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译文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源流

  白话文:勅修百丈清规 源流

  清规是约束僧团、管理寺院的条例。佛教最初流传到中国的汉、魏、西晋时期,僧侣的数量不多,管理形式比较简单,那时一般是直接以传入中国的佛律的部分条文自我约束。但降至东晋十六国时期,以佛教大师释道安为核心的僧团规模已经很大,如何管好这个僧团便成为一个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道安便参照已有的戒律,结合僧团的实际,制定了《僧尼轨范》,或称《安法师法集旧制三科》,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曰行香定座、上经上讲之法:二曰常日六时行道、饮食、唱时法:三曰布萨、差使、悔过等法。

  由於道安本人的崇高威信,也由於道安僧团师徒肃肃,自相尊敬,模范地遵守这僧尼轨范,为天下僧伽树立了良好榜样,所以道安制定的戒规影响很大,天下寺舍都把它看成佛法宪章,自觉地奉行遵守。因此,道安的《僧尼轨范》是中国佛教社会的第一部僧制,也就是第一部清规。它是後世佛教各僧团、各宗派各种形式的僧制或清规的滥觞。

  道安《僧尼轨范》在中国佛教史上的深远影响,不仅在於它开了中国僧团自行制定清规的先河,也不仅是它为後代的各种清规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蓝本,还在於它把佛律的原则与僧团实际相结合的做法,给後代巨大的启发。诚然,戒律是佛的遗教,是僧侣学佛的根本,但戒律的条文是死的,社会的演变是活的。要以死板板的条文,硬生生地加在每一时代的每一个佛弟子的头上,实在是一件困难的事,也是一件不合理的事。①道安制定僧尼轨范,以之指导僧尼的行事,既贯彻了佛律的基本精神,又解决了死板的佛律条文不尽切合僧团活动的实况的矛盾。这样的灵活处理方法,遂为中国教团世代遵循。

  在道安之後,无论是著名僧团领袖制定教规,如道安的弟子慧远为其庐山僧团制定的《社寺节度》、《外寺僧节度》、《比丘尼节度》,东晋江南著名佛教领袖支道林为其僧团制定的《众僧集议节度》,南朝梁僧光宅寺法云奉诏制定的僧团清规,还是世俗帝王为其统治范围内的僧团制定僧制,如北魏孝文帝制定和颁行的《僧制》四十七条,都仿效了道安把佛律原则与特定时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做法。就这种制定教规、寺制的指导思想而言,道安的《僧尼轨范》也是後世一切教规、寺制的渊源。

  当然,若是仅就禅林而言,最早的一部清规自然是唐代元和年间由江西新吴百丈山怀海大师制定的《禅门规式》,即世传所谓《百丈清规》或《古清规》者。在禅宗的范围裏,《勅修百丈清规》的源头只能追溯到怀海的《百丈清规》,但在整个中国佛教史上,要谈《勅修百丈清规》的渊源,却不能不远溯到道安的《僧尼轨范》。事实上怀海《百丈清规》受道安《僧尼轨范》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本来,惠能创立禅宗的根本一条,便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顿悟成佛。从这一特点出发,禅侣可以呵佛骂祖,可以推倒一切戒律和清规,摆脱一切外在的束缚。

  而怀海实行教规改革,却要禅僧放弃无拘无东、我行我素的修行方式,仍然回到规式所限定的框框裏,请益参学,打坐修禅。这种做法本身,就可看出受到道安整肃徒众经验的莫大影响,也是道安从实际出发灵活参照佛律制定僧团规制的办法,在新时期新情况下的运用。更何况怀海旧规的不少方面,如行香、定座、讲经、饮食、布萨、悔过等,与道安的轨范有著明显的承绩关系。所以,对於《勅修百丈清规》来说,怀海《古清规》是其近源,道安《僧尼轨范》是其远源。远源既已简要介绍如上,下面就从近源开始试述百丈清规系统的流变。

  怀海亲自制定的《禅门规式》,即《古清规》,至迟到宋代就已散佚,其具体内容已经无从了解。但从宋初翰林学士杨亿的<古清规序>一文,约略可以知道这部清规的某些要点,即:一、作为其立法依据的,并不是哪一部大乘或小乘的戒律,它不受大小乘戒律藩篱的局限,而是博采大小乘戒律根据实际的需要,折中改造,设为规条。

  二、清规效法古印度特别尊重道高腊长僧人的传统,规定禅林中确立一位宗教修养高,道德高的僧人为长老,居於方丈,作为禅林领袖。其称号就叫做长老,也可叫做化主、方丈、住持。

  三、禅林不立佛殿,只设法堂,表明禅法得於佛祖的亲自嘱受,是最可尊重的。这一点体现了早期禅宗重视禅法的心证,不重念经拜佛的表面形式的风貌。

  四、所有的禅众都住在僧堂。僧堂设长连床,和挂搭衣服用品的椸架。安排床位的原则是依据各人僧龄的长短,而不管年龄的少长和地位的高低。睡觉的姿势一律采取斜枕床唇右脇而卧,即所谓带刀睡。

  五、用餐按照中国的实际,定为早晚二时进餐,并且实行集体用餐,生活平均的办法。

  这一点突破了佛律关於过中不食,即正午之後不得吃食的禁戒,体现了怀海不拘泥於教条,注重实际的大胆改革精神。

  六、实行普请法,即自住持以下一律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制度。这一点也突破了印度佛教轻视劳动,禁止僧人挖土掘地的陋规,为禅宗实行生产自给开辟了道路。

  上述後三点还共同体现了在怀海的时代,禅宗比较朴素的、生活上实行平均互利主义原则,内部的等级鸿沟不太明显的历史风貌。如果把此时禅宗的状况与同时或稍早中国佛教的其他宗派,以及印度的佛教状况作一对比,这一特点可以看得更清楚。中国佛教其他宗派上层僧侣的生活状况,可以唐中叶的净觉与唐後期的怀信为例。净觉是唐中宗韦皇后的弟弟,出身高贵,出家後生活豪华奢侈,外家公主要跪著给他献衣,官僚上大夫要例退著为他扫地,生活享受方面完全可与列土封爵的封建领主相比②。怀信自称出家之後住著高门邃宇、碧砌丹楹的宫殿般的华屋,出门坐轩乘,起居有仆竪、童稚供使唤,所以能避寒暑,择甘辛,逍遥自在,为所欲为③。

  印度佛教的生活状况可以玄奘法师游学天竺时摩揭陀国那烂陀寺的情形为例。这那烂陀寺建得规模广大、壮丽辉煌,下辖一百多个社邑,每邑二百户,为其耕作,每天供奉秔米、酥乳数百石。寺中僧人供给丰厚,但是等级森严,第一等的高僧每日供给瞻步罗果一百枚,槟榔子二十颗,豆蔻二十颗,龙脑香一两,大人米一升,酥乳等按日取足,又拨给仆役供其驱使。其他等级逐级递降④。像这样的寺院,完全是贵族式的寺院,其僧团则是由贵族式的分处在各种封建等级阶梯的僧人组成的特权团体。对比之下,怀海时期的禅宗显然是没有什么特权,主要靠自力解决经济来源的佛教团体。怀海旧规的有关规定,便是此时禅宗作为平民化佛教的历史实况的反映。

  七、此时禅宗在佛教修行方面是很正规很严格的,师道也是很尊严的。清规规定,徒众可以随时进方丈室向住持请教学问,不像後世那样一月中只有几次特定时间才可「入室请益」。朝参夕聚的制度也很严格,长老上堂升座讲说或主持事务时,徒众必须雁立、侧耳聆听:师徒之间往往通过反覆问答,探讨义理,弘扬佛法。

  八、其时禅林的办事机构共设有十务,称为寮舍。每务各设一位首领,管领众人经办本部门的事务。由此说明,禅林中设置执事分司各项事务的制度在怀海时期已经形成。根据本书第五章<住持>和第六章<两序>的序言,这十务已经区分为两序,只不过两序的划分还没有像後世那样僵硬,那样界线分明,东、西序各职之间还可以互换。当然其时更未形成西序一党、东序一党,明争暗闘、强弱相凌的局面。

  九、清规包括有对犯过僧人处罚的条文。其处罚方式,视过犯轻重,大致分为两种,一是由维那检举,抽下本位挂搭,除名,令其离院:二是用柱杖鞭打犯僧,集众当场烧毁其衣愕谰撸?仓鸫悠?爬朐骸U饬街中谭6加伸?帜诓恐葱校?牍俑?薰兀?从吵銎涫膘?稚邢碛斜冉贤暾?姆?商厝ā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