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一(11)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一(11)

  申二、辨所见相(分二科)  酉一、辨不善善(分二科)  戌一、不善(分二科)

  亥一、标相

  受尽先业所引果已;若行不善业者,当于尔时,受先所作诸不善业,所得不爱果之前相;犹如梦中,见无量种变怪色相。

  前面一大科里面「命终心摄」,在这一科里面分三科。第一科「略显三心」,就是善心、恶心、无记心,这一大科讲完了。现在是第二大科「广善不善」。第三科是显我爱的别,「显我爱」的「差别」。第二科「广善不善」里面分二科。第一科是「忆念」的「差别」,临命终的时候忆念有强、有弱的不同。第二科是「见相」的「差别」,临命终的时候会现出来各式各样的情况,是不一样的。这个这一科里面,第一科是「标由二因」,因为什么临命终的时候会现出来种种的相呢?就是有二种原因。就是「彼于尔时,由二种因增上力故,而便命终」。那二种因呢?「谓乐着戏论因增上力、及净不净业因增上力」。由这个原因会现出来种种相,而后就死掉了,这个二因昨天讲过。现在是第二科「辨所见相」,所看见的事情。这里又分二科。第一科是「辨不善善」,这又分二科。第一科是先辨这个「不善」的事情,又分二科。第一科先「标相」,标出来所见的相貌。

  「受尽先业所引果已」,说这个众生啊!他生存的时候,他享「受尽」了以前的业力,所引得的果报,以前的业力所得的果报,现在是尽了。这个受果报,以前的业力得到的果报,我们现在在享受它,也就是感觉的意思。在时间上剎那剎那的过去,到这个时候尽了,结束了,就是死亡了,临近死亡的时候。「若行不善业者」,他在生存的时候,他造了很多的恶业的话。「当于尔时,受先所作诸不善业,所得不爱果之前相」:「当于尔时」,当这个众生,在临命终的时候,接近死亡的时候,还没有死这个时候,这个时候就有一种现象,是什么呢?

  「受先所作诸不善业」:这个「先」,就是他临命终之前,或者是几十年,或者是几百年,他造的这些不善的恶业。不善的恶业,主要就是十不善业,十恶业。身的杀、盗、淫,口中的四种过失,妄语、绮语、恶口、两舌,那么意业的贪、瞋、痴,主要的就是这十种不善业。在生存的时候造的这个不善业,由这个不善业所得的不爱果,不可爱的果报。这个恶业,当然是得恶果报,这个果报还没来的时候,要来之前的时候先有一个前兆,有一个现相,也就是「前相」,在果报之前出现一种情况、你先要去接触它。这个「受先」,就先接触那个恶业的果报的「前相」,先同它接触,这是也有这种事情。这果报还没正式来,但是先有一个相貌给你,给你看看,这个意思。

  「犹如梦中,见无量种变怪色相」,这个不可爱果的前相,究竟是什么呢?这底下,譬如「犹如梦」,就是像人做梦似的。在梦里边看见很多种、很多种「变怪」的「色相」,变化出来各式各样的,不如意的境界,昨天也简单的说过,下面还有说。看见这些形相,总是不如意的境界。

  亥二、教证(分二科)  天一、引教

  依此相故,薄伽梵说:若有先作恶不善业及增长已;彼于尔时,如日后分、或山、山峰影等,悬覆、遍覆、极覆。

  这个前面只是简单说,先要接受、先要看到,果报的前相,这件事这是这么说。这底下「教证」,就是引佛说的教,来证明有这件事,那又分二科。第一科是「引教」。

  「依此相故,薄伽梵说」,根据人在死亡的时候,作恶业的人会有这个前相,「依」据「此相」的缘故。「薄伽梵」,就是指佛陀说,旧的翻译翻作「世尊」。这个是我们讲《摄大乘论》的时候曾经提过。「若有先作恶不善业及增长已」,佛是这样说,若有众生他在死亡之前这一生,或者更前的一生,他造作了很多的罪过的事情。「及增长已」:这个「增长已」,是怎么讲呢?这个「增长已」,是分几个意思,可以分二个意思说:一个意思是说,你造了以后,你又继续的造、继续的造恶业,继续的造恶业,就使令你以前第一次造的恶业,所熏成的种子,这个业种子增长了;你继续造,原来那个业力的种子就强大起来,所以叫做「增长」。这个这些「增长」,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它的力量够了,可以去得果报了,若是你是造业了,造业这个力量不够,不能得果报,那就不能说是「增长」,这是一个意思。

  其次就是这个若是佛教徒呢?他有惭愧心他会忏悔,这一忏悔,就把那个业的力量减少了、减弱了,减弱了就不一定得果报,也可能得、也可能不得。那不能算是「增长」,不能算是「增长」的,这是一个意思。其次,就是要是这个人没有忏悔,没有忏悔那个力量就是大了,那么就是所谓的「增长」了。

  若是临命终的时候,这个我爱的烦恼的滋润,我爱烦恼这后文有说到这件事。使令这个业力容易去得果报,是个爱。这个爱烦恼,因为这个先忆,我们没有修行的人,这个凡夫,遇见什么境界,心里面就虚妄分别。如意的境界就染着,不如意的境界就愤怒,就是这个烦恼能帮助你的罪业去得果报的,这叫做「润」,滋润的润。这个爱烦恼,就是滋润你原来的罪业,去得果报去,就是帮助它的意思。所以若是圣人没有烦恼了,阿罗汉断除一切这些爱烦恼,他虽然还有一种有漏业,但是不能得果报,这个地方有差别。现在这是说「若有先作恶不善业及增长已」,那他这个力量罪业也是很大,力量很大。所以就在他临命终的时候就出现了事情。

  「如彼尔时,如日后分」,这个佛就是这么说,说那个众生啊!在那个时候,就是临命终的时候。他感觉的事情「如日后分」,就像太阳已经过了中午,就是太阳要落了,那个落了的时候。它就会阳光照着大山、这个山就现出了影像来,现出一个黑影、一个阴影。或是现「山」的影像,或者「山、山峰」的「影」像。那个「山峰」的「影」像,这个太阳一照,这个「山峰」的「影」像,在平地上现出一个影像来。现这影像里边,也有三种差别。

  「悬覆、遍覆、极覆」:这个 「悬」,就是远的意思。「悬」远,从远远地,这个山的影就过来了,山的影就过来。这个是初开始的一种情形,就是不全。这时候这个临死的人感觉这个世界上不是光明,就是暗了,这个光,这个光明的度数暗下来了。这个「遍覆」,就是普遍的被阴影遮覆住了。那么就是太阳可能还没有完全落下去,也差不多了,但是你在这个大山的对面,就是完全看不到光明,就是完全是阴影,但是还不是十分黑。「极覆」,这个时候完全是黑暗了,完全是黑暗的了,这是说这个临死的这个人,若是恶业发生作用去得果报的时候,就又显现出这种形相来,就是黑暗了。

  天二、释义

  当知如是补特伽罗,从明趣暗。

  这是第二段解释前面这一段的意思。「如是补特伽罗」,说这个众生,这个有情,他是从光明的境界,趣向黑暗的地方去,到三恶道去了,去受苦去了,就表示这个意思。这个佛是这么样的说这件事。

  戌二、善(分二科)  亥一、例相违

  若先受尽不善业果而修善者,与上相违。当知如是补特伽罗,从暗趣明。

  「若先受尽不善业果而修善者」,前面是说这个「不善业」现出来的事情,现出来的相貌。这底下是说这个「善业」,这个众生不是做恶的。「若先受尽不善业果而修善者」,若是这个众生,他不是在人间、天上,他在三恶道里面「受尽」了「不善业」的「果」报,不善的果报结束了,结束了,也就是死亡的时候。「而修善者」,但是他以前有善业。这个在不善业果报之前,他造过善法,他创造过很多功德,这个功德现在要发生作用了的时候,临死的时候现出来的相貌。「与上相违」,和前面那个「不善业」不同,是「相违」反的,不一样的,那就是看不见阴影。

  「当知如是补特伽罗,从暗趣明」,是这个众生他就从黑暗的三恶道里面,向人天的世界去了,向光明的地方去了,这是表示这个意思。

  亥二、显差别

  此中差别者,将命终时,犹如梦中,见无量种非变怪色可意相生。

  说是这个众生,他这个做善业,善业果报成熟了,和前面的恶业不同的地方是什么呢?就是「将」要「命终」的「时」候,「犹如」做「梦」似的,在梦里面看见很多种「非变怪」的「色」。「非变怪色」是什么「色」呢?是「可意相生」,就是令你满意、令你欢喜的地方,看见一个大花园,那里有很多的树,有很多的花,有很多可爱的境界,有很多的楼阁,有很多美妙的音声,是些可爱的境界,那和前面完全不同了。这是说这个善。说不善、说善,临命终的时候,现出来相貌的差别。

  酉二、广不善品(分二科)  戌一、上品摄

  若作上品不善业者,彼由见斯变怪相故,流汗毛竖,手足纷乱,遂失便秽,扪摸虚空,翻睛咀沫;彼于尔时,有如是等变怪相生。

  「若作上品不善业者,彼由见斯变怪相故,流汗毛竖」,前面说这个不善、说善,临命终时的情况。这个不善和善说完了。这底下特别的说这个「不善」的境界,「广不善品」。就是详细的说一说,做恶业的临命终时候的情况,这个分成两科。第一科是「上品摄」,做这个罪业做的非常的严重的,是「上品」一类的。

  「若作上品不善业者」,若是这个众生,他创造了「上品」的「不善业」,最严重的恶事。最严重的恶事,就是做这恶业伤害了很多的人,这也是严重。或者是对父母、师长有严重的过失、罪过,那也是「上品」。「彼由见斯变怪相故」,他死了的时候,就是临命终要死的时候,他看见这样的「变怪」的「相」貌「故」,就是不如意,和恐怖的境界出现了。「流汗毛坚」,这个众生「流汗」,就流出来很多的汗,这个全身的寒毛都竖起来,这是恐怖的相貌。「手足纷乱」,说这个临命终还没有死,就要死的众生,这个「手」和「足」,就忽然间这样子,忽然间那样子掉动。这上说临命终这样子的时候,这是一种要受恶报的相貌。

  「遂失便秽」,这个众生这个「便秽」,说这个「便秽」。「扪摸虚空」,这个手在「虚空」里摸,摸来摸去的。「翻睛咀沫」,这个眼睛向上翻,或者嘴里面嚼,有口水,或者是什么的这样子。彼于尔时,有如是等变怪相生」,「彼」那个临命终的有情,在临终的时候,有这些「变怪」的「相」貌出现。

  戌二、中品摄

  若造中品不善业者,彼于尔时变怪之相,或有、或无,设有不具。

  前面是说造「上品」的恶法的人;这个若造「中品」的呢?那么「不善业」的,譬喻那个时候的「变怪之相」,「或」者「有」、或者没有。就是有,也不具足,就是不是那么多,这情形就不同了。

  午三、显我爱差别(分三科)  未一、诸众生(分二科)  申一、举爱因

  又诸众生将命终时,乃至未到惛昧想位,长时所习我爱现行

  这是第三科「显我爱差别」,「显」这个「我」的「差别」。这个「命终心摄」这一科里分三科。第一科「略显三心」。第二科「广善不善」。第三科「显我爱」的「差别」,分三科。第一科是「诸众生」。第二科就是说圣人。说众生的情形呢?先第一科「举爱因」。

  「又诸众生」,又是很多的这些凡夫的有情,将要命终的时候。「乃至未到惛昧想位」,前面解释过,就是临命终的时候啊!他能够忆念他生平的时候造的善业、或者造的恶业,这个时候是粗想现行的时候,就是明明了了的,忆念他已前的经过,这样子想。这样子明明了了的,在思想以前的事情,剎那剎那的过去,「乃至未到惛昧想位」,可是还没有到「惛昧」的时候。「惛昧想」,就是想不明了了,到那阶段,还没到那个阶段,没到那个阶段,还是明了的,还是明了的时候。

  「长时所习我爱现行」,就是他忆念平生所造的善业、或者恶业,忆念过去以后,忽然间内心里面有变化。什么呢?「长时所习我爱现行」,久远以来,无始劫以来,「长时」期习惯了的这个「我爱」,这时候「现行」了,在心里面显现出来。这个「行」这个字,也可以指心来说「心行」,就是这个我爱的这种分别心,显现出来了,显现在心里面。这个「我爱」,就是爱着这个我,爱着这个我,这是我们凡夫很严重的一种烦恼,这个「我爱」。

  申二、明中有

  由此力故,谓我当无,便爱自身;由此建立中有生报。

  「由此力故,谓我当无」,因为有我爱的烦恼,由于我爱烦恼的力量。「谓我当无」,自己心里想,唉呀!我要死了,我要没有了。那么它这个意思呢?就是执这个色、受、想、行、识的身体是我。现在这个身体要坏了、要死了,这我要没有了,就是这种分别心。「便爱自身」,因为我没有了,这心情一生起来了,对这个生命体的爱着心更强了一点,更加强了一些,「便爱自身」。这样子爱着自已的这个身体,结果会怎么样呢?

  「由此建立中有生报」,就由于你有这样的我爱,这个烦恼的关系,你就会「建立」,就是创造出来「中有」。这个「中有」我们平常说,就是中阴身。这个中阴身就是因为这样就出来了。前一剎那,这一个剎那间,这个色、受、想、行、识死了,这「中有」就出来了,中阴身就出来了。这个中阴身也因为这个「由此力故,谓我当无,便爱自身;由此建立中有生报」。所以若是考试的时候问你:「中有是怎么建立的」?那么这个地方,正好是这个意思。临命终时,这个我爱现行,所以就有了中阴身,是这么回事。

  「生报」,这个「生报」,就是中阴身结束了以后,所得的果报,叫做「生报」。譬如说他应该做人,人一剎那间投胎了,那么就得到人身了,那个人身,就叫做「生报」。这个「生」,果报由业力发生出来的,所以叫做「生」。这个「生报」,为什么叫做「报」呢?就是酬谢的意思。「报」,是酬谢的意思。酬谢什么呢?你在生的时候,你做了很多的善事,或者做了很多的恶事,不能白做的,应该酬劳你,给你一个果报;酬劳你以前辛辛苦苦做的事情,或者给你一个安乐的果报,给你一个苦恼的果报来酬谢你,所以叫「报」。「报」这个字,原来是这样的意思,酬谢的意思。

  而这个「报」,当然是由业力创造的,可是要假藉这个我爱,假藉我爱的帮助,才能出现的。所以「由此建立中有」、「由此建立生报」这么回事。「由此」这个「此」,就是我爱,由此我爱的力量建立「中有」;由此我爱的力量,建立「生报」。这个「润生」的烦恼,滋润的润,生长的生。有发业的烦恼、有润生的烦恼,现在这里说,正好就是润生的烦恼。发业的烦恼是在生平的时候,你或者做善业、或者是做恶业;那个做善业、做恶业的时候那个的发动者,那是发业的烦恼。现在这是润生的烦恼,帮助那个业力去得果报,叫润生。

  未二、预流等(分二科)  申一、标差别

  若预流果及一来果,尔时我爱亦复现行。然此预流及一来果,于此我爱,由智慧力数数推求,制而不着。

  前面说是「诸众生」,这一切普通的人,没有修行的人。这以下是说圣人,你没得阿罗汉果,你不能入无余涅槃,你还是要在这个,当然不到三恶道去,就在人天里流转生死。那么这个圣人它是怎么情形呢?它临命时是怎么情形呢?这个说一说,「若预流果」:「预」,是参预的意思。「流」者,类也,就是这里有凡夫是一类,圣人又是一类;现在是参预圣人的这一类。他开始是圣人了,所以叫做「预流」,他最先成就圣道的,那就是初果圣人。

  「及一来果」,就是二果。二果圣人,他还要再来人间一趟,他现在是二果了,他要再来人间一趟,才能得阿罗汉果,所以叫做「一来果」,来一次就好了。若是三果就是不来了,不来这人世间了。那么现在是说这个「初果」和「二果」,这个「若预流果及一来果」,这个两个圣人。「尔时我爱亦复现行」,临命终的时候他的我爱的烦恼,也是出现在心里面的,也有这个。唉啊!「谓我当无,便爱自身」也会有这种想法。

  「然此预流及一来果,于此我爱」,然而他究竟是圣人,不是凡夫,所以他们「于此我爱」,有智慧的,他会知道的,立刻会反省,唉呀!不对!爱着这个我是不对的呀!「由智慧力」,这个无我的「智慧力」,「数数」的去「推求」,不只一次的,一次又一次的观察这色、受、想、行、识是没有我的,我是不可得的,色也是无常的,受、想、行、识都是无常的。这里面没有我可得,没有常恒不变异的我,他这样观察。

  「制而不着」,他能制服住他,不执着有我,用智慧制服住它,没有我的。这样就和凡夫不一样了,凡夫是不能这样观察的,这个时候这个圣人,他临命终的时候,他能这样观察无我。

  申二、喻道理

  犹壮丈夫与羸劣者共相角力,能制伏之。当知此中道理亦尔。

  第二科用一个譬喻说明这件事。说圣人能修无我观,能制服这个我爱的烦恼,这就说一个譬喻。就像一个很强壮的大丈夫,有力量。「与羸劣者」,与那个赢弱没有力量的人。「共相角力」,两个在那里摔角,争一争谁的力量大,「互相角力」。「能制伏之」,那个「壮丈夫」能把那个「羸劣者」制伏住,能打倒了。那么这样说,这个初果、二果的圣人的无我的智慧,能把他这个这爱的烦恼制伏住,使令他不现行。「当知此中道理亦尔」,也是一样。这个初果、二果圣人,能降伏这个我爱的烦恼。

  未三、不还果

  若不还果,尔时我爱不复现行。

  前面说初果、二果。这里说「不还果」,就是三果,他不还来欲界了,因为欲界的烦恼完全断掉了,所以没有力量再推动他来到欲界,所以他是不回来欲界了,他就到色界天、无色界天,或者是到无余涅槃那里去了。「若不还果,尔时我爱不复现行」,因为这个时候他道力更高了,所以「我爱烦恼」是不活动了。不活动,但是他又没得无余涅槃,那么他还是要受生的,他用什么来受生呢?就是用烦恼的种子。这个我爱烦恼的种子还在,就是初果圣人、二果圣人也是,他若是用这无我观,能降伏我爱的烦恼,使令我爱烦恼不现行了,那么就等于是没有润生烦恼了。还不是,他的烦恼种子还在,就是用烦恼的种子来润生,还是要得生死的果报的,还是要的。

  如果这个初果圣人、二果圣人,他临命终的时候,「由智慧力数数推求,制而不着」,但是还是会有我爱的烦恼,那还是有我爱烦恼滋润他来到人间,或天上受生什么的,还是有一点。可是和凡夫不同了,可也不同于不还果,它就有个差别。「不还果」这个爱烦恼,不需要修无我观,这个我爱烦恼也就不动了,也是不动,不会现行。

  卯二、死相差别(分四科)  辰一、解支节差别(分二科)  巳一、标简

  又解肢节,除天那落迦,所余生处一切皆有。

  这个三果圣人,他因为道力高了,所以他能够这个我爱烦恼不现行。但是这圣人常常是修无我观的、也常常的修不净观的,所以他的我爱是不可能现行的,所以他只有用烦恼的种子来取世,得生死果报的。

  「又解肢节」,这底下就是说这个「死相」的「差别」,「死相」的「差别」。这个前面是说「死」的「类」的「差别」,或者是凡夫、或者是圣人、或者是善心死、不善心死、无记心死等类差别。这底下说「死」的「相」貌的「差别」,分四科。第一科是「解支节」的「差别」,分两科。第一科「标简」。

  「又解肢节,除天那落迦,所余生处一切皆有」,又是临命终的时候,有这个「解肢节」的事情。这个「肢节」,就是身体里边的一部份、一部份的组织,这个「肢节」我们头几天是讲过的。这个「肢节」,这个临命终的时候,这个水大、火大、风大起了一个重的变化,变化的时候,或者是水大、或者是风大、或者是火大,就去会碰到这个「肢节」,它里面会碰到这个生理上的一部份,重要的地方会碰到;一碰到他是痛的不得了,也就死亡了,这个时候就死了,这就是「解肢节」的问题,下文还有解释的。

  「除天那落迦」,这件事在众生里面还有差别。就是「天」的众生,和「那落迦」,就是地狱的众生,这两类众生除外。「所余生处一切皆有」,「所余」的一切众生的地方,都是有这个「解肢节」的痛。「天」和「那落迦」,天和地狱为什么没有呢?因为天是化生的,地狱也是化生。这个化生临死的时候是顿死,一下子就死了,所以没有这个「解肢节」的事情。但是地狱在生存的时候,受这个猛火各式各样的苦恼的境界的折磨,也是会碰到这个「解肢节」的,碰到「解肢节」也是痛,痛苦的不得了,所以地狱的众生很苦。现在这里说临命终的时候,「天」的有情、「那落迦」的有情,是没有这个「解肢节」的痛苦的。就是其余的,除了「天」、除了「那落迦」,剩余的众生的地方,「一切皆有」,就是人、畜生、恶鬼、阿修罗,乃至一切鬼神,都有这种事情,「一切皆有」解肢解的痛苦的。

  巳二、辨众(分二科)  午一、列

  此复二种:一重二轻。

  「此复二种」,这里面又有两种差别。一是「重」,二是「轻」。

  午二、释

  重谓作恶业者。轻谓作善业者。北拘卢洲一切皆轻。

  「重谓作恶业者」,临命终的时候,这个解肢节的痛有两种:一种是特别严重的,就是造恶业到三恶道去受果报的这些人。「轻谓作善业者」,这解肢节的痛,有轻微的,那就是因为是做善业的众生。做善业的众生,或者来到人间,或者到天上去受果报的人,那么他没有这个解肢节的痛。「北拘卢洲一切皆轻」:这个「北拘卢洲」,是四大部洲的北,「北拘卢洲」,它是一个特别殊胜的地方。和东胜身洲、南瞻部洲、西牛货洲,比这个三洲特别殊胜,那里人的寿命也长、福报也特别大。他们临死的时候,这个解肢节痛是属于「轻」微的一类的;而不像恶道,三恶道的人,你若是堕落三恶道的时候,那个解肢节的痛是很厉害的。

  辰二、根具不具差别

  又色界没时,皆具诸根。欲界没时,随所有根,或具不具。

  「又色界没时,皆具诸根」,这底以下是说明他果报,分两科。一是「标列」。二是「随释」。「随释」里面「一重二轻。重谓作恶业者。轻谓作善业者。北拘卢洲一切皆轻」。「又色界没时,皆具诸根」,这是第二科「根具不具」。前面是说「解肢节」的「差别」,这个肢节的痛,是有轻、重的差别。这里说「根」有「具不具」足的「差别」。「又色界没时」,「色界天」的众生临死的时候。「皆具诸根」,他们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是具足的。「欲界没时,随所有根或具不具」,我们「欲界」的众生呢?要临死的时候,随他原来所有的业力所得的「根」,或者「具」足,或者「不具」足。因为「欲界」的众生特别的凶狠,常常人与人之间斗诤,人与兽也会有斗诤,人与人之间也会斗诤,有互相杀害的事情,所以这个六根可能「不具」足,是这样的;或者是「具」足,或者是「不具」足。色界天他们不互相杀害,他们一直是很和平的,所以没有这个诸根缺的问题。

  辰三、调善不调善差别

  又清净解脱死者,名调善死。不清净不解脱死者,名不调善死。

  这又说到「调善、不调善」的「差别」。前面说「根具不具」的「差别」。现在「调善不调善」的「差别」,这是指心说的。他的心「调善、不调善」。这个「不调善」,就指烦恼说的,我们有爱烦恼、有见烦恼,烦恼还有种子,把烦恼和烦恼的种子消除了,这个爱烦恼见烦恼消除了。如果从教相上说,就是第七识,末那识所相应的烦恼,我见、我爱、我慢、无明,这种恒行不间断的染污的烦恼消灭了,这就表示一切的爱、见烦恼都消灭了。这样的人,叫做「清净死」,叫做「清净死」,清净解脱死。因为这个烦恼,本身是一回事,有了烦恼,烦恼对这个身体会有爱着,爱着这个眼、耳、鼻、舌、身、意,爱着这色、受、想、行、识。这样的爱着的人,临死的时候都是苦恼,就有苦恼。

  现在说阿罗汉,他断除去爱烦恼、见烦恼,所以没有爱着这件事。或者说入无余涅槃了,「清净解脱死」。这个「解脱」,就是没有眼、耳、鼻、舌、身、意,这个苦恼的果报了;没有爱、见的烦恼,也没爱、见的烦恼所招感死的果报,这个色、受、想、行、识,是个果报;眼、耳、鼻、舌、身、意,也是个果报,那么他就解脱了。没有这个苦恼果报的束缚,「清净解脱死者,名调善死」。他心里面非常的调和,非常的和平,非常的良好的,没有爱烦恼、也没有见烦恼的扰乱,这叫「调善死」。这就是说是阿罗汉入无余涅槃,这是「调善」的境界。

  「不清净,不解脱死者」,前面是说这个「调善、不调善」的「差别」。这「不清净,不解脱死者」,这个爱、见的烦恼没有断除去的,就是「不清净」。他这个苦恼的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识还在,就在苦恼他,他就是「不解脱」。这种人,「不清净」,「不解脱」的人,要是死掉了,那就不对了,就是「不调善死」;他死的不能说是「调善」。那么临死的时候不是爱,就是恨,各式各样的烦恼在活动,所以不能是「调善死」。

  辰四、识舍所依差别(分二科)  巳一、渐次舍(分二科)  午一、从上分舍

  又将终时,作恶业者,识于所依,从上分舍。即从上分冷触随起,如此渐舍,乃至心处。

  「又将终时,作恶业者,识于所依,从上分舍」,这是第四科「识舍所依差别」。我们这个阿赖耶识,弃舍这个身体的时候,身体叫做「所依」。弃舍这个「所依」的时候,也是人与人也不一样,也是都有差别的。分成两科。第一科是「渐次舍」。第二科是「最后舍」。这个说到「渐次舍」。「渐次舍」,逐渐的弃舍这个身体,分两科。第一科「从上分舍」。

  「又将终」了的时候,「作恶」的人,「识于所依,从上分舍」,他这个阿赖耶识,对他「所依」止的这个身体。「从上分舍」,从最高的地方,一点一点的弃舍。「即从上分冷触随起」,阿赖耶识弃舍的那个地方,那个地方就「冷触」出现了,就是冷的。阿赖耶识在的时候,执持这个身体的时候,这个身是暖的;它不执持了,这个身体就变成冷的了,就变成死尸了。「即从上分冷触随起」:「从上分」,指头,从头部向下,「即从上分,冷触随起」来。「如此渐舍,乃至心处」,「作恶业」的人,「识于所依,从上分舍。即从上分冷触随起,如此渐舍乃至心处」,到心脏这个位置,到这里就停下来了。

  午二、从下分舍

  造善业者,识于所依,从下分舍。即从下分冷触随起,如此渐舍乃至心处。

  「造善业者,识于所依,从下分舍」,那个前面说是造恶业的人,从上面开始冷。若是做「善业」的呢?「识于所依」的身体,「从下分舍」,从脚向上,一点一点的弃舍了。「即从下分冷触随起」,这个识弃舍的那个地方,那个地方就感觉冷了,就现出冷,冷触的意思。「如此渐舍乃至心处」,就是这样子,一点一点的弃舍,最后达到心的境界,「乃至心处」。

  巳二、最后舍

  当知后识,唯心处舍,从此冷触遍满所依。

  前面是「渐次舍」。这是「最后舍」。「当知后识,唯心处舍」,我们知道,这个最后这个识从什么地方弃舍呢?「唯心处舍」,就是心脏那个地方,从那里弃舍了。因为最初投胎的时候,这个阿赖耶识所相应的,就是心;然后逐渐的其它的部份也都圆满了。「当知后识」,当知最后这个识,所弃舍的地方是那里?「唯心处舍」,就是指心脏那个部位,从那里弃舍。「从此冷触遍满所依」,从这地方开始,这冷触就开始了,「遍满」这个「所依」的身体 ,都是冷的。不是有的地方热,有的地方冷,不是的。这是辨这个「识舍所依」的「差别」。

  丑二、生(分二科)  寅一、征

  云何生?

  寅二、释(分二科)  卯一、略(分二科)  辰一、标所由

  由我爱无间已生故。无始乐着戏论因已熏习故,净不净业因已熏习故。

  前面说到死,有「渐次」的「死」,有一下子就死了,顿死和渐死的不同;有善心死、恶心死、无记心死,就是各式各样的不同。我们一般说是流行一句话叫做『顶圣眼生天,人心饿鬼腹,畜牲膝盖离,地狱脚板出』还有这么一句话。「顶圣眼生天」,这上面说这个作恶业的人,「识于所依,从上分舍。即从上分舍冷触随起」。这个阿赖耶识是逐渐的离开你这个身体,离开这个身体的时候是一阵一阵的,逐渐的舍,随舍的那个地方,这个冷触就现出来了。「如此渐舍乃至心处」,到心脏。这个造善业的呢?「识从所依,从下面舍」,从脚那个地方开始舍。那么最后呢?就是也是到心处,到这里。「当知后识唯心处舍,从此冷触遍满所依」,这个全身体都是冷的,就是死尸了,就不是有情了。

  那么我们中国佛教,这个汉地的佛教,流行的一句话就是这样:「顶圣眼生天」,最后这个识从头顶离开了身体,最后是在头顶,那表示什么呢?表示这个人是圣人。「眼生天」,最后那个识是从眼睛走,那表示升天上去了。是「人心饿鬼腹」,若是他生到人间来,那他那个识就是在心脏这地方走的;这个识,阿赖耶识最后从心脏那个地方离开的,那就是人。若是这个人死掉了,会生到饿鬼道,就从肚子这里走的,阿赖耶识从肚子走。「畜牲膝盖离」,若是到畜牲的世界去呢?那它就是阿赖耶识,从膝盖那个地方离开的。「地狱脚板出」,若是到地狱去呢?那阿赖耶识最后从脚板那里出去的,从那里弃舍这个身体的。

  我们汉文的佛教流行的这么四句话。但是现在这们读这个《瑜伽师地论》不是这样说的,不是这样说。不是这样说,那这句话从那里来的呢?就是从那里来的呢?就是这《摄大乘论》上也大概提了一点,就是真谛三藏的《摄大乘论》上提到,就是也和这意思,和这相同的意思。就是作恶的,造恶的,先从上面凉,这个识弃舍的地方从这上面开始凉,一直凉到脚;若是作善业的从脚凉上来,一直凉到头。那么就会出来这件事,就出来这个分别。

  这里边就在《大毗婆沙论》上也有一点事情。《大毗婆沙论》说:是到恶道去,到三恶道去呢?是从脚。这个识,阿赖耶识从脚灭了。最后热的地方是脚,等到阿赖耶识从那走了,脚也凉了;最后热的地方就是脚。可是那个文上,只是三恶道都是脚,并没有分别是膝盖,这些事情没有这话。说是若是升天的话呢?它可说了,升天的话呢?是头。最后头是热的,是升天,这样讲。若是再来人间呢?是在心脏。在心脏这里最后离开的,阿赖耶识最后离开,是在心脏。若是阿罗汉,他入无余涅槃的时候,他的最后出去也是心脏。这是这个《大毗婆沙论》有这样说法。但是其余的说法呢?这个膝盖的这句话就没有根据。就看不出来是根据什么说的。

  那么这个《遁伦记》上就说是人的分别,是人分别的话;若是从本论上看,只是简单的这样解释。不管是升到天上去也好,到饿鬼道也好,你入无余涅槃也好,最后从心脏这个地方弃舍的,就是这样分别,是这样的意思。

  这个里边,后边的文有说,人在投胎的时候,这个阿赖耶识,最初寄托的地方是那里呢?就是心脏。所以最后离开的呢?还是心脏,是心脏离开。但是这里面还有个问题呢?这心脏呀,翻译个心脏,这心脏是那一个,最后有这个问题,头几次我们有说过。是人的脑是心脏呢?是这个胸下面左边这个心脏呢?这也是个问题。我们对死亡的事情,如果没有学过佛法,当然不知道怎么回事。现在这一大段把死亡的事情说的很清楚,说善心死、恶心死、顿死、渐死,逐渐的死,说了这么多,所以应该是清楚了。下面一大段是说「生」。「生」又是怎么回事,这里边有解释。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