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百法明门论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二

  刚晓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二

  下面就开始正式说百法。

  第一是心法,有八种,我们放后边说。

  第二是心所有法,为什么这些法叫做心所有法呢?因为:A。这些法“恒依心起”,若无八识心王,它们就完蛋了,什么都干不了。B。这些法“与心相应”,就是说它们只能听命于心王,绝不违背心王的命令。世间事儿若搞不好,还来个政变,而这些法只会听命。C。这些法“系属于心”,就是说它们永远是心王的附庸。用通俗的话来说,心所有法就是指心王派生的各种心理活动。心所有法共五十一种,又分六类,一遍行,二别境,三善,四根本烦恼,五随烦恼,六不定。先说遍行位心所,有五个:

  1、触。即接触。比如书本放在桌子上,这时候,我们的心所就是触。我看见一盆花,这在眼光碰到一盆花的刹那间,心所也是触。当耳朵听到声音的刹那,心所同样。为什么说这是触呢?因为当我猛看见书本放在桌子时,眼根、外境、眼识三者相合了呀。触就是当根、尘、识三者相合的刹那之心态……

  你说的很对,心识若偏偏不去与根、尘交汇自然就不叫触了,但心识不去交汇行吗?比如,我沿地球表面要直直往东走,然而实际上你没有直直走,而是沿地球表面在走曲线,你摆脱不了地球。有些事情不是我们想怎么就怎么的,它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这也是“求不得”。根尘交接时,心识不去相合也不行。

  2、作意。即注意,留意。或者说“作意”是兴起念头。在九华山,每晚学僧们都要静坐一柱香。而我呢有点儿特殊,我呆在自己房中。一次,我正在诵经,猛听到外边儿有脚步声,我马上分心到脚步声那儿了:学僧们都在殿堂中静坐,这是什么人?我虽然口中还是在诵著经,但耳朵已刻意留神外边了。脚步声渐渐上楼,我再也诵不下去了,赶忙跑出来,我怕是陌生人做乱。现在不说结果,只来分析一下这事儿:我诵经时猛听到外边儿脚步声,根尘识刹那交汇成触,我马上分心留意外边脚步声,这即是作意。作意有两重义:A是警觉,诵经时听到脚步声怕有坏人做乱,因为前不久我们的功德箱被盗;B是趣境,我现在人在河南却又口说九华山的那天晚上听见脚步声,这就使得心到那晚去了。

  触是由境生心,作意是由心生境。不同的本子,有时触与作意的次序有些不同。起先我不明白,后来知道了。比如我手用力压桌子,此时有一对力:可以称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这两个力是同时起作用。触与作意也是如此。再比如考试后排名次,从高到低排,但出现了并列第一名。我们只有一张口,不能在说触的同时去说作意,故有了先后。另外,《瑜伽师地论》(作意在前)与《成唯识论》(触在前),因为各经要度化不同根机的众生,这也是原因。不论哪个在前哪个在后现在关系都不大。

  3、受。感受。这两天经了雨感冒了,鼻子也不通,不舒服得很,心里感到难捱,这就是受,叫做苦受。听音乐《下扬州》、《百鸟朝凤》,让人感到欢畅,听一遍还要再听一遍,这也是受,叫乐受。比如我在街上走,有几个小孩儿在玩,一孩不小心碰在我身上,这也是一种受,但我无所谓,那么个小孩儿碰一下,不痛不痒,小孩儿也没摔跤,这受在心理上不起大涟漪,叫舍受。上边这苦乐舍叫三受。若是孩子病了,做母亲的就吃不好睡不香,担心得厉害,心时时系在孩子身上,这叫忧受。孩子考上大学,父母高兴得合不拢嘴,这叫喜受。前边三受加上忧受喜受就成了五受。前边三受是与前五识相应,忧喜二受与第六意识相应,这是区别。

  4、想。即让某个境界在头脑中转了几圈,稍微可以区别此境与彼境的明显不同,对境界有了最浅的基本观念。比如一个婴儿,生下来后第一次睁开眼睛,他可以看到墙与妈妈,他知道两种境界不一样,墙不会动而妈妈会动。他发觉这不同就是把墙与妈妈等外境在头脑中转了圈,即取像。当然刹那间他不知道这叫墙那叫妈妈,到以后,他绝不会把妈妈和墙混淆。再比如,我听到外边儿有车子声,我绝不会把车子与麻雀混淆,这就是小孩的心识缘外边的墙后在阿赖耶留下了影像。

  5、思。思考。这个思心所最厉害,它促使我们做事儿。小瓦特有一次看见茶壶中的水烧开后热气冲得壶盖直响(触),他的心就注意到这件事儿(作意),他感到奇怪(受),这是怎么回事儿呢(想)?于是他为这件事儿困扰,反复想(思),并动手做实验(这是以后造业),直使得后来有了蒸汽机。比如明天十五,我准备去买点儿苹果来上供(作意),去看见苹果(触),这家的苹果又大又红,一定不错(受),也不知道到底好不好呢(想)?算了,去看看其他的比较一下吧(思),结果我走了,去看别家的,惹得这家卖苹果的轻骂:“臭和尚,挑个鬼子名堂。”

  这思分三个步骤:我恨极了一个人,决定杀了他,这是第一步叫审虑思。但前思后想,我若杀了他,公安局要抓我,我一家人怎么办,这后果太可怕了,我决定改变主意,不杀他了,这是第二步叫决定思。但我太恨他了,不能杀他就骂他一通算了,而且还不敢当面骂,骂起性还不要打架,人家那么棒打不赢他,在背后骂他一通,这是第三步叫发动思。

  遍行这五个心所是一连串的,一个动其他四个跟著就动,此五心所都动起来叫一个念头,触、作意、受、想四心所不会发动善恶,到思心所,才会引发我们造善恶业。

  为什么这五个心所叫遍行呢?

  A。昨天我有这五个心所活动,今天有,到明天也还有。如此推,今生我有触、作意、受、想、思。前世虽然已记不得了,但想来不差,也是有的。后世呢同样。这叫“一切时”。

  B。在路上见一个小孩儿摔倒了,我扶起他,做此事时五遍行心所都有。现今报纸上案件不断,犯人做坏事时此五个心所也有。做无记业也是。即善、恶、无记三性五遍行心所都有,这叫“一切性”。

  C。我们生在这欲界的五趣杂居地,五个遍行心所在活动,佛经上告诉我们说,即使我们生到色界四地或无色界四地,在那儿仍然有这五遍行心所活动,这叫做“一切地”。

  D。我们眼睛看到一个境界会引发这五个心所,耳朵听到一个境界,会引发五遍行心所,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都如此,这叫做“一切俱”。因了这四一切,故称遍行。

  再说别境位五个心所,别境位的心所也通于善、恶、无记三性。

  1、欲:希望。希望什么呢?当然是欢喜的事物了,小孩子为了吃糖而吵闹是欲。张三要结婚可还没有房子,就整日里想得到一套房子也是欲。电视中放《临时家庭》,我今天看过,明天还要接著看也是欲。我念佛,为什么要念佛呢?我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呀~~这还是欲。

  2、胜解。了解得清清楚楚,不可动摇,认定了。我看见一盆花,知是菊花。甲说:“假如说先人最早把这种花叫牡丹,那不是也行吗?你何苦要执著于菊花这个名字呢?”我说:“不管你再说,我只叫它菊花,因为先人毕竟叫它菊花而没叫牡丹。”有人修净土念佛,甲说:“参禅好啊。开悟贼快。”他说:“对,参禅很好,但我不是大根器,我先念佛。”又有人来说:“修密好啊,即身成佛。”他说:“对,修密很好。我若有能力一定修密,现在先念佛。”不管别人说什么,他一门心思不动摇地念佛,这就是胜解。板上钉钉!为什么呢,因为他对净土法门了解得清清楚楚。这很难做到。曾子的母亲极了解儿子,一天正在织布,有人来说:“你家曾子杀人了。”曾母在织机上动也没动:“不会的,我儿子我了解。”过一会儿,又有一人来说:“你家曾子杀人了。”曾母心就不踏实了。又一会儿,又来一人说:“你家曾子杀人了。”曾母终于从织机上下来了。一个小偷认定了自己若用某种手段作案,一定可以得手而不被发觉,这也是胜解。

  胜解与想的不同:我听见外边有车声,我知道是汽车,但是红旗,还是尼桑、桑塔那就不清楚了,这是想心所。我听见一支曲子,一听我马上叫出其名字:“是《高山流水》”。有人言:“不像是《高山流水》吧~~”我肯定地说:“绝对是的,这曲子我熟悉得很。”这就是胜解。

  3、念。对于过去的事情,在心中明记不忘。比如夏天时打闪,一个闪电刚过去的瞬间,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我还能够清楚地记得闪电的模样,这个心理叫念。过一会儿竹子被狂风吹断,这件事冲击了我心中闪电的模样,上个念心所方才结束。

  在九华山我给说百法时,曾把这个念心所讲错了,我当时举例子说:老年人动不动提起自己年轻时如何如何;阿Q说我当年也阔极了;我有一次抛了个面包,被校长看见,他骂道,非让你过下六零年才会不做孽。我现在发觉这些例子不对,这只是记忆力,是回忆往事而不是念心所。有本《大乘百法明门论研究》,中间对于这念心所讲的也不确切。《玄奘研究》(马佩主编,河南大学出版社)中把“念”也解释错了。其实,这本《玄奘研究》,对于唯识教理那一部分可以说是错误百出,对唯识的基本定义也搞错了。

  4、定。有的本子上写作三摩地。精神集中,专注一境而不动。但这不是禅定的定,不是戒定慧的定。比如我看小说看得天昏地暗,忘了饥渴,不顾得睡觉,随主人公的命运遭遇而悲喜,看得只有了主人公,不知道我自己到哪儿了。有位红楼迷,沉溺其间不得出来,他说:“自林黛玉一死,我活著也无意思了。”牛顿请客,备好菜客人还未到时,他忽儿想到点儿东西,就到实验室去了,客人等不到他,就自己吃了后离去,牛顿做好实验后出来,一看见桌子上的骨头,“噢,我已经吃过饭了。”这些都是定心所。

  5、慧。有能力辨别,有能力选择。数学考试,发下卷子后稍一浏览马上就做,就是“慧”。若不会做干脆就要咬笔杆写不到纸上,写不上就不是“慧”,能写上即“慧”,写的时候自心中总认为对,老师判我做错也罢,不影响我做时是慧心所。

  再比如打电话,学校锁起来了电话机,但不管怎么锁,我都有办法打出去,这也是“慧”。有个米尼克,是个著名的电脑黑客,你再高级的电脑,不管你采取何种保护手段,他总有办法破坏你的电脑系统,他认为:“我破坏你的高技能电脑,说明我比你高明。”他甚至搞到了美国指向前苏联核弹头的资料。他这也是“慧”。下村都富是个电脑专家,他专门保护电脑,最后抓住了米尼克,这也是“慧”。如此,“慧”有善慧与恶慧之别。

  慧与胜解有何区别呢?一个傻子,他认为香蕉树就是芭蕉树,你告诉他这二者是不同的东西,他就不听,就认个死理儿,自以为正确,这是胜解。他认为他知道得清清楚楚,正常人不如此,你告诉他芭蕉与香蕉的具体区别后,他就可以分清,这个是慧。

  上边儿这遍行与别境较细微,后边儿的心所就很容易了解了。

  下边儿该是善心所,共十一个。我们要想成就道业,心中就只能动这十一种心念,后边还有烦恼法是绝对不能动的。有些是没有办法禁止的,现在还对他们无能为力,象遍行五心所,但可以不理他,对这十一个善努力做。

  1、信。即相信,相信什么呢?相信事实。我说:我们九华山佛学院开设有广论、金刚经、戒律学等课程,这是事实,你信吗?有一些东西,没有办法用科学来证明,但绝对也是事实,我们就得凭信心所法来相信,它有不可思议的效用。东赵在八十年代末期,只有三个老太太信佛,大部分人都信一种民间什么教,我一时忘了名字。这三个老太太拜佛别人就嘲笑。老太太挺苦恼,就找到我大师兄。我大师兄告诉说:“现在人都想眼前得利,你们那儿有没有什么奇怪的病或什么。”老太太想后说:“有一个人秃顶,吃了好多药不见效”。大师兄说:“行,你们去把他治好”。告诉老太太:“你们三位每天早上用一杯水,三人都念大悲咒,有空多念几遍,没空少念几遍,用这水让他在头上涂擦、洗脸”。如此过了一年半不足两年,这人百药无效的秃顶竟真的长出了头发,于是信佛的人就多了。我们庙里翻修西楼,东赵人包了,不让别处人添一砖一瓦。这三个老太太就凭一腔虔心,相信我大师兄的话。事情就这么不可思议,信心所就如此难思议。经上说:“信为道源功德母”。还有信德(三宝的真净德)、信能(能力)。

  2、精进。什么是精进心所呢?有的人说精进心所又叫勤,这不太妥当,因为我们常说的勤呢就是很努力地做事儿。现在有些留学生,到外国后,初到国外,举目无亲,为生活所困,还要挣钱交学费,于是就要打工,到餐馆洗盘子呀干什么的。要说的,丢下自己家的盘子不洗,去外国给别人洗。极其努力地工作,这就是勤。名震世界的石油大王叫什么呀,我一时忘了名字,在他还没成大亨的时候,也是很努力的,这也是勤。难道能说这叫精进吗?因为他们勤的出发点只是为了自己,甚至是贪欲。大概是太虚大师吧,我记不准了,他说,精是精神,进是不退。而于凌波居士说,精是不杂。我们不管他们。现在这么说,我们努力地做事儿(这叫勤),做什么事儿呢,做四种事儿:A、未生恶心,未做恶事儿,一定别做。B、已经生起了恶心,做了恶事儿,赶紧停止,以后一定不做。C、未起善心,未做善事儿,从现在起,当下马上做。D、已经起了善心,做了善事儿,一定坚持不懈。我们就做这四种事儿(这叫四正勤),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努力地断恶修善,这个才是精进。

  3、惭。因为自己不好,当然了,人没有十全十美的,总会做些不好的事儿,这时呢,在自己的内心中一定会生起一种内疚的心态,一定会的。比如我记得上学的时候,有一次宿舍中没有外人,只我一个,那大概是个星期天吧,我睡懒觉,起来时可能已经十点多或十一点了,我就洗脸,洗过以后,我拿毛巾时,心中一个闪念,就没拿自己的毛巾,而用了同屋人的毛巾。用过后我不一会儿即哎哟一声,有点儿不自在,但马上就不往心中去了,因这事儿太小。大家分析一下,我用了别人的毛巾,别人也没看见,只我一个人在,但马上有些不自在,这个就是惭。《曾国藩家书》是一本很著名的书,不妨看看。不过一般来说,我们可能看不下去,因为没什么趣味,假如说你能硬著头皮看下去,你会发现其中有许多“惭”,他可是“狠斗私字一闪念”,值得我们学习。这惭就是:凭良心对自己的行为反省。你可以骗别人,但总骗不了自己。孔子门下有一个学生,家境富有,他叫什么名字呀?下去想一下吧,他经常反省:我们同拜孔老师,而且以我的名门望族富有地位怎么却比不上那个穷小子颜回呢?觉得对不起自己,时时以颜回为榜样,还不同列七十二贤吗?有惭就行。

  4、愧。这个愧呢,我们一般总与惭连起来,我们不是总说“惭愧,惭愧”吗。印光大师自称:“常惭愧僧”。我们刚才说了,“惭”就是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而“愧”呢,就是“我做了一些事儿,对不起别人”,“我做的事儿使我无脸见人”。西楚霸王项羽,带领八千江东子弟东拼西杀,然而呢最后却是一败涂地,八千江东子弟几近死绝,于是在逃到乌江边儿上时,觉得愧对江东父老,就拔剑自刎,这个就是愧。一般在图书馆看书时,会发现些自己很喜欢的书,总想自己占有,比如说我就偷拿过。假如说偷拿走后,自己觉得:我这是盗窃呀,我怎么能这么做呢,赶紧送回去,这是自责,是良心上难安,叫惭。但若我偷书后想:我偷书若是带不出图书馆,被管理员发现了(偷书者可能不怕被同看书者发现),我这么大的个子,脸往哪儿放,就打消了偷的念头,这是愧。若你想:偷书没关系,偷书是雅贼,读书人的事,窃书不算偷,这是无惭无愧。

  惭与愧的区别是什么呢?惭的做主是一个人──我,我的良心。而愧呢,则有外人参与。

  5、无贪。真正的无贪我们是做不到的,必须是阿罗汉位之后才完全无贪。但我们得知道什么叫无贪。比如我有些钱,那么我拿这些钱广行布施,有人需要我就给他,我这个所为叫布施,我布施时的心理则可称为无贪,当然了,在布施时得清心布施,如《地藏经》上的“下心含笑……软言慰喻……”虽然我们不能做得彻底,但只要有一分清净,则可以有一分无贪。

  6、无嗔。不发怒,仁慈,不记恨。对待逆境,不怨天尤人,泰然处之。他打我左脸,我把右脸也迎上去(若强压住心头的怒火则不算)。《再世情缘》中,珍格格病得厉害,喜春要去请玉琳,王爷怒冲冲地说:“吴总管,给我掌嘴!”于是吴成对著喜春左右开弓打,这时喜春的内心若是泰然则叫无嗔。可后来她说:“我哪儿敢恨呢?”这说明无嗔真难做到。主子打奴才,奴才也不能泰然。若有人往你脸上吐唾沫,你就让风自然把它吹干。有人骂我,我想:我总有对不住人家的地方,也可能是有误会。这只是说说,你若真往我脸上吐唾沫、骂我,我能泰然吗?若真能,那我岂不是修行棒极了。当然,虽然我们做不好,但我们要尽量往好处做。

  7、无痴。什么叫无痴呢,就是明白事理,不愚痴。明白什么事理呢?假如说我要吃西瓜,那我就种下西瓜籽,想要花生,就得种花生颗。你说“1+1=10”,我说那你这是二进位。我明白这些道理,这是什么道理呢?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呀。这就叫无痴。我可以明辩你的所为是是还是非。严格来说,我们还在六道中轮回,就是因为我们“无明”。我们到须陀洹果位时,才有真正的无痴心所现起。我们现在整日里在说因果呀什么的,是在鹦鹉学舌,不是我们亲自体证到的。我们现在的是无痴的皮毛,不是严格的无痴心所。

  这无贪、无嗔、无痴叫做三善根。

  8、轻安。我们要修禅,最初的入手处该是静坐。但是刚坐下来时,心中一团乱糟。老和尚可能会教你一些方法,比如数息法,或者干脆让念佛,以数息或念佛来使心不到处乱跑。当然,这不是参禅,在禅堂中自有一套,要盘腿子,参话头。现在只说入门的静坐。过一段时间后,你的心不乱跑了,可以做到专一的数息或念佛了,这时候,你的内心会感到宁静,觉得很舒服适然,这就是轻安心所。注意:轻安心所必须与别境的定心所相互配合,不能单独作用。那么我们看定与轻安。若我保持定心所很长时间,那么一定有轻安。但若定心所只是刹那即逝,则没有轻安。故二者的关系是:有“轻安”一定有“定”,但有“定”未必有“轻安”。还有种说法,是“烦恼过后得自在”,当然这是做事的过程。我举个例子,我曾经发表过一篇短文,叫《专业外的学问》。在写的时候,要引用一句话:“专门家的话多悖,博识家的话多浅”。我记得这句话好象是鲁迅说的,但记不准了,写文章引文当然一定得准确,于是我就翻《鲁迅全集》,这时我就想:这个死鲁迅,怎么写这么多文章,让我难找。这是烦恼法吧。然而我最后真找著了,那就放下心来。做这的始终是为了写那短文,这烦恼(找引文出处)过后得自在,大家看是不是轻安呢?慈航菩萨说:“……脱离烦恼的重担,得身轻心安(名为轻安)”。

  9、不放逸。也就是守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那就要乱套。活在世上会有好多规矩,不能杀人、偷盗、贪污,这些都是犯罪,若犯了这些规矩,国家就要制裁你。有些是不成文的规矩,比如对父母要孝顺,你若不孝(当然不是虐待),法律没办法制裁你,但众人的唾沫可以淹死你。对于修道者来说,象我们,刚出家,去求戒时先受的沙弥十戒,接著二百五十大戒,最后是十重四十八轻菩萨戒,这就是我们的规矩。你最好按这个做,若你饮酒,别人没办法管你,但别人内心中会鄙弃你,别人还怕说你时惹麻烦哩~~

  在一般人,容易把精进和不放逸搞不清楚,现在我们得明白:一个是努力做事儿(精进),当然得是正当的事儿。一个是守规矩(不放逸)。

  10、行舍。一般解释,都说行是行蕴,舍是舍弃。本来在说遍行受的时候,说到一种舍受,现在这行舍不指那个舍。现在我们来这么说这行舍,把行做“修行”,舍还做舍弃,在修行时舍弃不如法的东西。本来修行就是“修改行为”,因为我们的日常行为有许多不好的地方,所以要修改,在修改的时候就需要舍弃一些比如执著、贪欲这些。或者有更高的境界叫舍弃修行,比如一坐下来,就先在心中想:我现在要修行了,这端起架子,也是一种执著。《再世情缘》中玉琳一入皇宫,当时还没举行大典,玉岚还如平时一般疯癫,玉琳说:“师兄,这里是皇宫!”玉岚说:“哎~~师弟,还没当国师你倒先端起来了。”就是说玉琳你应该“令心平等,无功用行”。这个境界太高了,我们只要修行时舍弃那些不如法的,而不要舍弃修行。在上执事进修班时,有人提出寺院以后不要上早晚殿了,我们呢应该在上早晚殿(修行)时不要打妄想(舍弃不如法的东西),而不能不上殿(舍弃修行)。

  11、不害。有悲悯心,不令对方在精神上、生活上、身体上痛苦。有一次单位中有一个人丢了一千元钱,一个知识份子,可不比富豪,丢一千元钱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张中行(这是中国现在的文化名人)拿出五百元:“就当是你丢了五百,我丢了五百,一人的不快我们两个人负担。”张老这是解除了同事精神上的痛苦,是不害。这个例子不懂?!那我再举个你可以懂的,《再世情缘》中,天仁见两只动物被猎后圈在笼子里要杀,就放了两动物,这是不害,这个懂了吧。惠能在猎人队中的时候,也放过掉进陷阱中的老虎,这也是不害。

  现在把不害与不嗔放在一起比较,甲以为乙对不起自己,要揍乙,打乙的左脸,乙把右脸也递给甲,这时乙想:甲的心被烦恨恼乱了,打我后就可以平静。这时乙的心态是不嗔──乙给甲了“快乐”(即与乐)。若甲现在病了,痛苦难耐,乙给他送去药,乙这叫不害──乙解除了甲的痛苦(即拔苦)。知道了这,就可以明白张中行的行为为什么该叫不害。

  问:“与乐”“拔苦”不是慈悲吗?

  在《百法明门论》中没有慈悲这两法。

  善心所也就说完了。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