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25课丨“阿弥陀佛”包含多少深意?「晚课」

第25课丨“阿弥陀佛”包含多少深意?「晚课」

- 南无阿弥陀佛 -

  首先,我们讲一下“愿力”。我们通过《无量寿经》里引申出的内容,来理解一下四十八愿。经中讲到阿弥陀佛度众生,四十八愿其实就是他的根本依托。通过这四十八愿,来彰显阿弥陀佛的慈悲。

  阿弥陀佛是怎么发的这四十八大愿?只有把苦和乐的差别,认知到位了以后,你才知道说我要发愿而去,还要乘愿再来。

  为什么不能待在娑婆世界?因为这里苦,所以我要解脱自在。我不但自己乐,还要让所有众生乐。因为不能让众生在这儿受苦,还要乘愿再来,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愿力,发愿。

  阿弥陀佛因地发愿的时候,是怎么设计极乐世界的蓝图的呢?阿难在讲《阿弥陀经》的时候,仅仅说到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却没有讲它的缘起。

接下来跟大家介绍一下,极乐世界是怎么缘起的?

  在我们娑婆世界,很久很久以前,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的时候,有一尊佛叫做定光如来,在我们这个世界成道做佛了,接着又有五十三尊古佛相继八相成道做佛,其中最后一尊叫做世自在王如来。

  当时有个国王,在听世自在王如来说法时,心里很高兴,法喜充满,经文里描绘的是‘心怀悦意’。在这种机缘促使下,国王雄发无上正真道意,开始修道了,想了脱生死。这种决心一下,就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出家,跟着世自在王如来当和尚去了。法名叫什么?号曰法藏。

  有一天,这个法藏比丘听了世自在王如来讲法以后,他赞叹说:“哎呀,愿佛为我广宣经法,我当修行……”其中有一句特别重要的话是,“令我于世速成正觉”。明白吗?法藏比丘当时在请法的时候,他后边加了一个附加的愿力,就是要“速成正觉”。要求成正觉,但要走快速通道。有这样的因就有这样的果,法界缘起的因它就是快速的,速成的。

  在这种情况下,佛就告诉他你应该怎样怎样修行。可是这个法藏比丘不相应,听了那么多法门以后,他又给佛请了一句说:“斯意弘深,非我境界。”通俗点儿说就是:“呀!你讲的这个法太深了,不是我能领略得了的。”

  我们现在想想,法藏比丘真的是这么认为的吗?真的不是这个境界吗?你想想一个国王,能够弃国捐王出家他是什么样的根器?难道真听不懂吗?法藏比丘那句话,表明了这个极乐世界,就是为我们五浊恶世的众生代宣的,祈请佛的,在世自在王佛的时候就成就了,明白吗?

  说完那句话的情况下,法藏比丘就说:“唯愿世尊广为敷演如来净土之行,我听后如说修行快速成就。”因为希望佛为我讲这个如来净土之行,我听后快速成就地修行,所以一开始走的就是他力法门。

  这里面有甚深的缘起,为什么给大家讲这个?我们慢慢道来,这一下,世自在王如来明白了法藏比丘并非不远接受那些修行法门,而是他志愿深广。就赞叹说:如果有一个人,愿意把海能够一斗一斗地量了,他终可以量了。”

  说完,世自在王佛就给他讲了二百一十亿的诸佛刹土,把天人善恶、国土的粗妙,一样一样地应其心愿,悉数展现给他。就这样的来摄取,来取舍。于是法藏比丘就对种种的国土提前看遍了,发了殊胜的愿力,用了整整五劫的时间,来建立、思索、摄取庄严如来清净国土之行。

  诸位想想,五劫的时间全部用在我们现前众生的身上,所以现在念这句阿弥陀佛就意味着已经就是转他功德为自功德,五劫的修行时间都在里面。

  用五劫的时间针对着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的种种习性,种种烦恼,种种苦患,怎么样免除,怎么样在我们力所能及的情况下非常容易地得度,比较了又比较,筹量了又筹量,才发了这四十八大愿,预先做为蓝图设计了极乐世界的种种超越的功能,种种殊胜的景象,来这样修行。

  最后,四十八大愿发完了以后,又总结说了一句什么话?“我至成佛道,名声超十方,究竟有不闻,誓不成等觉。”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我将来成道以后,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一定会响彻在整个法界,如果有听不到的,如果有入不了的,那么我就不成佛。

  阿弥陀佛成佛已经十劫了。从这句名号的知名度足以证明净土法门的真实性,为什么?早在他愿力的时候就发了这么一个愿,都得听到。我们现在的世界不管你信不信佛,懂不懂佛法,无论在家还是出家,甚至完全没有接触过佛门的,都知晓南无阿弥陀佛,没有人不知道这句话。

  所以从这点来讲,“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就藏在这句阿弥陀佛名号里来度人。在四十八愿最后那句话说完之后,马上有六种震动,诸天鬼神,雨众妙华来赞叹:必成无上正觉!赞叹法藏比丘。

  讲这个关乎愿力的故事,是为什么呢?因为极乐世界的缘起就是由愿力组成的。修行过程中,处处由愿力支撑,来整合、摄取极乐世界的依正情形。最后度人的时候一定还得依着愿力来度人,步调是一致的,所以说阿弥陀佛成佛的那一刹那,对整个法界里来讲就是一件跨时代的事情。

  我们现在说跨时代的事情有哪些?我们娑婆世界乃至这个地球上,说制造出来了原子弹,发明了青霉素,乃至法国的工业革命这都属于跨时代的事情。可是这只是我们这个世界的跨时代,世间的有为法里边是有漏的。极乐世界的成立,净土法门的开显,它的功能作用开始凸显,启动的时候,就是法界的一件跨时代的事情。为什么呢?

  因为它脱离了传统自力的度人方法,有了他力法门。脱离了圣道门有了净土门,脱离了竖出生死,可以横超三界了,脱离了佛以常规的方法度人。说法、放光、现瑞、显神通等等,这都是佛度人的一般的手段。可是这次脱离了这种常规手段,竟然可以设置出来一种法门叫以名号来度人。那就意味着将成佛的门槛降得不能再低了。

  整个法界独此一家,这一切的一切就从阿弥陀佛成佛的那一刹那开始正式启动,到现在已经十劫了,有数不清的众生早就在极乐世界里,已经修成清净海众,全凭愿力。阿弥陀佛的国土过去就是这么用愿力来所显的,用愿力来所成的,所以他现在度众生还是用愿力来度的。

  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为什么现在不能够有切愿,发不起来,它的主要的问题出在哪里呢?就是我们没有对这句经文“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说娑婆世界的苦是怎么个苦法,极乐的乐有多乐,大家都不知道,也意识不到。

  我们在这个地方,久入鲍鱼之肆,而不闻其臭。大家想想,就像一个人到那个鲍肆就是卖海鲜的水产市场,刚进去的时候你觉得鼻子刺得不行臭的不行,久而久之,待得久了就不知道它臭了。我们现在每个人其实也是这样的一种情形,实际上为人一世,在这个本能的生活场景世界国土中,真的不知道自身的局限性,每时每刻都是恼热的,不自在的。天气春夏秋冬,风来雨去,时时刻刻都对我们有威胁,对我们产生影响,让我们不自在。

  有时候看到一些低等的动物,比如说蚂蚁,我们从来不会有什么兴趣想和它打交道,为什么?觉得它生命的存在是没有意义的。甚至粪坑里的蛆虫,会觉得怎么会有这样的一种生存?生存成这样,它是算一种生存吗?

  殊不知我们现在每个人其实跟蚂蚁跟蛆虫差不多,在三界内来回地蠕动,半点都做不了主。之所以我们的愿力不强,就是因为我们不了解这个世界。

  首先,不知道这个世界的苦,意识不到我们身处的苦。我们有时候伫立在街头,在繁华的商业街去逛商场、消费等等,很自然的满足,因为进了商场的空调忽的就凉了,出来温度高的哗的又热了,这样还觉得心里美滋滋的。今天又买了名牌,穿了好鞋。手挎着恋人的这种感觉爽极了,舒服。

  殊不知当我们在王府井和西单来回密密麻麻的行走的时候,跟一堆蚂蚁有区别吗?你站在楼顶或者飞机上仔细看一下跟一堆蚂蚁有没有区别?没有。就在里边苦,像粪坑一样苦。但是没有这个出离心,意识不到苦。

  不说其它的了,就包括我们为人一世,唯有众苦的生老病死,生的时候哇哇大哭,出来的时候像夹山地狱一样从产门里面出来,这些都是我们现在意识淡薄都忘掉了。老人最怕的就是容颜易老,特别是现在的社会大多以貌取人,年轻力壮的时候就好像对社会有用处,老了以后就可怜了。

  可是,每个人必然要经过这样的过程。我们有时候出去问人家,你问他多大了,他看见你明明有四十,他说你有三十吗?马上就上当了,觉得心里美滋滋的。到商场里买了那么多的化妆品,天天往脸上涂,越涂越老,自欺欺人。

  再一个对死亡的恐惧,我常问,大家怕不怕死?很多人说不怕死。再问相信人会死吗?说相信,人怎么可能不死?人活百岁终有一死。可是我们为什么每天的所思所想,举手投足都做的是,我永远都不会死的这个心理思维出来的事情呢?觉得自己永远不会死,可是必然百年之后大家都得死。你死哪儿去?

  生老病死,还有是爱别离、怨憎会,喜欢的人可能到不了一块儿,仇人就在你的对面天天盯着你吃饭。下水道就共用一条,就这么近。或者在你的办公室,两人共用一个办公室,必须看着他。

  求不得,别人与生俱来的,是你毕生追求都得不到的等等,这是我们的生命过程。一期生命里面包括五阴炽盛,少年的叛逆,更年期的无明等等这些生理上的,一切都在八苦之中。人一辈子时时刻刻跟这些与时共具,从来都离不开的。所以我们对这个要有深刻的认知。

极乐世界的乐它又是怎么个乐法?

  相对生而言,莲华化生,没有胞胎生的苦;相对老而言,彼国没有寒暑递迁,《无量寿经》里说没有春夏秋冬四时调试,就是说没有时间概念,人都不会衰老;离这个分段生身,不是说我们轮回了一期又一期,他没有病苦;光寿无量,没有死苦;没有父母妻子眷属,就绝不会有爱别离苦;大家都是清净无染的道友,同修道友;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就不会有怨憎会苦;这里边都要仔细琢磨的。所有的一切全部是应念及至,七宝钵器随意而至,百味饮食自然盈满,但见色闻香,实无食者,就没有求不得苦;你会念,我也会念,反正念头一动全部就现行。观照这个空寂,无功任运进修,没有五阴炽盛苦。为什么?修的就是照见五蕴皆空法,你还感到五阴炽盛么?所以等等这些,我们一定要知道我们这个世界念念都是苦,极乐世界念念都是解脱路。

  四十八愿里说,如果往生到我的这个世界的国土,他的自在都不如漏尽解脱比丘的话,我就不成正觉,就是说最起码要有阿罗汉的水平,这样的一种乐。

  所以相对苦而言,慈云忏主就开过十种苦乐:比如说我们这个国土,不能够常碰到佛,极乐世界里面常花开见佛,永远在佛左右;我们这个国土有不闻说法的苦,而极乐世界,时时始终正在说法;我们这个世界有时候修行会碰到违缘、会碰到恶友来缠扰,坏我们的精进,毁我们的正见,而极乐世界,诸上善人俱会一处等等这些就说明苦乐的悬殊太大。

  所以这里为什么给大家讲了半天的苦,就是为了要讲解这句经文,无有众苦。我们的众苦是什么苦?我们念念都是苦的。但是讲这个苦,也不要说,这只是一期的生命而言。在无量的轮回中,我们始终和三途八难,苦苦、坏苦、行苦这三苦是相伴的。

  而且大家要知道,讲苦在佛教里面不要以为非得说这么苦兮兮的事让我哭丧着个脸讲,你能意识到苦,他是一种智慧。知道人生是一种苦,是一种大智慧,有忧患意识,所以解脱心才能生起。

  就像温水煮青蛙,你用冷水把它泡进去,慢慢烧开,它必死无疑,为什么?它意识不到。但是你如果你用烧开的水把它扔进去,它一下子烫得受不了了,啪一下子,很可能蹦出来,逃一条生路。所以讲苦就是依照我们现在每个同修都要意识到我们是苦的。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是我国众生念念受苦;这是相对的,不虚的,所以你看我们说到诸佛都是以八苦为师。诸佛过去都是依着苦的境界才修成得道的,要意识到苦。

  既然意识到这么多苦,就要发现,这个苦是冤枉的,客尘所染,烦恼所缚,就要超解脱,要求解脱,要享受极乐世界的乐,极乐世界的乐怎么个乐法?你也要有一个认知,这样才能把这非常简单平铺直叙的一段经文的甚深法义给它吃透。

原标题:《阿弥陀经》25丨一句阿弥陀佛,包含多少深意「晚课」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