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法句经讲记(四十七)

◎1997.10.23讲于法云文教协会

法句经讲记(四十七)

释传道主讲

北传〈心意品第十一〉十有二章

南传〈心品第三〉三三~四三偈

一、释品题

心意品者 说意精神 虽空无形 造作无竭

竭,音(杰)kiat8求杰切

本品「心意品」,「说」明吾人的心「意」识──「精神」,「虽空无」具体的「形」相可见可触,然却可透过身体、语言的动作而映现。行善为恶,「造作」无边「无竭(尽也)」的罪福、染净,全由心意的决定、发动而来;人类心力之强大,正是牵引其上升下堕、解脱轮回的枢纽所在,因此佛法中特别重视心的净化。本品即从心的特性:隐微难见、难护难调的说明中,进一步教示学人应依戒、定、慧的修习,而使心得到调伏安乐。

心、意、识三个名词,释尊时代并未给予严密的定义,经中或说心,或说意,或说识,后代的论师也认为此三者是同一的,不过就其特殊含义来说,则可作相对的分别。1

如约认识的过程说,能引生认识的心理根源,为意根(意处)。意根与前五根(眼、耳、鼻、舌、身)相合──身心交感,于触对外境(色、声、香、味、触)与内境(法)时,即生(六)识而认识境界。识生,剎那又灭,留下影象于内,即为心的内容。心与意,为内心的两种特性:意是六识所从生的,心是六识所引生的,流出又流回。只是,意多对根身说,心多对心所说,识多对境界说。2

心、意、识的分析,深细而复杂,佛法中多有发挥;但其目的,绝不只是作为心理学来研究一番而已。印顺导师一语中的地说:『佛法对心心所的辨析,为了净化自心,即了解认识的内容与过程,为善为恶,才能给予对治而净化他。佛法的观心,是应用的心理学,这是学者所不可忽略的。』3是的,了解自心的一切内容,为了对治、净化身心的一切,这是我们在读此〈心意品〉之前,首应确立的知见与自我期许。

二、释颂义及因缘

【北传】

1.意使作 难护难禁 慧正其本 其明乃大

,音(鼓)ko2求古切

【南传】

33.轻动变易心 难护难制服 智者调直之 如匠搦箭直

轻,音(卿)kheng1求经切

调,音(条)tiau5地侨切

匠,音【状】chiong7精共切

搦,音(力)lek8柳极切

箭,音(战)chian3精见切

34.如鱼离水栖 投于陆地上 以此战栗心 摆脱魔境界

鱼,音【牛】gu5语渠切

水,音【媠】sui2时鬼切

栖,音(妻)chhe1出鸡切

投,音(头)tho5他【糊】切

于,一音(于)u5英渠切

一音(余)i5英其切

栗,音(栗)lit8柳实切

摆,音【跛】pai2边改切

北传第一章说:吾人的「意」念,常常就是处于妄想纷飞的状态,驱「使」我们「作(本作『狗』)」一般的四处闯荡、任意西东;凡夫这未经训练的心啊!实在「难」以防「护」、「难」以「禁」制。如能警觉到这些,而循佛教法去修习止观,依定发「慧」,那末,是人终能调伏端「正其」难护难制之「本」心(「本」,指心而言)。内心得到调伏,见诸身语行为,「其明」智的作用「乃」能「大」大的发挥,而终得离系缚、趣解脱。

与北传第一章相对应的是南传三三偈,但因三三与三四偈是基于同一因缘而说,因此将两偈一并作解说。

南传三三偈说:「轻」易浮「动」又无常「变易」的「心」啊!是如此「难」以守「护」、「难」以「制服」,唯有依佛法熏修定慧的有「智」慧「者」,乃能「调」伏而使「之」正「直」(「智者调直之」,为便于解说,释义为「智者调之直」),「如」同制箭的巧「匠」需按压(「搦」,按压也)4「箭」身来调「直」它。

三四偈说:「如鱼」之「离」于「水」的「栖」息地,而被「投」掷「于陆地上」一样,学佛修道之人,也当「以此」戒慎恐惧的「战栗心」,去思惟无常、苦、空之理,才能速得「摆脱」为烦恼「魔」(「魔」,指烦恼障碍)所制驭的「境界」。

南传这二偈有一则短短的因缘故事,名为:『无法控制心念的弥酰』。这是说到弥酰比丘有一次在托钵返回精舍的路上,发现了一处环境幽美的芒果园,内心十分欢喜,直觉得是个禅修的好地方,就请求佛陀允许他到那里去禅修。不过佛陀却没有答应他的请求,因为佛陀深知在喜欢的环境里禅修,并不见得就可以帮助自己得定;心静不静得下来,才是最重要的。但弥酰再三对佛陀恳求,佛陀于是答应了他,弥酰也就兴高采烈地到芒果园去禅修。

据我个人的了解,其实芒果树下是并不适合禅修的,因为芒果树下有蚼螓(音ku1 sin5),树乳偶尔会滴下来,芒果花的香味还会招来胡螓(苍蝇),在树下打坐,心应该是很难定下来的吧!

弥酰或许也遭到同样的困扰吧!所以尽管他终日禅修,还是心浮气躁,无法得定。到了傍晚,他只好沮丧地回精舍,去向佛陀报告自己修禅所遇的障碍,佛陀因而开示了如下的偈颂:

「轻动变易心,难护难制服,智者调直之,如匠搦箭直。

如鱼离水栖,投于陆地上,以此战栗心,摆脱魔境界。」

弥酰听了佛陀宣说的法义,终于了解问题是出在自己的内心,而不是环境的美好与否,就又到僻静处思惟修习,摄心正定,遂在定中引发无漏慧,证得初果。

【北传】

2.轻躁难持 唯欲是从 制意为善 自调则宁

轻,音(卿)kheng1求经切

躁,音(燥)sə3时告切

持,一音(池)ti5地祈切

一音【徐】chhi5出其切

调,音(条)tiau5地侨切

【南传】

35.此心随欲转 轻躁难捉摸 善哉心调伏 心调得安乐

捉,音【龊】tsak4精角切

俗作(促)chhiok4出菊切

摸,音(木)bok8文独切

得,音(德)tek4地激切

北传第二章说:凡夫的心,「轻」动浮「躁」又「难」以「持」守、难以驾驭,当面对可意的色、声、香、味、触境界时,往往起贪爱而思占有支配;而面对不可意的境界,又起瞋恨而思抗拒排斥;即使没有所对境,内心还是可以思前想后、想东想西,片刻不得安静,所以说心「唯」可意的「欲」念「是从」(「从」,有随逐之意)。学佛之人深知心居于主导一切的地位,所以修道首要「制」御心「意」,使其安定专注、柔和谦下,方「为」妥「善」而值得称叹的。「自」心得以「调」伏安定,再于闻思修学佛法中开发智慧,「则」能离烦恼而得「宁」静安乐。

与此相对应的南传三五偈说:「此心」常「随」可爱、可「欲」的境界而「转」,「轻」动浮「躁」而「难」以「捉摸」、难以调御,「善哉」!(此作赞美感叹之词)自「心」得以「调伏」者!「心」一旦得到「调」伏,则能不受烦恼的干扰而「得」到宁静「安乐」。

这一偈,南传有一则因缘故事,名为:『能够洞察他人内心的女士』。这是说有六十位比丘,在得到佛陀所指示的禅观主题后,就到一处位于山麓下的村落去禅修。村长的母亲玛蒂迦玛塔得知此事,就时常供养比丘们食物,并为他们搭了一座雨蓬,方便他们在雨季继续禅修。她见比丘们如此精进禅修,一天就请求他们指导她禅观,比丘们于是教她观色身三十二相的无常、苦、无我。没想到玛蒂迦玛塔宿世的善根深厚,竟比这些比丘们更早证得三果,并且有了神通

玛蒂迦玛塔以通力得知比丘们虽然还未证果,却都有证阿罗汉果的潜力,只是需要足够的食物来滋养色身。身力强,才有强大的心力可以专心修道,所以她就发愿为比丘们准备营养的食物,好让他们可以安心办道。比丘们遂在善缘中正念精进,个个证得了阿罗汉果。

雨安居结束后,一行人就返回祇树给孤独园,去向佛陀报告他们修行的成果,并且特别提到玛蒂迦玛塔,因为她能明白他们的心意和需要,才使他们的道业得以快速成就。

一位比丘在听说了玛蒂迦玛塔的作为之后,就也想到那个村落去禅修,好接受玛蒂迦玛塔的护持。于是在得到佛陀指定的禅观主题以后,他也动身到那里去了。一如预期,当他想要某种东西时,玛蒂迦玛塔总会亲自将那些东西送过来供养他。有一次,他忍不住就问玛蒂迦玛塔,是否真能洞悉别人的心念?玛蒂迦玛塔虽未正面回答他的问题,但比丘反而心生畏怯,担心自己如有不纯净的心念,一定会遭到鄙视。有了这种想法,比丘就再不愿意继续于村落中禅修,而决定回祇树给孤独园去。

佛陀听完比丘所言,就告诫他:眼前只需专注在一件事情上,那就是调伏内心,所以只管专心一意于禅观的修习,不要管其他,于是说此偈言:

「此心随欲转,轻躁难捉摸,善哉心调伏,心调得安乐。」

※ ※※※※

凡夫的心,是充满矛盾的,既希望别人知道自己,又不希望别人了解太多的自己。最好别人知道的,都是美好的自己;至于不美好的那一面,不管自己知也不知,总会自动地、小心地覆藏起。这在一般人来讲,或者极其平常,但就学佛的态度而言,则未免欠缺真诚!

尝于课堂中举个案为例作分析,希望同学们因此了解佛法的日常应用;不过听者的反应,往往出乎我的意料。有人觉得师父说来说去,好像都是在说我;有人则只对主角是谁、只对故事本身感兴趣。其实,人的烦恼是有着共通性的,只是各人的修养、表达不同;主角是谁,何关紧要呢?重点是:你自己有没有这样?有,则改之;无,则嘉勉之,如此而已!别人了解自己也罢,误解自己也罢,那都无关重要;自己认不认识自己、了不了解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毕竟我们只能为自己负责,不是吗!

【北传】

3.意微难见 随欲而行 慧常自护 能守即安

【南传】

36.此心随欲转 微妙极难见 智者防护心 心护得安乐

北传第三章说:吾人的心「意」识,「微」昧深隐而「难」以察「见」,却往往「随」逐色、声、香、味、触等五「欲」境界「而」驰「行」,起贪生瞋或痴迷其中,造恶受苦。要终结这苦恼的轮回,唯有在戒──德行的基础上修定发「慧」,才能「常自」防「护」身口意三业。「能守」身摄意、止恶行善,又能一分一分放舍对自我的执着,「即」可在现生得到「安」乐自在

与此对应的南传三六偈说:「此心」常「随」可意、可「欲」的境界而「转」,隐「微」深「妙」又「极难」察「见」。善修佛法定慧的「智者」,深知一切善恶业行,皆由心的造作而来,所以首当「防护」自「心」;自「心」得到防「护」,言语行为无复造恶逾矩之患,如此即可免于厄难而「得」到现世「安乐」。

※※※※※

心是隐微难见的,或者有人并不同意这句话,认为那是别人的心才隐微难见,我自己的心,难道还不认识、还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吗?很不幸地,绝大多数人的确并不认识自己的心,也不真正知道自己在想什么;而且常常在还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的同时,恶言已然出口伤了人、恶行已然造作害了人!我们何以后知后觉,甚至不知不觉至此呢?这固然因为心的速度太快,快到我们来不及去觉察;但我们对此散乱奔逸的心,也实在习焉不察已久!

该如何防护此外放奔逸的心呢?这非先对心的内容、心的活动了了分明不可。打坐,不失为初学者学习观心的方便,读者不妨回顾本讲记〈惟念品第六〉中的释义;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其实有很多机会可以练习摄心。心一境名定,若我们也能将心安住在当下的每一个工作,甚至每一个身体的动作上,久而久之,心自然逐渐安定专注;安定专注的心,一起心动念,就容易觉察。这是独处时的用功方法;至于处众,则可藉由与他人的互动,及言行的反省来观照自心。这虽然有很长的时间,都只能作事后的检视反思;但练习久了,心的敏觉性提高了,觉察力也会与日俱增,而终于追上心的速度。

不过,能够觉察内心正在活动的烦恼,并不见得就有能力可以中止它从心念发展到言行。如觉知自己正在起瞋心,我们可以及时剎车,不让它表现在脸上、嘴上和肢体上吗?就算做得到外表如常,我们的内心可以就此风平浪息吗?不,我们不但不愿意剎车,甚至还刻意将自己的愤怒和不满表现出来,让对方知道。先伤害自己,然后又伤害别人,所以唯有以智慧了达世间实相,才是根除烦恼,釜底抽薪的办法。然为了不使智慧流于狂慧、邪慧,慧学又必然要与戒、定二学俱修;有了智慧,那才真能做到防护自心!

(待续)

【注释】:

1印顺导师,《佛法概论》〈佛法的心理观〉,页105。

2印顺导师,《佛法概论》〈佛法的心理观〉,页112。

3印顺导师,《佛法概论》〈佛法的心理观〉,页117。

4《说文.手部》:「搦,按也。」段玉裁《注》:「按者,抑也。」「如匠搦箭直」,净海法师所译之《真理的语言》作:『如矢师矫正箭直』。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