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百法明门论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三

  刚晓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三

  下面接著说心所法的第四类──烦恼法,它有六个:

  1、贪。这个贪是对于顺境来说的,是苦的根本。春天里人容易犯困,早上在迷糊中也知道天亮了,该起床了,可身体就是懒得动,这就是贪心所作怪,贪睡……这同学你错了,这是贪不是欲,为什么呢?还以睡为例:我已经睡了一夜,现在起床已经不会影响我的身心健康了,可这时还不想起来。本来睡充足了还想过分地多睡一会儿,这是贪。资本主义社会初期搞资本积累时,资本家强迫工人每天只休息三、四个小时,这劳动强度太大,休息时间太短呢,就危害身心健康,这时的想多睡一会儿,就是欲。再比如:小伙子要结婚却没有房子,这时他想拥有房子的心态是欲。而一个当官的,本已有充足的房子,可还想多占一套,说是给刚七岁的孙子预备的,这是贪。

  2、嗔。嗔是对于逆境而有的心态,是恶业的根本。九华山佛学院是过堂吃饭,做饭的师傅要说也不错,可就是烧菜时有很多汤,下面条却无一点儿汤,完全颠倒。有一次巡堂师父也会开玩笑,在我们念供养咒时,他先给我纯打了一勺豆腐汤,我马上心中就狠狠地想:“怎么搞的,这到底是吃菜呀还是喝汤!”这是嗔。一个星期六,中午时理发,我到的时候,已有一个同学在洗头,可他们非让我先理:“法师事儿忙,先理。”我马上心中不痛快:“我一心与大家打成一片,可你们偏要把我往外推,你们怎么偏要与我过不去?!”我这还是嗔。

  3、痴。以是为非,以非为是,不明事理。啥叫不明事理呢?事指俗谛的因缘果报等道理;理指真谛的二空真如等。对于这真俗二谛之理在内心中迷惑,不明白到底怎么回事儿。

  抗战时,丰子恺先生的缘缘堂被毁于战火,丰先生的姑母怨道:你老师弘一大师是位高僧,为什么佛还不保佑缘缘堂呢?老太太对这道理自然不明白。都说善恶有报,为什么甲终生为善却一生潦倒?为什么张三贪污受贿却名利双收?这到底为什么?不明白!若我不吃肉,猪活在世上岂不无用了吗?这病人如此痛苦,打一针安乐死不是很好吗?这都是痴。

  贪、嗔、痴是生死的根本。有它我们就不能了生脱死,出离六道

  4、慢。它有好多种情况。A、在一个单位里,甲有文凭,而乙没有,则评职称什么的,统统轮不到乙,甲的内心一定会有优越感。当然,有教养的人不会明显表示出轻视乙。再如甲八五年北大毕业,乙八六年北大毕业,但某次来人,谈起话来流露出了对乙的佩服,甲马上说:乙是我学弟,很替他高兴。说穿了,甲的内心是说我也北大,而且是学长,这就叫做慢。B、甲乙两人能力差不多,可甲总自认为比乙强,这是不符合事实真相的慢。还有乙明明比甲强,可甲内心不服,说乙没什么了不起。据传王丹说:“若我当总理,一定比李鹏强。”这叫过慢。C、考试过后,甲99分,乙95分,平时呢,甲总七十分,这次进步很大,老师表扬甲,乙心想:“老师怎么以一次成败论英雄。我平时比甲强多了。老师是故意刺激我。”印度人总说:“我们这儿的白薯东亚第一。”家长总认为孩子是自己的好,设法找理由来证实自己的孩子如何聪明,这叫慢过慢。D、张三比我强,我不是努力向张三学习,却是想:他不也与我一样吃饭睡觉!强又怎么了!这叫卑慢。E、某一次传染病流行,我们都害了,只有小王没害,他就炫耀自己体格好。有一些女孩子,本来也一名不文,可参加一次选美,得了第一名,或当选亚洲小姐什么的,马上身价直线上升,拍一个三十秒钟的广告也得三十万。这就是执著于色相,这叫我慢……对,你说的对。不过注意,看见车站一个残疾人,你若是清心施舍,就不是我慢,你是菩萨。如果你生起优越感,喊一声:“嗟,来食。”则你的心态是我慢。F、一个修行人,修出了点儿名堂,比如得了禅定,或者出了神通。这时候你会看不起别人,别人一开口你就说:“不对!我知道,应该这样!”这叫增上慢。G、邪慢。为了博取名闻利养,以各种手段宣扬自己的德行。比如报上说陈希同曾讲,一定大力扶持教育事业,使得教育工作者感到心里热乎乎的,为他歌功颂德,而后来呢~~港台影视上,许多政府要员却是黑社会老大。这些都是。以上这七种情况都是为了抬高自己,然而却不脚踏实地,是采取不正当的方法。

  5、疑。对真理不能深信。阿弥陀佛发愿,不管是谁,只要愿生我国,都可以来。我这个人这么坏,爱贪便宜,阿弥陀佛让我去吗?让我去干什么?让我去把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金子偷点儿带回来吗?对法怀疑。学印度佛教史,上边儿有“大天五事”知道吗?大天是大乘佛教的开拓者。他说自己证了罗汉果,并给弟子们印证,就有人提出五事而怀疑。五事是佛教史上的内容。这是疑师……你说现在,好,现在有好多徒弟看不中师父,要求出家时拜师父,把你剃度以后,你会说:我师父也是整天烦烦恼恼,我恭敬他,也不知他真的能否帮我出离苦海呢?这就是疑师,对师父怀疑,就很难恭敬,则修行最基本的敬师做不到,这在净土中是三福没修,修行不会成就的!现在有人发明了一种新式葬礼,人死后把骨灰送入太空,我想:这是不是真的?英国科学家造出了克隆绵羊多莉,是真的吗?这是疑事。

  禅宗讲大疑大悟,小疑小悟,这个疑的出发点是弄清真相,不是烦恼法。而疑心所则是:一遇境界,立即想到的不是调查研究,探究真相,而直接怀疑,怀疑过后没了下文,不象禅宗的疑过之后努力参。这是区别。

  6、不正见。不正确的见解。A、萨迦耶见,或叫身见。萨迦耶的“萨”是败坏,“迦耶”是和合、聚积。合起来就是随时可以破坏,又随时可以借缘而和。什么东西如此呢?四大、五蕴可以如此,即执著于四大、五蕴和合的我、我所是实有的、恒常的。B、边见。有人以为生命是恒常的,人死了以后,再过二十年,又是一条好汉,强盗被处斩时都如此说。也有人说人死如灯灭。这执断执常即是。C、邪见。拨无因果。南北朝时范缜写了篇《神灭论》,在论述人为什么会有贫富贵贱时举了个例子,说好比树叶,来了一阵风,吹落了不少叶子,有些叶子被吹到殿堂里,就如同富贵者,而有的叶子被吹到厕所里,如同下贱人。这种观点即邪见,为什么这片叶子被吹到殿堂而那片叶子被吹到厕所呢~~,它们是同一棵树上的叶子啊。还不出因果!D、见取见。见解上的错误。佛经中有个故事,一个年青人听外道说他只要杀一百个人就可以升天,他就杀人,杀了九十九个后再找不到人杀了,因为别人都被吓跑了,他就要杀他母亲,刚好佛陀托钵到了这儿,点醒了这个青年。这杀一百个人可以升天本就是错误的因,以错因想得正果可以吗?即“非果计果”。E、戒禁取见。关于戒律的错误认识。一个修行人某一天在禅定中发现有一头牛死后马上升了天,出定后他想:牛为什么升天呢?牛并没有出家修道呀,说牛造了善因吧,它从来都是被人强迫著做事。他想来想去最后似有所悟:原来牛只吃青草。这修行人从此就学牛只吃青草,想以此得生天。这持牛戒想升天的见解叫戒禁取见,即“非因计因”。

  这慢、疑、不正见是障道的根本,有它们则修行很难上进。

  这贪、嗔、痴、慢、疑、不正见是在见道位、修道位才能断除。

  心所法的第五类是随烦恼,随烦恼是由根本烦恼派生的。共有二十个。前十个称小随烦恼,第十一、十二称中随烦恼,最后八个称大随烦恼。

  1、忿。比如说有人骂我,我就很不高兴,心里烦燥,有可能我还要还骂。

  2、恨。比如有人骂我,当时我的心所是忿,内心不平,可是我没有理会,没有还骂,但过后我越想越不对劲儿。这时内心不只是烦燥不平,而是怨恨了。

  忿与恨的区别:境界现前时内心不平是忿,境界已过去,但内心一直不平,则是恨。

  3、恼。还举骂人之例。甲骂我,我忿、恨心所之后,身心却不平得更加厉害。这时来了一个乙,乙没注意我的气色,要请教我一个问题,我却张口就骂:“滚!”把乙搞得个莫名其妙。费老师与老婆吵架气得直拍腿,最后把电视也砸了,好在只是18寸黑白电视,过后又买了个24寸TCL大彩电。这就是恼的形相。恼就是将心中的忿、恨在新的不顺环境中再次发作。

  4、害。损害。我刚出家时,有一次与师兄一同在谈相面。我师兄会相面,谈著谈著,我把刚倒的一杯开水向蚂蚁窝倒去,一下子烫死了不少蚂蚁,你说蚂蚁惹我了吗?没有啊~~还有一天早上,我见一只狗在那儿卧著,平白无故我就要踢它一脚。这就是害。有一个人招赘到了女家,一家人对他不好,他就给岳丈家的饭里下了毒。这是经忿、恨、恼,心中的不平积到一定程度后大爆发,这也是害。

  5、嫉。有篇小说,我忘了名字,说甲乙两人,甲升了处长,乙就向上级诬告甲有什么什么问题,进行打击,这就是嫉心所在做怪。有个英国科学家叫戴维,发现了钾、钠、钡、镁、钙、锶等,他做皇家科学院院长时,另一位当时还藉藉无名的科学家法拉第被他发现。法拉第主要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等,奠定了现代电工学的基础。开始时,戴维作为长辈尽力提携法拉第,后来法拉第的地位越来越高,戴维就开始压制法拉第,反对他进入皇家科学院,这就是嫉心所。嫉就是对别人的成就心怀忧戚。有此心的人,心量狭窄,嫉贤妒能,不能容人。

  上边的忿、恨、恼、害、嫉都是嗔的一分。嗔是逆境当前,妄动无明,对三苦及造成的原因不能容忍,危害比忿、恨、恼、害、嫉大得多,范围也比它们大很多。

  6、覆。我做了坏事,心说幸好别人不知道,这个心态叫覆……你说做好事啊?说实在的,地藏经上说:……阎浮提人,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哪有好事~~当然了,若真是清心做的真好事,这不让人知道不叫覆。覆心所的定义我记不得原话了。在《成唯识论》卷六上有,大意是:自己造了恶,唯恐因这恶业而失去已有的名闻利养,隐藏起来。况且这覆是烦恼法中的一个呀。你想:造了罪恶,隐藏不让人知,孟子说过,人人都有恻隐之心,那么也就是说你不可能不受良心的折磨,骗得过别人,骗不过自己的良心,良心受折磨,你说烦恼不烦恼。

  7、诳。为了获取名闻利养,欺骗别人。历史上有个张仪,诳算用绝了。苏秦一人身挎六国相印,使六国联合抗秦。张仪得到惠文王信任做秦相后,他跑到楚国对怀王说:我们两国结成友好盟国,秦国划给你商于一带六百里土地。楚怀王贪图六百里土地,就与其他五国断交了。派使者接收商于的六百里土地时,张仪却变了脸:“土地是国家的根本,哪儿能轻易给别人呢?”楚国很生气,与秦打架,当然打不过强秦,向齐国求援,楚先提出与人家断交的,人家都不帮他,终使一个泱泱的楚国元气大伤。张仪所用的就是诳──为了得到好处而去行骗。

  8、谄。就是拍马屁。有一个笑话:某人考取功名要离京赴任了,去向老师辞行。以前的老师不是教你的人,只能称教你念书认字作文的人为先生。你要考功名,主持这考试并选中了你,你得称录取你的这位考官叫老师。这位就是向老师辞行,老师说:“官可不好当啊,你得有准备。”这人说:“我准备了一百顶高帽子,随时卖。”老师把脸一沉:“你准备就是当一个脏官!”这人说:“当然我得看物件,若遇上老师你这样的人我就不卖。”这个就是标准的谄。甲拍马屁的大名连阎王爷也听说了。甲死后,阎王要治他的罪:“我最恨拍马屁的人!”甲说:“我拍马屁也不是自己情愿的,世人喜欢被拍,我不得不如此,若人人都象大王你这样,谁还拍?”连阎王爷也被拍晕乎了!

  9、悭,小气鬼,吝啬。我很喜欢我这串佛珠,某居士想讨,我说:君子不夺人所爱,你怎么这么贪。我不给他。我在说这居士贪的时候,我自己就是悭。牛顿刚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时,吃了一惊,以为是发现了上帝的奥秘,就不对外公布而把成果锁进了保险柜,说我不能出卖上帝。他只恐怕自己掌握的东西被别人知道。这就是悭。由于莱布尼茨把万有引力定律公布出来,致使牛顿后半生写了大量的神学论文,来忏悔出卖上帝的罪过,被自然科学家称为他在造垃圾。这已不是悭,而是痴了。

  10、骄。自高自大,很自负。这几年出了个王朔,很厉害,写小说一部又一部,电视剧也搞了一个又一个的,都很轰动,他说:一不小心,写出了一部《飘》。说这时他是骄。一阵风过去,王朔也不响了。贾平凹当时写《废都》,说是当代的《红楼梦》、《金瓶梅》。这不一定真是贾平凹骄,而是新闻界造的气氛使贾显得骄。这说不定,《金瓶梅》不也是禁书么。人只要自己心中生起“我很了不起”这个念头,就是骄。在自己的成功中自我陶醉而自高自大。

  骄与慢这两个心所我们放在一起比较一下。慢是:我先与甲比较,比较后生起傲慢之心。骄则不与别人比较,只要自己有了名闻利养,就自负骄傲。

  说完了十个小随烦恼,现在说中随,共有两个。

  1、无惭。它与惭心所刚好相反──对于自己的过失不加反省,也明明知道自己错了,但不知内疚,不感羞耻,内心中没有改悔的意思,甚至认为无所谓。说白了就是没有自尊心,不尊重自己的人格。不肯下跪的黄天帅大家都知道吧:他是一个打工仔,当韩国老板强迫大家下跪时,只有黄天帅一个人坚决不跪。甲评道:只要是为了钱,屈一下膝盖有什么大不了的~~我们来看甲,他就没有自尊心,把钱看得比人格还重要。考试得了倒数第一,还自以为是不执著分数。这就是无惭,你会坏了佛教形象的。

  2、无愧。这个无愧与愧相反──自己做了一件事,当然人做事就免不了别人评头论足,我做的这件事是公认的坏事,甲指责非议,或者是善意地提出,这时候我强词夺理,为自己辩解。比如,孔乙己偷书被抓住后打断了腿,别人讥笑,他说:“读书人的事,窃书不为偷。”这就是脸皮比较厚,没有廉耻心。

  无惭与无愧具体二者怎么分辨呢?若是无惭,则做了错事,会自暴自弃,如果你做了错事,不听劝告,就是无愧。

  这两个中随与前边说的小随有何区别呢?或说为什么把这两个叫中随而把前十个叫小随呢?我们看小随:拿忿来说,比如当前我的心所是忿,此时就不会有恨、恼等心所,只会有单个的忿现前。若我当前的心所是恨心所,则绝对不会有忿、恼、诳等心所来凑热闹,只有单个的恨心所,而且这十个小随只与第六识相应,即只有第六意识这个心王可以调动它们,它们不听其他心王的将令。总结一下就叫:小随行相互违,各别而起,而中随则与一切不善心并起。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