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增一阿含经白话文:卷第四十九

增一阿含经白话文卷第四十九 非常品第五十一

  概要:首先述及众生流转之事,依次为应思惟无常想之事,清净音响王的本生谭,五弊之事,给孤独长者的四子的皈依,舍利弗、阿难,在长者的病床说十二因缘,长者之生天,为嫁善生,而教说妇人的四种型,对于舍利弗说如欲出家学道,即须生在豪贵之家,比较有机会等事。

  四五四

  大意:本经叙述众生流转于生死,而历经种种的苦恼。都在于其中悲号涕泣,所流的泪乃多于恒水。因此,当厌患生死,离去此生死之法。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云何呢?比丘们!你们流转于生死,历经很多的苦恼,在于其中悲号涕泣,所流出的泪水为多呢?或者恒河之水为多呢?」那时,诸比丘们趋前白佛说:「以我们观察如来所说之义时,发觉我们经历生死当中,所涕泣之泪,乃多于恒河中之水的。」

  佛陀告诉比丘说:「善哉!善哉!诸比丘!如你们所说的,并不会有异。你们在生死当中所流出的泪,乃多于恒河之水的。所以的缘故就是:在生死当中,也更有父母之终亡,在于其时,定会堕泪不可称计之多。在长夜之中,也会遇到父兄、姊妹、妻子等五亲,以及对于诸恩爱之人的追慕悲泣,实在是不可以称计之多的。因此之故,比丘们!应当厌患生死,去离此生死之法。像如是的,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当佛说此法之时,有六十余位的比丘,都漏尽而意解。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行!

  四五五

  大意:本经叙述众生在于生死当中,其身体之毁坏时所流出的血水,乃多于恒河中之水,实在是可厌患之事,故应念念舍弃生死之法。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云何呢?比丘们!你们在于生死当中,其身体之毁坏时,所流出的血水为多呢?或者是恒河中之水为多呢?」那时,诸比丘们白佛说:「如我们所观察如来所说的,乃以所流出之血,比较多于恒河中之水的。」

  佛陀告诉诸比丘们说:「善哉!善哉!比丘们!如你们所说的,所流出的血,乃多于恒水的。所以的缘故就是:在生死当中,或者作为牛,或者作为羊、为猪、为犬、为鹿、为马、为鸟兽,以及其它算不尽的所经历的苦恼,实在是可厌患的事,当念念舍离此生死之法。像如是的,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世尊演说此法之时,六十余位的比丘,都得漏尽而意解。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四五六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劝诸比丘应当常常思惟无常之想,应广布无常之想,便能断尽三界的诸爱,无明、憍慢会永除。佛陀并举自己的往昔为音响王时,曾起塔供养辟支佛之本生谭,以告诫诸弟子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应当思惟无常之想,应当广布无常想。由于思惟、广布无常之想之故,就会断尽欲爱、色爱、无色爱,无明、憍慢都能断尽。有如用火去焚烧草木,草木就会永尽无余那样。比丘们!当知!如果思惟无常想,广布无常想的话,就能尽断三界的爱着的。

  在往昔之时,有一位国王,名叫清净音响。他曾统领阎浮地,有八万四千的城郭,拥有八万四千的大臣,也有八万四千的宫人婇女,每一婇女都有四位侍人。那时,音响圣王并没有子息。当时,那位大王便作如是之念:我现在领此国界,都以正法去治化,并没有枉理。然而我至于今天,却没有继嗣的人,假如我命终之后,我的门族便会断灭。那个时候,那位国王就由于子息的缘故,就自归投于诸天、龙、神、日、月、星辰,也自皈投于帝释、梵天、四天王、山神、树神,甚至下及药草果神等,都发愿向祂们求福,愿诸神使其生息!

  那时,三十三天当中,有一位天子,名叫须菩提,其命将欲临终,有五瑞应(五衰)自然来逼迫自己。那五种呢?本来这些天子的华冠,始终不会衰萎的,然而这位天子的华冠却已自然的(一)萎微。当时,诸天的衣服并没有垢坌,但是那时这位天子的衣服却生(二)垢坌。而且三十三天的身体乃为香洁,都光明彻照,那时那位天子的身体之有(三)臭处,为令人不可亲近的程度。又且三十三天乃恒有玉女,都被她们前后围遶,而作倡伎乐,五欲以自恣,可是那时那位天子的生命将欲临终,那些(四)玉女都已离散。又且三十三天有自然之座,平时为四尺入在地内,假若天子起座的话,就会离地四尺,然而这位天子的生命将欲命终之故,已(五)不乐于其本座。这就是所谓五种瑞应会自然的逼迫自己!

  这时,须菩提天子由于有了此瑞应(前兆)之故,当时释提桓因就告诉一位天子说:『你现在到了阎浮地,去对音响王说:释提桓因命我代他向你致敬无量,问候你的兴居(起居)轻利,游步(行动)康强。在阎浮地内并没有福德的人为王你作为子息,但是现在三十三天有一位天子,名叫须菩提,现在有五瑞应自然的逼迫他自己,必定当会降神给与王你作为子息。虽然是如是,但是在他年龄壮盛之时,必定当会去出家学道,去修学无上的梵行的。』那位天子回答说:『如是!天王!』就接受天王的教言,有如力士之屈伸其臂之顷,从三十三天隐没,已到达于阎浮地。

  那时,音响大王在于高楼的上面,以及持盖的一人,当时,那位天子就在于楼上的虚空中,告诉大王说:『释提桓因向你致敬无量,问候你的游步康强,兴居轻利。在阎浮地并没有福德的人为王你作为子息。现在三十三天有一位天子名叫须菩提,现在有五瑞应,以逼迫于他自己,当会降神下来,应会与王你作子息的。不过在他年余壮盛之时,必定当会去出家学道,去修无上的梵行的。』这时,音响王听此语后,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就向天子回答说:『现在来告诉我的话,使我觉得非常的荣幸!但能降神与我作子息,则欲求出家时,终不会违逆其意的。』这时,那位天子就回到释提桓因之处,就白天王说:『音响王非常的欢喜天王您的交代。音响王说:但使能降神,如欲出家的话,终不会违逆的。』

  当时,释提桓因便到须菩提天子之处,对须菩提天子说:『你现在应发愿去诞生在音响人王的宫中。所以的缘故就是:音响人王并没有子息,他乃恒用正法去治化。而你的往昔乃有福德,而造诸功德,现在就应该降神去诞生在其宫中。』须菩提天子说:『止!止!天王!我不喜欢于愿生人王的宫中,我乃意欲出家学道,在王宫的话,欲学道,那是非常困难的事。』释提桓因告诉他说:『你只要发愿诞生在那王宫内就是。我当会保护你,使你能出家学道的。』比丘们!当知!那时,须菩提天子就发誓愿生在于王宫之内。

  这时,音响人王和第一夫人,共相交接,就觉得身内已怀妊。当时,夫人白音响王说:『大王!当知!我现在觉得身内已怀妊。』这时大王听后,就踊跃欢喜,不能自胜。就更用殊特的,去布好坐具,饮食则用甘美的,都和大王的一样,并没有不同。这时,夫人经过八、九月后,生一男儿,乃极为端正,颜貌很奇特,为世间所希有的。当时,音响王曾召诸外道梵志群臣,使令他们来占太子的相。首先将此因缘本末,具向诸相师说明。诸婆罗门(相师)回答说:『唯愿大王!当察此理!现在诞生的这位太子,乃为世间的殊特的,往昔为天子,名叫须菩提,现在应寻其前号,就把他名叫须菩提为是。』这时,诸相师立姓号完毕之后,就各从座起而去。

  这时,须菩提王子乃为大王所敬重,未曾离开大王的眼前。当时,音响王便作如是之念:我从昔日以来,并没有子息。由于欲得子息之故,去祷谢诸天,使有了一子,经过一段的日子,现在才生此儿子。然而天帝曾经记说,此子当会出家学道。我现在应该其设善巧方便,使他不致于出家去学道。这时,音响王就为了太子之故,而建设三时的宫殿:寒冷时,则设有温暖之殿,炎热时,就设阴凉的殿,不寒不热之时,则设适时的宫殿。也设四种宫女的居处,第一宫,有六万婇女,第二宫,也有六万婇女,第三宫也有六万的婇女,第四宫,则同样的有六万的婇女,各宫都有侍从四人,作会转关的坐具,使那位太子在于其上面坐卧。假如须菩提王子,其意欲在于前游戏之时,这时,诸婇女就辄在于前面而立,这时那坐具就会随身回转,前面有六万婇女,以及侍者四人。假如太子意欲在后面游戏的话,这时,其坐床就会辄随其身而回转。如果又欲和诸婇女共相娱乐的话,这时,其坐具就会随身回转,使王子须菩提的心意都在于五欲的享受,而不乐于出家。

  这时,释提桓因在于夜半,非人之时(大家熟睡之时),便到了须菩提王子之处,在虚空中告诉须菩提王子说:『王子!你从前岂不是作过如是之念吗?如我在家到了壮盛之年的时候,当会去出家学道吗?今天为甚么缘故都在五欲当中自娱乐呢?是否存心不要去出家学道了吗?然而我当时也曾经说过此话的:会劝使王子你,令你去出家学道的。现在正是其时,如不去出家的话,后悔会无益的!』释提桓因说这些话后,便退而去。

  这时,须菩提王子在于宫人当中,便生如是之念:音响王已经为了我而作那些爱欲的罗网。由于此爱欲的罗网之故,便不得去出家学道。我现在可断这些罗网,不被秽浊所拘牵,应以信心坚固,去出家学道,在于空静的地方,去勤学经业,使令日新。

  这时,须菩提王子重作如是之念:音响父王,有如此这般的数万的婇女,都被其前后围遶。我现在应当观察是否有这道理-能在于世间永存下去的吗?那时,王子须菩提,曾遍观宫内,并没有一女人能久存在于世间的。这时,须菩提王子又作如是之念:我现在为甚么缘故,都去观察外物呢?我应该观察身内的因缘所起才是。现在此身当中,是否有了这些发、毛、爪、齿、骨、髓之属,能够久存于世间吗?从头至于足,观察身上的三十六物,都为污露不净的。这样的观察,发觉为没有一物可贪,也没有一物为真实,都是幻伪非真,都会皈于空,都不能久存于世间。

  这时,须菩提王子又作如是之念:我现在应该断此罗网,应该去出家学道。这时,须菩提王子观察此五受阴之身,所谓:此色为苦的,此色之集因,此色之寂灭,此色之出要之道。痛(受阴)、想、行、识等阴为苦,痛想行识之集因,痛想行识之寂灭,痛想行识之出要之道等是。那个时候,观察此五阴身之后,知道所谓集法,均为是有尽之法,就在于其座上,得证辟支佛(缘觉、独觉)。

  这时,须菩提辟支佛,由于觉此法而成佛(辟支佛),便说此偈而说:

  欲我知汝本  意以思想生

  我不思想汝  则汝而不有

  (欲啊!我已经知道你的本原了。此意欲乃由于思想而生的。如果我不思想你的时候,则你自会不会为有的。)

  这时,辟支佛说此偈后,就飞在于空中,在于一座山中,独自在其树下,于无余的涅槃界,而般涅槃。

  那时,音响王告诉傍臣说:『你到须菩提的宫内,去看看王子的寤寐(起居)安隐与否?』那时,大臣受王的教敕后,就到王子的宫内。但是却发见寝内室的门户乃很牢固。这时,那位大臣就回到王所,趋前白王而说:『王子的寤寐很安隐,门户很牢固啊!』大王于此时,再三的交代说:『你去看看王子为善眠吗?』那时,那位大臣又至宫门,然而门户仍然很牢固。就又回去白王而说:『王子在宫内,乃眠寐不觉(不醒过来);门户又很牢固,至今都不开。』这时,音响王又作如是之念:我的子息王子,从少时就不爱好眠寐。何况现在为年龄壮盛之时,怎么会贪于眠寐呢?应该自去看看才能知道王子的吉凶,我的王子是否已得疾病呢?

  这时,音响王就至须菩提王子的宫内,到了门外,立告一人说:『你现在用梯,踰墙,进入内面,给我开门。』那人受王的教令后,就施楼梯,踰墙而进入内面去为王开门。这时,大王乃进入内面去观察内宫中,所卧的床上已人去楼空,并不看见王子。不见之后,就告诉婇女们说:『王子须菩提,现今在那里呢?』诸婇女们说:『我们也不知道王子到底是在甚么地方的?』这时,音响王听到这些话后,就自投于地,很久才稣醒过来。当时,音响王告诉群臣说:『我的子息从小的时候,曾经有如是之念:假如我长大之后,当会剃除须发,会着三法衣,由于信心坚固,而去出家学道。现在王子必定是舍我而去出家学道。你们各各在于四面去求索王子,到底是在于甚么地方?』实时,群臣就乘驾而驰奔,而处处去寻觅太子。

  那时!有大臣径往而至于那个山中,在中途又作如是之念:如果王子须菩提出家学道的话,必定会在这里学道的。当时,这位大臣则真的遥见王子须菩提在于一株树下,在那里结跏趺之坐。这时,大臣便作如是之念:这位就是须菩提王子!他就熟视一番,然后回到王处,趋前白王说:『王子须菩提,乃近在于山中的树下,在那里结跏趺而坐。』当时音响王听到此语后,就到那座山的山中,遥见须菩提在山内的树下,结跏趺之坐。就又自投于地:『我的子息,昔日曾自誓愿而说:假如我年纪二十的时候,当应出家去学道。现在都证实不误。同时,又有天子告诉过我:你的王子,必定当会出家学道。』这时,音响王就直前,对须菩提说:『你现在为甚么缘故舍我而出家去学道呢?』这时,辟支佛乃默然不回答。王又告诉他说:『你的王母乃极怀愁忧,须要看到你,才肯饮食。这时,你应当起来,回到宫内去!』当时,辟支佛,也不言不语,也默然而住在那里。

  这时,音响王就趋前去捉其手,但是却一动也不动。王又告诉群臣说:『王子今天已经取于命终了。释提桓因曾经事先对我说过:你应该可以得到此子息,但是后来当会去出家学道。而现在王子已经出家学道了,现在应舆此舍利(抬此遗骸),诣于王的国界,然后当应将他蛇旬(荼毗,火葬)。』

  这时,在那山中的诸神祇,则现出半身,而白王说:『这位是辟支佛,并不是王子的身份。要蛇旬其舍利的法则,不可以如王子之法。所以的缘故就是:因为我是过去诸佛的弟子,诸佛也有如此之教。诸佛说:世间有四种人应该要为之起偷婆(塔)。那四种人呢?(一)如来、至真、等正觉,应该为之起偷婆,(二)辟支佛应该为之起偷婆,(三)如来的弟子漏尽的阿罗汉,应该为之起偷婆,(四)转轮圣王应该为之起偷婆。当蛇旬(火葬)转轮圣王之身时,和蛇旬如来、辟支佛身,也是同样的规则的。』

  那时,音响王又对天神说:『应当要怎样的去供养蛇旬转轮王身呢?』树神回答说:『对于转轮圣王,应为他作一铁椁,盛满香油在里面。应沐浴转轮圣王之身,以白净的劫波育衣(劫贝衣,为木棉之布衣),缠裹王身,又用彩画之衣,覆在其上面,然后放在于椁中,又以铁盖去盖在其上面,处处都以钉钉好,然后又用百张的百迭去裹其椁,用种种的杂香积在于地上,将铁椁安放其中,七日七夜之中,以华香供养,也悬缯幡盖,作倡伎乐。经过七天后,又取王身去蛇旬,然后取其舍利。蛇旬后,又经七日七夜,都供养不绝,在于四衢道中(交通要道),盖起偷婆,又用香华、幡盖,作种种的供养。大王!当知!供养转轮圣王的舍利,其事就是如是的。对于诸佛如来、辟支佛、阿罗汉,也都是同样的道理的。』

  这时,音响王向于那位天神说:『为甚么因缘,供养转轮圣王之身呢?为甚么因缘供养佛,供养辟支佛,供养阿罗汉身呢?』天神回答说:『转轮圣王乃以法去王治天下,自己不杀生,又教他人,使他人不行杀生;自己对于不与,则不取,又教他人,使他人不窃盗;自己不淫泆,又教他人不犯他妻;自己不妄言,不绮语,不恶口,不两舌去斗乱彼此,不嫉妒,不恚,不痴,自己之意专一而正,都恒行正见,也使他人习其正见。这就是所谓,大王!由于此因缘,对于转轮圣王应该盖起偷婆的。』

  大王又问天神说:『又由于甚么因缘,对于漏尽的阿罗汉应该起偷婆去供养他呢?』天神回答说:『漏尽的阿罗汉比丘,其欲爱已灭尽,瞋恚、愚痴也已除灭,已经度尽有为而至于无为,是世间的良佑福田,由于此因缘,对于漏尽的阿罗汉,应该为之起偷婆。』王又问说:『由于甚么因缘,对于辟支佛应起偷婆呢?』

  天神回答说:『辟支佛乃为无师而自觉的人。所谓出世间乃是非常困难的事,而此人乃能得到现法的果报,能脱离于恶趣,能使人往生于天上,由于此因缘,对于辟支佛应该为之起偷婆。』

  王又问说:『由于甚么因缘,对于如来应为之起偷婆呢?』天神回答说:『如来乃具有了十力,此十力,并不是声闻、辟支佛所能及逮的,转轮圣王也所不能及的,世间的群萌(众生)也所不能及的。如来的四无所畏乃在于大众当中,能作师子吼而转于梵轮。如来对于不度的人能度他,对于不解脱的人,能解脱他,对于不般涅槃的人,使其人能证般涅槃,没有救护的人,能为之作覆荫,对于盲者,能作为眼目,给与诸疾病的人,作为大医王。天神,以及世人,弊魔,或者是魔天,没有不宗奉的。为可敬可贵,回转恶趣,而使人至于善处。这就是所谓,大王!由于此因缘,对于如来应该为之起偷婆的。这就是所谓,大王!由于此因缘本末,对于此四种的人,应该要为之起偷婆。』那时,音响王对于那位天神说:『善哉!善哉!神天!我现在纳受你的教言,使人供养此舍利(太子的遗骸),当如供养辟支佛那样。』

  那时,音响王乃告敕众人说:『你们各舆须菩提辟支佛的舍利,到王国界去吧!』群臣听王的教言后,就卧着于金床(近靠于棺木),将它舆(抬举)至于国界。这时,音响王就敕人作铁椁,盛满香油,沐浴辟支佛的身,用劫波育衣(棉衣)缠裹其身,又用杂彩的好衣,覆在其上面,安处在于铁椁中,又用铁盖去盖在上面,处处都安钉,极使其牢固,然后用百张的白迭覆在其上面,又取种种的好香,将辟支佛的遗身,放在其中,经过七日七夜,以香华供养。过了七天之后,才去蛇旬(火葬)辟支佛的舍利,又供养七天,都作倡伎乐,在于四衢道头,盖起一偷婆。后来即用香华、缯彩、幡盖,以及作倡伎乐,去供养他。

  比丘!当知!如果有众生,恭敬供养辟支佛的舍利的话,在他命终之后,即能往生于三十三天上。假如有众生,能思惟无常之想的话,就能回三恶趣,而生于天人之中。诸比丘们!你们不可以作如是之观:那个时候的音响王,岂为是别人吗?则是我身是。其思惟无常想的人,会有多所饶益的。我现在观察此义之后,要告诉诸比丘:你们应当思惟无常之想,应该广布无常之想。因为思惟无常之想,广布无常之想的话,便能使欲爱、色爱、无色爱都断尽,那些无明、憍慢也会永无遗余。犹如用火去焚烧草木,去烧高好的讲堂的窗牖门间那样,会永尽无余的。因此之故,比丘们!应当要尽心意,不可使其遗失!」

  当说如是之法时,在于那座上的六十余位比丘,都漏尽而意解。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四五七

  大意:本经叙述当求方便去断五种的心弊,去除五种的心结。假如五心弊断灭,五心结除尽的话,则善法就会增益,而不会有所损减的。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假如比丘、比丘尼,其心的五弊(疑世尊、疑正法、疑僧众、犯禁戒不忏悔、心不定而修梵行),并不断灭,也不除去心的五结的话,则那些比丘、比丘尼,在于日夜当中,对于善法定会损减,而不会有增益的。那些心的五弊,而不断灭呢?于是(是这样的),比丘!(一)存有疑惑之心,在于如来之处(对于如来怀着狐疑的心),也不解脱,也不入于如来的正法,那个人的心不在于讽诵(不念佛),这就是所谓这位比丘的心弊不断。

  (二)又次,比丘!对于正法有怀疑之心,也不解脱,也不入其正法,那人的心也不讽诵(不念法),就是所谓此人的心弊不断灭。(三)又次,比丘!对于圣众有怀疑之心,也不解脱,也不施意(舍私心)去向于和合众,又不在于道品法,就是所谓此比丘的心弊不断除。

  (四)又次,比丘!冒犯禁戒时,并不自悔过,那位比丘已犯禁戒,却不自改悔,也不施心(不发心)在于道品当中,就是所谓此比丘之心弊不断灭。(五)又次,比丘!其心意不定而修梵行(动机不正确的功行)而说:『我用此梵行之德,往生于天上,或为诸神祇。』那位比丘就是以此心去修梵行,其心不专在于道品之中,就是所谓心弊不断。像如是的,就是比丘之心的五弊不断。

  甚么叫做比丘之心之五结不断呢?于是(是这样的),比丘!第(一)就是懈怠而不求方便。如那位比丘已有懈怠,而不求方便,就是所谓此比丘的心结不断。

  (二)又次,比丘!恒喜于多妄,多贪在于眠寐中。那位比丘由于喜悦于多妄,贪在于眠寐之中,就是所谓此比丘之第二种心结不断。(三)又次,比丘!心意不定,恒喜于多乱。那位比丘之心已乱而不定,就是所谓比丘之第三种心结不断。

  (四)又次,比丘!根门(眼等之六根,为漏出烦恼,入种种妄尘的门户,故为根门)不定。那位比丘的根门不定,就是所谓比丘之第四种心结不断。(五)又次,比丘!恒喜在于闹市中,不在于静处,就是所谓比丘之第五心结不断。

  如果比丘、比丘尼,有这五种心弊,以及五种心结不断的话,则这种比丘、比丘尼,在于昼夜之中,善法会断绝,并不会有增益。犹如鸡子(鸡卵),或者为八,或者为十,或者十二,并不随时覆荫牠,不随时包牠(孵卵),不随时将护牠的话,即那母鸡虽生此念:使我的鸡子,能得全而没有他事故。然而此鸡子,乃终皈不会安隐的。所以的缘故就是:都是由于不随时将护之所致,恐后又会断坏,而不成其子(雏鸡)的。这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比丘、比丘尼,其五心结不断,五心弊不除的话,在于昼夜之中,对于善法会减损,并不会有增益可言。

  如果又有比丘、比丘尼,其五心结已断除,五心弊已除灭的话,则在于昼夜之中,善法会增益,不会有损减的。犹如鸡子,或者为八,或者为十,或者为十二,都能随时将护,随时育养,随时荫覆。则那只鸡虽生此念:使我的鸡子全部不成就。但是那些鸡子却会自然成就,却会安隐无为(无事)。所以的缘故就是:因为随时长养,使得无为(无事故),而能及时使这些鸡子得以寻出于外(孵出)。这也是如是,如比丘、比丘尼,其五种心弊都断灭,五种心结都除尽的话,则这些比丘、比丘尼,在于长夜当中,善法会增长,并不会有损减的。

  因此之故,比丘,或比丘尼,应当施设其心,没有犹豫狐疑于佛,没有犹豫狐疑于法,没有犹豫狐疑于众(僧)。也具足于戒律,心意乃专正,并没有错乱,也不兴意去希望余法,也不侥幸而修梵行而说:『我当以此法而行,而能为天,为人身,为神妙的尊豪。』

  如果又有比丘,或比丘尼,对于佛、法、圣众,并没有狐疑犹豫,也不犯禁戒,也没有所漏失的话,我现在就告诉你,就重嘱累于你,那些比丘们当会趣于二处的。所谓或者生在于天上,或者会转生于人中。有如人之处在于极热之中,又兼为饥渴之时,遇得阴凉的地方,得到清冷的泉水而饮那样。那个人虽然生如是念:我虽过阴凉,而饮凉水,犹然不能断除饥渴。虽然如是,但是那个人的暑热已尽,饥渴已除为实事。这也是如是的道理,如比丘、比丘尼,并没有狐疑犹豫对于如夹之处的话,则这些比丘便会趣于二处:或者会生在于天上,或者再处于人中。如比丘、比丘尼,应当要求方便,去断除内心的五弊,应当除去心内的五结。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四五八

  大意:本经叙述持戒具足的话,就能兴隆正法。命终之后会生于天上,或人中。因此,比丘们应该念念具足戒律,威仪礼节,都不使其有缺减。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或者有了如此之时:王威不普,而致盗贼竞相兴起。盗贼既已竞相而兴的话,则村家(部落)、城郭当中的人民之类,都会败亡,或者会遭遇饥馑,而取于命终的。假如那些众生在于饥馑时,而取命终的话,都会堕入于三恶趣的为多。现在的这些精进的比丘也是同样的道理的。如果持戒减少的话,则在于那个时候,恶性的比丘会竞起的,恶比丘既已竞相起恶,则正法自会渐衰,会增益非法,非法之事既已增益,则其中的众生就统统会堕入于三恶趣的。

  如果又在于这个时候,国王的威严能够远接的话,则贼寇自会隐藏。国王既已远接的话,城郭、村落、人民就会炽盛起来。现在的此精进的比丘,也是如是的,假若能持戒完具的话。在那个时候,那些犯戒的比丘就会渐渐的衰耗,正法就会兴隆。非法既已衰耗,则在其中的众生命终之后,都会往生于天上、人中。因此之故,比丘们!应当念念具足戒律,应当要有威仪礼节,不可使其有缺减才是。像如是的,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四五九

  大意:本经叙述宁可常常眠寐,不可以在于觉寤之中去思惟乱想,而致于造诸恶业,堕入恶趣。也就是教人常护六情,不可以漏失为要!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宁可常常眠寐,也不可以在于觉寤当中去思惟乱想,而致于身坏命终之时,转生于恶趣。(一)宁可以用火去烧铁锥,而烙吾人的眼睛,也不可以由于观视色相而兴起乱想。兴起乱想的比丘,乃会被识所败的。比丘既已被识所败坏,就必定会趣于三恶道,所谓地狱、畜生、饿鬼是。

  现在我所以要说的其次是甚么呢?(二)也就是说,那个人宁可常在睡眠之中,也不可以在于觉寤当中去思惟乱想。宁可以用利锥去刺坏其耳朵,也不可以由于听声音而兴起乱想的。那些兴起乱想的比丘,乃会被识所败的,因此,宁可恒常睡眠,也不可以在于觉寤当中,去生起乱想。(三)宁可以用热钳去烧坏他的鼻根,也不可以由于闻香而兴起乱想。兴起乱想的比丘,会被识所败的,既已被识所败,便会堕入于三恶趣,所谓地狱、畜生、饿鬼是。我所说的,正就是如此而已!

  (四)宁可以用利剑去截断他的舌头,也不可以发恶言、麄语而致于堕入于三恶趣-地狱、畜生、饿鬼。宁可以常恒睡眠,也不可以在于觉寤当中兴起乱想。(五)宁可以用热铜叶去缠裹他的身体,也不可共与长者、居士、婆罗门等女人共相交接。假如和她们交接、言语(相欢谈)往返不绝的话,必定会堕入于三恶趣,所谓地狱、畜生、饿鬼是。我所说的,正就是如此而已!

  (六)宁可恒常睡眠,也不可以在于觉寤当中,其意有所起念,而欲破坏圣众。如果已破坏圣众的话,就会堕入于五逆罪,就是有亿千的诸佛,终皈也是不能疗救于你的。凡是斗乱大众的话,必定当会堕入于不救之罪的。因此之故,我现在才说宁可常恒睡眠,也不可在于觉寤当中,意有所起念,而欲破坏圣众,而受无救之罪!因此之故,比丘们!应当将护六情,不可以使其有所漏失。像如是的,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四六○

  大意:本经叙述须达多长者曾用纯金去诱导四子皈信三宝。佛陀则赞其得福无量,不会堕于三恶趣,而能得四大宝藏,并在弥勒佛时,为蠰佉王的典藏主,又广作福德,而出家学道,而尽于苦际。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阿那邠祁(须达多)长者有四位儿子,都不奉事佛、法、圣众(僧),也不自归命于佛、法、圣众。这时,阿那邠祁长者告诉他的四位孩子说:

  「你们各各如果自皈依于佛、法、圣众(僧)的话,在于长夜当中,就能获福无量的!」诸位儿子白父说:「我们诸子们,实在是不堪于自皈依于佛、法、圣众的。」

  阿那邠祁长者告诉他们说:「我现在各赐你们每人纯金千两,你们就随我的教敕,而自皈命于佛、法、圣众(僧)。」诸子白父说:「我们实在不堪任于自皈依佛、法、圣众的。」其父又告诉他们说:「我就加赐给你们每人二千、三千、四千、五千两的纯金。你们就应当自皈依佛、法、圣众。这样的话,就能在于长夜之中,获福无量的!」

  时,诸子听到这些话后,就默然纳受。这时,诸子乃白阿那邠祁长者说:「我们应当要如何去自皈依于佛、法、圣众呢?」阿那邠祁长者回答说:「你们都统统来,都随我到了世尊之处。假如世尊有所说的话,你们就应当念念奉行。」诸子白父说:「如来现今在于甚么地方呢?离开这里为远为近呢?」其父回答说:「现在如来、至真、等正觉,近在于舍卫国,止锡在于我的祇园里面。」

  这时,阿那邠祁就率带其四儿,到了世尊所锡止的地方。到达后,头面礼足,然后站在于一边。那时,长者白世尊说:「我现在的四子,都不自皈依于佛、法、圣众。在近昨之日(前些日)各赐他们五千两的黄金,劝令他们奉事于佛、法、圣众。唯愿世尊!为他们说法,使他们能在于长夜之中,受福无量!」

  那时,世尊就给与长者的四位儿子们渐渐说法,都劝令他们欢喜。长者的诸子们听佛说法后,都踊跃欢喜,都不能自胜(不能禁制他们欢喜的心)。就都趋前自动的长跪,而白世尊说:「我们各各都愿自皈于世尊、正法、圣众,从今以后,不再杀生,乃至不再饮酒。」像如是的再三白佛。

  这时,阿那邠祁长者白世尊说:「假若有人献出物资,雇用他人,叫他去事佛的话,其福德到底为如何呢?」世尊告诉他说:「善哉!善哉!长者!乃能致于此问,定会使天、人得安隐,乃能向佛问此义的。你要善于思念,我当会为你说其法的。」这时长者,就从佛受教。

  世尊告诉他说:「有四大宝藏。那四宝藏呢?(一)有伊罗钵龙,在于干陀卫国,这就是其中的一宝藏,这里有无数的珍宝,积满在其宫内。(二)又有斑稠大宝藏,在于蜜缔罗国,珍宝积聚的数目,乃不可以称计之多。(三)又有宾伽罗大宝藏,在于须赖吒国,珍宝积聚的数目,乃不可以称计之多。(四)又有蠰佉大宝藏,乃在于婆罗捺国,珍宝积聚的数目,也是不可以称计之多的。假如阎浮地内的男女大小,各各都去探抱那个地方的珍宝,经过四年四月四日的时间,去取伊罗钵的宝藏之宝物,其宝藏仍始终不会减少的。同样的对于斑稠的宝藏,经过四年四月四日的时间,各来取用的话,也不知其会有减少的。同样的对于宾伽罗宝藏,经过四年四月四日的时间,各各来取用的话,也是不知减少的。对于蠰佉的大宝藏之在于婆罗捺国的,也同样的经过四年四月四日的时间,去取用的话,也是不知减少的。这就是所谓,长者!对于此四大宝藏,如果阎浮地(吾人的世界)的男女大小,各各都去探抱,经过四年四月四日的时间,也不知其有减少的。

  将来(未来)之世,会有一位佛陀名叫弥勒,出现在于此世间。那个时候的国界名叫鸡头。国王所治的地方,东西方为十二由延,南北方为七由延,人民非常的炽盛,谷米也非常的丰登。鸡头王所治的地方(国都),绕其城有七匝,有池水,各各都纵广一由延,金沙在水池下面,有优钵莲华(青莲)、拘勿头花(地喜华)、分陀利华(白莲华),各生在池里面,水像为金色、银色、水精色、琉璃色。如果银水凝冻的话,就会化成为银,假如金水冻化的话,就会化成为金,假如琉璃水冻结之时,就会化成为琉璃,如果水精水凝冻的话,就会化为水精。

  长者!当知!那个时候,有四大的城门。在银池水中,乃以金作为门阈的;在金池水当中,则以银作为门阈的;在琉璃池中,乃以水精作为门阈,在水精池中,乃以琉璃作为门阈的。长者!当知!那个时候,鸡头城中的四周围都悬有铃。当时,铃声都出五乐的声音。那时,城内都常有七种的声音。那七种呢?所谓贝声、鼓声、琴声、小鼓声、圆鼓声、鞞鼓声、歌舞声之七种声是。那时,在鸡头城中,生有自然的粳米,都为长三寸,乃极为香美,为出众味之上的。如寻取则寻生,都看不见所取的地方。那时,有国王,名叫蠰佉,乃以正法去治化的,也具足了七宝。

  长者!当知!那时的典藏(财政)的人,名叫善宝,为一高德而有智慧的人,也为天眼第一,都能知道宝藏的所在地。他对于有主人的宝藏,会自然的拥护,对于无主的宝藏,就会去献奉于王。那个时候,那位伊罗钵龙王,以及般稠龙王、宾伽罗龙王、蠰佉龙王的身边的那时的四龙王的主典宝藏的,都统统会到善宝典藏的地方来,而向他说:『如欲有所须要的话,我们都相给与你的。』这时四龙王说:『唯愿奉上四藏之宝,以自营己!』这时,善宝典主就取四藏之后,来奉上与蠰佉王,就是金宝的羽车!」

  那时,世尊便说此偈而说:

  伊罗在乾陀  蜜絺在般稠

  宾伽须赖国  蠰佉婆罗国

  此是四宝藏  种种藏充满

  尔时常出现  功德之所至

  奉上彼圣王  金银宝羽车

  诸神皆拥护  长者受其福

  (伊罗钵宝藏是在于干陀卫国,般稠宝藏是在于蜜絺罗国,宾伽罗宝藏是在须赖吒国,蠰佉宝藏是在婆罗捺国。这就是所谓的四宝藏,种种的宝藏都充满。那个时候常常出现,为功德所致的。献上那位圣王以金银宝羽的宝车,诸神也都拥护于他,长者则受其福德不浅的!)

  那个时候,有一位佛陀出现在于世间,名叫弥勒,是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调御支夫)、天人师,号为佛,为众佑,在教化人民。长者!当知!那个时候的善宝典藏,岂为是别人吗?不可以作如是之观才好。所以的缘故就是:因为那个时候的藏主(善宝典藏),就是现在的长者你的缘故。

  这时,蠰佉王乃以金银广作福德,然后被八万四千的大臣,前后围遶,到了弥勒佛之处,去出家学道。当时的典藏,也同样的广作福德,也当会出家学道,以便尽于苦际,都是由于长者之引导四子,使他们都能自皈依于佛、法、比丘僧。由于此功德,已不会堕入于三恶趣。又由于此功德,而得四大宝藏,也由于此福报,而与蠰佉王作为典藏之主,就在那个世代,会尽于苦际。所以的缘故为何呢?因为皈依佛、法、僧,其功德乃不可以限量的。如有人自皈依佛、法、众的话,其福德也是如是的。因此之故,长者!应当要多慈愍于有形之类,教其求其方便,向于佛、法、众。像如是的,长者!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阿那邠祁长者,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就从座位站起,绕佛三匝,作礼后离去,及他的四子,也是如是。

  那时,阿那邠祁长者,及四子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四六一

  大意:本经叙述舍利弗和阿难,同往瞻视须达多长者的病,为说妙法,使他发无上的道心。依次为长者之命终后,往生于三十三天,其寿、色、乐、威神、光明的五事功德,都胜于诸天。末后为记说阿难乃博有所知,勇猛精进,念不错乱,为多闻第一。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阿那邠祁长者的身上,抱缠着重患。这时,舍利弗用天眼清净,没有瑕秽之观,曾经看见到阿那邠祁长者的身体抱着重疾之事,就寻告阿难而说:「你来一下,我们同到阿那邠祁长者之处,去问候。」这时,阿难回答说:「好的!应知是时候了。」

  那时,阿难(和舍利弗)到乞食之时,着衣持钵,进入于舍卫城去乞食,依次而渐渐的到了阿那邠祁长者之家,就便就座。当时,舍利弗就在于座上,对阿那邠祁长者说:「你现在的疾病有增有损吗(经过如何呢)?是否觉知苦痛会渐渐的消除,不至于增剧吗?」长者回答说:

  「我现在所患的乃极为少赖(无望了),只觉得有增,而不觉得有减。」

  舍利弗又说:「如现在来说,长者!你就应当忆念佛陀。佛陀就是所谓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调御支夫)、天人师,号为师,为众佑。也应当追忆而念法。如来之法,乃极为甚深,为可尊可贵的,是没有其它之法能与匹等的,为贤圣者之所修行的。也应当念僧。如来的弟子众(僧),乃为上下和顺,没有诤讼,法法都成就的。所谓圣众,乃为戒成就、三昧(定)成就、智慧成就、解脱成就、解脱见智(知见)成就的。所谓僧,就是所谓四双八辈(四向四果),就名叫做如来的圣众,为可尊可贵,为世间的无上福田。长者!如果修行念佛、念法、念比丘僧的话,其福德乃为不可以称计的,为能获证而至于甘露灭尽之处的。

  如果善男子、善女人,能忆念佛、法、圣众的三尊后,而会堕入于三恶趣的,终皈没有这回事!假若那些善男子、善女人,能修念三尊的话,就必定能至于善处的天上、人中。然后(念三宝后),长者!应修至于不起于色(不着于色相),也不依于色境而起于识(不生贪着);不起于声(不着于声境),不依于声境而起于识(不生执着);不起香(不着于香境),不依于香而起于识(不生执着);不起于味(不着于味境),不依于味而起于识(不生执着);不起于细滑(不着于触境),不依于细滑而起于识(不生执着);不起于意(不着于意境),不依于意而起于识(不生执着);不起于今世、后世,不依于今世、后世,而起于识(不念念不放世事);不起于爱(不贪爱),不可依于爱而起于识(不可不放下)。所以的缘故就是:因为缘于爱,而有了受,缘于受,而有了有,缘于有,而有了生,缘于生,而有了死,以及愁、忧、苦、恼等事,不可以称计之多。就是所谓有此五苦盛阴(五盛阴苦),而没有我、人、寿、命。

  士夫萌兆(庶民、凡夫),有形之类,如眼起时,就会随之而起念,也不知其来处;如眼灭时,就随之而消灭,也不知其所去的地方。没有而眼生,已有而眼灭,都是由于合会诸法的因缘的。所谓因缘法,就是缘于此,而有了此,没有此,就会为没有的。所谓由于无明,而缘于行,由于行,而缘于识,由于识,而缘为名色,由于名色,而缘于六入,由于六入,而缘于更乐(触),由于更乐,而缘于痛(受),由于痛,而缘于爱,由于爱,而缘于受(取),由于受,而缘于有,由于有,而缘于生,由于生,而缘于死,由于死,而缘于愁、忧、苦、恼,不可以称计之多。耳、鼻、舌、身、意,也是如是。没有而生,已有而灭,同样的不知来处,也不知去处,都是由于合会诸法的因缘的。这就是所谓,长者!就是名叫,空行第一之法。」

  这时,阿那邠祁长者乃悲泣涕零(悲伤而泣,而流泪),不能自止。当时,舍利弗乃对阿那邠祁说:「为甚么缘故,这么的悲伤呢?」长者回答说:「我并不是在悲伤,是在悲喜的。所以的缘故就是:因为我从昔日以来,都恒常的承事于佛,同样的又尊敬诸长老比丘,但是都不曾闻到如此尊重之法,如舍利弗所演说的!」

  这时,阿难对阿那邠祁说:「长者!当知!在世间内有二种的人,为如来所说的。那二种呢?第一就是知乐,第二就是知苦。那位习乐的人,就是所谓尊者耶输提族姓子是。那位习苦的人,就是所谓婆伽梨比丘(久病欲自杀,因思惟如来的功德,而得解脱)是。又次,长者!耶输提比丘,乃为解空(空行)第一,而信解脱的话,就是婆伽梨比丘。再者,长者!知苦的人,以及知乐的人,二人都同样的心俱解脱。二位都同样为如来的弟子当中没有能与相匹等的。由于其不没不生,二人都勤受佛教,也都没有懈废。但是其心有增减之故,人就为有知,有不知的。如长者所说的:『我从往昔以来,都承事佛教,都恭敬长老比丘。然而初不闻(未曾听过)像如是的尊重之法,如舍利弗所说的那样。』耶输提比丘乃观视于地,而心得解脱,婆伽梨比丘,则观视于刀(欲以刀自杀),实时心得解脱。因此之故,长者!应当要作如婆伽梨比丘的比类那样。」当时,舍利弗为他广说佛法,劝令他欢喜,使他发无上之心后,就从座起而去。

  舍利弗与阿难离去不久的时候,在须与之顷,阿那邠祁长者就命终,便往生于三十三天。那时,阿那邠祁天子,乃有五事功德,胜过于那些诸天。那五事呢?所谓天寿、天色、天乐、天威神、天光明是。那时,阿那邠祁天子便作如是之念:我现在能获得如此的天身,都是由于如来的恩惠而来的,现在我不宜于只在五欲当中自娱乐,应该先至世尊之处,去拜跪问讯才是。这时,阿那邠祁天子就率诸天人,被他们前后围绕,执持诸天花散在于如来的身上。当时如来乃在于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那位天子在于虚空之中,叉手向世尊,便说如是之偈而说:

  此是祇洹界  仙人众娱戏

  法王所治处  当发欢悦心

  (这里是祇洹的地界,是仙人众所娱戏〔安乐〕的地方,也是法王所治化的处所,应当发欢悦的心。)

  那时,阿那邠祁天子说此偈后,如来乃默然允可他之语。那位天子就生如此之念:如来已经然可我的心了。我就舍弃神足,站在于一边吧!

  这时,阿那邠祁天子白世尊说:「我是须达,又名叫做阿那邠祁,是人人所知的;也是如来的弟子,是受圣尊您的教训的人。现在已取命终,已生在于三十三天。」世尊告诉他说:「你到底是由于甚么恩,现在获得此天身的呢?」天子白佛说:「我乃蒙世尊之力,才得受此天身的。」这时,阿那邠祁天子又用天华散在

  于如来的身上,也散在于阿难,以及舍利弗的身上,然后遍遶祇洹七匝,才还皈而隐没不现。

  这时,世尊告诉阿难说:「昨夜有天子到了我这地方来,曾说如是之偈:

  此是祇洹界  仙人众娱戏

  法王所治处  当发欢悦心

  (语译如前)

  当时,那位天子曾遶祇洹七匝,然后便退而去。汝今,阿难!(阿难你),你是否认识那位天子吗?」阿难白佛说:「必当是阿那邠祁长者的!」佛陀告诉阿难说:「如你所说的。善哉!乃能以未知智,而认识那位天子。所以的缘故就是:因为他就是阿那邠祁天子没错之故!」阿难白佛说:「阿那邠祁,现在往生于天上,其名叫做甚么呢?」

  世尊告诉他说:「即名为之阿那邠祁的。所以的缘故就是:因为那位天子即生(往生)的那一天,诸天都各各有如此之言:『这位天子在人类当中时,是如来的弟子,都恒常以平等心去普施于一切众生,都周穷而济乏的人。他作这些功德之后,这是三十三天(才生此天),因此之故,现在仍然续名叫做阿那邠祁。』」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阿难比丘乃有大的功德,为智慧成就的人。阿难比丘现在虽然还在学地(有学的果位,未证四果前之位),但是他的智慧乃没有人能与他匹等的。所以的缘故就是:因为阿罗汉(四果)所应知道的,阿难便能知道。过去诸佛世尊所应学的,阿难都能明晓了知。过去时也有像如是的人,一闻便能了知。但是如我今天的阿难比丘,则一瞻望,就能了知如下之事,所谓:『如来须要这,如来不须要这。』过去诸佛的弟子,进入三昧才会知道未然之事,如我今天的阿难比丘,则一观便能晓知。」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在我的声闻弟子当中,为博闻而有所知,为有勇猛精进,念不错乱,多闻第一,而堪任执事的,就是所谓阿难比丘是。」

  这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四六二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为善生女讲说为妇之道,说明有似母、似亲、似贼、似婢等四事,使其能悔改。同时更为广说法义,使她自皈依三宝,受持五戒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阿那邠祁长者有一儿妇,名叫善生(玉耶),颜貌非常的端正,面如桃华之色。为波斯匿王的大臣的女儿,依凭她的姓望,恃靠她的豪族,因此,也不恭敬姑嫜,以及她的夫婿,同时,也不奉事佛、法,以及比丘僧,也就是不敬奉三尊(三宝)。

  这时,阿那邠祁长者便到世尊之处,头面礼足后,坐在于一边。那时,长者白世尊说:「近日与儿子娶妇,是波斯匿王的第一大臣的女儿。她乃恃她的姓望,并不承事三尊、长老、尊卑等人。唯愿世尊当与她说法,使她发欢喜心,使她能心开意解!」那时,如来乃默然许可长者所请愿之事。

  这时,长者又白佛说:「唯愿世尊,当受我的邀请,以及比丘僧!」那时,长者,看见如来默然受请之后,就从座起,礼佛而遶佛三匝之后离去。他还皈至家中,去办具种种的饮食,敷好了坐具,寻时白佛而说:「时间到了,唯愿世尊受我之请,饮食都已具备了!」

  那时,世尊率引诸比丘众,被他们前后围遶,到了长者之家,就座而坐。那时,长者乃更取一小座,在于如来之前而坐。

  那时,世尊告诉善生女人说:「长者女!当知!凡是为人的妇人,有四种事。那四种呢?(一)有一种妇人,如似人的母,(二)有一种妇人,如似人的亲亲,(三)有一种妇人,如似于贼盗,(四)有一种妇人,如似于婢女的。你现在当知:(一)所谓为人妇,似于母,就是这样的:都能随时瞻视夫主(自己的先生),不使他有所缺乏,能承事供养他。那个时候,诸天便会将护她,不管是人,或者是非人(鬼神),都不能得其便,如果死后的话,便会往生于天上的,这就是所谓,长者女!这名叫做妇人之似于母的。

  (二)为甚么叫做有一种妇人,如似于亲亲呢?于是(是这样的):长者的妇人,见其夫君之后,并不存有增减之心(不轻视),都同其苦与乐(同甘共苦),这就是所谓其人乃似于亲亲的了。(三)为甚么名叫妇人似于贼盗呢?于是:女人见其夫君之后,便会怀着瞋恚之心,便会憎嫉其夫主(夫君),也不会承事恭敬礼拜,一见便辄次欲陷害他,其心都在于他处。夫君不亲其妇人,妇人不亲近其夫。这种人,乃不被人所爱敬,诸天也不拥护她,恶鬼会来侵害,在其身坏命终之后,会堕入于地狱之中,这就是所谓此人乃如似于贼盗。

  (四)为甚么名那妇人为之如似于婢呢?于是,贤良的妇人,见夫主时,都能随时瞻视,都能忍受其言语,终皈不想其远报。能忍其寒苦,恒有慈心,对于三尊之处,也生如是之念:此存,则我也在,此衰,则我会耗。由于此事之故,诸天会拥护她,不管是人,或者是非人,都能爱念她。在其身坏命终之后,会往生于善处天上。这就是所谓,长者女!有此四种妇人,你现在到底是属于那一条里面的呢?」

  这时,那位女人听世尊说这些语之后,就趋前礼拜佛足,白世尊而说:「唯愿世尊,听我改往修来,更不敢再做如是之事!从今以后,要常行礼法,有如似于婢女哩!」这时,善生女人,回到其夫君之处,头面礼足,然后说:「唯愿瞻视,当如婢女那样!」

  这时,善生女人,又到世尊之处,头面礼足后,坐在于一边。那时,世尊就渐与她说法,所谓其论,就是: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就是不净之想,淫乃为之大秽之事。这时,世尊已经知道该女人的心已开,其意已解,就将诸佛世尊常所说之法,也就是苦、集、尽(灭)、道的教义,那时世尊都尽和该女人讲说。该女人就在于座上,得法眼净,犹如新衣,容易染为色那样。这也是如是,都能分别诸法,善解深妙的道理。因此,而自归依于三尊,而受持五戒。

  那时,善生女人,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六三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告诉舍利弗:众生都长夜被心所缚,而流转于生死当中,并不为豪族所缚。如有意欲生在人间时,当发愿生豪贵之家,不生卑贱之家,生卑贱之家的话,就不得出家学道,反会堕入于恶趣,故应求方便,降伏其心。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尊者舍利弗便到世尊之处,头面礼足之后,坐在于一边。须臾则退坐而白世尊说:「世尊!您都恒常称誉豪尊的高位,而不说卑贱之人。然而我,世尊!我乃不称叹豪尊,也不说卑贱。我乃处中而说,使得出家学道。」

  佛陀告诉舍利弗说:「你们自称而说:『不叹称豪贵,也不说卑贱,都处中而说,可以得出家学道。』然而我今天,也不说上、中、下,以及受生分的。所以的缘故就是:因为凡是受生的话,便是非常的苦恼的事之故,并不足以愿乐之事。有如那些粪便之除去,残存一些,尚且为极臭,更何况积多之粪呢?现在有关于受生分,也是如是的道理,如一生,或二生,仍然为苦难,更何况流转而没有终始,怎么可以有甘处呢?由于有而生,由于生而老,由于老而有病,有死、有愁、忧、苦、恼,怎样可以贪乐呢?便成为五盛阴之身的。我现在观察此义之故,而作如是之说:『一生、二生,犹尚苦难,更何况流转于终始,而有甚么可以甘处吗?』

  如果当舍利弗有意欲生在世间的话,便应发愿生在于豪贵之家,而不生于卑贱之家。所以的缘故就是:舍利弗!因为众生都在长夜被心所缚,并不被豪族所缚之故。然而我,舍利弗啊!我乃处在于豪贵之家,是刹利(王)的种姓,是出转轮圣王的。假如我不出家学道的话,我应该是转轮圣王。现在乃舍弃转轮圣王之位,出家去学道,而成就无上之道的。凡是生在卑贱之家的话,就不得出家学道(机会很少),反而会堕入于恶趣的(既无福,又无慧,则愈弄愈糟)。因此之故,舍利弗!当求方便,去降伏其心。像如是的,舍利弗!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舍利弗听佛所说,乃欢喜奉行!

  增一阿含经卷第四十九完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