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增一阿含经白话文:卷第四十七

增一阿含经白话文卷第四十七 放牛品第四十九今分品

  那时,世尊就吐舌(伸出其舌),舐其左右的耳朵,然后又把它卷缩入于口内。这时世尊即入于三昧,使那位梵志看见佛陀的阴马藏。当时,梵志看见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后,乃欢喜踊跃,不能自胜。那时,施罗梵志白佛说:「我现在的出身为婆罗门沙门您乃为出身于刹利种。然而沙门、婆罗门都同为一道,都求一解脱。唯愿沙门听允我们有机会得到同一道吗?」

  佛陀告诉梵志说:「你有此意见吗?」梵志回答说:「我有这种意见的。」佛陀告诉梵志说:「你就应当发起向于一解脱吧!所谓正见是也。」梵志白佛说:「正见就是一解脱吗?又更有甚么解脱吗?」世尊告诉他说:「梵志!更有解脱,而得证涅槃界之法。其事有八种,所谓正见、正治(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就是所谓的梵志之八种之道,能得至于涅槃的。」

  那时,梵志白佛说:「是否有这种众生知道此八种之道的吗?」世尊告诉他说:「不只是一百千而已。梵志!当知!有无数百千的众生知道此八种之道的。」梵志白佛说:「是否又有这种众生不了解此八种之道的吗?」世尊告诉他说:「有这种众生不了解其道的,这,并不是一人而已。」梵志白佛说:「是否又有众生不能得此法的吗?」

  佛陀告诉他说:「有这种众生不能得此道的。像如此之人,乃有十一种类的。那十一种呢?所谓奸伪的人,恶语的人,难谏的人,以及那些无反复、好憎恶性、害父母、杀阿罗汉、断善根善事、反为恶、计有我、起恶念向于如来的人,就是所谓的梵志!有如此的十一种类的人,不能得此八种之道的。」当佛说此八种道的时候,那个时候的那位梵志的诸尘垢都灭尽,而得法眼清净。

  那时,施罗梵志告诉他的五百位弟子说:「你们各人所好的话,就各自诵习。我乃欲到如来之处,去善修梵行。」诸弟子们白其师说:「我们也同样的欲去出家学道。」

  那时,梵志以及五百名弟子,各各长跪,白世尊说:「唯愿世尊!听许我们之出家学道!」佛陀告诉诸梵志说:「善来!比丘!欢迎你们在于如来之处善修梵行,渐尽苦原吧!」如来说此语之时,五百名梵志就成为沙门。那时,世尊渐与此五百人演说微妙之论。所谓论,就是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不净之论,出要为乐等法。其次则为说诸佛世尊常所说法的:苦、集、尽(灭)、道。当时,世尊都广与诸人演说。这时,五百人的诸漏永尽,而得上人之法。

  那时(另一个时候),翅宁梵志又白而说:「时间已到,唯愿屈神!」(请佛应供)。那时,世尊告诉施罗等五百比丘说:「你们都各着衣持钵吧!」世尊被千名比丘围遶,到了城内的梵志之处,就座而坐。那时,翅宁梵志看见五百婆罗门都已作沙门,就对他而说:「善哉!诸位!趣道之要,莫复过是(真正欲学道的话,其重要不能超过于这种法-出家学道)。」

  那时,施罗比丘为翅宵梵志说此偈而说:

  此外更无法  能胜此要者

  如此之比像  善者无过是

  (除了这种道之外,更没有其它的甚么方法能胜过于此要的。像如此的地像〔比类〕,所谓善的法不能超过于如是的。)

  那时,翅宁梵志白世尊说:「唯愿世尊!请小留神待些时吧!正尔(这样),更再办饮食。」(正准备丰富一些)。世尊告诉他说:「所办的饮食,但时贡献,不要疑惧会不足之事。」这时,翅宁梵志乃欢喜无量,就亲自施行饮食,供养佛陀,以及比丘僧。那时,世尊饭食之后,梵志就除去那些食器,然后用若干种的华,去散佛,和比丘僧的身上,而趋前白佛说:「唯愿世尊!我们这些男女大小,都求佛赐作为优婆塞!」

  那个时候,梵志的妇人已怀妊,这位妇人白佛说:「我现在有娠,也不知是男的呢,或者是女的呢?我也要为他自归依于如来,愿听许为优婆塞,或优婆夷!」

  那时,如来与诸大众们演说微妙之法,即在于座上,说此偈而说:

  快哉斯福报  所愿必得果

  渐至安隐处  永无忧厄患

  死得生天上  设使诸魔天

  亦复不能使  为福者堕罪

  彼亦求方便  贤圣之智慧

  当尽于苦本  长离去八难

  (令人快哉!这种福德!所愿的必定能得其果报的。这样,会渐至于安隐之处,会永远没有忧恼厄患的。死后定会得生天上的。假如诸魔天,也不能使造福的人堕入于罪业的。他也是同样的求于方便,求此贤圣的智慧的。都当尽于苦本,长离而去八难!)

  那时,世尊说此偈后,便从他的座位起而去。

  那时,翅宵梵志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四○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教诸比丘恒受一食,能令身体轻便,气力也会强盛。跋提婆罗则说他不堪于此法,佛就允其通日之食。其次为迦留陀夷在于日暮之时,入城去乞食,致,孕妇惊怖而流产。佛陀藉此而规定比丘当于日中乞食,并劝学如迦叶比丘之自行头陀法。经过三个月后跋提婆罗曾至世尊之处忏悔前愆,自此精进修持,不久则证得阿罗汉。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常恒的一坐而食(日中唯受一食),身体乃轻便,而气力很强盛。你们比丘!也应当日中一食,以保身体的轻便,而气力强盛,得修梵行。」这时,跋提婆罗(贤护)白世尊说:「我实在不能堪任于日中一食。所以的缘故就是因为气力弱劣之故。」

  佛陀告诉他而说:「如果你到檀越之家时,就一分吃食,另一分则持回来(持二钵,一钵朝食,一钵中食)。」跋提婆罗白佛说:「我也不堪于行这种法。」世尊告诉他说:「就听许你坏斋吧!你可以通日而食的了。」跋提婆罗又白佛说:「我也不堪任于施行此法的。」那时,世尊则默然不回答。

  那时,迦留陀夷(优陀夷,译为麄黑。最受人欢迎的比丘)在向暮日入(夕阳已下山时),着衣持钵,进入城内去乞食。那时已极为闇冥,当时的优陀夷就渐渐的至于长者之家。那位长者之妇已怀妊,听到沙门在外乞食,就亲自持饭,出来惠施他。优陀夷的颜色乃极为黑,那个时候天空欲将降雨,处处(到处)都有抴电(闪电)。那时,长者之妇刚出门而看见沙门的颜色极黑,实时惊怖,乃呼一声:「是鬼!」自便称唤而说:「咄哉!见鬼!」(我看到鬼!)实时伤着其胎儿,胎儿寻即命终(流产)。这时,迦留陀夷寻就还回精舍,都愁忧不欢,坐下自思惟,悔无所及(懊悔已来不及)。

  那时,在舍卫城内,便有了如此的恶声:「沙门释种子,乃咒堕他人的儿子。」其中有男女都各相谓言而说:「现在的诸沙门,行无节度,饮食不知时宜,好像在家的白衣居士,有甚么差别呢?」那时,众多的比丘听到诸人民各论如是之事:「沙门释种子,并不知道应该要节度,行来并没有甚么忌畏。」里面,那些持戒的比丘,戒行完具的,也自怨责而说:「实在不是我门之所宜的,那些食无禁限,行无时节(乞食不按时),实在是我们的不是!」就各共相率至于佛所,头面礼足,将此因缘,其白世尊。

  那时,佛陀告诉一位比丘说:「你去唤迦留陀夷,叫他到这里来。」这时,那位比丘受佛的教语后,就去唤优陀夷。当时,优陀夷听到佛陀在叫他,就来到世尊之处,头面礼足之后,坐在于一边。那时,世尊问优陀夷说:「你昨天日暮之时,是否进入城内去乞食,乞到长者之家,使长者的妇人胎堕吗?」优陀夷白佛说:「唯然!世尊!」佛陀告诉优陀夷说:「你为甚么缘故不分别时节,尤其是天空欲降雨之时进入城内去乞食呢?这实在不是你所应做的,而且一位族姓子(善男子)之出家学道,怎么可以贪着于饮食呢?」那时,优陀夷就从其座起来,白世尊说:「从今以后,不敢再犯,唯愿世尊听受弟子的忏悔!」

  那时,世尊告诉阿难说:「快去打揵椎,去集聚诸比丘在于普会讲堂吧!」阿难受佛之教后,就集诸比丘,集聚在于讲堂,然后趋前白佛说:「诸比丘已集齐了。世尊!宜知是时。」

  那时,世尊就到讲堂,坐在于中央,告诉诸比丘说:「过去久远之时的世尊,都均一坐而食(一天一食),其诸声闻弟子,也是一坐而食。就是将来的诸佛,以及其弟子们,也是当会一坐而食的。所以的缘故就是:因为这是行道的要法,故应当都为一坐而食。如果能够行一坐而食的话,则身体会轻便,心会得开解。心已得解的话,就能得诸善根。已得善根的话,便能得证三昧。已得三昧,就能如实而知道。如实而知道甚么呢?所谓苦谛,能如实而知道,苦集谛,能如实而知道,苦尽谛(灭谛),能如实而知道,苦出要谛(道谛),能如实而知道。你们这些族姓子(善男子),已经出家学道,已经舍弃世间的八业,但是却不知道时节,有如那些贪欲的人,和他们有甚么差别呢?梵志自有其梵志的法,外道也自有其外道的法的。」

  这时,优婆离(译为近取,持戒第一的比丘)白世尊说:「过去的如来,和将来的诸佛,都均为一坐而食。这样,就请世尊制定规则,令诸比丘们都限时而食吧!」世尊告诉他说:「如来也有如此的知见,但是对于未犯的缘故,不加以制定耳。要之,在眼前曾有如此之罪,乃当会制限而已!」

  于是,在于那时,世尊就普告诸比丘们说:「我乃专心一意的一坐而食,你们也应当要一坐而食(一日一食,多打禅坐)。现在你们应在日中而食(食中午之餐),不得过于午时。你们也应当学习乞食之法。为甚么比丘要学乞食之法呢?于是(是这样的:)比丘们!食乃为了支持生命,得到也不生喜,不得到也不忧愁。假如得食之时,就应思惟而食,不要存有贪着之心,只要为了使此身能趣得存形,能除去旧痛,更不再造新痛,使气力充足而已。像如是的,比丘们!就名叫做乞食。你们诸比丘们!应当要一坐而食。

  甚么叫做比丘的一坐而食呢?因为起,就会容易犯食,故为了更不应食而只管打坐。像如是的,比丘们!就名叫做一坐而食。你们,比丘们!也当应得食而食。甚么叫做比丘之得食而食呢?于是,比丘们!由于得食之后,更又有为齐于此吗?(应不会再得食)。假如那些饮食又更得到的话,就不应再食!像如是的,比丘们!这就叫做得食而食。你们,比丘们!也应当要着三衣,应打坐在于树下,或者坐在于闲静之处,或者露天而坐而修苦行,应着补衲衣,应在于冢间,应着弊恶之衣。所以的缘故就是:因为叹说(称赞)少欲的人之故。我现在教导你们,应当要如迦叶比丘那样。所以的缘故就是:迦叶比丘乃自行头陀十二法,也一再的教人行这种要法之故。我现在教诫你们,也应当如面王比丘那样(婆罗门出身,奉师命去质疑佛陀,终被佛化所伏,而出家,为弊衣第一)。所以的缘故就是:面王比丘乃着弊坏的法衣,不执着于甚么校饰(穿弊衣不会羞耻)。就是所谓,比丘们!就是我的教诫,应当念念修习。像如是的,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跋提婆罗,经过三个月,并不曾到过世尊之处。那时,阿难就在临到三个月之初,到了跋提婆罗比丘之处,对他说:「现在众僧们都正在补衲衣裳,然后,如来当会再游行于人间。现在如果不去的话,后悔就无益的了。」这时,阿难就带领跋提婆罗往至于世尊之处,头面顶礼之后,并又白佛而说:「唯然!世尊!请听许我的忏悔,从今以后,更不再犯。

  如来曾经制定禁戒,但是我却不纳受(不听从),唯愿垂恕!」像如是的,再三忏悔。

  这时,佛陀告诉他说:「听许你的悔过,以后不可以再犯。所以的缘故就是:我自念:生死乃为无数之次,或者作为驴,或者作为骡,作为骆驼、象、马、猪、羊,都以草来养此四大的形体。或者堕在地狱,都食噉热铁丸。或者作为饿鬼,都恒食脓血。或者转生作为人形,而吃食这里的五谷。或者往生于天而作天形,而食自然的甘灵。在无数劫当中,形命都共为竞逐,始终并不厌足。优波离!当知!有如火之获薪木,始终无厌足。也如大海水之吞流,而无厌足那样。现在凡夫之人,也是如是,都贪食而不厌足!」

  那时,世尊便说此偈而说:

  生死不断绝  皆由贪欲故

  怨憎长其恶  愚者之所习

  (生死不能断绝的原因,都是由于贪欲的缘故。也由于怨憎,才会增长其恶的,这是愚痴的人的所习的。)

  因此之故,跋提婆罗!应当要念念少欲知足,不可以起贪想,不可以生起乱念。像如是的,优波离(应为跋提婆罗)!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跋提婆罗听如来的教诫之后,就在于闲静之处,而自克责:所以族姓子,出家学道的人,都是为了欲修无上的梵行,而致于: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再受后有之身,能如实而知。那时,跋提婆罗,即成为阿罗汉。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的弟子当中,第一声闻,多饮食的比丘,就是所谓吉护比丘是(跋提婆罗)。」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四四一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为诸比丘演说所谓习行的沙门,誓愿的沙门。同时也阐明沙门的法行,以及婆罗门的法行的意义。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鸯艺村中(巴利文为鸯伽国的马邑村),和大比丘众五百人俱在。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诸人民都称呼你们为沙门。假若有人发问而说:『你们是沙门吗?』你们一定会说:『是沙门。』我现在告诉你们,有关于沙门之行(沙门之法之行),以及婆罗门之行(婆罗门的法门)。你们应当念念修习,后来必定会成就果报,如实而不会有异的。所以的缘故,就是说:有二种的沙门:(一)有习行的沙门,(二)有誓愿的沙门。

  为甚么叫做习行的沙门呢?于是(是这样的:)比丘的行来(来往)、进止(举止)、视瞻、容貌、着衣、持钵,一切都均为如法而行。也不着于贪欲、瞋恚、愚痴,唯为持戒而精进,而不犯非法的,都同样的学诸戒。就是所谓名叫习行的沙门。

  为甚么叫做誓愿的沙门呢?于是:或者有比丘,对于威仪、戒律、出入、进止、行步、容貌、视瞻、举动,一切的一切,都均如法,志愿尽诸有漏,而成就无漏,在于现法当中,身得证,而自游化,而至于: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再受后有,如实而知道。就是所谓名叫誓愿的沙门。这就是所谓,比丘们!就是二种的沙门。

  那时,阿难白世尊说:「甚么叫做沙门的法行?婆罗门的法行呢?」佛陀告诉阿难说:「于是,比丘!对于饮食都能知足,昼夜之经行,都不失去其时节,而行诸道品是。甚么叫做比丘之诸根寂静呢?于是,比丘!假若眼根看见色境,而不生起想着,不兴诸乱念,在于其中,眼根得清净,而除诸恶念,不念不善之法。假若耳根听声境,鼻根嗅香境,舌根知味境,身根知细滑(触境),意根知法境,都不生起想着,都不兴起诸乱念,在于耳根乃至意根,而得清净。像如是的,就叫做比丘之诸根得清净。

  甚么叫做比丘之饮食知足呢?于是,比丘!量其腹而食,并不希求肥白(对于饮食能知量,不求饱满肥胖)。只欲使此身能趣于存命,而得以除去旧痛,令新痛不生,得以修习梵行。有如男女之身生疮痍时,则随时用膏药去涂疮,都是常欲使疮痍差愈之故,现在的此比丘也是如是,也是量腹而食。如用膏油去膏车的原因,就是为了欲致驶远之故,比丘之量腹而食,则是欲趣存命之故。像如是的,叫做比丘之饮食知足。

  甚么叫做比丘之恒知警寤呢?于是,比丘!在于初夜(下午五点至九点)和后夜(翌日凌晨一点至五点),都恒知警寤,都思惟三十七道品(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四正勤、四念处、四如意足)之法。如昼日打坐、经行时,都欲除去恶念诸结之想。又在于初夜、后夜打坐、经行,以除去恶结不善之想。又在于中夜(下午九点至翌日凌晨一点),右胁着在于地(床上),将脚和脚相累(相迭),唯向光明之想。又在于后夜,出入经行,而除去不善之念。像如是的,叫做比丘之知时警寤。像如是的,阿难!这就是所谓沙门的要行。

  甚么叫做婆罗门之要行呢?于是,比丘!对于苦谛,能如实而知道,对于苦集之谛(集谛)、苦尽之谛(灭谛)、苦的出要之谛(道谛),都能如实而知道,后因解此欲漏之心、有漏之心、无明漏心,而得解脱。已得解脱,便得解脱之智,所谓: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再受胎,能如实而知道。这名叫做婆罗门的要行之法。阿难!当知!这就是名叫要行之义!」

  那时,世尊便说此偈而说:

  沙门名息心  诸恶永已尽

  梵志名清净  除去诸乱想

  (沙门之名叫做息心,是诸恶已永尽之义。梵志名叫清净,是除去诸乱想之意。)

  因此之故,阿难!对于沙门的法行、婆罗门的法行,都应当念念修行。如有众生行此诸法之时,然后乃能称做沙门。又由于甚么缘故,名叫沙门呢?所谓诸结都永息之故,名叫沙门。又由于甚么缘故,名叫婆罗门呢?所谓尽除愚惑之法之故,名叫梵志。也名叫做刹利。又由于甚么缘故,名叫刹利呢?因为由于他之断淫、怒、痴之故,名叫刹利。也名叫做沐浴。由于甚么缘故,名叫沐浴呢?由于其洗除二十一结(瞋、害、睡眠、调戏、疑、怒、忌、恼、嫉、憎、无惭、无愧、幻、奸、伪、诤、憍、慢、妒、增上慢、贪等心结),故名叫做沐浴。也名叫做觉。由于甚么缘故,名叫觉呢?由于其觉了愚法、慧法之故,名叫觉。也名叫做彼岸。由于甚么缘故,名叫彼岸呢?由于其从此岸,而至于彼岸之故,名叫彼岸。阿难!能行此法的人,然后乃能名叫沙门、婆罗门的。这就是其义,应当要念念奉行!」

  那时,阿难听佛所说,乃欢喜奉行!

  四四二

  大意:本经叙述提婆达多妄自出家,随修罗陀学神通而有所得,声名远播。依次为:贪着利养,而犯五逆罪;法施比丘尼说他之过,反遭其害;提婆达多得重病,还生害佛之心,至佛所,脚才下地,便被大火所烧,就生悔过之心,欲称佛,未竟,而入地狱;佛授记他经一劫之苦后,生天上,六十劫不堕恶道,最后受人身而出家,成为辟支佛;目连入地狱去为他说法,六万余人听法后,往生于四王天。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释翅迦毗罗越(释种的迦昆罗国)的尼拘留园之中,和大比丘众,五百人俱在。

  那个时候,提婆达兜王子,往至于世尊之处,行头面礼足之礼后,坐在于一边。这时,提婆达兜白佛说:「唯然!世尊!请听允我加入于道次(教团内),得以作为沙门。」佛陀告诉提婆达兜说:「你应宜在于俗家,去分檀惠施(为施主而行布施之行)。因为欲作沙门,实在不是容易之事啊!」

  这时,提婆达兜又再三的白佛说:「唯然!世尊!请听允我排在末席吧!」佛陀又告诉他说:「你宜于在家修行,不宜于出家去修沙门之行!」

  那时,提婆达兜便生如是之念:这位沙门乃怀嫉妒之心。我现在应该私自剃头,以便善修梵行。为甚么须用这位沙门为我剃度干么呢?这时,提婆达兜就自退下而回去,就私自剃除须发,穿着袈裟,自称而说:「我是释种子。」

  那时,有一位比丘,名叫修罗陀(译为善得)。是一位行头陀行,而行乞食,着补衲衣,五通都清彻的人。这时,提婆达兜往至于那位比丘之处,头面礼足之后,趋前而说:「唯愿尊者!当给与我说教,使我长夜,能获得安隐!」这时,修罗陀比丘,就对于他讲说威仪礼节,以及教他应思惟此法,应舍弃此而就于彼。这时,提婆达兜乃如那位比丘的教训,而不漏失(依教奉行)。

  这时,提婆达兜比丘说:「唯愿尊者!当给与我演说神足之道(神通之法),我能堪任修行此道的!」那时,比丘又给与他说神足之道而说:「你现在应当学习心意轻重;如已知道心意轻重的话,就又应当分别四大,所谓地、水、火、风之轻重是。如已得知四大轻重的话,便当修行自在的三昧;如已行自在三昧的话,就又当修勇猛的三昧;如已行勇猛三昧的话,就又当应修行心意三昧;如已行心意三昧的话,就又应当行持自戒的三昧;如已修行自戒三昧的话,则像如是的,在于不久的时候,便当会成就神足通。」

  那时,提婆达兜受师的教训后,就用功致于自知心意之轻重,又知道四大的轻重,也尽修诸三昧,都没有漏失过。那个时候,经过不久之时,便成就神足之道,像如是的,就能以无数的方便,作变无量(能作种种的神通变化)。那时,提婆达兜的名声,就流布于四方的远处。

  这时,提婆达兜,曾用其神足之力,乃至于三十三天,去采取种种的优钵莲花(青莲花)、拘牟头华(地生华),回来奉上于阿阇世太子,并告诉太子说:「这些花乃是三十三天所出的,是释提桓因(帝释天)遣送而来奉上于太子的。」

  那时,王太子看见提婆达兜的神足,有如是的伟大,就随时供养他,就给与其所须要的。太子又作如是之念:提婆达兜的神足,乃极为难及的。这时,提婆达兜又自隐形,作小儿的身,在于王太子的膝上。这时,诸婇女也各作如是之念:这到底是甚么人呢?是鬼呢?是天呢?其言还未说完了之时,便又化身,还复如本来的面目那样。这时,王太子,以及诸宫人都称言而说:「这位是提婆达兜。」就给与其所须要的。又传此言而说:「提婆达兜的名德,实在不可其记!」

  那时,众多的比丘听到此消息之后,就到世尊之处,行头面礼足之礼后,白佛而说:「那位提婆达兜,乃具有了极大的神足,因此,能得衣裳、饮食、床卧之具,以及病瘦时的医药。」佛陀告诉比丘们说:「你们不可以兴起如是之心,不可以着于提婆达兜的利养。同时又不可以钦羡他的神足之力。因为那个人,即当会因此神足,而堕坠于三恶道的。提婆达兜所获得的利养,以及他的神足,当会一再的耗尽。所以的缘故就是:提婆达兜自当会造作身、口、意的三恶行之故。」

  那个时候,提婆达兜又兴起此念:沙门瞿昙有了神足,我也是同样的有了神足;沙门瞿昙有所知,我也有了所知;沙门瞿昙之姓为贵,我的姓也是贵;如果沙门瞿昙显现神足,我当会显现二神足;沙门瞿昙显现二神足的话,我当会显现四神足;假如他现四神足的话,我就会显现八神足,他如现八,我就现十六;他如现十六,我就现三十二;随着沙门所现变化,我当会转倍(多他一倍)。那时,众多的比丘听闻提婆达兜多有如是之语后,就有了五百余名的比丘投在提婆达兜之处,以及五百名的比丘都受太子的供养。

  这时,舍利弗与目揵连自相谓言而说:「我们共到提婆达兜之处,去听他说法,到底是甚么论说?」就共相到了提婆达兜之处。那时,提婆达兜遥见舍利弗、目揵连之来到,就告诉诸比丘们说:「这二人就是悉达多(世尊的俗名)的弟子。」就怀着非常欢悦的心情。他们到达后,就共相问讯,然后坐在于一边。

  那时,诸比丘都各生此念:释迦文佛的弟子,现在都来投向于提婆达兜。这时,提婆达兜对舍利弗说:「你现在堪任给与诸比丘们说法吗?我欲作小时的休息,又患脊痛(故须休息)。」

  这时,提婆达兜,乃以脚与脚相累迭,右胁着地而卧。由于他的欢喜心之故,二倒便睡眠。那时,舍利弗与目揵连看见提婆达兜已入于眠,就用神足接诸比丘,飞在于空中而去。

  过了一会儿,提婆达兜觉寤(醒来)时,看不见诸比丘,就极怀瞋恚,并吐此言而说:「我如果不报此怨的话,终究不名叫做提婆达兜!」这就是提婆达兜的最初所犯的五逆之恶。提婆达兜刚起此念之时,实时失去了其神足。

  那时,众多的比丘白世尊说:「听说提婆达兜比丘有极大的神足,乃能破坏圣众的。」这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提婆达兜不但是现在才开始破坏圣众,乃在于过去世时,就恒常破坏过圣众。所以的缘故就是:乃于过去世时,也曾经破坏过圣众(搅扰和合僧团)。现在又生此恶念:我要执取沙门瞿昙,把他杀害,在于三界中作佛,为独尊而没有二侣的人。」

  当时,提婆达兜曾经对阿阇世王(太子后来为王时的王名)说:「古昔的诸人的寿命非常的长,现在则非常的短。假如王太子你一旦命终的话,则唐生(空来)于此世间。何不(为甚么不)取父王,把他杀害,以便绍圣的王位呢?我当会去取害如来,当会得作佛。你作新王,我作新佛,不亦快哉(不是很好的事吗)!」

  那时,阿阇世王就差遣守门的人,去执取其父王,把他幽闭在于牢狱内,自立为王,去治理人民。这时,诸群庶(民众)就各相谓言而说:「此子(指太子)未生出来时,则为是怨家之子,因此,名叫阿阇世王(未生怨王)。」

  那时,提婆达兜看见阿阇世王已捡闭其父王后,又生此念:我当去执取沙门瞿昙,把他杀害。那时,世尊住在于耆阇崛山的一小山侧。当时,提婆达兜乃登上耆阇崛山,手擎大石,其长为三十肘,其广为十五肘,就向世尊掷去。这时,山神金毗罗鬼恒住于其山,看见提婆达兜抱石打佛,实时伸其手,把它接放在于余处。那时,石碎而有一小片石,着在于如来之足,实时流出血来。那时,世尊看见后,对提婆达兜说:「你现在又起意欲来害如来,这是第二次的五逆之罪。」

  那时,提婆达兜又自思惟:我现在竟不得害此沙门瞿昙,当更求其它的方便!就舍弃而去。到了阿阇世王之处,启白大王而说:「大王可使黑象饮酒,使牠酒醉,然后使牠去害沙门。所以的缘故就是:此象乃很凶暴,必定能害此沙门瞿昙的。假若沙门真的有一切智的话,明天必定不会到此城来乞食的;假如没有一切智的话,明天就会入城来乞食,必定当会被此恶象所害的!」那时,阿阇世王就用醇酒给与恶象饮下,使象大醉。同时,告诉国中的人民说:「如欲自安惜己命的话,明天就不可以到城内来往。」

  那时,世尊到了乞食之时,就着衣持钵,进入于罗阅城内去乞食。国内的男女大小,及四部之众,听到阿阇世王用酒灌象,欲来伤害如来的消息,都共相到了世尊之处,头面礼足之后,白佛而说:「唯愿世尊!不可进入罗阅城内去乞食!为甚么缘故呢?因为阿阇世王以酒灌象,使牠酒醉,欲来害佛您啊!」佛陀告诉诸优婆塞们说:「凡是等正觉的人,终皈不会被他人所害的。」

  那时,世尊虽然听到这些消息,但是仍然如故的进入于城内。那时,恶象遥见世尊到这边来,其瞋恚炽盛,就奔趣于如来,欲害如来。然而佛陀看见醉象之奔来,即说此偈而说:

  象莫害于龙  龙象出现难

  不以害龙故  得生于善处

  (象啊!不可以伤害于龙。因为龙象

  〔指佛陀〕之出现于世间,乃是非常难过之事。由于不伤害龙之故,能得生于善处的。)

  那时,那匹醉象听到如来讲说此偈之后,就趋前长跪去舐如来的双足。那时,那醉象因悔过,而心不自宁,就便命终,就往生于三十三天。那时,阿阇世王,以及提婆达兜,看见醉象已死,就惨然而不悦。提婆达兜对王说:「沙门瞿昙已杀死大象。」王回答说:「这位沙门瞿昙,乃有大神力,有多诸伎术,乃能咒此龙象,而杀死牠。」这时,阿阇世王又作如是之说:「这位沙门必定是威德具足,竟然不会被恶象所害。」提婆达兜回答说:「沙门瞿昙有了幻惑之咒,能使外道异学,没有不降伏的,更何况是畜生之类!」

  这时,提婆达兜又作如是之念:我现在观察阿阇世王,其意已欲变悔了。那时,提婆达兜,乃愁忧不乐,就出罗阅城而去。那时,法施比丘尼遥见提婆达兜到这里来,就对提婆达兜说:「你现在所造的,乃极为过差(违法),现在忏悔还来得及,恐后欲忏悔的话,那就难了!」当时,提婆达兜听此语后,就倍加瞋恚,寻时回答而说:「你这秃婢!我有甚么过差?怎样说今易后难呢?」法施比丘尼回答说:「你现在与恶为共,而且造作众不善之本啊!」那时,提婆达兜乃炽火洞然(非常的忿怒),就用手去打杀该比丘尼。

  那时,提婆达兜杀害真人(指得道的比丘尼)后,曾回至于自己的寮房。他告诉诸弟子们说:「你们当知!我今天因为兴意向于沙门瞿昙,然而其义理并不应该。又以罗汉而起恶意还向于罗汉,我现在应宜向他忏悔。」这时,提婆达兜因此而愁忧不乐,寻时即得重病。提婆达兜告诉诸弟子们说:「我已没有这种身力,得以往见于沙门瞿昙了,你们当扶我至于沙门之处。」那时,提婆达兜就用毒药涂在于十指的爪甲,对诸弟子们说:「你们舆我(舁举他)到那沙门之处。」那时,诸弟子就舁抬他,到了世尊之处。

  当时,阿难遥见提婆达兜从远而来,就白世尊说:「提婆达兜现在到这里来,必定有悔心,可能要向如来您求改悔过的!」佛陀告诉阿难说:「提婆达兜终不得至于世尊之处。」那时,阿难再三又白佛说:「现今这位提婆达兜已经欲来这里,必定会向佛您悔过的!」佛陀又告诉阿难说:「这位恶人终皈不能得至于如来之处。此人的命根,至于今天,已经成熟了。」

  那时,提婆达兜来至世尊之处,曾对诸弟子们说:「我现在不宜卧见如来,应该要下床,乃得见为宜!」提婆达兜的脚,刚踏在地,当时,地中有大火风之生起,遶旋提婆达兜之身。那时,提婆达兜就被火所烧,便发悔心,在于如来之处,正欲称南无佛之时,却竟然不能达其心愿,刚得称南无时,便入于地狱。

  那时,阿难由于看见提婆达兜堕入地狱之中,就白世尊说:「提婆达兜在于今天是否已取命终,而入于地狱中吗?」佛陀告诉他说:「提婆达兜并不为了灭尽至于究竟之处。现在的这位提婆达兜,乃起恶心,向于如来之身,因此,在其身坏命终之后,即堕入于阿鼻地狱之中。」那时,阿难听后,即悲泣涕泪,不能自胜。佛陀告诉阿难说:「你为甚么悲泣到这个程度呢?」阿难白佛说:「我现在的欲爱心并未灭尽,未能断除欲结,因此之故,才会悲泣而已!」

  那时,世尊便说此偈而说:

  如人自造行  还自观察本

  善者受善报  恶者受其殃

  世人为恶行  死受地狱苦

  设复为善行  转身受天禄

  彼自招恶行  自致入地狱

  此非佛怨苦  汝今何为悲

  (如人自己去造作其行,还自观察其本时,就会知道:作善的人,定会受其善报,作恶的人,必受其殃报的。世间的人如作恶行的话,死后定会受地狱之苦,假若是作善行的话,就会转身而受天上的福禄的。他自己招来的恶行,会自致于坠入地狱,这并不是佛陀的怨咎,你现在为甚么这么的悲伤干甚么呢?)

  那时,阿难白世尊说:「提婆达兜身坏命终之后,会生在于甚么地方呢?」佛陀告诉阿难说:「现在这位提婆达兜身坏命终之后,已堕入于阿鼻地狱之中。所以的缘故就是:由于其造五逆的恶业之故,致于如此的果报的。」

  那时,阿难又重新白佛说:「如是!世尊!如圣尊之教言。自己之身作恶,现身就会入于地狱。所以我现在会悲泣涕泪的原因,就是由于那位提婆达兜不知珍惜其名号、姓族的缘故。同时又不为父母、尊长,而羞辱诸释种,毁坏我们的门户(阿难同为是释种的出身,都是堂兄弟)。然而提婆达兜现身入于地狱,实在并非其宜。所以的缘故就是:因为我们的门族乃出自于转轮圣王之位,而提婆达兜乃出身于王种,不应该现身入于地狱之中。提婆达兜应该现身会灭尽有漏,会成就无漏心解脱、慧解脱,在于此现身得受证果,而所谓: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再受胎,如实而知道。会习真人之迹,而得阿罗汉,在于无余的涅槃界,而般涅槃,那里知道他会持此现身而入于地狱之中呢?提婆达兜在生之时,曾有大的威神,极为有神德,乃能往至于三十三天,乃能变化自在,怎么这种人又会入于地狱呢?不审(不知),世尊!提婆达兜在地狱中,会经过许多的岁月呢?」

  佛陀告诉阿难说:「此人在于地狱之中,会经历一劫的期间。」这时,阿难又重新仰白佛陀而说:「然而劫有两种的,有大劫,有小劫,此人为应那一种劫呢?」佛陀告诉阿难说:「此人当会经历大劫的。所谓大劫,即是指贤劫。是尽此劫数,其业行消尽而命终,还会回复人身的。」阿难白佛说:「提婆达兜尽丧人根,遂复成就。所以的缘故就是:劫之数,乃为长远的,所谓大劫,不过于贤劫的。」

  那时,阿难讲到这里,就又倍加悲泣哽噎而不乐,又重新白佛说:「提婆达兜从阿鼻地狱出来之后,当会生在于何处呢?」佛陀告诉阿难说:「提婆达兜在那个地方(指地狱)命终之后,当会转生于四天王天上。」阿难又问:「在那里命终之后,当会转生于甚么地方呢?」佛陀告诉阿难说:「在那里命终之后,会展转而生于三十三天(第二层天)、焰天(第三层天)、兜率天(第四层天)、化自在天(第五层天)、他化自在天(第六层天)。」

  阿难又问:「在那里命终之后,当会生在于何处呢?」佛陀告诉阿难说:「于是(是这样的):提婆达兜从地狱命终之后,转生之处都是善处天上,会经历六十劫的期中,不会再堕于三恶趣,会往来于天、人当中,最后得受人身,当会剃除须发,着三法衣,由于信心坚固,而出家去学道,而成就辟支佛,名叫南无。」那时,阿难趋前白佛说:「如是!世尊!提婆达兜由于其恶报,致入地狱之罪。然而为造甚么功德,在六十劫当中,历经生死,而不受苦恼(指不坠三恶道),最后又会成就辟支佛,号名叫做南无呢?」

  佛陀告诉阿难说:「在弹指之顷(弹自己的手指,使其鸣声出来的一瞬之间),如果发起善意的话,其福报就难以譬喻,更何况提婆达兜乃为博古明今,为多所诵习,总持诸法,所闻的都不忘记的人呢?那位提婆达兜乃被往昔的怨雠,而起杀害之心,向于如来,又由于曩昔的因缘之报之故,有喜悦的心向于如来,由于此因缘之报之故,六十劫的期中,不会坠堕于三恶趣。又由于提婆达兜在最后的命终之时,发起和悦的心,称为南无之故,后来会作为辟支佛,其号名叫南无。」那时,阿难即趋前礼佛,重新自陈而说:「唯然!世尊!如神(佛)所教的。」

  这时,大目揵连乃趋前白佛而说:「我现在欲到阿鼻地狱中,给与提婆达兜演说要行。并要慰劳他(安慰他)、庆贺他。」佛陀告诉目连说:「你应该晓得!不可用卒暴的法,要专心正意,不起乱想,所以的缘故就是:因为极恶行的众生乃难以调伏,难以成就,然后方会堕入于阿鼻地狱之中的。再者,那边的罪人,并不了解人间的音响,不懂言语的往来的。」那时,目连又白佛说:「我现在所了解的六十四种音语,都能开通,我当会用此音响,去讲给他们知晓!」佛陀告诉目连说:「你应该知道是时候了。」这时,阿难听此语后,乃欢喜踊跃,不能自胜。

  这时,大目连趋前礼拜佛足后,绕佛三匝,就在于佛前,犹如力士的屈伸其臂之顷,即到达于阿鼻地狱之处。那时,大目连当在于阿鼻地狱之上的虚空中时,即弹指叫醒而说:「提婆达兜!」那时,提婆达兜乃默然不应。这时,诸狱卒对目连说:「你现在到底是在叫谁为提婆达兜呢?」狱卒同时又说:「这里也有拘楼孙佛(现在贤劫千佛的第一佛)时的提婆达兜,也有拘那含牟尼佛(贤劫之第二佛)时的提婆达兜,也有迦叶佛(如上之第三佛)时的提婆达兜,也有在家(俗家、居士)的提婆达兜,也有出家的提婆达兜。你现在,比丘!(现在您这位比丘),正在命叫那一位提婆达兜呢?」目连回答说:「我现在所命(所叫)的就是释迦文佛的叔父的儿子(堂弟)之提婆达兜,有事欲和他相见。」

  这时,狱卒手执铁叉,或执火焰,去烧炙其身,使他觉寤过来。那时,提婆达兜的身体,被火焰炽然,高度达于三十肘。诸狱卒告诉他说:「你现在这位愚人,为甚么眠寤不醒呢?」那时,提婆达兜被众苦所逼,而回答说:「你们今天有甚么教敕呢?」狱卒又说:「你现在仰观空中看看!」寻则随着其语,而仰观虚空,看见大目连结跏趺而坐,坐在于宝莲华,如日之披开云雾那样。提婆达兜看后,便说此偈而说:

  是谁现天光  如日披云出

  犹如金山聚  永无尘秽污

  (到底是甚么人显现天光,有如太阳之披开云雾而出现那样呢?犹如金山之聚集那样,永远没有微尘秽污!)

  那时,目连又用偈回答说:

  我是释师子  瞿昙之族末

  是彼次声闻  名曰大目连

  (我是释师父的法子,是瞿昙族姓之末席。也是他的依次的声闻,名叫大目连!)

  那时,提婆达兜向目连说:「尊者目连!为甚么缘故屈身至于这里呢?这里的众生乃造恶无量,难可以开化的。都不作善根的缘故,命终之后,才会转生到这里的。」目连回答说:「我是佛陀的使者,故来到此,是欲相愍念,欲拔苦的元本的。」那时,提婆达兜听到佛的音响,乃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并吐此言而说:「唯愿尊者!适时敷演宣教!如来世尊有甚么言教吗?更不记说恶趣之元吗?」

  目连回答说:「提婆达兜!不可以怀恐怖,地狱的极苦之事,不会超过于这里的。释迦文佛如来、至真、等正觉,乃愍念一切蜎飞蠢动的众生,都如母之爱其子,其心并没有差别。都及时而演义,终皈不会失其叙,也不会违其类,所演的都过量(广说普渡)。现在由佛陀的神口所记说的就是这样的:你本来生起恶念,欲伤害世尊,又教诱其它的人,使他们趣于恶源,由于此因缘的果报,乃入于阿鼻地狱之中,当会经历一劫的期间,始终没有出离之期。然而尽其劫数,业行尽而命终后,当会往生于四天王天之处,展转而当生于三十三天、焰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在六十劫当中,不会趣于恶道,都会周流于人间、天上之间,最后的受身,乃远复为人形,会剃除须发,着三法衣,由于信心坚固而出家学道,当会成为辟支佛,号名叫做南无。所以的缘故就是:由于你刚死,而临断命之时,曾经称念南无,故致有如此之名号的。现在如来因观察此善言-南无,故记说你的名号,六十劫中,当会作为辟支佛的。」

  那时,提婆达兜听此语后,欢喜诵跃,实时生起善心(善心生焉),就又白目连而说:「如来所说的言教,必然是不疑的。如来乃愍念群生,所济无量,为大慈、大悲,兼化愚惑的众生的。假若我今天,以右胁卧在阿鼻地狱之中,虽然经历一劫,心意都为专正,终无劳倦之态!」

  那时,目连又告诉提婆达兜说:「你现在怎么呢?苦痛是否有增损吗?」提婆达兜回答说:「我身的苦痛乃为遂增而没有损的。但是现在听到如来的见授名号,痛苦犹如小损,唯不足以言耳。」目连问他说:「你现在所患的苦痛之原,到底是像于那一类呢?」提婆达兜回答说:「都是以热铁轮来轹我的身,使身败坏,又用铁杵咬咀我的形体,也有黑色的暴象蹋蹈我的身,又有火山来镇我的面,昔日的袈裟,已化为铜鍱,极为炽然,来着在于我的身体,苦痛之原,其状就是如是的!」

  目连对他说:「你是否知道你的罪过的元本,而受此苦恼的吗?我现在要为你一一分别解释,你欲听闻吗?」提婆达兜白言而说:「唯然!愿时解释!」

  那时,目连便说此偈而说:

  汝本最胜所  坏乱比丘僧

  今以热铁杵  父捣汝形体

  然彼之大众  第一声闻者

  斗乱比丘僧  今以热轮轹

  汝本教王放  醇酒饮黑象

  今以群黑象  蹋蹈汝形体

  汝本以大石  遥掷如来足

  今以火山报  烧汝无遗余

  汝本以手拳  杀彼比丘尼

  今被热铜叶  卷燋不得申

  行报终不败  亦复不住空

  是故当劝勉  离此诸恶元

  (你本来为最胜之处,但是你却坏乱比丘僧,因此,现在会以热铁之杵,来父捣你的形体的。然而在那大众当中,第一的声闻的人,而斗乱比丘僧,因此,现在才会被以热轮来轹你的。)

  (你本来叫大王施放一匹灌饮醇酒的黑象,欲来害佛,现在才会以地狱的一群黑象,来蹋蹈你的形体的。你本来用大石,遥掷如来的足,现在才会以火山来回报,来烧你,使你的皮肉无遗余。)

  (你本来用手拳去杀害那位比丘尼,现在才会被热铜鍱,来卷燋你,使你不得伸。你的恶行之报,终皈不会捐败,再也不能住于空了。因此之故,应当要劝勉,要离开这些诸恶之元!)

  你本来在世时,为提婆达兜,其所造的原本,正正就是如是的!自己应当要专心一意的向于佛如来,这样的话,则在长夜当中,会获福无量的!」

  那时,提婆达兜又白目连说:「现在要寄托目连你,请你替我头面礼拜世尊之足,而说:『请佛兴居(起居)轻利,游步康强!』同时,也要拜托你为我礼拜阿难尊者!」那时,尊者大目揵连,乃放大神足,使阿鼻地狱的苦痛休息。

  那时,又说此偈而说:

  皆称南无佛  释师最胜者

  彼能施安隐  除去诸苦恼

  (你们都要称念南无佛,释迦世尊为最胜的人。他乃能惠施安隐给你们,乃能除去你们的诸苦恼的。)

  那时,地狱的众生听目连说此偈后,有六万余人的业行消尽而罪已毕,就在于其处命终而往生于四天王天上。

  那时,目连就摄神足,还至其所在地,到世尊之处,头面礼足后,站在于一边。那时,目连白世尊说:「提婆达兜托我问讯世尊您,敬奉无量而说:『愿世尊兴起轻利,游步康强。』也再托我问讯阿难。并作如是之说:「承蒙如来的见记六十劫中,会成为辟支佛,号名叫做南无。假若我用右胁卧在阿鼻地狱之中,终究不会辞劳的。」」

  那时,世尊告诉他说:「善哉!善哉!目连!你乃多所饶益,多所润及,能够愍念群盲,使天、人能得安隐,使诸如来的声闻弟子,能渐至于灭尽之涅槃之处。因此之故,目连!应当常常勤加成就三法。所以的缘故就是:假如那位提婆达兜能够修行善法,也就是(一)身三,(二)口四,(三)意三之三善法的话,他就终身不会贪着利养,又不会造五逆罪,不会入于阿鼻地狱之中的。所以的缘故就是:凡是人们如贪着利养的话,虽然有恭敬之心向于三宝,但是却会不奉持禁戒,不会具足身、口、意之行。应当念念专意于身、口、意之善行。像如是的,目连!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目连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四三

  大意:本经叙述如能修行慈心解脱,广演法义的话,当会获得卧安、觉安,无恶梦,天护,人爱,不毒,不兵,水、火盗贼均不能侵,而能得生于梵天等十一果报。故应行慈心,并广布其义。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有众生能够修行慈心解脱,而广布其义,给与人演说的话,当会获得如此的十一种果报的。那十一种呢?所谓(一)卧安,(二)觉安,(三)不见恶梦,(四)天护,(五)人爱,(六)不毒,(七)不兵,(八)水、(九)火、(十)盗贼终不侵抂,(十一)如身坏命终后,即会往生于梵天上。这就是所谓,比丘!能行慈心的话,就能获得如是十一种之福!」

  那时,世尊便说此偈而说:

  若有行慈心  亦无放逸行

  诸结渐渐薄  转见于道迹

  以能行此慈  当生梵天上

  速疾得灭度  永至无为处

  不杀无害心  亦无胜负意

  行慈普一切  终无怨恨心

  (如有人行持慈心,也不会有放逸之行的话,诸结就会渐渐的微薄,就会转见于道迹。由于能行此慈心之故,当会往生于梵天上,会速疾而得灭度,会永至于无为之处。如不杀,没有害心,也没有胜负之意,而行慈,而普及于一切的话,终究不会有怨恨之心。)

  因此之故,比丘们!应当要求方便,去行持慈心,去广布其义。像如是的,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增一阿含经卷第四十七完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