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百法明门论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七

  刚晓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七

  下边儿说第六意识

  什么是意识呢?意识是依意根了别法尘之作用。注意:意识所依的根是第七末那识。我看见这个板擦,这是什么板擦~~已经坏了么~~还这么将就这用呀~~赶紧买个新的吧!这个念头中间,我看见这个板擦,这是眼识起的作用。“它已经坏了,不能再用了,可我们还在用,赶紧买个新的吧。”这个分别思惟是第六意识的作用。

  外边儿来了一辆汽车,它一声喇叭,它这喇叭一定有毛病,这声音难听死了,一点儿也不脆。我耳朵听见喇叭声,这是耳识的作用,这声音这么难听,这是第六识的分别作用。

  ……

  我们来说意识的识量。它的识量有三:

  a、现量。在前边已经说过了现量。

  b、比量。什么是比量呢?通过思惟推理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这时的识量即为。古时候,古到什么时候呢,春秋战国时代吧,那时各诸侯之间战争不断,当边关上有敌人来侵犯时,这消息怎么传递给后边的军队,让来支援呢,骑马也显得慢,那时就是造的烽火台,当边关有敌侵犯,马上点烽火台。烽火台是烧的狼粪,狼粪这玩意儿呢,不起火焰只冒烟,不是有个成语叫狼烟四起么,就指的边关战事连连。后边儿的军队看见前边儿有烽火台燃了起来,就知道有敌军来侵犯。若是百数之内的小股敌人就燃一堆,五百人左右的敌军来犯则燃两堆……随敌人多少燃不同堆数,后边就知道了。我看见前边儿有狼烟,就知道有敌人来侵犯就是比量。我这么说是不是绝对正确呢?想当年周幽王为了博得褒姒一笑竟然点燃烽火台,落得了千金一笑的成语。故这个例子不算十分贴切。古人的例子是见烟知火,我看见远处有黑烟冉冉,推测那个地方一定有火种,这是准确的比量。看见烽火台起火,推测敌人侵犯,真的是敌人侵犯,那也是比量。但千金一笑,它是推错了,那不是比量。

  c、非量。非量就是疑神疑鬼时的识量。有一个著名的例子:甲请乙喝酒,甲家客厅的墙上挂有一张弓,乙拿起了酒杯,猛然发现酒中有一条小蛇,但为了礼貌只有强喝下去,乙回家后就病了,总觉得肚中有一条小蛇。甲得知后,又请乙再来喝酒,在喝酒时当著乙的面取下墙上的弓,说:“老兄你看酒杯中还有蛇吗?”乙这下明白了原来酒中的所谓小蛇仅只是弓的影子,后人由此有了杯弓蛇影的成语。乙疑心喝下了蛇,心中总不安宁,此时第六意识的识量就是非量。还有一个故事说一个书生上京赶考,借读于一个寺庙,因为这个书生很胆小,猛然他发现窗外树上挂了一个吊死鬼,越怕越睡不著,惊动了老和尚,老和尚去树下一看,什么吊死鬼,是白天洗的一件大褂晚上忘了收回去,这书生被衣服惊得要死时的识量也是非量。佛经上常举的例子是绳蛇火轮,就是说在黄昏时看见地上有一条蛇,其实那只是一段麻绳而已;一支烛光,快速旋转本来的一点烛光就成了一个光圈。

  第六意识所缘的境界也有三类:

  a、性境。前边也已经介绍过了。

  b、独影境。我看见天上出现一个大花园,你们看见了吗?没有?我真的看见了!信不信由你。对于这件事儿,你们都没看见,也确实根本没这回事儿,天上从没有出现花园,但我看见了,那是我出了毛病。在医学上有不少这样的情况──幻视、幻听、幻触什么的很多。天上有花,只是幻觉,这境界是独影境。精神病患者能听见有人给他说话,也是幻觉,这仍是独影境。我告诉你,有只兔子长了角,这也是不可能出现的,那么兔子长角这境界还是独影境。大家知道李白怎么死的吗?他坐在船中喝酒,喝得醉乎乎地往长江中一看,“哟,江中有个月亮,把它捞上来”。就这么跳入长江,月亮没捞上来,把自己的小命儿却丢了,一代大诗人这么死著实是有的点儿窝囊,他把水中月当做真月亮,这照样是独影境。

  如果是过去、未来的事儿,以及龟毛、兔角、空花这些纯粹虚幻的境界,该称为无质独影境,而水中月、镜中像这些则是有质独影境。

  c、带质境。比如,末那识缘第八识见分,执以为“我”,成为末那识所缘相分,这就是带质境。现在已快该下课了,我站立这么长时间好累的,我想:“若有把椅子坐多好。我心中想椅子,也是带质境──因为我意识所缘的只是椅子的影像而已。

  第六识通于善、恶、无记,它所活动的范围是三界九地,它所相应的心所是五十一个心所法全部,它造业也最厉害,第六识要起现行需要六个助缘──境、作意、染净依、根本依、种子。

  若第六识与前五识同时俱起,称五俱意识。五俱意识有三个功能:A。帮助前五识令起,由它引导方可令前五识起作用,就象老师教学生,学知识的虽是学生,然必须有老师引导;B。明了深取五境之相,眼睛看到桌子,意识可以使它对桌子认识得更清楚;C。引后念寻求意识起思虑,眼睛看见这张桌子,若无意识,则第二念不知道前一念看见了啥子玩意儿。五俱意识还可再细分为五同缘意识──就是当意识与前五识同缘一境──和不同缘意识,不同缘意识是意识不与前五识同缘一境而另缘一境。比如爱因斯坦经常推著孩子的小推车散步,然而头脑中却在想相对论,结果不知道把孩子忘到哪儿了。还有我们常说的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等等,这都是不同缘意识。若是五同缘意识,那么其识量一定是现量,若是不同缘意识,则其识量可能是比量或非量,但绝不会是现量。例如,眼睛看见一条绳,意识立马分别出它是麻绳还是棕绳,此时眼识与意识所缘的都是绳,这识量是比量;如果眼睛看见一条绳,即眼识所缘的是绳之相,而意识却误以为是条蛇,则意识所缘的是蛇的相,这时其识量则是非量。

  如果意识不与前五识俱起,则叫不俱意识。不俱意识中有个独头意识,它是单独生起,不与前五识同时俱起。比如一个人修炼禅定,很有功夫了,在色、无色界一切定中,前五识不现行,缘当前境,此时的意识可称定中独头意识。注意:得有定中独头意识者一定还未得大自在。意识不与前五识俱起,只是回忆过去,追想未来,这叫独散意识;再比如人做梦,这就是意识的作用,我们称之为梦中意识,其实梦中意识还是一种独散意识。还有一种不俱意识,叫五后意识,它是在前五识之后随之刹那生起。定中独头意识的识量是现量,独散意识与梦中意识的识量则可能是比量,可能是非量,绝不可以是现量。五后意识之识量也绝不会是现量,它可以是比量或非量。比如眼识看见远处有烟,意识马上分别出那儿一定有火种,这是比量,而如果你看见了烟却象孙悟空一样想一定是妖怪在弄那三个铃铛,这就是非量了。

  前六识生起现行,还有五个次第,称为五心。注意:并不是每个识都有五心。

  A。率尔心。前六识第一刹那缘境(含一个刹那)。

  B。寻求心。当第一刹那的率尔心灭后,由于熏习的关系,其明流虽灭,但暗流仍然相续,意识之见分缘此现境,思寻推求,想知道此到底是何等境(多刹那)。

  C。决定心。经过率尔心、寻求心之后,熏习之暗流仍在,意识之见分缘之,已知道是何境界了(容多刹那)。

  D。染净心。经过决定心知道了境界,分别就起来了(一刹那)。

  E。等流心。等即相似,等流就是“从彼所出,与彼相似”。由于染净心之牵引,这还是暗流熏习之故,或善或恶,似前而起(容多刹那)。

  比如我正在路上走,猛然看见前边的某一个人,这一刹那眼识与意识堕境,率尔心有了。一下子我心想,这个人怎么这么面熟,这到底是谁呢?这是寻求心。此心可能是一刹那,可能是多刹那。意识是寻求心时,眼识因为力量薄弱,无分别力,扭转不了局势,只能随意识而去,这是眼识的寻求心。寻求又寻求之后,最后想起来了,“啊,是我中学时的一个同学,而且有一次游泳遇险,还是他救了我。”这是意识的决定心,眼识还随意识。决定心一过,立即对人家感激不尽,生起善意,这是染净心。“这么多年,我怎么把恩人给忘了,我该报答他才是。”这是染净心时善意的延续,则为等流心。其实这五心相续的相状有时很复杂,得仔细分析。

  这前六识唯识称之为第三能变。

  接著来说第七识。第七识名字叫做末那,写作Manas。按汉语末那该翻译作“意”。第六识叫做意识,而第七识叫做意,这二者有什么区别呢?第六意识的“意识”属于六离合释中的依主释。意思是依意根而有的识,而第七末那识的“意”呢?属持业释,乃是“意即是识”的意思。这是区别。

  问:六离合是什么玩意儿?

  假如说一个法,它有两个以上的意思,我们有六种方法来分别其含义,这就是六离合。它包括A。持业释。即虽然这法有两个意思,但它的本体只有一个,象“大乘”。B。依主释。这个法是从所依的体而立的能依之法,象“意识”、“眼识”。C。相违释。这一个法的两个意思不一回事儿,我就把两回事儿都包括进来,象“教观”。这“教”与“观”是两码事儿。D。邻近释。比如“四念处”,四念处的体本是“慧”,可与它相应的“念”很强。E。带数释。象“四谛”、“八正道”、“十二有支”都是。还有一个第六我忘了,下去大家查一下,应该找得到的。(注:应为“有财释”,现在补上)

  这次我们不做分析,只是简单介绍。也就是只说七、八识是怎么样,而不多说它们为什么这么样。因为时间不允许了。

  我们还来说这第七末那识。这个末那的“意”,是“思量”。其实每个识都有“思量”的意思,而这末那识的思量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A。恒时不断,攀缘阿赖耶。什么叫做恒时不断呢?念念相续叫做恒,刹那刹那一直这样。而前六识就没有“恒”这个特点,比如眼识,眼睛只要一闭起来,眼识就不得现行,耳、舌、身、意各识都如此。

  B。审。什么叫审呢?审就是计度分别。

  因了这两个特点,故而只把第七末那叫做意、思量。末那这一“恒”一“审”,可不得了,就成了我们生死的根本,为什么我们不能解脱,就因为它末那,有了它,所以《八识规矩颂》上说“有情日夜镇昏迷”。

  第七末那识所缘的境界呢,是带质境。它总是把第八阿赖耶识的见分执为本质,变起相分来缘。这以心缘心自然是真带质境了。所缘的“缘”有三义:A。观察。B。分别。C。定执取。

  第七末那识的性乃无记性。

  第七末那识的识量呢是非量。这主要是因为阿赖耶的见分呢,恒时相续,具有似常似一的特性,使得末那识受了骗,老执它为“我”。

  第七末那识相应的心所有──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这八个大随烦恼;五个遍行,触、作意、受、想、思;别境中的慧;根本烦恼中之贪、痴、慢、见。这样就是有十八个。为什么不与其他心所相应呢?它的识性为无记,属不善的中随自然不相应,末那的行相细微,十个小随则行相粗劣,也不相应,末那唯缘现在,自然无“欲”“念”,它坚执赖耶见分为我,自然无“胜解”,末那太散,则无“定”,末那污染,自然又无善心所相应,它任运缘境,自然无悔、恶作,它不借外缘,身心不会重昧,自无“眠”,也不缘意言境,故无寻、伺。

  末那识的所依是什么呢?在说眼识时已介绍过,说每个识皆有三种所依──因缘依、俱有依及开导依。第七末那识,它的因缘依是末那的自种子,因缘依本来就还有一个名字叫做种子依。

  末那的俱有依是阿赖耶识,俱有依还有一个名字叫做增上缘依。俱有依应该是指各识的根,就象眼识有眼根做为俱有依,耳识有耳根做为俱有依,这是因为所依的根与识是俱时存在。为什么又叫增上缘依呢?因为根对于识有扶助力。所谓俱有依,必须具备三个条件:A。它对于识必须有很强的扶助力。简称做“有力”;B。必须直接影响到识,简称做“亲”。象眼根与眼识,我眼一闭,眼识马上就不能起现行。

  C。必须在众生身体之内,简称做“内”。

  另外,末那识也有开导依。开导依又叫做等无间依。“开导”的意思就如同先锋部队的作用。先锋部队在前边开路,逢山劈山、逢水架桥,还得探视情况,保证大部队的行动无阻。“等无间”则是说无有差别、平等、前后等齐。末那识的开导依就是前念末那,佛教讲“生即是灭”,前念末那生起的当下就引导后念末那生起,前念给后念让出位置,这样刹那生刹那灭,保持相续。

  末那识的所缘是第八阿赖耶识的见分,难陀论师认为末那是缘第八阿赖耶之见分为“我”,并且缘其心所为我所,而火辩论师认为末那缘第八阿赖耶之见分为“我”,缘阿赖耶的相分为我所,安慧论师则认为末那缘现行阿赖耶为我,缘阿赖耶种子执为我所,我们现在所取的末那只缘第八阿赖耶之见分执为“我”这个说法,则是护法论师的观点。为什么取这个观点呢?因为护法论师是玄奘法师的老师戒贤论师的老师,我们现在学习玄奘法师传下来的唯识,至于其他论师的观点我们知道就行了,但我们不能妄下断语,安慧论师的主张在目前是很吃香的。论师们的观点都是有根据的,今天就不展开说了。

  各识生起现行,都需要几个条件。那么末那也不例外。末那要生起现行只需要四个条件:A。境。即阿赖耶识的见分;B。作意;C。根本依;D。种子。即自识种子。这四个条件我们看,它永远具备,这就决定了末那恒时不断。末那的活动也是通于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都可以。

  因为第七识有这么一些特点,那么我们怎么修行呢?禅七、念佛七、观音七呀等等五花八门的,都可以,这都是来破第七识的。但实际上呢,从道理上来说,第七末那识力量劣弱,自己无力断惑,我们只能凭第六意识修观法而渐渐断惑。

  我们修行,当达到入欢喜地时,第七识开始转,它转为平等性智,在这欢喜地时俱生二执初伏。在这初地时第六识也是初转,转为妙观察智。然后加紧用功,到第八不动地时俱生我执断,到金刚道时,俱生法执断,平等性智现前。对于二乘来说,若证得阿罗汉,末那的种子及现行全部断除。

  下边儿是阿赖耶。

  这阿赖耶有许许多多的名字。《成唯识论》中举出了七个:A。心识;B。所知依。“所知”即杂染的以及清净的各种法,此识是他们的所依;C。种子识。此识可以含藏万法种子,可以生起一切法;D。阿陀那识。此识可以执持种子,可以执受根身等等;E。无垢识。此识含有污染种子、清净种子,它可以舍染得净;F。异熟识。此识可以引生异熟果报。我们知道,所谓异熟,就包含有三义:a。时间。我现在杀了人,经过一个月才枪毙我。还有前世造业,来世受果。b。异性。造的业有善、恶之分,而感得的果只有苦乐之分而无恶善之分。比如抽大烟,这是坏事,即恶的,但抽过之后,我飘飘欲仙,这是善是恶?是乐境而已,属无记。烟瘾犯了,抽不上,口吐白沫,如同癫狂,这是难受而已,也属无记。这就是异性。c。变异。常言的杀猪变猪,杀狗变狗,这是不严谨的。因为“人身难得”,那么难道说我怕来世失人身,我就杀人,因为杀什么变什么呀?我来世就可以变人?哪有这个道理?!你现在杀人来世只是被人杀而已!你非因计因。要得人身只有凭修五戒十善才可以。难道说我现在杀阿罗汉,来世就变阿罗汉了?不对,杀阿罗汉所得的果报是堕无间。这就是变异而熟。G。阿赖耶识。

  在《唯识秘要》中间举出了十八个名字,什么无没识;本识──此识是万法的根本;宅识──此识是万法的房屋;藏识;种子识;无垢识;执持识;缘识;显识;现识──万法由本识现起;转识;心识;依识;异熟识;根本识;分别事识;穷生死蕴;有分识等。

  至于常说的阿赖耶这个名字,它是梵语,该写作“Alaya”,义为“无没”,中国人把他译做了“藏识”。所谓无没是指只要造下了业,它就把业种收藏了起来,自动收藏。电脑还得有人输入,它是不用的,你只要造业,它立马就收藏种子,它把种子收藏起来以后,保存得很好,绝不会象我们粮库中的粮食,若湿度大了会发霉;电脑中的文件,一不小心带了病毒,就使文件丢失。阿赖耶是没有这一说的。所谓藏识,则有三个意思:A。能藏──含摄一切法的种子。B。所藏──受前七识现行法的熏习。C。执藏──被第七识执著为恒一。

  看赖耶的“性”,它是有漏性。因为性类随顺种子,若种子有漏,自然所起现行也有漏,无漏种子生起的现行,自然也无漏。就象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那怕小龙生下来就是残疾,残疾也是龙!而阿赖耶它从有漏种子生,故为有漏性。

  注意:这儿有个问题,就是关于种子是善是恶的问题。这是方便说。其实在现行位上,我们可以很明白地分清它的善恶,但在种子位上,很微妙,很难区分得清是善是恶。善恶的现行熏习成种子后,这种子应该说是无记的。有这样一个故事,其实是真事:田地中要种谷子,但生产队时都是大伙儿一块儿干活,人无积极性,谷子中混有很多稗草种,谷种稗种都很小,又很象,不好捡,人们就那么把种子种到田中了。出苗以后,队长让大伙儿拔稗草苗,但谷苗与稗苗分不清,一个老头说,谷子是圆杆儿,稗草是扁杆儿,能认清。于是人们就这么拔,到后来结实时,人们傻了眼,地里长的统统是稗子。这就说明在种子位上很难分。

  阿赖耶无记,它既然作为善恶法的共依,若是善性,该不为恶法所依,若是恶性则不为善法所依。它是一切业种的所熏之处,若善若恶就没办法受熏。

  阿赖耶相应的心所,只有五个遍行心所。为什么呢?这就是遍行的特点。比如受,阿赖耶不是麻木不仁。它与其他的心所有违。

  阿赖耶识缘何境呢?性境!阿赖耶缘性境,前五识也缘性境。有没有区别呢?有。区别在哪儿,现在略过去不说。

  阿赖耶识的识量是现量。不用说,它与前五识仍有区别,我们还略过去。

  阿赖耶的受是舍受。因为它只有自性分别,《唯识三十颂》中说“相应为舍受”。

  阿赖耶可以在三界九地中间,随业力哪儿都可以活动,造了生天的业力就到天上去,造恶业就到三恶道中去受报。

  阿赖耶的所依也分三。阿赖耶以末那为俱有依,以阿赖耶自种子为因缘依,以前刹那自识为开导依。

  阿赖耶生起现行,需境、作意、俱有依、种子四缘。

  阿赖耶识有什么用呢?《八识规矩颂》中说有五个用处。

  A。接受前七识的熏习。前七识的现行活动,产生许多种子,保存在阿赖耶中间。前七识的诸业,也根植在阿赖耶中间,在没受报时,它不会坏失。但是受报,它也有尽的时候。这一个业报受尽,其他的业种又成熟了,就这样辗转。

  这儿我们补充一点儿关于熏习的东西,因这是佛教讲因果的核心,这东西搞不清楚,没办法谈因果。我们平时也谈因果,但我们说的根本不对。因果应是因缘果报,即因加上助缘产生果报,我们平时说的因果,则是把因搞丢了,把助缘当做了因,故我们平时说的因果其实是缘果,就连我这几天在这儿说的因果也应算缘果,比如成佛,要成佛,法尔本具的无漏种子是因,你现在做的一切,什么念佛、参禅、学教等统统都是缘,可我们法师却说,你念佛一定成佛,念鬼一定成鬼,这根本就违背因果。当然这只是理,在历史上真通因果的只有安世高。我给大家推荐两本书,一本是马鸣的《大乘起信论》,一本是无著的《摄大乘论》,我们对比著看,这两本书的观点不太一样。

  关于这个受熏,唯识中间有个规定,必须具备四个条件,摄论中总结成了一个偈子──坚无记可熏,与能熏相应,所熏非异此,是为熏习相──方才可以接受熏习:a。坚住性。比如风,它一会儿刮,一会儿停,这就不具坚住性。坚住就是从无始以来,一直相似相续,一刹那也没有停止过,而且还排斥太大的变动。就象人们说的要想成就什么大事,那么人一定得稳重,青年人一般都浮躁,就不可靠,不能令人放心,常说的嘴上没毛,办事不牢。b。无记性。为什么必须无记性呢?若它是善的,恶种子来了,它就不接受,就象这儿有一盆火,一加水,不把火浇灭了吗?火、水不相容不行啊。再如电脑,若不相容,电脑怎么工作?若是人,心量不宽广,干什么都斤斤计较,那就成不了大事业。c。可熏性。d。可以与能熏相和合。所谓“相和合”,就是摄论中的“相应”,相应就是“同时同处,非一非异,不相分离”,与前边儿说的心不相应行法中的“相应”稍微有点儿不一样。这两个就象一个人很随和,不是个强老头,这样他的人缘就比较好了,人缘一好,占了人和的条件。做事业就容易成功了。

  说过受熏,对应的是能熏,能熏也有四义:a。有生灭。有生灭即是无常法,恒常的东西是不能起作用的。为什么人永远不能与上帝平等,就因为上帝恒常如一。受熏的坚住、稳重,能熏的就活泼,二者互补,就构成完美的事件。b。有胜用。这个有胜用主要是排除异熟心心所,因为这异熟心心所势力太弱,受熏的无记,能熏也无记,就都成老好人儿了,那怎么行。我们在九华山佛学院,若哪个同学有什么事儿做出格了,那么总是法师们一个出来唱白脸,这角色一般是班主任演。把这个学僧一通呵斥,然后,再一个法师出来唱红脸,这一般是副院长唱。说几句好话,这样呢,既解决了事情,又帮这学僧改了错。若都唱红脸,都做老好人,就不能使学僧改错,若都唱白脸,也解决不了事情的。c。有增减。这个有增减有点儿象马太效应,你若是个穷人,穷得叮铛响,只剩两个硬币在口袋中碰,那么我就要把你仅有的两个硬币夺过来,你若是富人,富得流油,我还要把穷人的那两个硬币也给你富人,也就是让你香的更香,臭的更臭。(问:这个是否有损上帝的博爱?)不,没有损害,正因为上帝博爱,所以才把你穷人的那两个硬币也夺掉,这样就彻底把你穷人逼入死路,咱中国有句古话叫“逼入死地而后生”。d。与所熏处相和合。也就是说得和所熏不即不离。

  按唯识的这个规定来看,也只有阿赖耶才能受熏。

  在《成唯识论》中关于能熏还有一句“若法自在,性非坚密”。“若法自在”指的心王可以受熏,心所不行。只有心王才自在,它是领导阶级。阿赖耶相应的心所是五遍行,也就是说阿赖耶可以受熏,五遍行不行。“性非坚密”是说,受熏的只能是有为的阿赖耶,绝不能是无为的真如。《大乘起信论》中说真如可以受熏,我们不管它。

  B。持种。这就是说阿赖耶在转识成智之前一直相似相续,从无间断过,在执持著世出世间或本有或新熏的一切种子,令不散失、毁坏。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