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法句经讲记(四十九)

◎1997.10.23讲于法云文教协会

法句经讲记(四十九)

释传道主讲

北传〈心意品第十一〉十有二章

南传〈心品第三〉三三~四三偈

二、释颂义及因缘

【北传】

8.见法最安 所愿得成 慧护微意 断苦因缘

得,音(德)tek4地激切

世人或以拥有财富、权位、知识、情爱为安稳,及至出家,又以拥有寺院、信徒、名闻、利养为安稳;然而这一切都是因缘所成,无常可坏而极不安稳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由众多因缘假合而生起的一切,亦必将因任一因缘的变动而更易,终至消散。同理,得之于人的一切,自然亦得以毁夺于人,愚痴如我辈,何以竞相以拥有彼等为安稳呢?

佛法看来,除了自己所造的业以外,拥有无我的智慧与善净的德性,才是别人真正无法毁夺的;而证「见」真理──「法」,断除烦恼,终结生死轮回,才是「最」大的「安」稳。因为破除我执我见,不再以自我为中心,又复有清净智慧的缘故,做任何事,「所愿」即皆「得成」就。但在到达此一境界之前,佛弟子则应努力熏修智慧,以端正错误的身心行为、净化无明烦恼;惟有智「慧」,才能善「护」幽「微」的「意」念,从起心动念,就阻「断」一切足以招感现生及未来「苦」果的烦恼「因缘」,这才是彻底又安稳的灭苦之道。

※※※※※

世间的一切存在,无不恒处成、住、坏、空的变动中,在成就而安住的当下,亦必存在一相反的力量在拉扯,预告着它的毁坏、成空。矛盾而暂时、相对的安定──这便是世间事事物物的实相,包括自我身心,包括此刻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尽皆如此。

不管知不知道一切的拥有都只是短暂,也不管自己拥有了什么,我们似乎习惯于羡慕别人所有的一切;以为只要拥有那些,自己就脱胎换骨;以为只要拥有那些,自己就得到安全;以为只要拥有那些,自己就可以无忧。然而,等到真正拥有,才知道这安全其实伴随着更多的不满足与恐惧同来。拥有越多,恐惧越深;甚至人人都可能为掠夺我所有而来,所以我们永远不会觉得安全,也永远不能安心,因为心永远不以现状为满足,如何能安?

然佛法并非要人拒绝世间的一切,也不认为拥有名、利、情是一种罪恶,而应放弃其追求与拥有。相反地,真正以佛法的智慧去从事世间事业的佛弟子,必然出其类、拔其萃,名、利、情不求自来。不过与世人不同的是,佛弟子虽拥有人人称羡的财富、名位、权势,却不为个己的享用着想,而能善用所有的资源以利乐世间、悲济人群,以一切回馈于一切。身处世间而能净化自己,不粘着世间而又能超越世间的价值作为,这唯有彻见缘起无我的智慧才可能实现,故说「见法最安,所愿得成」!

【北传】

9.有身不久 皆当归土 形坏神去 寄住何贪

久,音(九)kiu2求久切

坏,一音hoai7喜坏切

一音huai3胡怪切

寄,音(记)ki3求记切

【南传】

41.此身实不久 当睡于地下 被弃无意识 无用如木屑

睡,音(瑞)sui7时跪切

被,音(备)pi7边芰切

屑,音(设)siat4时结切

北传第九~十二章的偈颂,是释尊基于同一因缘而宣说的,按照之前的体例,本应将此四章一并释义;但考虑到要与南传作对照,南传每一偈又各有其因缘故事,为了不使释义变得复杂,所以还是选择两两相对作解说,最后再交代北传这四偈的因缘。

北传第九章,为使偈意更符于因果,所以在释义时,权将第二、第三句互换而为:「有身不久,形坏神去,皆当归土,寄住何贪?」这是说:此刻我们虽拥「有」此「身」心,但是「不」要多「久」,这个物质的「形」体终将变「坏」──老、病、死亡,精「神」的心识也将因为失「去」执持的对象而不再作用。曾经年轻过、努力过、璀璨过的一切,「皆当」随此身心的崩坏「归」于尘「土」,而从人们的记忆淡出。试问:「寄住」此世间的你我,又有「何」值得「贪」爱、恋恋不舍的呢?

与此相对应的南传四一偈,在解说上也比照北传,将第二、三句互换。偈说:「此身」心和合的一期生命,虽然谁也无法预知其久暂,但「实」在并「不久」长;尤其充满理想与热诚,富于学习力与行动力的期间,更是短暂而稍纵即逝。有的甚至没来得及登上人生的巅峰,就要因为老、病等因缘,「被」迫离「弃」此四大和合身,再「无意识」作用,而「当」沉「睡于地下」,一「无」所「用如」锯「木屑」!所以既得人身,则当善用此身,及时把握服务利他的机会,来创造生命的价值,免得他日追悔!

南传这一偈有一则因缘故事,名为『身体发臭的比丘』。故事的主人翁:普提珈塔提舍比丘,在得到佛陀指定的禅观主题后,本想好好用功一番的,不料修道未成,却成病夫。刚开始,他身上只是长了小疔疮,但后来伤口越来越大,有的甚至迸裂开来,流出脓血,沾污了袈裟;并且身体也开始发出异味,人们因此称他『普提珈塔提舍』,意思是发臭的提舍比丘。其他比丘见他如此,也纷纷走避,没有人愿意接近他。

佛陀知道这难堪的处境,即将助他悟道,就前去探视他,并亲自烧了一些热水,准备帮他洗涤。其他比丘见状,才渐渐聚集到佛陀身边来,听候差遣;佛陀就要大家帮忙将提舍比丘抬到外面去洗涤身体和袈裟。经过这一番澡浴,提舍比丘通身舒畅,连内心都倍感轻安。在佛陀慈悲的目视下,他更一心系念正法的光明,佛陀了知此时他的根机已待成熟,就对他开示了如下的偈颂说:

「此身实不久,当睡于地下,被弃无意识,无用如木屑。」

深受病苦缠身的提舍比丘,一听到佛说无常的道理,马上契入真理,当下就开悟证阿罗汉;但过了不久,也就入灭了。

有人就来请问佛陀,为何提舍比丘的身体会发臭?佛陀就告诉众比丘说:『因为提舍比丘过去生,有一世曾经是个残酷的猎鸟人,他不但经常设下陷阱捕捉鸟类,而且一捉到鸟,就折断它们的翅膀和脚,以防止它们飞走。由于造作如此恶业的缘故,所以今生身体才会长满疔疮,而且发出臭味。』

藉此,佛陀并且进一步慈示比丘们说:『你们舍俗出家,在僧团里修行,除了照顾自己的身心,也要尽己所能地照顾同参道友的身心。照顾同参道友的功德,就等同照顾佛陀!』众比丘闻言,莫不欢喜地依教奉行。

※※※※※

此一因缘,可说将释迦牟尼佛身教、言教并重的教育精神,充分展露无遗。这在北传,也有与此相类的因缘故事,如日后将述及的《法句譬喻经》〈刀杖品第十八〉1,即是其中之一。

对于释尊的一代时教与一生行谊,常觉得,再没有比印顺导师理解更深彻的了!读导师的书,有时恍然以为导师就随侍在释尊身侧,亲闻佛法,亲睹圣者的教化。从他老人家平实无华的叙述中,释尊的睿智、悲悯、高尚、超凡,跃然纸上!如导师在《印度之佛教》『释尊略传』中的这一段描绘:

释尊之说法也,不务深邃理论之阐述,不为苦行奇事以惑众,惟以简明切实之教旨,示人以中道之行。务使闻法者,人能随分随力,去恶进德以自净其心。佛法之在恒河两岸,如春风时雨之化洽无间,固由说法之善巧,解脱道之纯正,与适合时代根性之要求,然有赖于释尊崇高之德性、悲怀、平等、躬行、身教者尤多。释尊之与弟子,师友也。「我不摄受众」,「同坐解脱床」,不如异教者之以神子、神使自居,或统摄者自居。回施物于僧,不欲厚于己。五日一行比丘之房,为病比丘洗濯,为盲比丘纴针,向小比丘忏摩。闻其病,则不辞跋涉之劳;悯其愚,则不以诳佛为嫌。凡沐释尊慈和恳至之化者,莫不自尊自律而日进于德。阿难说精进,忘病起坐以听之;闻堂中说法,则伫立于户外,释尊之敬正法也如此。2

几度奉读『释尊略传』,每为导师笔下一代圣者的化迹所感,而潸然泪下!更对导师从三藏圣典的研究中,抽丝剥茧而得出不同于史学者的释尊传略,感佩至极!常想:佛弟子以学佛自称,但若连佛是怎样的一个人都不清楚,那该如何学?念佛,原是明记而时时忆持佛陀的悲智功德,但若连佛陀有何功德值得我们忆念不忘都不知道,又该如何念?当唯有正见佛之所以为佛的超胜处,那才能激励自己发心学佛、成佛!

为此,导师在其著作中,一再力阐佛教的人间性,意图将被扭曲而神格化了的佛,回复其与你我相同的人身。学佛,原不是往深奥繁复的知识堆里钻研,也不是对于佛法不识不知地只管打坐、只管念佛,或者特立独行、标新立异,孤高自赏地睥睨一切!而是认识自己,学佛一样觉化自他至究极圆满,如此而已!看看导师笔下的佛,是如何一位亲切、平实又慈和的教育者!他不卖弄威权,并且以身作则、身先士卒、言行合一,在佛的化导下,真如沐春风时雨一般,弟子们岂能不自动自发、自尊自律地断恶、修善、净心?

虽然我们无缘与佛同世,但此生能够藉由导师的著作深入法海,又得以亲炙导师,已属福缘匪浅!几度亲近导师,在导师身上,看到他是如何以佛为典范,在躬行实践他所信仰的佛法。这激发了我,也成为一名传薪者,矢志将人间的佛法辗转相教,以令薪火不绝。这些年来,喜见四众弟子中,颇有发心为法、精进佛道者,这该是自己在教学相长生涯中最大的安慰了!设若人人能发心将自己学而有得于心的佛法,分享、回馈给我们的周遭,那台湾社会定当更见祥和、更充满智慧!(待续)

【注释】:

1《法句譬喻经》(大正4.591中、下)。

2印顺导师,《印度之佛教》,页30~31。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