步,但是它没有直接的断烦恼,了生死的功用。要断烦恼,了生脱死需要如来的法,不需要我空、法空的俱空。有直接功用的法还要舍去,何况没有直接功用的‘非法’也就是‘二空’,你还执著干什么呢,这样解释就与经文原意相吻合了。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