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法句经讲记(四十八)

◎1997.10.23讲于法云文教协会

法句经讲记(四十八)

释传道主讲

北传〈心意品第十一〉十有二章

南传〈心品第三〉三三~四三偈

二、释颂义及因缘

【北传】

4.独行远逝 寝藏无形 损意近道 魔系乃解

独,音(毒)tok8地鹿切

行,音(形)heng5喜停切

逝,一音(誓)se7时地切

一音(细)se3时计切

寝,音(锓)chhim2出锦切

藏,音(丛)tsong5精狂切

系,音(计)ke3求计切

【南传】

37.远行与独行 无形隐深窟 谁能调伏心 解脱魔罗缚

与,音(宇)u2英矩切

隐,音(稳)un2英滚切

深,音(心)sim1时金切

窟,音(屈)khut4去骨切

调,音(条)tiau5地侨切

缚,音【伏】hok8喜独切

北传第二句「寝藏无形」,日本《大正藏》本作「覆藏无形」1,宋、元、明本则皆作「寝藏无形」。「寝藏」与「覆藏」,意义上有何不同呢?「覆」,有遮盖、掩蔽之意。「寝」,乃『寢』之古字,二者皆为卧之意。如比对南传所译的「无形隐深窟」,又衡诸心的特性,「寝藏无形」似较「覆藏无形」更适切,故采宋、元、明本的「寝藏无形」。

本偈北传说:不论身处任何时空,也不论有无所对境,我们的心都可以单「独行」动,「远」离(「逝」,去之意)现实的一切,而拟想过去与未来,并耽着其中。这深隐卧(「寝」,卧之意)「藏」而「无形」无相的心,若我们能觉知它的一切内容,从不随顺烦恼杂染,进而减「损」纷飞散乱的「意」念妄想,令其安定专注,如此以修学佛法,则能日「近」于佛「道」;而烦恼障碍(「魔」,障碍之意)之于我们身心的拘「系」不自由,「乃」能逐一获得「解」除。

对应于此的南传三七偈说:未经训练的心,一如无缰之野马,常常与所缘境奔驰「远行」或离境而「独行」,它「无形」无相,好比「隐」藏于幽「深」的「窟」穴中,难知难见。「谁能调伏」制御自「心」,即能作自己的主人,从此「解脱」烦恼「魔罗」(「魔罗」,梵语mAra之音译,即障碍)的系「缚」而得自由。

南传这一偈有一则十分有趣的因缘故事,是说在舍卫城,有一位长老比丘,名为僧珈逻仕达。他妹妹生了儿子,也以他为名,并且后来也出家成为比丘。

有一回,信徒供养年轻的僧珈逻仕达两件袈裟,他就想把其中一件转供养自己的舅舅,因此在雨安居之后,年轻比丘就带着袈裟去见舅舅。不过长老比丘却以自己的袈裟已经足够为由,拒绝了他的供养;即使年轻比丘再三恳请,长老比丘都不愿接受。年轻比丘因此觉得十分受伤,认为是舅舅不喜欢他,才拒绝与他共享信徒的供养;甚至自暴自弃,兴起不如还俗回去过世俗生活的念头。

一有了这个念头以后,他的心就很难再安定了,而总是妄念纷飞、思绪零乱,他还盘算着:还俗以后,就把袈裟卖掉,买只母羊,然后就有收入可以娶妻生子。等孩子生了下来,就可以带着妻小搭车去探访舅舅。一路上,他会告诉妻子,由他来照顾小孩,不过妻子一定会要他驾车,不要管孩子的事。可是他会坚持照顾小孩,所以就出手去抢小孩,结果一个不小心,反而把孩子摔下车去,被车轮辗过!他愤怒极了,就拿了棍子要打他妻子。

这一棍打下去,突然听得舅舅的声音在耳边响起:『你要打妻子,怎么打到舅舅来了呢?』回神一看,可惨!原来年轻比丘正拿着扇子在帮舅舅搧风,不料竟胡思乱想,打了舅舅的头,他剎时羞愧极了!自己妄念纷繁也就算了,居然还叫舅舅洞悉自己的内心!……于是他打算立刻离开精舍。

长老比丘当然知道他此刻的心情,就设法带他去见佛陀,佛陀于是开示了如上的偈颂,鼓励他应当努力调御自心,让自己从烦恼贪瞋痴中超脱;而不是逃避自己,就此还俗!

※ ※※※※

这个因缘故事,与中国『黄粱梦』、『南柯一梦』的故事,颇有异曲同工之处,只不过一为幻想,一为梦境,但同样在描绘人生的如幻。在常人眼里看来,也许这年轻比丘的妄想有一点夸张,但如果我们时时在反省内观,就会发现自己有很多拟想、预想,夸张的程度其实不亚于此。所以我们切勿因此取笑人或轻视人,在成贤成圣之前,凡夫有很多思惟、言行,的确就是如此荒诞,如此虚无缥缈的;但他自身,却又看作无比的真实,并且为这虚幻的真实而造种种业。然而,什么是真实呢?在我见未除之前,我们一切所见、所闻,……甚至道听涂说而认定的真实,是不是都该有所保留,才有可能更接近真实呢?

【北传】

5.心无住息 亦不知法 迷于世事 无有正智

【南传】

38.心若不安定 又不了正法 信心不坚者 智慧不成就

北传第五章说:凡夫的「心」,「无」有一时安「住」,无有一刻止「息」,「亦不」能了「知」佛「法」真理。庸庸碌碌一生,沉「迷于」名、利、情等「世」间乐「事」的追逐与享有,却只凭添尘劳烦忧,而「无」法拥「有」真「正」的「智」慧。心何时醒觉,不再竞胜,不再往外无限追求,而沉静下来面对自己,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彼时,佛法才可能真正进入自己的生命!

与此相对应的南传三八偈则说:「心若不」能「安定」专注,充塞其中的,尽是散动纷乱的烦恼,更(「又」,更之意)「不」可能「了」知甚深「正法」。佛法的修学,如「信心不坚」定「者」,「智慧」亦「不」得「成就」。

南传这一偈若依前后因果来说,其实可以改为:「信心不坚者,心则不安定,又不了正法,智慧不成就。」偈意或者更为明白。因为信是以心净为其特性的,当我们对佛法充满真诚的仰信,内心自然澄净安定。但佛法不是叫你不知不识,只一味来信就可以得到救赎,而要透过对法义的深刻胜解;理解深了,对佛法就能生真实的信心,所以说『胜解为信因』2。有了信心,那必然会起愿欲付诸修行实践,以验证所信解的是否真确可行,所以『乐欲为信果』3,这也就是我们常讲的『信为欲依,欲为勤依』4。由胜解而生智信,由智信起愿欲而修行实践、体悟真理;因为体悟真理得到法喜,所以信心更加坚定,理解更为深入,修行更见积极,而所成就的智慧也就越来越深广!

印顺导师在《成佛之道》中揭示:求法当作『病想医药想,殷重疗治想』5,这真是将学佛求法应有的真切心刻画入微了!但首先要确认:不论个人或世间种种的苦难拘碍,绝非外来,而皆由个己身心的烦恼所招感。唯有先确认自己有烦恼重病需要医治,那才会努力寻求医生与药方来治愈自己。但医生很多啊!哪一位医生可以将自己的病治好呢?一开始总得先对他治病的理论与方法作一番了解,如觉得这方法明确可行,再决定接受他的治疗或服用他开的药剂。但治疗期间,仍要一面观察自己的种种反应,而不是傻傻的就这样一直持续下去;必得有好转反应出现,确认这种治疗方式和药剂是真正能够治愈自己的,那才能放心地坚持下去──不管疗程多艰辛、药物多苦口,都愿意坚持到病愈为止。追求真理的过程,亦当如是──这,才能成就正智!

【北传】

6.念无适止 不绝无边 福能遏恶 觉者为贤

适,音(式)sek4时激切

遏,音(揠)at4英葛切

【南传】

39.若得无漏心 亦无诸惑乱 超越善与恶 觉者无恐怖

得,音(德)tek4地激切

漏,音(路)lo7柳度切

惑,音(或)hek8喜极切

超,音(挑)thiau1他娇切

俗作【抄】chhiau1出娇切

据日本学者丹生实宪所著的《法句经の对照研究──法句经の发展成立史研究》一书所列6,南北传这二首偈颂是相对应的,不过按字面看来,这二偈其实对应得有一点勉强;尤其南传三九偈因为与三八偈是基于同一因缘而说,所以偈意上是连贯的,与北传第六章对照起来,终究有一点差别。还不如该书所别举的《法集要颂经》〈罪障品第二十八〉第六偈,或者较能与北传此偈相互辉映。该偈云:「人不损其心,亦不毁其意,以善永灭恶,不忧随(宜为『堕』之误)恶道。」7但因《法集要颂经》也是北传,既然我们上来都是以南北传法句作比对,那就还是以北传第六章与南传三九偈相对作解说。

北传第六章说:我们的意「念」妄想,如「无适」当的「止」息,就如野草蔓藤,不但「不」会断「绝」,烦恼贪瞋痴还会「无边」窜延,苦恼罪恶即伴随而来。如何止息恶念妄想呢?最佳的方法,就是起慈悲心造「福」利他,如此即「能遏」阻「恶」念妄想的肆意发展,而转化为善心关怀。因为一心修善兴福,即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去造罪作恶,能如此「觉」悟而又身体力行「者」,乃「为贤」善而有智慧之人。

南传三九偈说:「若」断贪瞋痴等烦恼,「得无漏」(「漏」,烦恼的别名)「心」而证解脱,则「亦无诸」障碍迷「惑」来恼「乱」其心。此人身语意之一切行,即离染清净而「超越」罪与福、「善与恶」,如此之「觉」悟真理「者」,其内心唯是光明、空灵与喜乐,而「无恐怖」、忧悔与疑惑──这是每位佛弟子寤寐以求的终极目标。

南传三八、三九两偈有一则因缘故事,名为『心猿意马的比丘』。这是说在舍卫城,有一个人因为到森林里去找寻他走失的牛,找得饥肠辘辘的,所以经过一处精舍,他就进去向比丘们问讯,顺便稍事休息。精舍里的比丘见他一副疲累的样子,就给了他一些食物和水。他吃着喝着,想到自己每天勤奋工作,却不足以温饱,不如出家,接受信徒的供养,于是请求比丘们让他加入僧团。

出家以后,他克尽本分,每日托钵、修行,在僧团中服务大众,过着不同以往的生活。因为有足够的食物,又不必为生活烦忧,不久,他就变胖了;不过很快地,他就厌倦了托钵乞食的修道生活,所以又还俗回家去。过了一段日子,他觉得世俗生活实在太艰辛,还是出家好,所以就又出家。但是出家了一段时间,他又想念世俗生活的一切,所以就又还俗。……就这样反反复覆地,他出家又还俗六次,人们因此称他为『质多舍利弗』,意思是心意不坚定的人。

由于『质多舍利弗』出家,并不是为了修道,而是为了色身的温饱,所以他在修行中不曾有过任何法喜。又因他出家还俗多次,所以他的妻子后来也怀了孕,不过这还是没让他感到快乐。他并不知道这种不快乐和不安的情绪,其实正在逼迫他走向生命的另一个境界──一个清净自由的新世界!

有一天,他走进卧室,正好看见了妻子的睡态,她张着嘴,鼾声大作,连口水都流了出来,那姿态真是丑陋极了!他内心突然一凛:『我几度出家又还俗,内心所难以割舍的,竟是这些吗!』于是,他毅然拿起袈裟,第七度离家而到精舍去。一路上,他因为专精思惟无常、苦的道理,所以到精舍之前,他已破了我见,证初果。

去到精舍,他请求比丘们再次允许他加入僧团,但是比丘们却拒绝了他:『我们无法再接纳你了!你几度出家又还俗,还俗又出家,你不觉得自己的头就像磨刀石一样吗?』但他执意请求,最后,比丘们被他坚决的态度所打动,就答应让他回到僧团。没多久,他就证了阿罗汉果

不过僧团里并没有人知道这件事,大家只是觉得奇怪,为什么这次他在僧团里待这么久,还不还俗去?有好事者就来问他,但他只淡淡地说:『以前我会还俗,是因为我见、爱执还在;但现在的我,所应断的皆已断尽,所应具备的清净行皆已确立!』

充满狐疑的比丘们来向佛陀报告这件事,佛陀就在众比丘面前,肯定他的修行成果说:『从前,质多舍利弗的心意不够坚定,所以不能了解甚深的佛法;但是,他现在已经是个烦恼永尽的阿罗汉了!』于是对众比丘慈示以下的偈颂:

「心若不安定,又不了正法,信心不坚者,智慧不成就。

若得无漏心,亦无诸惑乱,超越善与恶,觉者无恐怖。」

众比丘闻言,莫不欢喜,精进修行!

※ ※※※※

这真是一则令人动容的故事!我想世界上其他宗教,再也找不到像佛教一样,是以真理──法的体证为唯一中心的了!其他宗教或者也讲真理,也追求真理,但唯有教主才是真理的代言人,其他人讲的都不算数;甚且口说追求真理,而其实仍不脱以教主为中心的个人崇拜。独有佛教,才是彻始彻终的平等论者,人人以真理──法的体证为目标,在真理之前,人人平等。若要强说差别,则因对法体悟的浅深而成差别。然而,这一点却久已为佛弟子所遗忘!现代的佛弟子,特别是真诚信仰实践人间佛教者,尤应捐弃对人的崇拜与身分优越的迷思,回归佛陀时代的以正法为中心,共同为法的体证与弘扬而努力!

【北传】

7.佛说心法 虽微非真 当觉逸意 莫随放心

逸,音(佾)it8英直切

这一章只有北传,南传并无对应之偈颂,偈言:「佛说心」的一切内容和作用,不论善恶、染净或无记,这一切「法」,「虽」然隐「微」却「非真」实。因为一一法皆仗因托缘而成,任一因缘变动,该法即随之变动,所以看似静止不动的一切法,其实时刻都在流动变易中;只是我们的心太粗,又太散乱,以致对此变动不羁、迁流不息的身心和世间毫无所觉。等到有所觉察,往往事物已变动为迥异于前的不同相状了,但我们却还是将眼见、耳闻……这恒常在无常变动中的一切──包括自我身心,看作千真万确的真实,无怪乎要被称为愚痴无闻凡夫!

佛法重在启发每个人的觉性,要我们训练自己,在行住坐卧中,在待人处世中,在顺逆或不顺不逆的境界中,都能「当」下「觉」知自己散动奔「逸」的「意」念妄想,切「莫」失去警觉心,跟「随」此外「放」的「心」而造恶堕落!

(待续)

【注释】:

1.《心意品.法句经第十一》(大正4.563上)。

2.印顺导师,《学佛三要》〈信心及其修学〉,页88。

3.印顺导师,《学佛三要》〈信心及其修学〉,页88。

4.《大乘百法明门论解》卷上(大正44.48中)。

5.印顺导师,《成佛之道》(增注本),页40。

6.丹生实宪,《法句经の对照研究──法句经の发展成立史研究》,页24~25。

7.《法集要颂经》〈罪障品第二十八〉(大正4.792上)。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