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佛教史上,有四位著名的佛经翻译家。西行求法的唐代高僧玄奘被誉称为四大翻译家之一,他所译的佛经在中国文化史上有重大价值,他依据瑜伽行派思想学说创立的法相唯识宗,在唐代盛行一时,并对近代佛教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坚韧不拔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精神一直为人们所钦佩,是值得每一代僧人效法与尊敬的。他为中印两国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玄奘,世称唐三藏,俗姓陈名祎,河南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县南)人,生于隋文帝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
关于玄奘的生平史实,现存的《传》、《状》、《塔铭》等都没有详细记载,而关于他的年岁又有六十二、六十五、六十九诸说,推算不出确切的年龄。今依重校内学院本《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十卷,暂定法师寿为六十五岁。玄奘法师世代皆为朝廷命官,是汉代太守陈仲弓的后裔,后来迁居河南。其高祖陈湛,为北魏清河太守。曾祖陈山,官至北魏征东将军,南阳郡开国公。祖父陈康,是北齐国子博士。到了他父亲陈惠,便潜心儒学、经术。他共有兄弟四人,二兄陈惠,早岁出家,法名长捷,住洛阳净土寺。玄奘排行第四,白幼赋性聪颖,仪表非凡,八岁即从父受业,勤学不懈。当听父讲书至孔融避席故事,忽然站立起来。父向其故,答以孔融见长辈避席,今父为儿解经,儿岂敢安座?父甚嘉许。且其幼时别具素质,不与顽童为伍,不听邪言媚语,不看外道邪书,常随二兄长捷法师学习佛经,故于十一岁时就熟习《法华》、《维摩》。可谓宿根深厚,不同凡辈。
隋唐时代,佛法盛行,政府规定度僧出家的考试制度,甚为严格。凡欲出家学佛,皆由政府统一办理招考,凡经考试合格,才录取为僧,名叫“度僧”。不似今人学佛,随随便便可以出家,造成僧人素质下降。隋炀帝大业十年,政府布告度僧十人,那时玄奘只有十三岁,不符合度僧之规定年龄,不得进入考场。玄奘很失望。徘徊考场不肯离开,主考官大理卿郑善果,是一位佛教信徒,闻知此事,召来相见,觉得他年少而温文尔雅,迥异常人。问他为何出家?答以“志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年纪虽轻,口气很大,令考官惊赞不已。故特准出家,破格入选。并对旁人说:“诵业易成,风竹难得,若度此子,必成佛门大器!”从此他就跟随二兄长捷法师,在洛阳净土寺学习佛教教理与律仪。其后听景法师讲《涅槃》,从严法师学《摄论》,升座复述,分析详尽,博得大众的钦佩,深得佛门师友的爱敬和器重。
隋代末年,炀帝昏迷无道,国事紊乱不堪,李渊父子夺取政权,人心都倾向新的王朝。玄奘和他的二兄长前往长安后,得知当时名僧已多聚蜀地,故由长安入西蜀成都。在那里听宝暹讲《摄论》、道基讲《杂心》、惠振讲《八犍度沦》,三、五年时间,究通诸部,声誉大著。到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玄奘年届二十,在成都受具足戒,成为合法的比丘僧。其时唐高祖李渊已一统天下,国家恢复了安宁。故于武德七年(公元624年)离开成都,沿江东下参学,先后到荆州天皇寺,讲《摄论》、《杂心》,淮海一带的名僧闻风来聚。六十高龄的大德智琰也对他执礼甚恭。随后,往赵州从道深学《成实》,又从道岳、法常、僧辨,玄会诸师钻研《俱舍》、《摄论》、《涅槃》,《毗昙》,他很快就穷尽各家学说,同时也很注重修学。在长安时,有法常,僧辨等法师曾予他高度的赞叹,认为他才学卓越非凡,来日定是佛门龙象。
玄奘法师经过一段时间的参访学习,觉得多年来在各地讲筵所闻,各家各派对某些问题异说不一。尤其是当时流行的《摄论》、《地论》等多种译本,内容有很大的出入,因而深感到难以适从,故决意西行求法。还有一个愿望,是唯识学重要的根本论典《瑜伽师地论》那时还未译来中国,他很想得着总赅三乘学说的《瑜伽师地论》,以求汇通一切(这一见解大概是受了当时来华的波颇蜜多罗的启发而产生的),闲此决定寻求梵文,译成汉文。
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奘公打定主意,要西行求法。可是当时唐朝初立,边境不宁,出国之禁很严。他两次正式表请赴印,都未获得许可。如此除了偷渡,别无良策。其时荒年,朝廷允许百姓四出自行谋生,玄奘便乘机出长安西行,由西安经秦州、兰州、后到凉州,找到一个习武的胡人石槃陀作向导,昼睡夜行,偷渡出玉门关,不过石槃陀出关后,不堪沿途跋涉之苦,坚辞而去,并指出了关外尚有几处防守的堡垒,要奘公谨慎行事。
其行未多久,终被哨兵发现,扣留问话。恰巧哨兵也是佛教徒,听了奘公道出取经来意,意志坚定,哨兵便放他走了。从此孑身冒险,孤影赶路,披星戴月,走了三天三夜,尚未走出八百里的戈壁沙漠地带。
此时已是人疲马倒,最后也因干渴难忍昏倒过去。忽被寒风吹醒,又继续前进,幸而奇迹出现,在荒凉的沙漠地带上出现了一块绿洲。奘公见到了泉水,如遇救星,生命得已延持。在沙漠上艰苦的历程,是很难用文字、语言来表达。这里引用西域记里的一段话;“上无飞鸟、下无走兽,草木不生,人烟绝迹。时而飞砂卷石,时而暴雨湿蒸,无饮无食,昏去醒来。时而枯骨折剑,战场遗迹。时而凶恶恐怖,鬼魅形象。”此中足见在沙漠中的旅行实乃九死一生。
经过这片沙漠,才到高昌国。国王曲文泰是虔诚的佛教徒,他得知玄奘之事,遣使迎往。见奘公到,如获至宝,敬礼备至,认作异姓兄弟。并要强留高昌,以“如不肯留下决将之送回中国”来威胁奘公。奘公乃绝食抗议,坚决不肯留下,终于使对方感动,准许放人。同时还派二三十人护送,盛治行装,赏赐了很多马匹财宝,并亲自修书知照各国当道,通容优待。于是,奘公就沿着天山南麓西行,通过神秘的西域高原,经土耳其,阿富汗,到达西北印度的迦湿弥罗国(即今之克什米尔)。此后,又碰到了艰难的路程,要翻过终年白雪皑皑的高山峻岭,踱过一片没有人烟的大沙漠,牵着白马在严寒的冰山上穿过羊肠小径,稍有不慎,就有滑下千丈深渊,粉身碎骨的危险。同行的商客,不时有人被冻死在冰山上,或是滑下深渊中,葬身冰窖。奘公游记上说:“连我自己亦不敢向渊底注视,因下面有数不清的千年不化的僵冻尸首。”在这艰难的历程中,所遇之险境确实数不胜数。经过七日七夜的行程,终于踱过冰山雪岭,再继续前进,便是印度境内了。
奘公于贞观三年到达印度西北,进入加湿弥罗、犍陀罗等处。其以弘扬小乘佛法为主,他在中国已对小乘佛教的《俱舍论》、《成实论》素有研究,趁此时缘,他便从小乘论师研究小乘经典。为了更好掌握佛教理论,他还向婆罗们学者研究吠驮哲学,专心学习梵文,以成为研究梵典之工具。在此地住了二、三年,便从北印度沿河东下中印度。
在恒河过渡,遇到一批强盗打劫,看到他生得眉清目秀,仪表非凡,要杀他祭天神,以为敬天徼福。危急之际,狂飙突起,雷电交加,飞沙走石,天昏地暗,吓得强盗面无人色,以为触犯天怒,不敢下手。继而询问原故,知是大唐三藏来西天取经,于是跪地哀求忏悔,改邪归正。这一消息不胫而走,使奘公的名声,远近传闻,深为印度人所崇敬。
那烂陀寺是中印度一座著名佛刹,也是全印度最高佛教学府,住众一万三千人,其中知名高僧学者甚多。住持戒贤论师,年高百岁,是全印度佛教领袖,尤其是唯识学的泰斗,深受国王尊重。虽然他智慧高深,但因身患奇疾,时时会痛得求生不得,欲死不能!有一夕,忽梦见三位圣者,一是黄金色的文殊菩萨,一是银白色的观音菩萨,一是水晶色的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告诉他:“你前生曾在此土做国王,因伤杀太多生灵,今生招致此痛疾之报,虽是痛苦不堪,但不必寻死。不久中国将有一僧来印求法,您可尽量将唯识学传授给他,使大法流传中土。其业愆便可消除,痛疾也即消灭。”梦后,戒贤论师常盼唐僧早来,后来果然奘公求法来到那烂陀寺,证明梦中事是真实。他非常高兴,就将唯识学、瑜伽论、因明学等,都尽量传授给他,又让他出外参访明师数年。回到那烂陀寺后,又推举他为精通三藏的十德之一,受到特殊优待。同时命他在寺内教授大乘经论。奘公不但被尊为全寺十大论师之一,而且常常讲学授课,并以梵文之著《会宗论》、阐明他对空有争议的看法。由于对中观、瑜伽之研究极有心得,见解超越,非同凡辈,所以能使戒贤上座和其他知名的宗教学者,非常地恭敬和赞叹他。
印度当时处於戒日王王朝。戒日王是—位贤明君主,文治武功出众,统一印度,为全印各邦之主,亦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弟子。他非常敬佩奘公的德誉和才学,特请他到钵罗伽那讲学,并支持他发扬大乘,与小乘学者辩论。因此奘公写成了一部一千六百颂的《破恶见论》,破斥小乘的我见,发挥大乘佛教的精义,驳得小乘学者哑口无言,深获戒日王和诸多知名佛学者的赞誉。
玄奘大师在印度各地游学,前后参访十七年之久,特别是于当时学者云集的那烂陀寺学习五年,从戒贤论师修学《瑜伽》、《对法》、《婆沙》、《正理》、《因明》、《声明》等,至此已集大成,因而很想回国弘通佛法。此一想法,得到戒贤的赞许,遂庄严经像,辞别戒贤,准备东归。时东印度迦摩缕波国鸠摩罗王一再遣使迎请他前往,适值羯若鞠阇国戒日王征御陀回来,又遣使来请,鸠摩罗王即领兵陪送玄奘,到羯朱温祗罗国,进见戒日王。戒日王决定在首都曲女城为玄奘举行无遮辩论大会,命五印沙门、婆罗门,外道义解都来参加问遮辩论。应召而来的有十八国的国王和大臣宾客及各国大、小乘僧三千余人,那烂陀寺僧千余人,婆罗门尼乾子外道二千余人。此会即以奘公所著《会宗论》、《制恶见论》两论的论点,标宗为主,展开讨论。任人难破,经过十八天大会结束,始终没有一人出来非难。
论战好比打仗,奘公以他精辟的论点赢得了一个大胜仗,使全场的大小乘佛教徒和各国的国王们一致表示衷心的钦敬。戒日王更是兴奋无比,举起奘公的袈裟衣角,向大会高声的宣布:“支那法师立大乘义,破诸异议,是大乘天,是解脱天,无人可及。”接着,恭请奘公骑大象游行,声誉之隆,如日中天,多国国王皆归依座下,成了全印度宗教学者最高的权威。其后又随喜参加在钵罗耶伽两河间举行的五年一次的无遮大法会,这才辞别戒日王,携带几百部梵本和佛舍利、各种佛象等,启程东归。他越过帕米尔高原,经疏勒到达于阗,由于国王延留,未得迅速归国。于是,在于阗写成一本奏章,托商人呈献唐太宗皇帝,表陈他出国求经的经过,请免犯禁之罪。此期间便日夜为于阗僧人训:《瑜伽》、《对法》、《俱舍》、《摄论》四部论。约停七、八个月后,奉敕令尔归,于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正月,经过长途的奔波,终于回到长安。长安城内文武百官夹道迎接,万人欢呼,中国犹如有了佛陀出现一样,欢庆之喜,盛况空前。
玄奘西行的非凡经历,引起唐太宗的重视。太宗在洛阳会见了玄奘,要求他写出在西域的游历见闻,修西域传,以方便后人考学,此书便是现存的《大唐三藏西域记》。全书共十二卷,记叙了他在西行途中亲身一百一十国和传闻得知的二十八个国家,地区的风土人情、山川地理、物产气候、政治文化等情况,是研究古代这一地区的历史、文化、地理、宗教和中西交流的珍贵历史资料。该书内容丰富,资料准确可靠,历来为考古学和历史学界所推崇,现已译成多种语言流传世间。
唐太宗是一个爱才的皇帝,奘公具有超世才华,因此屡劝他还俗为相,襄助国政,但玄奘力辞不从,决定摒弃一切,一心从事译经事业。在洛阳京都会太宗回长安后,住弘福寺、大慈恩寺组织译经道场,自任译主,并奉旨召集全国僧伽的精英,为续佛慧命,开始从事艰难的译经事业。
奘公在回国后的十九年中,夙兴夜寐,孜孜不倦地主持译场工作。他所主持的译场,聚集了各地名僧二十余人,分任检查译义、润饰文句、推敲词义、记录抄写等专门职司。由于他本人对佛学造诣高深,精通梵文,译场又分工细密、职责明确,所以他所译的佛经概念准确、释义精确,文义通顺连贯,而且矫正旧译的一些谬误之处。在译经期间,他不但一面亲自主译,而且一面先圈读预译的梵文经典,采用授课的方式向译员讲解经义,从而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弘法人才。当时名德,如窥基、慧旺、普光,法泰、圆测等都出自奘公门下。同时他又把印度久已失传的《大乘起信论》、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著作《老子道德经》译成梵文,传播于印度,为中印文化交流史添上了新的一页。又糅合了护法、安惠等大论师有关唯识学的作品,编纂成《成唯识论》,成为唯识宗的不朽名著,对中国佛教的法相唯识宗的创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奘公自贞观十九(公元645年)年开始译经,至唐高宗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在这十九年的悠悠岁月中,共计译出大、小乘经、律、沦七十四部,共一千三百三十五卷,而以最后译出的《大般若经》六百卷,为最大宗的洋品。时已六十五岁,精力渐衰,白知年寿将尽,乃告徒众说:“译经事业已终,吾生涯亦尽,若无常后,汝等宜安置吾于山谷僻处,勿近宫寺,不净之身,宜须屏远。”德麟元年(公元664年)二月圆寂。噩讯传至宫中,高宗悲恸失声,三日不朝,对随臣说:“朕失了国宝。”直至观在,中日等国得其遗骨,视如瑰宝,争相建塔供养。奘公一生为法忘躯,艰苦卓绝之精神,将永远值得中印人民的怀念,是我们新一代学僧的楷模。
故事一: 陕西长安县有一个农人,在地里干活,看到一条蛇钻入洞里,他就把蛇收支的两个洞都堵死了。过了两天后,他二十岁的大儿子和十岁的小儿子俄然不会说话,后经许多医院治疗都无效。两个孩子不会说话现已
捕捉贩卖野生动物遭殃祸章家有三兄弟,同住一个院子里,其中两个都很老实,在家种田,靠本分养家,因为经济条件不好,自己也没什么文化,就谈不上对孩子提供好的教育,孩子们二十几岁了也没读到什么书。但贫苦勤劳人家的孩子懂事早,这几个年轻人,女的学做裁缝,男的学修汽车,现在也都干
我是四川一家乡镇企业的财务人员,要不是那场灾难,我的生活应该像其他人那样快乐、自信而充实,对未来也充满憧憬。可自从患病后,我整个人就渐渐颓废了。那是2001年的1月,我和单位的几个同事出差到成都,晚上住到酒店后不久,有小姐打电话来问要不要“服务”,经不住诱惑,发生了让我这辈子都后悔莫及的事情。
夜已深,高速途中,刘细锋和“老相好”陈海蓉聊着聊着便难忍欲火,在行驶的大货车上玩起了“车震”。面对活生生上演在身后的“活春宫”,31岁的司机张章生却没能做到心无旁骛,他一边把着方向盘,一边频频回首,不时偷窥。随着“轰”的一声巨响,两辆重型半挂车相撞起火,大火瞬间蔓延,正在快活的老板和“相好”没能及时逃脱,被活活烧死。事后清理现场,他们已是一对裸尸。
小富由人,大富由天,命是定数,运是变数,我的一个朋友,五年来一直致力于开发精品楼盘,一砖一石没有半点打折扣的地方,看到很多同起步的地产商都赚钱了,他还是坚持着,因为成本高,房子卖得不好,前年的时候基本已到了破产的边缘,记得也是这样一个深秋的时候,他说:“下个月,货款利息再还不上,我可能就干不下去了。”我当时听了真是觉得很伤感,这世界难道好人没有好报吗?他曾是种地出身,几年来,他为以前的村子修了小学,敬老院,修了从村口通向县城的公路,他资助了很多贫困的人。
我好后悔!我本有一个很漂亮很贤慧的妻子。自从2001年开始就犯了邪淫,先是勾引了本单位的一个同事,来往了数个月,以后上网还和几个女孩女人发生过关系,还偶尔嫖娼。可是我竟然忘记了淫人妻者自己妻也会被人淫的因果道理。虽然在一年前我学佛以后我已经戒了邪淫,可是报应却也来了!
一个70多岁的农村老翁染上难言之疾,给子女们造成了难言之痛。日前,宁波鄞县某村的这位老年村民下体长出了指甲般大的赘生物。孝顺的三子一女急忙送老人到医院就诊。因患者年事已高,医生们几乎都诊断为鳞状皮细胞癌,要切除生殖器并辅之化疗。子女们为救老父性命,含泪在手术通知书上签了字。
在某处有一条蛇,一天蛇尾告诉蛇头说:「我应该走在前面。」蛇头回答说:「一向都是我在前面,为什么你突然要这样呢?」蛇头说完便继续往前走,完全不理会蛇尾。蛇尾见状,便故意缠住树干,不肯继续前进。蛇头只好使劲地用力拉,拉扯了半天,弄得双方都精疲力竭。
特异功能可能受到鬼神灵力加持故有预知之特异功能一次意外足以致富。大难不死获特异功能 信不信由你。人类总希望能预知未来,波兰一名男子便是因为能预知人的死期而致富;但保险公司却因他而大伤脑筋!这男子是六十八岁的爱尔·巴非亚。他原任职司机,在一九八五年时因一次意外,撞伤头部,自此便获此能力。他首先预知三十一岁的女地主死期,一鸣惊人,不少人跑来咨询自己或亲人的死期,而爱尔·巴非亚则每次收五百元咨询费,由于其预言甚准确,故其门庭若市,巴非亚藉此预知能力,赚得一所豪宅
凡夫追求财物,圣人追求真理。有一位六十多岁的尿毒病人,在送到慈济医院之前,他的双脚已经被锯断了。医院每天必须为他洗肾三次,却没有亲人来照顾他。慈济医院有一位男志工每天都去帮他洗澡,并教他念佛。有一天,老人突然要志工答应他两个要求:一是多陪他念佛,二是叫他一声「爸爸」。老人的要求,志工都有答应了。在念佛之前,老人说出了自己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有位学生给我看了一则《锯和蛇》的故事,并且忏悔说道:“我曾有着和毒蛇一样的愚痴嗔恨等烦恼,是佛法给予我智慧,让我慢慢变得冷静理智。”故事是这样的:一条蛇进入木工店,穿过锯子时受了一点伤。它本能地转过身咬住锯子,没料到又把嘴弄伤了。蛇以为又受到锯子的攻击,决定用整个身体缠住锯子,使锯子窒息。于是它用尽了所有的力气……不幸的是,蛇最终被锯子锯死
从前有个愚人,准备宴请亲友,打算积蓄一些牛奶,以备宴会时用。于是他想道:“若现在天天把牛奶挤出来,就会存得很多,那就没有地方存放,况且牛奶放存久了也会变坏,不如就蓄存在奶牛的肚子里,等到宴会时,可以当场挤出牛奶来。”他想好后,就把母牛和吃奶的小牛分开喂养。一个月以后,他举行宴会时,亲朋好友都来了。这时他把母牛牵来,想挤牛奶,谁知一点牛奶也挤不出来,惹得宾客当场辱骂和讥笑他。愚人往往就是这样自以为是。
从前,有一个富人,愚蠢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个人到另外一个富翁家,看到有三层楼,又高大,又壮美,轩敞窗朗,心生羡慕。心里想:“我的钱财不比他少,我也要造这样一座楼。”于是他找来了木匠,问:“那座楼是你造的吗?”木匠回答说:“是的。”“现在你也为我造这样一座楼。”
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地处穷乡僻壤。这个国家的人也无知无识。有一个人喜欢养猪。一天到了另外一个村落,见到有许多干粪,心里想:“这里的干粪好多呀!现在我应当用草把这些干粪裹起来,用头顶着回家。”于是,这个人找了些草,把干粪裹起来用头顶着。走到半路,恰好下起了大雨,粪汁流下,一直流到了脚跟。众人看到了,都说这人是疯子。粪便是臭的,即便是晴天也不应顶在头上,何况是雨中呢!
某日,师上堂开示:“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我们要学习菩萨,不要在因上造作,就不会有这个果报。都知道自己有毛病,为什么不去修改?要找好的方法把这个病治好,这才是根本。再痛苦、再委屈、再烦恼,不去修正自己的习气、毛病,不去解决实际问题,一点用都没有。
某次法会前开会做相关部署,师开示道:“这次法会的总指挥,你们得学会真正以管理者的心态去做事,抓大放小。你是指挥,要安排好大家的工作,而不是啥事都要亲力亲为,千万不要有害怕得罪人的心态,要为整个法会效果考虑,你行就行,不行就不行。怎么样做一调整,是你们应该考虑的课题。
佛陀前世为菩萨时,曾经身为鸽王。“徒众五百”,在国王的花园里飞翔觅食。国王看到了,命令下人张网捕捉,所有的鸽子都被捉住关在笼子里了。国王每天让人用白米、肉屑喂养这些鸽子。鸽王痛心地说:“我们失去自由,说不定会成为国王的盘中菜肴。我们必须逃出去。‘佛经众戒,贪为元首,贪以致荣者,犹饿夫获毒饮矣。’从今天开始,大家不要再吃这些饲料了,只有如此,才能保全大家
从前有一个国王,国王拥有一棵极其高大茂盛的果树。每年这棵树结果实的时候,香气四溢,味道甜美。有一个人来到宫廷,国王对他说:“这棵树上将要结出味道美妙的果实,你想吃吗?”这个人回答说:“这棵树太高大了,即使我想吃,又怎么取下来呢?”国王于是命令砍倒这棵树,希望今年结果时可以很方便地摘到果实。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