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菩提路 玄奘之路 鸠摩罗什传奇 虚云长老传奇 因果报应录 不可思议的因果现象 大德讲故事 《须菩提》故事集 迦旃延 阿那律 优波离 大迦叶 阿难陀 正法眼藏 舍利弗 罗睺罗 目犍连 富楼那 广化律师弘法故事集 哲理小故事 人间巧喻 禅宗故事 禅宗小故事 佛陀教你不生气 菩萨与罗汉的故事 佛陀的圣弟子传 名人轶事 罗汉菜 百喻故事广释 春去春又来 雷锋的故事 释迦牟尼佛传 行禅 妙善公主 释迦牟尼故事 玄奘大师西行故事 假因谤圣 堕无间狱 慈济心灯 金玉良言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法苑珠林(卷六)白话 因果原理 马车故事 朋友集 世间百态 关于王永庆的故事 做人的佛法 哼哈一如说 禅理故事 数学家的故事

为人处世应该以理智为第一,六度万行应以般若为本体

人物故事 | 作者: [投稿]

\

般若①波罗密

  一时,王舍城的名医耆婆邀请佛与众比丘到他的耆婆林园受供养和开示说法。当时有位非常愚钝的比丘没有参加,而被别的比丘留在精舍中。佛知道这件事,就在法会开始时告诉耆婆:「居士!你不是要供养所有的比丘吗?怎么在精舍还有一位比丘没来?」其实这是因有些比丘嘲笑那位比丘的愚钝而不让他来,连耆婆自己也不知道还有比丘没来,于是耆婆又叫人到精舍去请那位比丘来。

  佛知道这位比丘曾在以前迦叶佛出家,当时是很聪明,但因嘲笑一位愚钝的比丘暗记背诵佛语,而使那位比丘感到羞耻,就不再努力地暗记背诵佛语。因为这个业障②感至此生愚钝,常受他人嘲笑。虽然他也常常自励努力地暗记背诵佛说的话,但都很快就全忘光了。就在失望伤心之余,又被其他比丘留在精舍中,无法跟随佛参加法会。佛早就知道这一切,所以在法会开始前,告诉耆婆去请这位愚钝的比丘也来参加法会。大家等了一会,终于看到那位愚钝的比丘也来了。

  佛单独地叫他来到面前,拿给他一块纯净的布,教他一面拿着布擦手,一面念着:「尘垢除去!尘垢除去!」这是由于这位比丘的前生有一次为国王,曾因右绕佛塔,致使额头流汗,用清洁的布拭去额上的汗而使布被擦脏了,他在当时曾体会到:「因为这个肉身,使洁净的布失去了本来洁白的自性而被弄脏。肉身和布真是无常!如何才能让它们的自性保持清净的原来面目?」就是因为这个因缘,佛才教他用洁净的布除去尘垢。很快地,这块布就已经被弄脏了。

  当他念着:「尘垢除去!尘垢除去!……」渐渐能意会到:「于身无所取,于修无所著,于法无所住。过去已灭,未来未至,现在空寂。无作业者,无受报者,此世不移动,彼世不改变。」佛告诉他:「布脏了吗?还是心被尘垢弄脏了?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听完佛的话,这位比丘终于领悟到:「一切尘垢境界,全是由惑业报所感,由心所,即其现处,当体即心。所以布并没有脏,脏的是令它脏的那些尘垢;心并无垢染,染的是无明③业障。凡是有心,就不能无境;不佛境,便九界④;不三乘⑤之境,便现六凡⑥之境。如果能以我具佛⑦之心,念我心具之佛⑧,我心具之佛岂会不应我具佛之心?……」。

  在一番的思惟后,这位比丘终于显现出般若智慧,能于因中察果,果处验因,观法不可得,三世⑨法皆空寂,而意无取着,心无障碍,所行无二⑩,方便自在,受无相法,故具一切佛法。由此而渐次证悟,接着就大放光明,在众比丘面前着:「并非尘垢不净,而是心中的贪瞋痴不净,众比丘应舍此心中的不净,住于脱离不净之教法。」在完此偈后,就证得阿罗汉果,从此便能通达三藏,而跟随佛参加所有的法会,在精舍中的比丘们也不再轻视他,反而敬佩他的智慧。

  注:①「般若」为究竟实相智,于一切智慧中最为第一。

  世间所谓的智慧是烦恼有漏智,与般若智的寂定自在相差甚殊。

  ②「业障」即恶业障碍正道者

  ③「无明」乃暗钝之心无照了诸法究竟事理之明,总谓一切烦恼。

  「根本无明」为迷昧我法二空,真空妙有之实相者;

  「枝末无明」为不明事相之假,妄见万法为实有者。

  总之:「迷真」是根本无明,

  「起妄」是枝末无明。

  无明又可细分为:

  「见思无明」即凡夫不明(真谛理)而着于邪见者,

  「尘沙无明」即二乘不明(俗谛理)而着于空寂者,

  「根本无明」即权教菩萨不明(中谛理)而着于二边者。

  总之,凡不明三谛理而有所执著者,都是无明。世智辩聪因仍着于烦恼,所以也是无明。

  ④「九界」即在佛法界以下之九界;

  菩萨界、缘觉界、声闻界(以上共称为三乘)、

  天界(天界以下六界共称为六凡或六道)、

  人界、阿修罗界、旁生界、鬼界、地狱界。

  ⑤「三乘圣人」即:

  「菩萨乘」修六度万行以证无上菩提者,

  「缘觉乘」自觉十二因缘之理而修入涅盘者,

  「声闻乘」闻如来声教而悟四谛之理以证阿罗汉者。

  ⑥「六凡」即六道或称六趣,为天、人、阿修罗、鬼、旁生、地狱等六个众生轮回之道途,即六个众生随业趣向之报途。

  ⑦佛在此应指觉悟诸佛与众生本来都具足真如实性的般若智慧而言。

  ⑧佛在此是指诸佛与众生本来都平等具有的真如自性(佛性),其不生、不灭且常住、不变。

  以金矿为例:

  矿砂中的金质可喻为清净光明的佛性,

  粘附着金质的砂石可喻为烦恼业障,

  金矿随着风雨而变形可喻生死轮回,

  但金质仍未改变可喻为自性仍然善存,

  冶炼金矿可喻为修行

  提炼成金可喻为证悟涅盘。

  众生皆如金矿而有可能炼成金,

  亦即众生皆有可能证悟自性(精炼成金)而成佛。

  ⑨「三世」即过去、现在、未来。

  ⑩「无二」即平等不分别。

  「方便」即善巧权通。

  「方」为方法,

  「便」为便用,即善巧权衡便用契合于一切众生根机之方法。

  方便亦可解为方正之理和便巧之言词,皆为契合于一切众生之根机。

  「无相」即知万法为因缘所生灭,真空妙有而无如是相。即入诸法有而不着,离诸法空而无碍。

  「贪、瞋、痴」俗称三毒,可毒害心中菩提慧命。

  「贪」即爱取之心,爱欲一切顺情之境而无厌;

  「瞋」即忿怒之心,瞋恚一切违情之境而热恼;

  「痴」即迷惑之心,颠倒于一切事理而妄念

  「三藏」即:「经藏」说定学,
        「律藏」持戒学,        
                               「论藏」发慧学。

\

  那天耆婆林法会结束后,众比丘回到精舍都纷纷地赞叹佛的威德说:「那位愚钝的比丘,因为佛的开导,竟然能在一日之间变成很有智慧,这真是不可思议!佛力实在是太广大无边了!」。

  佛知道了他们的谈话后,告诉众比丘:「那位比丘今生所以这样愚钝,全是因为宿世前生作了恶业而招至报应地原故。他在此生已因愚钝而受人嘲笑的偿受其果报,现在因为业障已消,而且又能听信佛的开导,以致启发了他原本已经具足的清净智慧,进而观法悟法而证果。其实早在宿世多生以前,他就曾因为听信过我的话:『如果有聪明的人能将路上的死鼠捡掉,一定可以成家立业。』当时在路旁有位穷困的男子,由于听信我的话,将路上的死鼠捡走,给了酒店主人的猫因而获得一分钱,他又以一分钱买了糖蜜,装水后拿去换花,而又再以花换取更多的糖蜜,而后又以糖蜜请许多嬉戏玩耍的小孩子帮忙打扫宫园,因而捡集了许多的枯树枝,接着再将这堆枯树枝卖给王室烧陶器,而此又赚取了许多钱。他因为如此辗转地换取财物,最后终于变成大财主。当时他就是因有智慧,所以才能以些微的东西获取巨资,恰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样。

  各位!般若智慧就是像这样,可以令人菩提慧命宝藏,于一切世间所行无碍。

  所以─『为人处世应以(理智)为第一,六度万行应以(般若)为本体。』菩萨行者应以(般若智慧)为一切修行的眼目,否则就会像盲人摸象一样,变成盲修瞎练而徒劳无功。」。

  注:众生以世间食长养身命,修行之人则以忆持善法,禅悦法食来长养善根智慧,觉悟自在法身,断恼业障而不受生死之苦。所以圣人是以般若智慧为命。

  「布施」无般若,惟得一世荣,后受余殃债;

  「持戒」无般若,暂生上欲界,还堕泥犁中;

  「忍辱」无般若,报得端正形,不证寂灭忍;

  「精进」无般若,徒兴生灭功,不趣真常海;

  「禅定」无般若,但行色界禅,不入金刚定;

  万行无「般若」,空成有漏因,不契无为果。

  故五度须有般若的摄持,始能圆满万行,成就佛果。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