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公案
古人公案乃古人参禅悟道的机缘记录。禅道本无今古,今人不妨于古公案中领略禅月道风,解悟、证契以会古人之妙。禅门不立文字而不离文字,公案之不可解者,因禅不在文字而贵心行;而 公案之可学者,又因古月今夜照今人--今古不二。
开卷有益,于公案中,与师谈,与禅者谈,与诸圣谈,是为学禅一乐事也。
昔世尊因外道问:“昨日说何法?”曰:“说定法。”外道曰:“今日说何法?”曰:“不定法。”外道曰:“昨日说定法,今日何说不定法?”世尊曰:“昨日定,今日不定。”
善说法者,当机而辨,逢场作戏,本无定法可说,但在说过之后,于众生份上就是具有一定形式与意义的法了,不善听者,便落在定法上生起妄执,滞于一途。然而众生之千差万别,心行日日不同,岂有定法可以规绳于万世?所以已说者不可变-已载 于有形之文字故,未说者本无法-随机而启故。因此世尊说昨日定,是已形之音声语言之法义,而今日不定,则正是法法无碍的圆妙活泼之机用。能把握此中要义,即知禅人的言语下搭处,全凭智慧之流星,而不拘泥古人及他人之文字也。
善立者妙在破,善破者旨在立。然而破无可破,一切法本来即真;本来即真故,立也无可立。破立俱泯,唯识、中观一切诸宗从何而有?万法归宗,宗无可归,即是真归处也。
著名的破灶堕的禅案,很轻巧地举扬了禅人悟入的一个关键问题。
过去隐居于嵩山的破灶堕禅师,一天领侍僧到灶禅庙里,用枝敲灶三下说:“咄!此灶只是泥瓦合成,圣从何来?灵从何起?恁么烹宰物命。”又敲打了三下,灶便倾倒破落了。片刻之间,有一青衣戴冠之人,到禅师前礼拜。禅师问道:“是甚么人?”回答:“我本此庙灶神,久受业报 。今蒙师说无生法,得脱此处,生在天国中,特来致谢。”禅师说:“是你的本有之性,并非由我说了才这样的。”那位神灵就再作礼拜而消失了。
神因受过去的业而堕此报,但福份较高,所以在受此报时,有许多灵应之事迹,不仅百姓受感而求拜,且此神亦误以为自己是圣能灵,故而偏执不去,经过禅师一番开示,妄执顿消,一灵之真心,便出此泥瓦之身,而生天界了。
作为人,掮背四大有漏的身体,加上无始的虚妄颠倒之妄见,也同样受惑于自我之身心,如何破身执?又如何去心染?请看下面的对话:
“少选,侍僧问曰:‘某等久待和尚,不蒙示诲。灶神得甚么圣旨,便得生天?”师曰:“我只向伊道是泥瓦合成,别也无道理为伊。’侍僧无言。师曰:‘会么?’僧曰:‘不会。’师曰:‘本有之性,为甚么不会?’”侍僧等乃礼拜。师曰:‘堕也,堕也!破也,破也!’”
好一个泥瓦合成,别也无道理。会得此句便可达物我一如,便可扫荡一切实执之心,便可回归本有之性。
三藏十二部经,破执之具也。说教说禅,论理论事,无一不是破除众生之妄执而令悟入本有之性也。因此,对佛祖种种开示言句,只要能于句下破我心执,开我迷情,即能于句下转得身来,便可拨开迷云,彻见青天。反之,如果以言句为实法,死在句下,那么,纵使一辈子钻研禅教,也毕竟了无通玄消息可得。
佛法禅道,本来圆融不二。因此,或宗或教,或事或理,或解或修,原自一体。但众生初入佛法禅道,总是随习性而开发,因开发而现善根,因善根妙契才得以悟入也。所以初学者不可无下手处。然而下手处本无错与对,但如见理不明,立足有偏的话,那么,尽管工夫很深,也是邪见外道。因此,性修应当一致。如古人讲,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即是理事不二的证明。
有一位西域崛多三藏,原是印度人。他在六祖大师的言下开悟。后来游五台山,遇一僧人结庵静坐。师就向他问道:“你一个在在这里做什么?”那僧回答说“观静。”师进问道:“观者何人,静者何物?”听到挖根掘底的话,这位僧人立刻感到面前站着的不是一般人,就立即起身礼拜,并问:“个中道理请师明示。”师就道:“你为何不自观自静?”那僧听后很是茫然。崛多师因而指点他到六祖那里,才得以悟入。
修行者总希望自己有所成就,但由于主观意识上的限制,往往落在自我的小圈子里,其中原因,一是自己的根性较劣,二是为师的指示有误。无论何种原因,一旦滞于劣见而行道,往往数十年不得出离。历史上如智隍一流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亲近明师,指正方向,乃是学佛修行的一大关键。
方向既正,见处圆融,方便之行法便可善巧运用,能得相契者即可。因此,法无高下,平等一照,无修而修,妙在化转。
谈到具体的修途,就离不开放与提的问题。
放究竟要放什么?看看下面的公案也许会有所启发:
“世尊因黑氏梵志运神力,以左右手擎合欢、梧桐花两株,来供养佛。佛召仙人,梵志应诺。佛曰:“放下着。”梵志放下左手一株花。佛又召仙人:“放下着。”梵志又放下右手一株花。佛又召仙人:“放下着。”梵志曰:“世尊,我今两手皆空,更教放下个什么?”佛曰:“吾非教汝放舍其花,汝当放舍外六尘、内六根、中六识。一时舍却,无可舍处,是汝免生死处。”梵志于言下悟无生忍。
所谓放,就是放却根尘识的十八界,根尘回脱之际,灵光便得现前,即是免生死之处了。
许多学禅人,不懂得放,只知道装。装进了很多的禅知识,同时也装进了尘劳烦恼,却没有由忘而无,由放而空。如果只落在目前的尘境下而不入“山不是山,水不是水”的大放境界,无论如何也难悟免生死处的一灵真知啊!
记得虚云和尚的一位弟子问其师修行之道,和尚要他放下一切,他说已经把一切都放下了。虚老即教他挑起来。
挑起来,就是要提。提个什么?是要把一灵真心活泼泼地用于人事之间,生活之中。只知放,便落消沉二乘之地;只知提,便着凡夫激情之中,唯有放尽后的提,才是真实圣德的风格。
唐朝明州契此布袋和尚,即是如今塑在寺院金刚殿的弥勒化身。他经常手提布袋而化人,也经常以布袋和提与放来显示禅之道妙。公案中云:
“一日,有僧在师前行,师乃拊其背。僧回首,师曰:‘乞我一文钱。’曰:‘道得即与汝一文。’师放下布袋,叉手而立。”
放下布袋,叉手而立,岂非道得了么?但只道得佛法一半。又白鹿和尚问:“如何是布袋?”师放下布袋。曰:“如何是布袋下事?”师负之而去。放下 而后又负之而去,才是禅门的活路,才是通玄的妙关。
一谈到放提,人们往往便落在其中,放时以为有物可放,提时又以为有法可提,于是在佛道无门之中,便有趣向执着。过去有僧问归宗和尚:“如何是玄旨?”归宗答:“无人能会。”又问:“向者如何?”归宗又答:“有向即乖。”僧追问道:“不问者如何?”归宗反问道:“谁求玄旨?”又指示说:“去!无汝用心处。”
有向与不向俱不对,那么对于大道又如何措怀呢?此中妙义,假如有个可措怀的在,那即是埋没自己灵知,即是提扳汉,两头不平稳了,这一头不是,那一头也不是,直得尽弃扁担:放手空行,方能与佛祖并肩同行。
既然无向无不向,其中如何会有境界的好坏,何来光明、神通之执着,又有何位之可立呢?
大道是什么?禅又如何去会?即不立有无,那么古人是如何体得自己主人的呢?
天默禅师一次去拜见石头和尚。见面便问道:“一言相契即住,不契即去。”石头闻言据坐不动,天默禅师见状回头就去。石头随后召呼道:“ 阇黎!”天默回过头来看叫什么。石头立即指示说:“从生至死,只是这个,回头转脑作什么?”天默禅师于言下大悟。于是折断拄枝就长期依于石头门下了。
日用现前,只是这个,如能会得,正眼洞开,虽仍在途,而大道在即,不怕不圆证也。
大珠慧海禅师,初参马祖时,马祖即问道:“从何处来?”答道:“越州大云寺来。”马祖又问:“来此拟须何事?”慧海说出此行目的:“来求佛法。”马祖指示道:“我这里一物也无,求什么佛法?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作么?”慧海不明其中宗旨,仍问道:“阿那个是慧海宝藏?”马祖亲切指陈道:“即今问我者,是汝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外求?”慧海于言下,自识本心。
禅本无奇特玄妙,了得只是这个,便自识本心。因此,珍惜此一灵真知,在日用事上出入自在,便能不断发扬光大,如圆明之珠而光照法界也。
那么,如何是日用事呢?石头和尚曾问庞居士道:“你见老僧以来,日用事作么生?”庞居士答道:“若问日用事,即无开口处。”
无开口处,即是自心妙用,不落凡情之分别。因此老庞就呈了下面的一首偈子,以阐述这个日用事的真谛:
日用事无别,唯吾自偶谐。
头头非取舍,处处设张乖。
朱紫谁为号,北山绝点埃。
神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
石头和尚一见此偈,就肯定了他的真性自用中的日用事。
日用事是禅人的道,也是指示他人悟入的方便处,庭前柏树子是它,吃饼喝茶也是它,妓女的歌,屠夫的刀,洗脚的水也无非是它。
过去崇信禅师,便是在其师天皇禅师的日用事的接引下而悟入的。
崇信因依师许多年,而不见师父有所指示,故于一日问其师曰:“某自到来,不曾指示心要?”天皇禅师说:“自从你到来,我就未尝不指示你心要。”崇信问道:“在何处指示呢?”天皇禅师说:“你端茶来的时候,我替你接过来喝,你拿食物来时,我接受的供斋,汝顶礼我时,我就低头受礼,这些日用事中,我那里不曾指示你心要?”崇信低头沉思了许久,天皇指示说:“见则直下便见,拟思即差!”崇信当下开解。
开解即心地脱缠,顿见本性。崇信开解后,又问师父说:“如何保任?”天皇禅师开示说:“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别无圣解。”
从生活禅、日用事里透过的禅人,就是走任性逍遥,随缘放旷的自在之路。但不应再起凡心,也不可落在圣解上,只是无心而应,无为而作。即是大道现前了。
禅本无浅深,只要符合于正道,了断妄执,即是行人的得益处。但严格说来,禅的证境又是无止境的,所以禅人一旦悟后,也应无止境地修无修之修,其中层层意境,非到家者不能知其项背。闲来常读雪峰禅师的上堂开示,时觉有所获益。其中一段,更是精妙绝伦:
“佛道闲旷,无有程途。无门解脱之门,无意道人之意,不在三际,故不可升沉,建立乖真。非属造化,动则起生死之本,静则醉昏沉之乡。动静双泯,即落空亡。动静双 收颟顸佛性。必须对尘对境,如枯木寒灰,临时应用,不失其宜。镜照诸像,不乱光辉。鸟飞空中,不杂空色。所以十方无影像,三界绝行踪。不堕往来机,不住中间意。钟中无鼓响,鼓中无钟声。钟鼓不相交,句句无前后。如壮士展臂,不藉他力。狮子游行,岂求伴侣?九霄绝翳,何在穿通?一段光明,未曾昏昧。若到这里,体寂寂,常的的,日赫焰,无边表。圆觉空中不动摇,吞烁乾坤迥然照。
夫佛出世者,原无出入,名相无休,道本如如。法尔天真,不同修证。只要虚闲不昧作用,不涉尘泥,个中纤毫道不尽,即为摩王眷属。句前句后,是学人难处。所以一句当天,八万门永绝生死,直饶得似秋潭月影,静夜钟声,随扣击无亏,触波澜而不散,犹是生死岸头事。
道人行处,如火销冰,终不却成冰。箭既离弦,无返回势。所以牢笼不肯住,呼唤不回头。古圣不安排,至今无处所。若到这里,步步登玄,不属邪正,识不能识,智不能知,动便失宗,觉即迷旨 。二乘胆颤,十地魂惊。语路处绝,心行处灭。直得释迦掩室于摩竭,净名杜口于毗耶。须菩提唱无说而显道,释梵绝听而雨花。若与么见前,更疑何事没栖泊处?离去来今, 限约不得,心思路绝。不因庄严,本来真净,动用语默,随处明了,更无欠少。”
时复斯言,大道灼然可见。然则,虽安一字不得,随缘度生也不得不广施方便,故宜由禅通教,达言了旨,方能顺逆横纵自在而拈也。
净田禅师的一喝公案,分明举出了一个禅者深达禅教一致的真智慧。
在一个十大法师,禅讲千僧的大大法会上。“有善华严者,乃贤首宗之义虎也。对众问诸禅曰:‘吾佛设教,自小乘至于圆顿,扫除空有,独证真常。然后万德庄严,方名为佛。尝闻禅宗一喝,能转凡成圣,则与诸经论似相违背。今一喝若能入吾宗五教,是为正说;若不能入,是为邪说。”
听了这一提问,许多禅者都看着净因禅师。在徽宗皇帝参加的这一法会上,这一问题无疑关系到宗自身能否立世的关键所在,如果禅不能摄教义,即非正道了。禅教双圆的净因禅师,并没有被难倒,出头来谦逊而说:
“如法师所问,不足三大禅师之酬。净因小长老可以使法师无惑也。”
于是净因禅师叫了一声:“善华严”善华严便答应一声。禅师先就五教义而阐述道:
“法师所谓法小乘者,乃有义也。大乘始教者,乃空义也。大乘终教者,乃有不空义也。大乘顿教者,乃即有即空义也。一乘圆教者,乃不有而有,不空而空(或作空而不有,有而不空)义也。如我喝,非唯能入五教,至于工巧技艺,诸子百家,悉皆能入。”
禅师言毕,震声喝一喝,问善华严说:“你听到了么?”回答说:“听到了。”禅师说:“汝闻此一喝是有,能入小乘教。”片刻又问善华严:“你现在听得见么?”善华严答听不见。禅师论道:“汝既不闻,适来一 喝是无。能入始教。”言罢又对着善华严说:“我初一喝,汝即有道,喝久声销,汝复道无。道无则元初实有,道有则而今实无。不有不无,能入终教。我有一喝之时,有非是有,因无故有,无一喝之时,无非是无,因有故无,即有即无,能入顿教。须知我此一喝,不作一喝用。有无不及,情解俱忘。道有之时,纤尘不立。道无之时,横遍虚空。即此一喝入百千万亿 喝,百千万亿喝入此一喝是故能入圆教。”
善华严听了净因禅师一喝妙理,立即起身拜了再拜。净因并未就此罢休,接着又发挥道:
“非唯一喝为然,乃至一语一默,一动一静,从古至今,十方虚空,万象森罗,六趣四生,三世诸佛,一切圣贤,八万四千法门,百千三昧,无量妙义,契理契机,与天地万物一体,谓之法身。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四时八节,阴阳一致,谓之法性。是故《华严经》云:“法性遍在一切处, 有相无相,一声一色,全在一尘中含四义。事理无边,周遍无余,参而不杂,混而不一。于此一喝中,皆悉具足。犹是建化门庭,随机方便。谓之小歇场,未是宝所。殊不知吾祖师门下,以心传心,以法印法,不立文字,见性成佛。有千圣不传底向上一路在。”
亏得有这向上一路,才使闻者叹仰。
从净因的作略上,可以看出禅者通教善说的重要性,不仅要通教,且要有丰富的现代知识,有处世的善巧方便,如此才能使这一颗玲珑透明的禅心,在当今的时代里,起着无可限量的作用,才能使禅的真精神遍地开花,奉献给人类纯真无尚的归依处。
故事一: 陕西长安县有一个农人,在地里干活,看到一条蛇钻入洞里,他就把蛇收支的两个洞都堵死了。过了两天后,他二十岁的大儿子和十岁的小儿子俄然不会说话,后经许多医院治疗都无效。两个孩子不会说话现已
捕捉贩卖野生动物遭殃祸章家有三兄弟,同住一个院子里,其中两个都很老实,在家种田,靠本分养家,因为经济条件不好,自己也没什么文化,就谈不上对孩子提供好的教育,孩子们二十几岁了也没读到什么书。但贫苦勤劳人家的孩子懂事早,这几个年轻人,女的学做裁缝,男的学修汽车,现在也都干
我是四川一家乡镇企业的财务人员,要不是那场灾难,我的生活应该像其他人那样快乐、自信而充实,对未来也充满憧憬。可自从患病后,我整个人就渐渐颓废了。那是2001年的1月,我和单位的几个同事出差到成都,晚上住到酒店后不久,有小姐打电话来问要不要“服务”,经不住诱惑,发生了让我这辈子都后悔莫及的事情。
夜已深,高速途中,刘细锋和“老相好”陈海蓉聊着聊着便难忍欲火,在行驶的大货车上玩起了“车震”。面对活生生上演在身后的“活春宫”,31岁的司机张章生却没能做到心无旁骛,他一边把着方向盘,一边频频回首,不时偷窥。随着“轰”的一声巨响,两辆重型半挂车相撞起火,大火瞬间蔓延,正在快活的老板和“相好”没能及时逃脱,被活活烧死。事后清理现场,他们已是一对裸尸。
小富由人,大富由天,命是定数,运是变数,我的一个朋友,五年来一直致力于开发精品楼盘,一砖一石没有半点打折扣的地方,看到很多同起步的地产商都赚钱了,他还是坚持着,因为成本高,房子卖得不好,前年的时候基本已到了破产的边缘,记得也是这样一个深秋的时候,他说:“下个月,货款利息再还不上,我可能就干不下去了。”我当时听了真是觉得很伤感,这世界难道好人没有好报吗?他曾是种地出身,几年来,他为以前的村子修了小学,敬老院,修了从村口通向县城的公路,他资助了很多贫困的人。
我好后悔!我本有一个很漂亮很贤慧的妻子。自从2001年开始就犯了邪淫,先是勾引了本单位的一个同事,来往了数个月,以后上网还和几个女孩女人发生过关系,还偶尔嫖娼。可是我竟然忘记了淫人妻者自己妻也会被人淫的因果道理。虽然在一年前我学佛以后我已经戒了邪淫,可是报应却也来了!
一个70多岁的农村老翁染上难言之疾,给子女们造成了难言之痛。日前,宁波鄞县某村的这位老年村民下体长出了指甲般大的赘生物。孝顺的三子一女急忙送老人到医院就诊。因患者年事已高,医生们几乎都诊断为鳞状皮细胞癌,要切除生殖器并辅之化疗。子女们为救老父性命,含泪在手术通知书上签了字。
在某处有一条蛇,一天蛇尾告诉蛇头说:「我应该走在前面。」蛇头回答说:「一向都是我在前面,为什么你突然要这样呢?」蛇头说完便继续往前走,完全不理会蛇尾。蛇尾见状,便故意缠住树干,不肯继续前进。蛇头只好使劲地用力拉,拉扯了半天,弄得双方都精疲力竭。
特异功能可能受到鬼神灵力加持故有预知之特异功能一次意外足以致富。大难不死获特异功能 信不信由你。人类总希望能预知未来,波兰一名男子便是因为能预知人的死期而致富;但保险公司却因他而大伤脑筋!这男子是六十八岁的爱尔·巴非亚。他原任职司机,在一九八五年时因一次意外,撞伤头部,自此便获此能力。他首先预知三十一岁的女地主死期,一鸣惊人,不少人跑来咨询自己或亲人的死期,而爱尔·巴非亚则每次收五百元咨询费,由于其预言甚准确,故其门庭若市,巴非亚藉此预知能力,赚得一所豪宅
凡夫追求财物,圣人追求真理。有一位六十多岁的尿毒病人,在送到慈济医院之前,他的双脚已经被锯断了。医院每天必须为他洗肾三次,却没有亲人来照顾他。慈济医院有一位男志工每天都去帮他洗澡,并教他念佛。有一天,老人突然要志工答应他两个要求:一是多陪他念佛,二是叫他一声「爸爸」。老人的要求,志工都有答应了。在念佛之前,老人说出了自己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有位学生给我看了一则《锯和蛇》的故事,并且忏悔说道:“我曾有着和毒蛇一样的愚痴嗔恨等烦恼,是佛法给予我智慧,让我慢慢变得冷静理智。”故事是这样的:一条蛇进入木工店,穿过锯子时受了一点伤。它本能地转过身咬住锯子,没料到又把嘴弄伤了。蛇以为又受到锯子的攻击,决定用整个身体缠住锯子,使锯子窒息。于是它用尽了所有的力气……不幸的是,蛇最终被锯子锯死
从前有个愚人,准备宴请亲友,打算积蓄一些牛奶,以备宴会时用。于是他想道:“若现在天天把牛奶挤出来,就会存得很多,那就没有地方存放,况且牛奶放存久了也会变坏,不如就蓄存在奶牛的肚子里,等到宴会时,可以当场挤出牛奶来。”他想好后,就把母牛和吃奶的小牛分开喂养。一个月以后,他举行宴会时,亲朋好友都来了。这时他把母牛牵来,想挤牛奶,谁知一点牛奶也挤不出来,惹得宾客当场辱骂和讥笑他。愚人往往就是这样自以为是。
从前,有一个富人,愚蠢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个人到另外一个富翁家,看到有三层楼,又高大,又壮美,轩敞窗朗,心生羡慕。心里想:“我的钱财不比他少,我也要造这样一座楼。”于是他找来了木匠,问:“那座楼是你造的吗?”木匠回答说:“是的。”“现在你也为我造这样一座楼。”
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地处穷乡僻壤。这个国家的人也无知无识。有一个人喜欢养猪。一天到了另外一个村落,见到有许多干粪,心里想:“这里的干粪好多呀!现在我应当用草把这些干粪裹起来,用头顶着回家。”于是,这个人找了些草,把干粪裹起来用头顶着。走到半路,恰好下起了大雨,粪汁流下,一直流到了脚跟。众人看到了,都说这人是疯子。粪便是臭的,即便是晴天也不应顶在头上,何况是雨中呢!
某日,师上堂开示:“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我们要学习菩萨,不要在因上造作,就不会有这个果报。都知道自己有毛病,为什么不去修改?要找好的方法把这个病治好,这才是根本。再痛苦、再委屈、再烦恼,不去修正自己的习气、毛病,不去解决实际问题,一点用都没有。
某次法会前开会做相关部署,师开示道:“这次法会的总指挥,你们得学会真正以管理者的心态去做事,抓大放小。你是指挥,要安排好大家的工作,而不是啥事都要亲力亲为,千万不要有害怕得罪人的心态,要为整个法会效果考虑,你行就行,不行就不行。怎么样做一调整,是你们应该考虑的课题。
佛陀前世为菩萨时,曾经身为鸽王。“徒众五百”,在国王的花园里飞翔觅食。国王看到了,命令下人张网捕捉,所有的鸽子都被捉住关在笼子里了。国王每天让人用白米、肉屑喂养这些鸽子。鸽王痛心地说:“我们失去自由,说不定会成为国王的盘中菜肴。我们必须逃出去。‘佛经众戒,贪为元首,贪以致荣者,犹饿夫获毒饮矣。’从今天开始,大家不要再吃这些饲料了,只有如此,才能保全大家
从前有一个国王,国王拥有一棵极其高大茂盛的果树。每年这棵树结果实的时候,香气四溢,味道甜美。有一个人来到宫廷,国王对他说:“这棵树上将要结出味道美妙的果实,你想吃吗?”这个人回答说:“这棵树太高大了,即使我想吃,又怎么取下来呢?”国王于是命令砍倒这棵树,希望今年结果时可以很方便地摘到果实。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