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百法明门论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四

  刚晓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四

  下边还有八个大随:

  1、不信。不信什么呢?不信因果,不信四谛教法,不信三宝等。这个不信刚好与信心所相反,不信①事实。比如,灵山凤凰泉边有棵大杨树,杨树杈上长了一棵柳树和一株刺玫。你说:我没看见,怎能相信?你没看见并不等于这不是事实──你没见过你老爷爷,但你绝对有老爷爷;你没见过美国,我想你绝不会否认美国的存在。或者说不信事实是不信诸法实相。②德。三宝的功德。③能。有能力成就世出世间善法,否认这些就是不信心所,有这心所你就毁谤圣贤,不敬有德。这个不信与疑一定得注意区别。

  2、懈怠。与精进刚好相反,该做的事儿却不努力做。什么是该做的事儿呢?就是断恶修善。如果是不该做的事儿,你孜孜不倦地去做也叫懈怠。比如赌徒,整夜整夜的赌,熬红了双眼,最后实在困得不得了,拿火柴棒支住眼皮照样赌,这仍是懈怠……你说赌徒自认为熬夜是正当的呀,你这是痴!现在社会上行贿、受贿不能明著塞红包,就赌──变相行贿。为了一笔贷款,厂长要求你今晚必须输给银行副行长六千至一万元,你认为为办成这件事,采取这赌,是为完成任务用的权巧手段,正当,这是痴。事情败露后会问你行贿的。这样蹉跎岁月,虚度光阴是要不得的。

  3、放逸。即放荡,当烦恼生起时,不加约束,心随恶行而去。放逸的形象是什么样子呢?比如九华山佛学院有次打禅七,分派我、觉空等做护七,即不是支支香都去禅堂坐,有几支香我们要为大众服务。可是呢,连能够坐的几支香我们也不去坐。我记得一天下午,我们已照顾大众师父吃过了茶水,觉空是给大伙儿准备苹果,那我们在外边就没事儿了,按说这时可以去禅堂参加坐禅──对,现在有人说目前的禅堂不是在参禅,徒具形式,干脆叫坐香了──可我们两个却在外边聊开了天儿,还有堂皇的理由呢~~“我们护七!”这就是放逸。还有几个学僧,不愿参加禅七,找借口请假,他们这则是懈怠。

  4、昏沉。打瞌睡,而又没有完全睡著,神识有些昏昧。我那时上学时,尤其是夏天的下午第一节课,上课不一会儿就想睡,头一点一点地就开始了。老师在上边儿讲,我在下边儿边听边记笔记。到下课时清醒了,一看自己记的笔记禁不得好笑,画的曲曲弯弯也不知是什么东西。如果上课你趴在桌子上真的睡著了,睡得很甜美就不是昏沉了。我们上早殿也很容易昏沉。修行真的很难,你说现在出家了~~而修持几乎仅限于早晚殿,而上殿时呢,若双眼睁得大大的吧,心老是跑,微闭吧又容易昏沉。坐香也是。日常法师讲《菩提道》时,讲到一个老和尚,说起来头头是道,知道临济派禅堂钟板该怎么打,曹洞派又该怎么打,好象什么都明白,于是法师跟老和尚坐禅,可是第一支香,老和尚腿一盘头就一点一点地开始了,第二支香还是,第三支香同样,于是法师就走了。昏沉很普遍,昏沉的特点是要修行、做事时它就来,不做事马上就精神了。

  5、掉举。心不安定,老往曾经经过的乐境上跑。比如上殿时,正在念阿弥陀经时,念著念著心跑了,即对于现前所观之境发生动摇(跑掉),心跑到哪儿去了呢?中午的那盘拔丝香蕉太好吃了。心跑到这儿来了。只认为香蕉好吃,目下里忘记了这是不究竟的快乐。再如修禅定,若得了初禅之后,进一步修时,可心跑回来了,跑来享受初禅的快乐,这时忘记了佛陀告诉过──二禅比初禅更快乐。这是掉举。掉举主要的害处是障碍“行舍”与“禅定”。

  6、失念。没有办法清清楚楚地保持所观的境(界)。比如说这一阵子我有点儿空闲时间,我决定念一会儿佛号,于是坐下来念佛,可是念著念著忽然想起来有一件事儿还没有处理安排,这时心念就跑到那件事儿上而忘了念佛,这就是失念。观经中有水轮观、月轮观等,比如我来观佛像,我先仔仔细细地看了弥陀像之后,开始坐下来观想,但是想到脑袋清楚时却忘了脚,当脚想仔细了又忘了头,这也是失念。初中是学过叶圣陶的《古代英雄的石像》:雕刻家雕石像时,并不是马上动手,而是审视,后来把石像的形象,一直细微到一根头发应该怎样,一个指节应该怎样,一片衣襟应该怎样等等都想得清清楚楚了。像没雕出来,但他心中已有了清楚的像形,到这时他才动手,很快就雕好了。雕刻家刻的石像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这个雕刻家若是修观法,观佛像也一定成功。若想头忘脚,就不会成功,就是失念。

  失念与昏沉的区别是:失念神志清楚,昏沉神志不清。

  7、散乱。心跳来跳去,控制不住。我在诵经时,诵著诵著忽然想到明天有一个朋友要来看我;一会儿又想起,下午我找不著王老师的电话号码,另一本电话记录本子忘了看一下;一下子又想到:怎么这儿多年听不到打乒乓球那个江嘉良的消息了;一下子又想到:波黑局势怎样了……这样妄想纷飞,杂乱无章。我们修行人都有一个错觉:认为平时还没有那么多杂念,一到上殿、念佛、静坐等正行时,杂念就纷飞开了,其实平时的杂念并不少,多得你习惯了,不以为意,“久于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久于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散乱与掉举的区别是什么呢?散乱是心念跑得无边,乱七八糟,而掉举则是心念跑到曾经经过的乐境上。

  8、不正知。知是知见,知见不正当。对于境界不能正确认识。误解世、出世间法。若说世间法,最根本的不正当是你的人生观不正当。人生观不正确是个大问题,你会毁犯人们公认正当的道德行为规范,甚至做什么都得结坏果。比如现在搞开放,干什么都追求经济效益,一切以“钱”为老大,如果你人生观正确,赚钱越多对社会越有好处,象真正的大老板,赚上百万、上千万、上亿,然后拿这钱扩大投资,或做慈善事业,或捐助教育等正当地用,象荣老板、曾宪梓、霍东英、邵逸夫那样,中国人都很佩服。人生观不正确呢,赚钱就可能手法不正当,或贪污受贿,或不正当竞争。有了钱以后呢,大肆挥霍,还有可能最后落得吃颗“花生果”。对于修行人来说,若有不正知,你就不知道自心该安于何处,坐禅、念佛时出现的一些境界,你就没有办法判断是怎么回事儿。有一个居士曾问我,他念佛时只要自己一念,马上好象三千大千世界一同念,佛号铺天盖地而来,而且每句佛号都金光闪闪,这是怎么回事?我说,你自己念出的境界,自己不能判定,就是不正知,这是烦恼法之一,心念既与烦恼法相应,可见工夫还差不少。《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境界不是实在的,你舍弃它才能再上进。有时你会毁犯清净戒行,这也是不正知的恶果。

  不正知与不正见的区别是什么呢?《成唯识论》说不正知是“于所观境,谬解为性……毁犯为业”,就是你搞不清修行中出现的境界。而不正见则“以染慧为性……障善见招苦为业”。你根本的见地错了。

  这八个大随烦恼,它们周遍一切污染心,既可以展转并生,也能和中、小烦恼俱起。污染心包括恶心与无记心。

  这些随烦恼也是在见道位、修道位断除。

  心所法的第六类是不定,它们有时候为善,有时候为恶,不能绝对确定其善恶,只能对境再论,故叫不定法,有四个。

  1、悔。后悔,有的本子上称为恶作──对于所做过的事儿,心存厌恶,觉得不值,做了不如不做,心想如果不做这件事儿就好了。比如,打牌,我一张牌没有打好,致使这局输了几十块钱,我就想:刚才怎么没有出红Q,不然就赢了。于是总结教训经验,决心下局一定翻本儿。这样就是后悔,这后悔属恶法。如果你赌后搞得家破人亡,倾家荡产,你心想:“这都是赌的后果,真后悔,若不赌就好了。”这后悔就是善法了。现在社会上出有本《死囚忏悔录》,这都是囚犯们发自内心的后悔,要得的。

  若做了恶事儿而后悔,这悔心所属善。做善事而后悔,此悔属恶法。若起恶心但未做恶事儿,后悔当时为什么不做,此悔为恶。若起了善心而未做善事儿,后悔当时为什么不做,此悔为善。

  2、眠。睡眠,睡著了你的身心就不能清楚地缘取(知道)外境。若早上人家上殿,你却赖在床上偷懒睡眠──确实睡著了──这睡眠是恶法。晚上熬夜熬得太晚了,实在疲倦,这时你若睡一觉,起来后精神比强行熬夜好得多,做事儿的效率明显高得多,这睡眠则是善,当然有些老和尚禅定功夫很深,他们可以令眠这个心所不生。

  睡眠与昏沉的区别是──昏沉:一让静坐你就想打瞌睡;不静坐,你精神头儿很足。睡眠则是让静坐你打瞌睡,不静坐照样瞌睡。

  3、寻。寻求,遇见事情,追根究底,要打破沙锅问到底,若对善寻求就是善法,对恶寻求就是恶法。

  4、伺。伺察,对于一件事情,要详详细细地推求,比寻追究得更深。寻是粗粗追究,而伺则详细地追究。但寻的粗粗追究,也比一般人追求得深。寻是推究到“知其然”,而伺呢则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伺也是对善则善、对恶则恶,不定。

  注意寻、伺与遍行的想、思之区别。我举个例子大家看能否辨清:参禅时一门心思参“念佛是谁”,这是“伺”还是“思”呢?

  五十一个心所法到这儿就说完了。

  第三是色法。前边儿的心王、心所,都无形质,都有知觉作用,而这色法是有形质可见,却没有知觉作用,说白了,色法就是物质世界,我们都可以感知得到,它共十一种,有三类:一根,二境,三法处所摄色。先说根,有五个:

  1。眼。2。耳。3。鼻。4。舌。5。身。

  这五根就是我们的感觉器官。唯识中说根有浮尘根与胜义根之别。拿眼根来说,浮尘根是眼睛,胜义根则相当于视觉神经。耳根,其浮尘根为耳朵,胜义根则相当于听觉神经。鼻、舌、身也是如此。注意:如眼,胜义根只是相当于视觉神经,而不是说就是视觉神经,何况这只是个勉强的比拟。《楞严经》中有“色杂妄想,想相为身”,就是说胜义根是清静四大,只有比量可知。绝不是象广超法师、佛滢法师所说的就是神经系统。他们的说法值得商榷。

  再说境。

  1、色。通过眼睛看而感知到的外境。有显色(青、黄、绿、光明、阴影、云烟尘雾等);形色(长短方圆、大小粗细、正斜高下等);表色(行、住、坐、卧,静止活动等)三种。

  2、声。通过耳朵听而感知到的外境。分内声(我们的身体发出的声音,如拍手鼓掌、肚子饿了的咕咕叫);外声(自然界的声音,如风雨声、流水声);内外声(由身体与外界共同发出的声音,如上殿时敲木鱼、打铃鼓)。或者分为可意声(悦耳动听的声音,如音乐《二泉映月》、《百鸟朝凤》);不可意声(厌恶的噪音)等。

  3、香。通过鼻子嗅而感知到的外境。有实香与假香之分。实香分:A。好香。香的气味。B。恶香。臭的气味。C。平等香。砖石的气味。假香分:A。俱生香。如沉香木的香。B。和合香。如我们现在庙里殿堂中烧的香,是香厂把多种原料和合起来造的。C。变异香。果实还不熟时并没有香味,长熟后却有了。

  4、味。通过舌头尝而感知到的外境。有甘、酸、咸、辛、苦、淡等。

  5、触。通过身根摸而感知到的外境。分能造触(坚、湿、暖、动)和所造触(有滑、涩、轻、重、软、缓、急、冷、饥──肚子饿、渴、饱等二十二种)。注意:心所法的触为根、尘、识三者和合时的心理,与这色法触不同。

  最后一类是法处所摄色,这是第六识所感知到的色法,有五种情况:

  A。把土石等有形的物质分析下去,越分体积越小,直到不能再分,这时叫极略色。

  B。把青、黄、紫、兰等颜色一直分析到不能再分,这叫极迥色。

  C。你若受了戒,得到了戒体,这戒体有一种止恶扬善的殊胜功能,但它无形无相,无法表示,属心力所摄持,叫受所引色,又叫无表色。有律仪、不律仪、非律仪之别。

  D。八地以上菩萨,在禅定中变现出色、声、香等境,这境也可为五根所领纳,叫定所引色。

  E。你坐下想,想什么呢,想乌龟长了毛、兔子有了角、想空中开花、想水中出月,想的久了,真的发现乌龟有了毛,兔子长了角……这是独散意识产生的幻觉,叫遍计所起色。

  第四是心不相应行法。这心不相应行法呢,总共有二十四个,它们都是假法。所谓假法,就是只有个空名字而无有实体自性,也就是我们俗话常讲的“有其名而无其实。”它与我们前边所说的心所法、色法以及八识心王──心王我们也马上说──不相同。心王、心所有法、色法是真,即有实体自性,当然,这也是方便说,用唯识名相来说,叫做有自己的“种子”……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