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一大藏教,只是说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相宗百法者,正的示万法唯识之旨也。欲知唯识必要先明百法,以此百法乃识所变耳!且一切众生皆依此识而有生死,三乘圣人皆依此识而有修证,通名世出世法,即此百法收尽。今此论以门称者,乃入大乘之门,是知此乃性相二宗之关要,未有不明此论而能穷诸法门者,如欲万里之行,始于足下,未有足之步不移,而能之万里者,故知百法乃足下之步,明乎此,可入大乘之门矣!
学佛次第不外信解行证,若欲深信万法唯识,则本论有起信之功,以百法乃万法之要,由斯而明无我之理,则知见正,渐可破执去障,而为念佛助功,达一心之增上缘,迨功夫纯熟,则当生成就,往生极乐,横超寂光,彻证唯识实性,妙明真心矣!
诸法无边,曰万以诠,以其广博,修观不易,弥勒菩萨乃择要归为六百六十法。然以众生根行不等,有乐少文而摄多义能取解者,于是天亲菩萨复于六百六十法中犭成百法,摄尽如来广大深法,无边义故,而造此论。
百法依类,可归为五丶曰心丶心所丶色丶不相应行丶无为等法。五依圣凡,复可归二,曰有为,曰无为,然此二法,仍不离识,故曰万法唯识,即本论所云「一切法无我」也。
(一)心法─乃一切法中最胜者,由其能为主故,能统一切法也,造善造恶五趣轮转乃至成佛皆此心也。
(二)心所有法─与其心王常相应,故不离心也。
(三)色法─心及心所二者所现之影,故不离心及心所。
(四)不相应行法─借前三位差别假立,故不离心丶心所及色也。
(五)无为法─乃四所显示者,谓六种无为体性甚深,须约事以明,故藉前四断染成净之所显示。
心法有八,通名心王,(以第八识乃自证分,为生死主,其前七识乃属见分,以为心用)。八识心王无善无恶,不会造业,其作善作恶乃心所也。故五十一心所又名心使,如世人家之奴仆,主人固善,而奴仆作恶,累及主耳!故必彻明六位心所,以控制念头,断恶修善达于自位之位!
(一)偏行有五,谓作意丶触丶受丶想丶思,此乃善恶最初之动念,以其偏一切心,决定相应而起现行故曰偏行。虽有五法,其实总成一念。此但起念而未作,若肯当下止息,则业行自消,及至别境,则不能止矣!故禅家令「不容作意」,以断此念,然非利根上智者难竟其功。而念佛法门则可转此一念为净念,念净念相继,则妄念绝,即与弥陀感应道交,简易直捷而成功高,故祖师云念佛为上上禅,且为三根普被之妙门也。
(二)别境有五,谓欲丶胜解丶念丶定丶慧,此正是作善作恶之心,以其各别缘境故名别境。此五法不唯善恶,即出世修行亦须此五乃能成办,若无之,纵有善恶之念,亦不能作成事业。故欲成办了生死大事者,当除五欲六尘之欲望,而勤依出世法之所乐境,如于极乐世界之依正庄严生欣慕心─欲,起决定信并发愿求生─胜解,念兹在兹─念,专注一心系於洪名─定,于往生事了然无疑─慧,则临终必蒙佛接引,当生成就矣!
以下四位,均属造作之业,以善少(十一法)恶多(廿六法),故知众生作善者少作恶者多,正须圣贤广行教化也。
(三)善有十一,谓信丶精进丶惭丶愧丶无贪丶无絈丶无痴丶轻安丶不放逸丶行舍丶不害。此十一法,收尽一切善业。以「信」乃世出世业之本,故首列之,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丶「佛法大海,信为能入」,且「信如水清珠,能令染心还净」,故知其要!「精进」者,乃一切世出世间,自利利人事业,能得成就之因,「不放逸」则能成满一切世出世善,故云「涅盘以不放逸为食」。「惭」者,惭自,即崇善,「愧」者,愧他,即拒恶,此二 如儒之「耻」也,经云:「惭愧之服,于诸庄严最为第一。惭愧如钩,能制人非法。有惭愧者,则有善法,无惭愧者,则与禽兽不相异也!」故印光祖师自号「常惭愧僧」,并勉人
「常以惭愧庄严其心」,盖有自矣!「无贪丶无絈丶无痴」名三善根,以能生一切善法,此三最胜故,又为修一切善法之最初工夫与究竟目标也。「轻安与行舍」为各宗修行止观,成就戒定之下手工夫及究竟方便。「不害」一法乃修戒定慧及行菩萨道之根本心行也。
(四)烦恼有六,谓贪丶絈丶慢丶无明丶疑丶不正见。此六乃二种我法及二种生死之根本,一切枝末烦恼从此而生,然「贪丶絈丶无明(即痴)名为三毒,伤法身,断慧命者唯此为甚。「慢丶疑丶不正见,乃正障道之本,「慢」障无我,「疑」障正信,「不正见」障正知见,三乘能断三毒而不能断此三法,外道之执邪见更甚,故修行难入正行者,此三法之过也。不正见复有五种差别,谓身见丶边见丶邪见丶见取见丶戒禁取见。法华名为「十使」,谓前五为「五钝使」,此五为「五利使」,由此烦恼能使众生漂流苦海,故名为「使」。
(五)随烦恼有二十,以随根本烦恼而生故云随,此分三类,(1)小随(唯于不善中各别而起,若一生时必无第二,故名为小):谓忿丶恨丶恼丶覆丶诳丶谄丶濠丶害丶嫉丶悭等十法,其中「忿丶恨丶恼丶害丶嫉」,皆絈一分摄,故知絈之害大矣!昔唐一沙门以沙弥碎其钵,絈恚死,化大蛇,又西妇哺乳时怒,其乳毒死二儿,故经云「一心絈心起,百万障门开。」行人当善调之,生絈时或作偿债想,或作慈悲观,又常念观音圣号可消絈也!「覆丶诳丶谄」皆贪丶痴二分摄,覆者隐自恶,乃小人之行也,君子之心则光风霁月,毫无藏护,有过则人人皆见,改过则人人皆仰,然为人隐恶,则此覆不可无也。「诳」者以诈欺人也。
「谄」者曲媚于於,人皆以为好,实即「乡愿」─德之贼也!直心是道场乃佛之诚言,行谄曲心是违师友正教诲也。「濠丶悭」,皆贪一分摄,濠者矜高自恃,一切染法依之而起,悭者吝惜也,孔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濠且吝,其馀不足观也已!」(2)中随「乃自类俱起,但偏不善,不通有覆,故但名中。):「无惭及无愧」等二法,无惭乃不自羞耻,无愧乃不羞于人,此二正障惭愧,皆能生长恶行也。(3)大随(偏于不善及有覆无记之二种染心,故名为大。):谓不信丶懈怠丶放逸丶昏沈丶掉举丶失念丶不正知丶散乱。其中之不「信」乃无诚信,既无真实之信,则于一切实事实理不能忍可,于真净德不生好乐,于善功德不起乐欲,又不信自心可作佛,可为尧舜,唯不信故不勤修治,乃令心田日益荒秽,故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然忿等诸所皆名秽法,而不信一法为秽尤甚,非唯自秽兼又秽人,谓自不信,又坏他之信心也,又于十一善法中,但只无信心一法,则馀诸法,皆浑浊矣。
(六)不定有四,谓眠丶悔丶寻丶伺。此四各具善恶二法,故不定于一,如为作善而眠或于所作恶追悔,则属善法;若为作恶而眠或于所作善追悔,则属恶法。又寻伺二法,于善则为观照,于恶则为妄想也。
言色者,谓有质碍之色,如木不能入石,故云质碍,及有颜色之色,如青黄等所显之色也。十一者,谓眼丶耳丶鼻丶舌丶身五根,及色丶声丶香丶味丶触丶法六尘。此五根乃八识揽地水火风四大所成内身,为识所依之根也。五尘亦是四大能所八法所造,为所受用境,其法尘乃外五尘落谢影子,属第六识所变,一半属心,一半属境。此十一法,通属八识相分境,以唯识所现故,则于外境及自身,岂仍执为实乎?
言不相应者,以非能缘故,不与心及心所相应,非质碍故,不与色法相应,有生灭故,不与无为相应,为拣四位,故名不相应。廿四者,谓得─利害得失也;命根─生命寿夭也;众同分─种类相似也;异生性─类别不同也,无想定丶灭尽定丶无想报─修定须知也;名身丶句身丶文身─语言丶文字也;生丶住丶老丶无常─少丶壮丶老丶死也;流转─因果相续也;定异─善恶因果也;相应─因果相应也;势速─诸行迁流也;次第─顺序不紊也;方─上下十方也,时─过现未来也;数─一十百千也;和合性丶不和合性─众缘和否也。此廿四法,不如色心心所实有体相,亦不异色心心所,以由此三法一分一位假立得等之名也。此是我所执之法,故亦列在有为法数。
以上九十四种名有为法,以是众生生死之法,乃妄识所计,有造作故,名曰有为,即世间法也,此六无为乃出世法,谓虚空丶择灭丶非择灭丶不动丶想受灭丶真如等六无为。此乃无上之有为,假名无为,非更别有一无为之法,在于有为法外而与有为相对待也,故云但是四所显示。然为既无矣!尚不名一,云何有六,正是四所显故,不妨随于能显说有六别耳!
前五无为皆依真如假立,真如二字亦是强名,此即唯识实性,故皆唯识,决无实我实法也。
言无我者,略有二种,一补特伽罗无我,二法无我。此正显示一切法无我者,即前五位百法之中,一一推求,皆无此二种我相也。补特伽罗,此云有情,有情无我,即生空也,法无我,即法空也。且有情无我者,於前五位中,若云心即是我,则心且有八,何心是我?又一一心,念念生灭,前後无体,现在不住,以何为我?若云心所是我,则心所有五十一,何等心所是我?三际无性亦然。若云色法是我,则胜义五根,不可现见,浮尘五根,与外色同,生灭不停,何当有我?若云不相应行是我,则色心有体,尚不是我,此依色心分位假立,又岂是我?若云无为是我,对有说无,有尚非我,无岂成我?故知五位百法决无真实补特伽罗可得也。
次法无我者,依於俗谛,假说心心所色不相应行种种差别。约真谛观,毫不可得,但如幻梦,非有似有,有即非有。又对有为,假说无为,有为既虚,无为岂实?譬如依空,显现狂华,华非生灭,空岂有无?是知五位百法,总无实法,无实法故,名法无我也。
是故能于五位百法,通达二无我理,是为百法明门。
判此百法,前九十四乃凡夫所执人法二我,六种无为,乃二乘菩萨所执人法二我,以虽证真如,犹属迷悟对待,总属生灭边收,故今生灭情忘,圣凡不立,方极一心之源,故皆无之,此实即相归性之极则,故曰此乃性相二宗之关要也。
一丶百法明门论论义明丶德清大师
二丶百法明门论纂明丶广益大师
三丶百法明门论赘言明丶明昱大师
四丶百法明门论直解明丶智旭大师
五丶百法明门论表解忏云法师
请常念
南无阿弥陀佛
第49期 公元1975年12月20日发行
每一个人学佛的因缘有各式各样的不同,但是目的都是一样的,那就是「离苦得乐」。除了现生生命,还包括来生的生命,永远离开苦恼,而得到究竟的安乐。这是每一个修学佛法的人的共同目的。佛法把生命分成十个法界,(十个层次),有佛菩萨的万德庄严,有二乘的偏空涅槃,有人、天杂染的可乐
【解题】《大乘百法明门论》是世亲的一部论著,由玄奘法师译出。百法指本论要介绍的一百种法。佛教对世间事物有各种分类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小乘俱舍宗的七十五法和大乘法相唯识宗的百法。门指门类或门径。如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
在要说这部《大乘百法明门论》之前,我私下里了解了一下我们大家对唯识宗的所知究竟有多少,还不错,大家对唯识宗基本上已经有了一个宏观的、系统的了解,这样呢,我们就不必多费时间,直接述说这《大乘百法明门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是世亲菩萨的一部论着,由玄奘法师译出。“百法”指本论要介绍的一百种法。佛教对世间事务有各种分类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小乘俱舍宗的七十五法和大乘法相唯识宗的百法。门指门类或门径。如按前解,明门指明了百法的类别;如按后解,门指明了百法的门径。尔本论的宗旨是明百法无我之理。
佛教典籍简介:《大乘百法明门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又称《大乘百法明门论略录》、《百法明门论》、《百法论》、《略陈名数论》。一卷。天亲菩萨造,唐代玄奘大师译。 天亲,又
大者,拣小为义。乘者,运载得名。百,数也。法,谓世出世之法故。心法八,心所五十有一,色乃十一,不相应二十有四,无为法六,故为大乘百法也。明,乃菩萨无漏之慧,以能破暗故。门,以开通无壅滞为言。论,乃简择性相,
沙门昙旷撰 夫广阐宏宗是资畅辩。委陈众义必藉累论。是以至觉谈经菩萨制论。教门广辩章疏繁兴。杜彼耶师坦兹正道。[这-言+(厂@火)]张智海崇峻义山。遐布慈云普垂法雨者也。余以冥昧滥承传习。初在本乡切唯
五位判摄一切法之浅析——以《大乘百法明门论》为中心 内容提要: 世亲菩萨的《大乘百法明门论》中,以无我作为一切法的本质,但对于一切法的种类却是以五位来判摄,由此可知,理清这五位法的架构,是理解一
京西明道场沙门昙旷撰 夫遍知委照浑真俗于心源。深慈普洽演半满于言派。寔由性相更会万法归于一如。文义互融八藏驰于四辩。曷空有之异辙。奚广略之殊途。究其本者必同味于百川。滞其末者竞分流于五谤。是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