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法句经讲记(四十六)

◎1997.10.16讲于法云文教协会

法句经讲记(四十六)

释传道主讲

北传〈放逸品第十〉有二十章

南传〈不放逸品第二〉二一~三二偈

贰、释颂义及因缘

【北传】

15.若前放逸 后能自禁 是照世间 念定其宜

前,音(钱)chian5精干切

逸,音(佾)it8英直切

后,音(户)ho7喜度切

16.过失为恶 追覆以善 是照世间 念善其宜

过,音(告)kə 3求告切

覆,音(福)hok4喜谷切

17.少壮舍家 盛修佛教 是照世间 如月云消

少,音( )siau2时矫切

云,音(云)un5英群切

18.人前为恶 后止不犯 是照世间 如月云消

北传十五~十八章,因为与十三、十四两章出自同一譬喻因缘,所以一并作解说,且释义如下:

「若」先「前」对于烦恼贪瞋痴的现起,未能心生警觉,以致「放逸」言行,随逐烦恼而造恶;尔「后」,「能」警觉其过患而思「自」我「禁」制,如「是」之人,其面对自我的智慧与勇气,适足以「照」耀「世间」。然为对治过往的放逸心行,「其」人则「宜」应在戒──德行的基础上,忆「念」修习佛说之「定」法(「念定其宜」,乃「其宜念定」之倒装),以熏发智慧,始克为功。

若曾「过失为恶」,如今不但痛悟前非,而思补救(「追」,补救之意),反而(「覆」,反而之意)加「以善」行,如「是」之人,其面对自我的智慧与勇气,适足以「照」耀「世间」。然为对治过往所造之恶业,「其」人则「宜」忆「念」修习佛说诸「善」法(「念善其宜」,乃「其宜念善」之倒装),以善念善行取代恶念恶行。一旦恶止、善行,又能于此不起止恶行善相,即得渐离系缚而趣向解脱

若「少壮」即「舍」俗出「家」,出家后又能极力勤修(「盛」,有极点、极力之意。「盛修」,意为极力勤修)「佛」陀所「教」示的三学八正道──从建立正见、确立正志,而表现为正语、正业、正命,依正念,修正定,次第正精进,终将引发无漏慧而解脱。如「是」之人,其心行适足以「照」耀「世间」,「如」一轮明「月」,在烦恼般的乌「云消」散之后,定然朗照夜空。

若「人」先「前为恶」、不知悔过,听闻佛法以「后」,能幡然醒觉,「止」息众恶「不」违「犯」,依佛教法勤修善,又复能清净自心,如「是」之人,其心行适足以「照」耀「世间」,「如」皎洁的明「月」,在乌「云消」散后,即朗照夜空。

以上北传十三~十八章,是释尊依于此下的因缘而宣说的:

当释尊住世之时,有五百商人自海上寻宝归来,一行人浩浩荡荡地带着七宝,准备返回他们的国家;不料途经一处深山,竟迷失在山林间,遍寻不着出路。在粮食耗尽,又无外援的窘境下,一行人于是皆饮恨饿死在山中,而所携带的珠宝财物,也尽散落山间。

当时有一释沙门,正在山中修道,他见一行人凄惨的死去,又留下如许无主的财宝,不禁生起这样的念头来:『我在山中勤苦修道,算来也有七年了,非但不能得道,又贫苦得衣食不继。与其再这样一事无成下去,还不如将这些无主的财物,带回去成家立业!』

心念至此,释沙门于是将财宝拾集一处,并打包好,准备疾驰离开山林,返回俗家。此时,释尊念及此比丘得度的因缘已届,便幻化作一比丘尼,剃发着僧服,可是却上了妆、画了眉,还戴了一身的金银璎珞,沿着山谷入山。二人在路上相逢,释尊化现的比丘尼,就向该比丘顶礼问讯。这是因为在佛世,比丘被赋予教育比丘尼的责任,所以比丘尼见到比丘,就如同学生见到师长,理当顶礼问讯一番。

比丘见到比丘尼这副怪异的模样,忍不住呵斥她说:『剃发着法衣,妆脸佩璎珞,求道之法,难道应作如此妆扮吗?』

释尊化现的比丘尼不假思索地就反诘他说:『舍俗出家,禅修山林,却不能离欲净心,沙门之法,难道就应该如此吗?为何贪取不属于自己的财物呢?忘失修道之初心、不念无常,放纵自己的欲贪、快意驰求,如此,只徒然增添自己的罪报罢了!』于是,比丘尼就说了以下的偈言:

「比丘谨慎戒,放逸多忧,

变诤小致大,积恶入火焚。

守戒福致善,犯戒有惧心,

能断三界漏,此乃近泥洹。」

说完这二首偈颂,释尊于是现出相好光明的佛身来,比丘见了,顿时悚然心惊,就赶紧顶礼佛足,向释尊忏悔自陈:自己愚痴迷谬,以致违反佛的教授教诫,犯下如此恶行。而今罪业既成,该如何弥补自己的过恶呢?释尊因此再为他宣说以下的四首偈言:

「若前放逸,后能自禁,

是照世间,念定其宜。

过失为恶,追覆以善,

是照世间,念善其宜。

少壮舍家,盛修佛教,

是照世间,如月云消。

人前为恶,后止不犯,

是照世间,如月云消。」

比丘听闻了释尊所慈示的道理,不觉心开意解、烦恼暂息。于是他再次顶礼佛足,以示内心的感恩,然后就到树下修数息观,在定中忆念思惟佛所说法的深义。终而在定慧相应中,悟证无我无生,成就阿罗汉果

※※※※※※※※

上述第十六章说:「过失为恶,追覆以善」,若按字面去了解,很容易误解为善恶、功过可以相抵;认为先前作恶,只要日后再作些善事功德,就可以弥补过去。然依佛法的理论,却并不如此。如在一张白纸上,以红点来代表我们所造的善业,黑点代表恶业的话,那红点的数量多,就表示我们善业造得多;黑点的数量多,就表示我们恶业造得多,红点是不能取代黑点而存在的。

既然如此,那佛说:「过失为恶,追覆以善」,又该如何来理解呢?从《盐喻经》1里,我们或可明了佛说的真义。经中,佛举了三个比喻,来说明作不善业,何以有受『苦果地狱之报』与『苦果现法之报』的差别,谨概述如下:

佛告诸比丘说:若有人作了不善业以后,既不知修身、修戒、修心(定)、修慧,寿命又甚短,那就如:投一两盐于少水中,必令此水咸不可饮。亦如:贫贱的羊主人,被极有威势的国王、大臣强夺其羊,而无力讨回。又如:穷苦弱势的负债人,欠人五钱,乃至一钱,都会因自己的无力偿还,而被债权人所缚。所以作不善业者,若不知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寿命又不长,那他定然要受『苦果地狱之报』。

反之,若有人作了不善业以后,深生忏悔,又能修身、修戒、修心(定)、修慧,并且寿命极长,那就如:投一两盐于恒河水中,不能令恒河水咸不可饮。亦如:一极有威势的羊主人,虽被人窃取其羊,仍有力夺回。又如:一产业无量,且极有权势的负债人,尽管欠人百钱,乃至千万,都不致被债权人所缚。所以作不善业者,若知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寿命又长,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忏悔、修善,那他定受『苦果现法之报』,也就是得以重罪轻受。

由上所说,可知善恶、功过虽不能相抵,然只要真心悔过,勇于断恶的相续心、相续缘,转而勤修善业,那末,善多恶少,即使罪报现前,苦受也会相对减轻。「过失为恶,追覆以善」,是应该这样来理解。所以佛弟子必先建立有善有恶、报必由业、有前后世,以及有凡夫圣者的世间正见,唯有肯定善恶有报非怀疑、只争来早与来迟,那我们才可能坦然接受现生的一切境遇──因为这全由现生或过去生,自己的造作而来,怪不得别人、怨不得上苍,更非关命运

只是,众生造起恶来,往往无比畅快,等到罪报临身,又因不知自己造业在前、受苦在后,所以更加迷惑、更加无明,而更造恶业,也因此更是浮沉苦海、轮回无已!这所以很多人一遇横逆挫折,或伤病死别,总会不解地问:为什么是我?为什么要我承受这样的痛楚?殊不知:现实的一切──身心、社会、自然,固然由自他过去自作或共作的业因感果所共构,却也是决定自他未来的业因。换言之,你可以将现实的一切,都看作是自己的业报;但是别忘了:在受报的同时,我们的造作,又决定了自己的未来。理解得这一层,我们有什么权利苦恼悲观呢!

世间凡夫,任谁都无法得知自己或别人前生造了什么业,以致今生要承受何种果报。因果业系是如此庞大而复杂,它并不是一加一等于二的数学题,也不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单一转换。我们与其去追究过去生何因何缘得此结果,或为今生既成的恶业、境遇忧惶难安,倒不如接受现实的一切、面对现实的一切,依佛所说法,勤修戒、定、慧,尽己所能,广造诸善来对治,这才是扭转现生困境的根本之道。

为何要修身、修戒、修心(定)、修慧呢?因为业报的现起,除了夙因,还要有现缘的熏发。这个现缘就是我们的见爱无明;以见爱无明为缘,才成熟夙因,感得异熟果报。所以,不是藉助改运、改名、改风水地理等等,去改变果报;而应当修集福德智慧,来净治见爱无明。无有无明我见、爱行为缘,识便不起染着,生死轮回的钩锁即从此截断,而能感果受报的业种亦自然萎谢。或许现生我们还达不到这究竟的境地,但至少在佛法的多闻熏修中,学习勇于承担、勇于面对,不逃避、不退缩,身虽苦、心不苦!

佛法的最可贵处,也就在佛是为凡夫说凡夫所可修可行之法,以令其超脱烦恼迷惑,升登圣者的境界。特别是:转已然之后的救赎(救苦救难),而为未然之先的自力开创──从因地上止恶、行善、净心,教人从根本彻底地终结自己的苦难,这比起其他宗教一味的劝人为善,或为荣耀教主、或为自己的来世生天而行善,无疑有着更深刻的理论内涵。说来,释尊还是推动『自力救济』的始祖呢!佛弟子该如何谨记佛陀此一靠自力、不依赖他力的教示,并用生命来依教奉行呢!

【北传】

19. 生不施恼 死时不戚 是见道悍 应中勿忧

恼,音(老)l 2柳稿切

死,音(史)su2时矩切

戚,音【策】chhek4出格切

悍,音(限)han7喜扮切

为佛弟子,如「生」时能持守道德:克制自己不善的言语、行为,净化爱染执着,「不施」予众生逼迫「恼」害,又能从事饶益众生的种种善行、以利乐众生,那末,「死时」便能心安理得、俯仰无愧而「不」须忧「戚」。因为如「是」之人,终将在勇猛(「悍」,勇猛地之意)精进中断惑「见道」(「是见道悍」,为方便解说,释义为「是悍见道」),以其凡事皆相「应」于佛说的「中」道而行,是故「勿」须再「忧」心于退堕。

【北传】

20.断浊黑法 学惟清白度渊不反 弃猗行止不复染乐 欲断无忧

浊,音【独】tak8地学切

黑,音(赫)hek4喜激切

白,音(帛)pek8边极切

渊,音(焉)ian1英坚切

弃,音(去)khi3去记切

猗,音(意)ii3英记切

复,一音(负)hu7喜拒切

一音(臭)hiu3喜救切

一音(福)hok4喜谷切

染,一音jiam7入念切

一音(冉)jiam2入检切

乐,音(鹿)lok8柳鹿切

断」除污「浊」不净的「黑法」──恶法:烦恼贪瞋痴及不善的身口业行:杀、盗、邪淫,恶口、妄语、两舌、绮语;所修「学」的「惟」(同『唯』)独良善「清」净的「白」法──善法:十善业、三学八正道等,如此则能「度」脱生死深「渊」,「不」再「反」(同『返』)回苦恼的轮回。

放「弃」依靠(「猗」,依靠之意)放逸言「行」举「止」而得的感官享受,「不复染」着色、声、香、味、触及男女等欲「乐」。「欲」贪「断」,即不再为贪求不到而起瞋恨、无明造恶,也就「无」须再「忧」虑因造恶而堕落恶趣。

※※※※※※※※

本品各偈,佛为令众生不放逸,虽然或说修戒,或说修定,或说修慧;但这只是说法的侧重点不同,而实应戒定慧三学俱修。因戒,是克己不害他的道德;有戒,才能自我克制烦恼的冲动,不致放纵逸乐、造恶堕落。定,是保持正念现前、不轻举妄动的安定力;有定,才能不为外界的色声香味触等境界诱动,而让道德逾矩。慧,是正见放逸过恶及后果的洞察力;有慧,才能时时以警觉心抉择身口意业的当为与不当为。有戒、有定又有慧,那末无须强自压抑,我们的起心动念、动身发语,即自然合于道德的轨律。

在释品题时,曾引印顺导师所言,说不放逸,即相当于警觉心。警觉什么呢?警觉我们的想法、说法、做法,对自己、对他人、对团体、对社会、对自然,所可能产生的正面或负面的交互影响。我们有没有过这样的自我警觉?我们曾不曾经意识到自己的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种脸色,或者一句话、一个动作,都可能带给别人希望或伤害?大多数人不曾警觉到这些,而只是任性地按照自己既有的表达方式去想、去讲、去做,未及深思后果。有时自己会讲出那样的话、做出那样的举动,连自己都莫名其妙。我们有没有问过自己:我为什么会这样表达?我心里到底在想什么?心中又潜藏着什么恶的成分?

尝说善恶的定义为:利人利己,或损己利人之谓善;损人利己,或损人不利己之谓恶;换言之,善与恶是在自与他(他包括人类及其他动、植、矿物)的互动中表现。学佛,不是犯不得过错,而是不断地不断地在过错中,检视自心不曾发现或显露的恶;不加掩饰、不找理由、不将责任的归属全部推给他人,而只是赤裸裸地面对这个恶,然后净化它、断除它。当我们恶的心行越来越少,善的心行越来越纯净,那不必等到解脱,现生就可以活得自在、安详!

(待续)

【注释】:

1.《中阿含经》卷第三(一一)《盐喻经》(大正1.433上~434上)。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