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法句经讲记(四十四)

法句经讲记(四十四)

北传〈放逸品第十〉有二十章

南传〈不放逸品第二〉二一~三二章

贰、释颂义及因缘

【北传】

6.愚人意难解 贪乱好诤讼 上智当重慎 护斯为宝尊

愚,音【牛】gu5语渠切

诤,音(晶)cheng1精经切

讼,音(上)siong7时共切

【南传】

26.暗钝愚痴人 ?溺于放逸智者不放逸 如富人护宝

钝,音(盾)tun7地郡切

痴,音(黐)thi1他姬切

?,音(担)tam1地甘切

溺,音(力)lek8柳极切

北传第六章说:「愚」痴之「人」,内心(「意」,指内心)暗昧不明朗、「难」以理「解」道理;既「贪」好(此处的「贪」,有欲求、喜好之意,如《诗.大雅.桑柔》:『民之贪乱,宁为荼毒』。)制造祸「乱」,又喜「好」争辩是非(「诤讼」,即争辩是非之意),而其实连是非善恶都不能清楚分别。「上智」之人,深明善恶因缘果报之理,因此对于自己的起心动念、动身发语,必「当」庄「重」谨「慎」勿放逸。他善「护」此(「斯」,此之意)不放逸之心,就如同「为」守护至「宝」至「尊」的财富而努力。

与其相对应的南传第廿六偈则说:「暗」昧驽「钝愚痴」之「人」,往往「淆」着沉「溺于放逸」的恶行,而不知精勤修善。「智者」则因明了行善为恶之因缘果报,故能「不放逸」自己的身语意,去造作偏邪的恶行,「如富人」之守「护」自家财「宝」般严密。

【北传】

7.莫贪莫好诤 亦莫嗜欲乐 思心不放逸 可以获大安

好,音(耗)hon3

嗜,音(侍)si7时芰切

乐,音(鹿)lok8柳鹿切

逸,音(佾)it8英直切

获,音(或)hek8喜极切

【南传】

27.莫溺放逸 莫嗜爱欲乐 警觉修定者 始得大安乐

?,音(担)tam1地甘切

溺,音(力)lek8柳极切

始,一音(矢)si2时纪切

一音【四】si3时记切

得,音(德)tek4地激切

这一偈的第三句,南北传所译似乎不同,但仔细分析起来,便会发觉其意相通。北传译作「思心不放逸」,南传则作「警觉修定者」,显然南传是将「不放逸」译为「警觉」;但「思心」又为何与「修定」有关呢?因此处的「心」,系指『定』而言,如三增上学中的『定增上学』,又名『心增上学』,所以「思心」宜作『思惟修习禅定』解说。如此,南北传的译义即相合。

本偈北传说:「莫贪」求、「莫好诤」,「亦莫嗜」爱(「嗜」,爱好之意)色、声、香、味、触等五「欲」感官之「乐」,而应常「思」惟修习禅定(「心」,即『定』),精进「不放逸」。待于静定中修发真慧,以断无明贪爱,终「可以获」得贪、瞋、痴等烦恼永灭的涅槃「大安」乐。

相对应的南传廿七偈则说:「莫淆」着沉「溺」于「放逸」感官,去追逐可意的色、声、香、味、触境界,也「莫嗜爱」这五「欲」带来的短暂快「乐」。能在戒──德行的基础上,时时以「警觉」心精进「修」习禅「定者」,「始」能在心安身安中定慧相应,而「得」究竟苦边的「大安乐」──涅槃。

南传廿六、廿七两偈有一则因缘故事,名为『庆典期间幼稚的举止』。这是说:有一年,舍卫城里举办了一个广受欢迎的庆典。庆典期间,青年们纷纷用灰土和牛粪涂抹身体,然后在城里到处闲荡、喧哗。他们并且会停留在人家的门口,直到人家给他们钱才离去,所以对城里的居民,造成了相当程度的困扰。

当时,城里有很多人是归信佛陀的,为了不使佛及弟子们受到干扰,他们就请求佛在七天之内,都不要进城托钵游化,他们会直接将供养送到精舍去;而他们自己,也会尽量留在家中,避免外出。因此一直到第八天,庆典结束后,佛及弟子们才再度入城。

在得知城里青年们在庆典期间的幼稚举动后,佛便对信徒们开示说:这些年轻人因为无明,所以才做出如此缺乏庄重,又毫无意义的行为来。佛弟子切不可浑浑噩噩地浪掷光阴,更勿沉溺在感官欲乐;而应时时正念现前,精勤不放逸,这样才能够获致涅槃的大安乐。于是,佛陀宣说此二偈言:

「暗钝愚痴人,溺于放逸,

智者不放逸,如富人护宝。

莫溺放逸,莫嗜爱欲乐,

警觉修定者,始得大安乐。」

信徒们在听了佛陀的慈示以后,莫不欢喜信受,对佛法信心也更加坚定了。

※ ※ ※ ※ ※

由这二偈,我们可以归纳出一个结论,就是说:放逸与贪、瞋、痴等烦恼有绝大的关联,尤其是贪。因为我们的感官──眼、耳、鼻、舌、身,贪着美好的色、声、香、味、触境界:眼睛贪着妙色、耳朵贪着美声、鼻子贪着芬香、舌头贪着美味、身体贪着可意的接触,内心有了贪染、欲求,就会发动身、口去追求。追求到了,因为不明其为因缘和合、无常变易,终归于灭,又希望能够恒常保有、自由支配;甚至为了保有、支配而造恶业,这是愚痴了。追求不到呢?或者因此生瞋恨而诉诸不当的方法强取,偏激起来,甚或选择玉石俱焚的亦所在多有,这是贪、瞋、痴三种烦恼皆备了。显见放逸而不能止恶行善,确是以贪、瞋、痴等烦恼为因的。

这也就是偈中所说愚与智的分野了,愚痴凡夫但知随逐烦恼欲爱,不断向外希求,而沉溺在放逸的欲行之中;具足正见的佛弟子,则能奉行佛陀少欲知足的教谕,随缘随分的受用一切,不为物役。所谓『贪多业也多,取少业亦少,万般苦恼事,除贪一时了。』台湾俚语也说:『想贪鸡笼』,这是说:以前人家抓鸡,都是在鸡笼里放把米当诱饵,一旦鸡进去吃,就被关了起来。愚痴凡夫也是如此,不论他贪的是财色、权位、名闻、利养,往往也为了贪欲,而陷入不可挣脱的牢笼,他却乐此不疲。然而追逐欲乐,恰如饮鸩止渴,越饮越渴;因为当一个人拥有越多,就越难以满足,正所谓『欲壑难填』。独有智者能够洞察欲贪的本质,而『守口摄意身莫犯』,谨慎地防护自己的身口意三业,不淆溺放逸欲乐。

『离欲』,一般容易误解为刻苦自己,没有物欲、男女欲等。而其实,这些对资产、对自体、对眷属圆满的欲求,佛教称之为事欲,也就是能生起欲贪的客体,虽假名为欲,但它本身却非真欲。所以离欲不是不吃不喝的拒绝一切,真正的欲,真正所应出离的,是对事欲的爱染,是淆着其中、恋恋难舍的烦恼欲──欲贪、欲爱。能离欲贪、欲爱等烦恼欲,才是究竟的离欲。这固然要在戒学的基础上兼修定慧才能达到,但在那之前,我们不妨学习如何以智化情、以智导行,以凡夫身受用现生的一切资具、眷属,又能不为烦恼欲贪所系缚。

【北传】

8.放逸如自禁 能却之为贤 已升智慧阁 去危为即安 明智观于愚 譬如山与地

逸,音(佾)it8英直切

阁,音(国)kok4求谷切

愚,音【牛】gu5语渠切

与,音(宇)u2英矩切

【南传】

28.智者以无逸 除逸则无忧 圣贤登慧阁 观愚者多忧 如登于高山 俯视地上物

俯,音(府)hu2喜矩切

北传第八章说:对于「放逸」的身语意三业行,「如」能觉知其恶而「自」加约束「禁」制,甚或「能」进一步除「却」这放逸的心行(「之」,指放逸而言),如长流细水般的老实修道,定能在戒定慧的修学中,超脱爱、见等烦恼而成「为贤」圣。既「已升」登(「升」,登之意)「智慧」的堂「阁」,即具备了「去」除烦恼「危」害的利器,此则(「为」,则之意)能日益趋近(「即」,就、接近之意)没有忧恼的涅槃「安」乐境地。「明智」(「明」,乃智慧之意)之人以不放逸而无忧,「观于愚」者之放逸而多忧,就「譬如」登上高「山」俯视一切之了然,「与」置身平「地」之视野终究有别。

南传廿八偈则说:「智者以」精勤修道,勇断烦恼、「无」放「逸」,而成为贤圣。他因为能袪「除」放「逸」的心行,善护身语意的缘故,所以「则」能「无」因造恶而追悔、「忧」恼。「圣贤」升「登」智「慧」的堂「阁」,不复为烦恼欲贪所转,以此「观」于「愚者」之为烦恼欲贪所惑而「多忧」,就「如」同过来人「登于高山」,回头「俯视地上物」一般的清楚了然。

这一偈比较需要进一步解说的,是北传的最后二句:「明智观于愚,譬如山与地」,与此相对应的南传,分别译作:「圣贤登慧阁,观愚者多忧,如登于高山,俯视地上物」(了参法师);「如智者站立山顶,下见地上的愚人」(净海法师);「如智者立足于山顶,向下看着平原的愚人」(敬法比丘)。就译文看来,这是以山与地为喻,来说明愚者之与智者在程度、识见上的偌大差别。若直接按字面解说为:明智之人观愚夫之多忧恼,就譬如从高山上俯视平地一般,这固然不能说错;不过这样作解,似有智者高高在上,以智慧优越之姿凌驾愚夫之嫌,这样的智慧,不免犹带着慢习而有所偏缺。真正智证圆满的圣者,不仅拥有二乘之偏真智慧,更从缘起重重网络的观察中,体会得彼此的相依互存,而自然流露对一切人事物的慈悲与同情,所以他的智慧是融合了慈悲,而悲智双运的,因此本偈释义,才作如上的解说。

南传这一偈也有一则简短,却颇具启示意味的因缘故事,是说到大迦叶尊者有一次在毕钵离洞窟打坐的时候,就运用神通,想知道谁现在正念现前,谁浑噩度日,谁又即将往生。他的心行为佛陀所得知以后,佛陀先是放光,随之就出现在大迦叶面前,告诫他说:『生死轮回是不可究竟了知的,它超过你的智慧,唯有圆满觉证的诸佛,才能彻了众生的生死轮回。』

这则因缘故事的真实性,当然是不可考的;不过,以独觉性格著称的大迦叶尊者,竟然会在打坐中无聊到去观哪个人有正念,哪个人在打混,哪个人又快往生……这,实在是有一点匪夷所思呢!然而不管是真实也好,丑化也罢,且让他权充一名当机众吧!我们所当取的,应该是这故事所透出的意涵与启发,而不是校量人物的高下是非。

※ ※ ※ ※ ※

生死轮回之迷,是每一个凡夫都同样感兴趣而希望能解开的,尤其当人面对逆境、逆缘而不可解时,更容易产生了知过去生宿因宿缘的冲动,以求对现世所遭遇的一切,有合理的解释。这所以《前世今生》这本书一出版,即造成轰动,而且只要宣称可以看前世因果的,不管他是江湖郎中或什么都好,必定不乏趋之若鹜的人潮。

众生真的是愚痴啊!我常常说:你这辈子欠人家钱,即使你知道你的前世是皇帝或富翁,都改变不了你这辈子还不出钱的事实,所以,知道前生前世又如何?又有什么意义呢?况且,关于前世的一切说法,根本是无法证明的,你尽管选择相信,或将信将疑,然后任凭这些毫无根据的说法,将你的现生搞到乱七八糟!或者,你也可以干脆想都不要想去了解前生前世,就好好地为现生而活!

记得我的国文老师说过,我们幸好是没有神通呢!万一有了神通,知道你的另一半是你前世的仇敌、你的同事过去生是你的冤家对头,试问:你要如何与他再共同生活或共事下去?所以尽管阿罗汉可以知道自己与众生的过去与未来,但佛陀从不允许他们以神通来度众(目犍连与莲华色比丘尼例外),这是饶富深义的。在烦恼尚未断尽、智慧尚未生起之际,凡夫还是本本分分地以此烦恼身来修学佛法,以法为镜来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与所面对的问题,然后学习用佛法──圣者的智慧,来化解这些问题。

【北传】

9.居乱而身正 彼为独觉悟 是力过师子 弃恶为大智

过,音(告)k 3求告切

【南传】

29.放逸中无逸 如众睡独醒 智者如骏驰 驽骀所不及

睡,音(瑞)sui7时跪切

醒,音(省)seng2时景切

骏,音(俊)tsun3精棍切

驰,音(池)ti5地祈切

驽,一音(楼)lo5柳【糊】切

一音(奴)no5

骀,音(台)tai5地孩切

这一偈,北传说:「居」处在行为乖「乱」、不自检点的人群之中,「而」能言语、「身」行良善「正」直,意念不偏邪,如此之人(「彼」,指「居乱而身正」之人)「为」不觉者之中,能「独」自「觉悟」之人。这种自我醒觉、自我克制的「力」量(「是力」,指自觉力),甚至大「过」百兽之王的「师子」(即狮子)。狮子能令群兽臣服,其力当然甚大;但能自觉、自省之人,能调伏内心的烦恼、「弃」除罪「恶」的言行,其力当更甚于彼。只要他持之以恒、精进力行,终能成「为」超越世间凡俗的「大智」之人。

相对应的南传廿九偈则一目了然,偈说:于「放逸」人「中无」放「逸」,犹「如众」人皆「睡」而「独」自「醒」觉。「智者」恰「如」良种「骏」马疾「驰」在前,勇猛精进、断恶修善,乃「驽骀」劣马(「驽」、「骀」,皆劣马,以喻庸才)一般的愚痴凡夫望尘「所不及」。

这一偈,南传也有一个因缘故事,题为『修行的目的』。这是说有二位比丘自从佛陀授以修观的主题之后,就到森林里的一处精舍去禅修。其中一位比丘心不在焉,只知窝在火堆旁取暖、和年轻沙弥聊天,而未依佛陀初、后夜经行坐禅(诵经)、中夜休息的教示修行。另一位比丘则谨遵佛言,依教奉行;由于他时时保持正念现前,所以在很短的时间就证得了阿罗汉果

夏安居结束后,二位比丘回到佛陀座前,向佛顶礼问讯。当佛陀问起他们安居的情况,这位心不在焉又放逸的比丘,就抢先告状,说另一位比丘只知睡觉、躺着休息,浪费时间而不知修行。佛陀就问他:『那你自己呢?』他回答说,自己除了初夜待在火堆旁取暖外,整夜都没睡。然而这些话岂能瞒得了佛陀呢?对于弟子们修行的情况,佛陀是再清楚不过了,于是佛陀就对这位放逸的比丘说:『明明是你自己懈怠不用功,却说别人放逸不精进;明明别人精进用功、正念现前,你却想象是自己这样。你就像匹羸弱的劣马,散散漫漫地,不知何时才能抵达解脱的目标;而你的同参道友则似勇健的骏马,往解脱生死的目标疾驰。』因而,佛陀说此偈言:「放逸中无逸,如众睡独醒,

智者如骏驰,驽骀所不及。」

※ ※ ※ ※ ※

凡夫的通病大抵就是如此,既看不清楚自己,又看不清楚别人,而总是在自己想象的意境中,建构对人对事的看法。只要是良善的、真确的、美好的,那都是我;而一切不善的、丑陋的过恶,都是别人。我们所在意的,往往不是自己的修行,不是自己的优点扩充了没有,缺点改正了没有,习气净除了没有?却将所有的心思与目光的焦点都专注在注意别人、观察别人(的过恶),而不是观察自己、提升自己,这样的修行是有很大问题的。所以学佛的第一步,我一再强调是认识自己,认清楚自己的身分、角色与责任,时时内观、内省,并为自己的言行彻底地负责!

偈中说:「弃恶为大智」,能够认识自己潜藏的或表显的恶心恶行,是一个层次;认识了,又能面对自己的恶心恶行,真心诚意地悔过不再犯,是另一个层次;看到别人的恶心恶行,非但未因此受恶报,眼前还名利双收、风光得很,而自己却能不为所动,坚持不同流合污,这是又一个层次。有智慧的人,他时时刻刻都保持清醒,处逆境时,清醒地觉知自己;处顺境时,他同样清醒地觉知自己。一般凡夫则是在顺境时,糊里糊涂、得意忘形;逢逆境时,则忧忿懊恼、恨天怨地。愚智之别,在顺逆境界当前,表露无遗!

【北传】

10.睡眠重若山 痴冥为所蔽 安卧不计苦 是以常受胎

睡,音(瑞)sui7时跪切

眠,音(棉)bian5文干切

重,音(仲)tiong7时共切

痴,音(黐)thi1他姬切

冥,音(明)beng5文擎切

蔽,音【爸】pe7边地切

卧,音(悟)ngo7

这一偈,南传并没有相对应的偈颂,所以仅就北传释义。偈说:对「睡眠」之看「重」,「若」如「山」之难以撼动,其心必常「为」「痴」暗「冥」昧「所」障「蔽」(「痴冥为所蔽」乃「为痴冥所蔽」之倒装),而难得见到智慧光明。彼因「安卧」在床,时常处在睡眠惛沉状态,而「不」思量「计」度出离生死轮回之「苦」,「是以」要一生又一生「常」在生死中「受胎」,无有出期。(待续)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