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百法明门论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大乘百法明门论》臆测(一)

  究竟“人”是什么?“生”是什么?人为什么要求生?甚至强烈地要求生?我犹很不理解。但是,人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天下普遍存在的现象。无人,即无世界。使人不欲生,世界即将变成荒凉的沙漠。

  本论以百法反映人生的具体内容,否定了以身为人,以身为我的观点;认为人是有精神的,精神结构中最为殊胜的,是我们自己的认识能力,应该把它放在生活的第一位。古今无偶,独树一帜。

  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

  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我”?

  一切法者,略有五种: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应行法,五者无为法——一切最胜故,与此相应故,二所现影故,三位差别故,四所显示故。如是次第。

  第一心法,略有八种: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

  第二心所法,略有五十一种,谓:遍行五,别境五,善十一,根本烦恼六,随烦恼有二十,不定有四——

  遍行五者:一作意,二触,三受,四想,五思。

  别境五者:一欲,二胜解,三念,四三靡地,五慧。

  善十一者:一信,二惭,三愧,四无贪,五无喷,六无痴,七精进,八轻安,九不放逸,十行舍,十一不害。

  根本烦恼六者:一贪,二嗔,三痴,四慢,五疑,六不正见

  随烦恼二十者:一忿,二恨,三恼,四覆,五诙,六谙,七桥,八害,九嫉,十悭,十一无惭,十二无愧,一十三不信,一四懈怠,十五放逸,十六昏沉,十七掉举,一八失念,十九不正知,二十心乱。

  不定四者:一睡眠,二恶作,三寻,四伺。

  第三色法,略有十一种:一眼,二耳,三鼻,四舌,五身,六色,七声,八香,九味,十触,十一法处所摄色。

  第四心不相应行法,略有二十四种:一命根,二得,三众同分,四异生性,五无想定,六灭尽定,七无想报,八名身,九句身,十文身,十一生,十二老,十三住,十四无常,十五流转,十六定异,十七相应,十八势速,十九次第,二十方,二十一时,二十二数,二十三和合性,二十四不和合性。

  第五无为法,略有六种:一虚空,二择灭,三非择灭,四不动,五想受灭,六真如。

  言无我者,略有二种:一者补特伽罗无我,二者法无我。

  百法概括了人生的具体内容

  本论把宇宙万有,归纳为“百法”。又以类相从,总摄百法为五位。第一心法有八,第二心所法有五十一。以上二者讲的是人的精神结构。心法在这里是主要的,说明人是有精神的。心法和心所法, 在百法中占五十九法,说明精神在生活中占有绝对优势。这或许还是人类尚未充分开发的巨大财富。第三色法,略有十一种,分为五根六境。五根依身而有,合称根身,亦即日常生活中的身。六境中的前五境,为人类的自然环境,第六法境,为人生的社会环境。合之称为世界。在现实生活中,绝无离开世界而能独自生存的人,而人的因素中也决不能没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此前三位是构成人生的主要因素。简表如下:

  这应是我们研究人生的主要对象。第四心不相应行法,略有二十四种,其性质与心、心所、色,皆不相应,不能纳入前三类法中;又行蕴所摄,不能纳入第五无为法中,必须别立一类。如时间、空间、运动、运动的过程,等等,皆与人生有密切联系。前四位,九十四法,都是有为法,可看作是人生的现象;第五无为法,略有六种,可视为人生的本质。五位的序列、性质及其互相关系,论文用五句话作了简要的说明——“一切最胜故,与此相应故,二所现影故,三位差别故,四所显示故。”我们即据此以为线索,结合人生实际,作些观察思审。

  第一心法,略有八种,束为四类: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合称前五识,是人的感性认识;第六意识,是人的理性认识;第七末那识,在说明认识中的自我是主观虚构的;第八阿赖耶识, 为生活中的巨大潜力。为什么把“识”摆在第一位?“一切最胜”嘛。不能认识主客观世界,即不能更新主客观世界。

  思想认识,是不断更新主客观世界的前锋。有识,才有识别是非美丑善恶的能力;才能建立人生的价值观念与社会的价值观念。才能使人有理想、有抱负,看得见自己的光明前途,不致浑浑以生,噩噩以死。虽说是非美丑善恶的标堆,往往因时因地而异,甚或一时一地也有尖锐对立的。但人类具有这种识别能力,则是最本质的。正因人类其有此光芒四射不可磨灭的心灵,才能适应时代需要,敢为天下先,使人类是非美丑善恶的理论,不断推陈出新,促进人类历史不断向前发展。

  第二心所有法,略有五十一种。本论推尊识为心王。那些恒依心起、与心相应、系属于心、为心王所有之法,名曰心所有法,简称心所。心所与心王同属精神结构,能与此心王相应而起,故摆在第二位。细绎五十一心所,实不外知、情、欲、意。如寻、伺、慧、胜解,皆是属于知的,于识有助力的。无知,即将无佛的大智大慧;无情,即将无佛的大慈大悲;无欲,即将无佛的大愿大行;无意,即将无佛的大雄大力。对五十一心所,只能结合实际,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加以说明。

  一、受,领纳义,亦即感受义,约当感情。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不但能感受自己的苦乐忧喜悲欢,还能感受别人的苦乐忧喜悲欢。不为名,不为利,因感情激发,救人于水火困厄之中,而不借牺牲自己生命的,比比皆是。古今中外的志士仁人,有与国家民族,甚至有与天下后世同其苦乐优喜悲欢的,把先天下之优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为自己的分内事。劳怨交瘁,艰险备尝,历万死而不辞。

  二、欲,希望为性。欲在人类生活中杂质最多,是很不容易对付的。特别是欲生。欲生,大概是生物共同的特征,人亦不能独异;人之所以异于其他生物的,或许是能欲生的高尚情趣,欲生的尊严与价值。生在人的身上,无时无地不在显示其威力。食欲,在维持个体的生存性欲,在谋求种族的繁衍,亦即生之变相的绵延与扩展。名誉欲、金钱欲……,莫不皆是依附于生的。反之,没有欲,人类也将没有良善愿望和崇高理想了。

  三、思,造作义,能造善恶业,约当意志。感情、欲望、意志,大概就是人的生命力,依附于自我的生命力。端正自我的认识与态度,就能对情、欲、意起良好的主导作用。本论推尊识为心王,把情、欲、意列为心所,就是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把思想认识摆在第一位——只有把主客观的具体情况认识明确了,生活才有主动权,才能对情、欲、意加以适当的调节和疏导。必须如此,才能心情舒畅,生活愉快。如果感情用事,欲望横出,丧失理智,有如脱缓野马,小之必自寻苦恼,大之是会祸世害人的。本论认为人是有精神的。生话即是精神的体现。假使没有精神,人与我、皆没法生活。漫天下活生生的人,漫天下活生生的我,都是在精神支配下生活的。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相关阅读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