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讲话

阿弥陀经 | 作者:南亭法师 [投稿]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这三句话,简单的说:就是,如这一部阿弥陀经,是我阿难亲自从释迦牟尼佛那里听来的。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呢?有一个时候,我们的释迦牟尼佛,居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说的。

  如是我闻,这几句话,似乎是每一部经上都有的,好像儒家的大学、中庸、论语,开口都有个子,程子曰,或子曰,这就是表示大学中庸开端数语是程夫子说出来的,论语,多半是孔夫子说的,佛经上有一个如是我闻,就表示是佛说的。

  佛经固然都是佛说的,可是佛在说经的时候,当时并没有记载下来,当释迦牟尼佛将要涅槃的时候,阿难尊者是佛的堂弟,在佛的左右,充当了三十年的侍者,他的记忆力很强,他对佛说的经,差不多都记得很清楚。所以释迦牟尼佛,每一部经说完的时候,都嘱付他将来负责流传。现在眼看释迦牟尼佛,将要涅槃了,他哭得很伤心。有一位同学师兄弟,名字叫阿泥楼豆的,劝导阿难说:阿难!这不是哭的事,诸佛的涅槃,这是必然的道理,哭有什么用呢!佛一向很看得起你,常常叮嘱你流通他的教法。现在他老人家要离开我们了,你应当去请问他老人家以后的事怎么办。阿难这才如梦初醒的,揩揩眼泪水,向阿泥楼豆尊者说:师兄!我的心乱得很,我不知从什么地方问起,请你教我罢!阿泥楼豆尊者说:我教你去请问他老人家四点:

  第一、佛在世的时候,我们大家皆依佛住,佛涅槃以后,我们依靠什么?第二、佛在世的时候,我们以佛为师,佛涅槃以后,我们以谁为师?第三、一般不守规矩的师兄弟,佛在世的时候,有佛降服他们,佛涅槃后,我们用什么办法?第四、佛所说的一切经典,我们将来记录的时候,在经文的头上,应当安一个什么符号?以取信于天下后世的人。

  阿难尊者,接受了阿泥楼豆尊者的指教,走到佛的床前,行过了礼,合起掌来,以上面的几个问题,提出来请问。

  释迦牟尼佛,赞叹阿难陀说:阿难!你好!你好!你能担当大事。现在我告诉你:第一、佛涅槃以后,你们大家,皆依四念处住。第二、佛涅槃以后,你们皆以戒为师。第三、一班不守规矩的师兄弟,你们不要理他,不和他同住。第四、一切经文的前面,皆要安插‘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和些什么人在一块儿就好了。

  各位听众!前面的三点,我们不去讲他,第四点,就显出每部经典前面的如是我闻是怎样的一个来由了。

  至于安一个如是我闻,有什么作用,现在且不去讲他。仅照文义方面来说:就是如像这一部经,是我阿难亲自从佛口里听来的。在什么时候?从什么地方听来的呢?一时,就是有一个时候。为什么不指定是某一年或某一日呢?因为佛说法的地方,有在天上,有在龙宫,有在人间。人间又有几十个国家,每一个国家的历法,又不尽相同,如果记实了,反而显得乱七八糟。所以直截痛快的定个一时,就是说者可以说,听者亦要听的时候。‘佛在’的佛,就是指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佛在什么地方说的呢?佛在舍卫国。舍卫国是中印度的一个国家的名字。舍卫国有一大花园,叫做祇树给孤独园。佛说阿弥陀经,就是在这里说的,说起这个祇树给孤独园来,到也是很有趣味的事。祇树的只,是舍卫国王的太子,名叫只陀。给孤独,是舍卫国王宰相的名字,他是一个慈善家,他的财产丰富,人很慈悲,经常喜欢救孤恤贫,所以全国人都称他为须达长者。须达,译成国语,就是给孤独的意思。给孤独长者,因为到王舍城的宰相家,为他儿子定亲事,奇巧遇到他亲家翁请佛供养说法,给孤独长者,亲眼见到释迦牟尼佛的威仪相好,大众弟子,彬彬有礼,雍容自在。又听到释迦牟尼佛的说法入情入理,从心底上生起了无限的恭敬与仰慕。于是请他的亲翁介绍,礼请释迦牟尼佛到舍卫国去说法,释迦牟尼佛是有求必应的,马上嘱付他说:你回去将精舍建筑好,我随后就来。给孤独长者欢天喜地的回到本国,马上选择地点,准备材料来大兴土木。但适合条件的地点,实在找不出。最后找到只陀太子私人所有的花园。那花园既为太子所有,当然是既宽且大,不离城市,又不在城市,可以说是城市山林。花园里是树木蓊郁、百花具备,池沼水鸟,亭台楼阁,式式俱全。给孤独长者,欢喜赞叹不已。但是,这园子是太子的私产,他又是半个主子,怎好向他开口呢?然而因为请佛说法,逼不得已,走访只陀太子,先把释迦牟尼佛称赞一番,然后,把这问题提出来,很婉转的向他商议。只陀太子起初坚执不允,经不起他一再的要求,于是想在金钱上把他难住。因而和他说道:你既坚决要买我的花园,你能把地面上铺满了金子,我就给你。给孤独长者,一听到太子开出价钱来,满心欢喜,很干脆的答应他说:照办,照办,长者回到家里,抱金库打开来,饬令工人,不到几天,真的拿金子把地面上铺满了,然后请太子亲自去验收,太子起初不相信有这回事,但事实胜于雄辩,走去一看,真的满园金光闪灿,不禁大吃一惊。然而言既出口,收不回来,只好做个人情。同时也钦佩他仰慕释迦牟尼佛的诚恳,想必释迦牟尼佛是个了不起的人,不如也行个布施。于是向给孤独长者说:好罢!你既出金子买了我的地,我把地上的树木花草,一切的设备奉送,就算是我的功德吧!给孤独长者,大喜过望。因为是给孤独长者的园子,只陀太子的树,所以就叫做祇树给孤独园,给孤独长者园子买好了,画好了图样,还请舍利弗尊者来监工指导。后来,释迦牟尼佛在这园子里,住了不少的时候,说了很多的经,度人无量。所以经上说: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给孤独长者,真是大功德啊!

  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从与大比丘僧起,一直到及释提桓因等一大段,皆是说明当时在祇树给孤独园里的一班听众。佛的说法,都是说给弟子们听的,没有听法的弟子,佛说给谁听呢?当时在祇树给孤独园里的听众,有比丘众,菩萨众,天上的天众。与大比丘僧,就是指明了三众中的一种。千二百五十人俱、是标明比丘僧的人数。

  与者,和也或同也。就是佛不只是一个人,还和了一班大比丘僧,都住在祇树园里。什么叫做比丘僧呢?佛的弟子有四种:一比丘僧,二比丘尼,这是出家的男女弟子;三在家男居士,四在家女居士。与大比丘僧,是表示出家的男众。比丘译成国语,是乞士,怖魔,破恶的三种意思。佛的制度,出家的男女,不许保有财产,不许做官,做生意,甚至种田,应该乞化为生。因为这样才可以专心用功办道,所以叫乞士。怖魔者,魔是坏人,因为比丘,不蓄财产,正直守戒,坏人没奈何他,而且都怕他,这就是一正改百邪的意思。同时比丘必须遵守佛所制定的二百五十条戒,不做一切恶事,所以叫破恶。具备这乞士、怖魔、破恶的三个条件,才能叫做比丘。不过乞士的生活,在中国的风俗上是行不通的,所以佛教传到中国来,出家人的生活方式就改变了。但是,如果把怖魔,破恶的两个条件保持完整,仍不失为佛教的好人。这一班比丘为什么皆称大比丘呢?大字固然是一种尊贵的称呼,如大中华民国的大。同时这一班比丘不是仅仅乎学小乘自利的人,他们都能发菩提心利益一切众生的,所以称大。比丘僧的僧字,译成国语,是和合,就是遵守佛戒,和合同住的意思。然而这一班大比丘僧有多少数目呢?千二百五十人俱。俱者就是同住,这一千二百五十人,是经常跟著释迦牟尼佛在一起住的。

  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

  上面这千二百五十人,都不是一般普通的出家人,他们都是已经证到大阿罗汉果圣人。他们的名字、人品、道学,都是大众所知所识,而公认他们为了不起的人了。

  什么叫做大阿罗汉呢?阿罗汉译成国语是‘无生’‘应供’‘杀贼’。比丘是罗汉的因,罗汉是比丘的果。按杀盗淫妄,是生死根本,比丘奉行佛所制定的戒条,净修梵行,断去了生死的根苗,证得了阿罗汉以后,不再受生受死,所以叫无生。贪嗔痴爱的烦恼,能够贼害我们的法身慧命。比丘奉行佛戒,用禅定的工夫,控制住自己的心理,如看守猿猴一样,断尽了烦恼,犹如将盗贼杀死,再不被他破坏,所以叫杀贼,阿罗汉,在当比丘的时候,专行乞食的生活,勤修梵行,不起贪嗔痴,不造杀盗淫,所以到了证果以后,应当受到天上人间的供养,所以叫应供。这等于一个对国家民族有特殊贡献的人,应当由政府担负他的生活费用一样。大者,因这千二百五十阿罗汉,皆是群众中的上首,有辅助世尊,弘扬教法的功劳,所以称大。既然是群众中的上首,当然为众人所知所识,所以又称众所知识。

  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俱絺罗、离婆多、周利槃陀伽、难陀、阿难陀、罗侯罗、憍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拘罗、阿冕楼驮。

  上文说: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哪末!是那些阿罗汉呢?由长老舍利弗以下,共举出十六位阿罗汉来做代表,代表一千二百五十位大阿罗汉。阿罗汉,我们经常都称罗汉,大庙的大殿上两旁边所供的那一排一排的金人,那都是罗汉。我们的习惯,称这许多阿罗汉叫尊者,就是说:他们都是很尊贵的。下面我都称他们为尊者,请各位记住。这十六位尊者,让我一一讲给各位听:

  第一位、长老舍利弗。长老,是年纪很大,修行的年代很久,道德学问,都居在一等的地位,所以称为长老。但长老的这个尊贵称呼,不只是舍利弗一人,第二位也可以称长老目犍连,乃至第十六位长老阿冕楼陀。所以长老的两个字,是一直贯下去的。

  舍利弗的舍利,译成国语是鹙鹭,弗字译成国语,是儿子的子。鹙鹭是一种鸟儿的名称,这一种鸟儿的眼睛锐利得很。舍利弗的母亲,生下来眼睛像鹙鹭一样的锐利,所以取名叫鹙鹭。印度人又有带上父母名字而为儿女取名字的风俗,因为舍利弗是鹙鹭的儿子,所以叫鹙鹭子,有时略去一个字就叫鹙子。

  舍利佛的母亲,很有学问,辩才也好。舍利弗的母舅,学问更大。常常欢喜与舍利弗的母亲辩驳道理,但总是舅舅打胜仗。自从怀了舍利弗在肚里,他母亲就常常胜利,他母舅考虑到,他现在怀了外甥在肚里,智慧顿然的大了起来,这外甥必定是个大智慧的人,假如他出世长大了,我和他辩论起来,到那时辩论不过外甥,岂不丢人。于是入山十八年,专门读五印度的书,连指甲都没有空来剪,指甲长得很长,所以后人都叫他做长爪梵志。舍利弗出世以后,八岁就读遍了五印度的书,十六个国家里的学者都讲他不过。可是舍利弗并不以此为满足,他和目犍连两人是好朋友,两个人曾经互相约定说:我们如果遇到更好的法门,都要互相告诉,不得独享。有一天,目犍连在路上碰到一个著袈裟的比丘,手上拿了锡杖,走在路上,嘴里唱著了。他唱的是: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目犍连听到这几句话,直如轰雷一样,震动了他的心弦,觉得从来没听见过,马上心开意解,证入了缘生的性理,成了阿罗汉。随时请问那比丘的名姓。比丘说:我叫马胜。又问,你这话是那里学来的?比丘说:是我师释迦牟尼佛独特的见解。目犍连很快的找到舍利弗,告诉他这话,舍利弗一听也顿然大悟。两人于是同去见佛,随时出家当了比丘,七天就精通了佛法,所以佛称他为智慧第一。并且把他们各各所领导的学生,也都接引出了家,都在千二百五十人之内。

  舍利弗的母舅,长爪梵志,等他读好了书,回来准备和外甥辩论的时候,舍利弗到已经随佛出家了。他不相信,他以为还有什么人的智慧,能超过他的外甥,那真是怪事。于是去和佛辩论,辩论的结果,是惨遭失败,他因而也出了家,当了比丘。这是舍利弗出家的故事。

  各位听众,阿弥陀经在上次已将长老舍利弗一句讲完,今天讲到第二位尊者‘摩诃目犍连’。

  摩诃译成国语,为大小的大。目犍连,译成国语为采菽氏。连贯起来说:就是大目犍连,或大采菽氏。这位尊者,在释迦世尊座下的诸大弟子中是神通第一。

  其实,目犍连是姓,他的名字叫拘律陀,拘律陀是树木的名字,他的母亲没有儿子,因祷告拘律陀树神而生的,所以就叫他拘律陀。什么叫神通呢?神者变化莫测,通者无障无碍。比如说:我们生下来是男人,决不会顿然变成女人;生下来是女人,也不会顿然变成男人,得神通的人。可以随意变化,所以叫变化不测。我们走起路来,稍远一点的就得要乘车;遇有江河阻路,必得要乘船。即使现在有飞机,可以飞越海洋、高山峻岭,但还离不开物质,机件失灵,马上就出乱子。何况乎一道墙壁,就能阻碍我们的出路;一张纸头的障隔,我们就看不见。得神通的人,飞行自在,山河不能为阻,眼睛能远视,耳朵能遥闻,所以说:无障无碍谓之通。目犍连尊者,曾经降过毒龙。和外道斗法,曾经移过山。琉璃王诛释种的时候,他曾把佛陀的亲戚故旧,摄在吃饭的钵里,伸手举到梵天以上,而想救活他们,所以叫他做神通第一。

  第三位尊者是‘摩诃迦叶’。

  摩诃,仍然译为大,迦叶,译成国语为饮光,是他的姓,名字叫毕波罗。在释迦世尊的大弟子中,是头陀第一。

  为什么姓饮光呢?因为他在过去世,曾经充当过冶金的技术师。他和一个女人,把自己所藏的一点金子,庄严佛像,所以感到生生世世,身上总是有闪烁的金光。而且这光都比其他有光的人大,等于能吞灭其余的光,所以叫饮光。头陀第一的头陀,译成国语为抖擞或者苦行,也可以说抖擞精神,修行苦行。苦行,就是在享受上都是很苦的。譬如住是住在寂寞的山林。吃只是中午吃一餐,还要自己去乞化。穿的只是规定的三件衣裳。夜间在乱坟滩上打坐。因为人类都有同样的欲望,这欲望就是官做得高,薪俸拿得多,使得合家眷属,生活美满。经商的,种田的,做工的工作尽管不同,而丰衣足食,高贵的享受观念,则无不同。一人如此,人人如此,则此争彼夺,胜者笑,败者哭,造成社会的不安。所以佛的制度,把出家比丘的生活,减低到最低的程度,而行头陀行的比丘,他们的生活,则更为艰苦,差不多连一间茅蓬都没有。山林水边,坟墓之旁,那里都可以住上一宿,他照样活上个百儿八十岁。人类不合理的欲望,好像是与生俱来,用高压的手段是没有用的。佛教徒的质朴生活,乃是以身作则,具有一种釜底抽薪作用。像迦叶尊者这样的苦行,以极普通的生活作比较,还要更苦到几倍,可是他一直到老,都坚持著这苦行的生活。虽然释迦世尊,可怜他的年老,命令他放弃苦行,他都不肯。因此释迦世尊,特别看重他,将正法眼藏传给他,而为禅宗的第一代祖师。后来释迦世尊涅槃以后,他又负责召集得神通的诸大阿罗汉,将释迦世尊所说的经藏,所制的戒律,一一结集起来,一一传到现在,这都是迦叶尊者的功劳。迦叶尊者,既经结集三藏以后,把正法眼藏传给阿难尊者为第二祖。他就捧著释迦世尊传给他的金襕袈裟到南天竺,鸡足山中入定,等待弥勒佛下生人间,将这袈裟传给弥勒佛。我们看,迦叶尊者为佛教的一片苦心,多么值得我们景仰啊!

  现在又讲到第四位尊者‘摩诃迦旃延’。

  摩诃是国语的大。迦旃延,译成国语为文饰,文章的文,装饰的饰。在释迦世尊的诸大弟子中,他是论议第一。

  论议,就是运用语言文字,反复辩论一切的事理,如果我们讨论一件事理,不运用语言文字的技术,而直率的说来,或词藻不够美丽,理由不够充足,就不能使读者听者,心悦诚服。迦旃延尊者,演讲的技术,特别高明所以大家都尊称他为文饰。而释迦世尊也赞誉他是说法人中,最为第一。这光荣的头衔,等于现在的赠送博士学位一样。

  曾经有无神论者的外道,诘问迦旃延尊者说:你们以为人死而灵性不灭,那末,人死了以后,如果是受苦的话,不是应该还回到人间来么?迦旃延尊者说:这譬如犯罪的人,已经判了死刑,他还能回到家里来么!外道又问:人死了以后,如果生在天上,行动是自由的,总应该回到人间来看看吧,迦旃延尊者说:人间是苦海。譬如一个人,堕在粪坑里,既然跑出粪坑,决定不会再回到里面去的。人死如果生了天,那肯再回到这像粪坑一样的苦海里来呢?这都是迦旃延尊者,善于议论的证据。

  第五位尊者是:‘摩诃拘絺罗’。

  摩诃译大如前。拘絺罗,译成国语是膝头的膝,合拢起来说就是大膝。大概这位尊者的膝头很大,从形貌上的特征而定的这个名字。他在释迦世尊座下的诸大弟子中,是答问第一。

  拘絺罗尊者,是舍利弗尊者的母舅,这在讲舍利弗的时候,曾经讲过,他因姐姐怀了肚子,就辩论他不过,就预先知道他这外甥将来智慧一定很大。所以马上发愤游学,充实学问,以便将来好和他的外甥辩论。因此他忙得连指甲都没空剪,所以人都喊他为长爪梵志。等到他书读好了,来寻外甥辩论时,但舍利弗尊者已经随佛出家而作比丘了。他很愤慨的说:瞿昙是什么人,敢收我的外甥做徒弟,想必他的智慧比我外甥还要大,我倒要去和他谈谈呢。于是带著一股骄傲的神气,走到释迦世尊座前,口喊瞿昙!我愿和你辩论。释迦世尊对他一笑说:你输了怎么说?长爪梵志说:我输了愿意杀头以谢。释迦世尊说:那么!你提出主要的论题来!长爪梵志说:我一切法不受。世尊反问他说:你说的这句话受不受呢?长爪梵志,沉思了半响说:我输了,请你拿刀来杀我的头释迦世尊说:我法中,没有杀头,只有剃发。长爪梵志,深感世尊不杀之恩,又肯为他剃发,收他做徒弟,不禁踊跃欢喜,随佛出家,后来也成了大阿罗汉,就是这位拘絺罗尊者。因为尊者。得到四无碍辩才,善于答复问难,所以称他为答问第一。

  在这里我要请问各位,长爪梵志,怎么为释迦世尊一反问,就自以为输了,试想一想!

  再讲第六位尊者是:‘离婆多’。

  离婆多译成国语是星宿,(宿读秀)我们每晚上仰起面孔来向天空里看,那一点一点闪烁而有光的东西,就是叫星宿。离婆多又可以译成室宿。室是房室的室。室宿,天上二十八宿之一。他的父母,因没有儿子,常常祷告室宿,因而怀孕生子,所以取名叫室宿,这位尊者,在佛陀的十大弟子中,称为无倒乱第一。无倒乱者,就是对于一切事理,认识得很清楚,不颠倒,不错乱。向下讲第七位尊者:名字叫‘周利槃陀伽’。

  周利槃陀伽,译成国语叫大路边生,这位尊者,仅持半偈,就得了道果,成了阿罗汉。

  他为什么叫大路边生呢?因为他的母亲,怀他在肚子里,将要足月的时候,就回母家生产,没有能达到母家,在半路上就生下他来了。最奇怪的是,他和他的弟弟,都是这样生下来的。所以一个叫大路边生,一个叫小路边生。周利槃陀伽,就是大路边生,大小不是说路的大小,乃是指他兄弟俩,出生的先后。这位周利槃陀伽尊者,生性非常之笨,出家很久,什么都不懂。他有一位先出家的哥哥,讨厌他笨,勒令他还俗去。他不肯回去,但又不敢不回去,他跑到门外,倚门而哭。事有凑巧,刚好释迦牟尼佛,从外面回来,看到了他在哭,很可怜他,就不让他回去,教他念‘扫帚’两个字。可是他记了‘扫’忘了‘帚’。说也奇怪,久而久之,他竟会开悟而得了阿罗汉果。这也可算是,天下无难事,最怕用心人。修行学道,本不是件容易事,要拿出蚊子钉铁牛的工夫来。周利槃陀伽,这故事,可以勉励我们学佛的人,千万不要自己以为太笨,自暴自弃的不肯用功。

  第八位尊者,名叫‘难陀’。难陀,译成国语为欢喜。

  佛陀的弟子中,有三个难陀,一个叫阿难陀,一个叫孙陀罗难陀,这一位叫难陀,他是佛的亲弟。因为他的相貌特别好,所以称他是仪容第一。

  第九位尊者名‘阿难陀’。

  阿难陀,译成国语为庆喜,又名叫无染,是释迦牟尼佛的堂弟,白饭王的王子,在释迦尊座下的诸大弟子中,号称多闻第一。多数地方都减去一个陀字而称他为阿难。

  阿难两字译成国语叫庆喜。他为什么叫庆喜呢?因为他降生到这人间世来的时候,正是释迦牟尼佛成道的一天。出家修行的王太子成了道,王宫里生了王子,这两重喜事报到净饭王宫里,净饭王特别高兴,所以为他取名叫庆喜。又为什么叫无染呢?因为他出家以后,曾经随释迦世尊到过天宫、龙宫。这些地方不但是宫殿巍峨,饮食香美,就是女人的美丽,也要超过人间的女人百千万倍。但是阿难尊者,对于这些富有诱惑性的环境,心理上没有丝毫的染著,因此所以叫无染。然则,楞严经上说他为摩登伽女之所惑乱,几几乎毁了戒体的话。足见那是他的方便示现,借此机会,产生了一部楞严经,而流传下楞严大定的修持法门,这正是阿难尊者的伟大。

  阿难尊者,在王宫里,享受了二十年王子的高贵生活。在二十五岁的那年,释迦世尊就感化他出了家,而为释迦世尊当侍者。阿难尊者的出家,距佛成道已二十五年,所以他出家时,对释迦世尊唯一的要求,就是过去二十五年已说过的法,要和他一一补习,释迦世尊对他的要求,一一答应。阿难尊者的记忆力特别强,所补习的二十五年所说的法,和二十五年当侍者期间所听的法,他都能记得,够得上称博闻强记,所以释迦世尊称他为多闻第一。

  后来释迦世尊灭度了,他遵照迦叶尊者的指导,把释迦世尊所说的教法,一一都结集起来,因此佛教才能流传这么广和这么长久。所以我们今日还有佛经可读,应该要感谢阿难尊者。

  还有释迦世尊的原意,是不许女人出家的。因为女人一经出家,要减少正法住世五百年,所以佛的姨母摩诃波阇跋提夫人,几度要求出家,佛皆不许。后来经不起阿难尊者的反复辩论,佛才立下了八敬法的规矩,允许女人出家当尼姑。因此出家的女尼,也要感谢阿难尊者的。

  迦叶尊者,受释迦世尊的劳嘱,传佛心印,为禅宗第一祖。迦叶尊者后来就传给阿难尊者。所以阿难尊者,不但为传流我佛法藏的第一人,也是禅宗传佛心印的第二代祖师。

  摩竭提国,阿阇世王是最崇拜阿难尊者的。阿阇世王常常听到许多大尊者的入灭,但恨都不能亲见。所以他曾与阿难尊者约定,尊者入灭,必须遣人告我!我当修最后供养!阿难尊者答应了。等到阿难尊者入灭的时候,遣人告诉阿阇世王,正值阿阇世王午睡,侍从的人,不敢通报。阿难尊者等他不到,就踊身虚空,现许多神变,然后以三昧火自己焚身,落下来的舍利,如雨点一样,他因当地人对舍利争取,甚至可以动起刀兵来。所以他入灭的地方,正当恒河的上空使恒河两岸的信徒,都可以有得到舍利的机会。阿阇世王,一觉醒来,才得到这消息,赶快奔到恒河边,但已不见阿难尊者踪影,不禁号啕大哭,几乎闷绝。不得而已,只有礼拜赞叹,拾取舍利,归国造塔供养。阿难尊者的感人之深,于此也可以想见了。

  第十位尊者名‘罗侯罗’。译成国语名覆障,在十大弟子中是密行第一。

  罗侯罗是释迦世尊的儿子,他为什么叫覆障呢?覆是盖覆的覆,障是障碍的障,阻碍的意思。释迦牟尼佛,在十七岁的时候,因游观四门,见生老病死,为著自己脱离苦海,也为著救度他人脱离苦海,早已存著出家修行,追求真理的志愿,他与耶输陀罗的结婚,以及生子,皆是被他的父王所迫,没有办法的举动。因为净饭大王想尽了方法,要使太子放弃出家的志愿,譬如为他建筑三时殿,以备他冷、热、不冷不热的时候起居。增加美女,供他娱乐。但是这些,太子都不把他放在眼睛里,他日夜所企求的唯有出家。净饭王最后实在没有办法了,只好谈老实话了。他说:你要出家,我不留你,但你不能眼看著我绝后,至少你要为我生下一个孙子来,以备将来,绍继王位,我对祖宗的责任也好有个交代。这在净饭王心眼儿里,以为儿子不是可以一说就生的,不过借此以为留难他的方法罢了,可是身为太子的释迦牟尼佛,对于父王的这一点愿心,一方面加以原谅,一方面他以为生儿子也不是一件多大的难事。因此默默应允了父王的请求。回到宫里,指著耶输陀罗夫人的肚子说:却后六年,当生贵子。同时耶输陀罗夫人也有一种特异的感觉,感觉到似乎有了身孕,释迦牟尼佛不久也就出家了。所以释迦牟尼佛,虽然有娶妻生子的名目,但始终是清净,而无一毫染污的,却后六年,果然罗侯罗降生,净饭王与耶输陀罗翁媳俩,也因此解除了无比的寂寞与悲哀。然而因为罗侯罗未入胎以前,障碍了释迦牟尼佛的出家;同时罗侯罗在过去世,曾经因顽皮而闭塞了一个老鼠洞,使老鼠六天不见光亮,不得饮食。所以他很多次数感到住在母胎里六年的果报,因这两个原因,所以叫覆障。

  罗侯罗出生以后,虽然是净饭王和耶输陀罗夫人的安心丸。但释迦牟尼佛的根本思想,毕竟与人不同。他以为人世间富贵荣华的炫赫,夫妻儿女的团聚,都等于戏台上的戏剧,粉墨登场,锣鼓喧天,喝采叫好,像煞有意思。及至戏剧终了,看戏的人纷纷作鸟兽散。戏台上一片漆黑,热闹与冷落顿时就是两个境界。我们看吧!一个大人物,在台上的时候,有薪俸可拿,有大房子的配给,有现成的汽车可坐,小儿女上学,总以汽车接送。一下了台,甚至一口气不来,树倒猢狲散,什么都没有了,门前冷落车马稀,那种落寞凄惨,真是够他妻儿的难受。释迦牟尼佛,看清楚了这一点,所以他不愿意他的儿子,享受那如石火电光一样,不长久的荣华。等到罗侯罗九岁的时候,就派遣目连到王宫里,把他接到身边,叫舍利弗为他剃度出家,当小沙弥。罗侯罗是净饭王和耶输陀罗夫人的第二生命,罗侯罗的出家,当然很费了目连尊者的一番唇舌。因为世间的恩爱,难舍难分。所以后来,净饭王经过世尊的教化证了初果,耶输陀罗索性也出了家,当了尼姑,在法华会上和他的儿子,一同受记作佛。这在释迦世尊,算是以智慧剑斩断世间生死根本的情爱,而给予他们的真生命。罗侯罗以小王太子的身份出家,净饭王爱怜孙子幼小,恐怕他受不了那出家的孤寂。所以在释迦种族中,选了不少的王孙公子跟他一道儿出家。罗侯罗也自以为是世尊的儿子,很顽皮而不受教化。但他也是乘愿而来,辅扬世尊的大化的,所以骨子里,他的用心很好,因此释迦世尊称赞他说:罗侯罗密行,唯我能知之。密行就是暗地里的修行,人不晓得,所以叫密行第一。

  今天再讲第十一位尊者‘憍梵波提。’

  ‘憍梵波提’译成国语叫‘牛司’。十大弟子中是受天供养第一。

  牛司的牛,是牛马的牛,司是口旁加上,官厅里称上级官为上司的司。司者,倒嚼的意思。牛的吃草,都是很快的把他咽下去,吃完了然后伏在地下,很安闲的把那吃下去的草,一口一口的吐出来,慢慢的细嚼,这在我们叫他做倒嚼。憍梵波提尊者,因为他过去生中,曾经轻弄过沙门,指沙门为牛,因此他就五百世堕落为牛。因为五百世堕落为牛,他虽然罪业满了,转生为人,但他那倒嚼的习气,一下子除不了。因此他不管有人没人,他的那张嘴巴,上下唇是要常常的去搬动,所以大家赶著他叫牛司,以为取笑。同时也就以牛司出名而埋没了真的姓名。

  他为什么叫受天供养第一呢?因为他那倒嚼的习气,同道们看到他都很好笑,有时赶著戏弄他。佛教是讲因果与威仪的,他今生戏弄他人,来生你就要受著这果报。同时在大众会下,嘻皮笑脸,有失威仪,太不像话。而且他已证得阿罗汉果,有六神通。所以释迦世尊就打发他到某一天上,尸利沙花园里去居住,因此他不要托钵乞化,受天上天众的供养。释迦世尊在地上曾经率领一千多师兄弟游行教化,遇到荒年化不到米饭,吃了三个月的马麦。马麦就是大麦,是马吃的东西,所以叫马麦。以世尊的福报,尚且吃这个苦头,他却安居天上,受天人供养,所以叫受天供第一。

  第十二位尊者的法号是:‘宾头卢,颇罗堕’。

  宾头卢,译成国语是不动,颇罗堕是利根。上三字是名,下面三个字是姓。

  名在前面,姓在后头,据莲池大师说:‘这位尊者同族有十八人,他的名字放在前面,以表示与其余的族人不同。其实姓名的倒置,是外国人常有的事,外国人的名姓,不一定和中国人的名姓,有什么字派班辈的拘束。

  这位尊者,在一般大寺庙十八罗汉的塑像里,相貌非常清瘦,白而长的眉毛,长度过了膝头。在律藏里关于这位尊者,有一段故事式的记载说:有一位树提长者,以栴檀木雕刻成一个吃饭的钵,放置在一根很高的刹杆儿的顶上。遍告在场的各位尊者说:谁能以神通力将栴檀木钵取下,我就赠送给谁。宾头卢尊者奋身腾空取下。可是老师释迦牟尼佛大不以为然。因为这在已证阿罗汉果位的罗汉,自是一种游戏三昧。但未证圣果的凡夫太多了,在凡夫眼界里,这是妖异惑众的举动,反而要引起一般人的谤毁。所以释迦世尊将宾头卢尊者呵斥一番,并且勒令他不许入灭,留身在人间,受人供养,以种福田。五代时,吴越王钱镠,笃信佛法,曾设千僧大斋,把首席的位置空著,等待圣者,白发长眉的宾头卢尊者,果然凌空而来,接受供养。

  还有法苑珠林,卷二十七,曾引四分律,说了一个有关宾头卢尊者的故事。四分律说:宾头卢罗汉,本是拘睒弥国,优填王的臣下,他老早皈依了世尊座下为在家弟子。由于他的精勤苦行,感动了优填王。优填王本身也是笃信佛教的,所以很同情他,干脆的就放他出家,让他专心一志的修行,而且很快的就证得阿罗汉果。优填王从此以后对他更加礼敬。宾头卢尊者,住的地方离城二十余里,优填王常常带著随员,出城去向他参礼。宾头卢尊者以佛法之礼相见,不迎送,不还礼,对于那些俗不可耐的随员,当然更没有什么招待。在优填王本人,因为是笃信佛教,知道圣僧的可贵,心理上倒不感觉得什么。可是那些随员中有不少的大官儿在内,其中不信佛教的一般人,就鼓动唇舌,搬弄是非。说宾头卢本来是王的臣子,虽然出了家,还不是一个穷和尚,这般傲慢无礼,对于一国之君,都不看在眼睛里。这种无法无天,无父无君的人,早就应该杀却,还尊敬他做什么?优填王以国王的身分,信心没有彻底,自尊心当然是有的。因此受不起群小的蛊惑,怀恨于心。有一天又带领群臣出城参礼宾头卢尊者。一进寺门,就见到尊者走下禅床,笑脸相迎。优填王很生气的对尊者说:大德原来难动,今天为什么避席相迎?尊者答复他说:王过去怀信心而来,故以佛礼相待;今天王怀恶心而来,若不远迎,必当见杀,增加王的罪恶!优填王满心惭愧,惊叹他的未卜先知。向尊者说:善哉!弟子愚笨,妄受小人之言,不识凡圣,请求尊者,允许我的忏悔!尊者说:可尔!但得免地狱之罪,然失国之惨,仍不能逃避。后来没有多少时,与邻国交兵,优填王战败,身被俘虏,被拘禁了十二年,这是什么理由,这里姑且不说。

  现在讲到第十三位尊者‘迦留陀夷’。

  迦留陀夷,译成国语是‘黑光’。他为什么叫黑光呢?据说这位尊者的相貌很难看,面容漆黑,但黑而有光,就相貌上立的一个名字,所以叫黑光。这位尊者因为相貌的丑陋,曾经闹出很大的笑话,我来讲给各位听听:原始佛教徒的生活,是托钵乞化,并且只在中午以前,乞化一次,过了中午,就不再进食。这本来是将佛弟子生活上的要求,减到最低的程度,以为人间世因生活问题而起斗争的恶习,作一个消极的示范。这种简朴生活,连释迦世尊自己亦不例外。金刚经开头不是说吗:‘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我们读过这一段经文,可以认识佛及弟子们的生活,质朴而严肃,而且不肯浪费一点时间。所以佛在世时,佛弟子得道者很多。近百年来,出家佛教徒,与一般人一样,受到生活居处的逼迫,那里还有工夫去修行办道,所以僧徒在质的方面,难免不愈趋愈下。

  迦留陀夷尊者,因佛陀的感化,舍俗出家了。但他生成的一付怪相,使人看到就害怕。每逢他到信徒家去化饭,人家分明是肯布施的,但一看到他那付怪相,多是吓得转身就跑,甚至紧闭大门,不敢再见。可是迦留陀夷尊者,块头大,肚皮更大,因常常化不到饭,未免忍饥,忍不了,只有偷偷的夜晚出去乞化。那时的晚上不像现在有电灯,在黑暗中乞化,人家看不清楚,却能满足了他的食欲。可是不幸得很,有一天晚上,天浓云密布,夜黑如漆,尊者敲敲人家的门,口称乞食。门打开了,来了一个大肚皮的少妇,装满了一碗饭和菜,正在向尊者的钵里倾倒的时候,天空里一个闪电,照得天地通明。那少妇在电光下,顿然见到尊者的一付怪相,呀的一声吓倒了。惊动了翁姑丈夫,以灯光一照,少妇已口吐白沫,不省人事。再看看大门外站著一个怪难看的沙门。尊者向他们道歉,并说明原委。那时印度的人,虽然对佛弟子相当恭敬,但性命交关的事,也就不免恶声相向。而且那个少妇,抬进房里去,不久就小产了。左邻右舍,彼此相传,因此知道的更多了。尤其是一犬吠影,百犬吠声,在传说当中,好事的人,不免再加以炫染,参杂了许多不道德的举动在里面。

  第二天,阿难等一大群师兄弟上街化饭,过去布施的人,今天都变了,大家都相应不理,害得大家挨饿挨骂。他们于是乎从骂的语言中,加以研究,侦探。等到知道了实在,大家一齐来禀白世尊,要求惩办这害群之马。世尊慈悲,也不过予迦留陀夷,一顿呵斥。但同时制定了一条戒条,就是比丘夜晚不许乞化。虽然如此,还经过了很多的时间,这场风波才告平息,迦留陀夷尊者午饭的问题,只好由其他师兄弟代化了。

  再讲十四位尊者,这位尊者的法名是‘摩诃劫宾那’。

  摩诃是中国话的大,劫宾那译成国语是房宿(宿,读秀,下同)。十六大弟子中知星宿第一。

  房,就是房屋的房,宿,是天上星宿的宿,房宿,我国旧有的传说,天上有最出名的二十八个星宿,现在流行的历本上,依然有他们的名字,如毕星、角星、亢星等。房宿就是二十八个星宿当中的一个。他的父母,因结婚多年,不生儿子,天天祈祷这个房宿,后来居然生下了尊者,因此取名房宿。

  这位尊者是祈祷天上的星宿而生,而他的特别技能也是知星宿第一。所谓知星宿第一者,就是通达天上的天文学。按天文学是一种专门学问,现在懂得天文学的人很多。可是现在的通达天文,有天文仪器,对于日月的运行,星斗的布列、时间、空间的距离,都用仪器去观察、测量。古时候的天文学家,完全凭自己的天才,靠一只眼睛,用长时间去观察,这样得来的天文学,可不是容易的事。如唐朝有位一行禅师,他是密宗的大师,同时也精通天文。佛祖通载十三卷上说:‘昔洛下闳造太初历,记曰:八百年后当差一日,必有圣人出世纠正之。今年期差满,而一行推大衍数,以纠数家之谬,闳之言为不诬矣。’一行禅师的著述有:大衍历五十二卷,及易论等十一种五十六卷。这是他对社会国家无比的供献。劫宾那尊者,是怎样的通晓星宿,没事迹流传,我也只能说到这里为止。

  以下讲到第十五位尊者‘薄拘罗’。薄拘罗译成国语是善容,十六弟子中是寿命第一。

  这位尊者与迦留陀夷,确好是相反的。迦留陀夷的相貌,非常之难看;这位尊者却长得好看,所以叫善容。他初生的时候有五种不死,后来活到一百六十岁,他的寿命坚固、长久,所以是寿命第一。

  佛教的一切,都是讲因果的,寿命的长短,当然也不能例外。这位尊者,多生多劫持不杀戒。因他的不杀,而不使他人短寿,不使牛羊犬豕等畜生的短寿,所以他已经有九十一劫不曾受过夭亡的恶报。而且都是善终。以尊者的这一生来说罢:他初生下来的时候,家里发生一种怪异现象,他的母亲以为不吉祥,把这初生的婴儿,放到熬东西的盘里,但熬他不死。再把他放到锅里,又煮他不死。没奈何他,只好把他送到河里去,听他去自生自灭,可是水又淹他不死。被大鱼吞下去,被鱼人捞去,将刀剖鱼,他在鱼肚子里,依旧活著。他经过了这五种大难,不曾得死,所以是寿命坚固,活到一百六十岁,可算是寿命长久。因此可以说他,是不折不扣的寿命第一。这些话在我们听了,或者疑惑是神话。可是当今名闻中国佛教界的虚云长老,生下来就是一个肉团子,是拿刀剖出来的,他现在已活到一百一十七八岁,这是有他老人家的年谱,可以作为铁证的。

  金刚经上说:‘是经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果报的理论,在佛教可算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人类只知道讲营养,讲医药,以求身体的健康、寿命的长久、眷属的团聚。战争的时候,怎样的防空,怎样的疏散,以避免死亡。可是绝不肯不杀害物命,以造长生不死的善因。佛经上说: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间,无有地方所,脱之不受报,这就是果报不可思议。禅宗的祖师也说:‘随缘消旧业,慎勿造新殃’。这是我们学佛的人,时时刻刻应当警觉的。向下讲到第十六位尊者‘阿冕楼驮’。

  阿冕楼陀,又名阿那律陀,或阿泥楼豆,译成国语是无贫、无灭、如意的三个意思。十六大弟子中是天眼第一。

  无贫,就是不贫穷,因为尊者在过去世中,曾经遇到荒年。每逢荒年我们都知道饮食是最难得到的宝物,得到则生,得不到则死。谁也不肯在这年头儿,把吃的东西,无条件的送给人。可是阿那律陀尊者却不然,他在那饥荒的时候,曾经将仅有的一顿高粮米饭,供养一位已得圣果的辟支佛。因这一点善因,在九十一劫以来,感到财富充足,不受贫穷的困苦,也就是福报不灭。因为有福报,所以所求如意,因此他的名字,含有无贫、不灭、如意的三个意思。

  阿那律陀尊者的今生,是斛饭王的儿子,又是王子的身份,和释迦世尊是堂兄弟。因释迦世尊的抛弃国王之尊,出家学道,因而成道,为天上人间之所尊敬。他受到释迦世尊的感化,也牺牲了王子的享受,出家修道。但他有一个欢喜睡眠的坏习气,出了家以后,并没有能改变。出家是勤苦的,早起晚睡,修习禅观,听佛说法,阿那律陀尊者因此更觉辛苦,每逢释迦世尊说法,他都是前磕后仰的打磕睡。世尊看在眼里,忍在心里,积之既久,实在看他牺牲了听法的机会太可惜了,于是乎以不客气的态度,呵斥他说:咄!阿那律!你真是螺狮蚌蛤一类的东西,螺狮蚌蛤,一睡可以千年,但他闻不到佛的名字。阿那律挨了一顿骂,气极了,索性成夜的不睡,拼命的用功。这一急可把一双眼睛急瞎了,成了个废人。世尊看到他双眼失明,怪可怜的,对他百般的安慰。一方面叫他修一种金刚照明三昧,准可以弥补这一个缺憾。阿那律依教奉行,天天修这三昧。修之既久,果然证得了阿罗汉果,俱备了天眼通。而且他的天眼通,比其他的人还更特别,他拿天眼看我们这三千大千世界,正如看手掌上托的一只苹果。所以佛又称赞他为天眼第一。

  讲到这里,关于代表一千二百五十人的十六位大阿罗汉,讲完了。我如仅仅乎讲他们的姓名,似乎乏味。所以我兼带的找出他们的一点历史,当故事讲给各位听听,或者比较有味,在各位听众,不知道以为如何?

  如是等诸大弟子。

  这是结束十六位尊者的一句结文。意思是说:都像这十六位尊者一样资格的,许许多大弟子,学在师后为弟,解从师生为子。这些弟子,都是内秘菩萨行,外现声闻身,大家伙儿,都是辅扬 世尊作教化众生的事业的,所以称为大弟子。

  各位听众,开会,是现在社会人们的家常便饭。每一个集会,都应该有各该会议的有关人士出席,都如理事、监事、主席,或者再加上主管机关,上级机关的指导人,与新闻记者等等各式各样的份子参加。这个会议,才算健全,也才有会议的结果。

  释迦世尊说法的法会也是这样。法会中虽然没有一般集会的章则条文,但参加的份子,比较起来,则更多,更复杂。发言,和通过议案,也有其自然的规矩。

  释迦世尊每一法会中参加的份子,大都是出家二众的比丘僧,比丘尼;在家二众的优婆塞,与优婆夷。比丘僧尼,有时称他们为声闻,缘觉,大阿罗汉,这是属于小乘的。大乘中则有菩萨。再加上天众,龙众等八部神众。阿弥陀经上,参加的份子里面,过去所讲的十六位尊者,就是比丘众,这些比丘,又都是大阿罗汉。所以说:如是等诸大弟子。如是等的等,是等于十六位以外的一千二百多位大阿罗汉。

  并诸菩萨摩诃萨。

  并者,和同的意思。就是说:不仅与十六位尊者相等地位的一千二百多位大阿罗汉在座,还有许多菩萨也同时来参加,这许多菩萨而且都是大菩萨。诸是许多,摩诃是国语的大。什么叫做菩萨呢?菩萨译成国语是觉有情,觉就是教育,有情就是众生。孟夫子曾说过,以先觉,觉后觉,也就是把自己所懂的道理、经验,展转的拿来教化其他的人。孔夫子又说过,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这个人字在佛学里面,就是有情,或者众生。只是人字的范围,不及有情和众生的范围来得广大。孔夫子,周游列国,席不暇暖的以诗书礼乐教人,期望世界大同,后世尊他为万世师表。周文王恩泽及于死人的骨头,他所怀念的,就是怕饿了百姓,冻了百姓,后世称他为仁君。像文王、孔子,在佛教里说都可以称他们为菩萨。但他们的对象,只是局限于人类。而佛教里,菩萨们的教化,都能遍及人类以外的天龙鬼神,以及地狱里的苦恼众生。如地藏菩萨说:地狱未空,誓不成佛。这一种牺牲自我的伟大精神,不只是地藏菩萨如此,是凡够得上称菩萨的都是如此,所以称他们大菩萨。因为他们的能力大,所度化的境界大,所证的理大,而其行为则更加伟大,所以称大。那末,弥陀法会上是些什么菩萨参加的呢?经上说:

  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乾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

  这里列举了四位菩萨:第一位,‘文殊师利’,或称曼殊室利,译成国语,是妙首、妙吉祥、妙德。法王子者,佛为法王,文殊菩萨已入法正位,故称他为法王子。阿罗汉中,以舍利弗为第一,菩萨众中以文殊师利为第一,因为他二位在大小乘中各各都是智慧第一。

  文殊师利译成所谓妙首、妙吉祥、妙德这三个名字,在华严宗里分配成三个用场:第一表信,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所以信为万德万行之首,因此叫妙首。第二表行,文殊师利,多生多劫以来,亲近,赞叹,供养一切诸佛,同时也为一切诸佛之所称赞,一切众生之所亲近,供养。赞叹,亲近,供养,是吉祥的盛德,所以叫妙吉祥。同时文殊菩萨的利乐众生,是冤亲平等,到处人人欢喜,好像是普天同庆一样,这是超人的行为。而且文殊师利初生的时候,家中顿然现出很多祥瑞。如光明满室,象生六牙,金银满库等等,因这些原因,所以叫妙吉祥。第三表智,文殊在菩萨众中是,大智慧第一。智慧是诸佛之母,文殊凭这大智慧,过去劫中曾为释迦世尊的师传,因智成德,所以叫妙德。

  过去君主时代,皇帝的长子,正位东宫,就称太子,因为他有绍继王位的分儿。释迦世尊,已证入了中道第一义谛,说法自在,而称法王。文殊师利菩萨,已踏上了这个地步,有成佛之分,所以称法王子。

  阿弥陀经的末尾,释迦世尊自己说:我于此五浊恶世,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仅仅乎念一句阿弥陀佛,就能生西方极乐世界,见佛闻法,非有大智慧之人不能相信。所以这里将舍利弗,文殊师利,两个大智慧的弟子,放在前面。表示持名念佛的法门,唯有大智慧的人,才能信仰,才能遵行。以下讲到第二位‘阿逸多菩萨’。

  阿逸多译成国语为无能胜。就是当来下生于此世界,继续释迦牟尼佛而后,说法度生的弥勒菩萨。

  阿逸多是菩萨的名,弥勒是菩萨的姓,弥勒译成国语为慈氏,慈悲的慈。因为菩萨,多生多劫,修慈心三昧,常以慈眼视一切众生,任何人的慈悲之行,没有能超过于他的,所以叫慈无能胜。

  在法华经上,释迦牟尼佛曾经说过:在未成佛时,和弥勒菩萨,同时发菩提心,做师兄弟。只因弥勒菩萨,欢喜游玩,不肯精进。而释迦世尊却克苦修行,辛劳备至。所以释迦世尊,已成正觉,而弥勒菩萨的成佛,要迟于释迦牟尼佛几万年。

  弥勒菩萨在梁武帝时,曾化生为傅大士,最为武帝所尊敬。五代的时候,又曾托生在浙江的奉化,绰号叫布袋和尚。布袋和尚向不吐露姓名,他的个儿很大,大肚皮,大耳朵,手里携一个布袋,逢人就乞化。化的东西,都向布袋里一放。他的禅机很多。他在将涅槃的时候,坐在一个破庙的廊下,端坐而化。在未化以前曾经说了几首偈语。他说:

  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宽却肚皮须忍辱,豁开心地任从他。

  又说: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足见弥勒菩萨,常常的显现在世间,只是我们肉眼不识罢了。

  ‘乾陀诃提菩萨’。是第三位的菩萨。乾陀诃提,译成国语为不休息。佛道深远,绝非小根小行能轻易达到目的。必须累劫勤苦,不休不息,才能上成佛道,下度众生。

  第四位是:‘常精进菩萨。’精者不杂,进者不退,专心一志,长时间的为著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而努力,所以叫常精进。大宝积经上说:这位菩萨为著度一个众生,他能经过无量劫的时间跟著他跑。他如仍然不受教化的话,但菩萨还不肯生一念弃舍之心,这可谓精进之极了。

  弥陀法会上的菩萨,当然很多,这四位只是菩萨众中的代表罢了。代表的菩萨讲完了以后,作一个概括,所以说:‘与如是等诸大菩萨’。

  各位听众!弥陀法会的听众!前面已经讲过了十六尊者的小乘声闻众,四位菩萨的大乘众。以下第三类的听众是天人众。经上说:

  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

  及字的解释是并且的意思,就是说:本法会不但有大小乘的圣人在座,并且还有天上的天众,人间的人众,和其他的一切众生,都同时参加,听此净土法门。

  释提桓因者,译成国语为能天主。等者,等于其他无量诸天大众。俱者,聚积。大小乘,天众,人众,还有其他的大众,一齐聚会在给孤独园。

  诸天的天字,有自然的意思,和天即理也,或者天就是玉皇上帝,以及受命于天的一般讲解不同。基督教的天堂,更没有确切的论定。天所以称自然者,天在佛教里是六道众生的一角,是具有生命活力,比人类福报更大的一种众生。就是因为天众福报大,他们不要日月灯火,自然有光。他们的身体不须要母亲怀胎十月,而是化生。他们生活所不可缺少的衣服饮食住处,是自然而有,而且精妙无比。我们经常赞叹富贵人家住宅里的陈设,称他有如天堂,就是受的这个影响。

  佛教里讲天,有三界二十八重天: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欲界六天中的第二天,名叫忉利天,居须弥山之顶。忉利,译成国语为三十三。因为本天的构成,是当中一天,四方各八天,合起来为三十三天,就平而讲的。四方的三十二天,受著居中一天的管束。释提桓因,便是居中一天的天主,他有此福德,堪能作本天的天主,所以叫能天主。这位天主过去因信佛修福德,而感受到现在的福报,所以永远是佛教弟子,受佛教化,拥护佛教,大小乘多数的经典里面,都有他在座。

  无量诸天,当然是指忉利天以外的诸天,大众是指天众以外的人众,或阿修罗众,甚至连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的众生,都在佛光照烛之中,所以说无量诸天大众俱。以上对于弥陀法会上的听众,已经讲完了。以下就讲到西方极乐世界,和那世界里的教主,以及人民的情形了。经上说: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