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这部经典里面最重要的第一句经文: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这一句话是我们这部经典里第一句核心经典句子,一定要学通学透,它讲的就是信心。为什么呢?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这就是净土法门,又叫二有法门。一代教法里边,三藏十二部教典无非就两句话,头一句叫“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第二句就是这一句。这两句话涵盖了整个释迦牟尼佛的一代教法。
什么叫尔时呢?就是当尔之时。如是诸大弟子并诸菩萨摩诃萨,及无量诸天大众恰恰聚集在一块儿了。共同种该听《佛说阿弥陀经》的因,因缘成熟了,释迦牟尼佛一观在方等会上该讲这部经典的时候了,尽管如此,没有一个人可以问,只好直言道,尔时佛告舍利弗。
一听就立即明了,说原来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这个情形是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证道后,以佛心悟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以佛眼看到西方十万亿佛土以外的真实情形。所以我们要坚信,信什么?信、愿、行三资粮体现在《佛说阿弥陀经》里面,首当其冲信的就是这一句话。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这个情形是释迦牟尼佛亲知、亲见、亲口所说的。这一声说出来整个法界,为什么说雨天曼陀罗华?为什么六种震动?为什么说整个都是件跨时代的事情啊?在整个法界来讲,所以我们要具足信心。蕅益大师说过,没有深信不能起切愿,没有切愿不能起持名妙行。所以我们念佛反过来就是证我们相信西方有佛土名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来证明我就相信。
所以我们来仔细讲讲这个信,信这一字贯穿世间和出世间法。诸位同修都知道世间法都重信,不要说佛法了。世间法说做人要有诚信,现在的人很少有诚信,最缺的就是诚信。做生意信誉第一,我们鼓励一个人的时候说你要有自信,包括讲经说法,为什么要自信?佛给我信心。我自己相信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一定有世界名曰极乐,一定有佛已经在这说法,所以这就是自信。
佛法里就更重信了,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又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菩萨修行的位次也是从十信位开始起,可见一个信字在佛法里所产生的决定性作用。所以在讲到信心的时候往往用说,就像我们用牛皮做成皮夹克、皮鞋一样,要把牛皮先做软了,才能够做成衣服和鞋子。
信心也是,我们要学佛。首先要建立信心,就像牛皮先软一样,有这样的功德和策发(发动)的作用。又像我们入宝山,如果进入宝山里,你没有手,眼前所见的一切宝贝一件都拿不走。而对于佛法的信心就等于我们入宝山里边有了手一样,可以随意地拿。这样的来理解我们的信心。
在讲到净土一门的时候,特别注重信。莲池大师说:“往生净土,要须有信,千信则千生,万信则万生。”蕅益大师则说“得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信打了头一阵了,可是当我们听到这句“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的时候呢?真实情况是,的确很难相信,非常难信。跟现实情况差得太远,为什么呢?
首先我们认识水平的有限。如果我们每一个人生活在娑婆世界,做为一个凡夫,对情爱有执著坚固,见闻又有限,总以自己已有的第六意识的分别思维的局限来去解了佛法,就好像井底之蛙一样,只能认识井口的那一块儿天,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生活的常态。
经文中描述的世界与我们这个世界差别巨大,是无法用语言来说明的一种差别,就让人显得非常难以相信。比如说世界的种种逼迫,苦乐参半,而极乐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我们这个世界都是父精母血胎生,而彼土是莲花化生;我们这个世界寿命不过百岁,而那个世界光寿无量;我们需要辛勤劳苦才能够解决温饱,彼土衣服饮食宫殿全部是应念及至的。这是多殊胜的一种情形,太难相信了!
所以说这样巨大的差别使得极乐世界在我们看来,的确是这么的子虚乌有和凭空制造。首先说不相信或者说难信,是非常正常,正确的。以我们目前的情况来讲,稀松平常,太难信了。
第二,老是有骄傲轻慢,怀疑的烦恼,特别是娑婆世界的众生,他的无明烦恼特别坚厚,目空一切,就算信佛,一听有这种他力救度的法门,主观上会轻慢净土法,觉得是不可能的。无需精进的修行,就凭着一句佛号往生极乐世界就能成佛,有这么便宜的事儿吗?
甚至有些人稍微欢喜地生起一些信心,过段时间后又越想越渺茫,觉得恐怕还是不可行。特别是有时候又用一种怀疑的眼光,所谓科学的态度、逻辑思辨来审视和求证佛法,特别是净土法门,你念佛行愿,往生极乐世界的情形,他又需要你来证明,作为让他相信的依据。
现在科学上不是说一定要用经验证明做为信心的依托,就是说这个事情出现了,或者我经历了看到了,我才相信它。当然这种质疑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可是如果实际去推测就十分可笑。何况净土法门,本来就不可思议难解难信的法门,只是特色在于易行道。我们去求证和推敲的时候就显得特别的自不量力。
怎么这么说呢?其实凡夫来讲做为科学经验证明这个理论本身就十分可笑。大家想想,我们每天生活的环境,这个世间,好像是做为一种经验证明看得历历在目。其实一切都是全凭信心才得以建立起来,得以圆满维持的。
好多时候碰见一些事情,比如说我们在北京弘法吧,也有大学里面的一些同学,他还是有善根的,喜欢往庙里跑,可是他还是有业障的,为什么呢?他对信心怎么样都随顺地建立不起来,他说你见到观音菩萨了?你见到阿弥陀佛了?你有摄像吗?你有碟片给我放了看一看,你有照片拿出来我看一眼,我就信。不是阿弥陀佛、观音菩萨、极乐世界不是不可以给我们看,而是我们现在没本事看。
在生物界里面,有的早上生晚上就死,有的春天生秋天就死,那你给春天生秋天死的生物或者虫子讲冬天有一种冬天的情形是白雪皑皑的,它能够相信么?夏虫不可以语冰。反观诸位同修,我们现在每个人都是春天生秋天死的“夏虫”,对于极乐世界白雪皑皑的情形信受不起来,没见过没经过。
可是你能否定冬天北国风光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美景存在吗?它是的确存在的。所以从这点来讲,我们以后理解法门,理解佛法,包括有时候说,不可思议。甚深法义它绝不是一种搪塞或者是没办法解的,而是我们第六意识有限的思维,妄想的缘影心、习惯的常态没办法够得着。
所以不可思议,的的确确用我们现在的思维能力,不可思不可议。的的确确是真实情景,佛法是可以解释的,一切的感应奇迹等等极乐世界的情形可以解释可以呈现,但是,我们现在够不着,只能用真信切愿来进行沟通对接。这是我们首当其冲对于这句经文‘十万亿以外有佛土’的一个正确的表态。如果说一定要立即呈现出来,做为采信的依据,听起来我们可以说有,让我看见我才相信,这是很大的错误的逻辑。
各位同修,不知道你们怎么认知,现在就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一个口头实验。在世间做一个口头实验,仔细地反思一下,世界本身也是盲目地有信心,似乎我们认知是盲目地用信心来建立的。
比如说,那个学生,我跟他说到这个事情的时候,他说要马上就看见,没见过怎么信。那我就反问一句:你也不要觉得法师讲的话不成体统,我说世间每一个人来反思一下,谁见过自己的父亲生自己?每一个人不可能知道自己的父亲生自己,都没有见过。那你凭什么说他是你的父亲呢?天天回家喊爸爸,这个社会亲子关系凭什么给我证明的呢?你没有看见,你怎么证明他是你的父亲?
有时候做实验跟看电视剧一样,比如你出个车祸或者怎么样,突然间医院说要输血,这个时候你爸爸赶紧把胳膊拿出来说,他是我儿子,我来输血,我可以给他输。结果医生一验血,发现你们俩的血型不吻合,你爸不能给你输血。
问他是你的亲生儿子吗?这个时候很可能被躺在病床上的你听到了,心里就犯嘀咕:哦,原来我不是亲生的呀,我是不是抱养的呀?我是过继过来的吧?这个事情过去回家了以后,在没有出这个事情之前,你喊一声爸爸非常的纯粹、不假思索,这个家庭关系始终是天衣无缝的。
可是这个事一出,可能你为了报答十几、二三十年的养育之恩,还可以喊他爸爸,可是心里开始别扭。怎么样呀?犯嘀咕了,原来他不是我的亲爹。在这种矛盾心情的促使下,家人也都尴尬别扭,甚至开始争论,出现一些裂痕。
有一天受不了,只好父子两人去做亲子鉴定,一张医院的鉴定书出来说:没错,生物学上支撑他就是你的亲生父亲,DNA是完全吻合的,而且父子俩可能血型就是不一样的。就这么一张纸,几个汉字,被你听进了以后,马上,他原来还是我的亲生父亲,过去所有的障碍疑虑马上就冰释无痕,无影无踪了。
这个事件就像一个电视剧一样,人物的根本性有改变吗?人物的关系有改变吗?唯一改变的就是这儿子一个信和疑的思绪。在他的心理过程中不断地穿插转化,导致他的世界进行天翻地覆的感知。
所以一切现前果报、当来果报、现前境界,全凭信心得以成就。现实社会中信心的作用,具有如此的切实性和决定性,何况我们修行真正的解脱了生死的佛法,唯有凭信得度。
所以在《阿弥陀经》里也讲到说,释迦牟尼佛有两难,一个在此五浊恶世成佛难;二,讲了这样一个一切世间极难信之法。一语就道出我们的心念,净土法门太难信了。听到这句“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的时候,太难信了。极难信之法。所以我们每一位有善根,能信受净土法门的人,一定要把信心修圆满修好、修正确。
做为入净土法门的第一道玄关就是信心,净土法门不但说刚才讲到世间法重视信,佛法重视信,大乘佛法重视信,而净土法门尤为重视信,因为它太难信了。佛的果地所证的觉位,直接拿过来让你现前受用,直下承担,没有一个人敢当机立断的。
所以舍利弗这样的大智慧,阿难都没有起问。因为舍利弗问不出来,文殊师利菩萨,法王子才可以承担的法门在场来听讲,来作证,来带着大家一起来信佛所说。说明当时他们是带着这么多的无量诸天大众俱,这么多的菩萨来信受这个净土法门的。
需要有人引领,为什么?他们都问不出来,佛亲自无问自说出来,这样来信受。信心是净土法门的第一个玄关,因为它太超情离见了。十万亿佛土之外,有世界名曰极乐,我们想象不到、信受不来。学这句经典,虽然一句话一目了然,但是诸位一定要知道,要在难信上面建立确信。
《无量寿经》里说到净土极乐世界是:易往而无人。就是容易去而没有人,为什么?就是信心太难建立。所以历代的祖师,诸祖出世都是讲信,劝信,证信,表信的。
像慧远大师,乃至当时的刘遗民等等,都是劝信的,最后走的时候也是激发我们的信心。所以学习这句“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这就是二有法门,大家要相信。
原标题:《阿弥陀经》22丨如何证明净土的存在「晚课」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揵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栴延、摩诃拘絺罗、离婆多、周利槃陀迦、难陀、阿难陀、罗睺罗、憍
【香赞】炉香乍爇。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三拜)【莲池赞】莲池海会,弥陀如来,观音势至坐莲台,接引上金阶,大誓弘开,普愿离尘埃。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三拜)
香赞:炉香乍热 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 随处结祥云 诚意方殷 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莲池海会,弥陀如来,观音势至坐莲台。接引上金阶。大誓弘开。普愿离尘埃。南无莲池海会菩萨摩诃萨 南无莲池海会菩萨摩诃萨 南无莲池海会菩萨摩诃萨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完整注音版。
这部经是我阿难亲自听佛陀宣讲的。有一天,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里说法,在场的有佛陀的常随弟子出家众一千两百五十人。这一千两百五十人都是大阿罗汉,德行高尚,为众人所熟知的。这些人包括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
【香赞】 炉香乍爇。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三拜)【莲池赞】 莲池海会,弥陀如来,观音势至坐莲台,接引上金阶,大誓弘开,普愿离尘
《阿弥陀经》简单讲解了极乐世界如何之好,劝勉听闻者都能发愿移民到极乐世界,怎么去信愿专修念佛。所以读诵净土法门三部正依经典就是为了能明白念佛往生的道理,增强念佛往生的信心,最终落实到信愿专修念佛的行持上。《阿弥陀经》是佛祖释迦牟尼佛,无问自说的一部经典,从执持阿弥陀佛名号入手,再而广修福慧善根,得证自在往生极乐世界的法门。
在当前广大的佛教信徒当中,往往对于佛教的修习流于形式,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往往有一些人,对于某某佛经能够背得滚瓜烂熟,但对于其中的义理一无所知,有的甚至连一点基本的佛教常识都没有。以《阿弥陀经》为例,就是这种情况。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共两千三百十二个字。是用Word所统计的,从正文“如是我闻”开始,包括符号。佛说阿弥陀经是净土三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之一。此经所提倡的念佛法门由于易学,使得念佛一时之间蔚为风气,甚至广泛流传于汉字文化圈各国,如日本、韩国、越南等。
在所有的经典里面,《阿弥陀经》是最容易被误解的。像《心经》《金刚经》等经典,很多人不会误解,只是理解有深浅,不会偏离主题。可是《阿弥陀经》的文字表述,很容易产生歧义,只有正确理解这部经才能如法而行。有些人虽在奉行,但不是按照佛的教导来修行,之所以学佛的人多成就的人少,就是因为不如法。法义不理解,方向不明了,再怎么修都
蕅益大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菩提正道名善根。即亲因。种种助道施戒禅等名福德。唯以信愿执持名号。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散心称名。福善亦不可量。况一心不乱哉!这里的善根,应该是指菩提的智慧,一种正确的抉择。福德是指六度中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
《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祇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
这部经说有一次释迦牟尼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给比丘们讲了这么一件事。说是在西方很远很远的地方,另有一个世界,名字叫“极乐”。那个世界中有一个佛,也正在说法。这个佛的名字叫“阿弥陀”。释迦牟尼解释说,为什么那个世界名叫“极乐”呢?那是因为生活在那个世界中的一切生灵都永享幸福,没有任何一一点痛
《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祗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16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阿弥陀经译本有3种:《佛说阿弥陀经》,后秦鸠摩罗什译;《佛说小无量寿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唐玄奘译。
《阿弥陀经》一卷,有后秦鸠摩罗什、唐朝玄类法师两种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为通行本。经中发挥瑰奇想象,生动地描述了阿弥陀佛西方极乐净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美妙景象。如说:“极乐国土,有七宝地,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银、琉璃、玻璃
这部《佛说阿弥陀经》,应该如何在流通分当中去落实?实际上这就回归到通流通的通途法门。换句话说,净土法门让我们要深信发愿去修行落实,修行方法并没有比其它的法门更加艰难,也没有比其它的法门更加简单。
《阿弥陀经》是无问自说的一部经,但并不是唯一一部无问自说的经。为什么《阿弥陀经》是佛陀无问自说的经?因为它密义甚深,一般人问不出来的。我们看《阿弥陀经》,是佛陀叫着舍利弗这些圣者说的。实际上当时也有大菩萨参加,那么大菩萨们不知道《阿弥陀经》的境界吗?不知道《阿弥陀经》的密义吗?不知道阿弥陀佛吗?他们是知道的。像文殊、普贤
第一个特点:《阿弥陀经》只讲事实真相,不谈玄妙理体。《阿弥陀经》告诉我们一个事实:“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它讲的是一个事实,在十万亿佛土之外,有一个国土叫极乐世界,这里有一尊佛叫阿弥陀佛,这个世界黄金为地,有七宝池、八功德水等。就比如
《佛说阿弥陀经》这句经文是告诉我们,要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必须具足善根,福德因缘。不可以少善根,就是说让我们要多种善根,那么怎么来多种善根呢?我们就拿净土法门来说,多种善根就是要多念阿弥陀佛圣号,多念一声阿弥陀佛,就多种一分善根,也就是说修净土法门念佛是正行,这也是多善根的因。
极乐世界为何有声闻?有人一看这个经典被判摄为菩萨藏就有些不理解,会质疑:你说这部经是菩萨藏,那为什么在经文里面说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还有无量无边阿僧祇的声闻弟子呢?莲池大师的回答是:这个是暂时有声闻弟子之名,但最终没有声闻之实。你看《佛说无量寿经》里也谈到,极乐世界声闻都能变化出很多的化身到他方世界去教化众生,令他方世界
九品往生出自《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该经十六观中的第十四、十五、十六三观,详细介绍了三辈九品往生的情况。其中,十四观讲上辈往生,十五观说中辈往生,十六观是下辈往生。同时,又根据各自行业(善根)的差别,每一辈又分为上中下三品,即上品上生、上品中生
若能于众生,昼夜常修慈;因是得常乐,以不恼他故。这段经文告诉我们,如果想获得幸福安乐的生活,就要时常修习慈悲心。慈悲的人没有烦恼,有慈悲心的人,不会去侵犯人,不会去恼害人,自然就不会有烦恼。「若能于众生,昼夜常修慈」,我们可以学
1、《地藏经》的功能分为二种: 1 1 《地藏经》是一部记载着万物众生其生、老、病、死的过程,及如何让人自己改变命运以起死回生的方法,并能够超拨过去世的冤亲债主,令其究竟解脱的因果经。人的生灭自无始
《普贤行愿品》全名为“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其中“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总题,“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是品题。
《坛经》记载了慧能一生得法传宗的事迹和启导门徒的言教,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其中心思想是“见性成佛”,即所谓“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共包括10品:自序、般若、决疑、定慧、妙行、忏悔、机缘、顿渐、护法和付嘱。
所谓的供养或者布施,那么有法布施,有财布施,有财供养,有法供养。那么在《普贤行愿品》里面讲到供养的时候,说到一句最关键的话叫做“法供养最”,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殊胜。所以,无论是如说修行供养啊,利益众生供养啊,摄受众生供养啊,代众生苦供养啊,勤修善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什么?师:你现在还在生啊?师父过去讲了这么多,你有没有听进去?徒:听进去了。师:那你怎么“有所住而生其心”,这样不行啊!徒:为什么?怎么办?师:你受用就不行。谁在受用?受用是以无我为主,如果有我在受用,就是我知我见,这叫生灭见。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僧莎诃(娑婆诃)”,翻译过来就是,即说咒曰:“去吧,去吧,向彼岸去吧,全向彼岸去吧。”“菩提”,就是“觉悟吧”;“娑婆诃”,则是“祝福你们”。
善士问:《金刚经》中说佛陀是不可以去描绘的,没有相,但佛七期间,为什么要观想佛陀?法藏法师答:《金刚经》上面所提的不以音声见我,不以色见我。若以音声跟色相来见我,那就是是人行邪道。不能证如来,不能见如来。那个是就众生执著什么才是佛。
《大般若经》六百卷,又称《般若经》,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唐朝玄奘翻译。这是有关佛教般若类经典的汇编之著,所以卷帙浩繁。当年玄奘法师西域取经,取来此经本子有三种,后来进行翻译,碰到疑问,便就三本互校,殷勤省覆,择善而从,然后落笔,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