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其实,佛从不行“善”

其实,佛从不行“善”

金刚经 第二十三品 净心行善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是名善法。

一、通达空性

  《金刚经》的第二十三品,是得知果法。得是什么?得就是得到那个得,获得法义那个得。

  经文是:“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得字,一语道出这个字,道出了我们每个修行人心中最想的事情。谁都想得道,谁都想得解脱,谁都不想得烦恼。

  因为《金刚经》讲的是空性,我们至少到目前为止,空性还提得很少。这一节简单跟大家讲一下空性。空性是什么?空性对大人来讲,看到两个小孩子为苹果打架,这个时候大人的心里是怎么想?两个小孩子实在太幼稚了,为个苹果打架。你们不要打了,应该分。对吧?我们小时候也打过,后来想明白,不值得。在这个事情上,大人对这个苹果就是通达了空性,就放下了,他不会为一个苹果争执。

  每个人都有空的境界,每个人都有对以前事情放下的经历,而以前那个放下的那一件事情,对你来说是空的,这空是果法的应用。比如说,江湖一笑泯恩仇,不打不相识就是这样。经过摩擦之后便成了更深的情谊,而摩擦的当时大家认为放下不了,你认为我不好,我认为你不好。但是,通过摩擦以后觉得,哎,这个人还行。以前的误会是不是化为乌云?这件事情是不是空了?昨天阴云密布,闷得人透不过气来,今天万里无云,看到了朗朗乾坤,然后你是不是觉得昨天这个雾霾的天气终于过去了?

  所以,空这里是代表你能够放下的事情。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小时候到现在都有。凡夫跟菩萨不一样的地方是,凡夫只是有一部分事情能放下,而菩萨是不但过去的一些事情能放下,未来的事情能放下,现在的事情也能放下。凡夫则不然,我们虽然不为苹果打架,为房子会不会打架啊?为存折会不会打架啊?为面子会不会打架?然后,心中纠结。心中的纠结就是狗屎,人家碰到你纠结的时候,跟你冲突一下,那肯定会犯冲突。

  也就是说,凡夫只是在一部分已经过去的事情,能淡然,不是所有的事情能淡然,甚至越来越执着。我们对房子的执著比对苹果的执着要多得多。

  刚才我们讲的空是果法,我们已经得到了一部分空,但是空是因法呢?就是我们要放下我们的贪,放下我们的痴,放下我们的憎恨心,这个我们还没有空。但这里的空不是没有,是要透过乌云,透过你的执念看到你的贪心其实没所谓的。

  你跟一个人发生争执,最好的方式就是放到时间的长河中当中想,如果这个人你十年之后还跟他发生争执,还为这件事情想不开的话,那这个事情可能是个重要的事。可十年之后,也可能就不会在意这个。我们做一个观想,假设我能活到70岁,躺在床上,差不多再有五个小时就要走了,我这个时候想的最多的是什么?如果我还不是个修行人的话——唉呀,我要是能站起来走走就好了;我要是能说说话就好了;吃进去的东西能拉出来真好啊。对吧?我就想这个。我还想不想——唉呀,我再去买套房;唉呀,我要化个妆,真是死要面子了;唉,那个人对我不好,我要对他狠一点……都不会想,因为想这个都没有意义。有意义的是什么?有意义的是现在我们还有这些可以珍惜,珍惜生命,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

  从这一点上来讲,你要通达空性,你一定要有最后的底线价值观,你要了解,生命的属性,是法平等,平等的是什么?人的平等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不是讲出生,而是讲没有一个人会长久于世界,会离开这个世间,这是众生最大的平等。还有,每个人都有贪嗔痴,但是每个人都可以修戒定慧,所以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但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

  我们如何突破贪嗔痴的迷执,进入到戒定慧的修行当中去向解脱?这就是要我们有通达空性的能力。当一个人碰到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并不重要的时候,这个事情很容易过去。当一个人碰到一件事情非常重要,自己都放不下的时候,这件事情很难过得去。空性是在这里,空性是一种远见,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透视力。你能把大家执着的事情看开了,并不是因为你是傻子,也不是因为你没有感知力,反而是因为你觉得这件事情不如你生命当中最有意义的那件事情重要。这是最起码的一个心理。

  所以人的成长,学佛对我们来说带来的是视角,是你看待人生的角度。看人生的角度,你要具有高瞻远瞩性,至少尽形寿,你要能看到自己有一天会离开这个世界。当你离开这个世间的时候,你能做什么?你想做什么?而活着的意义就跟这个有关,除此以外,没有关系。除此以外,当下、现在不可得,为什么?现在你抓住的是你自己想象出来认为重要但并不重要的事。因为那是贪嗔痴幻现出来的欲望,贪嗔痴想抓住外在的东西来填充你的内心的贪心的那个东西。这是不重要的。所以我们如何能透过贪心看到生命的本质,这就需要禅定

  所以经文当中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当你真正能修平等法的时候,能看到一切众生终有一天会离开这个人世间,你能看到自己终有一天会离开这个人世间,有很多东西真的会淡,放下。当你能看到每个众生都有佛性的时候,你都能看到众生好的一面的时候,你都会帮助他成佛,你不会让他生气,你会让菩萨生气吗?

  某居士跟我发火的时候,我说:“不要生气,不要生气,你生气菩萨会不高兴的。”“不要跟我谈菩萨!”观音菩萨套给悟空的紧箍咒也不管用了,你说还叫我怎么办?和尚日子也不好过呀!和尚不容易过,这个居士两张嘴皮,一张通天,一张通地。关键时候他能不要脸,一说和尚——你是活佛再来,你是菩萨再来;那个和尚,地狱门前僧道多!你看,一下子把你送上去,一下子把你拽到地上来。这和尚真难做,要众生满意不容易的。

  这一讲大概的意思是,你能看到一切众生平等,能透过这个现象看到自己终有一天会离开这个人世间,要做一些有意义的、有益于众生的事情。生命如果是一场旅行,是一个过程的话,要紧的事无非是利益众生,解脱自己。这是于自己。那与众生呢,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每个人都能成佛。你会让菩萨不高兴吗?不会呀,他是菩萨,你会想方设法,如《法华经》当中说的,种种巧设方便,让他心开意解,让他走上佛道。你会这样做,因为每个众生都是佛。众生看待众生的视角,每个人都是业障鬼,每个人都具有贪嗔痴,他会侵占我的利益,他会对我形成威胁,他对我是没用的。侵占我的利益的是贪心,对我有威胁的是憎恨心,这个人对我没有用的是愚痴心,你认为别人都是贪嗔痴,而你自己已经被贪嗔痴的心所蒙蔽了。

  我们要看到一切众生的优点,然后去帮助他们补上缺点,然后看到自己生命的本质,终有一天会离开这个人世间。我不是跟大家讲鬼故事,天还没黑,趁天没黑,跟大家讲这个,等天色已晚的时候,你要想到,这跟鬼没有关系,这是生命的本质,不了解无常的人不知佛法

  所以,当你了解了这些,并且去做了这些,通达了四相,空无自性,就是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的时候,人生很多问题就变得简单了。为什么复杂?因为你什么都想要,当然复杂。又想轮回,又想解脱,请问你怎么弄?如果你要更多的轮回,那好弄,如果你想要更多的解脱,那也好弄,你又想要轮回,又想要解脱,请问你怎么弄?那你就站在中间,啥都不要做,也轮回也解脱呗。发心轮回走向解脱,或者发心解脱走向轮回。你就是纠结,一直纠结不要行动,你就又在轮回当中又在解脱当中。

  人生不是这样的一个状态,一定是通达四相空性,你才能真正地对人生的很多表象的东西有认知能力,否则没有认知能力,叫你放下怎么能放下?都是重要的,重要的事情怎么能放下?但是你换一个视角看到更重要的无常是人生的属性,空也是人生的属性,生命的属性是这样的属性的时候,你自然能放下。很多人认为,放不下才自在,放下了就痛苦,其实,放不下才叫痛苦,放得下才自在。

  有人说,和尚有什么好做的,又不抽烟,又不吃肉,没有意义。他觉得这是他人生的意义。他不知道,哦,原来修行是如此的自在,如此的有意义。所以没有能力看到,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缺陷。般若是指远见和照见五蕴皆空的能力,这是二十三品,得知果法。它是在讲,我们得的这个法是空无自性的,是修的这一切善法最终的那个结果,而这个最终的结果并不是等来的,也不是期望来的,而是辛勤耕耘来的。这个辛勤耕耘来的,经文当中说,以无我、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修了即得,这里面没有期待的心,没有期许的心,没有渴望的心,是瓜熟蒂落这样一个自然的过程。

二、无分别的智慧

  但这里的善法还要做一个转念,它跟我们修行人的善法与恶法相对的不一样的地方是,所有的善是利益众生之善,这个善法不是与恶法相对的那个善,而这里的善法是做一切有利于人的事情。所以是纯善,是至善。所以,这里的善法,当善法你不在相对论,不在于善恶的相对当中抉择,而表现出生命自然的本性、自然之善的时候,那这个善法不名为善法。因为一般善在俗人眼中,与恶相对,没有善恶相对了以后,它是纯善法,只是我们这里假名为善法而已。

  所有一切的人都是好人的话,我们就不谈好人了,没有坏人了,谈什么好人呢?我们大家都是修行人,欢欢喜喜去往极乐世界,是这样一个状态。或者我们大家在一起修行,心中了无挂碍,还谈不谈,哎,你是好人,那是坏人……不是这样一个语境,是我们大家都在修行。

  在佛法当中,没有了相对,这一点也是很难理解。众生是生活在分别当中。佛菩萨的语境是假借着分别的语境、分别的语言表达方式,要让我们进入到无分别的境地当中,所以得知果法是无有少法可得,无法可得。而这里无法可得,还是那句话,它并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是瓜熟蒂落的结果。这是第二十三品,第二十三讲。

原标题:《金刚经的秘密》第23课丨其实,佛从不行“善”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