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杂阿含经卷第十五

  三八六 【经旨】本经意同前经,惟就法义广说。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波罗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四圣谛。是哪四项呢?就是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如果比丘对于苦圣谛已知道、已了解,对于苦集圣谛已知道、已断除,对于苦灭圣谛已知道、已觉证,对于苦灭道迹圣谛已知道、已修习的话,那么这位比丘便不会有关隘的阻挠,平服了城池,度过一切艰难险境,(解脱结缚的烦恼),就叫做贤圣,树立了神圣的法幢。众比丘啊!怎样叫没有关隘阻挠呢?就是说欲界的五下分结(贪、瞋、身见、戒取见、疑见等五结惑)已断除、已知道,这就叫远离关隘的阻挠。怎样叫平服城池呢?无明就是大城的深池了,知道将它断除,就叫做平服城池。怎样叫渡过一切艰难险境呢?就是说无尽无边的生死苦海,彻底的脱离了,这就叫渡过一切的艰难险境。怎样叫解脱结缚的烦恼呢?就是说爱欲已断除了、已知道了。怎样叫建立神圣的法幢呢?就是说我慢已断除了、已知道了。这就叫树立神圣的法幢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三八七【经旨】本经叙说已得四圣谛比丘之功德。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波罗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四圣谛。是哪四项呢?就是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如果比丘对于苦圣谛已知道、已了解,对于苦集圣谛已知道、已断除,对于苦灭圣谛已知道、已觉证,对于苦灭道迹圣谛已知道、已修习的话,就叫做比丘断除了欲界的五下分结(身见、疑、戒禁取、贪、瞋),成六分,守护于一(六根接触外境产生识,能守护而不产生烦恼忧惧),依靠四种正常手段生活,舍除种种见杂染,离弃一切贪爱希求,证诸觉想(没有污浊之思惟),自身所作,得到心灵的完善解脱,智慧的完善解脱,纯一清白,名叫上士。」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三八七经解释:

  1、断五支:五支,指欲界五顺下分结——欲贪、瞋、有身见、戒禁取、疑。或认为五顺上分结——色贪、无色贪、掉举、慢、无明。

  2、依猗于四:即四所依止——「远离」恶象、恶犬等,「习近」如法衣食等,「除遣」散乱、疲劳等,「忍受」寒热、蚊虫等。总之,日常生活之衣食行住,归于正常,故又名「正依止所依」。

  3、离四衢:「四衢」不可解,比对第六二经末段,此处作「离诸求」,即远离一切贪爱希求,或即指六根的「见、闻、觉、识」。

  4、自身所作:比对第六二经末段,此处作「身行息」。佛光阿含藏注释本经谓是「第四禅离出入息」。

  三八八【经旨】本经以良医譬世尊为大医王。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波罗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如果能成就四法的话,就可以叫做大医王,这是大医王所应具备的条件,大医王所应有的分量。是哪四法呢?一是善于了解病情;二是善于了解病源;三是善于知道治病的方法;四是善于知道治疗疾病后,未来不会再复发。怎样叫良医善于了解病情呢?就是说良医他善于了解像这样如此种种的疾病,这就叫做良医善于了解病情。怎样叫良医善于了解病源呢?就是说良医他善于了解这疾病是因风邪引起,或痰癖引起、或涎唾引起、或众冷引起、或现所从事工作引起、或时节引起,这就叫良医善于了解病源。怎样叫做良医善于知道治病的方法呢?就是说良医他善于知道各种疾病,有的应该涂药、有的应用吐剂、有的应用泻剂、有的应该灌鼻、有的应该灸熏、有的应该发汗,像这样地针对各种疾病而加以治疗,这就叫做良医善于知道治病的方法。怎样叫良医善于知道治疗疾病后,在未来永不再复发呢?就是说良医他善于治疗各种疾病,使疾病完全痊愈,在未来永不再复发,这就叫做良医善于知道治疗疾病,使它不再复发。

  如来、应供、等正觉就是大医王,已成就了四德,用来疗治众生的病,也是像这样。是哪四德呢?就是如来如实地知道这是苦圣谛、如实地知道这是苦集圣谛、如实地知道这是苦灭圣谛、如实地知道这是苦灭道迹圣谛。众比丘啊!那些世间的良医,对于生(人的存在)的根本治疗方法,不能够如实地知道;对于老、病、死、忧、悲、恼苦的根本治疗方法,也不能够如实地知道。然而如来、应供、等正觉是大医王,对于生的根本治疗方法,他能够如实地知道;对于老、病、死、忧、悲、恼苦的根本治疗方法,他也能够如实地知道,所以如来、应供、等正觉就叫大医王。」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三八九【经旨】本经叙说若诸沙门、婆罗门于四谛不如实知,则非沙门、婆罗门;若如实知,则为沙门、婆罗门。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波罗国仙人住处的鹿野苑中。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如果众沙门、婆罗门对这苦圣谛不能够如实地知道、对这苦集圣谛不能够如实地知道、对这苦灭圣谛不能够如实知道、对这苦灭道迹圣谛不能够如实知道的话,那么他就不是沙门之中的沙门,也不是婆罗门之中的婆罗门,他也不能在沙门的法义中、婆罗门的法义中,悟见正法而自知作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如果沙门、婆罗门对这苦圣谛能够如实地知道、对这苦集圣谛能够如实地知道、对这苦灭圣谛能够如实地知道、对这苦灭道迹圣谛能够如实地知道的话,应要知道这沙门、婆罗门——是沙门中真正的沙门、婆罗门中真正的婆罗门。他对于沙门的法义、婆罗门的法义能悟见正法而自知作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所以,比丘啊!对于四圣谛的觉证,应当生起向上求进步的心理,精进勤勉,运用各种方法去修学。是哪四项圣谛呢?就是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

  佛陀说完这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三九〇【经旨】本经为第三八九经之简略。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波罗国仙人住处的鹿野苑中。

  佛陀所广说的经文就如前经一样,差别的是:「如果对于四圣谛不能够如实地知道的话,应该要知道这沙门、婆罗门,就不能算是沙门,也不能算是婆罗门;如果对于四圣谛能够如实地知道的话,那么这才能算是沙门,也才能算是婆罗门。乃至……。」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三九一【经旨】本经叙说若不知四谛则不得脱苦;反之则得脱苦。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波罗国仙人住处的鹿野苑中。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如果沙门、婆罗门对于苦圣谛不能够如实地知道、对于苦集圣谛不能够如实地知道、对于苦灭圣谛不能够如实地知道、对于苦灭道迹圣谛不能够如实地知道的话,应该知道这沙门、婆罗门便不能解脱痛苦了。如果沙门、婆罗门对于苦圣谛能够如实地知道、对于苦集圣谛能够实地知道、对于苦灭圣谛能够如实地知道、对于苦灭道迹圣谛能够如实地知道的话,应该知道这沙门、婆罗门就可解脱于痛苦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如前面「对于苦不得解脱、与得以解脱」的经文所述一样,像这「舍恶趣不能解脱与解脱」、「堪能舍戒退减、与不舍戒退减」、「能自说得过人法自证、与不能自说得过人法作证」、「能于此外求良福田、不能于此外求良福田」、「能于此外求大师、与不能于此外求大师」、「不能越苦、与堪能越苦」、「不堪能脱苦、堪能脱苦」等上面诸经都再重申论说,并继之以偈颂记说:

  「如果不知苦的存在,以及那一切众苦产生的原因,那么就

  不能对一切的苦法,将它永远寂灭无余。

  如果不知道苦灭道迹圣谛,能息灭一切苦,

  使心灵解脱于痛苦,智慧解脱也如此,

  就不能超越一切苦,使痛苦得以究竟解脱。

  如果能如实地知道苦的存在,也能知道众苦产生的原因,

  以及一切的苦法,那么就能将它永远灭尽无余。

  如果又能如实地知道,那息灭痛苦的苦灭道迹圣谛,

  就可得到具足的心灵解脱,智慧解脱也如此,

  能够超越一切苦,得到究竟圆满的解脱。」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三九一经解释:

  1、能思一切苦:根据后半段偈文,「思」疑作「息」。

  三九二【经旨】本经叙说善男子出家,应当知四圣谛法。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波罗国仙人住处的鹿野苑中。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如果善男子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他所应当知道的是一切四圣谛法。是哪四项呢?就是知道苦圣谛、知道苦集圣谛、知道苦灭圣谛、知道苦灭道迹圣谛。所以,比丘啊!对于四圣谛法如果还未觉证的话,应该运用方法精勤努力,修习使觉证。这样的经句,在一切四圣谛的经文里,都应当要具文宣说。」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如是知、如是见、如是无间等,这些经文都应当这样说。又三结(身见、戒禁取、疑)灭尽,得到了须陀洹果位(入流、初果),这一切都应当要知道四圣谛。是知道哪四圣谛呢?就是知道苦圣谛、知道苦集圣谛、知道苦灭圣谛、知道苦灭道迹圣谛。如是当知、如是当见、如是无间等的经文,也是这样的说法。」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如果三结已灭尽,贪欲、瞋恚、愚痴三毒转成薄弱,就得到了斯陀含果(一来、二果),那一切都是对四圣谛如实知道之故。是知道哪四圣谛呢?就是知道苦圣谛、知道苦集圣谛、知道苦灭圣谛、知道苦灭道迹圣谛。如是当知、如是当见、如是无间等的经文,也是这样的说法。

  如果五下分结(贪、瞋、身见、戒禁取见、疑)灭尽,而获生般涅槃阿那含果(不还、三果),不再还来此世受生,那一切都是由于知道四圣谛之故。是知道哪四圣谛呢?就是知道苦圣谛、知道苦集圣谛、知道苦灭圣谛、知道苦灭道迹圣谛。如是知、如是见、如是无间等的经文,也是这样的说法。

  如果一切烦恼已灭尽,得到清净的心灵解脱与智慧解脱,在现世中自己知道作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那一切都是由于知道四圣谛之故。是知道哪四圣谛呢?就是知道苦圣谛、知道苦集圣谛、知道苦灭圣谛、知道苦灭道迹圣谛。如是知、如是见、如是无间等的经文,也是这样的说法。

  如果得证辟支佛(缘觉)道,那一切都是由于知道四圣谛之故。是知道哪四圣谛呢?就是知道苦圣谛、知道苦集圣谛、知道苦灭圣谛、知道苦灭道迹圣谛。如是知、如是见、如是无间等的经文,也是这样的说法。

  如果得证无上正等正觉(佛陀),那一切都是由于知道四圣谛之故。是知道哪四圣谛呢?就是知道苦圣谛、知道苦集圣谛、知道苦灭圣谛、知道苦灭道迹圣谛。如是知、如是见、如是无间等的经文,也是这样的说法。」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三九二经解释:

  1、「如是当知、如是当见、无间等」:比对本经后文,疑应作「如是当知、如是当见、如是无间等,亦如是说。」

  2、生般涅槃阿那含:生般涅槃,为五种阿那含之一。谓此阿那含于欲界得第三果已,从欲界没,生于色界,便断上地余惑,得阿罗汉,入于般涅槃。

  三九三 【经旨】本经叙说知四圣谛为正尽苦之前相。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波罗国仙人住处的鹿野苑中。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就好比太阳出来,光明之相先现起;同样地,当正确地灭尽苦恼之时,也有它前相的现起,就是知道四圣谛法。是知道哪四圣谛呢?就是知道苦圣谛、知道苦集圣谛、知道苦灭圣谛、知道苦灭道迹圣谛。如是知、如是见、如是无间等的经文,也是这样的说法。」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三九四【经旨】本经叙说如日月不出世间,则世间黑暗;佛若不出世间说四谛,世间亦闇冥。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波罗国仙人住处的鹿野苑中。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假如日月不出现于世间的话,一切众星也不会出现于世间,那么无论白天或晚上、半月或一月、季节或年岁、片刻或须臾,皆无日月星光,世间常暗,没有光明的照耀,只有长夜,纯粹是大暗痛苦出现于世间。如果如来、应供、等正觉不出现于世间时,就没有人宣说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若灭道迹圣谛,使它显现于世间,这世间盲目黑暗,没有光明的照耀,只有如此的长夜,纯粹地大黑暗出现于世间。

  假如日月出现于世间,众星也会出现,无论白天或晚上、半月或一月、季节或年岁、片刻或须臾,日月星辰,都会出现于世间。这世间长夜都有光明的照耀。同样地,如果如来、应供、等正觉出现于世间,为说苦圣谛,使它显现于世间,说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若灭道迹圣谛,使它显现于世间,那么就不再有黑暗,长夜照耀着光明,纯一的智慧就会显现于世间。」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三九五【经旨】本经叙说圣弟子于四圣谛得法眼之大义。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波罗国仙人住处的鹿野苑中。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就好比太阳出来,绕行空中,会坏灭一切黑暗,光明显照。同样地,圣弟子如果把所有集聚苦恼之法全部断灭后,就会远离烦恼的尘垢,得生清净的法眼与觉证,同时三结断尽。所谓身见(执著自身为实有的邪见)、戒取见(执行邪戒却以为是正戒)、疑见(对真理怀着犹豫不决的见解),这三种结惑断尽,就叫须陀洹(预流果、初果),不再堕入三恶道之中,将来一定会成就正觉,只要七次天上、人间往来,就可渡过苦海的边岸。那位圣弟子在这期间虽然也会生起忧苦,但等到那位圣弟子离开贪欲邪恶不善之法后,有觉、有观,就能离欲界之恶,而生起喜乐之受,具足初禅而安住。不再看见那位圣弟子还有一法不断,能使他还生此世间的。这就是圣弟子得到法眼后的情况。所以,比丘对这四圣谛还未能觉证的话,就应当要运用方法勤勉努力,生起向上求进步的心理,精进修学。」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三九六【经旨】本经叙说若不知苦谛、苦集谛、苦灭谛、则不得苦灭道谛。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波罗国仙人住处的鹿野苑中。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应当这样说:『我对于苦圣谛还未觉证,对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也都未觉证,然而却说我将得证苦灭道迹圣谛的话,这样的说法与事实不相应。』为什么呢?因为没有这个道理之故。

  如果对于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还未觉证,然而却想要证得苦灭道迹圣谛的话,是没有这个道理的。譬如有人说:『我想要拿取佉提罗(檐木、洋槐)的叶子,将它聚合做成器具,用来装水提着走。』的话,这是不可能的事。为什么呢?因为没有这个道理之故。同样地,如果说:『我对于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都未有觉证,然而却想要证得苦灭道迹圣谛。』的话,那也是不可能的事。

  如果又有人说:『我将对于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已经得到觉证后,便又可证得苦灭道迹圣谛。』的话,这才是正确的说法。为什么呢?因为有这个道理之故。

  如果对于苦圣谛、苦集圣谛、若灭圣谛已经有所觉证,而后想要证得苦灭道迹圣谛的话,这才是可能的事。譬如有人说:『我用纯昙摩叶(一种红莲花之叶)、摩楼迦叶(一种蔓草之叶),把它聚合起来,用来装水提着走。』的话,这才是正确的说法。为什么呢?因为有这个道理之故。同样地,如果有人说:『我对于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已经得到觉证,然而还想要证得苦灭道迹圣谛。』的话,这才是正确的说法。为什么呢?因为有这个道理之故。如果对于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已经得到觉证,而后想要证得苦灭道迹圣谛的话,这才是可能的事。」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三九六经解释:

  1、斯有是处故:依本经文意,此句「故」字应是衍文。

  三九七【经旨】本经叙说不如实知四谛,随他人说,如小绵丸之随风吹去;如实知四谛者,不随他语,如铜铁柱之坚固不动。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波罗国仙人住处的鹿野苑中。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就如小绵丸,小劫贝华(木棉)丸,被放置在十字路口,四方的风吹来,就会随风飘向一方。同样地,如果沙门、婆罗门对于苦圣谛不能如实地知道,对于苦集圣谛、对于苦灭圣谛、对于苦灭道迹圣谛也都不能如实地知道的话,就应知道这位沙门、婆罗门必定常观察他人颜色,常附和跟从他人说法,因为他不能如实知道四圣谛之故。所以一听闻他人的说法,便随他人的话去领纳接受,应该知道这人就是一向不修习四圣谛的智慧所导致。

  譬如忉利天帝释宫殿的因陀罗柱,是用铜铁做成的,并且深入地中,四方吹来猛烈的风也不能动摇它。同样地,如果沙门、婆罗门对于苦圣谛能如实地知道,对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也都能如实地知道的话,就应知道这位沙门、婆罗门不会依他人颜色,不会附和跟从他人的话语,这沙门、婆罗门有坚固的智慧,本来就已随顺修习四圣谛之故,因此不会附和跟从他人的话语。所以,比丘啊!你们对于四圣谛应当要运用各种方法勤勉努力,生起向上求进步的心,精进修学。」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三九八【经旨】本经叙说若于四圣谛如实知,则不为他论者所屈。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波罗国仙人住处的鹿野苑中。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譬如有一根石柱,它的长度有十六肘,有八肘长插入地中,四方吹来猛风,都不能使它摇动。同样地,如果沙门、婆罗门对于苦圣谛能如实知道,对于苦集圣谛、对于苦灭圣谛、对于苦灭道迹圣谛也都能如实地知道的话,那么这种沙门、婆罗门到任何的辩论场,一定没有人能屈服他。如果他已证得心灵解脱、智慧解脱的话,还能使其余的沙门、婆罗门反生忧苦。他能像这样地如实知道、如实见道,都是由于他多世以来就有修习的缘故,所以才使得他拥有智慧,而不能动摇他。所以,比丘啊!对于四圣谛,你们应当运用各种方法勤勉努力,生起向上求进步的心,精进修学。」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三九九【经旨】本经叙说为免长受堕恶趣之苦,于四谛未觉证者,当起增上欲,精进修习使能觉证,甚于急救火烧头衣。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波罗国仙人住处的鹿野苑中。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譬如有一个人被火烧到了头发和衣服,这时就应当生起强烈的欲愿,急速救火,使火息灭。」

  佛陀又告诉众比丘说:「但却不要作这样的说法!应当先搁置头发、衣服被火燃烧这件事,而要对于四圣谛生起向上努力的心,运用各种方法勤勉修习,使能觉证。是哪四种圣谛呢?就是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如果对这四圣谛尚未觉证的话,就应当运用各种方法勤勉修习,使能觉证。为什么要这样呢?比丘啊!因为未解脱时,在漫漫的长夜里,地狱、畜牲、饿鬼三恶道的大火猛烈,而众比丘却不见此极苦的情状。所以说,假如比丘对于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还未觉证的话,这比丘就应当要忍着苦乐、忧悲,对于四圣谛勤加精进,运用各种方法去修习,使能觉证,应当这样学习才是。」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四〇〇【经旨】本经叙说为欲闻法,须日日受三百枪苦至百岁,其苦仍不及受恶趣苦,故比丘当于四谛修无间等。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波罗国仙人住处的鹿野苑中。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譬如有位男子,他能活有百岁的寿命,有人告诉他说:『这位汉子!如果你想听闻四圣谛法,就应当每天三时忍受痛苦的折磨。早晨时忍受被百枪刺击苦,到了中午、下午时,也是像这样的忍受各百枪的刺击痛苦。在一天当中忍受被三百枪刺击的痛苦,像这样每天被枪刺击一直到他百岁时,然后才得以听闻四圣谛法,得到证悟,你能够做到吗?』

  当时,那位男子为听闻四圣谛法之故,会说都能忍受。为什么呢?因为人活在这世上,有如长夜般地忍受轮回之苦,有时转生于地狱,有时转生为畜牲,有时转生成饿鬼,在三恶道中徒然地忍受一切的苦楚,也不能听闻到四圣谛法,所以我现在为觉证正法的缘故,不会以终身每日须忍受三百枪的刺击而认为是大苦。所以,比丘啊!你们对于四圣谛还未能觉证的话,就应当运用各种方法勤勉努力,生起向上求进步的心,精进修学,使能证悟。」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四〇一【经旨】本经叙说若于四圣谛平等正觉,名为如来、应供、等正觉。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波罗国仙人住处的鹿野苑中。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对于四圣谛能够平等正确地觉证,就叫做如来、应供、等正觉。是哪四圣谛呢?就是所谓的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对于这四圣谛法能够平等正确地觉证,就叫做如来、应供、等正觉了。所以,众比丘啊!对于四圣谛还未证悟的话,就应当运用各种方法勤勉努力,生起向上求进步的心,精进修学,使能证悟。」

  佛陀说完这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四〇二【经旨】本经叙说若不知四谛者,当长夜驱驰生死;若知四谛,则得离生死。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在摩竭陀国的人间游行教化。在王舍城和波罗利弗中间的竹林聚落里,国王在这当中创建了一处福德精舍。当时,世尊和随行的大众就住宿在那儿。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我和你们对于四圣谛法,如果无知、无见,不能随顺而觉、不能随顺而受的话,就应当会处于漫漫长夜中,追生逐死。是哪四圣谛呢?就是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我和你们对于这四圣谛法,如果无知、无见,不能随顺而觉、不能随顺而受的话,就应当会处于漫漫长夜中,追生逐死了。因为我和你们对这苦圣谛能够随顺而知、随顺而入,所以能够截断三界轮回之流,渡尽生死之海,不再有未来的受生;对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也是能随顺而知、随顺而入,所以能截断三界轮回之流,渡尽生死之海,不再有未来的受生。因此,比丘啊!对于四圣谛如果还未觉证的话,就应当要运用各种方法勤勉努力,生起向上求进步的心,精进修学,使能证悟。」

  当时,世尊就又诵偈说:

  「我常和你们,长夜中涉渡生死,

  由于不见圣谛之故,大苦日渐增长;

  如能见证四圣谛,就能截断轮回的大海流,

  生死也永远断除,不再有未来的受生。」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四〇二经解释:

  1、有流:有,是指三界的果报;流,是指四种之惑。三界的果报实有故云有;四种之惑使人漂流于三界之生死海,故云流。四流者:一、见流——三界之见惑;二、欲流——欲界之一切诸惑,但除见惑及无明;三、有流——上二界之一切诸惑,但除见惑及无明;四、无明流——三界之无明。

  四〇三【经旨】本经叙说佛所觉知之法甚广大,而所宣说之法虽不多,但可正向涅槃,故比丘当于四圣谛勤修学,使能觉证。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在摩竭陀国的人间游行教化。在王舍城和波罗利弗中间的竹林聚落里,国王在这当中创建了一处福德精舍。当时,世尊和随行的大众就住宿在那儿。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你们和我同行,一起到申恕林去吧!」

  当时,世尊与随行大众就来到申恕林中,坐在树下。

  这时,世尊手里握着一把树叶,告诉众比丘说:「我手里所握的树叶比较多呢?还是整片大树林的树叶较多呢?」

  比丘回答佛陀说:「世尊啊!您手中所握的树叶很少,而那片大森林中的树叶却有无量多,比您手中所握多出百千亿万倍,乃至无法用算数、譬类去比较出来。」

  佛陀说:「就像这样,众比丘啊!我修行完成正等正觉后,自己所悟见之法,而为人宣说的部份,就如我手中所握树叶那样少而已。为什么呢?因我所宣说的少分之法,都是对于真义有所帮助、对于正法有所帮助、对于梵行有所帮助,能使人有明有慧,得到正觉,趋向于涅槃。而如那一片大森林树叶之多,我修行完成正等正觉时,自己所知见的正法,所没有说出来的部份,也就像这样地多。为什么呢?因为那些法对于真义不能有所帮助,对于正法不能有所帮助,对于梵行不能有所帮助,也不能使人有明有慧,得到正觉,而正确趋向涅槃之故。所以,众比丘啊!对于四圣谛如果还未觉证的话,就应当运用各种方法勤勉努力,生起向上求进步的心,精进修学,使能证悟。」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四〇四【经旨】本经叙说离车族童子竞射精舍门孔,箭箭皆射入,阿难以为奇特,以该事白佛,佛告以知四谛较之更难。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毘舍离城猕猴池侧的重阁讲堂里。

  那时,阿难尊者于早晨穿好法衣,手拿着钵盂,要进入毘舍离城乞食。这时,有众多离车族的童子也在晨间从城里出来,他们来到精舍门前,拿起弓箭,比赛射向精舍的门孔,他们每一箭都射进了门孔里。

  阿难尊者看后,感到很奇异,那些离车族的童子竟然能做出这么困难的事来。他进入城里乞食,回来收好了衣钵,洗完了脚,便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立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今天早晨穿好法衣,手拿着钵盂,要进入毘舍离城乞食时,看到了众多的离车族童子也从城里出来,他们来到精舍门前,比赛拿弓箭射向门孔,他们每一箭都射进门孔里。我当时这样想着:这件事实在很奇异!那些离车族的童子竟然能做出这么困难的事来。」

  佛陀告诉阿难说:「你意见怎样呢?离车族的童子拿着弓箭比赛射向门孔,每一箭都能射进目标,这件事比较困难呢?还是把一根毛剖析一百分,而拿着弓箭去射向这每一分毫毛,每一箭都要能射中,这样比较困难呢?」

  阿难回答佛陀说:「把一根毛剖析成一百分,对着每一分毫毛射箭,每一箭都要能射中,这件事比较困难。」

  佛陀告诉阿难说:「以上这些都比不上对苦圣谛生起如实的知见,这才是最困难的事。同样地,也比不上对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生起如实的知见,这才是最困难的事。」

  当时,世尊又诵偈说:

  「把一根毛剖析成百分,要射中每一分很困难;

  观察这每一集聚成痛苦身心的因素,要认见那都不是我的

  困难也是如此。」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四〇四经解释:

  1、苦阴:阴,新译叫蕴,是构造有情身心的因素。人身有苦,故叫苦阴。

  四〇五【经旨】本经叙说愚痴凡夫漂流五趣,欲复人身,难于盲龟穿木孔,故比丘当于四圣谛,勤方便修学,使能觉证。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猕猴池侧的重阁讲堂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譬如整个大地都变成大海,有一只寿命无量劫的盲龟,每一百年才把它的头伸出来一次。在大海中有一块浮木,浮木上仅有一个孔穴,顺着海浪到处漂流,随着风吹而东西飘荡。那只每百年才伸出一次头来的盲龟,将会巧遇这块浮木的孔穴吗?」

  阿难回答佛陀说:「不能的,世尊!为什么呢?因为这只盲龟如果游到大海的东边,而那块浮木随着风吹,或许是飘到了大海的西边,至于南、北、四维(四隅),四周围绕的道理也是如此,所以不一定会巧遇那块浮木的孔穴。」

  佛陀告诉阿难说:「盲龟和浮木,虽然彼此相违离,但是或许会有巧遇的时候。然而愚痴凡夫漂流于五趣之中,想要暂得人身的机率,比那样还要困难。为什么呢?因为众生都不行正义、不行正法、不行善道、不行真实,彼此互相杀害,强者欺陵弱者,造下了无量的罪恶之故。所以,比丘啊!对于四圣谛如果还未觉证的话,就应当运用各种方法勤勉努力,生起向上求进步的心,精进修学,使能证悟。」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四〇五经解释:

  1、五趣:又名五恶道,或五道,即地狱、饿鬼、畜生、人、天。

  2、于四圣谛未无间等者:原经「四圣谛」下有一「当」字,比对前面诸经类句,此「当」字应是衍文,今删。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