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所谓能在现世中得到涅槃的。什么是如来所说在现世中得到涅槃呢?」
众比丘禀告佛陀说:「世尊您是正法的根本、正法的眼目、正法的凭依。慈悲的世尊啊!希望您能为我们解说在现世中得到般涅槃的意义,众比丘听闻后,当会信受奉行!怎样叫比丘能在现世中得到般涅槃呢?」
佛陀告诉众比丘说:「你们要仔细听啊!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解说。如果有比丘对于老、病、死等法,能够对它生厌、离欲、使它灭尽,不生起一切烦恼,心灵得到完善的解脱,这就叫比丘在现世中得到般涅槃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过去七佛之第一佛毗婆尸佛还没成正觉时,独一静处,专心禅思,他这样地思惟着:一切世间都已陷于生死的苦难中,众生自生自熟,自灭自没。然而这些众生对于不受生死流转的出世间道却不能如实知道。于是就自己做观察:到底是由于什么因素,所以会有老死呢?像这样以正思惟观察时,就得到了如实的觉证而生起知见:由于有生,所以就会有老死,是由于有生的因素,所以就会有老死的产生。他又正思惟:到底是由于什么因素,所以会有生呢?于是他又以正思惟得到了觉证而生起知见:是由于招感了未来的果报,所以就有来世的再生。于是他又正思惟:到底是由于什么因素,所以会招感未来的果报呢?于是他又正思惟,得到如实的觉证而生起知见:是由于有追求执取,所以才会招感未来的果报。于是他又正思惟:到底是什么因素,所以会去追求执取呢?于是他又正思惟,得到如实觉证去做观察:知道追求执取是因贪著、顾念,是由觉触而生起的爱欲所增长。应要知道,由于有爱欲,就会去追求执取;由于追求执取,所以就招感未来的果报;由于有未来的果报,所以就有来世的再生;由于有来世的再生,所以就有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此纯粹大苦结聚的集起了。就好比要有灯油和灯心才能点燃灯火一样,要随时添加灯油并整理灯心,那盏灯才能保持明亮,燃烧不止。就如「前来叹譬、城譬」经文一样的广为解说。」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就如「毘婆尸佛」的经文所说,像这尸弃佛、毘湿波浮佛、迦罗迦孙提佛、迦那迦牟尼佛、迦弃佛等经,也都是这样的说法。
第三六五经解释:
1、毗婆尸佛:过去七佛之第一佛。译曰胜观、种种观、种种见等。
2、如前来叹譬、城譬广说:印顺导师「杂阿含经论会编」断句作「如前来叹譬城譬广说」,未知何指?
3、尸弃佛:过去七佛之第二佛。译曰火、顶髻。
4、毘湿波浮佛:过去七佛之第三佛。华译为遍胜。过去七佛之前三佛,为过去庄严劫之最后三佛。
5、迦罗迦孙提佛:过去七佛之第四佛。华译为所应断已断灭累、成就美妙等。
6、迦那迦牟尼佛:为过去七佛之第五佛。华译为金寂。
7、迦叶佛:为过去七佛之第六佛。华译为饮光。以上三佛与释迦牟尼佛,为现在贤劫之最初四佛。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你们应当要运用各种方法精勤地修习禅思,使内心寂静,为什么呢?因为比丘如果修习禅思,使内心寂静,运用方法精勤努力的话,就能如实显现。是如实显现什么呢?就是老死之法会如实显现,乃至老死的集起,老死的息灭、老死息灭的方法,都会如实地显现;像这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等法,也都会如实显现,乃至行的集起、行的息灭、行息灭的方法,也都会如实显现;这一切法都无常、有为(有因缘造作之法)、有漏(有烦恼),也是一样都会如实地显现出来。」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应当要修习无量的三摩提(即三昧,正定),专心系念,能修习无量的三摩提,专心系念后,这时就会如实显现。是如实显现什么呢?就是说老死等法会如实地显现,……乃至行等法都会如实地显现,这一切法都是无常、有为(有因缘造作之法)、有漏(有烦恼),这时也都会如实地显现出来。」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以前毘婆尸佛还没成正觉的时侯,他安住于菩提之处,不久就成佛了,他去到菩提树下,敷草为座,就在那儿结跏趺坐(即盘膝而坐),他端坐保持正念,一坐七天,(这期间)对于缘起法做逆顺的观察。所谓由于这里的存在,所以决定那里的存在;由于这里的生起,所以决定那里的生起,由于无明而有行,……乃至由于生,所以就会有老死,以及纯粹大苦结聚的集起;……纯粹大苦结聚的息灭。那毗婆尸佛正坐七日后,就从禅定中出定,说出这首偈言:
『诸法都是如此的由缘起而生,立志修梵行者应勤修禅思,
永远远离一切的疑惑,知道由因缘而生起诸法。
如果知道是由因缘而生起痛苦,知道要灭尽一切感受,
知道要灭尽因缘法,那么就可知道一切烦恼的灭尽。
诸法都是如此的由缘起而生,立志修梵行者应勤修禅思,
永远远离一切疑惑,知道痛苦是由因缘而生起。
诸法都是如此的由缘起而生,立志修梵行者应勤修禅思,
永远远离一切疑惑,知道要灭尽一切的感受。
诸法都是如此的由缘起而生,立志修梵行者应勤修禅思,
永远远离一切疑惑,知道要灭尽因缘法。
诸法都是如此的由缘起而生,立志修梵行者应勤修禅思,
永远远离一切疑惑,知道一切烦恼的灭尽。
诸法都是如此的由缘起而生,立志修梵行者应勤修禅思,
普照一切世间的事物,就如太阳住于虚空一样,
能摧灭一切的魔军,获得觉悟而解脱一切的结缚烦恼。』」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如「毗婆尸佛」的经文所说,像这尸弃佛、毘湿波浮佛、迦罗迦孙提佛、迦那迦牟尼佛、迦叶佛等经文也是同样地说法。
第三六八经解释:
1、十二缘起逆顺观察:根本佛教缘起观的内容,有顺逆二观。顺观(能缘起法):「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无明缘行,行缘识」。逆观(所缘起法):「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
2、梵志:即「有志修梵行者」,是印度一般宗教修行者的称呼。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郁毗罗尼连禅河边的大菩提所,不久就将修成正觉,他去到菩提树下,敷草为座,结跏趺坐,正身正念,就如前经一样地广为解说。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四种食能资助利益众生,使众生得以住在世间,摄受长养。是那四种食呢?就是一、粗抟食(三餐饮食),二、细触食(摄益精神的各种觉触),三、意思食(意识思所欲之境,生希望之念,以资助诸根),四、识食(为执取身心与爱染相应之识,此识执取身心,使众生身得以维持)。
这四食是依什么为因?从什么而集?从什么而生?用什么去接触的呢?我说这四食是以爱欲为因,从爱欲而集,从爱欲而生,用爱欲去接触的。这爱欲又是依什么为因?从什么而集?从什么而生?用什么去接触的呢?我说爱欲是以感受为因,从感受而集,从感受而生,用感受去接触的。这感受又是依什么为因?从什么而集?从什么而生?用什么做接触的呢?我说感受是以觉触为因,从觉触而集,从觉触而生,用觉触去接触的。这觉触又是依什么为因?从什么而集?从什么而生?用什么做接触的呢?我说觉触是以六入处为因,从六入处而集,从六入处而生,用六入处去接触的。六入处集起,于是觉触就集起;觉触集起,于是感受就集起;感受集起,于是爱欲就集起;爱欲集起,于是四食就集起;四食集起,所以未来世的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就会集起,如此纯粹大苦的结聚也就集起了。
同样地,如果六入处息灭,那么觉触就会息灭;觉触息灭,那么感受就会息灭;感受息灭,那么爱欲就会息灭;爱欲息灭,那么四食就会息灭;四食息灭,所以在未来世的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就会息灭,如此纯粹大苦的结聚也就息灭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四种食能资助利益众生。使众生得以住在世间,摄受长养。是那四种食呢?就是一、粗抟食,二、细触食,三、意思食,四、识食。」当时,有位名叫颇求那的比丘,他侍立于佛旁拿着扇子为佛搧凉,就问佛陀说:「世尊啊!是谁在服食这识食呢?」
佛陀告诉颇求那说:「我未说有服食识食的人,我如果说有服食识食的人,你就应这样的问我。可是我说识是一种食物,所以你应问说:『是什么因缘所以会有识食呢?』我就答说:『这识食能招感未来的业报,使不断相续地生起;因为有未来的业报,所以就会有六入处;由于有六入处,所以就有觉触(六触)。』」
颇求那又问:「是谁在觉触呢?」
佛陀告诉颇求那说:「我未说有觉触的人,我如果说有觉触的人,你就应这样地问:『是谁在觉触呢?』(可是我并没有这样说。)所以你应这样地问:『是什么因缘所以会生起觉触来呢?』我就应这样答说:『是由于有六入处,所以就会生起觉触;又由于有觉触,所以就会生起感受。』」
又问:「是谁在感受呢?」
佛陀告诉颇求那说:「我未说有感受的人,我如果说有感受的人,你就应问:『是谁在感受呢?』(可是我并没有这样说,)所以你应问说:『是什么因缘所以会有感受的生起呢?』我就应这样答说:『是由于有觉触的缘故,所以就会产生感受;由于有感受,所以就又生起了爱欲。』」
又问:「世尊啊!是谁在爱欲呢?」
佛陀告诉颇求那说:「我未说有爱欲的人,我如果说有爱欲的人,你就应这样问说:『是谁在爱欲呢?』(可是我并没有这样说,)所以你应问说:『是什么因缘所以会有爱欲的生起呢?』我就应答说:『是由于有了感受,所以就会有爱欲的生起;由于有爱欲的生起,所以就会追求执取。』」
又问:「是谁在追求执取呢?」
佛陀告诉颇求那说:「我未说有追求执取的人,我如果说有追求执取的人,你就应问说:『是谁在追求执取呢?』(可是我并没有这样说,)所以你应问说:『是什么因缘所以会有追求执取的生起呢?』我就应答说:『是由于有爱欲的生起,所以就会有追求执取;由于有追求执取,所以就会招感未来的果报。』」
又问:「世尊啊!是谁招感了未来的果报呢?」
佛陀告诉颇求那说:「我未说有招感未来果报的人,我如果说有招感未来果报的人,你就应问说:『是谁招感了未来的果报呢?』(可是我并没有这样说,)所以你现在应问说:『是什么因缘所以会招感未来的果报呢?』我就应答说:『是由于去追求执取,所以就会招感未来的果报,这追求执取能招感未来的果报而导致再生,这就叫有。有六入处,由于有六入处,所以就会生起觉触;由于有觉触,所以就会生起感受;由于有感受,所以就会生起爱欲;由于有爱欲,所以就去追求执取;由于追求执取,所以就会招感未来的果报;由于有未来的果报,所以就会有来世的再生;由于有来世的再生,所以就会有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此纯粹大苦结聚的集起;如果六入处息灭,那么觉触就会息灭;觉触息灭,感受就会息灭;感受息灭,爱欲就会息灭;爱欲息灭,追求执取就会息灭;追求执取息灭,未来的果报就息灭;未来的果报息灭,来世的再生就会息灭;来世的再生息灭,那么老、病、死、忧、悲、恼苦就会息灭,如此纯粹大苦聚的集起也息灭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三七一经解释:
1、「有有故有六入处,六入处缘触」:「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因有识故有六处,缘六处而有触」。
2、「汝应作是问:『为谁触?』」:「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在此句下皆有如此叙述:「然我不如是言,是故,对不如是言之我唯应问:」,以下类句皆同。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四种食能资助利益众生,使众生得以住在世间,摄受长养。是那四种食呢?就是一、粗抟食,二、细触食,三、意思食,四、识食。
比丘要如何观察抟食呢?譬如有夫妇二人,只生有一个儿子,对他爱念养护。有一天他们想要越过旷野险道难行之处,可是粮食吃尽,肚子饥饿,疲困极了,想着不可能有渡过困境之理,于是夫妇俩讨论着:『正好有这一个儿子,虽是我们极为爱念的人,我们如果把他吃了,就可渡过这个难关,不要使三个人都死在这里。』做这样的讨论后,他们就杀了这个儿子,含着悲垂着泪,强忍着吃着孩子的肉,终于得以越过这个旷野。怎样呢?比丘啊!那两位夫妇共食孩子的肉,他们是否还会爱取肉的香味、贪好它的美味爽口呢?」
答说:「不会的,世尊!」
又问:「比丘啊!那夫妇二人强忍着吃食孩子的肉,是否为了越过旷野的险道呢?」
答说:「是的,世尊!」
佛陀告诉比丘们说:「凡是服食抟食,都应像这样的去做观察。能做这样观察的话,就知道要对抟食断爱;能知道对抟食断爱后,对色、声、香、味、触五境的贪爱就可断除;能断除对色、声、香、味、触五境贪爱的人,我不能发现那位多闻圣弟子对这五境还会有一项的结使烦恼而不被断除的。如果还有一结使烦恼的话,就会再来此界受生了。
比丘要如何观察触食呢?譬如有一条牛,活剥它的皮后,到处都有各种虫类要来吃它的肉,会被沙土细尘所沾黏,也会受到草木的针刺。如果依于地,地上的虫类会来吃它;如果依于水中,水中的虫类会来吃它;如果依于空中,也会被空中的飞虫所吃食,无论卧起常有苦毒来残害这个身体。同样地,比丘啊!对那触食,也应当像这样地去做观察。能做这样观察的话,就知道要对触食断爱;能知道对触食断爱,就能断除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三受断除后,多闻圣弟子对于更上之事,就不用再有所持作了,因为他所应该要做的事,都已做完了。
比丘要如何观察意思食呢?譬如聚落城邑边有大火烧起,火势猛烈不见烟焰。这时有一汉子聪明又有智慧,他背苦向乐,厌死乐生,如此地想着:那儿起了大火,火势猛烈到不见烟焰,走到那儿应当避开,不可陷入其中,否则必死无疑。他做这样地思惟后,常生思愿,要舍离该处而远去;观察意思食,也是像这样。如此地去做观察的话,就可断除意思食;断除了意思食,就能断除三爱(欲爱、色爱、无色爱);三爱断除后,那多闻圣弟子对于更上之事,就不用再有所持作了,因为他所应该要做的事,都已做完了。
众比丘啊!要如何观察识食呢?譬如国王,有替他防逻的巡捕,捉到盗匪后,将他捆绑送到王宫来,就如前面「须深经」(即第三四六经)所广说的一样。因为那样的因缘,而受到用长矛刺伤三百次的苦觉,昼夜都在痛苦;观察识食,也是像这样。如此地去做观察的话,就知道要断除识食;知道断除识食的话,就知道断除名色;知道断除名色后,多闻圣弟子对于更上之事,就不用再有所持作了,因为他所应该要做的事,都已做完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三七二经注释:
1、旷野崄道:「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旷野之道」。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四种食能资助利益众生,使众生得以住在世间,摄受长养。是那四种食呢?就是一、粗抟食,二、细触食,三、意思食,四、识食。如果比丘对这四种食有喜有贪的话,就会促使识的依住、增长;由于识的依住、增长,所以就会入于名色之中;由于进入名色之中,所以就会使诸行增长;由于诸行的增长,所以未来的业报就增长;由于未来业报的增长,所以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就会生起,如此纯粹大苦的结聚也就集起了。
如果对这四种食不贪不喜,由于不贪不喜的缘故,所以识就不会依住、不会增长;由于识不依住、不增长,所以就不会进入名色之中;不进入名色之中,所以诸行就不会增长;诸行不增长,所以未来的业报就不会生长;未来的业报不生长,所以未来世的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就不会生起,如此纯粹大苦的结聚也就息灭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四种食能资助利益众生,使众生得以住在世间,摄受长养。是那四种食呢?就是一、粗抟食,二、细触食,三、意思食,四、识食。众比丘啊!如果对这四种食有贪有喜的话,就会有忧悲、有烦恼的尘垢生起;若对这四种食不贪不喜,就不会有忧悲、也不会有烦恼的尘垢生起了。」
佛陀说完这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四种食可资助利益众生,使众生得以住在世间,摄受长养。是那四种食呢?就是一、粗抟食,二、细触食,三、意思食,四、识食。
众比丘啊!对这四种食有贪有喜的话,就会促使识的依住、增长,……乃至纯粹大苦结聚的集起。譬如楼阁宫殿,北西两面长广,东西两面开有窗子,太阳从东方出来,阳光就照在西壁上。
同样地,比丘啊!对这四种食有贪有喜的话,就如前面经文(第三七三经)所广说一样,乃至纯粹大苦结聚的集起。
如果对这四种食不贪不喜,也是如前面经文所广说一样,乃至纯粹大苦结聚的息灭。比丘啊!譬如楼阁宫殿,北西两面长广,东西两面开有窗子,太阳从东方出来,应会照在何处呢?」
比丘回答佛陀说:「应是照在西壁上。」
佛陀告诉比丘说:「如果没有西壁,那么应照在什么地方呢?」
比丘回答佛陀说:「应是照在虚空中,无处攀缘。」
(佛陀于是说:)「同样地,比丘啊!对这四种食能不贪不喜,那么识就无处可依住,……乃至如此纯粹大苦结聚的息灭。」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四种食能资助利益众生,使众生得以住在世间,摄受长养。是那四种食呢?就是一、粗抟食,二、细触食,三、意思食,四、识食。众比丘啊!如果对这四种食有贪有喜的话,就会促使识的依住、增长,……乃至纯粹大苦结聚的集起。比丘啊!譬如楼阁宫殿,北西两面长广,东西两面开有窗子,太阳从东方出来,应会照在何处呢?」
比丘回答佛陀说:「应是照在西壁上。」
佛陀告诉比丘说:「同样地,对这四种食有贪有喜的话,就会促使识的依住、增长,……乃至如此纯粹大苦结聚的集起。如果对这种食能不贪不喜,也就不会有识的依住、增长,……乃至如此纯粹大苦结聚的息灭。比丘啊!就比如画师与画师弟子集聚各种的色彩,想要彩绘虚空,他们能够画成吗?」
比丘回答佛陀说:「不能,世尊!为什么呢?因为那虚空并非物体、没有对碍、不可见的缘故。」
(佛陀于是说:)「同样地,比丘啊!对这四种食不贪不喜的话,也就不会有识的依住、增长,……乃至如此纯粹大苦结聚的息灭。」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四种食能资助利益众生,使众生得以住在世间,摄受长养。是那四种食呢?就是一、粗抟食,二、细触食,三、意思食,四、识食。众比丘啊!如果对这四种食有贪有喜的话,就会促使识的依住、增长,……乃至纯粹大苦结聚的集起。比丘啊!就如画师和画师的弟子集聚各种的色彩,想要在物体上彩绘,画成各种图案。众比丘啊!你们意见怎样呢?那画师及画师的弟子他们能在物体上彩绘图案么?」
比丘回答佛陀说:「是的,世尊!他们能在物体上彩绘图案。」
佛陀告诉比丘说:「对这四种食有贪有喜的话,就会使识依住、增长,……乃至如此纯粹大苦结聚的集起。众比丘啊!如果对这四种食不贪不喜的话,就不会有识的依住、增长,……乃至纯粹大苦结聚的息灭。比丘啊!就好比画师和画师的弟子,他们集聚各种的色彩,想要在非物体上有所彩绘,画成各种图案。他们能够画成吗?」
比丘回答佛陀说:「不能,世尊!」
(佛陀于是说:)「同样地,比丘啊!如果对这四种食能不贪不喜,就不会有识的依住、增长,……乃至如此纯粹大苦结聚的息灭。」
佛陀说完段这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波罗国鹿野苑中的仙人住处。
那时,世尊告诉五比丘说:「这有关苦的真理,是你们本来所未曾听过之法,当你们对它做正确思惟时,就会生起法眼、正智、光明、正觉;还有这苦产生根源的真理、这苦息灭的真理、这灭除苦的方法的真理,也是你们本来所未曾听闻之法,当你们对它做正确思惟时,就会生起法眼、正智、光明、正觉。
其次,对有关苦的真理的知识又当知道,这是你们本来所未曾听过之法,当你们对它做正确思惟时,就会生起法眼、正智、光明、正觉;已经知道这痛苦生起根源的真理后,就应当将它断除。这是你们本来所未曾听过之法,当你们对它做正确思惟时,勍会生起法眼、正智、光明、正觉。
其次,这苦产生的根源灭除后,就能得知这苦息灭的真理,对它应当自己能知作证。这是你们本来所未曾听闻之法,当对它做正确思惟时,就会生起法眼、正智、光明、正觉。其次,对这灭除苦的方法的真理已知道后,就应当去修习。这是你们本来所未曾听闻之法,当你们对它做正确思惟时,就会生起法眼、正智、光明、正觉。
其次,比丘啊!已知道有关苦的真理了,知道后就能出离于它。这是你们所未曾听闻之法,当你们对它做正确思惟时,就会生起法眼、正智、光明、正觉。其次,对这苦产生根源的真理已知道、已断除后,就能出离。这是你们本来所未曾听闻之法,当你们对它做正确思惟时,就会生起法眼、正智、光明、正觉。
其次,对这苦息灭真理已知道、已能作证后,就能出离。这是你们所未曾听闻之法,当你们对它做正确思惟时,就会生起法眼、正智、光明、正觉。其次,对这灭除苦的方法的真理已知道、已修习后,就能出离。这是你们本来所未曾听闻之法,当你们对它做正确思惟时,就会生起法眼、正智、光明、正觉。
诸比丘啊!我对这四圣谛三转十二行法如果不生起法眼、正智、光明、正觉的话,那么我始终不能在诸天、恶魔、梵天、沙门、婆罗门等听法的群众中,成为解脱的人、出世间的人、离烦恼尘垢的人,也不能自己证得无上的正等正觉。我因为对这四圣谛三转十二行法已生起法眼、正智、光明、正觉,所以在诸天、恶魔、梵天、沙门、婆罗门等群众中,得以出离世间、得以解脱生死烦恼,自己证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当世尊讲说这段经文时,憍陈如尊者以及八万诸天群众,听后便能远离烦恼的尘垢,获得清净的法眼。
这时,世尊问憍陈如尊者说:「现在你了解正法了没?」
憍陈如回答佛陀说:「已了解了,世尊!」
世尊又问憍陈如尊者说:「了解正法了没?」
拘邻(憍陈如另一音译)回答佛陀说:「已了解了,善逝!」
由于拘邻尊者已经知道正法的缘故,所以就叫他阿若拘邻(已开悟的拘邻)。
阿若拘邻尊者知道了四圣谛法后,地神高声唱说:「诸位仁者!世尊在波罗国仙人住处的鹿野苑中三转十二行法轮,这是诸沙门、婆罗门、诸天、恶魔、梵天所未曾说过之法。听闻后所得到的法益甚多,非常安乐。世尊哀愍世间众生,以法义来饶益众生,使天界人间皆得利益与安乐,增益诸天众,而减少阿修罗众。」
地神唱诵完后,就听见虚空的神天、四天王天(欲界第一层天)、三十三天(忉利天、欲界第二层天)、炎魔天(夜魔天、欲界第三层天)、兜率陀天(喜足天、欲界第四层天)、化乐天(乐变化天,欲界第五层天)、他化自在天(欲界第六层天)的天神又展转地传唱,片刻之间,便传到梵天(色界天)那里,梵天也随声唱说:「诸位仁者!世尊在波罗国仙人住处的鹿野苑中三转十二行法轮,是众沙门、婆罗门、诸天、恶魔、梵天,以及世间众生所未曾听闻、讲说之法,听闻后所得到的法益甚多,非常安乐。世尊以法义来饶益诸天及世人,增益诸天众,而减损阿修罗众。」
世尊是在波罗国仙人住处的鹿野苑中转说此四圣谛的法轮,所以这一经就取名为「转法轮经」。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4
第三七八经解释:
1、五比丘:指佛最初所度的五比丘,即憍陈如、额鞞、跋提、十力迦叶、摩诃俱男。
2、苦圣谛:是四圣谛之首,四圣谛即:一、苦谛——说明人生多苦的真理,人生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苦是现实宇宙人生的真相;二、集谛——集是集起的意思,是说明人生的痛苦是怎样来的真理,人生的痛苦是由于凡夫自身的愚痴无明,和贪欲瞋恚等烦恼的掀动,而去造作种种的不善业,结果才会招集种种的痛苦;三、灭谛——是说明涅槃境界才是多苦的人生最理想最究竟的归宿的真理,因涅槃是常住安乐、寂静的境界;四、道谛——是说明人要修道才能证得涅槃的真理,道有多种,主要是指修习八正道。
3、三转十二行:佛成道后,在鹿野苑对声闻乘人说苦、集、灭、道之四圣谛,有示、劝、证之三转——一、示转,佛对利根者说: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使其一闻即悟。二、劝转,佛对中根者说: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使其信受奉行。三、证转,佛恐钝根人,仍不能信解,于是便引己为证,以明非虚,即: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使其破除疑虑。
4、从本经三七八——四四三经「杂阿经论会编」辑为「四谛相应」。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波罗国仙人住处的鹿野苑中。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四种圣谛。是哪四项呢?就是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波罗国仙人住处的鹿野苑中。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四圣谛。是哪四项呢?就是苦圣谛(有关苦的真理)、苦集圣谛(产生苦的根源的真理)、苦灭圣谛(苦寂灭的真理)、苦灭道迹圣谛(灭除苦的方法的真理)。如果比丘对这四圣谛还未觉证的话,就应当要努力修学而至觉证,兴起向上求进步的心,能运用各种方法修习,以正念正知而得觉证。」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波罗国仙人住处的鹿野苑中。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四圣谛,是哪四项呢?就是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比丘对于苦圣谛应当要知道、应当要了解,对于苦集圣谛,应当要知道、应当要断除,对于苦灭圣谛应当要知道、应当要觉证,对于苦灭道迹圣谛应当要知道、应当要修习。」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波罗国仙人住处的鹿野苑中。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四圣谛。是哪四项呢?就是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如果比丘对于苦圣谛已知道、已了解,对于苦集圣谛已知道、已断除,对于苦灭圣谛已知道、已觉证,对于苦灭道迹圣谛已知道、已修习的话,这个比丘就能断除爱欲,转去一切结缚的烦恼,对于我慢的烦恼也能觉证,彻底地脱离苦海。」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波罗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四圣谛。是哪四项呢?就是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如果比丘对于苦圣谛已知道、已了解,对于苦集圣谛已知道、已断除,对于苦灭圣谛已知道、已觉证,对于苦灭道迹圣谛已知道、已修习的话,那么这个比丘就叫阿罗汉,已尽除一切烦恼,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舍离一切重担,获得了利乐,尽除一切结缚,有正智而得到完善的解脱。」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波罗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四圣谛。是哪四项呢?就是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如果比丘对于苦圣谛已知道、已了解,对于苦集圣谛已知道、已断除,对于苦灭圣谛已知道、已觉证,对于苦灭道迹圣谛已知道、已修习的话,那么这个比丘就能度过苦的边际、穷尽苦的边际、远离尘垢的边际,清净的梵行已完成,纯一清白,名为上士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波罗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四圣谛。是哪四项呢?就是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如果比丘对于苦圣谛已知道、已了解,对于苦集圣谛已知道、已断除,对于苦灭圣谛已知道、已觉证,对于苦灭道迹圣谛已知道、已修习的话,那么这位比丘便不会有关隘的阻挠,平服了城池,度过一切艰难险境,解脱结缚的烦恼,就叫做贤圣,树立了神圣的法幢。」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三八五经解释:
1、建立圣幢:幢,即法幢。喻妙法高耸,如幢之上出,故曰法幢。又如猛将之建幢旗,以譬佛菩萨之说法,能伏魔军而得胜,故曰建立圣幢。
对于人类的起源学者有学者的解释,其他宗教也有各自的记载。但是佛教中对于人类的起源有不同的讲述。在《长阿含经》中释伽牟尼佛讲述了人类的起源:天地始终。劫尽坏时。众生命终皆生光音天。自然化生。以念为食。光明自照。神足飞空。其后此地尽变为水。无不周遍。当于尔时。无复日月星辰。亦无昼夜年月岁数。唯有大冥。其后此水变成大地。
无我法门是佛教中重要的教义,被列为三法印之一(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在佛教中,判断佛法是否究竟,即以此三法印来衡量。若是与三法印相违,即使是佛亲口所说,也不是了义之法;反之,若能契合三法印,即使不是佛陀所说,也可认为是纯正的佛法。因此,对于学佛者来说,正确地把握三法印的含义,对整个修行来说是极为关键的。本文
我是这样听说的:一天,佛在罗阅城耆阇崛山中,与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们一起。那时,摩竭王阿阇世准备讨伐跋祇。摩竭王自我念道:‘跋祇勇猛健壮,民众也豪强。以我的实力去赢取他们,不一定有十足的胜算。’阿阇世王,即命令婆罗门种族大
在浩若星河的佛教经纶中,其实有一本经书在佛教中的地位类似于圣经在基督教、古兰经在伊斯兰教的地位,它就是阿含经。流传于今天的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中国云南傣族地区的南传佛教(小乘佛教)不
一、以四谛为根本’以缘起为总法则 什么是佛教?广义地说,它是一种宗教,包括它的经典、教法、仪式、习惯、教团组织等;它就是佛陀的教说。佛教亦称为“佛法”。佛法的基本内容可以用“圣谛”来概括(谛是真理或存在的意思);苦谛,指经验世界的现实,主要是三界生死轮回的苦恼;集谛(或称“因谛”),指产生苦恼的原则;灭谛,指痛苦的消灭;
“长阿含”为梵语Dirghāgama之汉梵及义音合译而成。Dīrgha为形容词,字义为“长的”(相对于“短的”)āgama为名词,字义为“传来的圣教”或“传来的圣教集”。两字合称即是“传来的(每经分量)长的圣教”或“圣教集”,故名《长阿含经》。系后秦佛陀耶舍和竺佛念
杂阿含经是原始佛教基本经典。北传佛教四部阿含之一。因所集诸经篇,幅短小,事多杂碎,故名。玄奘译名为《相应阿笈摩》,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原50卷,缺2卷,后以阿育王传补入。共收经1362部。一般认为属化地部传本。梵文原本现已不存。近代曾在中国新疆发现梵文残片。据《精刻大藏经目录》(支那内学院编)记述,现存历代异译本39种。
「阿含」一词是梵语Agama 的音译,也有译为阿笈摩、阿伽摩、阿含暮等。义译有「来」(coming near)、「归」(approaching)、「传」(A traditional doctrine or precept)、「集」(Collection of such doctrines)之意,引申为「传来之教训」。在僧肇的〈长阿含序〉中,将「阿含」译为「法归」。在《翻译名义集》,把「阿含」译为「教
我听说是这样:有一阵子,佛陀住在舍卫国的只树给孤独园里。那时,世尊告诉比丘们说:“从前有一只名叫罗婆的小鸟,被老鹰抓住而飞腾到空中,在空中叫唤着:“我自己不够警觉,忽然遭到这个灾难。我擅自离开了有父母保护的(根本)境界,而游荡到别的地方,才会遭到这个灾难,弄得现在被别人困住了,不得自在!”
返回目录 增壹阿含经:《增壹阿含经》与《增支部》对照表 《增壹阿含经》 《增支部》及其他经典 序品第一 十念品第二 《增壹阿含2 1经》当修念佛 《增支部》A 1 20 93-102 《增壹阿含
《阿含经》属于印度早期佛教基本经典的汇集性典籍。一般认为,此经基本内容,在释迦牟尼逝世当年,佛教节一次结集时,就已经被确定下来。然而有的文献,又把它看成为声闻乘三藏里的经藏。“阿含”,有的书里也译成为《阿笈摩》等,可能成为“法归”,“传承的说
阿含,梵语音译,也作阿铪、阿笈摩、阿伽摩、阿鋡暮。意译为“无比法”、“法归”、“教”“传”等。《阿含经》记述佛陀所说及其直传弟子依次所为的修道及传教活动,阐述当时“外道”的学说以及佛陀对他们的批驳。论述了佛教的基本教义,包括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缘
过去,我们常听到一句话「礼多人不怪」,也经常看到许多信徒欢喜礼拜,表达他的信仰恭敬、虔诚。这原本也是没有错,但是不如法的礼拜,也是不当的。经文里说,「偷婆」(即窣堵波,梵语 stúpa 音译,安置佛陀舍利的建筑)中不应拜,也就是在塔里不拜;在大众里
原始佛教时代,佛弟子及信者往往将所听闻的教法,用诗或简短散文的形式,以口口相传的方式记忆传承。由于佛弟子各人领纳的不同,而各有其相异的思想,因此至教团成立时,如何将佛陀的教说作整理、统一,实属必要之事。经过历次的结集后,佛陀的教说渐次充实完备,
阿含,梵文Agama,巴利语同,又作阿笈摩、阿伽摩、阿铪暮、阿铪等。汉译意为法本、净教、归、法归、法藏、藏、教法、传教、趣无、教、传、来。阿含一词,意指传承之教说,或传承佛陀教法之圣典;有时与法(梵文dharma)同义。称阿含为《阿含经》乃是中国古来之习惯,通常系指原始佛教典籍《四阿含》或《五阿含》而言。
以瞋报瞋者,是则为恶人;不以瞋报瞋,不瞋胜于瞋。这四句偈提醒我们,对于瞋恨心重的人,不要和他一般见识,也不要瞋心以对。例如,对方瞋恨人,辱骂人,你也以瞋心骂他;这个人很罪恶,你也以一颗瞋恨心对待他,这都是不当的。如果能以慈悲心、忍辱心,以一颗不瞋恨的心来面对,就是可以的人。
世间的实相真理是什么?是无常!你看,人有生老病死,花有花开花谢,大地山河无时无刻不在迁流变化中。无常,就是有变异性,没有一刻停留不变。尤其人的生命也是无常,有人做了实验,发现人身上的细胞,只要一个礼拜就会全部死亡,重新
在社会上,常有人习惯对人发脾气、叫嚣谩骂,令人不敢领教。那么,要怎么样才能战胜瞋恚心重的人呢?这首偈语告诉我们「不怒胜瞋恚」,对于瞋心重的人,要以和平、慈悲、温和,不跟他一般见识、不计较来回应,即所谓「柔能克刚」,就能战胜他心中的愤怒。
《中阿含经》由东晋瞿昙僧伽提婆翻译,共六十卷,一共包括了二百二十二部经典。由于这些经典在《阿含经》中篇幅中等,故名《中阿含经》。其内容有多个方面:(1)论述戒定等各种修行方式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在解脱过程中的作用;(2)论述因果报应;(3)论述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佛教基本教义。汉译《中阿含经》一般认为是说一
《杂阿含经》由南朝宋求那跋陀罗翻译,共五十卷,收入篇幅较短的佛经一千三百六十二部,内容广^泛杂乱,故称《杂阿含经》。《杂阿含经》的主要内容以讲述佛教基本教义为主,详细解释了五蕴、六处、缘起、十二缘生等学说,阐明了苦、空无常、无我的佛教基本思想,较为详细地论述了四谛、八正道、四念处、十八界、因果报应等
《大般若经》六百卷,又称《般若经》,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唐朝玄奘翻译。这是有关佛教般若类经典的汇编之著,所以卷帙浩繁。当年玄奘法师西域取经,取来此经本子有三种,后来进行翻译,碰到疑问,便就三本互校,殷勤省覆,择善而从,然后落笔,
印度瑜伽行派和中国法相宗的基本经典之一。唐玄奘译。五卷。除玄奘译本外,还有南朝宋求那跋陀罗、北魏菩提流支、南朝陈真谛译的三种译本。该经的中心,是大乘的境行果,境指心境。一共八章,即:序、胜义谛相、心意相识、一切法相、无自性相、分别瑜伽、地波罗蜜、如来成所事。除序外,其余七章(品)是正文。正文前四章,讲“所观境”;中间二
我们在社会上、工作中、家庭里,若碰到对我们不友善,或专门找我们麻烦的人,都将之归类为恶人。我们要如何面对恶人呢?佛陀在他弘法的生涯里,也遇到一个大麻烦,就是他的堂兄提婆达兜。提婆达兜嫉妒佛陀的成就,要推翻佛陀,自己做领袖,以种种方法来陷害佛陀;
佛陀入灭后一百年,原始佛教的统一教团分裂为上座部与大众部。其后复细分为小乘十八部或二十部,各部派均各有其独自传承的经藏。依现今资料显示,当时至少有南方上座部、有部、化地部、法藏部、大众部、饮光部、经量部等所传的经典存在。
听经闻法,好比生活中需要吃饭一样重要,为了身体健康必须吃饭,同样的,为了让慧命增长,就必须听经闻法。身体有病,医生会开药方为我们治疗;心里有病,则要靠佛法的阿伽陀药(能够普遍治一切病的药)来治疗。所以听经闻法时,要有「疗病想」。如:觉得自己有贪
三种恶的行为,衍生出来就是十恶行。这十恶行是身体犯杀、盗、淫;口犯妄语、恶口、两舌、绮语;心、意犯贪欲、瞋恚、愚痴邪见等。在佛教讲,你不做十恶行就是十善行。有人说,我一生都没敢杀鸡、鸭,甚至一隻蚊子、一隻蚂蚁都没有敢打死,我不会杀生的。其实,一
布施有很大的功德,但布施若没有智慧或布施错误,就会有过失。例如:拿钱给小孩买刀剑玩具,玩惯以后,他可能会用真刀真剑去伤害人;买小鱼、小鸟给小孩子玩,一直玩到死,养成没有慈悲心,这也不好。买香菸送人、买酒送人、替人传递毒品、捕鸟送人、捕鱼送人、
什么叫「居家善知识」?家里的成员中,可以作为模范者,他就是家庭里的善知识;做先生的,因为太太的支持而有成就,太太就是先生的善知识;贞节贤良的妻子,是我们居家的善知识;具有正见智慧的老师,是学校的善知识;从事社会公益的好人,是社会的善知识。
有人说,世间上,花种中最美丽的是玫瑰花;鸟类中最美丽的是孔雀;动物中最忠实的是狗;至于人的一生,在物质上,最重要的是土地房屋;在精神上,最重要的是有伴侣;在生活上,最重要的是衣食不缺……但,什么是人的真正第一呢?梦窗国师有一首偈语:
经文中,佛陀提到布施有五种:第一施命:永明延寿禅师出家前是一位太守,生性慈悲,为了护生挪用公款,被判罪要砍头。他在被杀的时候,讲了一句很有名的话:「将此一命,布施众生。」过去的圣贤豪杰「杀生成仁,捨身取义」,都是一命来布施;现在有很多人,用自己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