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蛇却不被蛇咬伤的诀窍
在《掌握更好的捕蛇方法经》 6(Sutra on knowing the better way to catch a snake)中,佛陀给我们指出了不陷于名相概念而清晰地见到实相的方法。在遇到这部《蛇经》 7之前,我已经研究了很多年的《金刚经》,我很高兴地发现佛陀提出的筏喻和“一默如雷”的表述在这部早期的经典中都能找到它们的渊源。 根据《蛇经》所说,我们学习佛法时必须小心。因为如果我们对佛法理解有错误,我们就有可能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伤害。佛陀说,领会佛法就像捕蛇。如果你抓住蛇身,它会转过头来咬你。但是如果你懂得怎样去捉它,用叉子叉住它的头的下部,它就无法伤人了。“如果你不是全心全意地听法,你就可能对法产生错误理解,这种错误理解给你和他人带来的弊端要大于好处。在学习佛法方面,你要小心谨慎”。 佛陀还说:“有些人学经不是为了解脱,而是为了满足好奇心或者在辩论时赢得胜利。以这种动机来学法,他们会失掉教义的真正精神。他们可能会遭受艰难困苦,忍受无益的折磨,而把自己搞得精疲力尽。” “诸比丘,这样学法的人就像一个人想捉野地里的毒蛇,他伸出手时,蛇可能会咬他的手、腿或身体的其他部位,这样捉蛇徒劳无益,只会带来痛苦。”“诸比丘,错误地理解我的教法,情形是一样的。如果你修法不正确,那么你可能会把佛法理解成它的反面意思。但是如果你有智慧而不盲目地修行,那么你将能够领会教义的字面意思和它的精神实质,从而能够正确地解释它。不要只为了炫耀或同他人辩论而修行。修行是为了获得解脱,如果你这样做了,你就会少些痛苦,少些疲劳。” “诸比丘,一个有智慧的学法者就像一个人用叉子捕蛇。当他在野地里看到一条毒蛇时,他用叉子叉住蛇头后部,用手捏住蛇颈,即使蛇缠住此人的手、腿或身体的其他部位,也咬不着它。这是捕蛇的较好方法,不会导致痛苦或疲惫。”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当我们深入地研读这部早期的佛教经典时,可以看到后期大乘经里为我们提供的很多方法。《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里有一句话,几乎字字源自此经:“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即使是真正的佛法,最后你仍然要放手,更不要死死抓住它。
在三藏( Tripitaka)中,处处可见误解佛陀言教的例子。一次,在去毗舍离(Vaisali)附近的一个精舍之前,佛陀开示了关于色身无常不净和无我的教法。一些比丘误会了他的意思,说:“此生不值得活。一切都是不净因而必须舍弃。”后来,在佛陀离开此地前往精舍,他们之中有些人就在佛陀讲法的那个寺庙里自杀了。 比丘们误会佛陀的话怎么会至于这种程度呢?他们怎么会认为自杀是佛陀教言的真正意思呢?事实上,今天仍有人这样思考问题。佛陀教导我们说世间是苦,于是他们便认为,为了终止痛苦,就必须终止生命。看,误解佛陀的教言也很容易。耶摩迦(Yamaka)比丘一直在宣讲这个观点,直到有一天舍利弗发现了这件事、为他作了正确的解释为止。
在《掌握更好的捕蛇方法经》中,有位名叫阿栗叉(Arittha)的比丘说,佛陀教导我们,感官享受不是修行的障碍。他的同修们试图劝阻他这样说,但是他继续坚持这一观点。听说这件事之后,佛陀把阿栗叉叫来,当着很多比丘的面,问:“阿栗叉,你说我教导你们感官享受不是修道的障碍,这是真的吗?”阿栗叉回答道:“是的,世尊,我确信,根据您的教言的精神,感官享受不是修道的障碍。” 我花了很多时间思考这一段,也作了一些研究。当你读任何一部经的时候,你都应当时时想到这部经的背景,以及佛陀的整个教导,这样你才能够领悟到真正发生的事情。
我发现阿栗叉是个有智慧的比丘,富于人格魅力,他曾经听佛陀讲过苦行的事,佛陀把他六年苦行的经历讲给大家听。佛陀总结说,苦行是无益的,为了开悟,你必须照顾好自己的色身。所以他接受了乳糜和优楼频螺(Uruvela)村民供养的其他食品。
安住当下
佛陀是一个快乐的人,他很有能力欣赏一个优美的清晨或一杯澄清的水。一次,他与阿难站在灵鹫峰上,指着下面的稻田,说:“阿难,稻子熟了的时候,这些稻田多美啊。我们把出家人的长袍设计成这种图案吧!”另外还有一次,路过毗舍离城时,佛陀说:“阿难,毗舍离多美啊!”又有一次,摩诃男(Mahanama)国王请佛陀和他的比丘们吃饭时,佛陀作了如下评论:“摩诃男供养了我们最好的斋饭。”可见佛陀对饭食的质量有清醒的认识。 我曾遇见某些出家人不敢讲他们吃的东西味道很好。一次在泰国,有人供养我香美的大米和芒果。我很喜欢吃,于是告诉主人:“好香啊!”我注意到泰国出家人没有人这样说,但是我认为,只要你认识到事物无常的本性,享受你周围或内在的事物是没有什么妨害的。你渴了的时候,享受一杯水又有什么错?事实上,为了能够真正地品味它,你必须安住于当下。 一朵花凋谢时,我们不会哭。我们已知道它是无常的。如果我们练习对无常的本性保持觉照,我们就可以少受些痛苦,多享受些生活。如果我们知道事物是无常的,我们当下就会珍惜它们。我们知道我们所热爱的人具有无常性,所以我们现在就要尽最大努力使他们活得幸福。无常不是消极的。一些佛教徒以为我们不应该喜欢任何东西,因为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他们认为解脱就是摆脱一切,因而不应该喜欢任何东西。但是,当我们把鲜花供养给佛陀的时候,我相信佛陀看到了花的美丽并且深深地欣赏它们。看来阿栗叉没有能够将享受身心的良好状态和沉溺于感官欲乐区别开来。 在《维摩诘经》中,维摩诘居士的沉默被文殊师利菩萨誉为“一默如雷”,回响辽远深广,具有解去束缚、带来解脱的大力量。它就像狮子吼,宣告了“一切正法尚须放舍,何况非正法”。如果我们想理解《掌握更好的捕蛇方法经》,我们就需要这种精神。
筏不是岸
在这部《蛇经》里,佛陀也告诉我们,法是渡我们过河到彼岸的筏。但是我们过河以后,如果还把筏扛在肩上,那就太愚蠢了。 “筏不是岸。 ”下面这些话就是佛陀说的: “诸比丘,我屡次告诉过你们,掌握时机,放下筏子,是很重要的,不要无谓地死死抓住它。当一条山涧涨水,变成了一条携带残骸死枝的湍急洪流时,想过河的男女都会考虑,怎样才是渡过这条洪流的最安全的方法。掂量形势,她也许会决定把树枝和草绑在一起,编成一个筏子,然后用它渡到彼岸去。但是,到了彼岸以后,她想,我花了那么多时间和精力编成这只筏子,它是一项值得珍视的财产,我要随身带着它继续我的行程。如果她在陆地上还扛着筏子或用头顶着它往前走,诸比丘,你们认为这种做法明智吗?”比丘们回答说:“不,世尊。”佛陀说:“那她该怎样做才更明智呢?也许她可以这样想,筏子帮助我安全地渡过了河,现在我要把它撂在河边,好让其他人用它渡河。这样做不是更聪明吗?”比丘们回答说:“是的,世尊。”佛陀教导大家说:“我已经多次给你们讲过关于筏子的比喻,以提醒你们舍弃一切对正法的执著是极其必需的,更不用说非正法了。”
佛教禅定的一个首要方面就是“奢摩他”(samatha,止和定),另一方面就是“毗婆舍那”(Vipassana,观,深入地观察)。早期佛教有一个分枝,它就是因毗婆舍那( Vipassana,与梵文相对应的巴利文是 “Vipasyana”)而闻名。
如果我们研究大乘佛教,我们将会看到毗婆舍那,即深入地观察,是大乘佛教的核心。佛陀曾教给菩萨们很多具体的修行方法,以帮助他们不仅为自己,而且为一切众生获得觉悟,从而达到生命的圆满。
当我们研读佛陀早期的这部教典《掌握更好的捕蛇方法经》时,可以看出它是大乘佛教教义的一个极好的入门书。它开放的态度、不执著于知见和幽默的风格就是引导人们进入大乘佛教的王国的一个很好的法门,它帮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大乘佛教的一切思想和实践的种子,早已存在于佛陀的早期言教中了。
故事一: 陕西长安县有一个农人,在地里干活,看到一条蛇钻入洞里,他就把蛇收支的两个洞都堵死了。过了两天后,他二十岁的大儿子和十岁的小儿子俄然不会说话,后经许多医院治疗都无效。两个孩子不会说话现已
捕捉贩卖野生动物遭殃祸章家有三兄弟,同住一个院子里,其中两个都很老实,在家种田,靠本分养家,因为经济条件不好,自己也没什么文化,就谈不上对孩子提供好的教育,孩子们二十几岁了也没读到什么书。但贫苦勤劳人家的孩子懂事早,这几个年轻人,女的学做裁缝,男的学修汽车,现在也都干
我是四川一家乡镇企业的财务人员,要不是那场灾难,我的生活应该像其他人那样快乐、自信而充实,对未来也充满憧憬。可自从患病后,我整个人就渐渐颓废了。那是2001年的1月,我和单位的几个同事出差到成都,晚上住到酒店后不久,有小姐打电话来问要不要“服务”,经不住诱惑,发生了让我这辈子都后悔莫及的事情。
夜已深,高速途中,刘细锋和“老相好”陈海蓉聊着聊着便难忍欲火,在行驶的大货车上玩起了“车震”。面对活生生上演在身后的“活春宫”,31岁的司机张章生却没能做到心无旁骛,他一边把着方向盘,一边频频回首,不时偷窥。随着“轰”的一声巨响,两辆重型半挂车相撞起火,大火瞬间蔓延,正在快活的老板和“相好”没能及时逃脱,被活活烧死。事后清理现场,他们已是一对裸尸。
小富由人,大富由天,命是定数,运是变数,我的一个朋友,五年来一直致力于开发精品楼盘,一砖一石没有半点打折扣的地方,看到很多同起步的地产商都赚钱了,他还是坚持着,因为成本高,房子卖得不好,前年的时候基本已到了破产的边缘,记得也是这样一个深秋的时候,他说:“下个月,货款利息再还不上,我可能就干不下去了。”我当时听了真是觉得很伤感,这世界难道好人没有好报吗?他曾是种地出身,几年来,他为以前的村子修了小学,敬老院,修了从村口通向县城的公路,他资助了很多贫困的人。
我好后悔!我本有一个很漂亮很贤慧的妻子。自从2001年开始就犯了邪淫,先是勾引了本单位的一个同事,来往了数个月,以后上网还和几个女孩女人发生过关系,还偶尔嫖娼。可是我竟然忘记了淫人妻者自己妻也会被人淫的因果道理。虽然在一年前我学佛以后我已经戒了邪淫,可是报应却也来了!
一个70多岁的农村老翁染上难言之疾,给子女们造成了难言之痛。日前,宁波鄞县某村的这位老年村民下体长出了指甲般大的赘生物。孝顺的三子一女急忙送老人到医院就诊。因患者年事已高,医生们几乎都诊断为鳞状皮细胞癌,要切除生殖器并辅之化疗。子女们为救老父性命,含泪在手术通知书上签了字。
在某处有一条蛇,一天蛇尾告诉蛇头说:「我应该走在前面。」蛇头回答说:「一向都是我在前面,为什么你突然要这样呢?」蛇头说完便继续往前走,完全不理会蛇尾。蛇尾见状,便故意缠住树干,不肯继续前进。蛇头只好使劲地用力拉,拉扯了半天,弄得双方都精疲力竭。
特异功能可能受到鬼神灵力加持故有预知之特异功能一次意外足以致富。大难不死获特异功能 信不信由你。人类总希望能预知未来,波兰一名男子便是因为能预知人的死期而致富;但保险公司却因他而大伤脑筋!这男子是六十八岁的爱尔·巴非亚。他原任职司机,在一九八五年时因一次意外,撞伤头部,自此便获此能力。他首先预知三十一岁的女地主死期,一鸣惊人,不少人跑来咨询自己或亲人的死期,而爱尔·巴非亚则每次收五百元咨询费,由于其预言甚准确,故其门庭若市,巴非亚藉此预知能力,赚得一所豪宅
凡夫追求财物,圣人追求真理。有一位六十多岁的尿毒病人,在送到慈济医院之前,他的双脚已经被锯断了。医院每天必须为他洗肾三次,却没有亲人来照顾他。慈济医院有一位男志工每天都去帮他洗澡,并教他念佛。有一天,老人突然要志工答应他两个要求:一是多陪他念佛,二是叫他一声「爸爸」。老人的要求,志工都有答应了。在念佛之前,老人说出了自己
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富甲天下的小国王。他深信今生位高权重,是自己过去生布施,造福的结果,所以他欢喜造福。
很多时候,你会通过各种渠道,听来很多道理。对于这些道理,你会觉得自己已经理解了,其实不然。这只不过是一种产生于大脑的虚幻印象而已,这种印象,远远不如自己亲眼所见的、亲身经历的来得深刻。
那是一个美丽的小岛,岛上最独特之处是有许多种类的蛇。岛上的居民非常注意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特别是保护蛇。 有一天,北风呼啸,突然降温。父子俩徒步去集市办年货,途中在路边看到两条冻僵的蛇。儿子
南北朝时期,有一僧人名释容,他每天都外出化缘,日出而行,日落而归。晚上返回寺院的时候都要经过一段毫无光亮的黑暗巷子,又因为巷子很窄,有人迎面而行的时候便时常撞到一起。释容也有过这几次这样的经历,有时候匆忙,两个人都会相撞还会受伤。
有两个和尚,一个很贫穷,一个很富有。有一天,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打算去一趟南海,你觉得怎么样呢?”富和尚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认真地打量了一番穷和尚后,禁不住大笑起来。
有一个富翁背着许多金银财宝,到远处去寻找快乐。可是走过了千山万水,也未能寻找到快乐,于是他沮丧地坐在山道旁。一农夫背着一大捆柴草从山上走下来,富翁说:“我是个令人羡慕的富翁。请问,为何没有快乐呢?”
我们在无休止的忙碌中,肩头上的担子也一天比一天沉重。于是,为了生计,为了家庭,为了那个红尘中的角色,便只能理所当然地、全身心地去继续奔波,继续操劳。就像是一匹负重的老马,面对生活这驾笨重的大车,除了使劲拖曳,别无选择。
《佛本行经》中有这样一则故事:从前有一只长有两个头的鸟,也叫做共命鸟,两个头有着完全不同的思想。一个头叫迦喽茶,常作好想;另一个头叫优波喽茶,常作恶想。为了安全起见,它们轮流睡觉,一头睡着,另一头便醒着。有一天在树林里,优波喽茶在睡觉,忽然从树上
一位大富长者只有一个儿子,可这个孩子在很小的时候,便离家游走到其他国家。多年来他以乞讨为生,生活非常贫苦。一次乞食,穷子来到自己的国家,并走进了一处豪宅。穷子见到这家的长者,身上挂满宝物,威德庄严,顿时心生恐怖。他想:这位长者是王,还是王的眷属?竟
《撰集百缘经》里面记载着一则“伽尸比丘尼”的故事:佛陀在波罗奈国鹿野苑弘法教化时,梵摩达国王的妻子生下一个端正殊妙、身披袈裟的女婴,取名为“伽尸孙陀利”。伽尸孙陀利天性贤淑善良,渐渐长大。一天,她带着侍卫出城游玩,不知不觉来到了佛陀所在的地方。
我们人有习气,有执念,那这种力量是怎么来的?我们都知道久习成性,也是我们不断培养起来的。我们年轻的时候可能很多习气不会那么重,执念也不会那么强,但是随着一天一天这种力量就会越来越强。我们学过唯识的人都知道种子的力量,种子你不去破坏它,就自然增长
佛法中,有所谓“信、愿、行”三资粮,无论信、愿或行,都必须先有决心。佛法上说:“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上求佛道是修行的最终目标,必须有决心去求;度化众生是行菩萨道的必经过程,众生根机不同,教化不易,必须要有决心和耐心。
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总有许多烦恼的事,而且很容易把我们不好的情绪发泄给周围的人。我们只在乎自己受到了委屈,却忽视对方的感受,因此不自觉地伤害了别人。所以当我们有不快乐之举或生气之举时,如果能多想一想,其实我们不是为了生气而工作的。
追逐感觉,是痛苦的根源。许多人总是抱怨:为什么人生有这么多的不如意 ,人家生活得那么好,我却这么悲惨?我拥有这么多,怎么还是不开心?开心的事越来越少,郁闷的事越来越多……你是否发现,你实现梦想后所得到的快乐,往往是那么短暂。
简单生活,更自在。一个地方住久了,很多人都会觉得房间越来越拥挤,其实就是累积的杂物不断侵占了居住空间。用每个平米所付出的房租或房贷,来堆放两三年都用不上的杂物,算笔经济账那都是倒挂的。房间整洁利落了,扫尘除垢也变得简单,不用折腾换房。
如是因,必得如是果。造作杀生业,必得短命、多病等苦;造作偷盗业,必得贫穷、其财不得自在等苦;造作邪淫业,必得妻不贞良、不得随意眷属等苦。造作恶口业,必得多被诽谤、为他所诳等苦;造作两舌业,必得眷属乖离、亲族弊恶等苦;造作恶口业,必得常闻恶声、言
任何事情的发生,都由无数的因缘积累而成,不单单只是眼前一两个因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因果,现在所遭遇的,是过去的果;现在所做的,会成为未来的因。俗话说得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同样地,种善因,才能得善果。曾经,有一个青年问禅师:“一个人行善或是作恶之后
我们到这个世间来,目的何在?意义何在?价值何在?如果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把这三桩事情疏忽了,我们这一次到人间就白来一趟,古人所讲的醉生梦死,糊里糊涂来到世间,也糊里糊涂死掉,死了之后又糊里糊涂搞轮回,你说多可惜!我们这一次到这个世间,究竟是来干什么的?
师父,我最近刚转到一个新的部门。我很努力,特别在意领导的看法,但有些时候领导对工作的满意程度也不是完全能由我决定的,这让我感到压力很大。我该怎么办?
“我执”在佛法中指对一切有形与无形事物的执著。《唯识述记》云:“烦恼障品类众多,我执为根,生诸烦恼,若不执我,无烦恼故。”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茶杯,你如果一直举着它,虽然杯子很轻,时间长了也会很累。把茶杯放下,手就腾出来了,也就解脱了。这个放下,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