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帮了人并觉得别人应该回报,这不是菩萨,是饿鬼

帮了人并觉得别人应该回报,这不是菩萨,是饿鬼

金刚经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受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受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金刚经 第三十一品 知见不生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一、重重障碍

  这一讲,主要内容是在十七品,在三十一品当中也有。这一讲的内容,我们取的题目叫“当生如是心”。

  《金刚经》它有一个语境,就如同上面讲布施与持经之间关系的时候,它是一个层层递进的关系,而不是用后面的语境,否定前面用读经修行来否定布施这样一个错误的理解。也就是说, 《金刚经》的语境,它面对的人群一定不是没有进门的人,它是和已经进门、修行很用功的学佛人做对话。须菩提是长老,但是他问的问题是“云何降伏其心”,这说明什么?他已经修了很久了,可是心就是不安呀,他久修梵行,可是不得法。

  舍利弗在听到马胜比丘说因缘法的时候,一下子就开悟了,那时候他还没见到佛,它只见到马胜比丘,他看到马胜比丘说:你这个和尚虽然长得不怎么帅,但是你这个气质非凡呀!马胜比丘说:我呢其实是一般的修行人,高人是我师父,我师父告诉我修因缘法则。他一下就开悟了,成了智慧第一的舍利弗。

  舍利弗是久修梵行,最终窗户纸由因缘法一下子就捅破了,是这个东西。也就是说,在修行过程当中,我们已经入门了,已经在修行了,但是进步不了。我们犹如在沙漠当中看到了前方一池塘的清水,可是一脚踏进去,发现是个沼泽。很多修行人,有这样的一个状况,修行之后有点深陷泥潭的感觉。是什么问题导致了深陷泥潭,又能够如何出入自在,这是《金刚经》当中讨论的。

  所以如果大家错误地理解,或者没有理解到经文的语境的话,没有理解到一个想进步的人,找不到进步的方法,面临着重重障碍这个语境,你来修习《金刚经》,只能聊以慰藉你那颗心。很多人心情不好,情绪不好,问我怎么办的时候,我就叫他念经,他一念经就好了。你知道是为什么吗?是经文这么靠谱、这么殊胜吗?

  当然,但从心理学上有一个叫干预法则,就是一个人你老想自己的事情解决不了,你又不得不想,像得了强迫症一样,怎么办?让你做一件你根本不懂、看起来“不靠谱”的事情,连你也不知道为什么做。然后你专心致志做那件事情的时候,心放下了,是吧?这就是读经为什么要努力,读经你心就能安的一个很重要的原理。

  但是经文不只是具有这样“不靠谱”的疗效,经文还具有心开意解,使我们超凡入圣的疗效。就是能看到从初学以来我们一直在修行,原来使得我们得以精进、得以修行、得以进步的优点,好的东西,不知不觉当中变成了缺点。而《金刚经》就是这个照妖镜,能让人们看到此前的优点,现在变成缺点,你需要放下这个缺点的能力。

二、生心无住

  比如说,释迦牟尼佛说:“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发菩提心的人,没有一个不想帮助众生。学佛的人,没有一个不想弘法,是吧?有没有在座的不想弘法的?你也不好意思说,对吧?都想弘法,都想利益众生,这个利益众生这颗心,使得我们走上修行的道路。

  但是,如果你念“利益众生,利益众生,利益众生”,念了五年,不要说你烦了,菩萨估计也烦了,你家里人一看,脑子坏掉了,这个人被和尚洗脑了,这和尚肯定不是什么好东西。为什么?你只是想利益众生,只有这个执念,没有行动,或者说,你只是想通过利益众生来标榜自己。一开始的时候,你觉得满足一下自己的虚荣心,去利益众生,众生也好,你也好,但是不知不觉当中,你觉得利益众生太好了——哎,我上次帮助过你,你晓不晓得?我是学佛的,我是菩萨派来帮助你的,你晓不晓得?你看,你们受了我这么多帮助,你们是不是要对我好一点?他变成一个农民,播撒了很多种子,他要收获,结果这个收割的这个执念变成了不是他度众生,而是他对众生有期待。

  打个比方,海隆法师帮助了我,我很感激他,但是他说:“昌乐法师,我上次帮助你的那个事情,你是不是现在要回报我了?回报不少不多,你只要回报十分就好了,我上次给你一百块,你现在给我一千块。”你对我一点点好,我要拿所有东西都对你好。你这不是要钱,你要命啊。所以这个心,因为你一开始帮助众生以后,反而变得自我膨胀,变得不平了。

  对学佛人来讲,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发生在这个问题上。你对众生好是好事,但是你对众生好,不知不觉地变成了你对众生的期待这件事情,是要命的,大大的要命。因为没有一个人愿意有负担,你对众生有期待,众生压力山大。

  释迦牟尼佛深了此意,他说我应灭度一切众生,我要帮助大家都入无余涅槃,都能成佛。但是呢,你们大家都成佛了以后,或者都走在成佛的路上,我知道我要念一个咒语,而无有一众生得灭度者。这要么是菩萨的功劳,这要么是你们自己发大菩提心,你们自己的因缘成就了,我的功劳不是大大的,是小小的,我做得还不够,我还要努力。当一个人这样想的时候,那个被帮助的人是不是觉得——这个人对我帮助这么大,他这么这么低调,牛!这样的人让人感觉到舒服。

  你帮助了人,还能够保持一份谦逊,你帮助了人,还觉得做得不够,这样的人才是菩萨。你帮助了人,觉得别人应该回报你,你不是菩萨,你是饿鬼,这个很要命。所以我们到底是菩萨还是饿鬼,全当自己一念动心。

  而经文这里的般若是空性,空的是什么?空的是我们要度众生、能度众生、对众生期许这个执念。所以释迦牟尼佛说,我七七四十九年说法,什么都没说,我度了这么多众生,实际上都是他们自己想成佛,我对他们并没有帮助,他们要不想成佛,我对他们也没办法。你看,昌乐那个人还在轮回,我也没办法。他自己要修行,那才有办法呀!原来帮助人的人是主体,被帮助的人是客体,他对这一切进行了观照,照见五蕴皆空之后,进行了主客体的转换,被帮助的是主体,帮助人的人是客体,而帮助人的人是为被帮助人服务的。这样,这一切的法得成。

  这点特别重要,如果不能理解这一点,去修行,后面说了,若人有相布施,如入暗室,则无所见,若人无相布施,日光明照,见种种色。你是只是想为他好,你不是为了自己好。为他好,你只是想他过得更好,而自己没所得、没有期许。这个是在修行过程当中是好的。

  话说回来,对于我们一开始修行的人来讲,为众生发菩提心、得到更多的掌声,为别人能够满足自己的自卑心理,能够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能够让自己的生命活得更有意义,这是好的,这是推动我们学佛得以行善的一个很重要的推动力。但是你入了门,真正的修行,要把这个善做得尽善尽美,一定要放下为别人的同时是为自己这个想法。如果不放下这个想法,你的执念太深,你修行势必会有很大的障碍。经文“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就是说的这个。一个人说,如果你们这些人度了,全亏了我,没有我,你们度个屁呀!说这句话的人本身有大烦恼,因为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凡夫、是恶鬼,不名菩萨。这是这一段。

三、无法可得

  还有一段,释迦牟尼佛在燃灯古佛那里得法,或者六祖慧能在五祖弘忍那里得法,得了法以后,他逃跑了。因为和尚跟和尚的关系有时候也的确不太好处理。有的人练过拳法,六祖慧能可能跟我一样,小胳膊小腿的,算了,我跑了算了。他得了法,请问他得了什么法?他这个法能不能拿出来给别人看?你能不能量化它?

  我今天去超市里面买个手机,我付出了钱,拿了手机回来。“你超市买了什么回来?”“手机。”拿得出来。一天你听完讲座回去了,“今天去庙里干嘛?”“听讲座,哎呀,那个师父讲得可好了。”“好在哪里啊?”“他说极乐世界是有的。”“神经病。”那个人不学佛,他根本不能理解嘛。或者“有的啊?在哪里?拿给我看看?”拿得出来吗?在物质世界,你有所得,是能拿得出来的。在精神世界,有所得,你要通过场景呈现出来。物质世界,我得到一个苹果手机,我就拿一个手机给大家看一下。但是在精神世界,今天师父要教我对人好,这句话不是一句口头的话,这句话是你跟每个人相处的时候,欢喜一点、慈悲一点、主动一点、宽容一点,修行忍辱,是要一点一点去做的。

  所以在佛法里面,没有得到法的时候,你要寻寻觅觅,你要去追求它,你要开智慧。得到这个法以后,是不是揣着这个法在口袋里面不肯放啊?得到这个法,一是要分享,你要弘法,二要去行动。你要体现在你跟每个人的相处上,你要体现在你的起心动念上,然后用这个起心动念在遇人遇事的相处上,才能够达致你与他人的和谐,你的内心的和谐,才能达到人间净土

  也就是说,经文当中说:“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燃灯佛则不与我授记。”如果我自己认为已经得到这个法,并且执着它,他还是个初学,他并没有得到法。释迦牟尼佛在燃灯佛那里,“得法以实无所得,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得的这个法,不是说给别人听的,是自己要担当的。

  我师父还在的时候,那年晚上,我看师父好开心,因为这个事情我打了好多年的坏主意了。因为我师父是临济宗的传人嘛,我说:“师父,传我法吧。”“传什么法?”我说:“法有很多种吗?”“法有修的法跟弘的法呀!”“那我要修的法。”“时候尚早。”“那我要弘的法呢?”“弘的法还差不多。”第二天师父传了我法,虽然我有了临济法脉的传法,它不是修的法,很多现在密宗里面提倡的传的法脉是传的修的法,修的法是用功的点,弘的法呢?担当弘扬佛法的使命啊。

  所以在经文当中,后来说“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灯佛与我授记。”授记是什么?说你一定会做佛。成佛就是要度众生,这就是弘的法。成佛的法是什么?是六度万行,要成佛需要弘法。我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我们修行过程当中,有两大基本原则,金刚的愿是为众生之愿,修行之心是般若之心。如果你颠倒了,你认为度众生是你势在必行的事情,而不是随缘的,那你这个度众生,众生也很苦,你也很苦啊。你一定要把他给度了,他很害怕,害怕得不行。你这死缠烂打的话,他搞不清楚状况。但是如果你想尽种种方便、善巧,随缘把他度了,然后你的心不在于度他,而在于弘法。观音菩萨说,我度众生不是度众生,而是把众生当成自己,我是要圆满自己的心性。在这一点上。

  所以,这里的得法,如果有所得的话,就是一颗成佛之心。如果有所修的话,他一定要把这个修行的这个法门体现在他的人和事情上,最终彻底地改变。我们经文后面讲了,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他要庄严佛土,他要把这颗完美的为众生的心把它呈现出来,改变我们的社会生态,成就一个极乐世界才行。

  所以这段经文,在我们很多人学佛的时候,他整不明白,就是没有了解到这句话的当机者应该是什么心理,他应该是解决什么问题,以及在这个问题上应该如何处理。

  实际上总结一句话就是,学佛的人可以求法,但是法不是用来追求的。如果你没有法的时候,你可以求法,有法了之后不是要求法,是要修法,是要成佛,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你有两法,一是修的法,你要有如此的法门;二是弘的法,一颗成佛之心,这是第二十讲,当生如是心。

原标题:《金刚经的秘密》第20课丨帮了人并觉得别人应该回报,这不是菩萨,是饿鬼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