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与我确确实实是有精神的,那么,人与我即是身与精神的组合;再提高一点,只有精神才是身与我的主人。人类囿于传统习惯势力,固执以身为人,以身为我,于是乎人与我就同只有一个躯壳了,抹煞了人与我的情神,贬低了人与我的价值,这是人类文明的一大失误。
第三色法,略有十一种,摄为五根六境。五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根有两种:一、浮尘根,浮露在身体外部,微尘所成,眼所能见,不能发识,约当五种感觉器官。二、净色根,净妙色质所成,潜居浮尘根里,有助识生起的作用,约当神经末梢。五根皆依身而有,合称根身,即日常生活中的身。身虽是构成人的重要物质因素,我们却不能单纯以身为人。为什么?因为人还有我嘛,人还有知、情、欲、意嘛,人还有自己的国家、自己的世界嘛。由于我们习惯地“以身为人”,虽承认人有精神,却又稀里糊涂,弄不明白,听说“人还有自己的国家,自己的世界”,也许心里还不踏实。我对精神虽亦稀里糊涂,因通过长期观察审思,似若微见浮光,应举所知,以与读者商量——我们说这个世界上,住有四十六亿人,这是事实。但事实却并不这末简单。我们如再说。欧洲人所见的世界,是欧洲人所见的世界;亚洲人所见的世界,是亚洲人所见的世界。应亦是事实,二者并不悖背。循此下推:亚洲中日本人所见的世界,是日本人所见的世界;中国人所见的世界,是中国人所见的界。再下推在中国,南京人所见的世界与北京人所见的世界,必然不同;北京朝阳区人与宣武区人所见的世界,又必然不同。因每个人的具休情况不同,生活中的世界,亦必然是有差异的。能说这不是事实吗?天下决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天下人在生活中亦决没有两个相同的世界。一世界中有多世界,多世界中有一世界。人在世界中,本来是气息相通,痛痒相关的。
六境中的前五境,为色、声、香、味、触,亦是构成人的物质因素。自然界的物质,亿殊兆异,不可以数字计;但从其属性说,莫不皆有色、声、香、味、触。离属性无物质,故前五境即人生的自然环境。第六法境,为人生的社会环境。何名法境?凭什么说佛书中的法境就是社会环境?法, 轨持义。《唯识述记》卷一:“轨,谓轨范,能生物解;持,谓任特, 不舍自相”。所谓生物解,即生起人的认解。法境,是意识的认解对象。如果事物没有自相,不能任持自相不失,意识就没有对象了;仅有自相还不够,还必须有共同的轨范,亦即共相,才能生起人们的认解。事物的共相即寓于自相之中,不是离开自相别有共相,一切物、一切事、一切理,莫不皆具有自相共相,亦即轨持二义;因之一切事物及其本质规律,佛典转称之为法。社会环境,亦是意识认识的对象,能生起认识,因而法境当然是社会环境了。社会,是人创造的。是人类用自然界的物质,通过自己的精神创造出来的,与意识尤近。因各个人的具体条件不同,生活中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亦必同中存异。父的环境中有子,子的环境中有父。父子咫尺,环境亦同中有异。这都是生活中的事实。
为什么把色法摆在第三位?
“二所现影故”。二,指心及心所。本论认为十一色法,是心及心所所变现的影像,故应摆在心及心所之后。
你不是说十一色法中的前五根,是日常生活中的身,后六境是生活中的世界吗?
是的。
怎么能说日常生活中的身与世界,是心及心所变现的影像呢?
怎么不能说?
即以身言你身我身,皆明明白白摆在面前,是眼可得而见,手可得而触的。实实在在的。怎么能说是心及心所变现的影像呢?
即以你身言:能明明白白摆在面前的,只是你现在的青年之身呀。请问:你过去的儿童少年之身,是已渺无所有,还是明明白白地摆在面前?望给我一个准确的回答!其次你未来之身,你未来的中年老年之身,还在未来,根本还没有,你凭什么能说明明白白摆在我们的面前呢?
身在呱呱堕地后,即逐渐成长婴孩、儿童、少年、青年,再转而为中年、老年。这是我们生活中的事实。你能否认这不是实实在在的事实么?
生活中的事实是:离开了不断地运动变化,即别无所谓身。你现在的青年之身,就是由你过去的婴孩儿童少年之身,不断运动变化而来的你未来的中年老年之身,现在还没有,还有待于你现在的青年之身,不断地向前运动变化。前灭后生,新陈代谢,就是运动变化的特征。你过去的儿童少年之身,“还”明明白白摆在我们的面前吗?你未来的中年老年之身,“已”明明白白摆在我们面前了吗?“身”在不断地运动变化中,过去已无,未来未有。除了运动之外,根本找不到一个固定不变的身。
既然过去已无,未来未有,为什么一个人还能在世界上活上五六十岁、八九十岁呢?
我们辩论的是身,不是人。天下之身,莫不皆有其来龙与去脉。决不会凭空而有,亦决不会凭空而无。身在呱呱堕地后,即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中不断地运动变化,与环境互相联结互相影响。这是天下皆能共见共证的事实。身是能与上下四方相通的。身犹如此,何况人与我。人有完全不受历史影响,也不影响下一代的吗?人有完全不受世界影响,也不影响世界的吗?没有,绝对没有。割裂时空关系、孤立的静止的看问题,固执有所谓实实在在的身,能在世上活五六十岁,八九十岁,按照佛教的观点来说,这就是我执。
你答非所问——我向的是:既然过去已无,未来未有,我们为什么总还觉得有一个实实在在的身,能在世上活五六十岁,八九十岁呢?
主要是由于我们的视觉迟钝,看不见身在时间上运动变化的痕迹,也看不见身在空间内与环境互相牵涉影响的痕迹,于是乎就认为有一个孤立的静止的所谓实实在在的身,并固执此所谓实实在在的身,而为实实在在的我,实实在在的人。以身为人,以身为我,这是一种自然现象,一种传统观点。我们不妨对这种执身为我为人的观点,大胆地进行一些探索。
你总不能说我们的世界,也是心及心所变现的影像吧?
世界究竟有多么广阔,我还不能知其边际。虽然,何妨姑妄言之。且先问你:我们的世界是僵化的,抑或是具有活力,不断运动变化的?
当然是不断运动变化的。
过去、现在和未来,就是人类用以标志物质运动变化的不同阶段。
请再讲具体一点。
过去,标志物质通过运动变化已经消失了,并转化成为现在新的物质。现在,标志物质现前还存在,物质的运动变化还没有结束。未来,孕育在现在之中还有待于现在的发展创造。事物决不会凭空而有,亦决不会凭空而无。没有过去,就决不会有现在没有现在,就决不会有未来。这是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当下即可证明的事实。
怎么?未来孕育在现在之中?
对。未来,是孕育在现在之中。因此,未来才是人类生活中最宝贵的部份。没有未来,人类就将没有理想,没有希望,不能充分发挥其创造力。人类是完全能利用现在的条件,创造自己未来的新生活,新世界的。人类应该充分欣赏未来,热情歌颂未来。没有未来,人类字典中很可能就没有“新”字了。
人类未来的生活,一定比现在好吗?
一般地说,人类是完全能创造美好的未来的。但也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应看现在情况如何?趋势如何?特别是人类对现在和未来的态度如何?人类是完全能创造美好未来的。
无如两个超级大国侈谈“人道”“人权”,高唱“和平”歌曲,在核裁军的谈判下,核弹头却是愈谈愈多,愈裁愈精。这就是当前人类生活中的一件超级怪事。现在的情况如此,趋势如此,在未来的岁月中,人类是实现持久和平?还是承受核灾难的惩罚?这就很难说。
你提出的问题,确实是有关人类命运和前途的大问题。我相信人类在前进的道路上,虽有曲折,但终究总是会朝着符合人类理想的方向发展的。未来的社会,孕育在现在的社会之中,这是不成问题的。我还想请问未来的自然界,是不是也孕育在现在之中?
自然科学家,既然能在自然界找出事物的因果关系,找出事物的互相影响,我们的自然界就应该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在那里不断地运动变化。自然界既然有规律可寻,未来自然界即孕育在现在的大自然之中。地球,是宏观世界内的一个细小零件。据科学家推断,地球能存在一百亿年,现在已存在了四十多亿年。我想:假使没有四十多亿年以前新成的地球,或者地球不是在不析地运动变化,就绝对不会有今天绕日运行不息的地球。未来的地球,还能存在五十多亿年。这对人类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件大事。尽管人类在前进的道路上,充满了尖锐复杂为矛盾,但人类总是在困难曲折的道路中,不断向前发展的。我的结论是:凡属未来,皆孕育在现在之中。没有现在,是绝对不会有未来的。
每一个人学佛的因缘有各式各样的不同,但是目的都是一样的,那就是「离苦得乐」。除了现生生命,还包括来生的生命,永远离开苦恼,而得到究竟的安乐。这是每一个修学佛法的人的共同目的。佛法把生命分成十个法界,(十个层次),有佛菩萨的万德庄严,有二乘的偏空涅槃,有人、天杂染的可乐
【解题】《大乘百法明门论》是世亲的一部论著,由玄奘法师译出。百法指本论要介绍的一百种法。佛教对世间事物有各种分类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小乘俱舍宗的七十五法和大乘法相唯识宗的百法。门指门类或门径。如
一丶本论之要 佛说一大藏教,只是说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相宗百法者,正的示万法唯识之旨也。欲知唯识必要先明百法,以此百法乃识所变耳!且一切众生皆依此识而有生死,三乘圣人皆依此识而有修证,
在要说这部《大乘百法明门论》之前,我私下里了解了一下我们大家对唯识宗的所知究竟有多少,还不错,大家对唯识宗基本上已经有了一个宏观的、系统的了解,这样呢,我们就不必多费时间,直接述说这《大乘百法明门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是世亲菩萨的一部论着,由玄奘法师译出。“百法”指本论要介绍的一百种法。佛教对世间事务有各种分类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小乘俱舍宗的七十五法和大乘法相唯识宗的百法。门指门类或门径。如按前解,明门指明了百法的类别;如按后解,门指明了百法的门径。尔本论的宗旨是明百法无我之理。
佛教典籍简介:《大乘百法明门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又称《大乘百法明门论略录》、《百法明门论》、《百法论》、《略陈名数论》。一卷。天亲菩萨造,唐代玄奘大师译。 天亲,又
大者,拣小为义。乘者,运载得名。百,数也。法,谓世出世之法故。心法八,心所五十有一,色乃十一,不相应二十有四,无为法六,故为大乘百法也。明,乃菩萨无漏之慧,以能破暗故。门,以开通无壅滞为言。论,乃简择性相,
沙门昙旷撰 夫广阐宏宗是资畅辩。委陈众义必藉累论。是以至觉谈经菩萨制论。教门广辩章疏繁兴。杜彼耶师坦兹正道。[这-言+(厂@火)]张智海崇峻义山。遐布慈云普垂法雨者也。余以冥昧滥承传习。初在本乡切唯
五位判摄一切法之浅析——以《大乘百法明门论》为中心 内容提要: 世亲菩萨的《大乘百法明门论》中,以无我作为一切法的本质,但对于一切法的种类却是以五位来判摄,由此可知,理清这五位法的架构,是理解一
京西明道场沙门昙旷撰 夫遍知委照浑真俗于心源。深慈普洽演半满于言派。寔由性相更会万法归于一如。文义互融八藏驰于四辩。曷空有之异辙。奚广略之殊途。究其本者必同味于百川。滞其末者竞分流于五谤。是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