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译文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3、关於普通僧众的仪规

  白话文:勅修百丈清规 3、关於普通僧众的仪规

  沙弥剃度受戒的仪规

  沙弥初次剃度受戒

  译文

  行者初次得到度牒时,用垫著衬布的木盘托著度牒呈送给自己的业师及两序执事僧看,并且在上述各处都揷香礼拜三拜。然後选定一个吉日设置供品行剃头仪式(按照佛律,应该在露天找一个地方设置法座,洒上香水,周围要有七尺的周长,四个角上都悬挂旗帜。时下剃度多在大殿中进行,法座面向佛像,或与佛像相对。如果是在法堂中进行,必须按规矩摆设佛像、鲜花、香火、蜡烛。现时也有在僧堂中剃头受戒的,那是因为僧众多、僧堂中座位方便。)先禀告维那,由维那与戒师作梵阁黎、引请阁黎商议。日子选定之後,则於前一天晚上剃头,只在顶心留下一小束头发。(这一撮头发梵语叫做「周罗」,中国称为「小结」。)要设置戒师座位和几案,其座与住持座位并列。几案上安放香烛、手炉、戒尺。又在圣僧像的右边设置作梵阁黎的座几,与戒师座几相对。几案上安放磬,圣僧像案前放袈裟、直裰、度牒。从行者寮开始打钹引剃过头的行者到土地堂、祖堂、佛殿等各处炷香、礼拜三次,按次序站立在僧堂前。

  这时敲钟集众,头首、住持都入僧堂之後,戒师和作梵、引请二位阁黎才入堂,展坐具行三拜大礼,各自归位。僧众们都坐定了,引请阇黎走到戒师面前,展坐具拜三拜,右膝著地、竪左膝危坐,双手合十。戒师问道:「僧众都到齐了吗?」答道:「都到齐了。」又问道:「僧众们是否持同戒、行同道?」答道:「的确是这样。」戒师再问:「僧众们集同处、持同戒、行同道,想要做什么事呢?」答道:「为行者剃头受戒。」戒师说:「可以。」於是引请阇黎起身,收起坐具,敲响手磬,引已剃头行者入堂,先到圣僧像前拜三拜,次到戒师前拜三拜,都跪下来等候受戒。

  作梵阇黎敲响大磬,用梵语念诵道:「具有五大神通的神仙,作者在咒术中,为那些惭愧者,摄集一切不知惭愧的人。如来立下的禁戒,每半月宣讲解说一次。用说戒而得的好处,向诸佛叩头礼拜。」又诵二「云何梵」经文说:「为什么这本经典裏说,究竟是要到彼岸的?希望佛陀把其中的深奥道理,广泛地向众生解说。」用梵语念诵完毕,又用汉语宣布道:「为剃头受戒的人说戒。」戒师站起来,全体僧众也跟著起立。

  戒师握著手炉说:「守戒的德泽、禅定的德泽、智慧的德泽、解脱的德泽、解脱知见的德泽,化成无限的光明照亮了云台,照亮了一切法界,供养十方无量佛、十方无量法、十方无量僧。凡是见到和闻听到的人都受到熏陶,证悟到最高佛法,一切众生也都如此。现在就将今晨剃头受戒开启的功德,首先祝愿皇帝万岁,大臣们千秋;天下太平,佛法常盛:伽蓝、土地,更加威灵显赫,保护佛法,保护信徒,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各地施主,添福增慧:全寺院的人,也都获得实惠:修道沙门,平安快乐:师长、父母,道业超隆:剃头沙弥,修行无障:三途、八难最黑暗艰难的地方,都脱离生死轮转的苦海:一切处所的众生,都到达彻底觉悟的彼岸。为此,还要仰仗大家念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一连念佛十遍,大家又坐下来。

  原典

  沙弥得度

  凡行者初受度牒,以柈袱托呈本师、两序,各处揷香礼三拜。选日设供剃头(按律:选处设座,令於露地①,香水洒之,周匝七尺,四角悬旛。今时多大殿,须向佛,或相对设座。若法堂中,须设像,花、香、烛如仪。今僧堂中,为众多便床坐也。)先禀维那和会戒师②并作梵阇黎③、引请阇黎④。选日既定,则隔宿剃头,顶心留发(名曰周罗。梵语周罗,此云小结也。)设戒师座几,与住持分手。几上安香烛、手炉、戒尺。设作梵阇黎座几于圣僧右,与戒师对。

  几上安磬,圣僧案前置袈裟、直裰、度牒於上。自行堂鸣钹引剃头人出土地堂、祖堂、佛殿各处炷香,礼三拜,序立僧堂前。

  鸣钟集众,头首、住持俱入堂讫,戒师、二阇黎始入堂,大展三拜,各归位。大众齐坐定,引请阇黎至戒师前, 大展三拜,胡跪⑤合掌。戒师问云:「僧集否?」答云:「已集。」问云:「和合⑥否?」答云:「和合。」戒师云:「僧今和合,何所作为?」答云:「为行者剃头受戒。」戒师云:「可尔。」引请收坐具起,鸣手磬,引剃头人入堂,圣僧前三拜,次戒师前三拜了,就跪。

  作梵阇黎鸣大磬,作梵云:「神仙五通⑦人,作者於呪术。为彼惭愧者,摄诸不惭愧。如来立禁戒,半月半月说。以说戒利益,稽首礼诸佛。」「云何梵」⑧:「云何於此经,究竟到彼岸?愿佛开微密,广为众生说。」作梵讫,复白云:「为剃头受戒者说戒。」师起座,大众俱立。

  戒师秉炉白云:「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光明云台遍法界,供养十方无量佛、十方无量法、十方无量僧。见闻普熏证寂灭,一切众生亦如是。即将今晨剃头受戒开启功德,先愿皇帝万岁,臣统千秋,天下太平,*轮常转,伽蓝、土地,增益威光,护法护人,无诸难事,十方施主,福慧庄严,合道场⑨人, 身心安乐,师长父母,道业超隆,剃头沙弥,修行无障,三途⑩八难⑾,咸脱苦轮⑿,九有⒀四生,俱登觉岸。仰凭大众念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云云。十号举, 大众复坐。

  注释

  ①露地:露天之地。

  ②戒师:又名戒和尚。精通戒律,被请来主持沙弥受戒仪式、向沙弥传授戒律的法师。

  ②作梵阇黎:阇黎是教授弟子、纠正弟子行为,为其作轨范的僧人。作梵阇黎是禅林中为沙弥受戒时用梵语念诵礼赞的僧人。

  ④引请阇黎:禅林中沙弥受戒时负责引导和教授沙弥的僧人。

  ⑤胡跪:古代西域僧人拜坐的姿势,右膝著地,竖左膝危坐。疲倦时两膝姿势互换,故亦称「互跪」。

  ⑥和合:三名以上僧人集同处、持同戒、行同道者,称为「和合」。

  ⑦五通:即五神通:㈠天眼通,能见一切物;㈡天耳通,能闻一切声音;㈢他心通,能知所有人心中所想;㈣宿命通,得知自己过去世之事;㈤如意通,又称神境通,能自由自在,连石壁都不能阻碍。

  ⑧云何梵:又称「云何呗」,一种以梵音诵出的经文,见於《涅槃经》卷三,以首句有「云何」二字而得名。

  ⑨道场:有多种含义。此处为寺院的别名。

  ⑩三途:三种危险之途,即地狱、饿鬼、畜生三者。具体说就是火途,即地狱趣猛火所烧之处;血途,即畜生趣互相吞食之处;刀途,即饿鬼趣以刀剑杖逼迫之处。

  ⑾八难:佛教称见佛闻道有八种障碍:㈠地狱、㈡饿鬼、㈢畜生、㈣郁单越、㈤长寿天、㈥聋盲瘖哑、㈦世智辩聪、㈧佛前佛後即二佛中间无佛法处。

  ⑿苦轮:又称苦轮海,指生死之苦果轮转不止。

  ⒀九有:又称「九居」,指三界中有情乐住之处。即:㈠欲界之人与六天,㈡初禅天,㈢二禅天,㈣三禅天,㈤四禅天中之无想天,㈥空处,㈦识处,㈧无所有处,㈨非想非非想处。

  译文

  引请阇黎也握著手炉,教导沙弥们说:「请戒师授戒的话,本应由你们自己陈述。你们如果不会,就跟著我来说。不过,我说『某甲』的时候,你们要改称自己的名字。」接著又拖长声调念道:「大德一心忆念著我,某某今请大德为剃头受戒的师父。希望大德答应作我的剃头受戒师父,因为我是归依大德的:我能获得剃头受戒,是因为大德慈悲,同情我们。」念完,剃头人礼拜一次:再次称慈悲、同情,礼拜二次:第三次称慈悲、同情,又礼拜三次,并且就此右膝著地、竪左膝危坐, 双手合十。

  戒师说:「善男子沙弥。」(剃头沙弥答应一声「诺」)戒师继续说:「心的本源深湛寂寥,佛法之海浩瀚深邃。执迷不悟的人永远沉沦於无边苦海,悟道的人常能处在超脱的境界。

  想要承传佛法妙道,最好的办法就是出家为僧。出家後无拘无束,就像虚空一样放旷,又像晈洁明月一样清净。具备了修行的因缘,成道的结果就不太遥远了。首先要有必然获得果报的信心,最後一定能证悟佛法真理。所以释迦佛祖世尊,舍弃皇帝宝座,半夜翻城而出,脱掉皇子的龙衣,跑到山中削发出家,经过多年的苦修,继以不受任何干扰的静坐思维,终於修成正果,证悟真理,成就了最彻底的觉悟。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诸佛,没有说过在家成道的话,我们禅宗的历代祖师,又有谁是蓄著不净之头发而能度脱别人的呢?所以佛佛授手、祖祖相传,都是摆脱了一切世俗事务,才成为法门大器, 为弘扬佛法作出杰出贡献,使得天魔拱手服输,邪门外道归依了佛教教化。对上报答了父、母、师长和佛祖的恩情,对下解脱了众生的苦难。所以说『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中辗转偷生,那是由於不能割舍尘世的恩爱:抛弃恩爱进入佛教的无生无灭境界,那才是真正懂得报恩的人。』出家之後,就超越了世俗情与礼的束缚, 不礼拜君王,也不礼拜父母。你现在可以离开这一座位,想念皇帝让你在王土上立足,以及父母生你养你的恩德,专心虔诚地向皇帝、父母礼拜辞别,以後就再也不拜皇帝和父母了。」

  沙弥就向戒师礼拜一遍。引请阇黎敲著手磬把沙弥引到僧堂外,望著北方京城所在向皇帝三拜谢恩,又三拜谢父母恩,就换上僧服,引入僧堂在圣僧像前拜三拜,又转到戒师前拜一拜,右膝著地,竪左膝危坐,双手合十。戒师用净瓶为沙弥灌洗头顶,用手指弹几滴水到头顶上,拿起刀为沙弥剃头。同时念起一道偈语,僧众都跟著同念道:「善哉大丈夫,能够了却世间生死的羁绊。脱离世俗趣向涅槃佛境,真是稀有的不可思议的事情。」连念三遍後, 沙弥起身向戒师拜一拜。引请阇黎把他领到本师跟前,也是右膝著地,竖左膝危坐,双手合十。本师拿起剃刀说:「你头上最後一结头发,梵语称为周罗。只有作师父的一人才能把它割断。我现在就为你把它除去,你肯吗?」回答道:「可以的。」本师在这时要说一番切合事件又富含佛理的话,并念诵落发偈说:「毁坏身体的原貌而牢守自己认准的志向和气节,割断恩爱告辞自己的双亲。出家去弘扬神圣的佛法,发誓要度脱一切人。」连念三逼,大家同声应和。沙弥礼拜三拜,仍保持「胡跪」和双手合十的姿势。本师拿来袈裟,也有一番教诲性质的符合佛理的话,把袈裟放在沙弥头顶上,再念诵一首偈语道:「大哉解脱服,不具具体形象的福田之衣!披上身就决心奉持如来的戒律,广泛地超度一切众生。」连念三逼,众人同声应和。

  原典

  引请秉炉教沙弥云:「请师言句, 汝合自陈。汝若不能,随我声道。凡称某甲处,当称自己名。」复唱念云:「大德①一心念我,某甲今请大德为剃头受戒阿阇黎。愿大德为我作剃头受戒阿阇黎,我依大德故;得剃头受戒,慈愍故。」剃头人礼一拜,再称慈愍故,礼二拜;三称慈憨故,礼三拜,就胡跪合掌。

  戒师云:「善男子②沙弥。」(应诺)戒师云:「心源湛寂,法海渊深,迷之者永劫沉沦,悟之者常处解脱。欲传妙道,无越出家。放旷喻如虚空,清净同於皎月。修行缘具,道果非遥。始从尅念③ 之功,毕证无为之地。所以大觉世尊,舍金轮之宝位,子夜踰城;脱珍御之龙衣,青山断发;客鹊巢於顶上,挂蛛网於眉问。修寂灭而证真常,断尘劳而成正觉。三世诸佛,不说在家成道;历代祖师,阿谁行染④度人?所以佛佛授手,祖祖相传,不染世缘,方成法器

  故得天魔⑤拱手,外道⑥归心。上酬四重⑦之恩,下济群生之苦。所以云『流转三界中,恩爱不能舍;弃恩人无为,真是报恩者。』出家之後,礼越常情,不拜君王,不拜父母。汝今可离此座,想念国王水土之恩,父母生成之德,专精拜辞,後不拜也。」

  沙弥就礼一拜。引请鸣手磬引出堂外,望北三拜谢恩,复三拜谢父母恩,即更僧衣,引入圣僧前三拜,转戒师前一拜,胡跪合掌。戒师用净瓶⑧灌顶⑨,以指滴水於顶上,执刀剃头。仍举偈,众同诵云:「善哉大丈夫,能了世无常。

  弃俗趣泥洹⑩,希有难思议。」三诵讫,沙弥退,礼一拜。引请领沙弥至本师前,胡跪合掌。本师执刀云:「最後一结,谓之周罗。唯师一人,乃能断之。我今为汝除去,汝今许否?」答云:「可尔。」有垂示法语,仍举落发偈云:「毁形守志节,割爱辞所亲。出家弘圣道,誓度一切人。」三举,大众同声和。沙弥就礼三拜,仍胡跪合掌。本师持袈裟,亦有垂示法语,付袈裟置沙弥顶上,复举偈云:「大哉解脱服,无相福田衣,披奉如来戒,广度诸众生。」三举,众亦同声和。

  注释

  ①大德:原为佛经中称佛之名,後转义为对年高僧人或有才德僧人的敬称。

  ②善男子:佛教中对信佛的出家或在家男子称为善男子。对信佛女子则称为善女人。

  ③尅念:「尅」有「必」、「期」的意思。由「因」必得「果」,故云「尅」。「尅念」意即产生一定会得到果报的想法。

  ④染:染垢、染污、不洁不净之义。指执著之妄念及所执之事物。

  ⑤天魔:释迦佛在世时的魔王,名波旬,意译为「障」,能为修道作障碍。

  ⑥外道:不受佛教教化,别行邪法之人。具体种类不一。

  ⑦四重:指四重圆坛,又称四重曼茶罗,具体为中胎、遍智院、文殊院、释迦院。

  ⑧净瓶:又称澡瓶,陶瓷做成,常贮水,随身净手用。

  ⑨灌顶:用水灌洗头顶。本来是古天竺国王即位时的仪式,佛教密宗加以仿效,在僧人继承阿阇黎位时,设坛举行灌顶仪式。更後禅宗也仿此,在沙弥受戒时行此仪式⑩泥洹:涅槃的另一译法。

  译文

  念偈语完毕,沙弥披上袈裟,对本师礼拜三拜,又对圣僧像礼拜三拜,再礼拜戒师三拜,右膝著地,竪左膝危坐,双手合十。戒师说:「善男子!佛法就像大海, 越入越深。你既然已经出家,应当先受三归五戒,才能与大僧接近,向他们学习:接著再受沙弥十戒,才能共同享用僧人应有的供养。奉持这些戒律都要专心诚意, 不能够随随便便,抱无所谓的态度。我现在为你召请佛、法、僧三宝,为你的受戒佛事作证明。」拿起手炉,又说:「一心奉请法力无边的诸佛、像大海一样深广的经典,以及修行过程中的一切菩萨罗汉僧侣,都垂恩降临,共同为沙弥受戒作证明。」一连召请三逼,乃说:「善男子,你希望皈依戒法,先要忏悔涤除自身的缺点过失,就像要为一件衣服染色,先要把衣服洗乾净一样。你现在要怀著十分虔诚的心情,随我忏悔。」於是念道:「我过去所造的各种恶业,都是由於与生俱来的贪、瞠、痴,通过身、口、意表现出来造成的。这一切我现在都表示忏悔。」戒师带头念三次,大家跟著念三次,沙弥三拜,右膝著地,竪左膝危坐,双手合十。

  戒师说:「善男子!你既然已经涤净身、口、意造成的恶业,现在应当归依佛、法、僧三宝。」於是拖长声音念道:「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归依佛无上尊,归依法离欲尊,归依僧众中尊。已经归依了佛,已经归依了法,已经归依了僧。如来的觉悟程度是无可比拟的,他不但自己已大彻大悟,而且帮助众生也能觉悟。他是我的最高最好的老师,我现在归依他,从今以後,称佛为师。再也不信邪魔外道。因为我佛慈悲,一定会怜惜我们的。」沙弥随声念诵,大众也跟著应和。(自「归依佛」起,至「慈愍故」,总的连诵三遍,但「慈愍故」这一句,第二遍叠念二次,第三遍叠念三次。)每诵一遍,沙弥都随著礼拜,第一遍完礼一拜,第二遍完礼二拜,第三遍完礼三拜,然後就右膝著地,竪左膝危坐,双手合十。

  戒师说:「善男子!你既然已舍邪归正,戒体就圆满了。如果想要心识护持你的戒体,应该受五戒,即:终生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饮酒。这五种戒相,你能遵守吗?」答道:「我能遵守。」戒师又追问道: 「上述五种净戒,哪一种都不能违犯,你能遵守吗?」答道:「能遵守。」这五戒就这么受持了。沙弥拜三拜,仍旧右膝著地,竪左膝危坐,双手合十。戒师说:「善男子!五戒是进入佛法大道的最初的因缘,也是想脱离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者最先要做的大事。此外还要受沙弥十戒,受了沙弥十戒的出家人在戒法仪式上就完满无缺了,我们中国把他叫做『勤策』。他们跟师父住在一起,在物质供养上与一般僧人享有同等的权利,所以又叫做『应法沙弥』,应该虔诚遵守如下戒条: 终生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饮酒,不坐卧高广大床,不用花鬘、璎珞、香油装饰、涂抹身体,不有意去听或观看娼优的歌舞,不拿金银钱宝,不在佛律禁止进食的时间进食。这些沙弥戒相,你能遵守吗?」答道:「能够遵守。」又问:「上述十支净戒,一一不得违反,你能遵守吗?」答道:「能够遵守。」

  原典

  毕,沙弥披袈裟,礼本师三拜,礼圣僧三拜,礼戒师三拜,胡跪合掌。戒师云:「善男子!法如大海,渐入渐深。汝既出家,当先受三归①五戒,方得近事大僧; 次受沙弥十戒,乃可同僧利养。事在专诚,不得慢易。我今为汝召请三宝②,证明佛事。」秉炉云:「一心奉请无边佛宝,海藏经文,十地③三贤④,五果⑤四向⑥,同垂感降,共作证明。」三请讫,乃云:「善男子!欲求归戒,先当忏涤愆瑕,如人浣衣,然後加色。汝今至诚,随我忏悔。」举云:「我昔所造诸恶业⑦,皆由无始贪、瞠、痴,从身、口、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三举,众三和,沙弥三拜,胡跪、合掌。

  戒师云:「善男子!汝既净治身、口、意业,今当归依佛、法、僧宝。」乃举唱云:「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归依佛无上尊,归依法离欲尊,归依僧众中尊。归依佛竞,归依法竟,归依僧竟。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大师,我今归依,从今以往,称佛为师。更不归依邪魔外道,慈愍故。」沙弥随声念,众皆和。

  (自「归依佛」起,至「慈愍故」通诵三遍。如「慈愍故」次则再叠之,三则三叠之。)每诵一遍,沙弥随礼一拜;二遍二拜,三遍三拜,就胡跪、合掌。

  戒师云:「善男子!汝既舍邪归正,戒已周圆。若欲识相护持,应受五戒:不杀生

  不偷盗

  『尽形寿不淫欲是五戒相,汝能持否?』」

  不妄语

  不饮酒

  答云:「能持。」「上来五支净戒,一一不得犯,汝能持否?」答云:「能持。」是事如是持。沙弥三拜,胡跪、合掌。戒师云:「善男子!五戒为人道之初因, 出三途之元首。次受沙弥十戒,形备法仪,此称勤策⑧。依师而住,受利同僧,是为应法沙弥,应当顶受:尽寿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饮酒、不坐卧高广大床,不花鬘、璎珞、香油涂身,不歌舞作倡故往观听,不捉金银钱宝,不非时食。是沙弥戒相,汝能持否?」答云:「能持。」「上来十支净戒,一一不得犯,汝能持否?」

  答云:「能持。」

  注释

  ①三归:又称三归依,即归依佛、法、僧三宝。

  ②三宝:佛教称佛、法、僧为三宝。佛即释迦牟尼佛,也泛指一切佛;法即佛教教义,僧指继承、宣扬佛教教义的僧众。

  ③十地:亦译十住,指佛教修行过程的十个阶位。

  ④三贤:大乘佛教以「十心住」、「十行」、「十回向」三阶位的三贤位,处在这三阶位的菩萨皆称贤者,因为他们尚未断尽迷惑,未入圣位,故称为「贤」。

  ⑤五果:佛教分析「因果」关系,一般认为种种不同的「因」会造成五种不同的「果」。

  ⑥四向:达到某种果位的因位,共有四种,分别为预流向、一来向、不还向、阿罗汉向,合称四向。

  ⑦恶业:佛教认为,身、口、意三者的所作所为称为「业」,由「业」的善恶,将会得到相应的报应

  「恶业」即乖谬的「业」,必将得到恶报。

  ⑧勤策:已受十戒的沙弥,因为立志要成为正式僧人,勤奋地自我策励,故称。

  译文

  这件事情,经此仪式後,就算圆满了,沙弥已经受十戒了,又拜三拜,右膝著地,竪左膝危坐,双手合十。戒师说:「善男子!你受戒之後,从今应该把它作为最高准则,严格遵守,不得违犯。并把遵守戒律所得的利益,供养佛、法、僧三宝,辛勤地积累福德。应该像佛法教导的那样对待师父和阿阇黎,对各个层次不同地位的僧人也应常怀恭敬之心。努力地按佛法修行,以报父母的恩情。穿衣服只要能遮身体御风寒就行,不讲究颜色鲜美、花纹好看:饭食只求能维持生命,不能够追求好吃好喝:花香、脂粉,不能让其近身:美貌的女子、动听的音乐,都不看不听:说话口气要温和,要合乎正理,不要议论别人的短处:若有人争吵,要出面加以调解,使其和好:平时行事要严格遵循男女有别的原则,还要仁慈为怀,不损伤草木:交友要选择贤者,还要以圣人作为效法的榜样:要大公无私,穿的法服,用的食器,常常拿出来与人共用:严守佛的教诫,不是规定的用餐时间不食,不合佛法的话不讲:努力勤奋地探寻教理奥义,不断复习,温故知新;坐的时候思索禅的道理,起来时讽诵经典文句:通过不懈的修道,堵塞堕入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的途径,开启通往无生无灭真理的大门:在比丘法中,增长纯正的道心,而不削弱智慧的作用。以长夜不灭的明灯化度万千众生,希望自己能在这个过程中成就彻底的觉悟。若是有上述这般的志向,那就真正是佛的弟子。」沙弥又拜三拜,右膝著地,竪左膝危坐,双手合十。戒师起身熏炉,念回向功德词句道:「以上剃头受戒的功德,奉献出来,祝愿诸天和神龙,以及主宰著世间万物的伽蓝神,各展威风和神通,保护僧侣和佛法:并祝堂头和尚常为苦海的桥梁:诸执事僧永作法门的柱石:全寺僧众一起乘著智慧之船驶向觉悟的彼岸:今天剃头得度的沙弥,也都到达得道的目的地。父母恩、师长恩、国王恩、施主恩,这四大恩德一齐得到报答:欲界、色界、无色界,这有因有果的三种生死境界,都获得助益:全宇宙一切有生命的事物,都学得佛的智慧。一切地方、一切时间的一切佛、一切菩萨都获得大智慧到彼岸。」说完回向词,戒师仍旧就坐, 作梵阇黎打著手磬说:「处在世界上,就像处在虚空中,又像是洁白无瑕的莲花,出离水面,心中清净无染,完全超脱了泥、水的拘束。叩头礼拜最高的尊者,皈依佛,获得佛法正道,道心永远不削弱:皈依法,靠佛的巨大智慧,获得总持大法门:皈依僧,平息各种争论,广大众僧团结和睦,融为一体。前面的剃头受戒功德,作为能得出果报的无限美好因由,散入广大世界中。向佛、菩萨等众圣人稽首礼拜。」

  原典

  是事如是持。沙弥三拜,胡跪、合掌。「善男子!汝今受戒之後,当须顶戴奉持,不得违犯。所持戒律,供养三宝,勤种福田。于和尚、阿阇黎一如法教①,於上、中、下座心常恭敬。精进行道,报父母恩。衣取蔽形,不以文彩;食取支命,不得嗜味;花香脂粉,无以近身;好色邪声,一无视听;徐言持正,勿宣人短;倘有争者,两说和合;男女有别,草木无伤; 非贤不友,非圣不宗;法服应器②,常与人俱;非时不食,非法不言;精勤思义,温故知新;坐则禅思,起则讽诵;闭三恶道③,开湼盘门④;於比丘法中,增长正业⑤菩提心,而不退般若智⑥。以长明广化众生,祈成正觉。用心如此,真佛弟子。」

  沙弥礼三拜,胡跪、合掌。戒师起身熏炉,回向云:「上来剃头受戒功德,奉祝护法天龙⑦、伽蓝真宰⑧,各展威灵,安僧护法;堂头和尚,常为苦海之津梁;执事高人,永作法门之柱石;合堂清众,同乘般若之舟;剃头沙弥,共至菩提之岸。四恩⑨总报,三有⑩齐资,法界有情⑾,同圆种智⑿。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诸尊菩萨摩诃萨⒀摩诃般若波罗蜜⒁。」

  戒师仍就坐,作梵阇黎鸣磐云:「处世界如虚空、如莲花,不著水,心清净,超於彼。稽首礼无上尊,皈依佛,得菩提,道心常不退;皈依法,萨般若,得大总持门⒂;皈依僧,息诤论,同入和合海⒃。上来剃头受戒功德、无限殊胜良因,散周沙界⒄,和南圣众。」

  注释

  ①法教:佛法的教导。

  ②应器:正式僧侣的食器,即铁钵。有「应法」、「应受供养」、「应自己的食量而食」等含义。

  ③三恶道:依恶业可往来之处有三所,即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又称三恶趣。

  ④涅槃门:进入涅槃城之门户。佛经称涅槃城是圣人居住的地方。

  ⑤正业:清净之「业」,脱离一切邪妄。净土宗以念佛为正业。

  ⑥般若智:即般若,梵文Prajna 的音译。是佛教所称到达彼岸的「六度」之一,意译为智慧。意思是通过佛教的特殊认识,或称特殊智慧,去达到涅槃之彼岸。

  ⑦天龙:诸天与神龙。「天」指「梵天」、「帝释」等。

  ⑧真宰:天为万物的主宰,故称真宰。文中似乎是泛指一切能主宰人间事物的力量,实即指伽蓝神而言。

  ⑨四恩:有两说。《心地观经》认为是父母恩、众生恩、国王恩、三宝恩。南宋道诚所著《释氏要览》

  认为是父母恩、师长恩、国王恩、施主恩。

  ⑩三有:生死之境界,有因有果,称之为「有」;三有指三界之生死。

  ⑾有情:指一切有生命的事物,即「众生」。

  ⑿种智:佛的智慧能知一切种种之法,名为一切种智,简称种智。

  ⒀摩诃萨:摩诃萨埵之略称。「摩诃」意译为「大」,萨埵意译为「心」,或译「众生」。合起来就是「大心」或「大众生」,是菩萨的通称。

  ⒁摩诃般若波罗蜜:梵文Mahaprajnaparamita 的音译,意译为「大智慧到彼岸」,六度之一。

  ⒂总持门:总持的意思是持善不失,持恶不使起。总持门即总持之法门。又作为密教的别名。

  ⒃和合海:僧众和合为一味,犹如海水一味;而僧众多,又如大海之深广,故称和合海。

  ⒄沙界:恒河沙一样的世界,比喻世界之广大。

  译文

  引请阇黎等到作梵阇黎念到「处世界如虚空」时,就打响手磬(即引磬),引导沙弥向戒师礼拜三拜,转身又向圣僧礼拜三拜。礼拜完毕後一边向大家作揖致意, 一边走出堂外,站在下手。戒师和二位阇黎在圣僧像前展坐具行三拜大礼,完了也出到堂外。堂司行者敲堂前钟三下,住持离开僧堂。大众随著下座,由首座带领到方丈室向住持礼拜祝贺。

  如果僧徒人数很多,方丈室容纳不下,住持应当到法堂上接受祝贺。客头行者还是预先安排好香烛、炉、瓶、屏风、椅子备用。首先是戒师和二阇黎行礼。初展坐具礼拜时说:「承蒙信任,差遣我们为沙弥授戒,我们勉强承担这一重任,终因人事生疏,有负重望,内心不胜惶恐之至。」住持答礼说:「沙弥剃头,有劳你们鼎力成全。」戒师和二阇黎再次展坐具致礼,只是说些嘘寒问暖的客气话,接著以坐具触地致礼三次,便成礼而退。

  其次是首座和一般僧众上前揷香,有的行展拜礼,有的以坐具触地致礼,有的免礼,随宜而定。再其次由侍者和住持的弟子们揷香,展坐具行三拜大礼,拜完不收坐具,致词道:「沙弥获得剃度,全寺上下同心欢庆,仰接尊严,我们心中都不胜欢欣雀跃之至。」又三拜,上前问候寒温,退下来再三拜,收起坐具。最後沙弥揷香,展坐具行三拜大礼,不收坐具,致词道:「托和尚的福,我们幸运地剃了头,具备了作一名正式僧人的完整形象,还穿上了庄严的袈裟,从此不受尘世的烦恼, 摆脱了情爱的束缚,内心不胜欣喜感激之至。」又三拜,上前说:「今天天气正合时令,虔诚祝愿堂头本师大和尚生活如意,健康多福。」退下来,又三拜,收起坐具。

  住持到各僧寮看望大家,答谢大家的祝贺礼拜:沙弥也一一到各寮舍行礼感谢。事後还是住在沙弥寮,等待他日登坛受戒。受戒後的谢戒词是:「某等荣幸地获得了完满的戒品,置身到正式僧侣的行列,以後要多蒙庇护关照,特此拜谢。」答词是:「你们早就获得佛的预言,注定要成为一名僧侣,如今受戒完满,有了充分的僧人资格,希望坚忍不拔地奉行佛的禁戒,大力支持和弘扬我们禅家的法门。」

  原典

  引请阇黎候作梵合黎举「处世界如虚空」时,即鸣手磬,引沙弥礼戒师三拜;转身礼圣僧三拜。毕,问讯出堂外下手立。戒师、二阇黎圣僧前大展三拜而出。堂司行者鸣堂前钟三下,住持出堂,大众下床,首座领众随诣方丈礼贺。

  如众多,住持当就法堂上受贺。客头行者仍预排列香烛、炉瓶、罘罳、椅子伺候。先戒师、二阇黎行礼,初展云:「蒙差授戒,勉强只承。人事荒疎,有淹尊重,下情不胜惶恐之至。」住持答云:「沙弥剃头,有劳神用。」再展敍寒温毕,触礼三拜。住持答一拜。

  次首座、大众进前揷香,或展、或触礼、或免。次侍者、小师揷香,大展三拜,不收坐具,进云:「沙弥得度,举众同欢,仰接尊严,下情不胜欣跃之至。」又三拜,进,敍寒温,退,三拜,收坐具。次沙弥揷香,大展三拜,不收坐具,进云:「某等叨圆顶相,幸挂田衣①,不受尘劳②,永离爱网③,下情不胜欣感之至。」又三拜,进云:「即日时令谨时,恭维堂头本师大和尚尊候起居多福。」退,三拜,收坐具。

  住持巡寮报礼,沙弥一一诣寮礼谢。只就沙弥寮安下,俟他时登坛受戒。

  谢戒词云:「某等获登戒品,滥厕僧伦,仰荷庇庥,特此拜谢。」答云:「宿承佛记①,僧戒圆成,坚忍受持,力扶宗教。」

  注释

  ①田衣:袈裟之别名。袈裟的形制竖横割截,不加缝缀,有似田畦,故名。

  ②尘劳:烦恼之异名。各种烦恼污秽真性,扰乱身心,故名。

  ③爱纲:比喻为情爱所束缚。

  ④佛记:佛之悬记,即佛之预言。

  解说

  沙弥一般是年龄未满二十岁,已出家未剃度的出家众。从沙弥自身来说,作沙弥是出家之道的第一阶段:从僧团来说,根据佛律有许多事比丘不许作,沙弥则可以代作,所以沙弥在僧团中有重要的作用,一般僧团都有一定数量的沙弥。

  僧团中对於剃度沙弥出家的人,有著资格的限制,综合起来说就是:最好能够具备《僧只律》所举的十德,至少也不能缺少两个条件,即具有十年以上的比丘戒腊,又能通解二部律典。这种剃度沙弥的比丘叫做剃度师,又叫戒师或戒和尚。

  除了戒师之外,剃度沙弥出家还要有教授阿阇黎。其中又分为用梵语作礼赞的作梵阇黎和打磬导引仪式进行的引请阇黎。戒师和教授阿阇黎合称为「二师」请了「二师」,又徵得了僧团的同意,就可以开始进行剃度沙弥的仪式。仪式很隆重,因为仪式虽是一种形式的表现,但却由於形式的表现,能够影响到心理的转变。就是说沙弥经此一仪式,自己感到自己的确已是僧众的一员,是佛陀的弟子,有一种献身於佛的光荣感,也有了必须严守佛戒的责任心。

  仪式的主要内容依次是:脱去俗衣,换上僧装,剃除头发,受三归依、五戒,最後受沙弥十戒。五戒是基本的禁戒,自古至今,一般出家人都应做到,而且也是做得到的。十戒却是较高较全面的要求,由於时代不同的缘故,现在有些戒条已行不通,必须灵活对待。

  下面即以不捉金银钱宝戒为例,略作说明。

  追求物质享受,追求财富,这本来是人与生俱来的欲望。受这欲望的驱使,人反而变成物的奴隶。佛教追求灵魂的解脱,所以要摆脱财富之累,在戒律中定出了不蓄积财富,乃至以为捉持了财富都是犯戒的条文。在佛祖看来,定出这一条戒律,等於为出家弟子们解除了一条可怕的链索。

  反对出家人接触财富,把财富置於无用之地,在佛教初创的时候,还是可以做到的。

  那时社会还比较落後,货币的作用有限。出家人的生活尤为质朴,日中一食,是沿门托愣?茫菏飨乱凰蓿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相关阅读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